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安史之乱、白居易诗歌特点、典型意象、主题探究

合集下载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批评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史之乱,同时又同情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批评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史之乱,同时又同情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批评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史之乱,同时又同情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此诗可分为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从“九重城阙烟尘生”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为第二段,写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杨贵妃朝思暮想,深情不移。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共四十六句为第三段,写唐玄宗派人上天入地到处寻找杨贵妃和杨贵妃在蓬莱宫会见唐玄宗使者的情形。

一、作品原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长恨歌》的实质就是一首悲情之歌,所谓的悲情之歌,主要是从《长恨歌》前后对比来说的。

具体的来看下!《长恨歌》的写作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在叙事长诗中,白居易对唐玄宗淫乱误国的事实进行讥讽,但是其主旨并不在于此,贯穿《长恨歌》全诗的是长恨,经历安史之乱后二人阴阳两隔,对彼此的思念构成这一真情流露的着眼点。

一、《长恨歌》概述《长恨歌》是白居易所写的有关唐太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故事的长篇叙事诗,其内容既有对唐太宗荒淫误国予以讥讽,又对唐太宗与杨贵妃凄婉爱情故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并蕴含同情的个人情感。

《长恨歌》不仅具有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而且还具有特色性的艺术特点。

二、《长恨歌》的内容分析从整体上来说,《长恨歌》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分别是淫欢倾国、妃死恨生、帝思缠绵、长恨无期,从结构上来予以剖析。

(一)淫欢倾国在“淫欢倾国”这一部分,主要是就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现实生活予以细致描绘,其结果自然与下文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蕴含着白居易对唐玄宗“淫欢倾国”的讥讽。

在《长恨歌》的开始就对杨贵妃的美貌予以描绘:“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一句既有对杨贵妃出众外貌直接描绘,又运用对比揭示出受到宠爱的原因,“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与“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则是对二人的骄奢生活予以刻画,表达出皇帝对杨贵妃的过度宠爱,尤其是在前一句中,皇帝“爱屋及乌”的特点被淋漓尽致揭示出来,这也就为以后安史之乱爆发埋下伏笔。

再来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因为与贵妃处于欢乐之中,皇帝不再上朝,大臣们只能在宫殿上苦苦等待,淫欢倾国的讥讽之意至此暴露无遗。

(二)妃死恨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由淫欢倾国转为妃死恨生关键点,杨贵妃的命运至此发生变化。

这一部分是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

《长恨歌》古诗文化解读

《长恨歌》古诗文化解读

《长恨歌》古诗文化解读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长恨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

这首诗以优美的叙述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坚贞爱国之情,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政治的风云变幻。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意象表达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对《长恨歌》进行解读。

一、历史背景《长恨歌》创作于唐玄宗年间,当时唐朝已经经历了700多年的繁荣和辉煌。

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势渐微,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白居易以一首动人心弦的长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忧虑。

二、意象表达1. 春宫图:诗中“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一句,通过“洞房昨夜停红烛”这一意象,表达了杨玉环作为皇帝的妃子,正值春宫之乐的背后,却要离开家人远嫁他乡的无奈和忧愁。

2. 蜀道难: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通过描绘艰险的蜀道,抒发了杨玉环近乡情怯、身世无依的孤独和无助之情。

这一意象表达了主人公对离故土、远嫁他乡的惋惜和不甘。

3. 云想衣裳花想容:诗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通过描述杨玉环美丽的形象和身姿婀娜的风采,表达了主人公对自身美貌的自豪与自怜,以及对将要面对的艰难境遇的无奈与苦闷。

三、情感表达1. 爱国情怀:诗中“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一句,表达了主人公对国家国运的担心与忧虑。

通过与自身的经历相对照,使诗歌中的爱情悲剧更具有普世意义,使之引发读者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2. 怀才不遇:诗中“时维乎君侧,语是云间珠”一句,表达了自己聪明才智却未能得到发挥的无奈和苦闷。

借由主人公的遭遇,诗人将自身的感受融入其中,抒发了对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不满和对朝廷官员傲慢无能的批评。

以上是对《长恨歌》的一些主要解读。

通过历史背景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创作的时代环境和背后的深意。

意象表达和情感表达则使诗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引发读者对功利与名利、爱国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总之,《长恨歌》作为一首具有重要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古诗,通过对杨玉环的形象描绘和情感表达,展示了唐代女性的聪慧与身世的无奈,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和思考。

《长恨歌》详解

《长恨歌》详解

《长恨歌》详解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这首诗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通过历史人物和传说的创造,构建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关切。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叙事和抒情手法,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情节,展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和悲剧。

