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案例分析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流水地貌》教学设计案例

《流水地貌》教学设计案例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节流水地貌
【教学目标】
1.运用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流水地貌、滑坡、泥石流的形态和分布特点,提升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2.借助案例探究分析,理解流水地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原因,领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形成综合思维;学会针对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基本防灾减灾措施,提高遇到地质灾害时的生存能力。

3.通过地理模拟实验,描述流水地貌形成的动态过程,提升地理实践力。

4.通过案例分析,解释生态重建这一可持续发展策略的主要途径,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设计案例】
本节内容在课堂处理过程中,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情境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下面以流水地貌为例:
第一节流水地貌(第1课时)。

小学教材三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

小学教材三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

小学教材三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三年级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阶段,学生正处于学习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对小学教材三年级第二章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探讨该章节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以及教材编写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加减法和数字的组合运算。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该章节进行细致分析。

一、加减法的引入该章节首先引入了加减法的概念,通过简单明了的例子,向学生阐述了加法和减法的操作方法。

教材以趣味的方式设计题目,如小明饭前有3个苹果,吃掉1个,还剩下几个?这种情境化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加减法的应用场景和操作规则。

二、数字的组合运算本章还介绍了数字的组合运算,即通过加减法将数字组合起来。

教材通过图表和表格的形式展示了数字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数字的运算规律。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练习情境,锻炼数字运算和思维能力。

例如,小明手中有4个橙子,他吃掉2个,小红手中有2个橙子,他吃掉1个,他们手中橙子的总数是多少?这样的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三、案例分析的优势该教材章节的案例分析具有以下优势:1.直观性强:教材通过情境化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加减法的应用场景和操作规则。

这种直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

2.趣味性高:教材采用趣味的方式设计题目,通过游戏化的练习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中掌握知识。

3.培养思维能力:教材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涵盖了各种不同的运算情境,使学生能够进行灵活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四、教材编写的不足之处虽然该教材章节具有以上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缺乏巩固性练习:教材在引入知识后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巩固性练习,导致学生可能在运算过程中出现一些困惑。

2.题目的难度不够均衡:教材中的题目难度有时候不够均衡,有些题目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有些题目又过于复杂,让一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和解答。

2024-2025学年新修订生物教材教学实施建议及教学案例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研课件

2024-2025学年新修订生物教材教学实施建议及教学案例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研课件

生物·七上 30
• 3 七上具体内容变化提示——各章节具体变化
生物·七上 31
价值
问题 定义
理解 应用
•3
生物·七上 32
• 3 七上具体内容变化提示——第一单元
生物·七上 33
第一单元 第一章
老教材
新教材34
第一单元 第一章
明确目的 精选例子
• 3 七上具体内容变化提示
名词术语的变化提示 各章节具体变化提示
生物·七上 29
• 3 七上具体内容变化提示——名词术语的变化
• 新课标的内容要求 •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关于科技名词的使用规范 • 新版权威大学教材科技名词的使用情况
营养组织改为薄壁组织; 食道改为食管; 腔肠动物改为刺胞动物; 线形动物改为线虫动物; 直立菌丝改为气生菌丝; ……
生物·七上 14
2.2 科学思维
第一单元重要的科学方法——建构模型
基于观察、建构动植 物细胞的概念模型
介绍建构模型 的科学方法
生物·七上 15
建构细胞结构的物理模型—— 综合实践项目“制作细胞模型”
2.2 科学思维
归纳生物的共同特征 归纳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
生物·七上 16
2.2 科学思维
实验·探究 (9个)
实验类7个 探究类2个
涉及显微观察的有6个
综合实践项目 制作细胞模型
(2个)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
背景资料→确定任务→制订方案→实施方案→展示交流
2.3 探究实践
活 动 热 身
创设真实的情境 体现开放性
生物·七上 21
注重评价
2.4 态度责任
生物·七上 22
2.4 态度责任

层次分析课程设计

层次分析课程设计

层次分析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层次分析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原理和应用范围。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构建问题解决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解和评估。

3. 帮助学生掌握层次分析中的成对比较法、排序法等具体操作步骤。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层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协作完成层次分析模型的构建和评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层次分析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层次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增强他们对数据分析的重视。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形成独立见解。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分析方法类课程,旨在教授学生层次分析方法,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年级为高中二年级,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分析能力,但层次分析法的掌握程度有限,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来提高。

