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规划学
水土保持学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水土保持学第二章土壤侵蚀1.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内营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改变地壳构造形态,因此又称为构造运动,根据地壳运动的方向,可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类。
2)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地幔物质运动)。
地球内部软流圈的熔融物质会在压力、温度改变的条件下,沿地壳裂或脆弱带侵入或喷出,岩浆侵入地壳形成各种侵入体,喷出地表则形成各种类型的火山,改变原来形态,造成新的起伏。
3)地震:地震也是内营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它往往与断裂、火山现象相联系。
4.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
地壳表面直接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接触,它们之间发生复杂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都经历了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沉积)几个环节。
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就是指矿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作用(包括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
)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这一过程或作用称为剥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侵蚀后的碎屑物质,随着各种不同的外营力作用转移到其他地方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
4)堆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由于介质搬运能力的减弱或搬运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或在生物活动参与下发生堆积或沉积,称为堆积作用。
5.土壤侵蚀的类型1)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土壤侵蚀类型:水力侵蚀类型风力侵蚀类型重力侵蚀类型冻融侵蚀类型冰川侵蚀类型混合侵蚀类型化学侵蚀类型生物侵蚀类型2)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以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为分界点,将土壤侵蚀划分为两大类:古代侵蚀: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前所发生的侵蚀现代侵蚀: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之后所发生的侵蚀3)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度划分:土壤侵蚀类型:加速侵蚀、正常侵蚀6.水力侵蚀的作用方式,按侵蚀作用方向,可分为下蚀和侧蚀。
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是指在全球范围内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水土的流失,保护水土资源的完整性,并改善环境质量。
水土保持规划是在水土保持技术的基础上,将针对具体地区、社区、边界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结合使用遵循地方性原则,科学编制措施组合,形成具体操作性、可行性高的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保持规划是一种体系性的规划,多方调整协调,其主要是对水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进行全方位、组合性的规划和管理,以保护水土资源的完整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它的内容包括:水土保持技术的改造与完善;水土保持技术与设施的规划建设;水土保持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土保持的适应研究;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教育科技和政策的推广应用与社会参与;水土保持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建立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规划,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综合性原则,即水土保持规划要建立在综合考虑水土资源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水土资源的质量与数量的状况,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构建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水土保持管理体系;二是经济可行性原则,指环境质量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有机结合,在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的同时,对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实际意义;三是动态性原则,指水土保持规划要体现地方性,并有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变化和完善。
构建有效的水土保持规划必须坚持“科学、实用、经济、可持续”的原则,建立完善的层次框架;要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主线,及时调整水土保持规划,并进行全过程管理,以维护水土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规划的具体操作步骤包括:调查、资料编制、总体规划、水土保持技术措施编制、水土保持规划文件审查、审批、宣传与推广、规划文件实施管理等。
a1、调查编制:主要对水土保持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水土资源的质量、数量、利用状况等情况进行调查,以编制出水土保持规划的依据。
调查时,应收集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环境影响的基本资料,以及政策性、法规性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信息,以便规划方案的制定和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
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工程规划与设计方法
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工程规划与设计方法水利工程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的短缺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水土保持工程规划与设计作为水利工程中的重要环节,旨在保护和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本文将探讨水土保持工程规划与设计的方法和技术。
一、水土保持工程规划的方法1.景观分区法景观分区法是根据区域内的地势、水文条件、植被类型等因素,将整个工程区域分为多个景观单元,在不同的景观单元中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例如,对于山地地区,可采取植被恢复、退耕还林等措施;对于水域地区,可采取湿地保护和河道整治等措施。
