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

合集下载

吴正宪老师的儿童观、八大特色课堂

吴正宪老师的儿童观、八大特色课堂

吴正宪老师的儿童观、八大特色课堂围绕着吴老师的儿童观,吴老师的儿童数学教育观,吴老师的八大特色课堂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1.谈吴正宪的儿童观儿童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设法调动儿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育目标。

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既有潜力又尚未成熟,教师要注意开发挖掘学生的潜能,又要包容学生的错误,并利用错误这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发展。

儿童数学教育价值观:数学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启迪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的人格,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谈吴老师的数学教育观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吴老师形成了给儿童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儿童数学教育思想。

“有营养”的数学教育就是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有营养”就是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内容,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好吃”的数学教育就是把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就是孩子们喜欢的数学、爱学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

1“好吃”指的是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要运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和手段,使孩子快乐的学习。

3.“真情流淌的生态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即是生命成长的历程,不仅需要知识的孕育,更需要情感的灌溉,这样才能构成和谐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态课堂。

4. “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善于制造、把握、激发矛盾, 让学生的思维在跌宕中升华,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感受着智力活动的快乐。

5.“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关注每个儿童的一颦一笑,一喜一乐,把它作为理解每个孩子的信息资源,从而更好的因材施教。

6.“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说学生能懂的话,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诠释数学意义,用亲身的体验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解读已有的生活经验。

.7“纵横连通的简捷课堂”: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角度审视数学学习,将1吴正宪著:“让儿童‘享受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原载中国教育报发展变化中的数学知识连成知识链,构建知识网,形成立体的知识块,让学生心中生长出纵横连通的“知识树”,使数学变得脉络清晰,简单明了。

吴正宪讲座课件

吴正宪讲座课件

2、启迪智慧
使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拥 有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的头脑,拥有一种能用数 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算得上把数学的根真 正留住,才能让学生拥有智慧。
学习的过程就是“试误”的过程。儿 童惟有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才能获得深刻 的认知、技能与情感发展的体验。
我不再像个木头!
不敢举手----十分紧张---战胜恐惧----十分自豪---不再像个木头----勇敢 地举手----永远不会忘记 !
3.创造了儿童喜爱的八种特色课堂
做中启思的实践课堂 真情流淌的生态课堂 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 经验对接的主题课堂 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
溯本求源的寻根课堂
纵横连通的简捷课堂 满足需求的成长课堂
2010年由吴正宪数学工作站出版系列著作:
个人专著 《我与小学数学》
(北京教育丛书)
Hale Waihona Puke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教育部师范司组编教育家成长丛书)
让每个儿童(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有 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
儿童是发展中的人
有潜力,但尚未成熟。 充分相信、开发潜能、包容错误
给儿童(尤其是犯了错误的)重新 跃起的机会。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后,提出了一个问题
:“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
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已分成两个阵
“创建儿童喜爱的数学课堂”的实践探索

吴正宪 特级教师。
她坚持教书育人,注重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 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 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 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 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 堂。她成为了小学数学教 师的良师益友。
我的儿童教育主张 儿童观 儿童数学教育观

老师应该学点儿童心理学数学名师吴正宪的教育感悟

老师应该学点儿童心理学数学名师吴正宪的教育感悟

老师,应该学点儿童心理学!数学名师吴正宪的教育感悟!2017-07-22 好老师名师是如何“炼成”的?吴正宪老师说:作为教师,我喜欢儿童,喜欢研究儿童,喜欢研究儿童生长规律,我享受和儿童一起成长的感觉;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喜欢数学,喜欢研究数学,喜欢研究数学教育规律,我享受数学带给我的思考、探索的快乐。

40余年的教学生涯,我始终把儿童放在心上,倾听儿童的声音,遵循儿童发展规律。

我的儿童数学教育理念与实践,正是从这里起步……今天,好老师带你看看,吴正宪老师的成长故事会对你有哪些启发?人物介绍吴正宪:著名特级教师,国家督学,全国人大代表;现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国家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数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及东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主持的“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的课题分别获教育部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一等奖。

