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植物组织培养企业现状
组培试管花卉行业报告
组培试管花卉行业报告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绿色植物的需求不断增长,组培试管花卉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植物繁殖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组培试管花卉是一种利用生物技术手段,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将植物组织培养在无菌条件下的试管中,实现对植物的无性繁殖和快速繁殖的一种新兴技术。
本报告将对组培试管花卉行业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发展现状、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
一、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组培试管花卉行业在国内外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在国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绿色植物的需求增加,组培试管花卉逐渐成为市场热点。
越来越多的花卉企业开始关注并投入到组培试管花卉的生产和销售中。
同时,一些农业科研院所也在积极开展组培试管花卉的研究工作,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了组培试管花卉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产业链。
一些国外企业已经在组培试管花卉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
二、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人们对绿色植物的需求不断增加,组培试管花卉市场前景广阔。
首先,组培试管花卉具有无土栽培、无污染、无公害等优点,符合现代人们对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追求,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
其次,组培试管花卉技术可以实现对植物的无性繁殖和快速繁殖,大大缩短了繁殖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再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组培试管花卉技术将会不断完善和提升,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三、发展趋势展望。
未来,组培试管花卉行业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首先,技术不断创新将是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组培试管花卉技术将会不断完善和提升,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竞争也将会更加激烈,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再次,国际合作将会更加密切。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合作将会更加密切,国内企业也将会面临来自国外企业的竞争,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现状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研究进展摘要: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
本文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指出其在雨中和优种块繁等方面的科技支撑作用。
同时概述了有关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及应用前景展望。
植物组织培养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胚胎、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进行繁殖的方法。
由于是在试管内培养,且培养的是脱离植株母体的培养物,故也称离体培养或试管培养。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已经取得巨大的进展,在观赏植物,如菊花、牡丹、百合等方面有诸多应用。
同时,许多观赏植物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快繁体系,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组织培养的技术过程大致分为六步:植物培养材料的采集,培养材料的消毒预处理,制备外植体,接种和培养,根的诱导,炼苗移植。
以上个步骤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2.1 在植物育种方面的应用2.1.1单倍体育种单倍体植株往往不能结实,难以进行繁殖。
在培养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使染色体加倍成纯合二倍体。
这种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多为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具有高速、高效、基因型一次纯合等优点。
因此,通过花药或花粉的培养的单倍体育种已成为一种新的育种手段。
2.1.2 胚培养采用人工的方法在无菌条件县从种子中将成熟胚和未成熟的胚分离出来,然后放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它发育成正常的植株,从而有效的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获得杂种植物。
目前,在这一方面获得成功的自交或远缘杂交不亲和性植物有怀地黄、矮牵牛、普通小麦、黑小麦等。
2.1.3 培养细胞突变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处于不断分生状态,易受培养条件和外界环境(如放射、化学物质)的影响而产生诱变,从中可以筛选出对人们有利的突变体,从而培育新品种。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际间的交换和转移,给保存和抢救有用基因带来了希望。
例如胡萝卜和烟草等植物的细胞悬浮物,在-20~-196 的低温下贮藏数月,尚能恢复生长并且再生成植株。
目前,我国在多个地方建立了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设施。
1.5 在遗传、生理、生化和病理研究上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推动了植物遗传、生理、生化和病理学的研究,已成为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常规方法。
花药和花粉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和纯合二倍体植株是研究细胞遗传的极好材料,在细胞培养中很容易引起变异和染色体变化,从而可得到作物的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等新类型,为研究染色工程开辟了新途径。
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为研究植物生理活动提供了一种极有力的手段。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可以在植物的矿质营养、有机营养、生长活性物质等方面展开研究,有益于了解植物的营养问题。
在细胞的生物合成研究中,细胞组织培养也极为有用,如查明了尼古丁在烟草中的部位等。
细胞培养为研究病理学提供了方便,如植物的抗病性就可以通过单细胞或原生质体培养进行鉴定,短短几天之内就可以得到鉴定结果。
