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完整word版)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汇总
![(完整word版)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c76b9fa2cc58bd63186bd5a.png)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完整word版)全国2015年10月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全国2015年10月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d4a4996edb6f1afe001f74.png)
2015年10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其中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德国古典哲学C.近代英国哲学D.近代法国哲学【答案】B【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考点】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
A.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B.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答案】C【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考点】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和实践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实践主体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B.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C.实践是个人日常生活的活动D.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考点】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和实践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两个,一个是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库》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库》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f7bb626f5335a8102d22091.png)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2018年)一、名词解释:(20选5)1.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技术观。
依据理论体系的不同层次而分出不同层次的方法论,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
2.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 科学主义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构建人文社会研究方式和体系。
4. 人文主义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区别,否认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5. 整体主义认为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个体,主张从整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6. 结构功能主义主张借鉴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揭示人类社会系统与生物、物理系统相同的结构与机制。
7.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8.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通过人对物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9. 思想上层建筑又称社会意识形态,是由政治、经济、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所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
10. 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没有人口的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社会发展水平就要受到制约。
人口增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与影响。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d9bfdad50e2524de5187ef9.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4.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7.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8.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9.认识认识是实施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1.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12.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完整word版)世界经济概论重点
![(完整word版)世界经济概论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63e078c9e314332396893cc.png)
世界经济概论导论一、世界经济的定义世界经济是各国(地区)经济走向市场化、国际化和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体系。
或者说,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在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而互相联结、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是超越于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经济体系。
二、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特征基本矛盾:各国经济走向国际化、融合化和一体化的客观历史趋势与各国经济独立自主、维护民族权力和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可以说是以市场经济制度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世界经济领域的扩展和体现。
基本特征:多种经济体系并存;科技作用加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协调机制加强。
第一篇世界经济成长的基础和历程第一章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及基本条件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决定因素: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同时也对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影响更大。
自然条件的差别会造成不同国家生产产品和生产领域的差别。
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
联系: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的必要条件,但自然条件只有同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社会生产力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形成生产的国际分工。
二、世界市场的含义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统一性,这是指世界市场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包容世界上一切经济制度和发展层次国家的生产要素的相互流动;竞争性,世界市场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全球性的竞争舞台;扩展性,世界市场的扩展性,源于工业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扩张性。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与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与中国式现代化](https://img.taocdn.com/s3/m/51c4a3a7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6.png)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与中国式现代化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与中国式现代化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现代化进程备受关注。
(教参)必修4第15单元第40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Word版含解析
![(教参)必修4第15单元第40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4a38c00722192e4436f640.png)
第40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最新考点整体总览学科素养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政治认同: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坚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考点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从性质上说,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①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2)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②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有时会③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从性质上说,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④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⑤推动作用。
点拨: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
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又反对夸大这种反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
[易错分析]1.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矫正]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二者始终保持一致。
[矫正]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但二者不总是一致的,社会意识可能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因预见社会发展趋势而推动社会发展。
2024年高考真题——政治(黑吉辽卷) Word版含解析
![2024年高考真题——政治(黑吉辽卷)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9ec2cc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c.png)
2024年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择性考试思想政治本试卷共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系认识正确的是()“两个必然”: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
“两个决不会”: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①两者都依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阐释社会形态的更替问题②两者都论证了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但过程是漫长的③前者揭示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后者揭示其实现的条件性④前者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方式,后者反映社会形态更替的实现方式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指的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都在依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阐释社会形态的更替问题,①正确。
②:“两个必然”论证了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但并未说明其过程是漫长的,②排除。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图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图](https://img.taocdn.com/s3/m/902551e80b1c59eef8c7b491.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图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狭义科学涵义广义时代背景产生的背景思想渊源实践基础列宁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立场:阶级性基本内容理论品质社会理想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辩证的唯物论)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意识的起源、本质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客观性事物的普遍联系普遍性:联系与系统多样性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过程性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事物存在的质、量、度量变质变规律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及意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原因和结果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归纳与演绎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关系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关系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能动反映论和直观反映论的区别认识的本质能动反映论:认识是在主体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真理的具体性真理与价值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价值评价及其尺度价值选择及其实现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和改造世界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存在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史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唯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物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产生:原始积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简单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基本属性基本矛盾商品价值价值量产生