其中,对唐玄宗的纵欲和行乐的描写,暗示了他迷恋女色、祸国殃民的根源,也是悲剧的根源。

同时,对杨贵妃的美丽和忠诚的描写,则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

在诗中,“长恨”是诗歌的主题和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诗人通过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以及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表现了“长恨”的内因和悲剧故事的基础。

在表达上,《长恨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采用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传说的创造,展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光辉与暗
淡。

《长恨歌》古诗分析

《长恨歌》古诗分析

《长恨歌》古诗分析《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它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深情厚意,表达了作者对权力腐败与变故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

本文将对《长恨歌》的诗歌形式、主题意境以及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诗歌形式《长恨歌》属于七言律诗,共计长达一千五百余字,被誉为古代叙事诗的经典之作。

整首诗共分为一百二十九副,每副四句,单绝句形式。

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律诗的规则,使整首诗呈现出流畅的节奏和和谐的音韵。

二、主题意境《长恨歌》的主题为爱情悲歌。

诗中描绘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倾慕之情,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权力腐败与变故的感慨,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升华和无奈,以及历史的传承和变迁。

三、艺术特点1. 绚丽的描写: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相思之情。

他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用花卉、月光等意象来表达爱情的美好与残缺。

2. 丰富的情感表达:诗中融入了对权力腐败的抱怨和无奈,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这种情感的抒发使得诗歌更富有内涵和思想性。

3. 独特的句法结构: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倒装等技巧,使整首诗既有流畅的语言节奏,又具备了艺术上的变化和张力。

四、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独特的诗歌形式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七言律诗中的经典之作。

它的主题意境深远而广泛,凸显了唐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长恨歌》对后世的影响不可忽视。

它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诗人创作的重要参照。

其优美的诗歌形式和丰富的情感描写,激发了后人对唐代文化的追求和传承。

同时,《长恨歌》也被翻译成多种外语,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而言之,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独特的诗歌形式、深邃的主题意境和丰富的艺术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长恨歌》主题思想
其一为爱情主题。

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

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
其二为政治主题说。

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
其三为双重主题说。

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

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

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

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长恨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分析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分析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分析《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佳作,内容丰富,视野广阔。

诗中包含有唐宪宗与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故事,又有统治者昏庸奢华的生活写照,时局动乱、压抑黑暗的社会现实。

两者兼顾又相互交错,互相影响。

交织成一篇千古佳作《长恨歌》作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意义会比较的复杂,完全有可能会不止突出一个主题因此,我们认为它在慨叹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同时也有对当时统治阶级生活的荒淫糜烂和政治道德上的腐败堕落的讽刺。

下面,我们将从作者、写作背景、文中的典型诗句和整体的分析来说明,《长恨歌》的主题包含有个方面。

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关于作者白居易,中唐代大诗人。

自幼聪慧,刻苦读书,立志应进士举。

曾授秘书省校书郎、翰林院学士。

作品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在诗坛上极富盛名,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

其作品重写实,语言通俗又含强烈的讽喻倾向。

后期作品多为讽喻诗。

后被腐败的官僚势力攻击而遭贬谪。

本诗作于白居易任县尉时。

因此可以看出,本诗中包含有讽喻的意味不无道理。

时局的动荡,社会黑暗,个人仕途上的不顺都可成为诗人下笔的动机。

关于写作背景《长恨歌》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二月。

当时任县蔚的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谈起50年前的天宝遗事,即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话及此事,相与感叹当时,王质夫提议以文学作品连记叙这段故事。

后来白居易写了这首《长恨歌》。

由此看来,《长恨歌》中的主题中一定包含有爱情的元素。

关于典型诗句,两方面的主题讽喻典型:“汉皇重色思倾国。

”第一句上来点名玄宗对美貌女子的喜爱与看重,暗讽皇帝重色而奢侈的生活。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描写皇帝迷恋杨贵妃而因此荒废国事,从而为之后政治动荡,兵变事件的引起埋下了伏笔。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只因杨贵妃一人受宠而使一家门户尽生光彩,不可一世。

运用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衬托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迷恋而蒙蔽双眼,任人唯亲,昏庸之态暴露无遗。

《长恨歌》文言诗赏析

《长恨歌》文言诗赏析

《长恨歌》文言诗赏析《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文言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诗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和悲凉,使读者陶醉其中。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赏析,探讨其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内容。