2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2.1 组培技术研究进展快速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植物组织培养创始人之一罗士韦教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开展了组织培养的研究以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近10多年来其发展更为迅速,全国各地许多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都开展了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工作,对农作物、观赏植物、园艺作物、经济林木等上千种植物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并取得了成功,同时在实践中总结出很多有益的经验,如郑文静等较好地总结了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常见问题和具体解决方法;吴毅明等在植物组织培养的环境微生态的研究中,用通透性好的化学纤维、纸卷、蛭石、沙子等代替琼脂作培养基,可有效地改善根际环境,促进小植物生根;刘思九采用的暴露培养法,即在敞口培养器中用特制的粉沫状灭菌材料覆盖培养基和外殖体,使其不受污染,通过特制装置补水,让组培苗暴露在室内空气中生长,其长势优良,不炼苗即可移栽。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及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理论的发展,重点论述其再脱毒、快繁、育种与有机化合物工业生产以及种质资源的保存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应用的前景作简单的展望。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进展中图分类号:Q943.11.理论起源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如果给细胞提供和生物体内一样的条件,每个细胞都应该能够独立生活。
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在细胞全能性的理论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1958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美国传向世界各地,美国植物学家斯蒂瓦特等人,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进行培养,终于得到了完整植株,并且这一植株能够开花结果,证实了哈伯兰特在五十多年前关于细胞全能的预言。
植物组织培养的简单过程如下:剪接植物器官或组织——经过脱分化(也叫去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组织或器官——经过培养发育成一颗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的大致过程是: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器官或组织(如芽、茎尖、根尖或花药)的一部分切下来,用纤维素酶与果胶酶处理用以去掉细胞壁,使之露出原生质体,然后放在适当的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这些器官或组织就会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
不过这种组织没有发生分化,只是一团薄壁细胞,叫做愈伤组织。
在适合的光照、温度和一定的营养物质与激素等条件下,愈伤组织便开始分化,产生出植物的各种器官和组织,进而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即植物无菌培养技术,又称离体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植物体离体的器官如根、茎、叶、茎尖、花、果实等)组织(如形成层、表皮、皮层、髓部细胞、胚乳等)或细胞(如大孢子、小孢子、体细胞等)以及原生质体,在无菌和适宜的人工培养基及光照、温度等人工条件下,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的学科2.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简史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
物。 0 8 年代 以来 , 以商品为 目的组培苗生产量 以 2% 0-Βιβλιοθήκη 3 %的速度 递增 。 0
在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完善过程 中. 与之相应 的 设备 、 环境也在不断发展。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用植物 克隆工厂生产 的小麦 。 全生育期不到 2 个月 。 每年可 收获 4 5次。奥地利开始生产一种塔式植物克隆工 厂( 3 , 高 0m)现已被北欧 、 俄罗斯 、 中东国家采用。 丹 麦建成了绿叶菜植物克隆工厂 ,可快速生产独行菜 、 鸭儿芹等。 本建成一座 由电子计算机调控的花卉蔬 日 菜植物克隆工厂 , 5 2 由 栋 层的楼房 ( 0 和 2 830m ) 栋栽培温室 ( 每栋 1 0 : 0 ) 8 m 构成。 北京已建成植物克 1 植 物组织培养的发展概况 隆花卉工厂、 蔬菜克隆工厂 、 林木克隆工厂 3 多家。 0 植物组织培养是 2 世纪初开始 ,以植物生理学 0 为基础并在德 国植物学家 GH br n 提 出的“ .ae ad l 植物 浙江省农科院植物组培中心从事花卉组织培养研究 0 拥有 80m 植物组培室和 10m G P a 0 0 M 细胞具有全能性 (9 4 ” 10 年) 的设想指导下 , 经许多学 生产近 2 , 无菌操作车间 。 年产组培苗达 50 0 万株 以上 , 并在省 者努力开拓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13 94 0 万株以上的组培苗卫星生产 车 年荷 兰植物学家 F wet . W. n 发现了生长素吲哚乙酸 , 内建有 2个年产 5 0 先后建立了观叶植物 、 多肉植物 、 林木 、 中草药等 随后不 少学者 又相继发 现了吲 哚丁酸 、萘 乙酸 和 间 。 40 0 多种植物的培养技术体系。 24 D等生长素 , .一 并用于植 物组织培养 。Wh e i 首先 t 建立 了人工合成的综合培养基。 0 2 世纪 5 年代的一 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0 大突破是一类新的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的发现 。 21 良种 快繁 . 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用于新育成的、新引进 的、 它能促进细胞 团产生不定芽或直接从组织表面形成 不定芽 .并长 出越来越多的侧芽。15 年法 国的 G 92 . 些 短期 内大 量急 需生 产 的 良种快 繁 。 可在 最短 时 间 M r 等将带病毒的大丽花茎尖切离培养 。获得去病 内获得最多的植株 ,较普通营养生殖快成千上万倍 , ol e 毒植株。 0 6 年代 以后 , 植物组织培养又进入了一个新 对新优 良品种 的推广应用尤为便利。 时期 , 开始走 向大规模 的应用 阶段 , 同时研究工作也 22 大批量营养繁殖 . 些生产用苗量大的、需进行无性系繁殖的品 更加 深 入和扎 实 , 为生 产应 用服务 。 种, 尤其对一些繁殖系数低 , 特别是不能用种子进行 2 世纪 7 0 0年代初 ,我国掀起 了单倍体育种高 如杂 潮 。在作物上取得了一批有实用价值 的育种成果 , 至 繁殖或经种子繁殖后常丧失其优 良特性 的植物 , 无籽西瓜 、 佛手瓜 、 金花花 、 福禄考 、 西洋参 、 少2 4种( 包括小麦 、 水稻 、 烟草 、 玉米 、 三叶橡胶 ) 以上 种番茄 、 可通过该技术进行快速繁殖 , 并能获得 良好 的花粉植株是我 国学者首先完成的。在此这期间。 石榴等 . 国 外组培苗生产发展很快 , 欧洲许多国家纷纷建立植物 的种苗 。 使其成为快速发展的经济作物。 微繁殖公司, 重点是繁殖那些经济价值较高的观赏植 23 脱毒繁育 .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应用于少量脱毒 良种苗 的 快繁和无病毒苗大量繁殖 。 收稿 日期 :0 0 1- 6 2 1— 0 0 24 特殊育种材料快繁 . 作者简 介 : 齐春华(97 )女 , 16一 , 高级农 艺师 , 从事农 业技 术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应用于制种材料快繁 、 因 基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现状及产业化前景分析
当前 , 界 各 国政 府 都 十 分 重 视 组 培 技 术 研 究 。 世 世 界各 国组 织 培 养 技 术 研 究 经 费 投 入 巨 大 , 国政 美 府 18 99年 就 投 资 了 6 0亿 美 元 的 研 究 开 发 经 费 , 19 9 2年 投 入 科 研 经 费 达 4 2亿 美 元 。美 国盂 山都 公 司 投 资 16 美 元 兴 建 了生 命 科 学 研 究 中 心 , 国 .5亿 英
加 产 值 1 亿 日元 。 1
染 等重 大 问题 ,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战 略 意 义 。 近 年 来 , 具 我 国组 培 技 术 发 展 迅 速 , 多 组 培 工 厂 应 运 而 生 , 许 很
有 必 要 对 其 现状 及 产 业 化 前 景 进 行 探 讨 。
