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9

合集下载

反比例数学教案

反比例数学教案

反比例数学教案标题:反比例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概念,能通过实例进行判断。

2. 使学生能够应用反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反比例的定义2. 反比例关系的表示方法3. 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反比例的概念,如“你跑步的速度越快,完成一千米所需的时间就越短”,让学生初步感知反比例的关系。

(二) 新授课程1. 反比例的定义教师解释: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那么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例如:路程=速度×时间,当速度增大时,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反之亦然,但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即路程)始终保持不变,因此,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2. 反比例关系的表示方法教师介绍:可以用y=k/x来表示反比例关系,其中k是常数,x和y分别是变量。

比如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设y为时间,x为速度,k为路程,那么就得到了y=k/x的表达式。

(三) 实践活动教师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的概念。

例如,可以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测量不同高度的物体自由落体所需的时间,并记录数据,然后用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最后引导学生发现,物体下落的高度和所需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四)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反比例的定义和表示方法,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作业布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布置一些习题,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反比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反比例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反比例的概念。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5.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5.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5.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5.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以及如何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函数知识,对反比例函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往往会因为对函数思想的理解不够深入而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反比例函数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学会如何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如何将反比例函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如何将反比例函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和实际问题。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同时,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反比例函数解决。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反比例函数问题。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和点拨。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九年级数学上册《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
6.小组合作,拓展提高
设置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探讨反比例函数的更深入问题,如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关系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7.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在课堂尾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梳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十章第3节后的练习题,特别是第1、3、5、7、9题,这些题目涵盖了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通过练习,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
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应用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涉及行程、面积、比例分配等方面,要求学生在解决过程中明确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步骤和关键点。
九年级数学上册《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了解常数k的几何意义。
2.能够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掌握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对称性、渐近线等性质。
3.学会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行程问题、面积问题等。
(二)过程与方法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和应用。
2.强调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适当拓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特布置以下作业:
3.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数学《反比例》教学设计5篇

数学《反比例》教学设计5篇

数学《反比例》教学设计篇5一、知识与技能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学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

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课本有关市煤气公司在地下修建煤气储存室等)2.学生准备:(1)复习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尝试收集有关本节课的情境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复习:反比例函数图象有哪些性质?反比例函数y?kx是由两支曲线组成,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少;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二、讲授新课[例1]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m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1)储存室的底面积S(单位:m2)与其深度d(单位: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定为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改为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此活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2 反比例》9-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2 反比例》9-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2 反比例》9-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反比例的概念、性质,能够利用反比例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实践、创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反比例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板书
3.教材
4.课堂练习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反比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反比例关系。

第二步:概念讲解
1.讲解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2.通过示例讲解反比例的表示方法和性质。

第三步:练习与讨论
1.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他们掌握反比例的解题方法。

2.让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加深对反比例的理解。

第四步:拓展练习
1.设计一些拓展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步:总结与展望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反比例的重要性,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涵盖了反比例的基本知识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
反比例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进一步导引和训练。

下节课可以加强实际问题的训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反比例的应用场景。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朿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掌握反比例的知识点,并能
够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精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第【1】篇〗《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用比例解决问题”(教科书P59—60的例5、例6,以及P60页做一做的内容,练习九3—7题。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材通过例5和例6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正、反比例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或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用比例解答。

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

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认识了正比例意义和反比例意义,会判断生活中含有正、反比例意义的数量关系,也会解决生活中有关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含有归一和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应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材由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决。

在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时,与学习正比例的方法相似,也是先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作较好的准备。

九年级数学下册《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下册《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案、教学设计
4.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变换规律,能够画出图像,分析图像所反映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提高数学素养: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际问题引入反比例函数,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1.学生在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意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反比例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4.针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困惑,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克服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反比例函数图像,深入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引导: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是描述两个变量成反比关系的数学模型。那么,什么是反比例函数呢?它有哪些性质?我们又该如何应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呢?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学生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1.定义:反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函数,其一般形式为y = k/x(k≠0)。其中,x和y是两个变量,k是常数。
2.难点: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反比例函数模型,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小学数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小学数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加深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掌握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能用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提高学生对应用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1、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判断。

2、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一:找到题中不变的量;二:根据不变的量写出关系式;三:判断成什么比例;四:列出比例式;五:解比例。

(二)、探究新知教学例5: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20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A.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B. 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根据比例的意义,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交流。