01、关注儿童发展需求才有快乐学习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读书无用论”盛行,教育常规被打乱,教学秩序被破坏,我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踏上从教之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教育迎来春天。

为了把失去的损失尽快补回来,我使出浑身解数,教出“高分学生”成为我教学的唯一追求。

天道酬勤,我所教的毕业班学生成绩优秀,我所辅导的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赢得了社会和家长们的高度认可。

当我在满堂灌的课堂乐此不疲时,终于有一天,我发现孩子们尚带稚气的脸上流露出忧虑与沉重,天真的儿童竟变得暮气沉沉。

我原有的冲动与激情几乎降到了冰点。

我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难道要在这条没有阳光、没有笑容的路上走下去吗?能否探究出一条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之路?”关注儿童需求,不仅开启了我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我如今的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

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半壁山学区徐银平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是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特色之一,她身体力行把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是有潜力的这一教育观念用课堂行为进行了诠释,吴老师通过动手操作为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桥梁。

凸显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是吴老师课堂的一大特色。

皮亚杰曾经说过:“动作是智慧的根源。

”因此,动手操作必成为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策略之一。

然而,为什么学生的双手在吴老师的课堂上会创造出一个个惊喜呢?因为吴老师的课堂是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有一种认识事物的方式;一种超越现象与认识隐藏引起背后本质的追求;一种“冷而严肃”的美感;一种深层次的由智力满足带来的快乐;一种超越世俗的平和的情感;一种不怕失败、善于思考、勇于坚持的态度。

是什么原因呢?把简单用到极致就是绝招。

细细品味吴老师课堂,在吴老师“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是有潜力的”这一教育理念下,突显“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这是吴老师课堂的一大特色。

在课堂教学中,吴老师就是善于创设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脑活动和动手操作活动有机结合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提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及推理概括的能力。

只有“做”才能获得真知,才能让猜想与假设转化为真理。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从而让学生的“双手”闪烁出创造的思维光芒,这就是吴老师的“以做启思的课堂”。

一、在实践中体验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而做是指手脑并用。

”如今做数学的理念已经逐渐被广大的一线教师所接纳,放手让学生去“做”,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的共识了。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怎么“做”、为什么“做”等诸多问题依然困扰着老师们,常常看到因操作过多而忽视思维体验的现象。

我们要思考两个这样的问题:怎样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体验数学呢?是不是让学生动起来了就是体验了呢?吴老师的课堂活动都是那么的普通、那么的具体、又是那么的实实在在,学生在真实、朴实、扎实的活动中获得体验,由表及里的审视数学知识。

《学习吴正宪八大特色课程后的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八大特色课程后的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八大特色课程后的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老师的八大特色课程后,对教育以及教学有着很深的感悟。

首先,就如吴老师一样,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必须有着与时俱进的观念,正是她的这一观念,才有了后来的八大特色课程。

吴老师是一个用心做教育的人,所以2001年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后,她阅读了很多书籍,她苦苦寻求的理论支持也终于找到了归宿,《儿童学习理论》、《儿童学习数学理论》、《儿童课堂教学理论》,成为了吴老师课堂教学特色的理念的支撑,因此,逐渐形成了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

我们品读着吴老师的课堂,也学习着吴老师对课堂的真情真意。

吴老师细致地研究着学习,细心呵护着学生的发展。

吴正宪老师致力打造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以情导学,发自内心得肯定学生,努力创造爱学的条件,形成乐学的环境,打造会学的系统。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经验,要从孩子已有的活动经验开始,那如何才能激发孩子已有的活动经验呢?学习完吴老师的课后,我知道了这就需要我们说儿童能听懂的话,让学生说自己的话,做学生喜欢做的事。

吴老师的课堂是充满智慧的课堂,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课堂,学习吴老师的课堂,真的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

灵动的原生态课堂——吴正宪老师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的观摩体会

灵动的原生态课堂——吴正宪老师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的观摩体会

灵动的原生态课堂——吴正宪老师教学“乘法分配律”一
课的观摩体会
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式让人印象深刻。

他的教学注重互动,从学生的认知出发,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并通过多种教学工具(如视频、图片、实物等)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时,他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出概念,然后逐渐深入讲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来理解概念。

