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等题目演示教学
论述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论述琵琶记的艺术成就琵琶记是元代杂剧的代表作之一,由关汉卿创作,描写了李师师和张生的爱情故事。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物形象的刻画。
关汉卿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塑造了一对鲜明对比的主人公。
李师师是一个有才华、有情感、有气节的女子,她不仅能弹奏琵琶,还能诗词歌赋,她对张生的爱情坚贞不渝,即使遭到困境和迫害,也不屈不挠。
张生是一个优柔寡断、软弱无能、背信弃义的男子,他虽然爱着李师师,但是在社会压力和家庭责任面前,却没有勇气和决心与她共度患难,反而屈服于权势和利益,背叛了自己的良心和情感。
通过这对人物的对比,关汉卿展现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人性的高尚和堕落。
2.情节的安排。
关汉卿在琵琶记中运用了多种戏剧手法,使得情节紧凑、曲折、生动。
他采用了倒叙法,先从李师师被张生抛弃后的悲惨境遇开始讲述,然后通过回忆和梦境等方式,回溯了他们相识、相爱、分离的过程,最后以张生悔恨、李师师含恨而死的结局收尾。
这样的结构既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又增加了戏剧的悬念和冲突。
他还运用了变脸法,让李师师在不同的场合和身份下出现,展示了她不同的风采和心境。
他还利用了象征法,以琵琶为媒介,表达了李师师的才情、情感和命运。
3.语言的运用。
关汉卿在琵琶记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包括散文、韵文、曲词等,既体现了元代杂剧的特色,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他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还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氛围,调整了语言的风格和节奏,时而抒情婉转,时而讽刺犀利,时而悲壮慷慨,时而欢快轻松。
综上所述,琵琶记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元代杂剧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现实矛盾和人民的苦难与抗争,也展示了作者关汉卿对人性和爱情的深刻洞察和热情赞美。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一.人物塑造。
心理刻划尤为突出:(一)蔡伯喈。
体现知识分子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
1.软弱性格与恪守礼教伦理观念相关,封建伦理本身的矛盾。
2.有情有欲、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软弱性格造成人生悲剧。
(二)赵五娘。
1.善良朴素、刻苦耐劳,体现中国妇女优秀品德。
2.揭示出其不幸是礼教纲常造成的。
3.歌颂其“有贞有烈”,守礼行孝,但更多揭露封建伦理纲常下女性的隐痛。
(三)蔡伯喈和赵五娘形象的出现,说明元后期,戏剧舞台逐步摆脱单线平涂的类型化的写法,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
二.戏剧冲突。
(一)情节沿两条线索发展:1.蔡伯喈离家后的遭遇;2.赵五娘家中种种苦难。
(二)写蔡伯喈在荣华富贵中辗转无奈和赵五娘饥寒交迫,广阔展示出生活画面。
(三)关目安排上,注意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有助于加强整部戏的悲剧气氛,使人物性格呈现得更加鲜明。
三.语言运用。
(一)最突出成就:配合人物不同处境及两条线索,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
赵五娘语言本色;蔡伯喈词藻华丽,充分注意到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的关系。
(二)富动作性。
不少唱词、对白能与角色动作结合,成为蕴味深厚的潜台词。
四.借鉴和吸收杂剧创作的文学成就,如“临安感叹”、“糟糠自厌”、“祝发买葬”等大套曲文抒写人物心理,是《梧桐雨》、《汉宫秋》第四折因物起兴手法的延续。
五.“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南词叙录》)。
六.明代成为仿效典范。
(一)形式:双线结构成为传奇创作的固定范式;(二)曲律成为名家曲谱选录的主要对象,也是谱曲作剧的直接依据;(三)每一种新戏曲声腔兴起,往往从成功改编《琵琶记》等作品为开端。
七.影响:(一)思想内容:明《五伦全备记》《香囊记》等在表层意义上“关风化”;(二)《浣纱记》、“临川四梦”等学其“动人”和载道。
(三)后人称《琵琶记》为“词曲之祖”。
2024版《琵琶行》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

提问法
随机提问学生,了解他们 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 思考深度。
小组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观察他们在讨论中的发言 情况和合作能力。
知识掌握情况检测方式选择
课堂测验
通过简短的课堂测验,检 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 掌握情况。
课后作业
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课 后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 识,并检测其掌握程度。
比较阅读的角度 引导学生从主题、情感、意境、语言等方面对推荐的作品 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对《琵琶行》的理解。
文学流派与风格的比较 将《琵琶行》与其他文学流派或风格的代表作品进行比较, 如与豪放派或婉约派的诗词进行比较,以拓展学生的文学 视野。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启发式教学法在《琵琶行》中应用
通过提问、引导等方 式,激发学生对《琵 琶行》的兴趣和思考。
音乐节奏的把握
分析诗词中如何通过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来模拟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音乐情感的传达