学生汇报:解:设要捆元。

30=2019= 36030=12答:要捆12包。

三.应用反馈课件出示:1. 教材60页做一做第2题。

(单价乘数量等于总价,总价一定)2. 课件上的练习题。

指名扮演,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巩固新知,训练解题能力。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反比例函数教案优秀7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优秀7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优秀7篇《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

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由于之前学习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习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

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教学过程(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位:m)随宽x (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函数的表达式14631000(2)y=txk可知:形如y=(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x (1)v=是自变量,y是函数。

此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由于是分式,当x=0时,分式无意义,所以x≠0。

当y=中k=0时,y=0,函数y是一个常数,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函数称为常函数。

此时y 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举例:下列属于反比例函数的是(1)y=(2)xy=10(3)y=k—1x(4)y=—此过程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与练习让学生更加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问已知y与x成反比例,y与x—1成反比例,y+1与x成反比例,y+1与x—1成反比例,将如何设其解析式(函数关系式)已知y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kx?1k已知y+1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xkxkxkxkx2x已知y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已知y+1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kx?1此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为以后在求函数解析式做好铺垫。

六年级数学下册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导学案[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0页例6用反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教材分析]这类问题学生在前面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总的方法来解答,这里主要学习用反比例知识来解答。

前一个例题是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学生已基本掌握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正、反比例的问题的关键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然后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所以在教学前可以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学生判断成什么比例,依据什么判断的。

本节课还要注意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对比。

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简易方程的认识,也为中学数学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

[学情分析]这类问题学生在以前学过,都会用归总的方法解答。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也学会了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哪种比例,前一个例题中也学习了用正比例解决问题。

但学生对于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主要是部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能力比较弱。

当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同时出现时就会有的学生不理解,容易混淆。

有的学生也会受比例的知识的影响列出多种比例的式子从而对这部分知识理解得有点乱。

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旧引新,运用知识迁移,利用学生归总方法的知识掌握得较好的优势来学习用反例解决问题的知识,相信会有较好的效果。

[课类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2.经历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学习重点]能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学习难点]能正确利用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学习过程]一、自学。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重点: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领悟反比例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1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 (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师生行为: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分析及解答:(1);(2);(3)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活动2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00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高h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师生行为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1)能否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3)能否比较深刻地领会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分析及解答:(1);(2);(3)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活动3做一做: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师生行为: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②学生能否顺利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模型;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活动4问题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问题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x=4时,y的值.师生行为: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分析及解答:1.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2.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的值.解:(1)设,因为x=2时,y=6,所以有解得k=12三、巩固提高活动5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8.(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求y=2时x的值.2.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学生独立练习,而后再与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四、课时小结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反比例函数》教师教案篇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似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6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6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6篇)教学目标: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把握反比例的含义,经初步推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2、培育学生的规律思维力量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学问重点难点1.通过详细问题熟悉反比例的量。

2、把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教学难点:熟悉反比例,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推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预习24---26页内容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一样吗?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二、展现与沟通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日讨论的课题。

今日讨论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情境(一)熟悉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觉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情境(二)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觉?独立观看,思索同桌沟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肯定)观看思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肯定情境(三)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觉?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肯定)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反比例意义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肯定的。

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想一想二、反应与检测1、推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1)出油率肯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肯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肯定,底面积和高。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的例6,完成练习十一的第八题。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拓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实际问题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用反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2、判断题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

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3、一列火车5小时行驶800千米,用同样的速度行驶128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说一说解题的步骤。

)4、导入揭题:我们继续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用反比例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1、出示例题: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2、学生读题,分析题意思考: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和();当()一定时,()和()成()比例。

从哪里看出来书的册数是一定的呢?3、学生尝试解答,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么做的?4、变式练习: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要捆15包,每包是多少本?5、归纳解题步骤(1)分析判断(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3)设未知数列等式(4)求解(5)检验写答语6、比较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1、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2、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

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枝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想都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枝?3、工人装一批电杆,每天装12根,30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多装6根,几天能够完成?四、课堂总结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2、自我评价:我学的怎么样?五、作业:完成练习九的第4、7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2 反比例9-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2 反比例9-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2 反比例9-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识别反比例关系。

- 学会使用反比例公式进行计算。

- 能够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反比例的特点。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1. 反比例的概念:- 反比例的定义:如果两个量的乘积是一个常数,那么这两个量就是反比例关系。