1 园艺 植 物 组 培 现 状
毒薯 解 决 了 马 铃 薯 退 化 问 题 , 毒 种 薯 已在 主 产 区 无 普及 , 广 面 积 6 . 推 67万 h 增 产 幅 度 在 3 % ~ m, 0 4 %以 上 , 年 增 效 2 5亿 元 人 民 币 。 脱 毒 马 铃 薯 0 每 . 在 日本 、 兰 、 南 等 国 也 已 大 面 积 应 用 。 日本 草 莓 荷 越 脱毒苗 面积达 1. 13万 h 占 总 面 积 的 8 % 以 上 。 m, 0 产 量 也 提 高 1 % 一3 % , 广 脱 毒 草 莓 4O m 5 0 推 0 h 2可 增
也投 巨 资 建 立 了 植 物 研 究 中 心 。 日本 政 府 建 立 了
12 2 无 性 系 快 繁 技 术 使 种 苗 繁 殖 速 度 和 产 量 大 .. 幅 度 提 高 由于 试 管 苗 繁 殖 周 期 短 、 殖 系数 高 , 繁 不 受 季 节 限 制 , 于 工 厂 化 生 产 。2 便 0世 纪 8 0年 代 初 , 在 全 世 界 范 围 内 , 用 植 物 组 织 、 胞 培 养 , 成 了 利 细 形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 号 Q4. 931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0 1 — 6 l20 )6 00 2 0 57 6 1(o70 — 13 — 3
植物 组织培 养 (l ti u ut e 是 以植物 生理 学 为基 Pa s ecl r) n ts u 础发 展起来 的一 门新 生 的生 物技 术学 科 。植物 组织 培养 包 括 了所 有类 型的无 菌培 养技 术 , 主要 有 : ①成熟 及 未成熟 植
1 植 物快繁技术
管束分化 , 病毒难 以到达 , 病毒 含量很 低 , 至没 有。所 因此 甚 以采取茎尖培 养可减少再 生植株 的病 毒含量 , 进行 几代 连续 培养 , 至可获得 无病 毒 植株 , 植物 得 以复 壮。脱 毒植 株 甚 使 增加 产量 、 高 品质 的 效应 非 常 明显 , 广 阔 的应 用前 景。 提 有 然而 , 脱毒培 养也 存 在一 些技 术上 的问题 。通 常 , 茎 植物 取 尖 O2 O5 的分生 组织进 行脱 毒培 养 , 管有 高倍显 微 .~ . 一 尽 镜帮助 , 操作也 很不易 ; 其次 , 把这样 小的材料 培养成再 生植 株也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 。此外 , 病毒 能够侵 入顶端 分生 有些 组织 , 对此 材料 需要 用 高温处 理等 方法 来杀死 病毒 , 加 更增 了组织脱毒培 养的难度 。在脱 毒培 养过程 中 , 毒检测 是一 病 道不可缺少 的程 序 , 用 的方 法 有敏 感 植 物 法 、 血 清 法 、 常 抗
P R法 。每种方 法 都 有 其 局 限性 , C 如敏 感 植 物 法需 时间 较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利用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无限增殖和分化能力
进行人为控制的技术,可以用于繁殖无性系、微繁殖、基因转化、突
变育种等方面。
该技术已经成为植物生物技术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体系。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植物繁殖、基因转化和
突变育种等领域。
其中,无性系繁殖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广泛,可以大
幅提高优良品种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能有效地保护种质资源。
基因
转化技术则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现的,可以实现外源基因的导
入和整合,为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
突变育种则是
利用诱变剂或基因工程技术诱发的突变进行新品种选育,是传统育种
方法的补充和发展。
未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仍将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其中,基因
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将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化和改进提
供新的方向。
另外,利用细胞工程学技术进行植物细胞器工程也将成
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新发展方向。
同时,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保
护等问题也将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总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植物生物技术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在农业生产、资源保护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需要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技术,克服技术难题,加强应用研究,推动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现状及应用实例
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现状及应用实例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应用在药物研发、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的现状及应用实例。
一、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现状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将植物组织、细胞或器官移植到营养饲料中,通过调节培养条件和营养液组成,使其在无土、无阳光的条件下进行生长和繁殖的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包括植物愈伤组织培养、植物无菌播种等。
目前,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已经从传统的植物繁殖转移到了植物产生抗性、药用物质和基因转化等方面。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主要应用之一是在植物育种中,例如通过合适的培养条件和营养液配方,可以促进植物遗传变异,产生新的变异体,为植物育种繁殖提供新的材料。
此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用于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如通过组织培养体系,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植物体内,实现对植物性状的基因编辑和调控。
二、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实例1.丹参组织培养产生丹参酮丹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丹参酮是其中最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在无污染的条件下,得到大量优质的丹参组织,从中提取出丹参酮,具有较高的药效价值。
2.马铃薯组织培养繁殖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蔬菜和淀粉作物之一。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组织切片、愈伤组织的诱导等手段,实现马铃薯的高效繁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
3.玫瑰无菌苗繁殖玫瑰是世界上重要的观赏花卉之一,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无菌苗繁殖,克服传统繁殖方式中的传播病害风险,提高玫瑰繁殖的效率和质量。