他还采用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引用学生举的例子、提出问题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同时,吴老师非常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和活跃性,在教学中加入了各种有趣的互动环节,如抢答、奖励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总之,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使知识不再单调枯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了更深刻的理解。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制敏锐的灵动课堂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制敏锐的灵动课堂

吴老师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整理:刘玉芬王艳丽高云燕一、机智的捕捉火花----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叶兰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相互动态的过程。

他们相互作用,相互推进,由于参加教育活动的诸多因素非常的复杂,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过程也有多种的可能性,那么教育的推进就是在这多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使新的动态不断生成,并且影响下一步的进程。

也就是说,新课程要求我们课堂应该是具有灵动性的。

那么什么是机制敏锐的灵动课堂呢?我们以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课堂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走进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堂,你就会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好像吴老师随时都能够洞察学生的学习进程,知道学生在看什么,想什么,知道学生的困惑点是什么,也能捕捉到学生思维上的火花,把它们放大和渲染,引领着学生不断地学会知识,而且增长了智慧,完善了人格,那么吴老师究竟有什么样的法宝能够让学生的课堂充满了灵动性呢?吴老师曾经这样说过:“真教育应该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底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人的心灵深处。

那么做为老师就应该努力地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融在一起,使他们迸发出情感、智慧的火花。

”吴老师就是以这样的情怀、理念来引导着自己的课堂,引导着孩子们学习数学、喜爱数学和享受数学的。

1、一起出发(预设问题是学生想研究的)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必备的教学预设是不可少的,这也是我们老师今天要遇到的问题,那么怎样给孩子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呢?能够机智地捕捉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那些思维上的火花呢?下面以吴老师《估算》一课来具体地谈谈这个问题。

老师们都知道,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估算意识、让他们不断学会估算的技能,而且应用于数学学习当中和数学生活当中,能够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呢?在课程标准当中特别强调运算教学当中要先估后算,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放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那么我们学生在入学之前和入学之后接触的最多的都是精确计算,特别是我们老师细致耐心地辅导,培养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之后在学生的头脑当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那就是计算就应该精准呀!在此时引进估算教学,学生又会有什么反应呢?我们的老师又应该如何去做呢?走进吴老师的估算课堂,你就会发现,吴老师预设的问题为什么就是学生想要研究的问题呢?下面从吴老师的教学片段当中来感受一下她是怎么预设学生想要研究的估算问题的?课伊始,吴老师向学生们询问:同学们,有关估算的知识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就接触过。

[生活]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

[生活]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

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兴隆三小郭立强李淑军吴建丽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吴老师的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听过吴老师课的老师经常会这样问,为什么学生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如此激动和兴奋,为什么学生在吴老师的课堂上会妙语连珠、思维活跃,为什么学生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有如此专注的神态和原来如此的释然,仔细品味吴老师的课堂,这些都源于吴老师在课堂中编制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智慧的彩带。

使学生享受着数学学习的神奇与快乐,这个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共分为三讲。

第一讲的主题是激发儿童在问题串中的思考,第二讲主题是帮助儿童在对立中辨析,第三讲的主题是引导儿童在冲突中提升。

一、激发儿童在问题串中的思考首先我们进入到第一讲激发儿童在问题串中的思考,美国学者巴拉布与达菲指出:“教师的工作就是通过向学生问他们自己问自己的问题,来对学习和问题解决进行指导”,可见适时、恰当、有效的提问,在课堂教学当中的重要性,那么在现实的课堂教学当中,老师们都普遍的关注到了课堂中的提问的设计,但是会常常出现一种以“数量”代替“质量”的情况,那教师提问大多数以记忆性的提问或者判断性的提问居多,而创新性的问题和批判性的问题就少而又少了,那高密度、低水平的问题屡屡出现。