2.水资源评价法水资源评价法是通过对工程区域内的水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该方法包括水质分析、水量测定和水资源保护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在进行水资源评价时,还要考虑降雨量、蒸发量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以及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二、水土保持工程设计的方法1.土壤改良法土壤改良法是通过改变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提高其保持水分和抗冲蚀能力的方法。
常用的土壤改良措施有添加有机物质、施加肥料、调整土壤酸碱度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优化排水系统、建立适当的水保留设施等手段来改良土壤。
2.水体治理法水体治理法是指对工程区域内的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进行治理,减少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其中,常用的水体治理方法包括河道整治、水质改善、水生态恢复等。
这些措施旨在改善水体的营养状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水土保持工程规划与设计的技术1.数字地形建模技术数字地形建模技术是指利用遥感技术、数字地形模型等手段对工程区域内的地势、水文条件进行测绘和分析的方法。
通过数字地形建模技术,可以有效评估土地利用状况、水文特征和土壤侵蚀程度等指标,为水土保持工程规划与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人工降雨模拟技术人工降雨模拟技术通过模拟降雨过程,评估不同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试题含答案
水土保持学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水土保持的目的是什么?A. 提高土地生产力B. 增加水资源总量C. 防止土壤侵蚀D. 促进生态环境和谐2. 下列哪项不属于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A. 植被恢复与保护B. 土地整理C. 建设护坡设施D. 增加化肥施用量3. 水土保持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确定水土流失防治目标B. 确定水土流失防治重点C. 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D. 以上都是4. 下列哪种措施不属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A. 梯田建设B. 沟道整治C. 土地改良D. 植树造林5. 下列哪种措施不属于水土保持生态措施?A. 草地建设B. 湿地保护C. 退耕还林还草D. 增加农业产量6. 下列哪种措施不属于水土保持管理措施?A. 制定水土保持法律法规B. 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C. 开展水土保持监测D. 提高农民收入7. 下列哪种地形容易发生水土流失?A. 丘陵地区B. 平原地区C. 高原地区D. 山地地区8. 下列哪种土壤类型水土保持效果较好?A. 沙土B. 黏土C. 壤土D. 盐碱土9. 下列哪种气候条件有利于水土保持?A. 干旱气候B. 湿润气候C. 温带气候D. 热带气候10. 下列哪种植被类型有利于水土保持?A. 草本植被B. 灌木植被C. 乔木植被D. 以上都是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1. 水土保持的主要任务包括哪些方面?A. 防治水土流失B. 提高土地生产力C. 保障水资源安全D. 促进生态环境和谐E. 增加农民收入12. 水土保持规划的主要依据包括哪些?A. 地理信息系统B. 遥感技术C. 土壤侵蚀规律D. 社会经济发展需求E. 水资源利用状况13.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哪些?A. 梯田建设B. 沟道整治C. 土地改良D. 植树造林E. 草地建设14. 水土保持生态措施主要包括哪些?A. 湿地保护B. 退耕还林还草C. 草地建设D. 植树造林E. 提高农业产量15. 水土保持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哪些?A. 制定水土保持法律法规B. 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C. 开展水土保持监测D. 提高农民收入E. 加强水土保持执法力度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16. 水土保持只能通过工程措施来实现。
水土保持规划与综合防治措施配置
治理措施
土壤改良
通过施加有机肥、土壤改良剂等手段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保水 能力。
水源保护
建立水源保护区,控制污染源,保护 水资源。
生态移民
对于生态脆弱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减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科技支撑
加强水土保持科研,推广先进技术和 管理经验,提高防治效果。
03
水土保持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培训与交流
组织水土保持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04
水土保持的监测与评估
监测内容与方法
监测内容
01
02
水土流失状况
土壤质量
03
04
水文状况
植被覆盖情况
05
06
人类活动影响
监测内容与方法
监测方法
模型模拟 实地调查与采样
遥感与GIS技术 地面观测站
评估指标与标准
评估指标 水土流失程度 土壤质量等级
规划实施
成效评估
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拦沙坝等) 和非工程措施(如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经过一定时期的治理,该地区水土流失得 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社 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某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案例
治理背景
某流域因采矿、开垦等人为 活动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影响下游河道的行洪安全和 生态环境。
治理目标
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水 土流失,恢复流域生态功能 ,保障下游河道的行洪安全 。
治理实施
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水 土保持工程、植被恢复、土 地整治等,同时加强监管和 执法力度。
治理成效
经过一定时期的治理,该流 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河道行 洪安全得到保障。
《水土保持规划》课件
修正和改进
根据监测结果和经验总结,对实施过程进行修正和 改进,提高水土保持效果。
水土保持规划案例分析
现实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分享 问题解决思路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探讨水土保持规划在不同地区 和不同条件下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分享一些成功的水土保持规划案例,展示其重要性 和可行性。
通过讨论和思考,提出解决水土保持问题的思路和 方法。
总结
1 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性
水土保持规划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压力增加,水土保持规划将越来越受重视。
3 个人反思
分享一些个人对于水土保持规划的思考和反思。
确定目标、制定策略和措施、实施方案、监 测评估以及修正和改进。
制定计划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可行的水土保持计划,包 括目标、策略和具体措施。
水土保持规划的实施
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制定科学合 理的实施方案。
监测和评估
定期监测和评估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对 策。
人员组织和合作
《水土保持规划》PPT课 件
欢迎各位参加本次《水土保持规划》的PPT课件。通过本次课件,我们将深入 探讨水土保持规划的定义、过程和实施,并分享成功案例和未来发展趋势。
什么是水土保持规划?