探讨诗词如何通过音乐描写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琵琶 行》中通过琵琶声表达出的哀怨和愤懑。
情感表达及意境营造方法探讨
1 2 3
情感表达的技巧 分析《琵琶行》中如何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来传 达作者的情感,如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 的感慨。
全文结构梳理与主题思想探讨
结构梳理
《琵琶行》全文分为序和正文两部分。序交代了写作缘由和背景;正文则通过 描写琵琶女的演奏和身世,抒发了作者对世事沧桑、人生易老的感慨。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琵琶女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辛酸和无奈,同时表 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精彩段落解读与赏析
监督小组讨论过程并及时指导
教师要巡视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确保小组讨论的顺利进行。
《琶记》的剧场结构艺术琵

孤苦凄惨,第 ’) 出 “ 赏月”紧跟蔡伯喈与牛小姐 丹桂闲庭、清风明月的幽情雅绪,等等。前场为生 脚之豹胎猩唇、碧酒金樽的豪富生活场景,后场为 旦脚之吃糠咽菜、生死挣扎的凄惨悲苦境遇;前场 为生脚之丝竹箫管、环佩风清的其乐融融,后场为 旦脚之家破亲亡、祝发葬亲的其声哀哀,一乐一 哀、一喜一悲、一甘一苦,充分利用场面氛围的悲 喜相佐、境遇的甘苦交叉、曲调声情的哀乐相间来 调节观众审美情绪上的张弛力度。 “ 蔡伯喈、牛太 师的富贵场面和赵五娘的悲苦场面常常在剧中交替 出现,连同风格各异的文学语言,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 《 琵琶记》在场次设计和情节结构上的一大特 色。没有家国大事或战争场面的穿插,单纯是家庭 日常生活的悲喜剧写成四十二出传奇,不使人有单
$
由此可见,戏剧的剧场结构建立在戏剧音乐格 律、脚色分工体制、演员表演体制以及舞台表演设 计等戏剧艺术质素的成熟和相互配合基础上。因 此,对于剧场结构的主动追求和重视是戏剧艺术发 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得以形成的创作观念。
% 许之衡认为 《 琵琶记》 “ 最佳处在于排场 ” 。
,-+. * +(/. & 0
"
计上,常常插入一些与情节发展无关的表演片断; 在脚色表演上,虽出现了以生旦为主的脚色分工体 制,但以净丑为主的穿插戏、过场戏在剧中所占比 例也较大;在宫调套数上,换宫换韵现象严重,曲 牌套数的组合搭配较为随意、自由;在场次安排 上,虽已形成了生旦双线交错、两组情节并行发展 的格局,但场次之间缺乏相应的照应穿插和互动衬 托。其后的元南戏虽有较大改善,但由于创作主体 的民间化,始终未能出现质的飞跃和突破。直到高 明《 琵琶记 》 的出现, 才彻底改变了宋元南戏剧场结 构的民间性特质, 使其兼具了功能与审美的双重品 《 质。 琵琶记 》 在剧场结构技巧方面做出了珍贵的尝 试和探索, 由此而积累的艺术经验和建构的戏剧艺 术审美规范成为明清传奇艺术的宝贵资源。 本文不揣浅陋, 从脚色分配与场面布置两个方 面来探讨 《 琵琶记 》 的剧场结构艺术, 以就教于方家。 一、脚色分配 琵琶记》的开场是 +1 脚色的开场与出场。 《 由末念 2 水调歌头 3 以述立言大意和 2 沁园春 3 叙家门 剧情,在早期南戏中,这种开场形式已成惯例,而 《 琵琶记》则更为谨严、规范,成为后世剧作遵行 不悖的开场模式。 《 琵琶记》的冲场例由生蔡伯喈唱念引子 2 瑞 鹤仙 3 和定场白 2 鹧鸪天 3 。李渔指出: “( 冲场) 务以寥寥数言,道尽本人一腔心事,又且蕴酿全部 精神,犹家门之括尽无遗也。” & 《 琵琶记》的冲 场即达到了如此效果。在引子蔡伯喈先是自负于自 己的才学,但转而 “ 沉吟一和”,选择了 “ 且尽心 甘旨,功名富贵,付之天也”的人生态度。这种潜 意识里的思想斗争为蔡伯喈以后的性格和思想演变 定下了基调,它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支配和引导着 全剧戏剧冲突的出现、情节的发展和结局。 对于其他主要脚色如旦扮赵五娘、外扮蔡公、
琵琶记结构的艺术特色.

影响
• 剧场的结构艺术是戏剧舞台的宝贵艺术, 为明清剧作现今的戏剧创作树立学习的 榜样和典范。
• 《琵琶记》中的一些情节也成为固定的 套路,其中部分关目,如以子女向父母 祝寿开场,以一夫二妇和好团圆结局等, 也为明初以来许多戏曲家所袭用。
顾培培 汉本062 06015459
“三不从”、“三被强”:
蔡伯喈不肯赴试,父亲不从; 不肯做官,皇帝不从; 不肯再婚,牛相不从。 最后只好“三认命”,被强迫 接受。
局部冲突:
• 如写蔡伯嘈在享受荣华的时候,也陷人了良 心谴责与忠孝难以两全的苦闷与矛盾心态之 中,优裕的环境与苦闷的心情形成反衬赵五娘时,也不是一味描写她的苦 况,而写了她与公婆之间与社会上的人以及 她内心的冲突。
• 结构整体:和谐美 • 双线结构,戏剧冲突鲜明
整体结构:具有和谐美
• 从整体出发,全局在胸,通盘筹算、 中心突出,一脉贯通而又摇曳多姿。
• 角色和场面配置上,主从有序,劳 逸均匀,冷热相济,悲喜相间。
双线结构
• 两条线索交叉对比进行:
1、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 2、赵五娘在家中饥寒交迫的苦况
一出演赵五娘遭逢饥荒一出演蔡伯喈洞房花烛一出演赵五娘糟糠自厌一出两条线索两种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互相映衬突出了赵五娘的悲剧形象强化了作品悲剧气氛收到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琵琶记》结构的艺术特色 及其影响
• 琵琶记 • 结构艺术
• 影响
《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 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 欢离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 其前身是《赵贞女蔡二郎》。 被誉为传奇之祖,是我国古代 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影响:元代戏曲之殿军,明清戏曲之先声。
• 评价:吕天成《曲品》:“串插甚合局段, 苦乐相错,具见体裁。可师可法,而不必议 者也。”(下卷《神品一》 • 《琵琶记》独特的双线对称结构,成为后来 明清传奇创作的不二法门。如梁辰鱼《浣纱 记》、孔尚任的《桃花扇》及明清传奇中还 有大量的才子佳人戏等,都受到其叙事结构 的影响。 • 双线叙述结构这种叙事模式,至二十世纪四 十年代持续发挥着影响,电影《一江春水向 东流》也采用了其双线结构的叙事模式。
(完整版)《琵琶记》的艺术特色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琵琶记》的作者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