造成了整堂课上老师在不停的问,学生在不停的答,一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特别的累,那吴老师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把握提问的技巧,使提问成为学生思维的导火索,在课堂教学中摩擦出耀眼的火花呢?今天我们就从吴老师提问的艺术来谈起,提到吴老师的提问艺术,吴老师能够运用一种巧妙的设问,吴老师幽默、机智、恰到好处的这种设问,是激发学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吴老师的提问经常是在那种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不经意的抛出,使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他所要学的新知识发生冲突,打破学生这种心理平衡,创设了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探索的热情,唤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诱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从而使学生展开了思维的翅膀,热情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那么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看到吴老师是如何设问的,这里提供给大家关于平均数的教学片断。

激发情感智慧 构建灵动课堂——解读吴正宪老师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

激发情感智慧 构建灵动课堂——解读吴正宪老师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

元, 收银 员估 了估告诉你 , 就交2 0 0 元吧 , 你 交吗?” 几位 学生不好 意思地 笑 了 :“ 不 交!付钱 时, 花 多少就得付 多少, 是精确计算。 ”
吴老 师赞 赏道 : “ 对啊 , 当收银 员告 诉顾客要
付 多少钱时 , 一定是 个很 准确的数 , 而要确认 带2 0 0
觉得 可 以把 5 6看 成 5 5 , 然后5 5再 乘 以7 。 ” 吴 老 师 再 次抓 住 学 生 的 回 答 追 问 : “ 好 !既 然 有 这 么 多估 算 的 方 法 ,那 么对 于 这 个 问题 , 你 们 认
此时的吴老师没有忘记班 上还 有一 个坚持 “ 精 算”的学生 呢!“ 精 ”同学会 有什 么想法呢? “ 精”
以及如何恰 当选择和使 用估算方 法, 使学生有机会 在应 用中, 将学到的估算方法内化。
大估 好 还 是 小估 好 ?
次是一 名合作者 , 与学 生平等 交流 , 分 享彼此 的知
识、 智慧和思想 ; 还要是一名指导者, 有效地利用课
堂 中生成 的资源 , 引导学生在 观察 、 实验 、 猜测 、 验
次 引发 了学 生 热烈 的讨 论 。
就 是这个 “ 太 够 了” 和“ 万一 ” , 让 学生体 会 到 要 恰 当选择和 使用估算 方法 , “ 不露痕迹 的教育是 最 有效 的教 育” , 教师不能只是传授一种知识、 表达

元钱 够不够 时, 采用估 一估的 方法, 知道 五种 商品
是 怎 么估 的? ”
“ 估算” 一课 就要 结束了, 吴老师询问学生们 的 收获, 有 的学 生说 : “ 我认 为今 天 学 了估算 , 使很多 问题都 变简单 了。 ” 有的说 : “ 我知道什 么时候 需要 用到估 算, 而且用的时候还得特 别恰 当。 ” 吴老 师追 问 了: “ 你的 ‘ 恰当’ 是 什 么意思?” 学 生回答 : “ 该 大估 的时候就 大估 , 该 小估的 时候 就 小估 , 要 选择

吴正宪的教学风格

吴正宪的教学风格

创造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品吴正宪的教学风格熊家小学数学刘纯烈吴正宪是一个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

课堂上,她不仅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和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他们。

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

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一、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目前已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

但是,情境不应只是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其要害是必须暗含着数学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儿童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问题可以来自数学外部(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可以来自数学内部;数学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发探究生成的,也可以是教师事前有目的地预设的;数学问题可以出现在课始,也可以出现在课中、课尾……所有的问题情境只要能产生儿童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出现发展,就会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就能达到有效学习。

吴老师善于把一些枯燥的数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变成情趣浓而意味深的故事,让学生去品味。

在“商不变性质”课上,一开始她就给大家讲述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

一天,猴王给小猴们分桃子。

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还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吗?”猴王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大度地样子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总满意了吧!”小猴子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

听完故事,班上的孩子们也情不自禁地笑了。

此时此刻,吴老师意味深长地问大家:“你们说,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抓住契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商不变性质的奥秘。

温启亮《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教学》学后感

温启亮《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教学》学后感

看《吴正宪的八大特色课堂》学后感
本期的继续教育,选取了吴正宪老师的八大特色课堂教学,学完《吴正宪的八大特色课堂》这一课,通过观看吴老师的视频、教学案例让我理解到了吴老师的一些教学经验:
1、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要注重贴近生活,课堂教学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踊跃提问的良好氛围。