教学要求:1. 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创设互动、讨论式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成长和进步,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二、教学内容1. 引入层次分析的基本概念,介绍其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和基本步骤。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内容:层次结构的建立、成对比较法、排序法等。

2. 详细讲解层次分析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问题定义、建立层次结构、确定判断矩阵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内容:层次结构图的绘制、判断矩阵的构成及其性质、一致性检验。

3. 探讨层次分析中的权重计算方法,包括特征值法、最小平方法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 内容:权重计算原理、不同权重计算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

4. 实践环节: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动手构建层次分析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设计网络拓扑图设计

课程设计网络拓扑图设计

课程设计网络拓扑图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网络拓扑图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同类型的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特点;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设计符合实际需求的网络拓扑图;3. 引导学生了解网络拓扑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对网络技术发展的关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绘图工具绘制网络拓扑图的能力;2. 培养学生分析网络需求,提出合理的网络拓扑设计方案的能力;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网络拓扑图设计过程中进行沟通与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解决能力;3. 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时代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网络拓扑图的设计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弱,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实践技能。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采用讲解、示范、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独立设计网络拓扑图的能力,为后续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网络拓扑图基本概念:介绍网络拓扑图的定义、作用及其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计算机网络》第二章第二节2. 网络拓扑结构类型:讲解总线型、星型、环型、网状等常见网络拓扑结构的特点及优缺点。

教材章节:《计算机网络》第二章第三节3. 网络拓扑图绘制工具:介绍常用的网络拓扑图绘制工具,如Visio、Cisco Packet Tracer等。

教材章节:《计算机网络》第二章第四节4. 网络拓扑图设计方法:讲解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网络拓扑图,包括分析网络需求、选择合适的拓扑结构、绘制拓扑图等步骤。

18版数学教材第二章教案

18版数学教材第二章教案

18版数学教材第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场景。

2. 掌握通过图表和数据进行信息分析和解读的能力。

3. 学会使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

二、教学内容1. 数学实际应用场景的介绍和探索。

2. 图表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方法。

3. 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方法。

三、教学重点1. 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的培养。

2. 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读能力的提升。

3. 学生的统计方法运用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准备1. 18版数学教材第二章的教材和教具。

2. 实际应用场景的案例和材料。

3. 图表和数据的分析工具和软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应用场景的案例引入本章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图表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方法,以及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方法。

3.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分析和解读图表和数据,进行信息的整理和统计。

4.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章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加深理解和记忆。

5. 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练和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6. 反馈评价: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了解学生的研究进步和问题。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更多的实际应用场景,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2. 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更复杂的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

3. 推荐相关的数学研究资源和软件,帮助学生深入研究和应用数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考察学生的信息分析和解读能力。

2. 考察学生的数据集合整理和统计能力。

3. 考察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 分析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表现。

3. 提出改进和调整教学策略的建议。

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

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

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第二章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描述在小学音乐教材的第二章中,针对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具体的案例分析。

该章节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案例一:节奏感知与表达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使用小鼓、木鱼等乐器,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不同的节奏感,同时鼓励学生模仿和表达这些节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

案例步骤:1. 为学生播放一段简单的节奏,指导学生跟随敲击木鱼等乐器,感知和模仿节奏。

2. 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简单的节奏合作,以增强学生对节奏的感知和合作能力。

3. 指导学生分组设计自己的节奏,并通过演奏的方式表达出来,鼓励创造性表达和合作。

三、案例二:音调感知与表达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使用简单的乐谱和音阶,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不同的音调,同时鼓励学生模仿和表达这些音调,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

案例步骤:1. 播放简单的音阶,指导学生跟随发声,感知和模仿音调的变化。

2. 引导学生一起演唱简单的歌曲,提醒学生注意音调的变化,鼓励合作和表达。

3. 指导学生设计自己的音调并进行模仿演唱,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案例三:乐器表演与合作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学生合作演奏乐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乐器的魅力。

