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秋九年级语文一周一测(十)(《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与练习)
一、【知识要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填空:孟子,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家,家。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有“”之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于《》。《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现存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计261章,约3.5万字。内容主要是记录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论争。它是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宋代理学家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孟子主张“”、“”。(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夫.环而攻之()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
..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委:)(去:)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9、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0、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3、舜发.于畎亩之中。()
14、管夷吾举于士.。()15、百里奚举于市.。()(三)、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通“”,。
2、曾益其所不能。通,。
3、困于心,衡于虑。通,。
4、入则无法家拂上。通,。
5、所以动心忍性。通,。(四)、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意义。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
2、所以动心忍性。古:今:
3、七里之郭.。古:今:
4、池.非不深也。古:今:
5、委而去.之。古:今:
6、亲戚畔之。古:今:
7、舜发于畎亩之间。古:今:
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今:
9、管夷吾举于士。古:今:
10、征于色。古:今:
11、而后喻。古:今:
(五)、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各句中的不同意思。
(一
词多义)
1、利:①天时不如地利.。②兵革非不尖利.也。
2、发:①舜发.于畎亩之间。②发.于声。
3、士:①管夷吾举于士.。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4、道:①会天大雨,道.不通。
②得道.者多助。③伐无道.,诛暴秦。
5、固: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6、池: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池.非不深也。
7、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六)、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词类活用)
1、环.而攻之而不胜。(名词用作动词:)
2、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用作动词:)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的使动用法:)
4、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6、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
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七)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4、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7、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八)、问答题。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
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
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
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
就需要有和。(用课文词语回答)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
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8、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
人们:。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
一句名言?。
9、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
“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
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九)、重点句子背诵、默写:
1、表现不得民心、众叛亲离的句
子:,。
2、论点:,。
3、排比句:。
4成才的客观条件:。
二、【中考真题体验】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必胜矣。[乙]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
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
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足兵④民信之矣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
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
系?(3分)
(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
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
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
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
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
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
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
分)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
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