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合集下载

臭氧层的破坏现状及保护措施

臭氧层的破坏现状及保护措施

臭氧层的破坏现状及保护措施
臭氧层的破坏现状是指大气中的臭氧被各种人为因素破坏,导致臭氧层减少或破坏,进而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

目前,臭氧层的破坏主要集中在极地地区,形成了极地臭氧空洞。

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氯氟化合物(CFCs)、溴氟化合物(HFCs)和卤代烃等化学物质的排放。

这些化学物质会进入大气层中,并在高空被紫外线分解,释放出氯原子和溴原子。

氯原子和溴原子会破坏臭氧分子,导致臭氧层变薄或破坏。

为了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1. 蒙特利尔议定书:1987年签署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是全
球范围内首个关于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

该议定书规定逐步淘汰和减少臭氧层破坏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并制定了相应的时间表和措施。

2. 淘汰有害物质: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禁止或限制使用臭氧层破坏物质,推动相关行业转向使用环保替代品。

3. 促进清洁生产:推广和普及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化学物质的排放和释放,降低对臭氧层的破坏。

4. 加强监测和研究: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定期监测大气中的臭氧和臭氧破坏物质的浓度,及时发现和应对问题。

5.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教育宣传,提升公众对臭氧层保护的意识,鼓励人们采取环保行动。

臭氧层的破坏现状仍然存在,但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为了更好地保护臭氧层,各国需要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共同努力保护地球的大气层。

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doc 33页)

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doc 33页)

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doc 33页)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经1990年6月27日至29日在伦敦召开的缔约国第二次会议1992年11月23日至25日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缔约国第四次会议调整和修正并经1995年12月5日至7日在维也纳召开的缔约国第七次会议进一步调整又经1997年9月15日至17日在蒙特利尔召开的缔约国第九次会议进一步调整和修正.请注意《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这个版本载有缔约国在缔约国第九次会议通过的《调整》。

《调整》于1998年6月4日生效。

《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这个版本还载有缔约国在缔约国第九次会议上通过的《修正》(“蒙特利尔修正”)。

在付印之日该《修正》还未生效。

它将与1999年1月1日只对那些签署了该《修正》的缔约国生效,条件是,是《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的国家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至少交存了20份批准、接受或核可该《修正》的证书(任何国家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果没有已经或同时向《哥本哈根修正》交存同样的证书则不得交存这样的证书)。

《议定书》案文中产生于《蒙特利尔修正》的部分用在案文下划横线标明。

前言本议定书各缔约国, 作为《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的缔约国, 铭记着它们根据该公约有义务采取适当措施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 使其免受足以改变或可能改变臭氧层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认识到全世界某些物质的排放会大大消耗和以其他方式改变臭氧层, 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念及这些物质的排放对气候的可能影响, 意识到为保护臭氧层不致耗损所采取的措施应依据有关的科学知识, 并顾到技术和经济考虑, 决心采取公平地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全球排放总量的预防措施,以保护臭氧层,而最终目的则是根据科学知识的发展,考虑到技术和经济方面,并铭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要,彻底消除此种排放,认识到必需作出特别安排,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包括提供额外的资金和取得有关技术,同时所需资金款额可以预估,且此项资金将大大提高全世界处理科学上断定的臭氧消耗及其有害影响问题的能力, 注意到国家和区域两级上已经采取的控制某些氟氯化碳排放的预防措施, 考虑到必须在控制和削减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排放的替代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转让方面促进国际合作,特别要铭记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兹议定条款如下:第1条:定义为本议定书的目的:1. “公约”是指1985年3月22日通过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蒙特利尔议定书

蒙特利尔议定书

意识到为保护臭氧层不致耗损所采取的措施应依据有关的科学知识,并顾及到技术和经济考虑,
决心采取公平地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全球排放总量的预防措施,以保护臭氧层,而最终目的则是根据科学知识的发展,考虑到技术和经济方面,并铭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要,彻底清除此种排放,
认识到必需作出特别安排,满足发展中国家[对这些物质]的需要,包括提供额外的资金和取得有关技术,考虑到所需资金款额可以预期,且此项资金将大大提高世界处理科学断定的臭氯消耗及其有害影响问题的能力。
[(b)任何此种决定,如经出席并参加表决的缔约国以2/3多数票接受,应即生效。]
11.虽本条及第二A至二B条的各项规定,各缔约国得采取比本条及第二A至二E条所规定的更为严厉的措施。
对调整的介绍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第二次会议,根据依照议定书第六条所作的评估,决定通过对议定书附件A所列控制物质的生产量和消费量采取调整和削减如下。但有下述谅解:
2.每一缔约国应确保,在1991年7月1日至1992年12月31日期间,其附件A第一类所列控制物质的生产和消费的计算数量不超过其1986年这些物质生产和消费的计算数量的150%;自1993年1月1日起,这些控制物质的12个月控制期闻应为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3.每一缔约国应确保,在1995年1月1日起的12个月期间,及其后每12个月期间,其附件A第一类所列控制物质的消费的计算数量每年不超过其1986年消费的计算数量的50%。生产一种或数种这些物质的每一缔约国,应确保在同一期间内其这些物质的生产的计算数量每年不超过其1986年生产的计算数量的50%。但为满足按照第五条第1款行事的缔约国的国内基本需要,其生产的计算数量可超过这个限额,超出部分至多为其1986年生产的计算数量的10%。