4.菜豆组织培养产生抗病性菜豆菜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由于受病害、虫害、籽粒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使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抗性育种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菜豆组织培养技术可大大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是菜豆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动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现状动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将动物细胞移植到营养液中,以其自身的生殖能力、分化能力和功能表现进行生长和繁殖的技术。
育苗行业现状
育苗行业现状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生活的追求,育苗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育苗是指通过种子、组织培养等方式培育植物,为农业、园林、林业等领域提供苗木资源。
育苗行业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市场需求。
育苗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在育苗过程中,科技的应用起到了关键作用。
例如,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植物的基因改良,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同时,育苗设备的更新换代也推动了育苗技术的进步。
自动化育苗设备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育苗的效率和质量。
育苗行业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绿化环保的重视,园林绿化和城市绿化工程的需求不断增加。
此外,农业生产对苗木的需求也持续增长。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的种植方式逐渐转变为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对苗木的品种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育苗行业在供应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前景。
第三,育苗行业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首先是市场竞争的加剧。
由于育苗行业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大,吸引了众多企业和个人涌入市场,导致市场竞争激烈。
同时,由于育苗技术的不断提升,行业内的企业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保持市场地位。
其次是种植环境的不确定性。
育苗行业受到气候、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种植环境的不稳定性给育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育苗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首先,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育苗技术的水平和效率。
其次,加强市场调研和产品开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苗木资源。
同时,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市场竞争和技术挑战。
育苗行业作为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育苗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面临的挑战也需要行业内的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需求,育苗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进展摘要:当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系统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含义,以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于植物育种、应用于植物脱毒和快速繁殖、应用于植物有用产物生产、应用于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和交换、应用于遗传、生理、生化和病理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渗透到科研、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必将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益。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进展1、引言当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人们可以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生产优良无性系,为人们生产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单倍体、三倍体、多倍体及非整倍体。
这样细胞融合就打破种属间的界限,促进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
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能够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的理想材料,加速植物快繁、花药培养、细胞器培养、原生质融合以及DNA重组技术。
因此,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各个植物科学的领域及农业、医药等多种行业。
这样就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含义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现状3.1应用于植物育种当前,我国将植物组织培养应用于作物育种,特别是在:第一,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高速、高效率、基因型一次纯合。
因此,通过花药或花粉培养的单倍体育种,而成为一种最新的育种手段,育成大面积种植的作物新品种。
我国在单倍体育种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我国育成了作物新品种—单育1号烟草品种,以及中花8号水稻和京花1号、京单92-2097小麦等面积栽培的作物新品种。
第二,胚胎培养。
植物的杂交不孕使远缘杂交不容易成功。
但是,采用胚的早期离体培养能够使胚正常发育和培养出杂交后代,以无性系繁殖获得数量较多、性状一致的群体,胚培养已在多个科属中成功。
这种技术就是把未受精的胚珠分离出来,在试管内用异种花粉在胚珠上萌发受精,产生的杂种胚在试管中发育成完整植株。
用胚乳培养可以获得三倍体植株,三倍体加倍后可得到六倍体,可育成多倍体新品种。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企业现状
一、现代植物组织培养的定义和目的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如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体细胞和生殖细胞) 以及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当的培养条件,使其长成完整的植株统称为植物组织培养。
培养植物体或一部分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其按照人们意愿去分化或产生人们所需的部分或产物,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人类造福。
当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现今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即为现代植物组织培养( Modern Plant Tissue Culture)。
二、现代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简史及当前研究动向(一) 国际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简史1、萌芽阶段:(二十世纪初至30年代中)在Schleiden和Schwann创立的细胞学基础上,1902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Haberlandt提出,人们可以培养植物的体细胞成为人工胚。
