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安史之乱、白居易诗歌特点、典型意象、主题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 强调讽喻的倾向 。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 “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 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 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 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 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 •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 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 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 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 “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 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 闲逸悠然的情调。
庐山白居易草堂
艺术成就
• 白居易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他提出了一种 写作准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白居易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现实 主义的高潮。
• 二十九岁中进士,四十四岁前在仕途上一帆风顺, 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讽喻诗”为主,如《新 乐府》《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 。 • 贬为江州司马后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 “感伤诗”代替了“讽喻诗”,如《 琵琶行》。 另著有《白氏长庆集》。
•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但 颇得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 • 《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禄山晚年益肥胖, 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 旋舞》,疾如风焉。” • 白居易《胡旋女》中也写道:“中有太真外禄山, 二人最道能《胡旋》。……禄山《胡旋》迷君眼, 兵过黄河疑未反。” •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中也说:“……云中乱拍 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 由此可见,安禄山不仅会跳舞,而且舞技还相当 精湛。
典型意象· 梧桐
1. 是引得凤凰来的高贵树种,是高洁的象征。 2. 是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 ,桐为雌,同生同老,同生同死,故诗词中常用梧桐来 比喻爱情、相思和悼亡之情。
足保和”人生哲学
的诗歌。此类诗歌 相当受白居易本人 的重视,然而较不 见重于世人。以 《自吟拙什因有所 怀》为例。
发所写成的诗歌。
白居易的感伤诗中 最有名的是长篇叙 事诗《长恨歌》、 《琵琶行》。
用作与朋友们彼此
舒怀的工具。由于 “讽谕”、闲适”、 “感伤”三类全属 古体诗,白居易所 作近体诗全数被归 类为“律诗”。
• 唐玄宗曾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 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 干州,权力很大,起初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 后往往入朝拜相。
•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 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 节度使。结果给了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 机会。 • 李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 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加上 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 社会渐呈衰败之象。
• 安禄山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使。他见唐 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 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 自称“大燕皇帝”。 • 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 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 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逼使玄宗 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南下至四川。 • 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 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 位,是为唐肃宗。
白居易诗歌分类
闲适诗 是白居易在公余之 暇,独处或因病而 闲居时所写,以陶 冶性情,反映“知 因外界事物有感而 感伤诗 杂律诗 因遇到某些情境或 事物,让作者感发 一笑一吟,而随性 地写出的诗歌,常 讽谕诗 白居易最为重视。
创作意旨是用诗歌
补时政之不足。代 表作有《秦中吟》、 《新乐府》等。是 对诗人对自己诗歌 理论的实践,对当 时社会的诸多问题
反复诵读,体会主旨
• 把握每一部分的基调; • 读出快慢、轻重、长短; • 忌匀速、平直。
典型意象· 芙蓉
• 历代文人常将它 与对镜的佳人、 出浴的美女、凌 波的仙子相比, 美妙而形象,贴 切而生动。 • 在古代诗歌中多 用来比喻美人。
水芙蓉
木芙蓉
• 《长恨歌》中,“芙蓉”一词共出现了三次, 即“芙蓉帐暖度春宵”“太液芙蓉未央柳”和“芙 蓉如面柳如眉”。从全诗的语境来看,它们 在诗中均指荷花,皆有暗喻杨贵妃之意。
作者简介
•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 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 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 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 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 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 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 《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 有《长恨歌》、《卖炭翁》、 《琵琶行》等。 •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 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 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典型意象· 梨花
•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比喻杨贵妃的泪容,后人认 为此句“人皆喜其工”“淡处藏美丽,处处著工夫”。这句诗用“春 带雨”的“梨花”来展现杨贵妃美丽、哀怨之形神,同时对杨贵妃 的不幸遭遇倾注了深切同情,此句实乃中国古代诗坛难得之奇葩 。
•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梨花常用来比喻少女,但多反 映其卑微身世或不幸遭遇,或象征她们忧愁哀怨的 心情,也可用来形容女性的外貌特征,或用“梨花带 雨”来描绘女子哭泣之状。
回眸(mó 凝脂( zhī ) 云鬓( bì u ) n ) 骊宫( lí ) 鼙鼓( pí ) 城阙( què ) ng ) n ) 萦纡(yíng yū) 千乘(shè 花钿( dià chó uchú 旌旗( jīng ) 龙驭( yù ) 踌躇( ) i ) 马嵬( wé 悄然( qiǎo ) 耿耿( gěng ) zhò ng ) 衾 ( qīn ) 临邛( qió ng ) 霜华重( 绰约(chuò) 玉扃(jiōng) 参差( cēncī ) i ) 迤逦( yǐlǐ ) 珠箔( bó ) 仙袂( mè o ) 飘飖( yá 凝睇( dì ) 人寰( huá n ) 擘 ( bò )
• 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錡官 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 八姐封秦国夫人。 • 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 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 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 激化。 • 天宝十四年,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 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叛乱,兵 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 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 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 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杨玉环时年38
写作缘由
• 元和元年,白居易和朋友王质夫等人同游 仙游寺,说起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悲 剧故事,王质夫说:“夫希代之事,非遇 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 何?”
• 乐天因为《长恨歌》,而陈鸿则写了一篇 传奇《长恨歌传》。
检查预习——给下列红体字注音
全诗结构
1、自开头 至“不重生男重生女” 2、自“骊宫高处入青云” 至“不见玉颜空死处” 3、自“君臣相顾尽沾衣” 至“魂魄不曾来入梦” 4、自“临邛道士鸿都客” 至结束 • 写李杨会合经过及李 对杨的宠幸。 • 写安史之乱爆发,杨 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 命,玄宗伤痛不已。 • 写李重归长安后对杨 的无穷思念。 • 写已登仙界的贵妃仍 对李思念不已,杨对 李的忠贞不渝之情。
长恨歌
1、了解背景和作者; 2、理解诗歌内容; 3、探究诗歌主题; 4、积累典型意象; 5、背诵名句。
Biblioteka Baidu
安史之乱
• 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 将安禄山(?-757年)、史思明(?-761年) 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 折点。 •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 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 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 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 甫处理。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 利用职权,专横独断。
提出了比较系统的
规谏之辞,是中国 古典诗歌现实主义 的代表作。
诗歌理论
•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独善其身”立身行事。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 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 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 白居易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 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 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 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 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 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 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 用。 •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 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 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 子安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 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 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 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 子史朝义杀害。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 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这场持续了 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
李杨之恋
•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 杨玄璬入长安,嫁与玄宗第十四子寿王李 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 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 士,法号“太真”,而后再迎归宫中,掩 耳盗铃。 •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 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 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 “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 光。
庐山白居易草堂
生平
• 白居易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11岁起,因战乱颠 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 士,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罢校书郎,撰《策林》 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 恨歌》 《池上》。 •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 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 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 直言上书论事。 • 元和六年, 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 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 “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 白居易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 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 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 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年)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 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 为白堤。
岁,已追随皇帝17年。
• 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 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 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 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 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 等。 •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