臭氧层破坏的解决方法

臭氧层破坏的解决方法

臭氧层破坏的解决方法臭氧层破坏的解决方法臭氧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部分,具有关键的保护作用,能够过滤掉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臭氧层逐渐受到破坏,给地球和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动。

本文将深入探讨臭氧层破坏的解决方法,并分享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一、国际协议和政策的重要性1. 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制定与实施蒙特利尔议定书是于1987年签署的环境保护国际协议,旨在控制和逐步消除对臭氧层破坏的物质的生产和使用。

它的签署和执行彰显了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决心和合作精神。

2. 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设定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化和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各国通过设定并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限制和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减缓和阻止臭氧层破坏的进程。

3. 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分享为了更好地了解臭氧层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各国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数据分享的合作。

通过收集和共享可靠的数据,国际社会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臭氧层破坏的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

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 能源转型和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传统能源的过度使用和燃烧,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和相应的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举措之一。

2. 改善工业生产和技术创新工业生产过程和技术也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

通过引入清洁生产技术和改善生产工艺,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可以有效地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3. 环保交通工具和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另一个主要来源。

推广环保交通工具如电动汽车和轨道交通,并优化城市规划以减少冗余的交通流量,能够显著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并改善空气质量。

三、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宣传1. 环保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环保教育是培养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个人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蒙特利尔议定书又称作蒙特利尔公约

蒙特利尔议定书又称作蒙特利尔公约

蒙特利尔议定书又称作蒙特利尔公约,全名为“蒙特利尔破坏臭氧层物质管制议定书(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the Ozone Layer)”,是联合国为了避免工业产品中的氟氯碳化物对地球臭氧层继续造成恶化及损害,承续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的大原则,于1987年9月16日邀请所属26个会员国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所签署的环境保护公约。

该公约自1989年1月1日起生效。

蒙特利尔公约中对CFC-11、CFC-12、CFC-113、CFC-114、CFC-115等五项氟氯碳化物及三项海龙的生产做了严格的管制规定,并规定各国有共同努力保护臭氧层的义务,凡是对臭氧层有不良影响的活动,各国均应采取适当防治措施,影响的层面涉及电子光学清洗剂、冷气机、发泡剂、喷雾剂、灭火器……等等。

此外,公约中亦决定成立多边信托基金,援助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移。

议定书中虽然规定将氟氯碳化物的生产冻结在1986年的规模,并要求发达国家在1988年减少50%的制造,同时自1994年起禁止海龙的生产。

但是1988年的春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表了“全球臭氧趋势报告”,报告中指出全球遭破坏的臭氧层并不仅止于南极与北极的上空,也间接证实了蒙特利尔公约对于氟氯碳化物的管制仍嫌不足。

联合国有鉴于此,便于1990年6月在英国伦敦召开蒙特利尔公约缔约国第二次会议,并对公约内容作了大幅之修正,其中最为重要者即为扩大列管物质,除原先列管者之外,另增加CFC-13等10种物质、四氯化碳以及三氯乙烷,共计12种化学物质,并加速提前于2000年完全禁用上述物质。

之后联合国又陆续修订管制范围,包括1992年的哥本哈根修正案、1997年的蒙特利尔修正案、以及1999年的北京修正案。

其中最重要者为哥本哈根修正案,决议将发达国家的氟氯碳化物禁产时程提前至1996年1月实施,而非必要之消费量均严格禁止。

我国制冷剂的替代研究现状及发展自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签订以来,各国纷纷展开了对CFCs和HCFCs 物质的替代物的研究,在1997年签订《京都议定书》以前,CFCs和HCFCs类的制冷剂替代研究主要以保护臭氧为目的,主要研制HCFs类制冷剂。

二氟一氯甲烷的法律规定(3篇)

二氟一氯甲烷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国际法规1. 蒙特利尔议定书《蒙特利尔议定书》全称为《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是国际上最重要的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

自1987年签署以来,该议定书已经多次修订,对臭氧层消耗物质的淘汰做出了明确规定。

2. 二氟一氯甲烷的淘汰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附件A,二氟一氯甲烷被列为消耗臭氧层物质,其ODP值为0.05。

根据议定书的要求,各国应逐步淘汰二氟一氯甲烷的生产和使用。

3. 淘汰时间表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规定,发展中国家应在2020年1月1日前停止生产和使用二氟一氯甲烷。