当时他培养了小野芝麻、凤眼兰的叶肉组织、万年青属植物的表皮细胞等。
限于当时的技术和水平,培养未能成功。
但它对植物组织培养发展起了先导作用,在技术上也是一个良好开端。
1922年Haberlandt的学生Kotte和美国的Robbins,采用无机盐、葡萄糖和各种氨基酸培养豌豆和玉米的茎尖,结果形成缺绿的叶和根,能进行有限地生长。
1925年Laibach将亚麻种间杂交不能成活的胚取出培养,使杂种胚成熟,继而萌发。
2、奠基阶段: (30年代未到50年代中)1934年美国植物生理学家White培养蕃茄的根, 建立了活跃生长的无性繁殖系,并能进行继代培养,在以后的28年间转接培养1600代仍能生长。
利用根系培养物,研究了光、温、PH、培养基组成对根生长的影响。
1937年他们首先配制成综合培养基,发现了B族维生素对离体根生长的重要性。
同年法国的 Cautheret,Nobecourt 培养块根和树木形成层使其生长。
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
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作为一名专业是农林经济管理的学生,职业最对口的就是就职于农业企业了。
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门应用于农业中的高新科技,具有繁殖速度快、节省工地、能去病毒等优点,未来必然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但植物组织培养的主要缺点——成本高,就需要科学的与经济管理结合起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将此项新技术普及推广应用,建设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
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是植物组培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化的过程,在技术层面上它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集成与创新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在经济层面上它是高度商品化的生产,而商品化生产的核心是追求效益和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必需体现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1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现状及原因分析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的,也是工厂化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水平最高的部分。
所谓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就是通过植物组培技术建立的“再生植株”体系经复制,按规模经营的要求,继续扩大繁殖直至达到商品要求出售,也就是说这是植物组培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化的过程。
就当前及今后植物组织培养发展趋势结合其自身的特点,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在“工厂化农业”中主要承担“母机”的作用,其终端产品主要是组培苗,尤其在园艺园林植物、中药材和珍稀植物方面更显其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它的市场对象主要是下游企业或种植者,在种植业经济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脱毒马铃薯脱毒薯种、甘蔗组培苗、草莓组培苗、香蕉组培苗、葡萄组培苗、药用石斛组培苗、桉树组培苗以及许多种的花卉组培苗等等。
用“组培企业”或“组培苗”为关键词在“百度”或其它搜索工具搜索,几乎所有组培企业无一例外以出售组培苗为主,成品主要是展示的。
因此,更贴切地说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就是“快(微)繁业”或“工厂化育苗”。
所以,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在技术层面上它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集成与创新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在经济层面上它是高度商品化的生产,而商品化生产的核心是追求效益和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总之必需体现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一、本文概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自20世纪初期诞生以来,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
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在我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推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本文将系统介绍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历史沿革、应用领域、技术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起步至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特别是在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科研投入的加大,我国植物组织培养领域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已经在许多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体系,涵盖了从基本培养基的配制、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到植株的再生与驯化等各个环节。
同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林业、园艺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不仅为作物育种、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在植物资源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繁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科研方面,我国植物组织培养领域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许多科研机构和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在植物再生体系的建立、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组织培养苗的生理生态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某些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例如,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和应用上,以及在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培育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产业化程度也相对较低,还需要加大力度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总体来说,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需不断努力,以适应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现状与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现状与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项涉及生物学、农业、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是通过体外培养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探究植物生长、发育和代谢等过程的一种手段。