案例步骤:1.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如小提琴、钢琴或口琴等。

2.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并练习演奏乐器,帮助他们熟悉乐器的使用。

3. 各小组准备一段简短的音乐,通过合作演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演技巧。

五、结语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第二章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表达和合作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同时也增强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他们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列代数式》教学设计2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列代数式》教学设计2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列代数式》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列代数式》是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列代数式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代数式的概念,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相应的代数式。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基本知识,对数学符号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代数式的概念和列代数式的方法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代数式的概念,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相应的代数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代数式的概念及列代数式的方法。

2.难点: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相应的代数式。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代数式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如整数、分数、小数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列出相应的代数式。

引导学生总结代数式的概念,并解释代数式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列出相应的代数式。

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让学生加深对代数式的理解。

同时,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专科起点)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课,是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管理原理的理解,掌握管理案例分析的方法,具备分析和管理企业组织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计划为54学时,3学分,主要在本科学习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管理案例分析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教学仿真效果显著,十分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运用经济管理知识理解、研究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而且,其教学模式的示范意义也十分重大.通过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系统管理理论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为学生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打下基础.为达到上述目标、适应电大开放教育远程教学的需要,管理案例分析教材应立足把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流程、技术和方法及其框架体系介绍清楚,同时也适当反映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我国在分类领域和综合的管理案例分析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或经验总结,多种媒体教材力争做到视野开阔、资料丰富、论述精辟、语言简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基本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企业管理发展需要的,从事社会组织工作者、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各类专业管理人才。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管理案例分析属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方法论课程。

其先修相关课程有:现代管理原理、组织行为学、管理思想史、现代管理专题、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成本管理、流通概论、公司概论、小企业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等课程。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通过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形式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管理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对各类管理案例进行分析。

小学教材二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

小学教材二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

小学教材二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二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的购物经历小明是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最近他去了一家超市购物。

在超市里,小明看到了很多不同的食品和日用品。

他决定购买一些东西带回家使用。

首先,小明到了蔬菜部分。

他看到了新鲜的胡萝卜、西红柿和黄瓜。

小明知道蔬菜对身体很好,所以他打算买一些回家。

他选择了两根胡萝卜、三个西红柿和一个黄瓜。

接下来,小明来到了果蔬部分。

他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水果。

小明喜欢吃苹果,所以他决定买几个苹果。

他选择了四个红苹果和两个绿苹果。

此外,小明还买了一些橙子和香蕉。

然后,小明来到了食品部分。

他看到了很多种类的巧克力和饼干。

小明很喜欢吃巧克力,但他知道吃太多巧克力对牙齿不好。

所以他只选择了两块巧克力和一包饼干。

最后,小明来到了日用品部分。

他看到了洗发水、牙膏和肥皂等产品。

小明知道这些东西是他每天都会使用的,所以他选择了一瓶洗发水、一支牙膏和两块肥皂。

在结账的时候,小明把所有的商品放到购物篮里,然后排队等候。

收银员给小明一个账单,小明拿出钱包,支付了所有的商品。

通过这次购物经历,小明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购物能力,还学会了如何选择和计算商品的价格。

他意识到购物需要有计划和理智的选择,不能乱花钱。

案例二:小华的早晨小华是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每天早晨他都有一系列的活动。

早晨七点,小华的闹钟响了起来,他立刻起床,穿上校服,然后刷牙洗脸。

七点二十分,小华坐下来吃早餐。

他的早餐通常包括牛奶、面包和水果。

小华知道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他努力吃得营养均衡。

七点四十分,小华整理好书包,准备去学校。

在学校,每天早晨的第一节课是数学课。

小华喜欢数学,他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九点,上了两节课后,小华有五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

他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但他知道休息时间有限,不能玩得太久。

九点十五分,小华继续上课,接下来是语文课。

小华喜欢阅读和写作,他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中午十二点,是午餐时间。

小华跟随着队伍,领取了一份营养午餐,他喜欢吃米饭、蔬菜和一些肉类。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课程教案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课程教案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课程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材章节为《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的第二章,详细内容包括: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电子商务的类型、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和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 让学生掌握电子商务模式和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

3. 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类型、模式、技术基础和法律环境。

难点:电子商务模式和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PPT。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淘宝网为例,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点讲解:(1)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电子商务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商业活动的一种商业模式。