2、课堂上的提问,通过读吴老师的课例以及听了吴老师的课堂实录,感觉吴老师的提问恰到好处,没有一句废话,一句话就让学生听得很明白,清楚学习的方向,知道老师要让他们干什么?这样课堂上学习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3、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发现,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当学生在课堂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把错误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阐述自身错误观点的同时自己改正错误,而不是我们常用的老师一味的否定和讲解。

再次教师要注意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事物,让学生在观察中自我发现。

4、教师要用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讨等方式。

让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始终,成为探索的主体。

只有做好这些,才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为社会培养出一代新型人才。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是哪些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是哪些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是哪些《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什么是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呢?走进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堂,我们会发现她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将数学抽象的课堂附着的现实的背景中,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数学,令课堂彰显出生命的活力。

让我们一起走进吴老师的生活课堂吧!一、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将数学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数学学习的内容附着于现实的实际生活的情景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活动的机会和时间与空间,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景数学学习的载体。

学小学数学学习中大部分的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形,基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他们对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会感到特别的亲切,有趣。

让我们走进吴老师的课堂,看看吴老师是怎样运用情景这一数学学习的载体进行课堂教学的。

本来是比较枯燥的课,但孩子们却上的兴趣盎然,这到底是什么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呢?是吴老师真正的把问题的情境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这具体的情境中实施操作,让学生不断地探究中完善的。

真正的把数学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而且学生在购物中真正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良好数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

经验解决问题的资源。

创设的情境如果是生活的载体,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使学生学习的一种外因,那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把它转化成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资源,这可以说是一种内因,那么经验也是解决问题的资源。

儿童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了许多的数学问题,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而对于这些看似零散的、混沌的、粗糙的、表象的、无无序的经验,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又应该如何加以利用呢?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加以利用,帮助学生学习数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变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老师把它也作为我们课堂的一种资源,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九显得非常有利,而且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大脑中及时提取相关信息,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吴正宪的数学理念

吴正宪的数学理念

吴正宪的数学理念
吴正宪老师的数学理念:
1.八种特色课堂。

吴老师课堂的核心是“创造儿童喜爱的数学教育,”体现了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和体现儿童数学教育本质要求的数学教育理念。

八种特色课堂分别为“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纵横连通的简捷课堂”“真情流淌的生态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满足需求的成长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溯本求源的寻根课堂”。

2.十种教学策略。

吴老师的十种教学策略紧紧围绕着创建学生喜爱的数学学习展开。

分别是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数学、学生能听得懂的数学、学不太严格的数学、学动手做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有情感的数学、学有数学思想的数学、学研究真问题的数学、学会数学思维的数学、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

激发情感智慧构建灵动课堂--解读吴正宪老师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

激发情感智慧构建灵动课堂--解读吴正宪老师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

激发情感智慧构建灵动课堂--解读吴正宪老师机智敏锐的灵动
课堂
陈凤伟
【期刊名称】《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年(卷),期】2014(000)007
【总页数】3页(P9-11)
【作者】陈凤伟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让学生感受思考的快乐--解读吴正宪老师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 [J], 武维民;雷宇
2.灵动的原生态课堂——吴正宪老师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的观摩体会 [J], 赵淑娟
3.灵动生成的智慧无法预约的精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机智运用生成性资源的叙事研究 [J], 李政淼
4.以生为本构建灵动的生物学课堂——品鉴周俊老师执教“探究鸟类飞行的秘密”的探究艺术 [J], 孟诚
5.智慧的课堂灵动的课堂——浅谈教师机智在构建“互动生成”中的运用 [J], 徐艳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正宪老师的八大特色课堂》学后感

《吴正宪老师的八大特色课堂》学后感

《吴正宪老师的八大特色课堂》学后感吴老师不懈追求的理想课堂是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

她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努力探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适时地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连成知识链,构建成知识网,形成立体知识模块,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

