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听课记录《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e0334307b14e852459fb57b1.png)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师:你听到了什么,你了解我多少情况?生:了解到你是校长。
师:少了一个字。
副生:你在上海,姓徐。
徐副校长,教语文的。
教语文的副校长。
特级老师。
师:都会听。
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你们:善是善良的善,俊是漂亮的俊,喊一下。
生:齐喊徐善俊。
师:有一个没有做到,哪个字?生:俊师:俊不俊?生:俊。
师:说俊是对老师的尊敬。
代表老师对你们感谢。
改名字徐善丑?大街上叫什么?生:徐老师。
师:扬州的小朋友,这个叫什么?(翘起大拇指)生:very good!师:你觉得老师怎样?生:非常和蔼。
师:成了朋友。
师:背古诗,非常亲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就是你们~生:扬州。
师: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
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生:齐读师:诗的韵味还没有完全读出来。
提问不懂的地方。
会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生:提问。
师:有个好办法。
不要我讲,用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别》。
板书课题,书空懂不懂?也要认认真真的写。
生:书空。
师:边板书边指导,鹤要紧凑,捺,走之。
徐老师的字写的不大好,但是态度认真,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在描红仿影。
读好它,不仅可以理解意思,还可以学到好多好词好句。
这叫一举,一箭~,一石~生:两得,双雕,二鸟。
师:自己读课文,一句句的读,尽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两遍,刚才提的问题初步的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这个字伫立,领读。
生:跟读两边伫立。
师:出示饯、脍、炙、捺生:齐读两遍。
师:解释脍炙人口现在指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捺是按的意思,按捺不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换词就明白了。
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好得表示一下。
生:掌声。
师:请你读第三自然段,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这里有饯行这个词,再跟徐老师书空。
饯行是什么意思?生:送行。
师:为什么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2019年整理】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别》课堂教学实录
![【2019年整理】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别》课堂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506b0b36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7.png)
苏教版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别》课堂教学实录课前交流:师:孟老师推荐给同学们的几首古诗背过了吗?试一下。
生: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留别王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多读背一些古诗美文,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谁能猜猜那么多古诗,孟老师为什么会把这几首诗放在一起推荐给大家?生:这些诗都是与送别有关的。
师:这些诗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同是送别诗。
刚才同学们背得很对,可诵读时好像缺了点什么,看来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师:这4首诗中哪一首你最熟悉?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之所以能脍炙人口,是因为诗中饱含着诗人的真挚情感。
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一、检查预习,回忆诗文。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关的一篇文章《黄鹤楼送别》。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师: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我们先来看看几个词语,你能读对吗?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依依惜别杨柳依依沙鸥点点脍炙人口飞檐凌空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誉满天下师:咱们来看看第一行的词语: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暮春三月,对照一下古诗,再读读这三个词,你有什么发现?生:这三个词正好说出了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季节,还可以解释古诗中烟花三月的意思。
师:说得不错,借助词语来理解古诗的意思,你很会学习。
师:词语读对了,咱们找几位同学来读一读文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李白为孟浩然在黄鹤楼践行,并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二、初步感知,交流惜别之情。
师:这篇文章讲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故事,课前预习时大家搜集了资料,你对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有哪些了解?(板书:李白----孟浩然)生:李白与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长李白12岁,此时的孟浩然已诗名满天下,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仰。
师:刚才同学们读过文章了,那从这篇文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的情感?(板书:依依惜别)生:我感受到一种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_1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_1](https://img.taocdn.com/s3/m/626c1d85f78a6529657d5320.png)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本文是关于《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师:上课之前,老师跟大家聊聊唐代最著名的诗人—李白(师板书:李白)。
师:我们从低年级起就接触了他的许多诗篇,说说你印象最深的诗,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甲背诵《静夜思》。
生乙背诵《赠汪伦》。