发达国家则应在2010年1月1日前停止生产和使用。

二、中国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法律,其中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销售、使用和进出口等活动进行了规定。

2. 二氟一氯甲烷的生产、销售、使用和进出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二氟一氯甲烷的生产、销售、使用和进出口等活动应遵守以下规定:(1)生产:二氟一氯甲烷的生产企业应取得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

(2)销售:销售二氟一氯甲烷的企业应取得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颁发的销售许可证。

(3)使用:使用二氟一氯甲烷的单位应按照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采取措施减少其使用量。

(4)进出口:二氟一氯甲烷的进出口应遵守国家有关进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

3. 淘汰时间表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应在2020年1月1日前停止生产和使用二氟一氯甲烷。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淘汰时间表:(1)2015年1月1日前,淘汰二氟一氯甲烷的生产和使用。

(2)2017年1月1日前,淘汰二氟一氯甲烷的进出口。

三、其他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对进出口商品的检验进行了规定,其中涉及二氟一氯甲烷的进出口检验。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对进出口商品检验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规定,其中涉及二氟一氯甲烷的进出口检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5年第60号——关于禁止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三氟三氯乙烷的公告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5年第60号——关于禁止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三氟三氯乙烷的公告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5年第60号——关于禁止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三氟三氯乙烷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5.12.20
•【文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5年第60号
•【施行日期】2006.01.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
正文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5年第60号为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于1987年制定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

我国于1991年6月加入了《议定书》(伦敦修正案)。

按照《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应自1999年开始逐渐削减并最终完全停止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

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修订案)》规定了相关行业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计划和淘汰目标,并确定了采用行业整体淘汰的方式。

根据以上规定,我国应自2006年1月1日起停止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三氟三氯乙烷(CFC-113)。

为切实履行国务院批准的淘汰方案,现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CFC-113。

对违反上述规定的、继续生产和使用CFC-113的单位和个人,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蒙特利尔协议

蒙特利尔协议

蒙特利尔协议一、背景介绍蒙特利尔协议是一项旨在保护大气臭氧层的国际协议,于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第二届全球环境问题会议上通过。

该协议的目的是限制和逐步消除对大气臭氧层破坏的物质的生产和使用,以减少紫外线辐射对地球的危害。

二、协议目标1. 保护大气臭氧层:通过限制和逐步消除对大气臭氧层破坏的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减少紫外线辐射对地球的危害。

2. 促进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努力解决大气臭氧层破坏问题,确保协议的有效执行。

3. 促进技术创新:鼓励开发和推广替代物质和技术,以减少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

三、协议内容1. 禁止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根据协议的时间表,禁止生产和使用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性的物质,包括氯氟烃(CFCs)、溴氟烃(halons)、碳氯化合物(carbon tetrachloride)等。

各缔约方应制定相关法律和措施,确保禁止这些物质的生产和使用。

2. 技术转让与合作:各缔约方应积极促进技术转让与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以帮助其适应并实施协议的要求。

3. 监测和报告:各缔约方应建立监测和报告机制,定期交换有关大气臭氧层状况、物质生产和使用情况等相关数据和信息,以便评估协议的执行情况。

4. 紧急措施:协议要求各缔约方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或减少大气臭氧层的进一步破坏。

5. 资金支持:各缔约方应根据协议的原则和目标,提供必要的财政和技术支持,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以帮助其实施协议。

四、执行机构1. 大气臭氧层保护基金:设立大气臭氧层保护基金,用于资助发展中国家实施协议的项目和措施。

2. 技术和经济评估小组:设立技术和经济评估小组,负责评估各项措施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并提供相关建议和指导。

3. 缔约方会议:定期召开缔约方会议,审议协议的执行情况,制定相关决议和措施。

五、协议执行与监督1. 国内法律和措施:各缔约方应根据协议的要求,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国内法律和措施,确保协议的有效执行。

氟利昂法律规定(3篇)

氟利昂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氟利昂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由于其化学性质稳定、沸点低、无色无味,因此在制冷、空调、发泡、清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氟利昂对臭氧层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形成,进而对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臭氧层,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氟利昂的法律规定,以下将从多个方面对氟利昂法律规定进行详细介绍。

二、我国氟利昂法律规定的背景1. 臭氧层破坏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发现地球上的臭氧层出现了空洞,引起了全球关注。

经过研究发现,氟利昂等氯氟烃(CFCs)是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国际法规为保护臭氧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5年通过了《维也纳公约》,旨在减少氯氟烃等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物质的排放。

此后,又相继通过了《蒙特利尔议定书》等国际法规,对氟利昂的生产、使用和淘汰进行了严格限制。

3. 我国氟利昂使用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氟利昂生产和消费大国,氟利昂在制冷、空调、发泡、清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我国氟利昂使用不规范,导致大量氟利昂泄漏到大气中,加剧了臭氧层破坏。