定义
水土保持规划是指通过有效措 施和策略,保护和合理利用土 地资源,预防水土流失和环境 破坏。
目的及意义
水土保持规划旨在保障生态环 境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土地资 源的稳定和可利用性,促进农 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涵盖范围
水土保持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 划、植被恢复规划、水资源管 理规划等,综合考虑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和生态保护的要求。
水土保持规划学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水土保持规划,它有何特点?水土保持规划是指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合理利用并保护水土及生物资源,促进农林牧业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平衡及经济规律,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
其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1)高度的综合性;(2)鲜明的实用性。
2、水土保持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什么?(1)水土保持原理,也称水土流失规律或水土流失特征;(2)流域生态经济平衡原理,其平衡模式有可分为:稳定的生态经济平衡模式;自控的生态经济平衡模式;优化的生态经济平衡模式。
3、水土保持规划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何地位和作用?(1)地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水土保持规划直接关系着山区、丘陵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江河湖泊的利用与整治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大问题。
因此,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特殊的地位(2)作用:具体来讲,水土保持规划可使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按照客观自然规律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律运行,避免盲目性,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
因此,水土保持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节约消耗和创造价值的作用。
第二章水土保持区划1、水土保持区划的概念?水土保持区划是在综合分析不同地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演化过程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有关指标,按照区内相似性和区际间的差异把土壤侵蚀区划为歌剧特色的区块,以阐明水土流失综合特征,指出不同区域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向,途径和原则,并直接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
2、区划与类型研究有什么差别与联系?(1)类型单位是分类的抽象概括,是某种对象的逐级概括,自然环境的地域类型单位只存在于其分布区中;而区划单位,不管任何等级都是具体,它们都作为具体区域单位而存在着。
(2)类型单位作为具体对象的逐级抽象概括,所指的是其属性的逐级概括,因此越高级的单位,其共同属性越少;区划单位是具体区域单位的逐级合并,不存在属性的抽象概括问题,因此,越是高级的单位其所包含的低级单位越多,便成为越复杂的区域。
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STC)是一种措施,它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和改善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状况。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环境质量受到严重破坏,因此水土保持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社会经济状况和环境质量,政府和学者提出了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建议,即建立一个完善的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保持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和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变化的潜在风险,制定出实施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以实现持续健康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环境质量。
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规划有助于高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有效利用资源,有助于减少过度开发带来的后果。
一般来说,水土保持规划涉及到全面的调查、评估和区域性和战略性规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水土保持宣传:政府应该推出一系列宣传活动,让公众熟悉水土保持的概念、重要性,以增加水土保持的社会关注。
二、实施可行的技术方案:应该在水土保持规划中综合利用技术方案,选取合适的技术方案,例如岩土工程、植物控制、土壤改良等,依据当地植被类型、气候条件、地貌地质条件等条件来确定最佳施工方案。
三、强化管理: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管措施和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对所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复或采取应急措施。
四、推动水土保持技术的发展:应该加强科研研究,以提高水土保持技术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和效率,以满足各种形势需要。
完善水土保持规划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的重要课题,应该加强水土保持规划的研究,深入开展水土保持规划工作,切实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水土保持规划既关注经济发展,又重视环境保护,不仅可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还可以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从而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经济作出贡献。
总之,水土保持规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采取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以确保土壤保持其可持续性,从而获得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
水土保持规划方案
水土保持规划方案水土保持是维护生态环境、保障农田水源的重要手段,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了有效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就水土保持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实施进行详细阐述。