(2)电子商务的类型:B2B、B2C、C2C、O2O等。

(3)电子商务模式:盈利模式、运营模式、营销模式等。

(4)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

(5)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合同法等。

3. 例题讲解:以淘宝网的盈利模式为例,分析其盈利方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运营模式。

5.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电子商务法律环境的看法。

六、板书设计:电子商务基本概念: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商业活动的一种商业模式。

类型:B2B、B2C、C2C、O2O等。

模式:盈利模式、运营模式、营销模式等。

技术基础: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

法律环境: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合同法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

(2)请列举三种电子商务类型。

(3)请分析淘宝网的盈利模式。

(4)请谈谈对电子商务法律环境的看法。

2. 答案:(1)电子商务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商业活动的一种商业模式。

(2)B2B、B2C、C2C。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列代数式》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列代数式》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列代数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列代数式》是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整式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代数式的概念,能够正确地列出代数式,为后续的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对于代数式的概念和列代数式的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代数式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如何列出代数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代数式的概念,能够正确地列出代数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代数式的概念,能够正确地列出代数式。

2.难点:对于复杂代数式的列出,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列出代数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内容包括代数式的概念、列代数式的具体方法等。

2.案例材料:准备一些具体的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学会列出代数式。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代数式的概念。

例如:“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代数式的东西?”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代数式的含义。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代数式的概念,并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解释。

例如:代数式可以表示为数字、字母和运算符的组合,如2x + 3,表示2乘以x加上3。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案例,尝试列出代数式。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2课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2课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2课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2课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介绍了长江的基本情况、开发与治理措施以及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

本节内容是对第二章第一节《长江的概况》的深入和拓展,通过对长江的开发与治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对河流的开发与治理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长江的概况,对长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如如何合理开发与治理河流,如何解决环境问题等方面,学生可能缺乏实践经验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措施,以及面临的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的基本情况;2.掌握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措施;3.了解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措施;2.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长江的开发与治理;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治理案例,让学生了解治理措施及其效果;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2.准备PPT课件,展示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情况;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长江的概况,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措施,如梯级开发、航道整治、水资源利用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对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取得的成果。

3.操练(10分钟)分析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如洪涝、水质污染、生态破坏等,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4.巩固(10分钟)针对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措施,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2024年《诚实守信》教案(精选5篇

2024年《诚实守信》教案(精选5篇

2024年《诚实守信》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思想品德》第二章第三节“诚实守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讲述诚信的含义、诚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到诚实守信;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诚信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探讨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诚信的含义,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提高道德素养。

3. 使学生能够运用诚信原则处理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诚信原则。

教学重点:诚信的含义、诚信的重要性以及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随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诚信小故事,引发学生对诚信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诚信的含义、诚信的重要性以及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呈现几个关于诚信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践行诚信原则。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诚信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与诚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诚信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诚信经历,提高道德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诚实守信》2. 内容:诚信的含义诚信的重要性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践行诚信原则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诚信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结合教材案例分析,谈谈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3)列举三个你亲身经历的诚信故事,并简要分析。

2. 答案:(1)诚信是指遵守道德规范,诚实守信,做到言行一致。

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体现在:①诚信是个人品德的体现;②诚信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③诚信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2)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增进彼此信任,促进沟通;②提高合作效率,降低交往成本;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本条要求其方法要求是“运用示意图”,就是本节课需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示意图进行教学;内容要求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其行为动词是“说明”,即要求通过大气受热过程、能够解释清楚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的热源;能够叙述清楚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本条要求强调对大气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地理现象,比如温室大棚、气温日较差、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等。

其落脚点在于学生能够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懂得如何运用相关原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并未后续学习全球变暖打好基础。

2.位置分析(附本课时在单元框架中的位置)本节课的内容选自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

第一,从教材整体结构看,地理1包括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个模块。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新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属于大气方面的知识。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宇宙中的地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深化和承接,又是后续学习选择性必修一天气系统、气候选,择性必修三的气候变化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本节内容“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主要包含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四个教学因子。

其中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为之后学习“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风”做铺垫。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地面对大气的保温作用”部分需要扩展波长类型及特点概念,重点介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以及大气的热源具体知识结构见图1。