《琵琶记》自问世以后,名重词坛,达到了“演习梨园,几半天下”的盛况。
它是中国古典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从它开始,南戏创作进入了文人的普遍视线。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且颇具特色,对中国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结构的特色《琵琶记》的戏剧结构是双线结构。
这种双线结构是用剧中两个主人公的两种不同生活道路来组成的.一条线是蔡伯喈在京城的生活道路,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中的生活道路。
这两条线上的出目是整个戏曲故事的主要部分,它是随着两个主人公的分别而开始,又随着两个主人公的团聚而结束。
《琵琶记》的这种双线结构比较特殊,它的戏剧效果是很奇妙的。
在中国古代戏曲中,特别是在南戏和传奇中,双线结构是很普遍的。
但它们当中有些多是两条线索表演两个故事,彼此之间没有多大关系,有的还没有关系,这在描写内容上就有分散之弊。
可是《琵琶记》则不然。
这两条线索演的是一家人的戏,表达的是一个主题,这在描写内容上,就显得集中。
并且两条线索交错发展,对比排列,使剧中人物互增其悲,就在观众中大大增强了戏剧的悲剧效果。
这就是《琵琶记》双线结构不同于其它双线结构的奇异之处和奇妙之处。
《琵琶记》采用了双线并进的结构,以两种场面的对比来组织戏剧情节,这一点成为明代作家遵循的范式.(二)语言的特色《琵琶记》语言的风格,有自然澄澈的特色,以口头语写心间事,刻写入髓,委婉尽致。
语言以本色为主,兼具本色、文采二者之长,与人物身份、境地绝相符合,这正是《琵琶记》的语言艺术特色。
首先,剧中人物的语言,与人物身份、环境相适应,注意在性情上着功夫,而不以词调巧倩见长。
人物因不同性格、不同心境所以语言也有差别,目的是使语言真正成为刻画人物思想性格及情感的工具。
如蔡伯喈与牛小姐在《中秋赏月》中,同是欣赏月亮,同是听箫笛之声,在同一景物里,表达出不同的人物感情,显示出不同的人物个性。
《琵琶记》教案

《琵琶记》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理解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中的经典作品《琵琶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琵琶记》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2. 分析和解析剧中的主题和思想3. 探讨《琵琶记》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三、教学内容与方法内容:《琵琶记》《琵琶记》是中国古代传统戏曲的代表作品之一,创作于元代。
该剧以艳丽唯美的表演形式展示了一个悲情爱情故事,主要人物有李时中、玉环等。
学生将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该剧的情节、角色和主题。
方法:1. 导入:通过音乐和图片等多媒体素材,激发学生对《琵琶记》的兴趣。
2. 阅读与解析:学生阅读剧本的部分片段,探讨剧中的主要情节、角色和情感表达。
3. 讨论和互动:学生分组讨论《琵琶记》中的主题和思想,展开思维碰撞,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总结与展示:学生将通过小组展示、写作表达等形式,对《琵琶记》的理解进行总结和展示。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展示对《琵琶记》的理解和解析能力。
2. 书面作业:学生撰写一篇有关《琵琶记》的读后感或剧评,体现对该剧的深入思考和个人感受。
五、拓展延伸1. 邀请专家或戏剧工作者进行讲座和演示,加深学生对传统戏曲的了解和认识。
2. 组织观赏戏曲演出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
六、教学资源1. 《琵琶记》剧本2. 多媒体素材:音频、图片等3. 专家讲座或演示的相关资源4. 戏曲演出或影视作品的观赏机会注意:本教案只是提供了一个简要的教学框架,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细节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以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为题,首先需要了解琵琶记的背景和特点。
琵琶记是中国古代戏曲之一,被誉为“古今第一奇曲”,既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戏剧史上的瑰宝。
琵琶记于元代成书,作者不详,但其艺术成就却是无可置疑的。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表演艺术的成就。
琵琶记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演员技艺而闻名于世。
琵琶记的表演形式以唱、念、做为主要手段,通过声音、表情、动作等全方位地展现角色的情感与命运。
演员们通过歌唱、念白和动作的配合,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角色的内心世界。
同时,琵琶记还注重舞台艺术的表现,通过布景、服装、灯光等手段,创造出具有浓郁古典气息的舞台效果,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其次是音乐艺术的成就。
琵琶记的音乐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被誉为“天籁之音”。
琵琶记的音乐旋律婉转悠扬,既有古典雅致的风格,又融入了民间音乐的元素,使其更富有生活气息。
琵琶记的音乐以古琴、笛子、二胡等传统乐器为主,通过它们的合奏和独奏,将剧情和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悲伤的琵琶曲,还是欢快的舞曲,都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再次是文学艺术的成就。
琵琶记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和细腻的文字表达而著称。
剧中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通过琴声、舞姿和唱词的交织,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琵琶记的唱词与旋律相得益彰,通过押韵和对仗的手法,使剧作更具韵律感和美感。
琵琶记的唱词文辞优美,富有哲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最后是思想艺术的成就。