一、让数学在沟通中构建联系吴老师凭藉着独有的教育智慧,为孩子们创造了简洁课堂。

她通过“六条龙”教学,使学生认识一个个纵横联通的知识体系,使数学知识结构化,从而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她引导学生构建纵横联通的知识网络,使数学知识变得脉络清晰,从而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课时教学层面,她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学习发展变化的数学知识,感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一)给学生栽种一棵棵知识树——知识中有结构把前后有联系的知识相互沟通,让学生的思维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展开,使学生在观察、转化、推导中获得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的知识结构。

(二)帮学生构建一个个网络图——知识间有联系随着吴老师一次次的追问,一次次适时的引导,随着学生一次次的思维碰撞,学生记忆中的那些孤立的、分散的、无序的、认识模糊的概念,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成了线、连成了片、结成了网,纵横沟通,形成了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网络,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了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就这样,孩子们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由疑惑到顿悟、由割裂到联系、由片面到全面、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就这样,孩子们收获了思维的碰撞、方法的启迪、交流的魅力、顿悟的欣喜、收获的欢欣!真正“实现了知识在建构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活动中融通!”(三)引导儿童看一个个数学现象——数学里有方法论吴老师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在组织知识网络的过程中,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因素,并据此确定教学目标,课堂上有效实施,引导学生从一个个数学现象中感受数学里的方法论。

灵动的原生态课堂——吴正宪老师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的观摩体会

灵动的原生态课堂——吴正宪老师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的观摩体会

数学2014·9走进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堂,就会发现吴老师随时都在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进行引导,使数学课堂呈现出学生真实的思维水平,不修饰、不隐藏,成就原汁原味的动态课堂。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真实的动态生成,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真情和灵动。

也就是说,课堂应具有情感性、生成性、动态性、灵动性和探究性。

下面,通过吴老师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的观摩体会,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一、课前交流,表达情感在吴老师的数学课堂上,简单的几句谈话便抓住了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地喜欢上她。

课始,吴老师一开口便道歉:“对不起了,孩子们,这么热的天还让你们过来听吴老师的课,太为难你们了,真是不好意思!”吴老师的道歉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一种对学生的真情表达。

这样的课前交流看似简单,却深深地赢得了学生的心,有谁会拒绝一个这么有爱心的老师的课呢?消除了课前的抵触心理,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甚至有学生体贴地回应吴老师:“老师,您也辛苦了。

”这使得听课教师的心灵在一瞬间受到冲击,为自己平时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不尊重和不友爱而深感惭愧。

吴老师用真情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用行动感召同为教师的我们。

二、课堂提问,引发思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有效思考呢?很显然,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既要给学生充分展示和表达的机会,又要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时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课堂教学中,吴老师首先出示情境图:两个长方形的花坛,一个长11米,宽7米,里面有花,每行有12朵,有这样的8行花;另一个长方形的花坛长6米,宽7米,里面也有花,每行7朵,有这样的8行花。

吴老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提问,然后聚焦到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上来:(1)两个花坛一共有多少平方米?(2)两个花坛一共有多少朵花?吴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到黑板上写出解答过程,不要重复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正宪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雁峰区六一小学校长余雁平一、机智的捕捉火花----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叶兰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相互动态的过程。

他们相互作用,相互推进,由于参加教育活动的诸多因素非常的复杂,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过程也有多种的可能性,那么教育的推进就是在这多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使新的动态不断生成,并且影响下一步的进程。

也就是说,新课程要求我们课堂应该是具有灵动性的。

那么什么是机制敏锐的灵动课堂呢?我们以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课堂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走进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堂,你就会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好像吴老师随时都能够洞察学生的学习进程,知道学生在看什么,想什么,知道学生的困惑点是什么,也能捕捉到学生思维上的火花,把它们放大和渲染,引领着学生不断地学会知识,而且增长了智慧,完善了人格,那么吴老师究竟有什么样的法宝能够让学生的课堂充满了灵动性呢?吴老师曾经这样说过:“真教育应该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底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人的心灵深处。

那么做为老师就应该努力地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融在一起,使他们迸发出情感、智慧的火花。

”吴老师就是以这样的情怀、理念来引导着自己的课堂,引导着孩子们学习数学、喜爱数学和享受数学的。

1、一起出发(预设的问题是学生想研究的)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必备的教学预设是不可少的,这也是我们老师今天要遇到的问题,那么怎样给孩子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呢?能够机智地捕捉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那些思维上的火花呢?下面以吴老师《估算》一课来具体地谈谈这个问题。

