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资料

合集下载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一、起源和历史安塞腰鼓起源于陕西省安塞县,据传始创于秦朝,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安塞腰鼓不断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

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传统音乐器乐,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瑰宝,代表了古代陕北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二、结构和制作安塞腰鼓主要由鼓框、鼓皮、鼓棒等组成。

鼓框经过木工制作,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精美绘制图案或花纹。

鼓皮多用水牛皮或羊皮,经过制作和调音后,具有独特的音质和响亮的音色。

鼓棒通常由木材制成,长度适中,便于演奏时的挥舞和击鼓。

三、演奏技法安塞腰鼓的演奏技法主要包括挥鼓、击鼓和踢脚。

挥鼓是安塞腰鼓演奏中最为特色的表演形式,演奏者将鼓棒挥舞得犹如舞动的丝绸般柔美,抒发出深沉悠远的艺术情感。

击鼓是以鼓棒敲击鼓面,发出响亮清脆的鼓声,并通过节奏变化来表现音乐的韵律和旋律。

踢脚则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配合舞蹈动作,使得整个演出更富有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

演奏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音乐才华,还要具备较高的体魄和舞蹈功底,方能在演出中达到完美的表演效果。

四、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

安塞腰鼓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奏、重奏和合奏等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在表演过程中,演奏者要配合翩翩起舞的舞蹈动作,展现出一种生动、活泼、欢快的音乐氛围。

安塞腰鼓还常常与其他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如锣鼓舞、杂耍、大秧歌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演出节目。

五、文化意义和传承价值安塞腰鼓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音乐器乐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传承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古代陕北地区的历史和传统风俗,更是对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的生动表现。

安塞腰鼓的传承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器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

安塞腰鼓的简介

安塞腰鼓的简介

安塞腰鼓的简介“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2009年国庆典礼,并赴日本等地进行表演。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表演安塞腰鼓的特点安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

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

集中表现了陕北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憨厚、实在、乐观开朗的性格。

同时,它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

因而,它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

安塞腰鼓从农村打到城市;从黄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打到天安门前;从自编自演走向电影电视屏幕;从农运会打到亚运会;从陕北的穷山沟走上世界领奖台。

安塞腰鼓以它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打遍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这不仅是黄土高原的代表,也中国的代表,世界的代表!安塞腰鼓源于战争和祭祀,后来演变为民间的娱乐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宋代诗人范成大有诗曰,“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充分证明当时在西北边塞腰鼓的盛行。

腰鼓报告总结

腰鼓报告总结

腰鼓报告总结概述本报告总结了腰鼓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奏技巧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腰鼓是一种传统的打击乐器,广泛用于舞蹈表演、庆典仪式以及民间节日等活动中。

通过学习腰鼓,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传统艺术形式。

腰鼓的起源与发展腰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军事鼓乐。

在古代战场上,士兵们用腰鼓声来传递指令和协调战斗节奏。

随着时间的推移,腰鼓逐渐发展成独立的音乐乐器,并走入了民间艺术领域。

如今,腰鼓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世界各地的人们喜爱。

腰鼓的演奏技巧腰鼓的演奏技巧需要细致的手指灵活度和节奏感。

演奏者通常使用两只手同时击打腰鼓,每只手都扮演不同的角色。

一只手掌握主要的节奏和鼓点,而另一只手则负责增添细节和装饰音。

演奏者还可以借助不同的击打位置和力度,创造出不同的音色效果。

腰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腰鼓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经常出现在舞蹈表演、庆典仪式以及民间节日等活动中。

腰鼓可以通过节奏感和音色效果来传递情感和表达意义,同时也能够带动观众的情绪,增强表演效果。

腰鼓在建筑工地上也被广泛使用。

工地上的工人们通过击打腰鼓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调动工作积极性。

腰鼓的鼓点能够产生激励性的节奏感,让工人们保持专注和充满活力。

结论腰鼓作为一种传统的打击乐器,不仅在中国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实际的作用。

通过学习腰鼓,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的音乐魅力,还可以提高手指灵活度、节奏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腰鼓的演奏技巧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音乐领域,为音乐创作和表演增添新的元素。