《长恨歌》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共有九十九首。

整首诗以述情的手法,以男性主人公的视角,儿女情长的线索串联了整首诗的内容。

诗中的情感表达真挚,语言优美,给人带来深深的感动。

首先,该诗描绘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厚爱。

诗中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开篇,直接道出了唐玄宗为了杨贵妃而失去了统治国家的决断力。

诗中还描述了当时江山和杨贵妃之间的纠葛,体现了唐玄宗在情感和政治上的艰难取舍。

其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其中最为突出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和拟人。

比如,“分明怨恨曲中论,直是人间富贵花”一句中,将杨贵妃的命运比作一曲怨恨曲,表达了她的遭遇和境况。

拟人手法的运用则使杨贵妃的形象更加鲜活,读者对她的命运充满同情。

此外,诗中运用了多样的景物描写,使全诗呈现出丰富多变的意象。

从宫室、衣饰,到自然景观,如芙蓉花、杨柳等,使诗歌画面感强烈,意境独特。

例如“去国怀乡何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一句中,用落霞和孤鹜的形象去象征唐玄宗和杨贵妃离开家乡的无奈之情,表达出他们的惆怅和迷茫。

诗中的句式多样,运用了对仗、押韵等手法,使诗歌的节奏感强烈,读起来流畅自然。

例如,“后庭花落尽,西入故园行”一句中,运用了“尽”和“行”的押韵,使句子韵律欢快,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总的来说,《长恨歌》以艺术的手法展现了古代爱情悲剧,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情感表达,引发了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长恨歌》的赏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的风尚和爱情观念,也能够体味到古人对爱情悲剧的深刻悲伤。

这首诗不仅传达了作者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对爱情和生命的痛苦思考。

《长恨歌》的文学风格与政治寓意

《长恨歌》的文学风格与政治寓意

长恨歌的文学风格与政治寓意一、长恨歌简介《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该诗以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动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明皇对贵妃的倾慕之情,并抒发了作者对时代动荡和政治变迁的思考。

二、文学风格分析1. 抒情性长恨歌采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人物感情和作者的情感。

白居易细腻地揭示了唐朝明皇与杨贵妃之间复杂而又纠葛的爱情故事,通过华丽的辞藻和动人的词句,使读者深入感受到故事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2. 叙事性长恨歌采用富有叙事力的手法讲述故事情节。

白居易通过流畅而生动地叙述,将读者带入到故事的现场,逼真地展示出明皇对杨贵妃深深扣人心弦的爱意以及权谋斗争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

3. 哀怨性长恨歌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动荡和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无奈。

通过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白居易暗示了权力之下个体命运脆弱且无法自主选择,表达了对强权政治的反思,并抒发出绝望和哀伤之情。

三、政治寓意分析1. 权谋斗争长恨歌中揭示了唐朝明皇在爱情与政治之间矛盾的纠结。

明皇受到宫廷权谋斗争的影响,最终导致他与杨贵妃的爱情遭遇挫折。

这一描写隐喻着权力在人们心中往往能够战胜爱情,并突显出当时宫廷斗争环境下的残酷现实。

2. 社会动荡长恨歌反映了唐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

明皇与杨贵妃所经历的种种曲折离奇,暗示着时代剧变和统治者执政手段的民生冲击。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当时国家政治命运的思考。

3. 深情厚意长恨歌中的深情表达彰显了白居易对于爱情的理解。

他通过描写明皇与杨贵妃的相互依存之情,倡导了以人性为本、以感情为纽带的价值观。

这种深情厚意影响了后来文学作品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结论《长恨歌》是一首同时展现了抒情性和叙事性的诗歌作品,通过其特有的文学风格和深远的政治寓意,让读者体会到唐代社会动荡与复杂权力斗争背景下那段悲壮而矛盾绵绵的爱情故事,并反思人类在权力和感情之间所面临的困境。

长恨歌 解析

长恨歌 解析

长恨歌解析一、创作背景1. 时代背景- 这种社会的巨大变迁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一方面有对盛世的缅怀,另一方面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2. 作者个人经历-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仕途坎坷。

他关心民生疾苦,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诗歌内容与结构1. 故事梗概- 诗歌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

开篇描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极度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通过这些诗句,生动地展现了杨贵妃的美貌以及唐玄宗对她的痴迷。

- 接着描写了他们在宫中的奢华生活,“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 安史之乱爆发,“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出逃,在马嵬坡,军队哗变,要求处死杨贵妃,“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 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对她思念不已,“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他派方士四处寻找杨贵妃的魂魄,最终在海上仙山找到了她,两人互诉思念之情,但天人永隔,只能遗憾收场。