《用双手创造美好未来——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教案

《用双手创造美好未来——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教案

一、教案名称:《用双手创造美好未来——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第一章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劳动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劳动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劳动形式,了解不同劳动岗位的特点和要求。

三、教学内容:1. 劳动教育的意义与价值2. 劳动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3. 热爱劳动、尊敬劳动的思想观念4. 不同劳动形式及特点5. 劳动岗位的认识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劳动教育的意义、价值以及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劳动案例,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劳动形式和特点。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培养热爱劳动、尊敬劳动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引发学生对劳动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劳动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劳动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劳动形式和特点。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培养热爱劳动、尊敬劳动的思想观念,分享各自的体会和感悟。

5.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劳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六、作业布置:2. 调查身边的同学对劳动的看法,整理成报告。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劳动。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作业、报告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劳动教育意义的理解、劳动价值观的树立以及热爱劳动、尊敬劳动的思想观念的培养。

九、课时安排:2课时十、教学资源:教材、案例资料、多媒体设备六、教案名称:《用双手创造美好未来——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第二章教案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劳动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劳动安全知识,保障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一册第二章案例分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一册第二章案例分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一册第二章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偷窃故事背景:小明是一名小学生,他在学校一次偶然的机会偷了同学小红的铅笔盒。

案例描述:小红发现她的铅笔盒不见了,她询问了周围的同学也没能找到。

她很沮丧,因为那个铅笔盒是她最喜爱的礼物。

小明看到了小红的失望情绪,心里感到不安,但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涉及到小学生偷窃、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这样的问题。

首先,从道德角度看,偷窃行为是不道德的。

学生应该明白偷窃不仅仅是违法行为,更是伤害他人的行为。

他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财物,理解每一个物品对于他人的重要意义。

同时,他们也要明白偷窃行为会带来恶劣的后果,可能会损害与他人的友好关系,破坏自身的声誉等。

其次,从法治角度看,小明的偷窃行为也违反了法律。

尽管小学生的偷窃行为通常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这是一个机会教育学生的时刻。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案例向学生解释与讨论法律对于偷窃行为所做出的规定,以及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治的重要性以及法律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解决方案:对于小明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道德引导: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相关的道德故事,教育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财物,并具备正确判断和行为的意识。

2. 惩罚措施:学校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例如停课、家长约谈等,向小明传递偷窃行为是不能容忍的信息。

3. 规范教育:学校可以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了解法律对于偷窃行为的规定,增加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和尊重。

4. 积极引导: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益活动,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

案例二:小红欺凌小芳故事背景:小红是一名小学生,她经常在校园中欺负同班同学小芳。

案例描述:小红在课间休息时间时,经常找机会欺负小芳。

她会取笑小芳的外貌,恶作剧让她难堪,甚至有时候采取暴力手段威胁她。

小芳忍受了很久,但她心理和生理上都感到受伤和无助。

旅游概论教案——第二章

旅游概论教案——第二章
5、旅游业在诞生初期就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但就发展速度和规模而言,在整个世界经济中还不足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代旅游与旅游业是如何获得迅速发展的呢?
三、现代旅游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一〕表现
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现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要求。
2、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现代旅游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3、现代旅游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特征?
1'
教学后记
教 案 设 计
课题
第二章旅游简史第二节中国旅游简史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使用教材
《旅游概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掌握现代旅游的三个发展阶段。
能力目标
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使学生热爱旅游学习,促使其树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三、现代旅游
〔一〕开创阶段〔1949年-1977年〕
标志:
1、新中国旅游业的诞生是以“华侨服务社〞
和“中国国际旅行社〞这两个旅游机构的建立为标志的。
2、新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拓展是以“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建立和中国客源市场的转移以与旅游者构成的变化为标志的。
〔二〕改革振兴阶段〔1978年-1989年〕
信使时期:夏商周三代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鸦片战争将中国带入到近代社会,那么旅游在近代是如何发展的呢?
二、近代旅游
洋务运动:“留学热〞
1923年XX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
1927年第一本《旅行杂志》
1927年6月更名为“中国旅行社〞
提问:现代旅游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呢?
根据教材的导入案例,让学生对其分析,并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法律案例研习教材(3篇)