师:你真不错!积累了李白的一首送别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送别诗。
(师黑板呈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谁来把诗题读一下?(生读诗题。
该生把“黄鹤楼”的“鹤”读成了“鹊”,请另生再读,原生纠正)师:一起把这首诗读一遍。
(生齐读)师:我们以往学诗大部分是读、悟、背,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的方法与众不同,作者结合诗意别具匠心地为我们编了个故事。
(师板书:黄鹤楼送别。
结合以前的基础,揭示“文包诗”,学生读课题)二、检查、交流、探索、引导:师:昨晚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一课,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小黑板呈现课文重要词语)远眺烟雾迷蒙誉满天下友谊繁花似锦按捺不住凝望依依惜别脍炙人口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语。
(学生陆续举手,师有意提了班级一位举手的后进生,该生读错了三个词语:“谊”读成了“yí”,“捺”读成了“nài”,“脍炙”读错。
)师:你觉得他哪些词读得很正确。
生:他把“谊”读成了“yí”,还错了几个音。
师:注意听,老师是问他哪些词读得准确。
(相机找了三个中等学生,都帮其纠正了读音)师:谁能把这些词准确地读出来?(一生,读得比较流利,然后把词语齐读一遍)师:词语读得这么准确、响亮,老师相信你们课文读得一定也很棒,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把你自认为读得最出色的内容读给我们听听,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小节。
(生表现有些胆怯,短暂无学生举手) 师:给你们准备一分钟。
(时间还没到,一生举手:读了文中李白的话。
) 师:他读得怎样?生:很流利!(有的学生点头表示赞同,另一生指出了他的一处添字错误。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4c98372bbed5b9f3f90f1ca8.png)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作者/何国成朱瑞芳[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课文写了一个美好的故事,里面还包含着一首诗,谁能猜出是哪篇课文呢?(生答)师:对了。
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新课文。
(板书课题)看来大家对这课较熟,老师还没教,自己就先看了。
真好!能把课题读好吗?(生齐读课题)师:像这种样式的课文,你们以前还读过哪些?(学生议论纷纷,如数家珍般地列出了:《英英学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母亲的恩情》《李广射虎》等)[赏析]该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超前阅读,引导他们温故知新。
师: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该完成哪些任务呢?生:把课文读好。
生:领悟课文里的意思。
生:能熟练背诵古诗。
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随机板书:读悟解背)师:太好了,同学们,这既是要完成的任务,也是我们读懂课文的方法。
下面,同学们就认真读书,把生字读准。
老师看看大家能读明白哪些问题。
[赏析]让学生自定目标,自找学习方法,这不正是尊重学生的主人意识,还给学生自主学习权力的体现吗?(生自由朗读课文后交流)生:我知道了课文讲的是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谊。
师:你一下子就找到了文中两个主要的人物。
生: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走的时候,心里很舍不得,我是从“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句话里体会出来的。
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就叫“依依惜别”。
生:我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不但是很好的朋友,而且还是真正的朋友。
师:你的体会是听了谁的话后联想到的?生:是听了女女同学(指第一位发言的同学)的回答后想到的。
师:是啊,学会听,而且会联想,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赏析]教师适时点拨,不露痕迹地教给学习的方法,能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生: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我联想到了一句格言——真正的朋友,是永远不会变心的。
师:你的联想很有道理。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a499c38c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a4.png)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关键信息项:1、课程名称:《黄鹤楼送别》2、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授课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教学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学生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教学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课程导入教师通过讲述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入课文《黄鹤楼送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1 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和相关诗句,让学生感受黄鹤楼的壮丽和文化底蕴。
112 提问学生对送别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送别的情感。
12 课文讲解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分析文中的人物、情节和情感。
121 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语调。
122 解释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23 分析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谊,以及他们在送别时的心情。
13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31 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深厚情谊?132 李白在送别时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133 你认为送别时应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自己的情感?14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141 对学生的汇报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42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5 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友情的珍贵和离别的意义。