琵琶记在表现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方面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
剧中人物的命运多是悲剧性的,通过对爱情、家庭、社会等问题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琵琶记还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探索了人性的善恶、真善美等问题,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同时,琵琶记也以其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人性情怀,给人以启迪和激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南戏与琵琶记 中文系 古代文学 教学课件

相传则诚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指成 《琵琶记》)。其足按拍处,板皆为穿。尝夜坐 自歌,二烛忽合而为一,交辉久之乃解。好事者 以其妙感鬼神,为创“瑞光楼”旌之。
◇明•魏良辅《曲律》:
《琵琶记》乃高则诚所作,虽出于《拜月亭》 之后,然自为曲祖,词意高古,音韵精绝。
★《琵琶记》故事源流 1、宋代戏文
剧作开宗明义:“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才,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宣扬封建 伦理道德的创作意旨非常明确。
作者具有客观认真的生活态度和“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的艺术见解,能冲破抽象的封建伦理说教, 真实地反映元代黑暗的社会现实。
★《琵琶记》的剧情梗概
【沁园春】 赵女姿容,蔡邕文业,两月夫妻。奈朝 廷黄榜,遍招贤士。高堂严命,强赴春闱。一举鳌头, 再婚牛氏,利绾名牵竟不归。饥荒岁,双亲俱丧,此 际实堪悲。
李文奎
刘知远
李洪一
李三娘 咬脐郎
三.《拜月亭记》(40出)
又名《幽闺记》,一般认为是施惠(君美)在关汉卿杂剧《拜月亭》的基础
上改编成,情节也大致相同
蒋世隆
王瑞兰
王镇
陀满兴福
蒋瑞莲
首先,增添不少细节,使剧情跌宕起伏,丰富曲折 其次,剧作语言极有个性特色。写情哀感动人,写境精炼高远,声口毕肖,生动 自然。既有杂剧语言的本色质朴,又有南戏的优美清丽。
高则诚纪念堂位于瑞安市飞 云镇阁巷办事处柏树村,1994年2 月18日正式落成开馆,占地面积 有96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00平 方米,标高为10米,是一座造型
古朴典雅、美观大方的文化名人 纪念馆。1994年被市委、市政府 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明•徐渭《南词叙录》:
《赵贞女蔡二郎》,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 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实为戏文之首。
第七章南戏和琵琶记ppt课件

▪ 高明正面鼓吹忠孝节义的作品:《王节妇诗》 揄扬守节不再嫁的妇女;《华孝子故址记》 盛赞孝子。他还大力宣扬孝义,他的好友刘 基在《丽水陈孝女传》中记载了高明的一件 善举:当时有陈氏女子,割股疗亲,在继母 死后,又出家为尼。高明将此事上表,朝廷 降执旌表其门,每月给米,养其终身。高明 的南戏《闵子骞单衣记》与崇敬孝行的人物 有关。
▪ 3牛氏 ▪ 贤惠 深明大义 说服父亲 ▪ 自认罪魁祸首 一夫二妇 守墓三年 ▪ 4牛相 ▪ 专横跋扈 自私凶暴 蛮横无理 ▪ 5张大公 ▪ 乐于助人
▪ 五 结构
封建妇道的孝妇来刻画,但作者为了达到理想的悲 剧效果,写她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对丈夫尽忠,对 公婆尽孝,以牺牲自己来对别人尽责,做到了常人 难以做到的事。可以说,“糟糠自厌”、“祝发买 葬”等感人的行为,已经突破了“孝妇”的局限, 体现了勤劳坚韧的品格和自我牺牲精神,这实际上 是深潜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身上的传统美德。
▪ 《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一出题词: 文章之妙,不难于令人笑,而难于令人泣。 盖令人笑者,不过能乐人,而令人泣者,实 有以动人也。
4情节
三 三 父亲逼试
三
皇帝逼官
逼 不 从 屈从 丞相逼婚
▪ 5伦理本身的矛盾
▪ 尽孝:显亲扬名 “不为禄事,所以为不孝”
▪ 皇帝不允许辞官“王事多艰,岂遑报父”
▪ 南戏原来只称戏文,后来因为它最先在浙江 温州一带流传,为区别于北方流行的杂剧, 所以称南戏文、南曲戏文,简称南戏,也称 “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它是由南方 语言和南方歌曲所组成的地方剧种。
▪ (二)南戏的体制及与杂剧的区别
▪ 南戏具有比杂剧更为自由灵活的形式,同杂 剧相比,它有许多新的特点。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古代文学课件-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简)

“琴仰荷池”牛小姐:
嫩綠池塘,梅雨歇熏風乍轉。見清新華屋,已飛乳燕。簟 展湘波紈扇冷,歌傳金縷瓊卮暖。是炎蒸不到水亭中,珠簾 卷。
3、音樂體制:曲牌聯套 一出用多宮調的曲子組成多套曲,每套大抵
三、五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韻; 多用南曲,風格比較輕柔婉轉;也雜用北曲,
稱“南北合套; 在樂器的伴奏上,南曲是以鼓板、蕭為主的,
北曲主要是以弦索為主;
4、行當體制:生、旦、淨、末、醜、外、貼
5、演唱體制:上場各種角色皆可演唱,演唱 形式多樣,獨唱,合唱、輪唱、對唱、複唱、 分唱、接唱;
2、南戲形成的時間
祝允明《猥談》:“南戲出於宣和(1119~1125)之 後,南渡(1127)之際,謂之溫州雜劇。予見舊牒, 其時有趙閎夫榜禁,頗述名目,如《趙貞女蔡二郎》等, 亦不甚多。” (趙閎夫,宋光宗趙惇的同宗堂兄弟)
徐渭《南詞敘錄》:“南戲始於宋光宗朝(1190~11 95),永嘉人所作《趙貞女》、《王魁》二種實首 之。……或雲:宣和間已濫觴,其盛行則自南渡。號永嘉 雜劇,又曰鶻伶聲嗽。”
第一出《副末開場》
秋燈明翠幕,夜案覽芸編。今來古往,其間故事幾多般。
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瑣碎不堪觀。正是:不關風
化體,縱好也徒然。
論傳奇,樂人易,動人難。知音
君子,這般另做眼兒看。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調,只
看子孝共妻賢。驊騮方獨步,萬馬敢爭先?