: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本质:一般等价物价值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商品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作用:配置资源、刺激生产、择优汰列实现:有赖于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意义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知识结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基本条件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特点劳动过程:劳动的二重性内涵:生产过程价值增值过程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积累理论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内涵——本质——源泉——影响因素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积累结果: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剩余价值流通理论购买阶段——货币资本阶段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资本循环售卖阶段——商品资本前提条件:空间并存于时间继起单个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影响因素固定资本生产资本构成资本周转流动资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出发点、核心问题、理论前提社会总资本: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社会再生产:简单、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和平均利润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超额利润剩余价值的主要具体形式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主要表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根源周期性劳动资料:厂房、机器、设备——固定资本预不变资本生付劳动对象:原料、燃料、辅料产资流动资本资本可变资本——转化为劳动力资本本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垄断、垄断资本、垄断利润、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形式、作用经济全球化:表现、动因、后果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阶层、阶级机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长期历史过程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两次飞跃从理论到实践:无产阶级革命、苏俄探索“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制度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内涵和依据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核心——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关系经济:公有制、共同富裕、按劳分配政治: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文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以人为本、和谐社会首先取得胜利的原因——道路的多样性落后国家建设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原因发展社会主义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新型政党:产生条件——根本目标——宗旨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原则地位作用:领导核心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立场方法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展望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基本特征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历史必然性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必然趋势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长期的实践过程资本主义的灭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完整word版)马原第三章试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马原第三章试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339ddb9a1c7aa00b52acbb8.png)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形式D.产品的交换形式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3.社会意识是(A )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4.社会意识是(A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5.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C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6.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D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反抗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B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8.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C )A.对立统一规律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阶级斗争规律9.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C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B.只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C.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D.只是国家政权及其设施、组织的总和10.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D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总和C.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11.社会形态的确切含义是指( 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C.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社会中各因素的总和12.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A )A.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 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C. 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D. 生态环境的不断改改善13.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14.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C )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D.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15.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A.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B.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C.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C )A.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中并转为现实的生产力B.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C. 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D. 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1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8.“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名言的含义是( C )A.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是绝对对立的B. 每次革命都会创造奇迹,要不间断地“革命”C. 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D. 社会革命是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A )A.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B. 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改变经济基础发展的根本方向C. 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D. 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2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C)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道德属性C.人的社会属性 D.人的精神属性二、多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到4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CD )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唯物史观D. 唯心史观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ABC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C.劳动者 D.劳动工具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完整word版)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完整word版)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https://img.taocdn.com/s3/m/e525a535a58da0116c1749fc.png)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二)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恩格斯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不断破除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程教案
周次:授课教师:朱锡斌
授课题目
第三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授课班次
学时数
理论
2学时
实验
/
教学目的及要求
全面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的根本性作用,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来分析社会历史进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d7317fb0b4e767f5bcfce29.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简述经济基础与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
![简述经济基础与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6465d31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2.png)
经济基础与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一、经济基础与矛盾运动的关系1.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存在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它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经济基础的变动会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文化等。
2. 矛盾运动是指社会中因经济基础的矛盾和冲突而产生的各种运动和变化。
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二、经济基础的基本规律1.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的各种工具、设备和技术。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
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指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在的矛盾运动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与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矛盾。
3.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指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内在的矛盾运动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公有制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4.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指经济基础与政治、法律、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动,上层建筑的变动又会影响到经济基础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矛盾运动的作用1. 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 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3. 经济基础的变动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动,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四、结论经济基础与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和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指导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深刻地认识和适应这一规律,才能推动社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经济基础与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则,对于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变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了解这一规律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分析经济基础与矛盾运动的内在通联,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完整word版)社会科学方法论
![(完整word版)社会科学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9083b70d2b160b4e777fcf19.png)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