2. 结构层次-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主要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以及他们在宫中的享乐生活,为后文的悲剧埋下伏笔。

- 第二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叙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杨贵妃之死以及唐玄宗对她的思念。

这部分情节跌宕起伏,从盛世的繁华到战乱的悲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第三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结尾,描写了唐玄宗派方士寻觅杨贵妃魂魄的过程,通过浪漫的想象,展现了两人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同时也给这个悲剧故事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三、主题思想1. 爱情主题2. 政治讽喻主题- 另一方面,诗中也蕴含着政治讽喻的意味。

唐玄宗因沉溺于杨贵妃的美色,荒废朝政,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是白居易最负盛名的诗作之一。

此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展现了李、杨爱情悲剧的全过程。

诗的前半部分重在揭露他们的荒淫误国,后半部分重在同情他们的爱情悲剧,并对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加以歌颂,这种揭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与同情的交织,构成了此诗复杂的双重主题。

(1)这是一首叙事诗,但有极浓的抒情色彩,故事性和抒情性的统一是此诗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作为叙事诗,它故事首尾完整,情节复杂曲折,起伏变化,而此诗在材料处理上裁剪得当,详略适宜。

(2)这首诗又充分运用了抒情诗回环往复的特点,反复抒写他们时时、处处不尽的缠绵悱恻之情。

(3)此诗前半部是写实,是揭露,多为现实主义的深细描绘;后半部分多为虚拟,多为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所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也是此诗的一大特色。

(4)成功的人物刻画是此诗又一突出特点,此诗以情节推移为线索,而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在刻画人物时,又重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着力写出男女主人公在不同时期的感情,时变、事变、景变、情也变,层层揭示;即使是写景状物,也多是融情入景,重在写人物的心理感受,故诗中虽对人物肖像描写极少,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5)此诗语言工丽,富于词采。

清丽的比喻,工整的对句,又不用典故,自然流畅,音节和谐,用韵自由,琅琅上口,魅力无穷。

《长恨歌》的文学特征及其审美解读

《长恨歌》的文学特征及其审美解读

《长恨歌》的文学特征及其审美解读说到白居易(772年—846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他的讽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指斥时弊,诗风平易通俗,对比强烈鲜明。

如果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他的某些怡情悦性的闲适诗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记》,有更高的成就。

这里重点欣赏《长恨歌》。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

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

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

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

白居易本人把这首长诗列入感伤诗。

他说写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内,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

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长恨歌》描写唐玄宗、杨玉环从相见欢爱到死别招魂的爱情悲剧。

其中以杨玉环之死为界限,前半部分写“长恨”的原因,后半部分写绵绵的“长恨”之情。

诗中对唐玄宗、杨玉环两人因生活荒淫而招致祸乱是有所讽刺的,但对杨玉环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眷恋则赋予很大的同情。

感人的正是后者。

全诗分为四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爱情悲剧的起因;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中马嵬事变的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恋;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方士招魂见到杨玉环,表现杨玉环对爱情的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人物性格细腻的刻画,唐、杨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个性又与命运相连。

《长恨歌》:白居易的豪情与爱国主义情感

《长恨歌》:白居易的豪情与爱国主义情感

长恨歌:白居易的豪情与爱国主义情感《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被誉为中国古代史诗之巅。

该诗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忧思和关注。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壮丽的描写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一、背景介绍1.唐朝盛世:在唐玄宗统治时期,中国经历了一个强盛繁荣的时期,国力达到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2.杨贵妃: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宠妃,美丽动人、才艺出众,被誉为“四海第一美人”。

3.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在政治上有所不顺,但在文学创作方面卓有成就。

二、诗歌魅力与艺术特点1.叙事性与抒情性结合:《长恨歌》以叙事的方式展开,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同时融入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表达。

2.豪情壮美的描写: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色彩来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与悲剧,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豪情壮丽的气势。

3.独特的艺术手法:在《长恨歌》中,白居易大胆地运用了对偶、换韵等修辞手法,并通过多次反复提问和回答的形式来增加表现力和冲击力。

三、爱国主义与忧国忧民之情1.对国家兴衰的忧思:在《长恨歌》中,白居易通过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纠缠爱情,寓意着皇帝沉溺于个人情感而忘却国家大业乃至导致国家命运的曲折变化。

2.深切关注社会动荡:白居易通过诗中杨贵妃的离世以及唐玄宗个人的痛苦,表达了他对国家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担忧和无奈。

3.提倡道德责任: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体现了审视权力和爱情、追求真理和道德荣誉的思想,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国家兴衰、文化传承和社会秩序。