三、我国氟利昂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法律,其中对氟利昂的生产、使用和淘汰进行了明确规定。

(1)限制氟利昂的生产和销售: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破坏臭氧层物质,包括氟利昂及其替代品。

(2)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制冷设备:鼓励使用环保型制冷设备,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制冷设备。

(3)加强监管: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加强对氟利昂生产、使用和淘汰的监管,确保法律法规的落实。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臭氧层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臭氧层保护法》是我国关于臭氧层保护的基本法律,其中对氟利昂的生产、使用和淘汰进行了明确规定。

(1)限制氟利昂的生产和销售: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破坏臭氧层物质,包括氟利昂及其替代品。

蒙特利尔议定书全球减少温室气体的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蒙特利尔议定书全球减少温室气体的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蒙特利尔议定书全球减少温室气体的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蒙特利尔议定书(Montreal Protocol)是世界上第一个旨在减少大气中臭氧破坏物质的全球性协议。

它于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订,并于1989年1月1日生效。

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目标是保护地球上的臭氧层,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防止全球气候变暖。

本文将介绍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并探讨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在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中的作用。

一、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主要内容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和逐步消除导致臭氧层破坏的物质,包括氯氟烃(CFCs)、卤代碳氢化合物(HCFCs)和溴化物(Br)等。

通过限制和减少这些物质的使用和生产,可以有效保护地球上的臭氧层,减少紫外线辐射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蒙特利尔议定书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首先,议定书规定各签约国必须逐步减少和停止使用臭氧层破坏物质。

各国需按照协议设定的阶段性时间表,逐步减少和停止使用这些物质,并采取替代技术和替代物质。

其次,议定书鼓励国际技术转移和合作,以支持发展中国家减少臭氧层破坏物质的使用。

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影响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订和实施对全球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实施导致了臭氧层破坏物质的减少和消除。

通过减少这些物质的排放,全球的臭氧层得到了有效保护,避免了更严重的臭氧层破坏和紫外线辐射对人类和环境的伤害。

其次,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实施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和转型。

随着对臭氧层破坏物质的限制和替代需求,各国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替代技术和替代物质的研发不仅解决了环境问题,还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的作用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在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国际合作为各国提供了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的平台。

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署和实施是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合作的结果,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蒙特利尔协议书

蒙特利尔协议书

蒙特利尔协议书尊敬的各方代表:大家好!我们在此荣幸地召开了本次蒙特利尔协议书的签署仪式。

作为全球环境保护领域最重要的国际合作之一,蒙特利尔协议书的签署具有重大意义。

本协议旨在保护臭氧层,减少和消除对臭氧层有害的物质的排放,确保人类和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在这份协议中,我们将共同努力解决全球臭氧层问题,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协议背景及意义蒙特利尔协议书于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正式签署,旨在保护地球的臭氧层。

臭氧层是地球大气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可以阻挡大部分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然而,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氯氟烃等有害物质破坏了臭氧层的稳定性,加速了臭氧层的消失,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

蒙特利尔协议书的签署是全球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面对严峻环境挑战的回应,标志着全球环境保护合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本协议采用了减少排放、逐步消除有害物质等策略,明确了各方在减排和技术合作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二、协议内容及目标蒙特利尔协议书规定了各方的行动计划和目标。

根据协议内容,各方将逐步减少和消除使用和生产有害物质,包括氟氯烃(CFCs)、溴化物类物质(Bromine)等。

根据国际科学研究的建议,协议还规定了对各类有害物质的减排程度和时间表。

本协议的核心目标是在各方采取行动的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全球臭氧层的恢复和稳定。

通过减少臭氧层破坏物质的排放,我们将创造一个更加清洁和健康的环境,有效保护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各方责任与义务蒙特利尔协议书明确了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各方应根据本协议的规定,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有害物质的减排和消除。

此外,各方还应加强技术合作和信息交流,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监测和评估各方的履约情况,协议还设立了各方之间的合作机制和履约评估机构。

通过定期的履约评估和信息共享,我们将及时了解各方的进展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蒙特利尔协议

蒙特利尔协议

蒙特利尔协议蒙特利尔协议是指1987年达成的《关于物质层破坏性气体的控制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该协议是针对氟利昂等物质对臭氧层的破坏所达成的一项国际协议。

以下是关于蒙特利尔协议的一篇700字的文章。

蒙特利尔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全球共同努力保护臭氧层的开始。

臭氧层是地球大气层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过滤掉太阳紫外线中的紫外线B(UVB),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由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氟利昂等物质,臭氧层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

氟利昂等物质是一类人造化学物质,它们在工业生产、冷冻、空调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这些物质的排放和使用会使它们进入大气层,破坏臭氧层的稳定性。

臭氧层的破坏将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比如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风险,破坏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等。

为了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开始积极采取行动。

1987年9月16日,来自各个国家的代表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一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大会上达成了一项重要的国际协议,即《关于物质层破坏性气体的控制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该协议于1989年开始生效,旨在逐步淘汰物质层破坏性气体的使用。