法律案例研习教材(3篇)

第1篇第一章:引言一、教材目的本教材旨在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法律条文以及法律实践,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案例分析能力。

二、教材内容本教材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法律基本原理;2. 法律条文解读;3. 典型案例分析;4. 法律文书写作;5. 法律伦理与职业道德。

第二章:法律基本原理一、法律的概念与特征1. 法律的概念: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 法律的特征:(1)规范性:法律具有普遍适用性,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

(2)强制性: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违反法律将受到惩罚。

(3)稳定性:法律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

(4)公平性: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时,力求公平、公正。

二、法律体系1. 法律体系的概念:法律体系是指一国或地区现行法律规范的总和。

2. 法律体系的构成:(1)宪法:国家的根本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任务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2)行政法:调整国家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

(3)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

(4)刑法: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

(5)诉讼法:规定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

第三章:法律条文解读一、法律条文的构成1. 条文:法律的基本单位,由标题、正文和附则组成。

2. 标题:条文的开头,概括条文的主要内容。

3. 正文:条文的具体内容,包括法律规范、原则和制度。

4. 附则:对条文进行补充说明的部分。

二、法律条文的解读方法1. 文字解释法:根据条文的字面意思进行解释。

2. 系统解释法:将条文放在整个法律体系中进行分析。

3. 目的解释法:根据立法目的对条文进行解释。

4. 语境解释法:结合条文所在的法律环境进行解释。

第四章:典型案例分析一、案例分析的意义1. 帮助学生了解法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2. 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案例分析能力。

3. 深化对法律条文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的方法1. 提取案例事实:找出案例中的关键事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一】2000年5月,某县污水处理厂为了进行技术改造,决定对污水设备的设计、安装、施工等一揽子工程进行招标。

考虑到该项目的一些特殊专业要求,招标人决定采用邀请招标的方式,随后向具备承包条件而且施工经验丰富的A、B、C 三家承包商发出投标邀请。

A、B、C三家承包单位均接受了邀请并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领取了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对新型污水设备的设计要求、设计标准等基本内容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为了把项目搞好,招标人还根据项目要求的特殊性,主持了项目要求的答疑会,对设计的技术要求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三家投标单位都如期参加了这次答疑会。

在投标截止日期前l0d,招标人书面通知各投标单位,由于某种原因,决定将安装工程从原招标范围内删除。

接下来三家投标单位都按规定时间提交了投标文件。

但投标单位A在送出投标文件后发现由于对招标文件的技术要求理解错误造成了报价估算有较严重的失误,遂赶在投标截止时间前l0min向招标人递交了一份书面声明,要求撤回已提交的投标文件。

由于投标单位A已撤回投标文件,在剩下的B、C两家投标单位中,通过评标委员会专家的综合评价,最终选择了B投标单位为中标单位。

问题:(1)投标单位A提出的撤回投标文件的要求是否合理?为什么?(2)从所介绍的背景资料来看,在该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哪些方面不符合《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答:(1)合理。

根据《招标投标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投标人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可以补充、修改或者撤回已提交的投标文件,只要书面通知招标人即可。

(2)在该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有以下两方面不符合《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1)招标人不应该在投标截止日期前l0d修改招标范围。

根据《招标投标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若招标人需改变招标范围或变更招标文件,应在投标截止日期前至少15d(而不是lOd)前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招标文件收受人。

2)不应该仅从剩下的B、C两家投标单位中选择中标人。

根据《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投标人少于3个时,招标人应当依照本法重新招标。

【案例二】某投资公司建设一幢办公楼,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施工单位,投标保证金有效期时间同投标有效期。

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为2003年5月30日。

该公司于2003年3月6日发出招标公告,后有A、B、C、D、E等5家建筑施工单位参加了投标,E单位由于工作人员疏忽于6月2日提交投标保证金。

开标会于6月3日由该省建委主持,D单位在开标前向投资公司要求撤回投标文件。

经过综合评选,最终确定B单位中标。

双方按规定签定了施工承包合同。

问题:(1)E单位的投标文件按要求如何处理?为什么?E单位的投标文件应当被认为是无效投标而拒绝。

因为招标文件规定的投标保证金是投标文件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于未能按照要求提交投标保证金的投标(包括)期限,招标单位将视为不响应招标而予以拒绝。