结语《长恨歌》作为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代诗歌经典之作,不仅展示了白居易卓越的文学才华,更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与关切。

这首诗通过描绘皇帝与妃子之间辉煌而凄艳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中蕴含的愤懑、忧虑与责任感,让读者触摸到一个壮美而动人的时代背景,引发深入思考。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分析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分析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分析第一篇: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分析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分析要想了解长恨歌的主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

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充分体现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

这种思想也贯穿在他的行文写作之中。

长恨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这一部分运用大量的写实并结合了一些浪漫的想象,描绘了一幅奢靡淫逸的后宫生活,从侧面写出了唐玄宗的荒废朝政。

在作者通过反复的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向读者暗示了悲剧的结果。

第二部分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也预示了杨贵妃和唐玄宗爱情的终结。

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这也是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的结局。

之后作者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婉转地形容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寂寞悲伤,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从这里开始作者的笔调开始由批判转向同情。

第三部分,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

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最后以“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突出了恨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和白居易的思想也有一定的联系,由这个可以看出,长恨歌的主题并不是简单的爱情说和讽喻说,而是两者的结合。

在他的心目中,应该把唐玄宗一分为二,作为一个皇帝来说,他不能不爱江山只爱美人,他身上肩负的是整个国家社稷,唐玄宗这样做无疑不是一个好皇帝的所为。

但对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说,他需要爱情,他需要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所以白居易在写这篇长恨歌时,在情感上发生了一些转换,前一部分批判了唐玄宗奢靡颓废的生活,只顾和杨贵妃玩乐,而不顾天下苍生,“汉皇重色思倾国。

《长恨歌》白居易

《长恨歌》白居易

《长恨歌》白居易《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以其生动细腻的描写和宽广深远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本文将从《长恨歌》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内涵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

《长恨歌》写作于唐玄宗时期,是白居易为了纪念与其有着深厚感情的杨贵妃而作。

杨贵妃是当时唐玄宗身边的宠妃,她美丽而聪明,深得玄宗的宠爱。

然而,唐玄宗因为政治上的不当处理,导致了十数年的安定局面被打破,国家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

在这个背景下,白居易忍痛书写了《长恨歌》,旨在以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深深的忧虑以及对杨贵妃的怀念之情。

《长恨歌》以七言律诗形式表达,富有音乐感和韵律感。

白居易运用了大量的形象描写和意象运用,通过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将杨贵妃的美貌、智慧、才艺展现得栩栩如生。

例如诗中描述了她的美丽眉目、姗姗细腰、春风一曲唤起的婀娜身姿,以及她的琴棋书画、歌舞才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享受。

同时,白居易还通过对杨贵妃的心情变化描写,展现了她的聪明才智和对国家内忧外患的忧虑,让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到思想的独立和情感的真挚。

《长恨歌》还通过对爱情、权力和人性的思考,展现了深刻的内涵意义。

诗中揭示了杨贵妃与玄宗之间的爱情和悲剧,以及权力和欲望对爱情的摧毁,呈现出对人性的思考和社会现象的揭示。

白居易通过描写女性在权力之下的无奈和无辜,以及男女之间情感的挣扎和痛苦,对读者提出了一系列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否可以超越地位与权力?爱情是否能够抵挡住世俗的诱惑和现实的考验?作为一个国家的宠妃,她如何在权谋纷争的政治局势中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智慧?《长恨歌》作为一部唐代叙事诗的杰作,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栩栩如生地表现了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感情纠葛,而且在思想内涵上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它将美与思想、情感与社会相结合,使作品既有观赏性,又有启迪性。

它以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命运。

通过《长恨歌》的阅读,我们能够不仅领略古人智慧和艺术成就,也能够从中汲取人生哲理与启示,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所思考和借鉴。

白居易《长恨歌》的意象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的意象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的意象解读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长恨歌》是一首爱情诗歌,以唐玄宗的妃子杨贵妃为主要人物,以文化、政治和情感的角度反映了唐朝的繁荣和衰落。

在这首诗歌中,白居易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形象描写,营造出一种令人陶醉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下面,我们将从意象角度对《长恨歌》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

一、妆饰意象在《长恨歌》中,白居易将靓丽的妆饰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象,以表现出杨贵妃的美丽和女性魅力。

例如,他在诗中描写杨贵妃“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将她头上的发饰和耳坠比作云和花朵,将她的妆容和鞋子比作芙蓉和金履,强调她的妆饰和服饰之美。