151 让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送别场景,分享当时的感受。
152 教育学生要珍惜身边的朋友,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16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情感体验。
161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162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与评析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与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e6eb3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6.png)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与评析概述《黄鹤楼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主要是围绕着这首诗进行教学实录,并对其进行评析。
本文将按照以下流程展开:•教学实录•评析教学实录教材选择本次教学选择的教材是《黄鹤楼送别》。
这首诗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可以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魅力,并且这首诗也具有一定的情感属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
教学目标在本次教学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黄鹤楼送别》的作者、写作背景、表达情感的手法,并且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这首诗进行朗诵和赏析。
教学流程1.引入在教学的一开始,我向学生介绍了《黄鹤楼送别》这首诗,让学生们听一遍全诗,并思考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情感和内涵。
2.讲解接着,我向学生们讲解这首诗的作者、写作背景和表达情感的手法。
让学生了解王之涣这个时期的写作风格,以及这首诗表达了离别的情感。
3.分组讨论在讲解结束后,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先自己默读一遍全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共同理解这首诗的含义,并从诗中寻找与自己有关的情感。
4.总结最后,我让学生们逐句朗读这首诗,并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的语言说一遍这首诗的含义和感受。
评析诗歌评析《黄鹤楼送别》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歌描写了作者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了对离别的眷恋之情。
诗中的黄鹤楼是一座古代文学名楼,因此诗人王之涣在这里写下告别之词,也同时将自己的离别与历史上的名人联系起来,表达出一份对历史的思考和回顾。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使用了各种手法对离别情感进行了深刻的描绘。
比如说在第二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中,诗人以“故人”为主语,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而在最后一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中,诗人则开始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表达离别的悲凉之情。
教学效果经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黄鹤楼送别》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他们不仅学会了这首诗的背景和含义,也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来加深理解和表达。
《黄鹤楼送别》教案3篇_1
![《黄鹤楼送别》教案3篇_1](https://img.taocdn.com/s3/m/3691d0f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63.png)
《黄鹤楼送别》教案3篇《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准备:音乐,(可能的话多媒体)(过渡:伴音乐)相聚意味着别离。
朋友,我走了,为我送别。
眼前迷蒙的烟雾系不住过往的飞鸟,浓浓淡淡日子里的琐碎似云影般随风轻摆,搁浅心情之舟,我试图打开耳朵听尽这一季五音之外的声音,我试图翻尽书页捕捉一切淋漓尽致词句,我试图用一种恬静而亘古不变的素语来形容这一季七色之外的光彩,这一季枝枝叶叶都是离情,这一季千缕暇思已迈上枝头。
这是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离情啊(导出第一自然段:或范读或听录音)你知道了什么,你似乎感受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指名读这一自然段,齐读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边出示黄鹤楼图片)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__的字里行间透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你能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用笔划划。
第二段:找出:一会儿……一会儿……送君千里终需一别,黄鹤楼下,李白、孟浩然举酒话别:指名读李白的话孟浩然何尝不是如此:自读体会友情之深(李白的话理解时应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孟浩然的话理解时要抓住“海内……”“永世不绝”等词句)练读、分角色读表演(过渡)朋友要远行了。
也许会回来,也许不会。
我曾经历过无数次的离别,我甚至以为,我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离别,但是,也许正是这丝丝入耳的幽扬音乐,又或者是那茫茫的江水,让我又一次莫名地陷入了一种伤感。
我注视着这烟波中的长江,如同注视着生命里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
假如情绪可以溶化,我想,此刻我的心便已渐渐溶化在了这东去的江水里,有些苦涩。
我心中似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我无法割舍你,我的朋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如果此时你便是李白,当朋友登上小船,当朋友的身影在自己的眼中渐行渐远时,你此时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你想的是什么?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诗人感情是啊,诗人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学生随即说出诗句)你此时,能感悟诗句的意思和诗句中蕴涵的全部感情了吗?交流你还能说出些古人用来写离情的诗句吗?小结不必努力去记忆一些往事里的细节,因为这些恍如就在眼前,如此的具体,又如此的亲切。
《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