客觀:“三不從”
“三不孝”
辭試父親不從 辭婚牛相不從 辭官皇帝不從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教学课件

本色语言
• 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琵琶记》最突出的 成就,是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 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 言。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伯喈一线, 词藻华丽。这表明作者充分注意到语言与 环境、性格、心理的关系。同时,作为戏 剧,《琵琶记》的语言也富于动作性。不 少唱词、对白能与角色动作结合,成为蕴 味深厚的潜台词。
双线结构
•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也颇有特色。它的情节,沿着两条线索 发展。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 种种苦难。既集中笔力写蔡伯喈在荣华富贵的罗网中辗转无奈, 又酣畅地写赵五娘饥寒交迫,陷入绝境,比较广阔展示出生活画 面。在关目安排上,特别注意让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 活场景对比衔接。例如前边写了蔡伯喈蟾宫折桂,杏园奉宴,志 得意扬,后边接着写赵五娘典卖钗梳首饰,勉事姑嫜;前边写了 蔡伯喈洞房花烛,“画堂中珠围翠拥”,后边接着写赵五娘自食 糟糠,公婆愧悔自己误责媳妇,一亡一病;前边写蔡伯喈中秋赏 月,“长空万里,见婵娟可爱”,后边接着写赵五娘剪发买葬、 罗裙包土埋葬公婆后,背着琵琶上京寻夫。贫富悬殊的情景,形 成了强烈的反差,使观众加深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认识,在 深切地同情赵五娘苦难的同时,体悟到封建伦理纲常的荼毒。另 一方面,写蔡伯喈在锦衣玉食荣华的时候,时常忧心忡忡,既挂 念穷困的家乡,又感受到宦海生涯的不易,“我穿着兹罗襕到拘 索我不自在”,“手里拿着个战钦钦怕犯法的愁酒杯”。优裕闲 适的环境与人物苦闷沉重的心态,也形成了鲜明的反衬。这些巧 妙的安排,有助于加强整部戏的悲剧气氛,使人物性格呈现得更 加鲜明。
• 早期南戏大多出于市井艺人之手,艺术上比 较粗糙,其文学性远逊于北杂剧。而《琵琶 记》则借鉴和吸收了杂剧创作的文学成就, 因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临安感叹”、 “糟糠自厌”、“祝发买葬”等大套曲文抒 写人物心理的方式,可以说是《梧桐雨》、 《汉宫秋》第四折因物起兴手法的延续。杂 剧在元末虽然已经走向衰落,但元代的戏曲 活动并未衰落,因为以《琵琶记》为代表的 南戏继起了。《琵琶记》“用清丽之词,一 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 参,卓乎不可及已”(《南词叙录》)。
《中国古代文学Ⅳ》课件:第五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简)

第三出:牛氏规奴 第六出:丞相教女 第九出:临妆感叹 第十二出 :奉旨招婿 第十五出 :金闺愁配 第十八出:再报佳期 第二十一:糟糠自餍 第二十四:宦邸忧思 第二十七:感格坟成 第三十出:瞷询衷情 第三十三:听女迎亲 第三十六:孝妇题真 第三十九:散发归林 第四十二: 一门旌奖
四、主客观的背离
小结:
元灭南宋后,北杂剧南下,与南戏相汇于杭州 为中心的南方戏剧圈,杂剧以其新鲜的内容和 精练的形式,获得了南方观众的青睐,南戏便 一度衰落了。 到了元代后期,南戏形式上的优势日益体现, 人们的兴趣从杂剧转移到南戏,知名文人也参 与南戏的创作与改编,产生了《琵琶记》、 《拜月亭》等作品,标志着元代南戏继杂剧之 后走向兴盛时期。
3、南戏的发源地与流行区域
发源地:温州地区
流行区域:东南沿海地区
杭州:例如:“至戊辰、己巳间,《王焕》戏文盛 行于都下,始自太学有黄可道者为之。”——元• 刘一清《钱塘遗事》 福建:据钱南扬先生的考证,传入泉州是在南宋中 叶以前,南宋末传入大都。 不过在整个元代,南戏主要的流行地区仍然是以杭 州为中心的江南与东南沿海地区。
“全忠全孝”——“忠孝不能两全”(封建
伦理道德本身的矛盾): “可惜二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名利归”
“有贞有烈”——女性被伦理纲常的迫害
《琵琶记》尽管从正面肯定了封建伦理,但 通篇展示的却是“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 “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从而引 发人们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
五、《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三、早期南戏作品
创作概况:
主要是民间创作,刊刻付印的机会不多,加 上统治者的禁毁,正统文人的歧视,宋元之 际的战乱,保存下来的剧本很少。
高明《琵琶记》的悲剧意蕴解析课件

• 是朝廷“皇榜招贤”和公公逼试,将她与 夫婿“簸扬作两处飞”;是不合理的社会 现实和小媳妇的处境,使她“遭砻被舂 杵”,“吃尽控持”。这两支曲子,把赵 五娘的苦楚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 《琵琶记》里,作者歌颂了赵五娘的 “有贞有烈”,守礼行孝,但以更多的笔 墨,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伦理纲常给予女性 的隐痛。这些也正是作者期待“知音君子 另做眼儿看”的“动人”内涵。
《琵琶记》的主题
• 作者原意:全忠全孝蔡伯喈 有贞有烈赵五娘
• 客观效果:忠孝不能两全 悲剧命运
• 封建伦理,是统治者赖以维护封建秩序的支柱。 儒家以血缘为基础,推衍出一套君臣父子的伦 理纲常,以规范人的行为准则,要求人们按伦 理纲常行事,也即是要求人们通过礼教的自律, 抑制个人的欲望,实现社会的和谐。然而,伦 理纲常本身是存在缺陷的。所谓“忠孝不能两 全”,即是因为伦理纲常本身经常出现抵牾的 局面。蔡伯喈服从了皇帝朝廷,便照顾不了父 母家庭;反过来,他要做 “孝子”,便做不 了“忠臣”。至于个人的意愿,更遭到无情的 践踏。这一来,努力按照伦理纲常行事的蔡伯 喈,只能陷入两难的境地之中。
•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 所作的《琵琶记》。高明(1307?~ 1359),字则庆,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 人。自少即以博学著称,求学于理学家黄 溍门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至正五年 (1345)中进士,做过多任地方官。任职 期间,颇有能声,也意欲有所作为。至正 十一年(1351),从军南征方国珍起义, 因与统帅论事不合,兼之目睹时政日非, 在对现实生活失望的同时,感悟“功名为 忧患之始” ,萌生了隐遁的念头。
• 《琵琶记》基本上继承了《赵贞女》故 事的框架。它保留了赵贞女的“有贞有 烈”,但对蔡伯喈的形象作了全面的改 造,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为 了终养年迈的父母,他本来并不热衷于 功名,只是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 不从,这“三不从”导致一连串的不幸, 落得个“可惜二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 名利归”的结局。