该研究可应用于植物育种、疾病防治、药物合成等方面。
当前,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首先,研究人员通过体外培养技术,成功地获得了大量的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
这些材料可以为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等方面提供便利,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命过程。
其次,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育种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培养体外组织,可以对不同品种的植物进行研究,并且可以针对特定的属性进行改良。
例如,在番茄的育种过程中,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获得速生的、抗病的、高产的植株,使其产量和品种的质量大幅提升。
此外,植物组织培养还可以用于植物的再生和繁殖。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植物的愈伤组织再生整个植株,或者利用植物的芽眼、芽鞘和种子进行繁殖,以实现植物的快速生长和繁殖。
除了以上应用外,植物组织培养还能够被用于药物的合成。
有些植物可以合成出特定的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以作为植物药物使用,对人类的健康具有显著的效果。
例如海南黄花菜就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抗癌治疗领域的中药,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从黄花菜的愈伤组织中提取出特殊的活性成分,作为药物使用,而不必像传统方法一样需要对大量的植物进行采集。
尽管植物组织培养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
其中一个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实验中细胞生长不良或死亡率过高的问题。
这是由于在体外条件下,植物细胞面临的环境和条件无法和体内环境相匹配,导致其死亡率过高。
另外,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生长等过程需要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等,如何在体外精确模拟这些因素也是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中面临的难题。
总之,植物组织培养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研究领域,其应用涵盖了许多重要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应用前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本文将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前景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基本原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体的一小部分组织取出并在营养物质丰富的培养基上生长、分化、发育形成一定的组织和器官。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组织培养发生在细胞分化、激素和营养成分控制下的一系列生命过程中,通过人工控制培养基的组成和营养物质的提供等手段,可以使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得到调控和重建。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包括愈伤组织培养、悬浮细胞培养、愈伤组织快速繁殖和体细胞胚胎发生等不同形式,其中以愈伤组织培养和体细胞胚胎发生最为常见。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前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杂交育种、基因编辑和基因转化等领域,通过人工转化和调控植物基因,可以培育出病虫害抗性、逆境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新品种。
2. 中药材生产中药材是中国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之一,但由于采取传统的野生收获方式,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使中药材得到快速繁殖和高效生产,同时也可以将传统采摘与组织培养相结合,不仅提高了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还保护了植物的增殖及其遗传多样性。
3. 果蔬育种在果蔬育种方面,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繁育抗性、保持果菜种质资源、优化果菜品种和提高果菜生产效益等方面,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果菜的产量、品质与增值。
4. 生物制剂和生物燃料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可以被运用于生物制剂的生产过程中,包括细胞培养和发酵,并且可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种,充分解决了传统菌种分离与选育难度大和工业规模小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第二代能源生物木质纤维和生物燃料。
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能存在的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肯定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是与其他技术相比,它的问题比较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 培养基的成分和PH值对培养效果的影响较大。
我国植物组培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发展历程
自20世纪初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诞生以来,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迅速。下面将 从实验室建设、科研机构参与、资金支持、政策鼓励等方面介绍我国植物组培技 术的发展历程。
1、实验室建设: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植物组培实验室的数量和规模 逐渐扩大。近年来,各级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大了对实验室的投资力度,建立了众 多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植物组培实验室,为我国的植物组培技术研发提供了坚实 的硬件基础。
3、细胞工程: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诱导园艺植物细胞产生突变,筛选 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体,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基础。
4、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之一。通过组织培养技术, 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园艺植物细胞中,并获得转基因植株,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 新的途径。
目前,虽然组培技术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 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组织培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变异和基因型丢失等问题,影 响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和品质。此外,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也可能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难以获得理想的转基因植株。