- 反比例的表示方法:xy=k(k为常数)。

2. 反比例的识别:- 通过观察两个量的变化,判断是否为反比例关系。

- 通过计算两个量的乘积,验证是否为反比例关系。

3. 反比例的计算:- 使用反比例公式进行计算。

- 解决实际问题,如行程问题、速度问题等。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反比例的概念。

-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反比例吗?2. 新知识学习(15分钟):- 讲解反比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特点。

- 引导学生总结反比例的计算方法。

3. 练习(15分钟):-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反比例的知识。

-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反比例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反比例有哪些应用吗?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反比例的知识。

- 鼓励学生思考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反比例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反比例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从而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经历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法:理解分析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定向导学(5分)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2)我们班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3)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4)水费一定,每吨水的价钱和用水的吨数。

2、出示目标(1)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从而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内容:课本62页例61、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2、时间:5分钟3、思考问题:(1)、题目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你是从题中哪里发现的?(2)、这三种量成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判定的?(3)、列出关系式。

4、跟踪练习这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

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三、合作交流(10分钟)1、课本59页“做一做”第2题2、六年级一班学生在操场做操,每行站4人,可以站9行。

如果每行站6人,可以站几行?3、聪聪每分钟走60米,8分钟可以到家。

如果她从家走到学校用了6分钟,每分钟走多少米?四、质疑探究(5分)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点强调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1)、题目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2)、这三种量成什么关系?(3)、列出关系式。

五、小结检测(10分钟)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2、检测第64页的5、6、7、8题板书设计:用比例解决问题(1)、题目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2)、这三种量成什么关系?(3)、列出关系式。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全国优秀教案5篇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全国优秀教案5篇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教案篇5教学内容:教材第106、107页例1,例2。

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正确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让学生先分别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

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3.引入新课。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

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这节课,就学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1。

(1)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2)说明: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题里再买几个同样的篮球说明什么一定?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题里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各是多少?这两次对应数值的什么相等?你能根据对应数值的比值相等,列出等式来解答吗?请大家自己试一试(启发弄清要设未知数x)。

学生练习解题,然后口答,老师板书。

追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单一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3)小结:提问:谁来说一说,用正比例知识解答这道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指出: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正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正比例关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篇)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优秀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2)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3)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的规律;(2)利用图形演示反比例函数的特点;(3)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反比例函数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2)反比例函数的性质;(3)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反比例函数图形的特点;(2)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函数的知识;(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2)学生相互讨论,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 课堂讲解:(1)利用图形演示反比例函数的特点;(2)讲解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课堂练习:(1)布置一些反比例函数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2)挑选学生回答,总结解题思路。

5. 课后作业:(1)巩固反比例函数的知识;(2)培养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程度;2. 课堂练习:评价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的能力;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2. 图形演示软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特点;3. 实际问题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实例引导: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如人口增长、radioactive decay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导学案[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用反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教材分析]这类问题学生在前面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总的方法来解答,这里主要学习用反比例知识来解答。

前一个例题是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学生已基本掌握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正、反比例的问题的关键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然后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所以在教学前可以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学生判断成什么比例,依据什么判断的。

本节课还要注意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对比。

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简易方程的认识,也为中学数学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

[学情分析]这类问题学生在以前学过,都会用归总的方法解答。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也学会了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哪种比例,前一个例题中也学习了用正比例解决问题。

但学生对于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主要是部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能力比较弱。

当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同时出现时就会有的学生不理解,容易混淆。

有的学生也会受比例的知识的影响列出多种比例的式子从而对这部分知识理解得有点乱。

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旧引新,运用知识迁移,利用学生归总方法的知识掌握得较好的优势来学习用反例解决问题的知识,相信会有较好的效果。

[课类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2.经历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学习重点]能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学习难点]能正确利用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学习过程]一、自学。

(一)忆一忆。

(约3分钟)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比例。

(3)总价一定,买水果的数量和总单价成()比例。

(4)运货的总量一定,汽车的载重量和运的次数成()比例。

2.在横线上补充问题,再回答下面的问题:一批书每包20本,捆了18包。

?①题目已知哪两个相关联的量?这两个相关的量有什么数量关系?成什么比例关系?已知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②(用算术法)列式计算:[设计意图:复习找两个相关联的量及判断这两个量成哪种比例关系,分析已知条件的数量关系,用归总的方法解决问题,为本节学习用反比例解决问题作铺垫作用。