一、水土保持规划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水土保持规划方案的编制目的在于科学合理地配置农田资源,保护和恢复土地生态系统,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这有助于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保持农田水源量,改善农田环境质量,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水土保持规划方案还有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水土保持规划方案编制的基本原则1. 综合考虑:水土保持规划方案应充分综合考虑农田利用、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多个因素,协调各方面利益。
2. 精细划分:根据农田利用特点和地质条件,合理设定保护区域、开发利用区域和改造区域,精细划分,科学规划。
3. 差异化管理:针对不同地区的水土保持问题,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确保实施效果。
4. 全员参与:水土保持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实施需要各相关部门和农民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三、水土保持规划方案的具体内容1. 土地资源调查:全面了解农田土壤类型、斜坡等自然条件,分析脆弱区域和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段。
2. 水土保持措施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方案,如植被恢复、坡面整治、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等。
3.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规划:制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案,包括防护工程、引水工程、水土保持设施的规划及实施步骤。
4.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规划:根据当地农业发展需要,结合水土保持要求,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5. 经济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相关的经济政策,为农民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作。
四、水土保持规划方案的实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水土保持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明确责任和要求。
2.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农民的水土保持意识,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水土保持规划与管理办法
农业技术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是指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耕作制度等手 段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
农业技术措施具有实施简便、成本低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 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05
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与政策
国家法律法规与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地方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与水土保持相关的政策措施,如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等。
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水土保持合作,加入了《国际防止水土 流失公约》等国际条约,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水土流失问 题。
我国还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水土保持领域的合作与交 流,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提高了我国水土保持工作 的水平。
实施主体与保障措施
实施主体
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经费保障、完善政策支持、加强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等。
03
水土保持管理措施
土地利用管理
土地利用规划
根据土地资源状况和生态 环境要求,制定合理的土 地利用规划,控制土地过 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土地用途管制
01
规定了水土保持的方针、原则、措施和法律责任,为水土保持
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规程》
02
规范了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程序、内容和方法,确保规划的科
学性和可操作性。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
03
规定了水土保持监测的方法、程序和评价标准,为水土保持工
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地方性法规与政策
各省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水土保持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如《XX省水 土保持条例》、《XX市水土保持管理办法》等。
第四章 水土保持规划
• 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 现有土地级别不能满足需求的,需要通过 水土保持措施进行改造。 • 调整配置顺序见教材P124
• 4.2.1.自然地理环境条件调查
• 地貌、土壤与地面物质、植被、降雨和其他农业气象与 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相关的项目和内容。 • 1.地质地貌调查
• 地质调查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石种类、风化程度等; 地貌调查包括宏观调查和微观调查。
• 2.土壤调查 • 土壤调查也分为宏观调查和微观调查 • ①宏观调查作为划分大面积规划分区依据之一,根据现 有地理、土壤等科研部门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划分,然 后到现场调查验证,了解其分部范围、面积和变化情况。 • ②小面积规划中,除了进行宏观调查外,还需具体调查 坡、沟不同位置的土壤和土质情况,作为土地利用规划 与治理措施布局的依据。 • 3.植被调查 • 根据自然地理、植物、林业、畜牧等部门的科研成果作 为初步划分,然后到现场调查验证。
• 4.3.3经济要素评价
• 1.人口结构分析与评价,包括数量结构分析和质量结构 分析。 • 数量分析:年龄、性别、劳动力和非劳动力等。 • 质量分析: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 2.产业结构分析,包括产出结构分析和投入结构分析。 • 产出结构:货币量来衡量。 • 投入结构:劳动就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资金分配结 构。 • 3.消费结构分析 • 吃、穿、住、用、烧、学习娱乐等。