通过研究,我们成功优化了铁皮石斛的组培快繁和栽培技术。组培快繁技术 的结果显示,采用半木质化茎段作为外植体,以MS培养基为基础,添加6-BA 1.0 mg/L和NAA 0.5 mg/L的激素组合可以实现最佳的增殖和生根效果。栽培技术的实 验结果表明,选择适宜的山区环境,使用树皮、苔藓和珍珠岩的混合基质进行栽 培,合理的施肥、水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能够有效提高铁皮石斛的产量和品质。
植物组培污染是指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和培养环境受到各种有害 微生物和其它杂质的污染。这些污染源可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等微 生物,以及培养基中的杂质和污染物。植物组培污染对植物生长和发育产生严重 影响,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研究受阻和经济损失。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一、概述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使其再生为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林业、园艺等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基础理论方面,我国的科研工作者深入探讨了植物细胞全能性、细胞分化与再分化、遗传物质稳定性等关键问题,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化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应用研究方面,我国已成功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于作物脱毒、种质资源保存、遗传转化、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如技术普及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不完善等。
进一步加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植物组织培养的定义与重要性植物组织培养,也被称为植物细胞培养,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细胞或原生质体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通过提供适当的营养物质和激素,使其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繁殖或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的技术。
这种技术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已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农业、林业、园艺、医药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是植物繁殖的一种高效手段,通过微繁殖技术可以快速繁殖稀有和优良品种,提高繁殖系数,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组织培养技术为植物遗传转化提供了受体系统,为植物基因工程和分子育种提供了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植物组织培养的定义和目的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如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体细胞和生殖细胞) 以及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当的培养条件,使其长成完整的植株统称为植物组织培养。
培养植物体或一部分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其按照人们意愿去分化或产生人们所需的部分或产物,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人类造福。
当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现今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即为现代植物组织培养( Modern Plant Tissue Culture)。
二、现代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简史及当前研究动向(一) 国际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简史1、萌芽阶段:(二十世纪初至30年代中)在Schleiden和Schwann创立的细胞学基础上,1902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Haberlandt提出,人们可以培养植物的体细胞成为人工胚。
当时他培养了小野芝麻、凤眼兰的叶肉组织、万年青属植物的表皮细胞等。
限于当时的技术和水平,培养未能成功。
但它对植物组织培养发展起了先导作用,在技术上也是一个良好开端。
1922年Haberlandt的学生Kotte和美国的Robbins,采用无机盐、葡萄糖和各种氨基酸培养豌豆和玉米的茎尖,结果形成缺绿的叶和根,能进行有限地生长。
1925年Laibach将亚麻种间杂交不能成活的胚取出培养,使杂种胚成熟,继而萌发。
2、奠基阶段: (30年代未到50年代中)1934年美国植物生理学家White培养蕃茄的根, 建立了活跃生长的无性繁殖系,并能进行继代培养,在以后的28年间转接培养1600代仍能生长。
利用根系培养物,研究了光、温、PH、培养基组成对根生长的影响。
1937年他们首先配制成综合培养基,发现了B族维生素对离体根生长的重要性。
同年法国的 Cautheret,Nobecourt 培养块根和树木形成层使其生长。
White,Cautheret 和Nobecourt 确立的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方法,成为以后各种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基础。
1941年, Van Overbeek等在基本培养基上附加椰乳(CM),使蔓陀萝的心形期的胚,离体培养能成熟。
1943年,White提出了“植物细胞全能性”学说并出版了“植物组织培养”手册,使植物组织培养开始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1948年, Skoog和我国学者崔徴在烟草茎切段和髓培养以及器官形成研究中,发现嘌呤或腺苷可以解除IAA对芽形成的抑制,并诱导成芽, 从而确定嘌呤/IAA 的比例是控制根和芽形成的控制条件。
1955年, Miller等发现了激动素,比嘌呤活力高3万倍,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的比值,成为控制器官发育的模式,促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
3、蓬勃发展阶段(50年代末至今):一般讲近几十年植物组织培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农业科学,在生产上发挥了很大作用, 即指这一阶段。
1958年, 英国学者Steward在美国将胡萝卜髓细胞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植株。
这是人类第一次实现了人工体细胞胚,使Haberlandt的愿望得以实现,也证明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这是植物组织培养第一个突破,它对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0年,英国学者Cocking用酶法分离原生质体成功, 开创了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的工作,这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第二个突破。
1960年,Morel培养兰花的茎尖,可以脱除病毒并能快速繁殖兰花。
其后国际上相继建立了兰花工业。