引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一学。

(课中约3分钟)1.课前预习:看书P60例6。

例6张叔叔李阿姨(1)题中已知,求。

(2)试一试: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3)这样的问题还可以用比例的方法解决:①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②这两种量之间存在什么数量关系?③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答:因为()一定,所以题中的()和()成()比例,也就是说,()和()的()相等。

④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⑤试一试用比例解决问题:(温馨提示:注意格式)⑥怎样检验?2.课中自学(3分钟)(1)看书P60例6。

(2)想一想: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有什么相等关系?根据这种比例的意义列出怎样的方程?(3)把你做的方法与书上例题比一比,你的解答和格式对吗?(三)归一归:1.比一比例5和例6: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归一归: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设计意图: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

以学案导学,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回顾旧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再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相关联的量及判断成哪种比例关系,以前一个例题学过的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经验自主探究,寻求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自教。

(一)小组交流:(约3分钟)交流课前预习部分,小组长注意了解同学们的主要疑问是什么?有错的同学错在哪?(二)全班展示:(约10分钟)1.展示例6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的思路。

学生点评、质疑,教师评价小结:已知每份数和份数可以用乘法求出总数,两种包装方法的总数不变,先用乘法求出总数再用除法求出另一种包装方法的包数。

2.展示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点评、质疑,教师小结:每份数和份数存在的数量关系是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不变,即积一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小结:解题的关键是什么?答:找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判断是什么比例,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3.对比例5和例6找出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与异同。

(5分钟)追问:用正比例解决问题与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三)同步检测:(用比例方法解答)(约2分钟)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

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枝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想都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枝?小结方法:找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判断什么比例列出方程。

[设计意图: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经历“尝试——理解——总结——应用”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为学生形成有序的思考方式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已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加以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探求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渗透了数学建模思想。

通过展示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学、表达能力,以追问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渗透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与策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自编:(5分钟)编两组对应的成反比例的量,再进行互评、互改。

[设计意图:开展一对一帮扶学习,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以“兵教兵”的方式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

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准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四、自演。

(约10分钟)1.判断下列各题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一定,每小时所走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2)全班的总人数一定,列队时每行的人数和行数。

()(3)铺地的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和块数。

()2.有一堆煤,每天用15吨,可以用40天,如果这堆煤要用60天,每天只用多少吨?(用比例方法和算术法两种方法解答)3.比一比: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1)一个客厅,用9cm2的方砖铺地,需要112块,如果改用16cm2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2)给一间房子铺地,如果用边长6dm的方砖,需要80块。

如果改用8dm的方砖需要多少块?4.拓展练习: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可以到达。

实际前2小时行10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共需多少小时?(用正反比例两种方法解答)[设计意图:设计判断题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哪种比例关系的能力;设计解决问题要求用两种方法解决与对比练习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能正确地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能否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形成知识系统。

设计拓展练习的目的是检测学生能否掌握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五、反思总结。

(约3分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解题关键是什么?解题的步骤是什么?用反比例解决问题与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全课总结: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的量,并判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反思每节课的收获,整理一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起总结提升的作用。

]六、达标检测。

(约2分钟)一间房子,用边长5dm的方砖铺地,要108块。

如果改用边长6dm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本节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当堂反馈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用反比例解决问题反比例每包20本,要捆18包。

(总量一定)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相等关系:每包30本×包数=每包20本×18包算术法:解:设要捆χ包。

20×18÷30 30χ=20×18 =360÷30χ=12 =12(包)答:要捆12包。

[教学反思]1.导学案的设计能发挥导学的作用。

以学案导学,设计具体的学习内容与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建立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能有效地发挥导学的作用。

2.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全班大展示的过程中,自始自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解决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思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根据教师设问与引导开展深入思考与讨论,很快掌握了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3. 相信学生,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小课堂的作用。

“相信学生,利用学生,放手发动学生,发展学生,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这些都是杜郎口中学提倡的学生观。

我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自学、自教的环节处理中,我指导小组长进行互教与辅导,引导小组长充当小老师,把每个小组看作一个小课堂,而组长就是这个小课堂中的老师,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互动中发展,如班上逐渐显示出一些优秀的小组和优秀的小组长,他们能引导本组同学去思考、去学习,指导方法,发现组员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辅导,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真参与、投入学习,在这些小组中,整个小组的同学能忘我地投入学习,做到了全程参与。

4.在解决问题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旨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经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再到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实现其质的变化,要让学生沿着“抽象”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渗透,将已学的思想方法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牢固的认知结构,并能在不断的归属同化中得以发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