![《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527adb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92.png)
《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推荐】《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 一、教学目的1.掌握主题文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拟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进步言语表达才能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俯临长江杨柳依依依依惜别脍炙人口浩浩荡荡繁花似锦飞檐凌空沙鸥点点按捺不住誉满天下永世不绝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老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拟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
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
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
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
然后交流一下。
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板书:之景〔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设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
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
讨论板书:依依惜别〔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
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0d2b3510a300a6c30c229f4a.png)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师生问好师:送别是一杯满满的酒,盛这这浓浓的情谊……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学习齐读课题,以真情相送,以真情相送,再读课题;这送别还有这更浓的情谊呢,再读课题从上节课学的,你知道了课文讲的哪些内容生: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师:把书读薄是一种摊煎饼的本领默读课文,生:依依惜别之情可以……板书,写字要一笔一画,做事要认认真真什么叫依依惜别生:就是恋恋不舍的意思师:感情很深,舍不得分别,请你读这个词生读,齐读生:讲述故事起因,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走进课文,感受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哪些句子能够感受到依依惜别之情,请你把他画下来。
默读更有利于思考生默读生:孟浩然的一句话可以体现依依惜别之情师:用心诵读第三自然段,体会里面的字词句,把你的感受圈圈画画师巡视指导师:真好,不懂笔墨不读书,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了。
谁愿意喝同学们分享一下呢?生:读出了敬仰之情,不舍之情,钦慕之情师:咱们不仅把书读薄,还要把书读厚,李白敬仰孟浩然的什么呢?生:敬仰孟浩然的诗师:你们读过他们的什么诗呢?生:春晓师:让我们美美的齐读一遍师:还敬仰什么呢?生:还敬仰他的人品。
光明磊落,忧国忧民的人品生:李白是敬仰不为不斗米折腰的人品师:是呀,这样一个超凡脱俗的孟浩然,怎么能不令人敬仰呢生:我读到里面说孟夫子和您,留个您说明非常敬仰他的才华横溢生:我从一直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敬仰很久了师: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和老师,为什么呢?生:因为他敬仰他的人品,从年龄上孟浩然应该比他年长大师:年长12岁,李白在孟浩然住了十多日,结下了很深的情谊你们就是李白,双手举起你的酒杯,面对你的兄长、老师、知己,你会深情地说生:齐读师:孩子你的酒杯里装的仅仅是酒吗?生:浓浓的情生:李白对孟浩然不舍的心情生:祝福生:眷恋之情师:孟浩然收下了这份情,他是怎么劝慰李白的呢?请男孩子读师:什么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生回答同桌读两人对话师:道不完的离别情,抒不完的离别意,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对话师:从他们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板书:深情厚谊这篇课文,依依惜别之情贯穿全文,你还在文中感受到哪些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呢?生:从一会……能体会到师:这依依惜别之情就在他们赏景之中从些字能看出他们并不是在赏景啊生:藏字师:他们藏的是什么生:他们藏的是依依惜别之情生:我想说,书上说的一会……其实他们并不是在观赏美好景色,而是在藏美好情谊生:我觉得他们都快要流下了眼泪生:我从那个字体会到,他想把孟浩然留久一点生:我还认为,李白关心自己的朋友,不想流露出伤心之情,不想让朋友跟着伤心师:所以他们一会……引读还有两个词,关注到了吗?生:仰望远眺生理解这两个词师:做一下仰望的动作语文是诗意的,充满了想象仰望什么?有关看的词语还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生:浏览、回首、瞻仰……师:看样子同学们很注重积累,只有注重积累才能够厚积而薄发指名读你从文章当中,还能体会到他们的意义惜别之情呢生:描述离开之后,依然伫立在江边,感受到惜别之情因为我觉得伫立就是很长久的站在那边,他可能凝望着远方,在看,以为就是友人可能会回来师:我知道了,他们的情就在目送吟诵之中啊知己的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指名读关注到了哪些词?齐读这是一首千古传颂的诗,知道这首诗妙哉什么地方吗?生:我觉得妙哉尽我觉得他们依依惜别之情就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生:从孤这边体现就一条船师:真的就一只船吗生:不是就一只船,而是这只船是特殊的船,这只船承载在他的好朋友孟浩然生:我从孤字出来,李白只唯一看到孟浩然的那条船师:孤字我们聊了这么久我们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这份情就在李白注视的深情里,知道这句话是哪两句诗吗?这是一首文包诗……读一读生读师:江水,一眼看不到边,眼中有画,心中有情,让我们再读师:这份情就在李白的深情之中,谁再来读一读生读师:用荡气回肠的诗句送走了孟浩然,让我们深情地再读齐读师:要下课了,希望同学们以后要多诵读经典诗句。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与评析_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与评析_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073860e2bd960591c6773d.png)
《xx送别》教学实录与评析执教:xxxx第七小学xx地点:xx会场记录:寻找方向学生: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学生师:送别是……(老师说了一段非常煽情的文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课文,读课题——(用了三个不同的导语让学生读课题)生读。