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2)练习题1一、知识问答1.形成于北宋初期的晚唐体,代表人物是()()。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出自柳永的( )。
3.王安石词的代表作品是 ( )。
4.元代四大爱情剧包括:()。
5.中国戏剧最早走出国门,介绍给欧洲的一部戏剧是纪君祥的()。
6.被誉为“南戏之祖”的是高明的()。
7.竟陵诗派的代表作家是()和()。
8.明代中期杂剧最杰出的作品是指徐渭的四部杂剧即()。
9.“南施北宋”具体指的是()和()两位诗人。
10.清初三老是指()()()等处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文人学者。
11、柳永离别词作的代表是(),其中有名句:今宵酒醒何处,()12、王安石词的代表作品是 ( )。
13、中兴四大诗人指的是()。
14、《论诗绝句三十首》的作者的金代著名文学家()。
15、列举三位《西厢记》中的主人公()。
16.郑光祖的杂剧代表作是(),故事的主要人物是()。
17 . 南戏四大传奇是()简称为“荆刘拜杀”。
18 . 晚明小品散文最著名的两位作家是()。
19 .《郁离子》的作者是()。
20.清代诗人袁枚在诗歌创作上倡导()。
.21.宋末爱国诗人的代表是()和()。
22.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的名句有:“小楼一夜听春雨,()。
23. 贺铸词的代表作品是()。
24.元代钟嗣成的( )是第一部专为剧作家立传的戏曲史专著。
25.马致远最著名的历史剧作是(),小令以()享誉千古。
二、名词解释1.“稼轩体”2.诸宫调3.临川四梦4.“三灯丛话”5.半山体6、江西诗派7.前七子。
谈谈《琵琶记》的艺术特色

谈谈《琵琶记》的艺术特色《琵琶记》是元代作家高明创作的南戏,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熟,《琵琶记》又有“南曲之祖”的说法。
㈠人物——蔡伯喈⑴一开场,作者就宣布蔡伯喈是个“全忠全孝”之人,无意于仕进,想侍奉父母。
但在父母的相逼下踏上了科举之路。
由于长期在外,不能侍奉父母。
在众人眼里,他对父母不能进孝道,大逆不道,他本人入赘相府,让含辛茹苦的妻子在家守活寡。
⑵为了给蔡伯喈开脱,作者精心设计了“三不从”的情节。
由于面对无法抗拒父命、权势和圣旨,他只有违心地认命了,屈服了。
他的不教不义,竟是为了全忠全孝所造成的。
⑶蔡伯喈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并不全在于他是否忠孝,还在于他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以及他对求取功名的忏悔。
这不仅反映了读书人身上的软弱和动摇,也反映出士人被科举制度扭曲了的双重人格。
剧作家对读书应举人的灵魂问是拷问是很深刻的,反映出那个时代士人的悲剧性格和复杂心态。
㈡艺术特色⑴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一条线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丞相家享荣华富贵。
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公婆、糟糠自餍,剪发买葬。
⑵两条线索在剧中交错出现。
使剧情发展有起伏,场面安排有热有冷,脉络清晰而富于变化,在舞台上浓缩了人间奢华和凄惨。
强烈的贫富对比,使观众把同情集中到赵五娘身上,为她感叹,为她落泪。
⑶曲词也很出色,作者体贴人情,委曲必尽。
描写物态,如在目前,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唱词来。
如牛小姐的唱词文雅华丽,赵五娘唱词凄婉质朴,纯是本色语。
㈢思想意义《瑟琶记》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创作动机、目的与作品描写的实际情况是相抵触的。
此剧开头明确说“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是为了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表扬“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
但是,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此,而在于它通过蔡伯喈这一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左右为难的生存状态、主观努力与实际结果常常背离的无奈,以及通过赵五娘表现下层妇女的人格力量(性格魅力)。
2016年4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题及答案

2016年4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题及答案 005391604-全国-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总分:100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1、黄庭坚“山谷体”的诗风特征是()(1分)A: 平易古淡B: 生新瘦硬C: 清新流丽D: 豪犷雄放2、《水浒传》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突出的主题是()(1分)A:“乱自上作”B:“官逼民反”C:“全忠仗义”D:“替天行道”3、梁辰鱼散曲集的名称是()(1分)A:《中麓小令》B:《碧山乐府》C:《江东白苎》D:《秋碧乐府》4、唐宋派散文家归有光为文主张()(1分)A: 文以明道B: 作文害道C: 文道合一D: 文以载道5、“三言”“二拍”最为突出的题材是()(1分)A: 商人和恋情B: 明君贤相C: 志怪和博物D: 神仙道化6、“台阁体”的风格特征是()(1分)A: 平正典雅B: 雄放俊逸C: 平易自然D: 醇雅清丽7、钱谦益七律《金陵秋兴》的主要特色是()(1分)A: 古直苍劲B: 典丽悲凉C: 沉着痛快D: 高华超逸8、赵执信诗宗晚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 (1分)A: 神韵缥缈B: 温柔敦厚C: 独抒性灵D: 思想劖刻9、沈德潜论诗倡导()(1分)A:“性灵说”B:“肌理说”C:“格调说”D:“神气说”10、清代骈文创作最有成就的作家是()(1分)A: 陈维崧B: 李兆洛C: 袁枚D: 汪中11、萨都剌乐府《芙蓉曲》的艺术风格是()(1分) A: 清丽B: 秾艳C: 瑰奇D: 古雅12、清代词人周济属于()(1分)A: 常州词派B: 浙西词派C: 阳羡词派D: 西泠词派13、“元诗四大家”中,揭傒斯最长于创作的诗体是()(1分)A: 七言诗B: 杂言诗C: 四言诗D: 五言诗14、柳永对词体的贡献主要表现在()(1分)A: 以诗为词B: 以文为词C: 创作小令D: 创制慢词15、元散曲名篇《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1分)A: 关汉卿B: 张可久C: 马致远D: 张养浩16、清代戏剧《清忠谱》中具有“既清且忠”理想人格的人物是()(1分)A: 严世藩B: 颜佩韦C: 周顺昌D: 莘瑶琴17、郑光祖现存 8 种杂剧,其中之一是()(1分) A:《范张鸡黍》B:《王粲登楼》C:《剪发待宾》D:《两世姻缘》18、“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清代戏剧是()(1分)A:《桃花扇》B:《长生殿》C:《钧天乐》D:《一捧雪》19、元杂剧中的名作《墙头马上》属于()(1分)A: 爱情婚姻剧B: 历史剧C: 神仙道化剧D: 公案剧20、下列诗人被视为“同光体”赣派代表的是()(1分)A: 陈三立B: 沈曾植C: 郑孝胥D: 陈衍21、范成大诗歌创作的贡献主要在于()(1分) A: 山水诗B: 田园诗C: 纪事诗D: 