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景观与场所精神_(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导论
1.1 研究的源起
1.1.1我国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现状
在快速城市化和大学扩招的压力下,目前校园环境的品质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多数大学在建设初期缺乏合理的校园环境规划,导致建成后功能分区混乱,空间布局零散,另外由于近年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许多原来位于市区的大学已经被包围而无法原地扩建,甚至原有的校园用地不断被蚕食。与此同时,大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校人数不断增加,校园用地日见紧张。为满足人数增加的要求,在校园内想尽办法侵占校园绿地加盖大楼。这一切都导致了学校整体景观规划总体布局的无序与混乱,严重影响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品位提伸。
1.1.2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总的来说,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其一,从校园景观建筑的角度看,建筑标准低,新旧建筑之间以及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差。其二,从校园景观空间的规划方面分析,设计过分追求平面的构图形式,而不充分考虑空间的整体性规划,往往比例与尺度把握不够,开放活动空间不足。最后在景观设计方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①设计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大多数设计常常重形式而轻功能。例如,在景观功能分区上,盲目沿用传统的分区模式;景观道路的安排也不够合理,交通观念相对滞后;而景观附属设施也不够完善等等。②景观设计不注重校园特有的地域精神,没有充分考虑校园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导至缺乏个性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③在校园景观绿地设计方面,没有合理利用校园原有的自然资源,往往为了进一步的扩招不得不缩小原有的绿地面积,破坏原有植被,生态保护意识逐渐弱化,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对话。具体表现为:绿地系统性不强,绿化功能考虑不充分;校园景观绿地的规划常呈现出一种见缝插绿式的布局方式,校园绿地被不合理分割成缺乏联系的隔离空间;难以发挥出绿色基础设施所具有的系统生态服务功能。
1.2 研究场所精神对大学校园景观的意义
大学校园景观是一个城市景观的缩影,又是城市景观最精华的所在。它既是满足人类“可居”需要的物质产品,又是满足人们“可赏”需要的精神产品,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个性和艺术规律,是技术和艺术、实用和审美的统一。但应注意的是,校园景观在体现其审美特性时,重要的是通过综合运用其艺术语言,结合学校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充分发挥环境的抽象性、象征性特点,表现出大学作为科学殿堂的一种神圣、崇高且震撼人心的科学美,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自然美,一种展示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美。使大学精神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得以
1
流露,得以涵养。这是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方向,也是塑造校园景观场所精神的方法之一。
诺伯格·舒尔兹认为:“尊重场所精神就是与特殊环境为友,从而获得生存的立足点,社会、文化的传统特征往往是取得认同、确定方位的根本。”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仅仅意识到它的基本物质保障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而忽略了其文化素质教育价值。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高等院校的文化品位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升。校区里应该有一个饱含文化性和教育性的校园景观空间。这样的空间环境不仅可以在使用上满足各种教学功能的要求,而且又能传译一定的思想和意境,体现校园传统文脉的延伸,塑造优雅、宁静的校园氛围,给人以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随着近几年高教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以一种罕见的速度迅速扩张,为了解决不断增长的客观需求与现有办学条件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各大院校都在调整、合并、扩建、新建等,校园建设工程量比过去翻了几翻,但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当下的新建校园往往由于建设周期短。在设计上只注重实体建筑,忽略了外部景观空间的营造,因而与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老校园相比,缺少了应有的校园场所精神。
对原有校园保护性的更新与改造,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所在,其一方面节约了国家资金和城市用地,另一方面保护了校园的历史文化特色,形成了新旧共存的大学校园场所精神。新时期“环境育人”、“以人为本”的新要求也让我们要更加注重校园景观空间的营造,以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催生丰富、健康、积极向上的现代新校园文化。环境优美、个性鲜明的校园是无声的课堂,不仅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师生的品格和行为,而且还能够唤起强烈的心灵感觉和呼应,使置身其中的师生们感到愉悦,并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一切正是校园场所精神所带来的。所以,校园“场所精神”的塑造对大学校园的环境景观意义重大,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1.3相关的研究成果
1.3.1关于大学校园景观的研究概况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高校校园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但是,在当前我国高校建设的特定历史时期,对校园空间环境景观方面的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相关理论还不够完整。
1.3.1.1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关于校园的研究主要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逐步展开,其中,国外对于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的著作有很多,比较著名的是美国的大学校园规划专家Richar d·P·Dober所著的三部论著:1963年出版的《Campus Planning》,1992年出版的《Campus Design》和出版于1995年的《campus Architecture》,都是研
2
究中国大学的论文中被引用最高的外国文献。其中他出版于2000年的《Campus Landscape》,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探讨了校园的功能、形式与细部设计,主要研究对象是校园的外部空间及景观节点。Thomas A·Gaines所著的《The Campus as A work of Art》,则纯粹从形式方面的角度分析了美国的大学校园,其围绕着规划、建筑、景观三方面的特点对典型的校园进行了评价 [58]。2001年克莱尔·库伯·马库斯和卡罗琳·朗西斯编写的《人生场所—城市开放设计导则》在校园环境部分重点针对作为校园环境空间的使用主体的行为特点、如何感知和使用校园空间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形成的一套完整的设计导则。对校园环境和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C·亚历山大,M·西尔佛斯坦,S·安吉尔石川新,D·阿布拉母斯等人所著的《俄勒冈实验》则描述了俄勒冈大学新的规划过程,提出了在社区的建筑与规划过程中产生一个符合人的需求的环境的六个原则,同时对影响校园环境的诸多因素如大学街道,建筑群体,标志物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亚洲的日本在战后对大学校园的规划,也逐渐致力于对校园景观空间的研究,努力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创造广泛的课外交流的场所与机缘。例如,“一草一木参与教学”,为大阪艺术大学的创始人家本英治对其校园规划所提出的一条颇有见地的方针。又如路易斯康为群马女子大学做规划时其设计思想生动地描绘为:“在一棵树下,教师不把自己当成是教师,学生也不把自己看成是学生。这样的一些人,就许多实际问题平等地进行交谈,这才是学校的开端。”
1.3.1.2国内研究状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对高校校园的研究也逐步增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有关校园的理论探索越来越多,并对校园的建设和发展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如周逸湖、宋泽方编写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是系统论述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著作,书中对大学校园的总体规划、空间形态、外部环境、建筑单体等方方面面都做出了详细地论述,并结合大量实例,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规划、环境景观和建筑设施的每一个角落,对我国高校的建设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又如何镜堂,邓剑虹,涂慧君等人所著的《弘扬地域文化创造生态校园》,探求了如何将生态、地域、文化等观念和建设21世纪新型校园相结合。另外,我国还有许多关于高校规划建设的优秀文章,例如:何镜堂院士所著的《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向》;费羲强、高翼生所著的《中国高校校园规划新特征》;王建国的《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等都对大学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1.3.2关于场所精神的研究成果
有关于“场所精神”的研究,目前最著名的是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提出了场所精神的概念,其结合对建筑,城市等的研究对场所精神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富有记忆的场所和场所要素是不可取代的,它们融合了过去与现在,传统的理念和现时的需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