根据蒙特利尔协议,各签约国需要采取措施以逐步减少和最终淘汰氟利昂、溴氟烷等物质的使用。

协议设立了阶段性目标,要求各签约国在特定时间内实施减排计划,以减少这些物质的排放。

为了推进实施协议,国际社会也成立了专门的组织,如《蒙特利尔议定书实施履约基金》等。

蒙特利尔协议的签署与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协议生效以来,全球氟利昂的使用量大幅减少,臭氧层的破坏速度也得到了明显的降低。

此外,各国也从中获得了经济效益,通过技术创新和清洁生产方式转变,推动了气候友好型企业的发展。

然而,尽管蒙特利尔协议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问题仍然存在。

一方面,协议的减排目标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各国持续努力,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化学企业和行业的监督和管理。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是1987年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旨在通过逐步淘汰臭氧消耗物质的生产和消费来保护地球的臭氧层。

这些物质包括氯氟烃(CFCs)、氢氯氟烃(HCFCs)和哈龙,通常用于制冷、空调和其他工业过程。

《蒙特利尔议定书》成功地大幅减少了臭氧消耗物质的生产和消费,导致臭氧消耗速度下降。

该条约的结果是,大气中臭氧消耗物质的浓度有所下降,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臭氧层将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

该条约曾多次修改,以进一步减少臭氧消耗物质的使用,并已得到197个国家的批准,使其成为联合国历史上批准人数最多的条约之一。

《蒙特利尔议定书》被公认为环境问题国际合作的典范,并获得了几个奖项,包括2007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修正案)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修正案)

EP 联合国 环境规划署Na.98-2760 211098 2110998联合国Distr. GENERAL UNEP/OzL.Pro.10/3 21 September 1998 CHINESE ORIGINAL: ENGLISH《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第十次会议1998年11月23-24日,开罗秘书处关于缔约方按照《蒙特利尔议定书》第7条 和第9条提供的资料的报告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上报数据情况秘书处的报告一. 导 言1. 本报告载有秘书处(截至1998年9月10日)收到的按照《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第条7和第9条提供的资料。

2. 《蒙特利尔议定书》第7条规定:(a ) 基准年数据 。

* 每个缔约方都应在成为缔约方后三个月内向秘书处提供其1986年生产、进口和出口附件A 所列的每一种受管制物质的统* 在本报告中,“基准年”指第一个按照规定必须申报某种物质有关数据的第一年。

“基准”一词指逐步停止使用时间表所根据的生产/消耗数量;例如1981年是附件A 所列物质的“基准年”,1995-1997年平均消耗/生产数量则是管制措施的“基准”。

同样,1989年是氟氯烃的基准年,基准则是1989年氟氯烃消耗量加1989年氟氯化碳消耗量的2.8%。

计数,1989年提供其关于附件B和C的此种统计数、1991年提供其关于附件E的此种统计数,若没有实际数据,则提供尽可能近似这种数据的估计数;(b)年度数据。

每个缔约方都应向秘书处提供其关于附件A、B、C和E所列每一种受管制物质的年度生产统计数据(即第1条第5款规定的数据),并在附件A、B、C、和E所列物质的有关规定对该缔约方生效的那一年以及以后各年分别提供每一种物质的统计数。

提供数据不应迟于有关日期所在年度结束后九个月。

(c)关于再循环的年度数据每个缔约方都应向秘书处分别提供其每年进口和出口已再循环的附件A第二组和附件C第一组所列受管制物质的统计数。

《关于消耗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关于消耗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关于消耗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关于消耗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关于消耗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是为实施《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对消耗臭氧层的物质进行具体控制的全球性协定。

于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通过,向各国开放签字,于1989年1月1日生效。

《议定书》由序言、20个条款和一个附件组成。

其宗旨是:采取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全球排放总量的预防措施,以保护臭氧层不被破坏,并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顾及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最终彻底消除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按照议定书的规定,各缔约国必须分阶段减少氯氟烃的生产和消费,在1990年使生产量和消费量维持在1986年的水平;到1993年,生产和消费量要比1986年减少20%;到1998年,保证使氯氟烃的年生产量和消费量减少到1986年的50%。

《议定书》还规定在本议定书生效后一年内,每个缔约国应禁止从非本议定书缔约国的任何国家进口控制物质;从1993年1月1日起,任何缔约国都不得向非本议定书缔约国的任何国家出口任何控制物质。

该《议定书》还就控制量的计算、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控制措施的评估和审查、数据汇报、不遵守情形的确定、资料交流、技术援助等作出了安排。

但是,该《议定书》回避了发达国家破坏臭氧层的责任,包含有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歧视性条款,且科学论证不够,规定的限控物质范围太小,难以达到防止臭氧层继续恶化的目的,遭到了许多国家的批评。