(2)对D单位撤回投标文件的要求应当如何处理?为什么?对D单位撤回投标文件的要求,应当没收其投标保证金。

因为,投标行为是一种要约,在投标有效期内撤回其投标文件,应视为违约行为。

(3)上述招标投标程序中,有哪些不妥之处?请说明理由。

1)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与举行开标会的时间不是同一时间。

按照《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开标应当在招标文件确定的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的同一时间公开进行。

2)开标应当由招标人或者招标代理人主持,省建委作为行政管理机关只能监督招投标的活动,不能作为开标会的主持人。

3)投标保证金有效期应当超出投标有效期28d;【案例三】【背景】某事业单位(以下称招标单位)建设某工程项目,该项目受自然地域环境限制,拟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招标。

该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应当履行的审批手续,已经批准;资金来源尚未落实;有招标所需的设计图纸及技术资料。

考虑到参加投标的施工企业来自各地,招标单位委托咨询单位编制了两个标底,分别用于对本市和外省市施工企业的评标。

招标公告发布后,有10家施工企业作出响应。

在资格预审阶段,招标单位对投标单位与机构和企业概况、近2年完成工程情况、目前正在履行的合同情况、资源方面的情况等进行了审查。

其中一家本地公司提交的资质等材料齐全,有项目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

招标单位认定其具备投标资格。

某投标单位收到招标文件后,分别于第5天和第10天对招标文件中的几处疑问以书面形式向招标单位提出。

招标单位以提出疑问不及时为由拒绝作出说明。

投标过程中,因了解到招标单位对本市和外省市的投标单位区别对待,8家投标单位退出了投标。

招标单位经研究决定,招标继续进行。

剩余的投标单位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日前,对投标文件进行了补充、修改。

招标单位拒绝接受补充、修改的部分。

问题:该工程项目施工招投标程序在哪些方面不妥之处?应如何处理?(请逐一说明)答:该工程项目施工招投标程序存在诸多不妥之处:(1)招标单位采用的招标方式不妥。

受自然地域环境限制的工程项目,宜采用邀请招标的方式进行招标。

(2)该工程项目尚不具备招标条件。

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应当具备下列条件才能进行施工招标:①招标人已经依法成立;②初步设计及概算应当履行审批手续的,已经批准;③招标范围、招标方式和招标组织形式等应当履行核准手续的,已经核准;④有相应资金或资金来源已经落实;⑤有招标所需的设计图纸及技术资料。

(3)招标单位编制两个标底不妥。

标底由招标单位自行编制或委托中介机构编制。

一个工程只能编制一个标底。

(4)资格预审的内容存在不妥。

招标单位应对投标单位近3年完成工程情况进行审查。

(5)招标单位对上述提及的本地公司具备投标资格的认定不妥。

投标单位提交的资质等资料应由法人代表签章。

(6)招标单位以提出疑问不及时为由拒绝作出说明不妥。

投标单位对招标文件中的疑问,应在收到招标文件后的7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招标单位提出。

对于投标单位第10天提出的书面疑问,招标单位有权拒绝说明。

(7)招标单位决定招标继续进行不妥。

提交投标文件的投标单位少于3个的,招标人应当依法重新招标。

重新招标后投标人仍少于3个的,属于必须审批的工程建设项目,报经原审批部门批准后可以不再进行招标;其他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人可自行决定不再进行招标。

(8)招标单位对投标单位补充、修改投标文件拒绝接受不妥。

投标单位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日前,可以对投标文件进行补充、修改。

该补充、修改的内容,为投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案例四】某建设项目实行公开招标,招标过程出现了下列事件,指出不正确的处理方法。

1、招标方于5月8日起发出招标文件,文件中特别强调由于时间较紧要求各投标人不迟于5月23日之前提交投标文件(即确定5月23日为投标截止时间),并于5月10日停止出售招标文件,6家单位领取了招标文件。