第4章 水土保持规划
• 4.1 水土保持规划概述
• 1.水土保持规划的概念:
• 水土保持规划是指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 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土及生物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 农林牧及经济发展,根据土壤侵蚀状况,自然社会经济 条件,应用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学原理及经济规律,制 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
水土保持规划技术方案
水土保持规划技术方案一、背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制定一份科学有效的水土保持规划技术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二、目标本技术方案的目标是保护水源地,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质量,增加农田产量,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技术措施1. 林木覆盖: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暴露,从而减少水土流失。
建议在丘陵、山地等易水土流失区域进行大面积的树木种植,并合理设计开沟、梯田等措施,增加水土保持能力。
2. 耕地管理: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包括合理轮作、翻耕深度控制和有机肥料的使用等,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肥力,减少水土流失和化肥的使用量。
3. 水资源利用:加强水土保持与水资源利用的协调。
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灌等,降低灌溉水的用量,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4. 地形整治:通过修建梯田、拦河坝等工程措施,改善地形,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的程度。
5. 生态建设:推动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政策,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提升水土保持的整体效果。
四、实施步骤1. 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对目标区域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水土保持目标和技术措施,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2. 资金筹集: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实施水土保持规划所需的资金。
3. 资源整合:协调相关部门和机构,整合各方资源,确保水土保持规划的顺利实施。
4. 实施和监测:按照计划实施水土保持技术措施,并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案。
五、预期效果通过本技术方案的实施,预期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田产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六、风险与挑战1. 资金不足:水土保持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在筹集资金方面可能面临困难。
2. 技术难题:某些技术措施可能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技术难度较大的地区需要加强技术研究和培训。
3. 管理和执行困难:水土保持规划需要跨部门协作和合理的执行机制,管理和执行工作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困难,需要加强推进。
水土保持规划学教学设计
概述水土保持规划学是农村环境规划与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涵盖了水文、土壤学、植被学等知识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在农村环境规划与设计领域的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水土保持规划学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学目的水土保持规划学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以下能力:1.了解农村环境的生态基础知识学生需要了解农村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深刻认识到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
2.掌握水文学、土壤学、植被学等基础知识作为水土保持规划学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水文学、土壤学、植被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包括水文循环、土壤形成和类型、植被组成和生态特征等内容。
3.熟悉水土保持规划法规和标准学生需要熟悉当前水土保持规划的法规和标准,包括“水土保持法”、“水土流失定量化分类评价标准”、“农村生态建设规划设计指南”等。
4.具备水土保持规划的设计与实践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基础水土保持规划的设计能力,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和工具,为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教学方法在实现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教学方法应体现以下原则:1.实践性教学针对农村环境规划与设计专业,教学应充分体现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该注重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尽可能让学生了解实际案例,并通过考察实际环境场地的方法,促使学生掌握实践性技能。
2.引导性教学教师需要在课程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例如,让学生现场观察和实践规划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交流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索答案,从而达到知识的自主获取。
3.差异化教学由于学生对该领域的了解程度各不相同,教师应该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和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
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应该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符合教学目的和方法原则,考试形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理论考试理论考试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考核方式,其目的是评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设计