文档完成时间:2021-10-25。

腰鼓

腰鼓

历史渊源
发祥地及起 源
发展
腰鼓位于横山县黑木头川南塔乡的张村有地村,是腰鼓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今天腰鼓保存最原始和最完整的 地方,它保持着腰鼓自清以来的完全传统的东西。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 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 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 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1981年,在与 安塞县比邻的延安市梁村乡王庄村一处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众在耕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 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均系翻模成型后烧制的。经延安地区文物考古专家鉴定,系宋代造物。画像砖 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作挥槌击鼓状, 左侧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击鼓者赤膊,穿灯笼裤,腰系彩带, 飘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动作和形象,颇似当今腰鼓中“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进步”的第二拍动作。 腰鼓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对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 发展,提供了珍贵翔实的文物资料。
腰鼓
中国传统民族乐器
01 释义
03 历史渊源 05 奏法
目录
02 简介 04 形制 06 风格特征
07 表演形式
09 传承
பைடு நூலகம்
目录
08 活动习俗
腰鼓是汉族传统棰击膜鸣乐器之一,它来源于生活,又很好地表现了生活。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在民间广 泛被流传,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掀起了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 特的艺术性。

中华腰鼓

中华腰鼓

中华腰鼓目录第一讲走进腰鼓的世界 (2)第二讲腰鼓的预备动作和基本鼓谱 (5)第三讲路鼓和小收点 (7)第四讲黄莺落架和蜻蜓点水 (9)第五讲各种步伐的调整步 (11)第六讲双燕齐飞与飞虎出洞 (13)第七讲拜四方与雄鹰展翅 (14)第八讲追风鼓和金三锤 (15)第九讲对鼓和大进军及转身 (17)第十讲半蹲打和白鹤亮翅 (19)第十一讲组合套路 (20)第一讲走进腰鼓的世界在苍茫的黄土地上他们顽强地拼搏,两只干裂着血口的大脚板,硬是在那大山石壁上磨出大路;一双长满老茧的粗壮手臂,驶掌着饱经风雨的生活之舟;一副压不弯的铁脊梁,总也能撑起一方蔚蓝的天。

祖祖辈辈传承着轩辕皇的血脉,世世代代延续着中华龙的精魂。

他们是炎黄的子孙,他们是神龙的后代!一声呐喊能使山呼谷应,纵身一跃也能让大地生辉!腰鼓是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打击乐器。

据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腰鼓这种打击乐器,古今形成制不同。

古之腰鼓,据北宋陈旸著《乐书》(成书于徽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前)记载:“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纤腹。

”隋唐时,用于西凉、龟兹、疏勒、高丽、高昌诸乐,秦时挂在腰间,用两手掌拍击。

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中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秦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

新中国成立前,腰鼓最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流行全国,尤其在我国北方,是民间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庆典活动的主要形式,并且不断有所发展,形成了不同地区的不同腰鼓打法、套路和风格,如近年来表现比较突出的“安塞腰鼓”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腰鼓,这种原受群众喜爱的乐舞活动形式在大江南北更加盛行、更加广泛地开展起来,它不但成为各种表演、比赛、庆典活动的重要节目,而且成了广大群众平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文体和康乐活动,天天锻炼,天天娱乐。

我们深信随着腰鼓这种民间喜闻乐见的乐舞活动在全国各地的广泛开展和推广,必将推动促进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发展,提高我国全民的健康长寿水平。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3课 安塞腰鼓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3课  安塞腰鼓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第03课安塞腰鼓知识点01 文题解读安塞腰鼓是陕北传统民间舞蹈,起源于春秋以前,表演时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表现力极强,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题目直接交代了文章描写的对象,又是文章行文的线索。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刘成章(1937—)当代诗人、散文家。

陕西西安人。

他的散文多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具有浓郁的黄土高原特色。

代表作有散文集《黄土情》《羊想云彩》,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

略有改动。

20世纪80年代初,人到中年的刘成章,远离家乡来到省城后,脑际回闪着安塞腰鼓那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回旋着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

而祖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景象,令他怦然心动。

这些景象随即转化成刘成章日日在感悟的“那一瞬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既“安塞腰鼓”。

因此他写下此文,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理解。

知识点03 字词积累1.字音:咝.(sī)晦.暗(huì)困倦.(juàn)瞳.仁(tóng)捶.(chuí)戛.然(jiá)烧灼.(zhuó)亢.奋(kàng)羁.绊(jī)恬.静(tián)冗.杂(rǒng)束缚.(fù)淋.漓(lín)骤.雨(zhòu)磅礴..(páng bó)2.词义:瞳仁:瞳孔。