(神话传说、信仰、人权取代神权、科学主义、人本主义认识方式)
2.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在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作用:1.人类文明的进步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又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思想指导。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回溯与反思,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构建,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与规范,提升社会的自我认识能力,使人类文明发展行进在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3.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标志着人们在认识社会和提升自我认识方面的进步。4.社会科学研究以其超前性和预见功能,引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3.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基本内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
4.人口系统
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5.自然环境系统
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由自然资源和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一般状态,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的关系,)条件两大类要素构成。在当代,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
(完整)《政治经济学》课件(word版)
![(完整)《政治经济学》课件(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29c98a0fc8d376eeafaa31eb.png)
《政治经济学原理课件2010版》文字版P1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课时:学期课,56课时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教材,主编张雷声董正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参考书目: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1册.《马恩全集》。
1版。
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列宁:《共产主义》(1920年6月12日),《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
张维达主编:《政治经济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比]曼德尔。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上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美]罗伯特。
杜普莱西斯.早期欧洲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P2导论•本章重点•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研究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各个阶段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科学的抽象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等•要求掌握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规律及其特点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规律与时俱进P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形态更替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理解;易考选择题)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对应,社会历史观领域也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我们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考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承认社会存在的第一性,把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和决定性力量归结为物质和经济的因素;唯心史观则夸大社会意识的作用,把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和决定性力量归结为某种精神要素。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及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往往坚持唯心史观,有两大主要缺陷:第一,没有考察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否定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坚持英雄史观。
【考点: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三大内容: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考点:社会存在的内容】其中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惟一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存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表现在:第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能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但是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能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既要反对夸大人口因素的人口决定论,又要反对夸大地理环境作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考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其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第二,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第三,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不过是生产方式演化更替的历史。
【考点: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考点: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社会意识进行划分。
首先,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包括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其次,从层次高低的角度看,社会意识还可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其中社会心理是一种非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形式则是一种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最后,从有无阶级性上分可分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构成了思想上层建筑,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哲学、宗教等。
【考点:社会意识形态的含义】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在社会意识中,精神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成果,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软实力,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人民、推动发展的作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次,社会意识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对于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考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总是同步的;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第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最重要的表现。
【考点: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第一,从理论上看,马克思首次创立了唯物史观,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为我们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考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第二,从实践上看,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唯物史观,为无产阶级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理解和应用;易考分析题)1.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力是指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客观能力,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考点:生产力的含义】它是参与社会生产物质要素的总和,既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又包括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智能性的、非实体性的要素。
从生产力的结构上来看,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生产工具则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尺,科学技术则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考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就是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
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考点: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是我们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的相互作用表现在: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当它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考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基本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由此推动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的、不可抗拒的基本规律。
其中,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根据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进行变革、改革或调整,为先进生产力更大更快的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理解和应用;易考选择题)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涵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属于社会的骨骼系统。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与组织的复杂体系,属于社会的“血肉”。
【考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上层建筑由各种有阶级性的思想、观点体系即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及组织(即政治上层建筑)这两大部分组成。
政治上层建筑既包括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又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以及国家的政治法律组织等。
【考点:政治上层建筑的含义】政治上层建筑通过各种强制力来维护特定的经济基础,调控社会生活。
马克思主义从总体上把社会关系分为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两类。
政治上层建筑基本上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
因为政治上层建筑是人们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形成的,体现和反映着思想上层建筑,因此又被称为思想上层建筑的“物质附属物”。
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体系中的核心。
【考点:整个上层建筑中的核心】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考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
首先,从服务方向上看,一方面它千方百计地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另一方面,它又要排除异己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其次,从服务的方式上看,它是通过采取暴力和宣传教育两种手段来对社会生活进行控制;再次,从服务的效果上看,当它为新的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和整个社会前进的进步作用;当它为旧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和整个社会进步的反动作用。
【考点: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就是这样不断地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无限演进的过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理解;易考选择题)1.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指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考点:社会形态的含义】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其中,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社会形态的划分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表现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普遍性或共性,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多样性体现为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发展的特殊性或个性。
【考点: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其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主要有三种表现:第一,有些国家和民族在先进国家或民族的带动下,其社会形态的发展可能跨越某些社会形态,而直接进入到更高的社会形态;第二,有些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停滞或者复辟倒退;第三,社会形态也不完全是纯粹的,不同的社会形态可以相互渗透。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指社会运动具有必然性、规律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