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水土保持是一门有关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科学,为了应对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问题,需要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
本课程旨在掌握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深入了解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成因与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好基础准备。
二、课程内容及目标1.课程内容:–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土地资源评价及分级管理–水土流失与防治–生态修复与农业生产布局规划–水资源管理与治理2.课程目标:–熟悉水土保持规划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水土流失和其他重要问题的评估和诊断方法–能够设计适应不同情境的土地资源利用方案和水土保持措施–具有研究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教学方法1.给学生讲授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基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独立或组队完成小组作业;3.定期组织学生实地调研和收集数据;4.精心设计期末大作业,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优秀作品可发表在相关期刊上。
四、教学评估1.平时作业(30%):包括课堂作业和小组作业。
2.实地调研报告(20%):教师要求学生组织实地调研,撰写相应报告。
3.期末大作业(50%):学生根据自选的研究课题,用以上所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写作。
五、教材1.《水土保持学》(第2版),周卫健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第2版),张学民,科学出版社;3.《水土流失定量研究方法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六、参考文献1.张天保.中国水土保持学[J].水土保持学报,2019,33(2):1-4.2.李宗省.基于阈值的山地水土流失特征——以四川锦屏河流域为例[D].四川农业大学,2009.3.雷汉金.最新土地利用规划工程设计[M].中国国土出版社,2015.七、课程流程课时内容教学方法第1-2课水土保持规划的概念和原理讲授和讨论第3-4课土地资源评价与分级管理讲授和案例分析第5-6课水土流失与防治讲授和案例研究第7-8课生态修复与农业生产布局规划讲授和实地考察第9-10课水资源管理与治理讲授和学生报告第11-15课学生实地调研、小组作业讨论案例分析和课堂汇报第16-18课学生大作业答辩和总结。
水土保持规划方案 (2)
水土保持规划方案背景水土保持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地球上,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土地适合农业生产和乡村居住。
因此,在如此有限的土地资源下,必须合理利用并保护好这些土地。
水土保持的发展和实施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在研究和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方案时,必须结合当地的地形、气候、土地特性、作物种植和动物饲养等方面的特点,同时,也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制定一份水土保持规划方案,该方案可供政府、企业或个人在开展相应的水土保持工作时参考使用。
具体内容如下:1. 针对地形的规划1.1 山地地区在地形较为陡峭的山地地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组织利用植被覆盖地面,防止流失土壤,保护土地。
•挖掘植被和土壤,保护土地和水资源。
•在陡峭的坡地上种植防风林和草地,减轻农作物和土地受水土流失的影响。
•对于沟渠、河道、树林及其他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管理。
1.2 山地灌林区在山地灌林区,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构建保护大坝或堰坝,保护周边的土地并促进水和土壤的合理利用。
•在灌林项目中,应遵循分层次管理的原则,确保土地得到保护和生态的恢复。
2. 针对气候的规划2.1 干旱地区在干旱地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组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农业生产。
•选用适合当地气候和地形的耐旱作物。
•建设相应的水利设施,如堰坝、水槽、灌溉渠和池塘等。
2.2 多雨地区在多雨地区, 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排水设施建设,确保土壤通气。
•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并通过这些措施,促进土壤肥沃。
•对于流经农业用田的河流、湖泊、池塘和沟渠,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以防止水土流失。
3. 针对作物的规划3.1 根据当地的土地特点,选择适宜的作物,并发挥其潜力。
3.2 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水平的发展。
3.3 实施变干为旱、变荒为宜和早种晚收等策略,使得农田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
结论本文提出的水土保持规划方案,为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和维护生态平衡提供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是指在农田、林地、草地和水域等生态系统中,通过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土壤和植被等因素,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一种综合性工程。
为了确保可持续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制定一系列水土保持规划,以下是一个700字的水土保持规划范例:水土保持规划一、目标和原则1. 目标:保护土壤资源,减少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环境恢复和可持续农业发展。
2. 原则:综合治理,科学规划,注重生态保护,统筹利用,因地制宜。
二、农田水土保持1. 架设排水系统:对农田进行排水工程改造,减少积水和水logging,防止土壤盐碱化。
2. 梯田建设:修建梯田,加强土壤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3. 耕地整理: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如轮作、中耕和覆盖,保护耕地免受风蚀和水蚀的影响。
三、林地水土保持1. 森林防火:加强对森林火灾的防范和控制,避免森林资源的破坏和水土流失。
2. 植被恢复:采取植树造林和复绿措施,恢复受破坏的林层,增加水土保持能力。
3. 防风固沙:加强对沙漠化和沙尘暴的防范和控制,维护土壤的稳定性。
四、草地水土保持1. 合理放牧:对草地实行合理放牧管理,避免过度放牧引发的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2. 草匹轮作:采取合理的草匹轮换措施,保持草地的生态平衡和水土保持能力。
3. 荒漠化防控:加强对荒漠化的综合治理,恢复受破坏的草地生态系统。
五、水域水土保持1. 河岸修复:修复河岸带的植被,加强对河岸的固土保持,减少水产养殖污染水环境。