老师们都知道,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估算意识、让他们不断学会估算的技能,而且应用于数学学习当中和数学生活当中,能够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呢?在课程标准当中特别强调运算教学当中要先估后算,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放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那么我们学生在入学之前和入学之后接触的最多的都是精确计算,特别是我们老师细致耐心地辅导,培养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之后在学生的头脑当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那就是计算就应该精准呀!在此时引进估算教学,学生又会有什么反应呢?我们的老师又应该如何去做呢?走进吴老师的估算课堂,你就会发现,吴老师预设的问题为什么就是学生想要研究的问题呢?下面从吴老师的教学片段当中来感受一下她是怎么预设学生想要研究的估算问题的?课伊始,吴老师向学生们询问:同学们,有关估算的知识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就接触过。

关于估算,你在学习过程中碰到过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吗?生1:为什么要估算呢?生2:估算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生3:估算是什么人发明的?生4:估算有方法吗?如果有的话,能把他们分类吗?师:大家提了这么多,这么好的问题。

还有一个学生曾经提过这样的问题,吴老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就要估一估?在什么情况下就要精确计算啊?同学们,你们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有学生立刻回应:遇到过!吴老师笑了: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研究。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学生提的这些问题正好就是要研究的问题呢?那么我想答案不难发现,这就是吴老师她能够俯下身来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估算,这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嗳,什么是估算或者为什么要估算?估算都有哪些方法呢?为什么我们学习了准确计算还要学习估算呢?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估一估的方法,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又需要准确的计算呢?”一系列的问题就是学生头脑中产生的问题,那么也就是估算要解决的问题。

看来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数学,看待数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都想给学生创造学生喜爱的课堂,创造享受的数学学习。

那么怎样的数学学习才能让学生享受呢?首先要让学生感到亲切,让学生感到数学是离我们是那么的近,就在我的身边。

有了这样的感受,学生进行学习才能很自然地进行,并且在接受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慢慢地喜爱上数学。

那么要想预设好恰到好处的问题,预设好使学生想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刚才说了,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数学知识。

那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读懂学生。

怎么读懂学生,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上来读懂学生,但那是书本上的,是理念上的。

我们更应该注重在教学实践当中来观察学生,体味学生在数学问题当中什么时候会高兴、什么时候会不高兴,他们什么时候会遇到困难、什么时候需要老师的帮助。

特别是有些老师还会在教学当中把学生易犯的错误点集中到一起进行共性和个性的分析,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那么在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怎样去读懂学生呢?可以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调研。

比如说在学习两位数的乘法之前你可以先做一个简单的小测试,看看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当中没有经过老师的教学有哪些学生会了,他们会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学生不会,他们主要的困难点哪里。

那么,基于这样的了解再进行教学预设,针对性肯定会大大提高。

另外,课前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下简单地交流。

例如在讲圆周率之前你可以问一问学生对于圆周都有哪些地认识和了解,因为现在学生的信息量那么大,他们对圆周率的认识和了解的知识范围肯定要广,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知道,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该结合已经知道的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不知道的学生又应该怎么办?然后再进行圆周率教学的设计,这样就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所以,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的读懂、读懂学生的知识基础、读懂学生的经验基础、再读懂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在《估算》一课当中,吴老师就选取了青青小朋友和妈妈去购物这样一个场景。

那么购物的过程当中吴老师提出了这样的三个问题:让学生考虑在什么情况下青青是要估算,在什么时候就应该准确计算?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有哪些问题:①当青青确认200元钱是不是够用时,那么他可以怎样做呢?②当收银员将每种商品的价格输入收银机后,那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呢?③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那么在这三种情况下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什么时候需要准确计算?多数学生选择的都是①,也有的学生上选择的是③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的时候可以用估算。