恬静:安静,宁静。

亢奋:极度兴奋。

晦暗:昏暗。

文中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

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羁,约束。

闭塞:堵塞。

蓦然:指突然,猛然。

冗杂:繁杂。

严峻:严厉、严肃,严重。

烧灼:指高温炙烫。

文中比喻安塞腰鼓强烈地感染着观众。

磅礴: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

淋漓:形容畅快、酣畅。

安塞腰鼓结构划分

安塞腰鼓结构划分

安塞腰鼓结构划分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民间乐器,属于打击乐器范畴。

其结构主要由鼓身、鼓头、鼓架等组成。

鼓身:鼓身是安塞腰鼓的主体部分,通常是用木头制成,形状为长圆形。

鼓身的长度一般在30-40cm之间,直径约为15-20cm。

不同大小的鼓身会影响到乐器的音色。

鼓头:鼓头是安塞腰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用牛皮或羊皮制成,鼓头的直径一般在25-30cm之间,厚度约为1-2cm。

不同材质的鼓头也会影响到乐器的音色。

鼓架:鼓架是安塞腰鼓的支撑结构,也是乐手演奏时所需的支撑平台。

通常是由三条长木条组成,形状为三角形,中间布置有一个支架,用于固定鼓头。

除此之外,安塞腰鼓还需要一些辅助部件,如鼓锤、鼓绳等。

鼓锤是乐手演奏时所使用的敲击器,由木头或铁制成,形状为长方形或圆柱形。

鼓绳则是用来固定鼓身和鼓架的弹性绳子。

总的来说,安塞腰鼓的结构简单,但是在演奏时所需要的技巧和表现力却很高,是一种充满陕西地方特色的传统乐器。

- 1 -。

关于腰鼓文化传统资料

关于腰鼓文化传统资料

关于腰鼓文化传统资料腰鼓,又称腰鼓新夜迓,是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腰鼓在中国各地流传广泛,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表演方式和演奏风格,其中以湖南、广东等省份的腰鼓文化更为有名。

腰鼓起源于中国古代丰收祈福的习俗,最早出现在农业文明时期。

农民们在农忙季节或重要的节日中,用腰鼓形式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安康。

腰鼓的具体形式有不同的变种,但一般来说,它由一个鼓面和一个腰鼓体组成,演奏者将腰鼓戴在腰间,通过旋转或抖动腰身,使鼓面发出节奏感强烈的声响。

腰鼓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纯粹的音乐表演形式,更融入了哲学、宗教、民间信仰等元素。

腰鼓演奏通过鼓声的共振,既可以调动人们的情绪,又可以祈求吉祥。

在农村,人们常常将腰鼓的演奏和舞蹈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庆祝和欢乐的场景,寓意着农民劳作辛勤而又充满希望。

另外,腰鼓在古代还是武术表演中的一种重要元素,可以提供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享受。

腰鼓文化在中国各地有各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以湖南腰鼓为例,它是中国腰鼓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腰鼓之乡”。

湖南腰鼓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传承至今。

湖南腰鼓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奏,也有合奏,同时还与舞蹈、杂技等形式搭配,丰富多彩。

湖南腰鼓演员通过快速的鼓点和灵活的身体动作,展现出高度的技巧和表达能力,给观众带来震撼和享受。

腰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对后辈的培养和教育。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腰鼓往往由父辈传授给子辈,种族和家族的身份都与腰鼓有关。

腰鼓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这种传统形式特别能够保持其原汁原味和纯正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腰鼓文化也面临着挑战,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腰鼓表演。