在“兰花工业”高效益的剌激下,植物离体微繁技术和脱毒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实现了试管苗产业化,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64年, 印度学者Guha和Maheshwari成功地从曼陀萝花药培养获得花粉单倍体植株,从而促进了植物花药单倍体育种技术的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自1958年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得到实际应用, 也是现代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发展的结果。
60年代初,世界上只有十多个国家少数实验室从事植物组织培养;到70年代已发展到众多国家和实验室, 到90年代已基本遍及世界各国。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几乎所有大学、研究机构, 农林单位差不多都有人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罗士韦1978,许智宏1991,1994) 。
据Kee-Youep Paek等报道:韩国1993年有组培室和商业性组培室192个, 总面积14万m2, 每年生产试管苗2 000万株, 仅1991年1年发表此方面的文章就超过1000篇。
60年代由于植物组织培养的迅速发展, 于1973年在英国成立了国际植物组织培养协会(IAPTC), 至今已召开过十一次国际会议, 论文和人数一期比一期增加。
有关方面专著或丛书出版较多。
如印度学者Bajaj主编的《农业生物技术》丛书(Bio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已出版30多卷。
《植物细胞培养手册》(Handbook of Plant cell culture)也已出版6卷。
国际专业杂志《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培养》(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the Cell Biology of Higher Plant )也了出版64卷。
国际植物组织培养协会办的《植物组织培养和生物技术》杂志也发行了8卷32期(Plant tissue 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 is published quarterly by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lant Tissue Culture )。
日本学者Kozai.T等系统研究和收集了植物微繁中的环境因素和控制,1994年出版了Collected Papers on Environmental Control in Micropropagation二本专集。
George主编的《Plant propagation by tissue culture》1995年已再版发行, 仅参考文献就引用了4100余篇。
用英文雅虎网站检索到有关“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的文献多达 30800 多篇。
Roberta H.Smith编著的(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and Experiments)第二版,2000年由Academic Press出版。
联合国粮农组织每年都在德国汉诺威大学,举办为期3个月的国际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训班,给发展中国家培养技术人才。
(二)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简史1931年李继侗培养银杏的胚。
1935~1942年罗宗洛进行了玉米根尖离体培养。
其后罗士韦进行了植物幼胚、根尖、茎尖和愈伤组织的培养。
7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植物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 特别是在全国科学大会以来, 我国在植物组织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取得了一系列的举世嘱目的成就。
不少研究成果已走在世界前列。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普及程度及技术水平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周永春 1990)。
在植物组织培养和应用方面已有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委、厅局级科技成果奖。
科技界第一个万元户就是从事植物组织培养的专业人员──京花一号小麦育成者──胡道芬。
北京植物所朱至清创制的N6培养基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都把生物技术列入国家或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
作为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组织培养在完成攻关任务上,已做出和将要做出它应有的贡献。
70年代以来, 我国学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国内外进展出版了不少专译著。
《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细胞室编译 1978);《植物单倍体育种技术资料集》(中科院植物所编译 1973);《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在生物技术上的应用》(夏镇澳等译 1983);《植物组织培养》(桂耀林等1985);《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裘文达 1986);《木本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陈正华主编 1986)1991年被国外全部翻译成英文, 以《Handbook of Plant Cell Culture》Vol.6木本植物组培专集形式出版;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谢启昆主编 1986 );《植物生物技术》(陈维伦, 陶国清等编著 1987);《果树组织培养》(陈振光 1987);《经济植物组织培养》( 罗士韦, 许智宏主编 1988);《植物组织培养手册》(颜昌敬 1989);《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丛书》(陈正华主编 1989~1990);《植物细胞工程与育种》(胡含, 王恒之 1990);《植物生物技术与作物改良》(孙敬三、陈维伦 1990);《农作物组织培养》(颜昌敬 1992);《植物细胞培养手册》(奚元龄等 1992);《观赏植物组织培养》( 谭文澄199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程》(李凌明 1992);《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陈振光 1997);《果树瓜类生物工程育种》(傅润民主编 1994);《实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程》(曹孜义、刘国民 1996)2001 年修定版已第二次印刷累计发行上万册;《果树花卉无毒苗快繁技术》(曹孜义主编 1998);《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李宝平、茹文明 2000);《花卉组织培养》(韦三立主编 2001);《林果花菜组织培养快速育苗技术》(李云主编 2001);为使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企业化和持续发展,2000年12月4-6日,曹孜义发起并在兰州主持召开了“全国植物组织培养效益与前景高级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兰州组培会)。
2001年10月14-17日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在江西井冈山市召开了植物组织培养与脱毒快繁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出版议文集一部《植物组织培养与脱毒快繁技术》(朱德蔚主编,2001);最近上海已开发了“大规模花卉试管苗生产计算机管理软件”,标志着我国植物组织培养已全面走向产业化。
为提高我国植物组织培养这方面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水平,2001年春季,国家人事部还委托重庆市人事局和重庆大学在重庆举办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植物组织培养及产业化高研班(见重庆市人事局和重庆大学文件,渝人办[2000]63号)。
我国《植物生理学通讯》杂志开辟有植物组织培养简报专栏,每期均有近10篇文章发表。
现今我国综合大学、师范院校生物系、农林院校有关专业都开设植物组织培养课,培养这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