2. 河道疏浚:定期疏浚河道,保持河水流畅,减少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
3. 水资源管理:合理管理水资源,避免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保护水环境。
六、综合整治1. 法规制度:制定和完善水土保持相关的法规制度,明确责任和义务,加强执法力度。
2. 宣传教育:开展水土保持知识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水土保持技能。
3. 科学技术:加强对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水土保持的效果和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保持规划学复习资料绪论水土保持规划: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合理利用并保护水土及生物资源,促进农林牧业生产的发展,根据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平衡及经济规律,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流失特点、防治途径,以及区域的相似性和区间的差异性,将规划区划分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所进行的工作。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轻微,植被覆盖度较高,存在潜在水土流失危险,需重点加强预防保护的区域。
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资源开发比较集中,基本建设等人为活动频繁,损坏原地貌后极易造成强烈水土流失,给当地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需重点加强监督管理的区域。
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干旱、洪涝、风沙灾害加剧,给当地和下游造成严重危害,对国民经济、生态环境及水资源利用有较大影响,需重点加强综合治理的区域。
水土流类型区根据土壤侵蚀外营力(水力、风力、冻融等)的不同,结合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特点,所划分的水土流失自然类型区。
水土流失或土壤侵蚀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混合侵蚀和生物侵蚀等形式。
水土保持规划研究内容研究生产发展方向,确定农、林、牧用地比例,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改单一农业经营为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健康运行。
研究水土保持治理途径,确定水土保持措施的布局位置,使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以及治坡与治沟紧密结合,达到集中连片、连续治理、互相促进。
研究规划的科学依据,确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研究通过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而产生的蓄水保土、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效益问题。
研究新理论、新技术在规划中的应用;水土保持规划类型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中尺度水土保持规划区域水土保持规划,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
水土保持规划的步骤:开展综合调查和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规划区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和规律;划分水土流失类型区;拟定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
水土保持规划的任务:因地制宜地提出防治措施;拟定规划实施进度,明确近期安排;估算规划实施所需投资;预测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并进行经济评价;提出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措施水土保持规划的特点:高度的综合性;鲜明的实用性;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原理:主要为水土保持原理和流域生态经济平衡原理。
基本特性体现在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平衡、机制平衡和功能平衡三个方面。
平衡模式: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差异,不同类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或同类系统在不同时序上呈现出不同的流域生态经济平衡状态。
根据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的不同组合,可归纳为3种典型的生态经济平衡模式,即稳定的、自控的和优化的生态经济平衡模式。
水土保持规划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水土保持规划直接关系着山区、丘陵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江河湖泊的利用与整治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大问题。
因此,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建设;开发建设项目;土地开发整理;废弃地复垦开发。
第一章水土保持区划水土保持区划:指在综合分析不同地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演化过程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有关指标,按照区内相似性和区际间的差异性把侵蚀区划分为各具特色的区块,以阐明水土流失综合特征。
水土保持区划属于部门区划,又是综合农业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共同点是以“生态经济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人为社会环境特征是水土保持区划的基本理论依据。
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从自然地理现象的综合特征和形成原因来看,地域分异规律包括了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和垂直带性规律三种基本形式;从分异范围、规模(又可称为尺度)大小讲,它又可划分为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大陆及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区域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四级系统。
地带性分异因素按纬度分布的不均和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引起的海陆分布是造成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原因。
包括海陆对比性、热力分带性。
大陆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地理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地带性分异因素—太阳能按纬度呈带状分布所引起的温度、降水、蒸发、气候、风化和成土过程、植被等呈带状分布的结果。
形成了冰雪气候侵蚀带、湿润气候侵蚀带和干旱气候侵蚀带3个基本侵蚀带。
湿润气候侵蚀亚带和湿热气候侵蚀亚带。