因此,当代人们应该重视腰鼓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其能够继续在未来发展。

总之,腰鼓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腰鼓基本知识

腰鼓基本知识

腰鼓基本知识
嘿,咱来说说腰鼓这玩意儿的基本知识哈。

腰鼓啊,那可是老带劲了。

腰鼓一般是椭圆形的,两头有点不一样大。

一面鼓皮绷得紧点,敲起来声音清脆响亮;另一面呢,稍微松一些,声音就比较低沉。

腰鼓上还系着红绸子,舞起来的时候,那红绸子随风飘动,可好看了。

打腰鼓得有专门的鼓槌。

鼓槌一般是用木头做的,一头粗一头细。

粗的那头用来敲鼓面,细的那头方便抓握。

打腰鼓的时候,双手拿着鼓槌,有节奏地敲打腰鼓,那声音能传老远。

腰鼓的打法也有讲究。

有各种不同的节奏和动作。

比如说,可以单敲一面鼓,也可以两面鼓一起敲。

还可以边敲边跳,或者边走边敲。

不同的打法能打出不同的效果,可热闹了。

腰鼓的服装也很有特色。

一般都是红色或者黄色的,颜色鲜艳,看着就喜庆。

衣服上还会有一些装饰,像花纹啊、亮片啊啥的。

头上也会戴个头巾,或者扎个辫子,看
起来特别精神。

俺给你讲个事儿哈。

俺们村里有一次搞活动,就有腰鼓表演。

那些打腰鼓的人,穿着漂亮的服装,拿着鼓槌,敲得可带劲了。

他们一会儿排成一排,一会儿围成一个圈,一会儿又变换各种队形。

那声音,那场面,可热闹了。

俺在旁边看着,都忍不住跟着节奏扭起来了。

所以说啊,腰鼓这东西,真的很有意思。

它不仅能让人感受到热闹的氛围,还能锻炼身体。

要是有机会,你也可以试试打腰鼓,保准你也会喜欢上它。

湖南株洲的风俗

湖南株洲的风俗

湖南株洲的风俗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湖南株洲的风俗源远流长,融合了古代传统与现代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腰鼓简介

腰鼓简介

腰鼓简介【关于腰鼓】此种腰鼓不同于古代“广首而纤腹”的细腰鼓类乐器,而是一种中间粗、两端稍细的筒状鼓。

木制鼓身,两端蒙牛皮或骡马皮。

鼓身髹红漆或黑漆。

有的描绘纹饰。

鼓身一侧装置两个鼓环,环上系带,将鼓斜挂于腰际,双手各执一棰敲击。

大腰鼓长40、鼓面直径20厘米;小腰鼓长34、鼓面直径15厘米。

腰鼓形制与花鼓相同而稍大,相传是由花鼓发展而来。

演奏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称为“腰鼓舞”。

最初流行于陕北的安塞、横山、米脂、子洲等地,以安塞、横山最为普及。

横山《腰鼓舞》往往与集体大秧歌结合,其特点是步伐多变、花样丰富,称《腰鼓秧歌》。

米脂《腰鼓》多由二至四人表演,突出个人技巧。

腰鼓奏法变化繁多,如“中国”、“止点”、“单点”、“花点”、“乱点”、“长点”、“流水”、“紧三锤”等。

鼓点与动作结合的技法则有“凤凰三点头”、“老虎大洗脸”、“雷神鼓”、“蝴蝶飞”、“鸡啄米”、“马步大缠腰”等。

民间腰鼓队在喜庆节日里表演腰鼓舞,可多达数百人,往往分成两个队,具有竞赛性质,以增加欢腾热烈的气氛。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1943年曾谱曲配词,创作《胜利腰鼓》(贺敬之词、刘炽等曲)在舞台上演出。

【安塞腰鼓】安塞县素有“鼓之乡”的美称。

历史悠久,据传在秦汉时期驻守在万里长城的士卒,视鼓为战斗中必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和异常情况时,就以击鼓来报警。

在作战失利时,作为求援讯号。

两军对垒时,则以击鼓助威,鼓舞士气。

取胜后则以鸣鼓来庆贺。

传到民间后,截为小筒状,蒙牛、羊皮于两端,成为今天的腰鼓。

每逢节日击鼓助兴。

今天安塞不论男女老少,都能挂鼓挥褪,表演一番。

表演形式可分为文、武腰鼓。

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武腰鼓表现激烈,粗矿雄壮,动作幅度大。

男鼓手叫“踢鼓子”,女鼓手叫“拉花”。

腰鼓分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路鼓,在行进中表演,步伐有“走路步”、“十字步”、“左右侧蹬腿”、“劳动步”和“金鸡啄米”,“三步一停”、“四步一望”。

另一种是场地鼓,可分为单打、双打、对打、多人打,人数可以多至数百人。

第3课《安塞腰鼓》课件(共16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3课《安塞腰鼓》课件(共16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 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再读体悟情感
• 好一个安塞腰鼓! • 好一个安塞腰鼓! •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课后作业
1.本文语言激情澎湃,情感丰沛恢弘,慷慨激昂十分适合朗 读,请大家课后配乐朗诵本文上传至班级群内,与大家分 享。 2.课后阅读刘成章的相关作品,,感受他独特的作品风格 以及文化内涵。(推荐《黄土写意》《望秦俑》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再现生命律动
•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 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 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 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 奇伟磅礴的能量!
安塞腰鼓
初步解读
安塞腰鼓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三个连续的词语回答。)
壮阔
豪放
火烈
好一个安塞腰鼓!
再现生命律动
•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再现生命律动
•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 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资料链接
• 那个时期我满脑子都是改革开放,因为天地的巨大变化 给我个人和国家都带来了希望,我对改革开放充满热情。 ——刘成章《安塞鼓声二十年》