2、招标文件中规定:如果投标人的报价高于标底15%以上一律确定为无效标。

招标方请咨询机构代为编制标底,并考虑投标人存在着为招标方有无垫资施工的情况编制了两个不同的标底,以适应投标人情况。

3、5月15日招标方通知各投标人,原招标工程中的土方量增加20%,项目范围也进行了调整,各投标人据此对投标报价进行计算。

4、招标文件中规定,投标人可以用抵押方式进行投标担保,并规定投标保证金额为投标价格的5%,不得少于100万元,投标保证金有效时期同投标有效期。

5、按照5月23日的投标截止时间要求,外地的一个投标人于5月21日从邮局寄出了投标文件,由于天气原因5月25日招标人收到投标文件。

本地A公司于5月22日将投标文件密封加盖了本企业公章并由准备承担此项目的项目经理本人签字按时送达招标方。

本地B公司于5月20日送达投标文件后,5月22日又递送了降低报价的补充文件,补充文件未对5月20日送达文件的有效期进行说明。

本地C 公司于5月19日送达投标文件后,考虑自身竞争实力于5月22日通知招标方退出竞标。

6、开标会议由本市常务副市长主持。

开标会议上对退出竞标的C公司未宣布其单位名称,本次参加投标单位仅仅有5家单位。

开标后宣布各单位报价与标底时发现5个投标报价均高于标底20%以上,投标人对标底的合理性当场提出异议。

与此同时招标代理方代表宣布5家投标报价均不符合招标文件要求,此次招标作废,请投标人等待通知。

(若某投标人退出竟标其保证金在确定中标人后退还)。

3天后招标方决定6月1日重新招标。

招标方调整标底,原投标文件有效。

7月15日经评标委员会评定本地区无中标单位。

由于外地某公司报价最低故确定其为中标人。

7、7月16日发出中标通知书。

通知书中规定,中标人自收到中标书之日起30d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签订书面合同。

与此同时招标方通知中标人与未中标人。

投标保证金在开工前30d内退还。

中标人提出投标保证金不需归还,当作履约担保使用。

8、中标单位签订合同后,将中标工程项目中的三分之二工程量分包给某未中标人E,未中标人又将其转包给外地的农民施工单位。

正确的是:1、事件1中:招标文件发出之日起至投标文件截止时间不得少于20d,招标文件发售之日至停售之日最短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

2、事件2中:编制两个标底不符合规定3、事件3中:改变招标工程范围应在投标截止之日15个工作日前通知投标人。

4、事件4中:投标保证金数额一般为投标报价的2%左右,一般不得超过80万元人民币。

投标保证金有效期应当超出投标有效期28d;5、事件5中:5月25日招标人收到的投标文件为无效文件。

A公司投标文件无法人代表签字为无效文件。

B公司报送的降价补充文件未对前后两个文件的有效性加以说明为无效文件。

6、事件6中:招标开标会应由招标方主持,开标会上应宣读退出竟标的C单位名称而不宣布其报价。

宣布招标作废是允许的。

退出投标的投标保证金应归还。

重新招标评标过程一般应在15d内确定中标人。

7、事件7中:应从7月16日发出中标通知书之日起30d内签订合同,签订合同后5d内退还全部投标保证金。

8、事件8中:中标人的分包做法,及后续的转包行为是错误的。

【案例五】某建设项目概算已批准,项目已列入地方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并得到规划部门批准,根据有关规定采用公开招标确定招标程序如下,如有不妥,请改正。

1、向建设部门提出招标申请;2、得到批准后,编制招标文件,招标文件中规定外地区单位参加投标需垫付工程款,垫付比例可作为评标条件;本地区单位不需要垫付工程款;3、对申请投标单位发出招标邀请函(4家);4、投标文件递交;5、由地方建设管理部门指定有经验的专家与本单位人员共同组成评标委员会。

为得到有关领导支持,各级领导占评标委员会的1/2;6、召开投标预备会由地方政府领导主持会议;7、投标单位报送投标文件时,A单位在投标截止时间之前3小时,在原报方案的基础上,又补充了降价方案,被招标方拒绝;8、由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主持,公正处人员派人监督,召开开标会,会议上只宣读三家投标单位的报价(另一家投标单位退标);9、由于未进行资格预审,故在评标过程中进行资格审查;10、评标后评标委员会将中标结果直接通知了中标单位;11、中标单位提出因主管领导生病等原因2个月后再进行签订承包合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