咏物诗22、在始于戊戌变法前夕的诗歌变革运动中,提倡“新派诗”的诗人是()(1分)A: 夏曾佑B: 谭嗣同C: 黄遵宪D: 梁启超23、朱敦儒词被称为()(1分)A:“稼轩体”B:“半山体”C:“民歌体”D:“樵歌体”24、在清末诗坛上,被视为“唐宋派”首领的诗人是()(1分)A: 王闿运B: 樊增祥C: 易顺鼎D: 张之洞25、周邦彦词在章法结构方面的主要特点是()(1分)A: 平铺直叙B: 开阖回旋C: 以情语结篇D: 以议论结篇26、近代经世文风的开创者是()(1分)A: 魏源B: 龚自珍C: 冯桂芬D: 林则徐27、贺铸词的艺术风格是()(1分)A:“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B:“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C:“清空”“骚雅”D:“儿女英雄兼而有之”28、1906 年,留日学生欧阳予倩等人组织的我国第一个戏剧团体是()(1分)A: 春阳社B: 春柳社C: 春台班D: 进化团29、“竟陵派”小品文追求的意境是()(1分)A: 轻脱挥洒B: 浑穆雍容C: 平易淡雅D: 孤峭幽冷30、清代小说《儒林外史》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被鲁迅评为()(1分)A:“隽思妙语,时足解颐”B:“失之张皇,伤于溢恶”C:“戚而能谐,婉而多讽”D:“间杂考辨,亦有灼见”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31、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有()(2分)A: 尚雅B: 主张“词要清空,不要质实”C: 主张“词别是一家”D: 强调声律E: 尚豪放32、下列弹词作品中,创作于明末至嘉庆年间的有()(2分)A:《天雨花》B:《再生缘》C:《笔生花》D:《榴花梦》E:《凤双飞》33、下列作品中,属于谴责小说的有()(2分) A:《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B:《官场现形记》C:《老残游记》D:《浮生六记》E:《孽海花》34、《圆圆曲》是吴伟业“梅村体”的代表作,主要特点有()(2分)A: 文词清丽B: 音节调谐C: 含蓄委婉D: 沉着痛快E: 是七言歌行体35、下列杂剧作于元代前期的有()(2分)A:《双献功》B:《赵氏孤儿》C:《汉宫秋》D:《倩女离魂》E:《扬州梦》三、文字题(共10题,共60分)36、名词解释:《论诗三十首》(3分)37、名词解释:辛派词人(3分)38、名词解释:《儿女英雄传》(3分)39、名词解释:蒲松龄(3分)40、简述刘克庄诗歌的艺术特点。
高明---《琵琶记》解析课件

八、作业
1、南戏与杂剧的区别、四大南戏、 早期南戏的现存剧目 2、《琵琶记》创作意图和改编途 径 3、 《琵琶记》的艺术特色 4、分析赵五娘的形象
元代文学结束
安排元代文学的复习:推磨 1班——填空 2班——连句 3班——常用字 4班——简答 5班——分析
谢谢大家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之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张协状元》 《张协状元》、 宦门子弟错立身》 《宦门子弟错立身》、 小孙屠》 《小孙屠》。
高明
琵琶记
二、作者: 作者:
高明, 高明,字则 诚,自号菜 根道人, 根道人,瑞 安(今属浙 江)人。
高明纪念馆
琵琶记刻本
《琵琶记》剧照
三、题材来源
《赵贞女蔡二郎》 马踹赵五娘,雷轰蔡伯喈。
它没有“ 楔子” 但有“ ( 二 ) 它没有 “ 楔子 ” , 但有 “ 家 又叫副末开场。 门 ” , 又叫副末开场 。 副末介绍 剧情, 说明创作意图, 剧情 , 说明创作意图 , 和杂剧不 同的是: 家门” 同的是 : “ 家门 ” 不是戏情的有 机组成部分。 机组成部分 。 重要人物出场有定 场白,每出戏完时有下场诗。 场白,每出戏完时有下场诗。
七、艺术特色
1、结构艺术:两条主线,赵五娘、蔡伯 结构艺术:两条主线,赵五娘、 喈交错递进,构成强烈反差。 喈交错递进,构成强烈反差。 蔡伯喈骏马雕鞍、 赏遍皇都—— 蔡伯喈骏马雕鞍 、 赏遍皇都 赵五娘形单影孤,对镜忧叹; 赵五娘形单影孤 , 对镜忧叹 ; 蔡伯喈 洞房花烛——赵五娘请粮被夺 ; 蔡伯 赵五娘请粮被夺; 洞房花烛 赵五娘请粮被夺 喈闲庭深院,抚琴饮酒——赵五娘自 喈闲庭深院 , 抚琴饮酒 赵五娘自 厌糟糠,公婆双故;蔡伯喈中秋赏 赵五娘祝发买葬。 月——赵五娘祝发买葬。 赵五娘祝发买葬
古代戏剧鉴赏教案琵琶记中的历史题材与艺术表达

古代戏剧鉴赏教案琵琶记中的历史题材与艺术表达古代戏剧鉴赏教案琵琶记中的历史题材与艺术表达引言:古代中国戏剧是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还展现着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中国古代戏剧中的瑰宝,《琵琶记》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题材和艺术表达的作品。
本教案将着重分析《琵琶记》中的历史题材以及艺术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戏剧。
一、历史题材的背景分析1. 宋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在宋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变革。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许多社会现象,比如女性地位的变化、妓女文化的兴起等,为后来的《琵琶记》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2. 《琵琶记》的故事背景《琵琶记》是一部古代传奇戏剧,讲述了杨夫人的悲惨遭遇以及她与唐明皇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背景设定在唐朝时期,通过展现杨贵妃与唐明皇之间的爱恨纠葛,反映了唐朝社会的政治腐败与道德堕落。
二、历史题材的艺术表达1. 音乐与舞蹈的融合《琵琶记》以琵琶曲为主要音乐形式,通过配以舞蹈的形式,将戏剧的叙事与音乐表达紧密结合。
音乐与舞蹈的融合,使得观众可以通过声音与动作来感受戏剧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2. 诗词与台词的运用古代戏剧中常常运用诗词和台词来表达戏剧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琵琶记》中充满了华丽的诗句和戏剧性的台词,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等,这些诗句与台词的运用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和艺术的感染力。
3. 舞台布景与服装设计舞台上的布景与演员的服饰设计也是《琵琶记》的重要艺术表达手段之一。
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和华丽的演员服饰,创造了唯美的视觉效果,使观众沉浸在古代的艺术氛围中。
三、教学活动安排1. 分析历史背景学生通过研究宋朝时期的社会背景,深入了解《琵琶记》中所展现的历史题材所承载的含义和影响。
2. 欣赏音乐与舞蹈学生观看《琵琶记》的音乐演出和舞蹈表演,通过欣赏和分析音乐与舞蹈的融合,感受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张协状元》(是今存最早的戏曲剧本)、《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7.简述《西厢记》中《长亭送别》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①句句景语皆情语。
如《端正好》中“染”“醉”二字。