浅析“腰鼓”特色活动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文档资料

浅析“腰鼓”特色活动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文档资料

浅析“腰鼓”特色活动对幼儿教育的影响腰鼓作为流传于民间的传统群体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腰鼓活动,它不仅能大力弘扬民族艺术文化,而且能启迪孩子的智慧和心灵,发展孩子手、脚动作的协调能力,且能为培养孩子专注、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合作、竞争进取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和条件。

因此,以腰鼓特色为契机,弘扬传统的腰鼓艺术,将其作为对孩子进行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激发孩子积极向上、对民俗文化热爱的情感,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究和尝试。

我园早在2010年就开展了弘扬民族文化的活动,把传承腰鼓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建立了百人腰鼓队,并多次参加演出表演活动。

我们认为幼儿期是人的一生成长的关键期,应该培养幼儿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

腰鼓文化具备这种促人奋进、激人向上的内涵,鼓本身所特有的韵律、美感和激励人心的教育作用,对幼儿一生影响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自从我园开展腰鼓特色活动以来,深刻体会到了腰鼓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通过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生活情趣,享受了腰鼓活动带来的愉悦感觉,提高了幼儿的音乐素养,而且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丰富多彩的腰鼓创造活动,让幼儿感受快乐1.创造环境,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感受打腰鼓的乐趣。

创造良好环境,营造浓厚氛围是让幼儿热爱腰鼓活动的第一步。

幼儿只有喜欢上打腰鼓,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才能强化学习效果,因此,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我们利用一切机会让幼儿感受打腰鼓的热闹场面和快乐声音。

如在教室里投放腰鼓的图片供幼儿欣赏;每周一次带幼儿到大活动室亲身体验,感受打腰鼓的乐趣;将收集来的各种铁罐拿来供孩子们敲敲打打,感受声音的魅力。

2.从熟悉的内容入手,引导幼儿感受学习乐趣。

腰鼓练习是一项很辛苦的活动,枯燥艰苦的训练并不是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复杂的节奏变化、队形变化更不是孩子们能接受的,也不是老师们在现有水平下能教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对腰鼓保持兴趣呢?我们从孩子们熟悉的内容入手,除了让孩子们学习一些简单的“欢迎,欢迎,热烈欢迎”迎宾队列外,还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的节奏练习,并在腰鼓学习中,尝试用腰鼓演奏;此外,我们还尝试让幼儿用腰鼓演奏熟悉的歌曲《大中国》,熟悉的音乐,熟悉的舞蹈动作,用不同的道具表演,幼儿一下子信心百倍,似乎觉得打腰鼓是一项非常简单的活动,腰鼓自然变得更加有趣,更加受幼儿的喜爱了。

安塞腰鼓 教学资料

安塞腰鼓  教学资料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 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 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 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 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综合运用排比、比喻,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舞蹈场面的
壮美,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2.雄壮的鼓声(14-17):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只听见隆隆,
〔 14 ~ 17 节〕
〔18 ~22 节〕
( 寂静)的腰鼓 〔28~30节〕
奇丽的(舞姿 ) 〔23 ~27 节〕
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 从结构上看,“好一个安塞腰鼓!”是文章的抒
重点词义
大彻大悟: 彻底领悟。 惊心动魄: 形容极度惊险、紧张。 叹为观止: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 声音突然中止。 元气淋漓: 精神畅快、生命力蓬勃。
背景链接
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中华民族改革开放“高歌猛进”和 “阵痛”的关键时期,整个民族情绪处于“沸腾”的状态。一个 民族的希望,在于她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她的梦想和荣光,在于 她的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在于她的坚忍不拔和百折不挠,这是一 个民族的真气、正气、浩气和骨气,也就是一个民族的气节和气 魄。贫血缺钙的民族,何以立足于世界?“晦暗了又明晰、明晰 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正是中华民族 艰难坎坷的历史进程的一种写照,也是作者美好的期待和祈愿。 《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 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安塞腰鼓优秀ppt课件