此外,《议定书》虽于1989年1月1日起生效,但直到当年5月130个发展中国家中只有10个国家加入议定书。

再加上缔约国也普遍认为议定书存在明显缺陷,于是决定对议定书进行修改。

经过1989年3月的“拯救臭氧层伦敦会议”、1989年5月的赫尔辛基第一次缔约国会议、1990年6月的伦敦第二次缔约国会议,终于在1990年6月29日通过了对《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修正。

平衡101规约1996

平衡101规约1996

平衡101规约1996摘要:一、引言二、平衡101 规约的背景和重要性三、平衡101 规约的主要内容1.规约的定义和适用范围2.平衡101 规约的原则3.规约的实施和监管四、平衡101 规约在我国的实践1.我国对平衡101 规约的接受和实施2.我国在规约实施过程中的贡献和经验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平衡101 规约,全称为《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101 个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遵守的规约,于1996 年通过。

该规约旨在控制和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以保护臭氧层,防止环境恶化。

本文将对平衡101 规约进行概述,并探讨在我国的实践情况。

二、平衡101 规约的背景和重要性1987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旨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和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由于这些物质对环境具有破坏性,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各国采取措施,逐步淘汰这些物质的生产和使用。

平衡101 规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制定的,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以确保这些国家在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技术和资金支持。

三、平衡101 规约的主要内容1.规约的定义和适用范围:平衡101 规约是指1996 年通过的一项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补充规定,适用于101 个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

2.平衡101 规约的原则:规约强调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以帮助后者实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和减少。

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履行规约过程中,应遵循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规约的实施和监管:各国应制定和执行相应的国内法律法规,确保平衡101 规约的落实。

此外,各国还需定期提交报告,以评估规约的执行情况。

四、平衡101 规约在我国的实践1.我国对平衡101 规约的接受和实施:我国作为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署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致力于保护臭氧层。

我国于1998 年正式批准接受平衡101 规约,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规约在我国的实施。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文章属性•【缔约国】•【条约领域】环境资源能源•【公布日期】1987.09.16•【条约类别】议定书•【签订地点】蒙特利正文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本议定书各缔约国,作为《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的缔约国,铭记着它们根据该公约有义务采取适当措施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使免受足以改变或可能改变臭氧层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认识到全世界某些物质的排放会大大消耗和以其他方式改变臭氧层,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念及这些物质的排放对气候的可能影响,意识到为保护臭氧层不致耗损所采取的措施应依据有关的科学知识,并顾到技术和经济考虑,决心采取公平地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全球排放总量的预防措施,以保护臭氧层,而最终目的则是根据科学知识的发展,顾到技术和经济考虑,来彻底清除此种排放,承认必须为发展中国家对这些物质的需要而作出特别规定,注意到国家和区域两级上已经采取的控制某些含氯氟烃排放的预防措施,考虑到在控制和削减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排放的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方面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特别要铭记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兹议定条款如下:第一条定义为本议定书的目的:1.“公约”是指1985年3月22日通过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2.“缔约国”,除非案文中另有说明,是指本议定书的缔约国。

3.“秘书处”是指公约秘书处。

4.“控制物质”是指本议定书附件A清单内所列的一项物质,不论它是单独存在或是存在于一项混合物之中。

但它不包括存在于一个用来运输或贮存清单内所列物质的容器以外的一项制成品之内的任何此种物质或混合物。

5.“生产量”是指控制物质的生产量减去用各缔约国核准的技术所销毁的数量之后所得的数量。

6.“消费量”是指控制物质的生产量加上进口量减去出口量之后所得的数量。

7.生产、进口、出口及消费的“计算数量”是指依照第三条确定的数量。

8.“工业合理化”是指为了达成经济效益或应付由于工厂关闭而预期的供应短缺而由一个缔约国将其生产的计算数量的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另一缔约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经1990年6月27日至29日在伦敦召开的缔约国第二次会议1992年11月23日至25日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缔约国第四次会议调整和修正并经1995年12月5日至7日在维也纳召开的缔约国第七次会议进一步调整又经1997年9月15日至17日在蒙特利尔召开的缔约国第九次会议进一步调整和修正。

请注意《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这个版本载有缔约国在缔约国第九次会议通过的《调整》。

《调整》于1998年6月4日生效。

《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这个版本还载有缔约国在缔约国第九次会议上通过的《修正》(“蒙特利尔修正”)。

在付印之日该《修正》还未生效。

它将与1999年1月1日只对那些签署了该《修正》的缔约国生效,条件是,是《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的国家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至少交存了20份批准、接受或核可该《修正》的证书(任何国家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果没有已经或同时向《哥本哈根修正》交存同样的证书则不得交存这样的证书)。