这种妆饰的重要性也体现在诗中的其他地方,如“珠帘暖度春宵,翠屏凉含秋月”和“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牛渚怀旧”等。

通过这些描述,白居易将妆饰与杨贵妃的身份、美貌和情感联系起来,突出了她的女性魅力和婀娜多姿的形象。

同时,他也在其中传达了一种社会观念,即妇女在古代中国常常用自己的妆饰来展示自己的美丽和身份地位。

二、动物意象动物意象是《长恨歌》中常出现的另一种意象。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多次使用了一些动物,如鹦鹉、凤凰、孔雀和鸾鸟等来表现杨贵妃的美丽和女性魅力。

例如,“鸳鸯瓦冷霜华重”和“二十莲桥细雨中,我们是一线牵”的描写中,就包含了对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的描述,而孔雀和凤凰等动物的描写则强调了杨贵妃的高贵和美丽。

通过这些动物意象的使用,白居易不仅突出了杨贵妃的女性魅力,而且还对唐朝文化和美学进行了探讨。

这些动物在古代文化中常常被用作象征,她们的形象和特点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美、爱情和精神的认识。

三、景物意象在《长恨歌》中,景物意象也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

白居易通过描写一些自然景物来强化诗歌的整体效果。

例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地。

通过这些景物意象的使用,白居易不仅突出了唐朝的环境和时空背景,而且还突出了杨贵妃和唐玄宗之间爱情的种种困难和美好时刻。

探究《长恨歌》中的文学意象与情感抒发-教案

探究《长恨歌》中的文学意象与情感抒发-教案

探究《长恨歌》中的文学意象与情感抒发-教案一、引言1.1《长恨歌》的文学地位与影响1.1.1《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影响。

1.1.2该诗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复杂的人性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1.1.3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它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2《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情境1.2.1《长恨歌》创作于唐朝中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动荡和宫廷生活。

1.2.2诗歌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展现了宫廷的奢华与衰败。

1.2.3诗中的情感抒发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3教学目标与学习方法1.3.1通过学习《长恨歌》,学生将深入理解其文学意象和情感表达。

1.3.2学生将学习如何分析古代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3教学中将采用讨论、分析和写作等多种方法,促进学生的参与和理解。

二、知识点讲解2.1《长恨歌》的文学意象分析2.1.1诗中的自然意象,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象征着爱情的短暂和美好。

2.1.2宫廷意象,如“金屋无人见泪痕”,揭示了宫廷生活的孤独和悲凉。

2.1.3情感意象,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表达了爱情的永恒和悲剧性。

2.2《长恨歌》的情感抒发2.2.1诗中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展现了复杂的情感层次。

2.2.2诗中的情感抒发既有浪漫的赞美,也有深沉的悲伤和无奈。

2.2.3诗歌通过情感抒发,传达了对人性、爱情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2.3《长恨歌》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2.3.1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2.3.2诗歌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2.3.3诗中的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展现了古代汉语的魅力。

三、教学内容3.1《长恨歌》的文学意象解读3.1.1通过分析诗中的自然意象,学生将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3.1.2学生将学习如何从宫廷意象中解读出社会和历史的背景。

《长恨歌》 文章解析

《长恨歌》 文章解析

《长恨歌》文章解析《长恨歌》是一首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诗,也是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以及艺术特点进行解析。

一、创作背景《长恨歌》创作于唐玄宗时期,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唐朝疆土广阔、国力强盛的时期。

白居易在官场中享有盛誉,他与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之间有着一段曲折动人的感情故事。

《长恨歌》正是基于这段感情故事而创作而成,寄托了诗人对杨玉环以及自身命运的种种感慨和思考。

二、主题思想1. 爱情的苦短、人生的无常《长恨歌》以表现主人公杨玉环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为主题,诗中描绘了两人相识、相恋、相守的过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玄宗的政治境遇越来越不利,他们的爱情也逐渐受到了挫折。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短暂和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

2. 社会风云变幻《长恨歌》在表达爱情故事的同时也不乏描绘社会风云的部分。

唐玄宗朝政出现诸多问题,朝臣纷争不断,外敌频繁进犯。

诗中通过唐玄宗的身份和他与杨玉环的风波,展现了一个世界变局与个人命运交织的动荡时代。

三、艺术特点1. 形象生动、细腻入微的描写《长恨歌》以白居易独特的笔触和写作方式展示了他对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能力。

诗中对杨玉环的描写极具细腻感性,表达了她的美貌与聪慧,展示了她对唐玄宗的专一深情。

2. 优美的诗歌语言《长恨歌》采用五言古体诗的形式进行创作,其语言清丽流畅、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