安塞腰鼓优秀ppt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培养
加强安塞腰鼓传承人的培养
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传承安塞腰鼓技艺,培养新的传承人 。
完善安塞腰鼓档案资料
对安塞腰鼓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库,为保护和传 承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安塞腰鼓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对安塞腰鼓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打击侵权行为,维护安塞腰鼓的文化品牌形 象。
举办安塞腰鼓文化节
在校园内组织安塞腰鼓表演、比赛和文化讲座,让学生了 解安塞腰鼓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开设安塞腰鼓课程
将安塞腰鼓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或艺术教育课程,通过专业 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和表演能力。
成立安塞腰鼓社团
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安塞腰鼓社团,进行日常排练和演出活 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风格特点
安塞腰鼓以豪放、热烈、欢快为主要风格特点,注重节奏感 和韵律感的表现。
舞蹈队形与编排
队形变化
安塞腰鼓的队形变化多样,如圆形、方形、蛇形等,需要根据不同的表演需求进 行选择和编排。
编排技巧
在编排安塞腰鼓时,需要考虑节奏、韵律、队形变化等因素,使舞蹈呈现出层次 感和高潮迭起的效果。
服饰道具及化妆
社会时代背景
安塞腰鼓的创作与演绎,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更是对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体现与彰 显。
艺术审美意义
安塞腰鼓音乐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人们的 审美体验,提升了人们的艺术素养。
欣赏方法与技巧
了解背景知识
在欣赏安塞腰鼓音乐前,了解 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时 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音
安塞腰鼓优秀ppt课件
• 起源与历史背景 • 乐器结构与演奏技巧 • 舞蹈动作与表演形式 • 音乐作品欣赏与解析 • 跨文化传播与交流 • 教育推广与实践应用

安塞腰鼓的主要内容

安塞腰鼓的主要内容

安塞腰鼓的主要内容安塞腰鼓,又称陕北腰鼓,是一种源自陕西安塞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

这种舞蹈形式在中国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鼓乐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喜爱,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一大瑰宝。

安塞腰鼓的表演通常由一群身穿传统服饰的舞者组成,他们手持手鼓,腰间系着红绸带,随着鼓声跳跃起舞。

这种舞蹈动作优美而独特,充满了阳刚之美,展现了汉族民间舞蹈的魅力。

安塞腰鼓的鼓乐表演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鼓声激昂有力,与舞者的动作相互配合,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活泼。

在安塞腰鼓的表演中,舞者们的动作多变而富有节奏感,有的时候像是在模仿战马奔腾,有的时候又像是在表现耕作劳作的场景,整个表演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敬重。

舞者们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情境,进行各种不同的动作表演,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安塞腰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文化,它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

在古代,人们常常在丰收的季节,或是在节日庆典的时候,通过跳舞和击鼓来庆祝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安塞腰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安塞腰鼓已经不再局限于安塞地区,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

在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中,安塞腰鼓的表演常常能够吸引众多观众的目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同时,安塞腰鼓的表演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融入了现代舞蹈元素和音乐元素,使得其更具有时代感和观赏性。

总的来说,安塞腰鼓是一种富有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鼓乐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安塞腰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安塞腰鼓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希望安塞腰鼓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世人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震撼。

腰鼓资料

腰鼓资料

腰鼓教学案例设计第一课时了解腰鼓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腰鼓的传统,初步认识中国地图,知道腰鼓发展的几个地区。

2、会读与腰鼓有关的词语,选择感兴趣的写一写。

二、教学重点:看碟,认图,识字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录像资料、词语卡片四、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了解腰鼓(1)欣赏录像片段(2)腰鼓是一种喜气洋洋的娱乐表演项目,又是一项趣味十足的健身活动。

它节奏欢快,鼓声清脆动听,敲打起来立刻给人一种精神振奋的欢乐感觉!“打腰鼓”兴于陕北安塞县一带。

古时边关守军,腰系腰鼓,用以击鼓报警、助威、求援、和庆贺胜利之用。

腰鼓队伍庞大,动作整齐、豪迈、遒劲、剽悍,鼓声震天,十分壮观。

2. 观察图片,学习词语(1)出示中国地图。

你们看中国的地图像什么形状?出示词语:中国腰鼓最初流行于陕西,后来在全国发展流行。

出示词语:腰鼓观察图,读一读,写一写:中国(2)腰鼓是红色的,充满着热情和喜庆的感觉!出示词语:红色观察图,读一读,写一写(3)腰鼓属打击乐器。

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鼓长34厘米,两面蒙皮。

出示词语:圆筒形。

观察图,读一读(4)鼓框上有环,用绸带悬挂在腰间,演奏时双手各执鼓槌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

