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报告
提要:学校基本情况\规划的依据、目标和思路\规划措施——交通(校门、道路、停车场)、用地和功能分区、建筑、室外空间、绿化和景观、山体水体保护、基础设施、人防、环卫等规划
第一部分学校基本情况
一、基本统计数据:
截止2004年6月统计,学校校园现有土地1987亩,校舍建筑总面积7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约236144平方米,学生宿舍150018平方米,学生食堂17216平方米,教工宿舍280131平方米,其他用房46607平方米。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6955人,硕士生2327人,博士生325人,留学生112人。在职和离退休教职工5131人。
二、学校校园的区位条件:
武汉市是中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为学校提供了较完善的交通、信息、管理及市政设施等服务体系。学校周边高校林立,文化氛围浓厚,旅游资源丰富,有利于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校园紧邻东湖开发区“光谷”高新产业建设基地,学校在“光谷”建设了大学科技园(其中一附中新校区正在建设),利于开展科技协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推动知识和科技创新。校园拥山(桂子山与元宝山)临水(南湖),天然界线清晰,水陆风光兼备,空气清新,环境宁静,生态状况良好。
三、校园建设规划的历史与现状
(一)学校发展的历史沿革(略)
(二)校园建设的历史与现状:校园建设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建设初期。1953年----
第二阶段:“文革”曲折时期----
第三阶段:恢复建设期:1977年至1998年。
第四阶段(现状):发展建设期:1999年—2003年。学校再次进行了规划修编,通过广泛组织师生参与,邀请专家指导,对音乐楼、理科楼、新文科楼、多功能体育馆、学术交流中心、学生食堂等新的建筑进行了详细的方案论证;同时对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通过设计竞赛,确定方案。对校园的布局进行了适当调整,确定了“一环”、“两担”、“强中心”的景观格局,东理西文、南动北静的功能分区:
“一环”——即围绕中心教学区的环形干道及绿带,环道以外是生活区
“两担”——即以桂中路为“扁担”,挑起文科区和理科区。
“强中心”——即强化原有的从图书馆经电影场至元宝山顶的校园南北中轴线,形成统领全局的强有力的校园中心。
理科区在东部,以理科大楼为标志,组成“现代科技”为主题的建筑区;
文科区在西部,以文科楼为起点,形成“人文科学”为主题的民族形式建筑群;
文体区在南部,以体育馆、音乐楼为呼应,结合电影场、运动场等构成文体活动区域。音乐楼和体育馆充满了青春的生气和灵动,艺术的律韵和张力。
通过三年多艰苦的建设,在2003年10月学校举行“百年校庆”庆典之际,顺利完成了六大建筑,完成了道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改造,完成了老教学楼的维修和装饰,完成了运动场、电影场等改造翻新,完成了校园环境绿化美化等系列工程(总投资51242万元。其中国拨9565万元,自筹41677万元)。同时也拆除了一大批临时建筑,校园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受到了广大校友、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好评。
师生员工对校园建设从不满意,到关心、了解、理解、支持、参与建设,增强了爱护校园、热爱华师、培育环境的学校意识。
在认识和观念上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单纯的增加物
质条件到高度重视环境的保护培育;从封闭型的自我发展到依靠专家、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建设。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用地不够:按30000学生规模,学校用地总量需要3000亩左右,已有土地1987亩;周边可征土地295亩。两项总计2282亩,其中规划为山体保护范围约为285亩。
(二)校区分散:与部队、农民等单位用地交错,被分割成多块。教学区又在生活区包围之中。
(三)主要出入口(校门)不突出、不通畅:每个校门都不居中,特别是西校门和南校门的环境差。环状道路还有局部(老礼堂处)没有贯通。(四)基础设施薄弱:发展需求比建设速度快,基础条件跟不上。数字化信息网络硬件还不够完善。
(五)学生宿舍不够:研究生宿舍没有达标,对西区1—6栋学生宿舍楼进行功能置换还没有完成。
第二部分校园规划的依据、目标和思路
一、校园规划的意义
(一)校园规划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规划能够有效而经济地使用财力、物力和土地,提高
各种设施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学校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一个有质量的规划对于学校,是一种无形资产,一种文化资源,表现为:
一种凝聚力:增加全校师生和校友爱校意识;
一种竞争力:增加生源和学校的综合实力;
一种渗透力:素质教育的环境氛围。
(二)教育部、武汉市规划局对校园规划工作有明确要求;
(三)新的规划又是对过去的修编,通过分析和调整,总结经验教训,能够对许多问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二、规划的理论依据:
1、校园规划为教育观念的变革和发展服务:从教学资源分散到重组到优势互补,从学科间的封闭到学科的融合;从单一专业教育到全面的素质培养
2、充分重视校园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关系:从内外封闭的独立小社会到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机构;
3、继承和延续校园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脉:向人类的理性成果致敬;
4、充分重视环境保护:从水泥森林到自然怀抱;
5、充分重视新技术新材料的影响和应用。
三、法规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12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三)《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内部发行)》1992.8(四)《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996
(五)《武汉市自然山体水体保护办法》
(六)《关于印发<在汉部、省属8所高校校园总体规划编制要求>的通知》
(七)《关于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总体规划编制手续的复函》(八)《华中师范大学事业发展战略规划》
(九)《华中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规划》
三、规划期限、范围与规模
(一)期限:2003年—2015年,近期:2003年—2008年;(二)规划范围:本次规划以华中师范大学现有校区为主,适当向周边拓展,规划用地面积为2089亩。
四、校园规划总体目标和思路
(一)原则:继承传统、延续历史文脉、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突出科学性、人文性、服务性、开放性、数字化等特色,建设具有教师教育特色、民族传统文化氛围、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