白居易娴熟运用诗歌之美,使该诗成为唐代古典诗歌中的杰作,也为后世诗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创作启发。

3. 杂言与辞章结合的艺术特色《长恨歌》独特之处在于将世俗的杂言与经世致用的辞章相结合。

在诗中,白居易利用那些平凡的口语对话,增加了作品的亲和力,使读者更加贴近故事,感受到其中的真实性和情感共鸣。

通过对《长恨歌》的解析,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白居易对爱情和人生无常的思考,也能感受到他对社会变局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洞察。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影响了后世文人,成为唐代文学的重要遗产,也深深触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

《长恨歌》究竟表现怎样的一个主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

作者通过对李杨爱情及其酿成的战乱描写,一方面表达了对腐败政治的暴露和批判,借以谕上。

一方面表达了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借以化下。

全诗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其主题应该说是双重的。

《长恨歌》通过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离别情形的描写,热烈歌颂了始终如一、坚贞不二的爱情,堪称曲爱情的千古绝唱。

考察作品的主题,我们应当结合作者的政治、文学主张,并通过对作品的具体分析来探讨。

元和元年(8O6),完成新制《长恨歌》的白居易,已抱定“兼治天下”之志步入仕途。

他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头脑中“君权决定论”的思想根深蒂固,并认为“亿兆之所趋,在一人之所执”,“兴废理乱,在君上所教而已”。

(均见《策林》之二(策项),君王既有如此经天纬地的作用,其一言一行必与治下庶民的利害休戚相关,因此君王就应“敬惜其时,重慎于事,既往者且追救于弊后,将来者宜早防于事先。

”(见《策林》之二(策项)。

白居易的文学思想,是由他的政治观点决定的。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白居易做《长恨歌》时,正任盩屋县尉,这时方便向皇帝进谏。

他感概玄宗君王竞失政于女色,于是写了《长恨歌》。

我们知道《长恨歌》是根据民间流传的李杨故事写成的。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诗人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把心中对拥有亿兆命运的君王,竞终日视听无度的荒唐行为的感概抒发出来。

白居易从第三者的角度,用热烈的色调和流畅的节奏、叙述了玄宗与杨贵妃终日贪欢,不理朝政的情景,按捺不住内心的悲愤,于平静的客观叙述中插进一段主观色彩,很浓的抒情叙述,“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安史之乱爆发,国家处于危亡之际。