用具有深秋特征的景物构成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②因情见景
如《滚绣球》中崔莺莺内心怨恨而无奈,因此,柳丝、马儿、车、疏林、斜晖等景物蕴含着离愁别恨。
(2)深情透语
情深词透,常见手法是,集中一点,层层深入。
如《快活三》中,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3)直抒胸臆
如《叨叨令》
(4)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手法
比喻:并头莲,酒食似土和泥,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排比:《叨叨令》,运用排比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夸张:“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伤心之至。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痛苦无以复加。
8.元代水浒戏的思想倾向
(1)赞颂梁山好汉的豪侠品质
在现存的元代水浒戏中,作者赞颂了梁山好汉仗义勇武的豪侠品质。
如康进之的《李逵负荆》表现了李逵嫉恶如仇、坦诚磊落的性格,高文秀的《双献功》表现了李逵机智勇敢的性格,歌颂了梁山好汉除暴安良的义举。
(2)寄托对清平社会政治的向往
元代水浒戏,写梁山好汉为平民百姓主持公道,铲除社会邪恶势力。
而这种替天行道之举大多表现为惩治权豪势要、滥官污吏,且多为捉拿奸夫淫妇、救护孝子节妇,以正风俗、明教化,寄托了对清平社会政治的向往。
这一思想倾向在某些方面与元杂剧公案剧有相通之处。
如高文秀的《双献功》。
孙荣之妻郭念儿与白衙内有奸情,孙荣被陷害入狱,李逵入监探视救出孙荣,杀死白衙内、郭念儿。
9.公案戏
一、何谓公案戏
公案戏顾名思义就是以“公案”为题材的戏剧作品,即以描写政府行政司法长官,依据法律审理民间刑诉案件为内容的戏剧。
从现有材料看,元代公案戏实际是宋人“公案”小说的发展和演变。
二、公案戏的作品
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杨显之的《临江驿潇湘夜雨》,李行道的《包待制智赚灰阑记》和无名氏的《包待制陈州粜米》
三、元代公案戏的基本内容与思想倾向
元代公案戏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首先表现诉讼案件是怎样发生的;其次描写官府如何判案。
元代公案戏直接面对元代社会政治,真实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黑暗不平,如官府的贪
赃枉法、吏治的腐败不治、法律的混乱无能等等,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社会由于不重文治、中断科举、民族歧视,致使官吏队伍素质低劣,以致豪强势要、流氓无赖到处横行霸道,平民百姓无辜受尽欺凌,冤狱到处盛行的不平现实。
同时这些公案戏还逼真地反映了当时封建城市的生活面貌,为研究元代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资料。
10.《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人物塑造取得较大成功
蔡伯喈的形象具有典型意义。
作者一方面塑造了他委曲求全、优柔寡断的软弱性格,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他贪恋功名、女色,畏惧权势、投机取巧却又挣扎于伦理名教的心理斗争。
进而揭示了造成他悲剧命运的真实原因:一方面恪守封建伦理规范,一方面又按捺不住内心真实的欲望,总想着在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
这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性格弱点:不敢直面人生、坚持自己的意愿,在现实、压力面前退让、妥协,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结局。
赵五娘的形象也很成功。
作者一方面赞赏她勤劳、朴实、善良的优秀品德,另一方面又揭示了她在封建纲常框架内不自觉的“被典型”化的内心痛楚;同时,作者还反映了家庭关系中的婆媳矛盾,对她所经历的人生苦难给予了同情和理解。
赵五娘的形象丰满,有自己的性格成长史,是真实可信的。
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就,说明了元代后期,戏剧舞台逐步摆脱了单线平涂的类型化手法,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在形象创作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2)双线结构颇具特色
一条线索是以蔡伯喈经历为中心,一条是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既集中写蔡伯喈在荣华富贵的罗网的辗转无奈,又写了赵五娘饥寒交迫、陷入绝境的苦苦挣扎,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在关目安排上,有意让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冰火两重天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
比如前面写了蔡伯喈洞房花烛,珠围翠绕,后面则写赵五娘自食糟糠,公婆一死一亡;一边写蔡伯喈花园赏月,对月抒怀,一边却是赵五娘剪发买葬、罗裙包土安葬公婆,背起琵琶一路乞讨进京寻夫。
贫富悬殊、安逸与煎熬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受众在深切同情赵五娘的同时,也体会到制度所造成的罪恶。
另一方面,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时,也注意到了对比手法的运用。
比如蔡伯喈在优裕的富贵生活中总是忧心忡忡,既挂念父母发妻,又担心宦海浮沉,“手里拿着个战钦钦怕犯法的愁酒杯”一句,真实的反映了他外在与内心的极端不协调,揭示了人物苦闷沉重的内心世界,从而使人物性格更加典型、真实。
(3)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
能够结合人物的不同处境和情节进的进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
赵五娘一线言本色自然,蔡伯喈一线辞藻华丽。
这表明作者充分注意到了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的关系。
赵一线语言本色;蔡一线辞藻华丽。
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相协调。
(4)一夫二妻三角关系,祝寿开头,荣归结束等舞台戏情节、体制的开始
(5)《琵琶记》的影响
a.形式上,其双线结构成为传奇创作的固定范式。
b.所用曲谱成为历代剧作家谱曲的主要依据,也是各家曲谱选录的必备对象。
c.在舞台表演艺术上,也成为演剧的典范,是每一个戏剧演员的入门戏本。
d.思想内容上,其“关风化”的创作主旨影响了有明一代剧作家的创作追求。
e.明清以来,《琵琶记》是戏曲史上传演最多的剧本之一,被称为“词曲之祖”。
f.在戏曲史上,《琵琶记》实为元代剧坛之殿军,明代戏曲之先声。
g.它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古典戏曲之一,早在19世纪,就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多种语言,20世界30年代,还进入百老汇演出,受到观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