非纬度地带性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三种区域性的地域分异:地带段性,地区性(大地构造—地貌规律性)垂直地带性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和它的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地方地形的垂直分化、地面组成物质和地方气候的差异是造成地方性分异规律的主要原因。
地方性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①系列性②微域性③坡向的分异作用按人类的影响程度,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三类,即强烈改变的地理环境:遭受人类自发影响而发生重大破坏的和按照社会效益合理改变的地理环境;轻微改变的地理环境:基本的自然联系并没有受到破坏,且发生的变化具有可逆的性质;相对未变的或原始的地理环境:极地、高山等未受人类直接影响或经济利用的地理环境。
进行区划时,除了考虑区内形态的一致性外,还必须分析区域的共轭性。
区域共轭性:指地域上相连接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及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性质。
区划和类型的区别和联系:(1)类型单位是分类的抽象概括,是某种对象的逐级概括,自然环境的地域类型单位只存在于其分布区中;而区划单位,不管任何等级都是具体的,它们都作为具体区域单位而存在着。
(2)类型单位作为具体对象的逐级抽象概括,所指的是其属性的逐级概括,区划单位是具体区域单位的逐级合并,不存在属性的抽象概括问题。
(3)区划单位的每一个具体单位都具有空间的连续完整性,即区域共轭性,类型单位则表现为一些分离的分布区。
(4)每一级区划单位都可以进行类型研究。
水土保持区划要求所划定的区域空间内部的相似性应最大,差异性应最小;而区域与区域之间比较时,则要求其间的差异性最大,相似性最小。
水土保持区划的基本原则为:1、同一类型区内,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和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特点基本一致。
2、同一类型区内各地生产发展方向与防治措施布局应基本一致。
3、作为划分不同类型区的主要依据,是影响水土流失和生产发展的主导因素,不同情况下其应有所侧重。
4、水土保持分区应尽量保持流域界线及行政界线的完整性,同时每一类型必须体重连片。
指标的选择上应遵循以下原则:1、指标与水土保持联系紧密,且全面;2、选择的指标应当可以量化,方便以后分析计算;3、要求所选指标应该比较稳定、变幅小,以便水土保持区划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指导规划;4、指标之间要求独立性强,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要小,保证区划的准确性。
水土保持区划的依据指标:地貌特征通常分为地形形态数量指标和沟窒密度。
土壤侵蚀类型;侵蚀强度;区划的界线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点:①从分异的主导因素着手;②研究各要素变化和发展过程特点,探索其关系;③研究各要素的相互渗透水土保持分区的命名应体现以下内容:1.表明地理位置、地貌、岩性、植被特征;2.表明土壤侵蚀情况;3.表明水土保持治理方向和治理措施。
一般地命名应为:地名+基本特征+区划等级名称我国的水土保持区划分为四级。
一、二级为国家级,三级为省(区)级,四级为县级。
一、二级区划单元主要是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大的地貌类型及侵蚀营力进行划分,三级主要是根据岩性、中小地貌和水土流失特征划分,四级区划则是根据组成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的不同组合的综合特征来划分。
水土保持区划的主要内容:1、类型区的界限、范围、面积、行政区划。
2、各类型区的自然条件(地形、降雨、地面组成物质、植被、其他农业气象)。
3、各类型区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光热资源、矿藏资源)。
4、各类型区的社会经济情况。
5、各类型区的水土流失特点。
6、各类型区的生产发展方向与防治措施布局。
水土保持区划的程序:1、准备工作;2、水土保持综合调查;3、收集有关专业的区划成果;4、典型区域详查;5、区划;6、区划成果的整理(报告、图、表)水土保持区划的方法:1、常规区划方法——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组织队伍,试点培训;(2)搜集资料,实地调查;(3)资料分析,专题研究;(4)综合归纳,提出成果;(5)征求意见,报批定案。
数值区划方法——常用方法如下:(1)主成分分析(2)聚类分析(3)灰色系统理论、模糊数学及数量化理论与数值区划方法水土保持区划的成果要求和报告编写 (一)成果要求水土保持区划的成果是在工作准备、现场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1、文字报告、综合报告、专题报告、典型报告等。
2、附表 (1)基本情况表。
(2)水土保持区划简况表。
(3)水土保持措施累计完成情况表。
(4)水土保持区划分区范围。
3、附图(1)地貌类型图。
(2)水土保持区划图(二)报告编写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情况3.水土流失情况 4.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5.水土保持分区。
水土流失情况 1)水土流失面积及分布,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2)土壤侵蚀的类型、数量级占总水土流失面积的比例。
(3)水土流失程度,径流模数、径流总量、侵蚀模数、侵蚀总量。
(4)水土流失成因及评价。
水土保持工程情况(1)成绩与经验①成绩水土保持各种措施的种类、发展情况及治理程度,采取措施后,经济、社会、蓄水保土及生态效益情况。
②经验单项措施经验、综合措施经验;科研与技术改革经验;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户包治理经验。
(2)组织领导情况(3)存在问题。
区划成果的验收标准 1.应基本摸清区划地区与水土保持有关的自然及经济条件,并作出符合实际的初步评分。
2.应对E划范围的水土流失及治理的地域差异性有基本认识,划分出水土保持区。
3.应对治理当地水土流失关键措施和治理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第二章水土保持规划总论水土保持规划:在水土保持区划的基础上,根据一个地区或一个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规律、程度及其特点,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整体布署和系统配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确定规划措施顺序和进度安排,并对其实施后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做出预测。
水土保持规划的意义 1.通过规划可以明确一个地区或一个流域的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及该区域水土保持的主攻方向;2.通过规划对各项治理措施的具体配置、具体要求和实施步骤作到心中有数,使水土保持工作可以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3.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农、林、牧、水等各行各业,工作量大而面宽,又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4.水土保持各项工作中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同时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如何协调和解决这些矛盾,必须通过规划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