诗人揭示出造成玄宗个人悲剧,和国家灾难的原因。

杨贵妃只因“天生丽质难自弃”而被选君侧的女子,最后充当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她对于玄宗这个平素信誓旦旦,而在关键时刻却不能保护自己爱妃的君王,是怀有耿耿长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诗结构
1、自开头 至“不重生男重生女” 2、自“骊宫高处入青云” 至“不见玉颜空死处” 3、自“君臣相顾尽沾衣” 至“魂魄不曾来入梦” 4、自“临邛道士鸿都客” 至结束 • 写李杨会合经过及李 对杨的宠幸。 • 写安史之乱爆发,杨 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 命,玄宗伤痛不已。 • 写李重归长安后对杨 的无穷思念。 • 写已登仙界的贵妃仍 对李思念不已,杨对 李的忠贞不渝之情。
作者简介
•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 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 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 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 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 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 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 《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 有《长恨歌》、《卖炭翁》、 《琵琶行》等。 •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 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 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诗歌分类
闲适诗 是白居易在公余之 暇,独处或因病而 闲居时所写,以陶 冶性情,反映“知 因外界事物有感而 感伤诗 杂律诗 因遇到某些情境或 事物,让作者感发 一笑一吟,而随性 地写出的诗歌,常 讽谕诗 白居易最为重视。
创作意旨是用诗歌
补时政之不足。代 表作有《秦中吟》、 《新乐府》等。是 对诗人对自己诗歌 理论的实践,对当 时社会的诸多问题
典型意象· 梨花
•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比喻杨贵妃的泪容,后人认 为此句“人皆喜其工”“淡处藏美丽,处处著工夫”。这句诗用“春 带雨”的“梨花”来展现杨贵妃美丽、哀怨之形神,同时对杨贵妃 的不幸遭遇倾注了深切同情,此句实乃中国古代诗坛难得之奇葩 。
•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梨花常用来比喻少女,但多反 映其卑微身世或不幸遭遇,或象征她们忧愁哀怨的 心情,也可用来形容女性的外貌特征,或用“梨花带 雨”来描绘女子哭泣之状。
庐山白居易草堂
艺术成就
• 白居易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他提出了一种 写作准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白居易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现实 主义的高潮。
• 二十九岁中进士,四十四岁前在仕途上一帆风顺, 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讽喻诗”为主,如《新 乐府》《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 。 • 贬为江州司马后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 “感伤诗”代替了“讽喻诗”,如《 琵琶行》。 另著有《白氏长庆集》。
反复诵读,体会主旨
• 把握每一部分的基调; • 读出快慢、轻重、长短; • 忌匀速、平直。
典型意象· 芙蓉
• 历代文人常将它 与对镜的佳人、 出浴的美女、凌 波的仙子相比, 美妙而形象,贴 切而生动。 • 在古代诗歌中多 用来比喻美人。
水芙蓉
木芙蓉
• 《长恨歌》中,“芙蓉”一词共出现了三次, 即“芙蓉帐暖度春宵”“太液芙蓉未央柳”和“芙 蓉如面柳如眉”。从全诗的语境来看,它们 在诗中均指荷花,皆有暗喻杨贵妃之意。
• 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 子安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 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 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 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 子史朝义杀害。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 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这场持续了 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
李杨之恋
•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 杨玄璬入长安,嫁与玄宗第十四子寿王李 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 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 士,法号“太真”,而后再迎归宫中,掩 耳盗铃。 •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 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 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 “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 光。
典型意象· 梧桐
1. 是引得凤凰来的高贵树种,是高洁的象征。 2. 是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 ,桐为雌,同生同老,同生同死,故诗词中常用梧桐来 比喻爱情、相思和悼亡之情。
回眸(mó 凝脂( zhī ) 云鬓( bì u ) n ) 骊宫( lí ) 鼙鼓( pí ) 城阙( què ) ng ) n ) 萦纡(yíng yū) 千乘(shè 花钿( dià chó uchú 旌旗( jīng ) 龙驭( yù ) 踌躇( ) i ) 马嵬( wé 悄然( qiǎo ) 耿耿( gěng ) zhò ng ) 衾 ( qīn ) 临邛( qió ng ) 霜华重( 绰约(chuò) 玉扃(jiōng) 参差( cēncī ) i ) 迤逦( yǐlǐ ) 珠箔( bó ) 仙袂( mè o ) 飘飖( yá 凝睇( dì ) 人寰( huá n ) 擘 ( bò )
•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但 颇得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 • 《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禄山晚年益肥胖, 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 旋舞》,疾如风焉。” • 白居易《胡旋女》中也写道:“中有太真外禄山, 二人最道能《胡旋》。……禄山《胡旋》迷君眼, 兵过黄河疑未反。” •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中也说:“……云中乱拍 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 由此可见,安禄山不仅会跳舞,而且舞技还相当 精湛。
• 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錡官 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 八姐封秦国夫人。 • 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 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 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 激化。 • 天宝十四年,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 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叛乱,兵 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 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 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 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杨玉环时年38
• 安禄山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使。他见唐 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 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 自称“大燕皇帝”。 • 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 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 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逼使玄宗 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南下至四川。 • 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 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 位,是为唐肃宗。
足保和”人生哲学
的诗歌。此类诗歌 相当受白居易本人 的重视,然而较不 见重于世人。以 《自吟拙什因有所 怀》为例。
发所写成的诗歌。
白居易的感伤诗中 最有名的是长篇叙 事诗《长恨歌》、 《琵琶行》。
用作与朋友们彼此
舒怀的工具。由于 “讽谕”、闲适”、 “感伤”三类全属 古体诗,白居易所 作近体诗全数被归 类为“律诗”。
•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 强调讽喻的倾向 。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 “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 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 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 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 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 •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 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 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 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 “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 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 ,是中国 古典诗歌现实主义 的代表作。
诗歌理论
•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独善其身”立身行事。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 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 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 白居易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 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 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 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 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 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 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 用。 •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 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长恨歌
1、了解背景和作者; 2、理解诗歌内容; 3、探究诗歌主题; 4、积累典型意象; 5、背诵名句。
安史之乱
• 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 将安禄山(?-757年)、史思明(?-761年) 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 折点。 •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 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 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 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 甫处理。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 利用职权,专横独断。
庐山白居易草堂
生平
• 白居易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11岁起,因战乱颠 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 士,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罢校书郎,撰《策林》 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 恨歌》 《池上》。 •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 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 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 直言上书论事。 • 元和六年, 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 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 “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 白居易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 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 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 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年)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 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 为白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