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xx送别好友。
师:把书读薄是一种本领是一种概括的能力。
自己读一读——(学生找一个关键词)生:依依惜别。
师:(板书依依惜别。
)什么意思?生:不忍心分别。
师:话说——(教师概述,引入课文)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送别之情,请你动笔画下来。
【评点:到现在为止,老师常说一段又一段的话,让人感到一种教师的强势,而学生呢?似乎被架空了。
课堂上,我们是否经常说这样一些刻板的话?】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师:认真读第三自然段,写感受。
【评点:又一个以这样的方式切入课文的,我个人真不知道,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的。
感悟?感悟!感悟?!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如果学生每天都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之下,那么,语文学习会有多么的枯燥!】生:我从李白与孟浩然……(学生说得不错。
)师:xxxxxx的什么呢?生:诗篇。
师:你们会背xx的什么诗歌呢?生:春晓。
师:还xx什么?生:人品。
【评点:这是老师教学这篇课文通常的切入方法。
】师:通过课前的阅读,你知道孟浩然有什么人品?生:抛弃xx……()【评点:老师将功夫花费在了课外。
其实,我觉得课上倒是可以通过《赠孟夫子》这首诗入手,学生不理解的话,可以存疑,但是这样一种敬意,在诗歌中应该能体现出来的。
可以让学生猜测敬仰孟浩然的什么人品。
】师:对xx的xx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生从课文中找出了一直等词语。
师:简述故事。
突出兄长和老师。
【评点:兄长和老师的意蕴没有凸显得出来。
阅读教学,对于关键词语的意蕴应该让学生充分重构。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这满满的一杯酒装的仅仅是酒吗?【评点:这个问题抓得还是比较巧妙的。
将物质向精神层面进行转化。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70d822b333d4b14e852468b7.png)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课前:1.出示课件黄鹤楼图片,学生谈对黄鹤楼的了解。
2.出示对联“黄金万两容易的,人间知音最难觅。
”学生畅谈理解及好朋友离别的情景。
师总结引入李白、孟浩然的朋友情,请学生说两位诗人的诗,欣赏配乐的送别诗。
上课:师:李白路过湖北襄阳的时候认识了孟浩然,他们一见如故,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他们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这节可就让我们到黄鹤楼去见证一场千古传诵的送别。
(板书课题)师:请大家跟老师书空课题。
(边写边说)“鹤”字要写紧凑一些。
师:来,一起读一下课题。
(学生读课题)师:嗯,还真有点送别的味道。
师:请大家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以后能不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学生自由读课文)师:读完了吗?大家读书的姿势都很好,读完以后,字音都读准了吗?老师想检查一下,(出示:暮春暂时友谊烟雾迷蒙依依不舍一饮而尽永生不忘)(学生自由读词语)师:有谁愿意读一下吗?(指名两位学生读)师:这两位都读得很好,也读出了韵味,但要注意“暮、暂”的读音。
(指导这两个字的读音)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师:有谁愿意读一下。
(指名学生读,教师指导“吟”的读音。
)师:谁能告诉我画横线词语“脍炙人口”的意思?生:就是读起来朗朗上口,意思表达清楚。
师:那同学们想知道这首诗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自由默读。
注意读出节奏感。
(指名学生读)师:摇头晃脑的,非常棒,谁愿意来再读这首诗?师:节奏感非常明快,谁愿意再读?(学生再读)师:这个同学读的时候,我觉得他身上具有诗人的气质,读得古色古香。
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1:讲了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故事。
生2:讲了年轻的李白和好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摆酒送行的故事。
生3:讲了李白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还写了一首诗的故事。
最新《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word文档
![最新《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f7e2824ba1aa8114431d9d6.png)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毛立业,男,1975年9月生,小学高级教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海口景山学校海甸分校校长助理,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
海南省省级骨干教师,海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海南省小语会理事,海南省扶贫支教高级讲师团讲师,曾主持过国家级课题“童话体作文研究”的实验工作。
2018年12月,在海口市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2018年5月,在海南省第八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
2018年撰写的《小学生活动作文的实践与研究》获省级论文竞赛一等奖,教学语言朴实、幽默,擅“组块教学”,课堂扎实有效。
参赛设计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別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 组句”──“ 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评课记录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评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d018e6150740be1e650e9a34.png)
《黄鹤楼送别》评课记录《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离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今天有幸听到赵老师执教这篇课文,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运用微视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这节课中赵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微视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诵读质疑法:指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声、乐、情中自主学习。
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词析句法:赵老师在课堂中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思考,通过细心朗读,领读课文语言。