《议定书》案文中产生于《蒙特利尔修正》的部分用在案文下划横线标明。

前言本议定书各缔约国, 作为《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的缔约国, 铭记着它们根据该公约有义务采取适当措施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 使其免受足以改变或可能改变臭氧层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认识到全世界某些物质的排放会大大消耗和以其他方式改变臭氧层, 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念及这些物质的排放对气候的可能影响, 意识到为保护臭氧层不致耗损所采取的措施应依据有关的科学知识, 并顾到技术和经济考虑, 决心采取公平地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全球排放总量的预防措施,以保护臭氧层,而最终目的则是根据科学知识的发展,考虑到技术和经济方面,并铭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要,彻底消除此种排放,认识到必需作出特别安排,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包括提供额外的资金和取得有关技术,同时所需资金款额可以预估,且此项资金将大大提高全世界处理科学上断定的臭氧消耗及其有害影响问题的能力, 注意到国家和区域两级上已经采取的控制某些氟氯化碳排放的预防措施, 考虑到必须在控制和削减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排放的替代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转让方面促进国际合作,特别要铭记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兹议定条款如下:第1条:定义为本议定书的目的:1、“公约”是指1985年3月22日通过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2、“缔约国”,除非案文中另有说明,是指本议定书的缔约国;3、“秘书处”是指公约秘书处。

4、“ 控制物质”是指本议定书附件A或附件B、附件C或附件E所载单独存在的或存在于混合物之内的物质; 除非特别在有关附件中指明,它应包括任何这类物质的异构体, 但不包括制成品内所含任何此种控制物质或混合物, 而包括运输或储存该物质的容器中的此种物质或混合物。

5、“生产量”是指控制物质的生产量减去待由各缔约国核准的技术所销毁的数量之后再减去完全用作其他化学品制造原料的数量后所得的数量。

再循环和再使用的数量不算作“生产量”。

6、“消费量”是指控制物质的生产量加上进口量减去出口量之后所得的数量。

7、生产、进口、出口及消费的“计算数量”是指依照第3条确定的数量。

8、“工业合理化”是指为了达成经济效益或应付由于工厂关闭预期出现的供应短缺而由一个缔约国将其生产的计算数量的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另一缔约国。

第2条:控制措施1. 已订入第2A条中。

2. 由第2B条取代。

3. 由第2A条取代。

4. 由第2A条取代。

5. 任何缔约国,倘其附件A第一类控制物质1986年生产的计算数量低于25千吨, 为了工业合理化的目的,得将其生产中超过第1、3和4款规定限额的部分转移给任一缔约国,或从任一缔约国接收此种生产,但这些缔约国生产总共的计算数量不得超过按照本条规定的生产限额。

此种生产的任何转移应通知秘书处,通知时间不得迟于转移的日期。

5之二; 非按第5条第1款行事的任何缔约国,可在任何一个或多个控制期间转移给另一缔约国第2F条所规定的消费计算数量的任何部分, 只要转移其消费计算数量中一部分的缔约国的附件A 第一类控制物质的消费计算数量在1989年没有超过人均0.25公斤, 且有关缔约国的合计消费计算数量不超过第2F条规定的消费限额。

此种消费的转移应由每一个有关缔约国通知秘书处,说明转移的条件及其适用的期间。

6. 非按第5条行事的任何缔约国, 如果拥有在1987年9月16日以前已在建筑或已订约建筑的、亦是国家立法于1987年1月1日以前规定的、生产附件A或附件B所列控制物质的设施,可将此种设施的生产量加于其1986年此种物质的数量,以便决定其1986年的生产的计算数量,条件是此种设施必须于1990年12月31日以前建筑完成,其生产量亦不使该缔约国控制物质的年人均消费量超过0.5公斤。

7. 根据第5款的任何生产转移或根据第6款的任何生产增加均应通知秘书处,通知时间不得迟于转移或增产日期。

8. (a) 作为公约第1(6)条内规定的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的任何缔约国, 可以协议联合履行本条及第2A至2H条内规定的关于消费的义务, 但其总共消费的计算数量之和不得超过本条及第2A至2H条规定的数量。

(b) 参与任何此种协议的缔约国应于协议内规定的减少消费量日期以前向秘书处报告协议内容。

(c) 此种协议必须在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及该组织的所有成员国都是本议定书的缔约国且已将其执行办法通知秘书处的情况下方能生效。

9. (a) 根据依照第6条作出的评估,缔约国可以决定是否:(i) 附件A、附件B、附件C和/或附件E所载的消耗臭氧潜能值应予调整,如果是的话,应如何调整;及时间应为何。

(ii) 控制物质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应做进一步的调整和减少,如果是的话,此种调整的范围、数量及时间应为何;(b) 关于此种调整的提议应由秘书处于拟议通过该提议的缔约国会议至少六个月之前通知各缔约国。

(c) 在采取此种决定时, 各缔约国应尽可能以协商一致方式达成协议。

如果为谋求协商一致尽了一切努力而仍未达成协议,则最后应由占出席并参加表决的按第5条第1款行事的缔约国多数票以及出席并参加表决的非按该条款行事的缔约国多数的出席并参加表决的缔约国以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此种决定;(d)此种决定应对所有缔约国具有拘束力,并应立即由存放机构通知各缔约国。