那么吴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你买的商品整好是168元,那么收银元说差不多200块钱,你就交200块钱吧,那么你会交吗?同学们强烈回答当然不会交,该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对了,吴老师说,你们这种该多少钱就是多少钱不就是准确计算吗?但是当你带着钱在购物的时候要考虑一下买的商品有多少,我带了多少钱,这个时候是需要准确计算还是估算呢?估一估就可以了,看看今天的钱够不够买所有商品的价钱。

其实青青购物,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有过这样的购物的经历。

吴老师选择这样一个生活的场景引入了估算的课堂,学生自然感到很亲切,在这种距离自己非常近的场景当中他们思想上肯定会产生共鸣,把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估算的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感受是多么的深刻呀!学生不但知道了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什么时候需要准确计算,而且还对估算产生了喜爱的数学情感,不再拒绝估算了。

这样的情景设计,也正好解决了学生学习的困惑点:就是为什么学习了计算还要学习估算?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他们经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堂上的情景把这个孩子们最困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2、一起到达(预设的目标是学生能达到的)刚才我们从估算当中知道,吴老师抓住了学生学习估算的一个困惑点:就是什么时候要用估算、什么时候要用精确计算设计了青青购物的情景。

那么在我们其它的教学当中又应该怎么预设学生的困惑点呢?能够把这个困惑点预设在老师的教学当中、预设到解决这个困惑点的方法、帮助学生很好的跨越学习上的障碍呢?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数学和数学知识,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所要研究的数学的方法。

读懂学生,读懂学生眼中的数学和我们教材上的数学之间的距离,才能够像吴老师一样恰到好处的静静地守候在学生学习的进程当中,适时适度地推学生一把,或者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困惑的小妙招,帮助学生逾越学习当中的困惑点,那么这样的逾越应该是有体验的,是有过程的,他们增长的不但是知识,更是智慧,完善的是学生的人格。

正如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的那样:教育缺乏了所谓的教育机制,无论他怎样去研究教育理论,倒背如流,滚瓜乱熟也好,那么其实他永远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的老师。

所以我们的老师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要懂得儿童的发展规律,认识事物的规律,同时更应该在实际当中去读懂学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课堂,把实际跟理论对接起来,这样我们预设的教学资源才是学生想要学习的,我们预设到的困惑点才是学生眼中学习的困难点,那么这样跟学生之间的课堂学习才是有生命力的灵动的课堂,才能像吴老师那样不但能够捕捉到学生思维上的火花,还能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一臂之力。

因为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成人是一样的,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被关注、也需要被认可,如果我们在教学当中盲目代替学生大包大揽,什么都代替,那么学生是不会感激你这样的老师的,因为你埋没了他研究的意识,你忽略了他发现的可能性,学生觉得老师不够尊重我,他和老师之间是不公平的。

因此,我们的老师要想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真正的帮助,一定要读懂学生。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

让预设与生成和谐融洽,课堂上才会精彩不断,才会出现与众不同,恰好印证了弗莱登塔尔的观点: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一个人要学好数学,就应该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数学知识。

那么老师们,我们静静地想一想,我们给没给学生这样的机会,给没给学生这样的时空,给没给学生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预设到学生学习的困惑点了吗?我们课堂上是不是学会了等待学生花开的时候,是不是在学生最需要你帮助的时候给予了他必要的帮助,给予了他必要的认可呢?二、敏锐的发现学习契机----创造灵动的学习机遇1、宽容接纳(呵护生成)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当中都有这样的深刻体验,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动态资源的形成往往产生于学生的思维与新知识发生碰撞的那一瞬间,作为老师,我们就是要把握住这意外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流程,有效的加以反馈和利用。

构建出和谐、灵动的生成性的教学。

可是我们也深深知道,一位教师要想做到把预设和生成和谐完美的统一起来,特别是有效的把握生成资源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是,这种挑战又是我们每一位老师不可回避的问题。

那么吴老师曾经说过,一名好的数学教师,首先是一名组织者,她有引导学生朝着有益的方向来研究问题,这一点,相信我们的老师都在努力做,我们在教学预设的时候,肯定精心地预设了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目标,其次,我们是孩子的合作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分享彼此的知识、智慧和思想,还有就是我们是一名指导者,要有效的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的学习活动当中,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这对我们是最严峻的考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