我认为赵老师教学时有以下六点可取之处:一、语言优美,导入引人教学伊始,赵老师以“送别”为词眼,运用成段排比式的语言对“送别”做了精细到位地阐述,优秀、自然的导入既渲染了浓浓的离别之情,又给人自然、新颖之感,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走入文本。
二、质疑读文,点明题眼在揭示文本后,赵老师立刻让学生读课文第二节,找到课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情?学生读文后,一时很难找到答案,于是赵老师通过反复多遍重复问题后学生找到了“依依惜别”这一词,赵老师又用到位的评价语点评“学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质疑读文,带着问题读书让学生读书时的目的性变明确了。
学生通过思考读前教师的问题,立刻抓住了第二节的关键字眼“依依惜别”,在读文时也较容易把握这种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三、品词析句,感悟真情赵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字词,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
2023年《黄鹤楼送别》教案汇编六篇
![2023年《黄鹤楼送别》教案汇编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7070f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b7.png)
2023年《黄鹤楼送别》教案汇编六篇《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教学要求: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B、提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72fae03d7e21af45b207a816.png)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师:你听到了什幺,你了解我多少情况?生:了解到你是校长。
师:少了一个字。
“副”生:你在上海,姓徐。
徐副校长,教语文的。
教语文的副校长。
特级老师。
师:都会听。
我叫什幺名字?我告诉你们:善是善良的善,俊是漂亮的俊,喊一下。
生:齐喊“徐善俊”。
师:有一个没有做到,哪个字?生:俊师:俊不俊?生:俊。
师:说俊是对老师的尊敬。
代表老师对你们感谢。
改名字“徐善丑”?大街上叫什幺?生:徐老师。
师:扬州的小朋友,这个叫什幺?(翘起大拇指)生:verygood!师:你觉得老师怎样?生:非常和蔼。
师:成了朋友。
师:背古诗,非常亲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就是你们~ 生:扬州。
师: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着名的诗人多似繁星。
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生:齐读师:诗的韵味还没有完全读出来。
提问不懂的地方。
会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生:提问。
师:有个好办法。
不要我讲,用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别》。
板书课题,书空懂不懂?也要认认真真的写。
生:书空。
师:边板书边指导,“鹤要紧凑”,“捺”,“走之”。
徐老师的字写的不大好,但是态度认真,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在描红仿影。
读好它,不仅可以理解意思,还可以学到好多好词好句。
这叫“一举”,“一箭~”,“一石~”生:“两得”,“双雕”,“二鸟”。
师:自己读课文,一句句的读,尽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两遍,刚才提的问题初步的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这个字“伫立”,领读。
生:跟读两边“伫立”。
师:出示“饯、脍、炙、捺”生:齐读两遍。
师:解释“脍炙人口”现在指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捺是按的意思,按捺不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换词就明白了。
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好得表示一下。
生:掌声。
师:请你读第三自然段,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这里有“饯行”这个词,再跟徐老师书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
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
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
解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教者从整体入手,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句,划一划,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又让我想起了这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者很好的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领子就是送别,就是体悟这“依依惜别的深情。
”
其次,抓住细节,体味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品味。
比如:、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柳依依、伫立、凝视、脍炙人口等,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
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等形式,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表情语言去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的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
话的广阔空间。
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导想象。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
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最后,拓展资料,升华情感。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
于是教者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趣味,闪现智慧火花,提高语文素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最后作业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听完了这堂课,我有一点疑惑。
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文章当
然是重点,那首诗我觉得在整篇课文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解老师今天的这堂课中,这首诗只是一带而过,学生齐读一遍而已。
是不是引出诗歌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再讲讲这首诗的意思,让学生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