除非决定中另有规定,此种决定应于存放机构发出通知之日起六个月后生效。

10 根据依照本议定书第6条作出的评估,并依照公约第9条规定的程序,各缔约国可以决定:(a) 是否有任何物质,如果有的话,哪些应增入本议定书任何附件,哪些应予删去;及(b) 应适用于此种物质的控制措施的体制、范围及时间;11; 虽有本条及第2A至2H条的各项规定, 各缔约国得采取比本条及第2A至2H条所规定的更为严厉的措施。

对调整的介绍《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第二、第四、第七次和第九次会议,根据按《议定书》第6条所作的评估, 决定通过对《议定书》附件A、B、C和E所列控制物质的生产量和消费量采取调整和削减如下(这里的案文体现了所有调整积累产生的结果):第2A条:氟氯化碳1; 每一缔约国应确保,在本议定书生效后第七个月第一天起的十二个月期间,及其后每十二个月期间,其附件A第一类控制物质的消费的计算数量不超过1986年消费的计算数量。

在这个期间结束时,生产一种或数种第一类控制物质的每一缔约国应确保其这些物质生产的计算数量不超过其1986年生产的计算数量, 不过这种数量可容许超过1986年数量至多百分之十。

容许此种增加,只是为了满足按照第5条行事的缔约国的国内基本需要,及为了缔约国之间工业合理化的目的。

2; 每一缔约国应确保, 在1991年7月1日至1992年12月31日期间,其附件A第一类控制物质的生产和消费的计算数量不超过其1986年这些物质生产和消费的计算数量的百分之一百五十;自1993年1月1日起,这些控制物质的十二个月控制期间应为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3; 每一缔约国应确保,在1994年1月1日起的十二个月期间,及其后每十二个月期间,其附件A 第一类控制物质的消费的计算数量每年不超过其1986年消费的计算数量的百分之二十五。

生产一种或数种这些物质的每一缔约国,应确保在同一期间内其这些物质的生产的计算数量每年不超过其1986年生产的计算数量的百分之二十五。

但为满足按照第5条第1款行事的缔约国的国内基本需要,其生产的计算数量可超过这个限额,超出部分至多为其1986年生产的计算数量的百分之十。

4; 每一缔约国应确保,在1996年1月1日起的十二个月期间,及其后每十二个月期间,其附件A 第一类控制物质的消费的计算数量不超过零。

生产一种或数种这些物质的每一缔约国, 应确保同一期间内其这些物质的生产的计算数量不超过零。

但为满足按照第5条第1款行事的缔约国的国内基本需要, 其生产的计算数量可超过这个限额,超出部分至多为其1986年生产的计算数量的百分之十五。

本款应予实施,但缔约国决定为满足它们议定认为是必要的用途而允许的生产量或消费量除外。

第2B条:哈龙1; 每一缔约国应确保,在1992年1月1日起的十二个月期间,及其后每十二个月期间,其附件A 第二类控制物质的消费的计算数量每年不超过其1986年消费的计算数量。

生产一种或数种这些物质的每一缔约国,应确保其在同一期间内这些物质的生产的计算数量每年不超过其1986年生产的计算数量。

但为满足按照第5条第1款行事的缔约国的国内基本需要, 其生产的计算数量可超过这个限额, 超出部分至多为其1986年生产的计算数量的百分之十。

2; 每一缔约国应确保,在1994年1月1日起的十二个月期间,及其后每十二个月期间,其附件A 第二类控制物质的消费的计算数量不超过零。

生产一种或数种这些物质的每一缔约国, 应确保在同一期间内其这些物质的生产的计算数量不超过零。

但为满足按照第5条第1款行事的缔约国的国内基本需要, 其生产的计算数量可超过这个限额,超出部分至多为其1986年生产的计算数量的百分之十五。

本款应予实施,但缔约国决定为满足它们议定认为是必要的用途而允许的生产量或消费量除外。

第2C条:其他全卤化氟氯化碳1; 每一缔约国应确保, 在1993年1月1日起的十二个月期间,其附件B第一类控制物质的消费的计算数量每年不超过其1989年消费的计算数量的百分之八十。

生产一种或数种这些物质的每一缔约国, 应确保其在同一期间内这些物质的生产的计算数量每年不超过其1989年生产的计算数量的百分之八十。

但为满足按照第5条第1款行事的缔约国的国内基本需要,其生产的计算数量可超过这个限额,超出部分至多为其1989年生产的计算数量的百分之十。

2; 每一缔约国应确保, 在1994年1月1日起的十二个月期间, 及其后每十二个月期间,其附件B第一类控制物质的消费的计算数量每年不超过其1989年消费的计算数量的百分之二十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