出示词语:击打示范动作读一读3.熟悉基本鼓点:(1)教授系腰鼓的方法。

(2)教授基本鼓点:腰鼓很好打,只要熟练了,不管你走,跑,还是跳,乃至你翻跟斗都没问题,因为腰鼓的鼓点是不变的,节奏欢快,永远是: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

出示:╳ 0 ╳ 0 ╳╳ 0 ╳ 0 跟老师读鼓点。

4、游戏巩固:(1)师出示词语卡片,出示图,做动作,生读对应的词:腰鼓红色圆筒形击打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2)练习后,抢答。

(3)尝试读句子:腰鼓红色,圆筒形,击打时,节奏欢快,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5、总结升华:伴随着“咚—叉—”声,鼓槌挥舞,彩绸翻飞,腰鼓这样的民间技艺,既振奋精神,又磨练意志,人借鼓势,鼓借人威,它打出了咱们中国人的气魄与活力。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精品教学课件

品析课文
1.安塞腰鼓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壮阔 豪放 火烈
2.简单说说安塞腰鼓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命的强健刚劲 旺盛的生命力 强大的力量 气势 宏大 气势磅礴等等
3.安塞腰鼓,它粗犷、豪放、壮阔而又热烈,那么作者是如何
描写气势磅礴的宏伟场面的呢?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 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 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安塞腰鼓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是产生于 北方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它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其粗犷、雄浑的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 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浑然一体 。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 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源远流长, 风格独特,融舞蹈、音乐、武术于一体,具有队行多变、刚 劲、豪放的特点。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 国腰鼓之乡”。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安塞腰鼓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感受安塞 腰鼓的恢宏气势。(重点)
2.体会长短句式交错使用的节奏、韵律美,学习多种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难点)
3.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和文 明,感受生命的壮美。(素养)
新课导入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鼓吗? 腰鼓
开篇仿佛呈现一群高原后生的雕塑,安然不动,“神情 沉稳而安静”。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 热闹后突来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 是实写)。再结合它前面一句“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情境突变,读来感觉异样陌生,正是作者追求的表达效果。 再联系全文看,开篇说一群后生,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 不曾响过”,表现了一种“静”的氛围;接下来是文章的主 体,一直写腰鼓激情喧响;到最后鼓声“戛然而止”,这样 由静到响,再由响到静,文章起伏跌宕,结构回环完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鼓教学案例设计第一课时了解腰鼓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腰鼓的传统,初步认识中国地图,知道腰鼓发展的几个地区。

2、会读与腰鼓有关的词语,选择感兴趣的写一写。

二、教学重点:看碟,认图,识字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录像资料、词语卡片四、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了解腰鼓(1)欣赏录像片段(2)腰鼓是一种喜气洋洋的娱乐表演项目,又是一项趣味十足的健身活动。

它节奏欢快,鼓声清脆动听,敲打起来立刻给人一种精神振奋的欢乐感觉!“打腰鼓”兴于陕北安塞县一带。

古时边关守军,腰系腰鼓,用以击鼓报警、助威、求援、和庆贺胜利之用。

腰鼓队伍庞大,动作整齐、豪迈、遒劲、剽悍,鼓声震天,十分壮观。

2. 观察图片,学习词语(1)出示中国地图。

你们看中国的地图像什么形状?出示词语:中国腰鼓最初流行于陕西,后来在全国发展流行。

出示词语:腰鼓观察图,读一读,写一写:中国(2)腰鼓是红色的,充满着热情和喜庆的感觉!出示词语:红色观察图,读一读,写一写(3)腰鼓属打击乐器。

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鼓长34厘米,两面蒙皮。

出示词语:圆筒形。

观察图,读一读(4)鼓框上有环,用绸带悬挂在腰间,演奏时双手各执鼓槌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

出示词语:击打示范动作读一读3.熟悉基本鼓点:(1)教授系腰鼓的方法。

(2)教授基本鼓点:腰鼓很好打,只要熟练了,不管你走,跑,还是跳,乃至你翻跟斗都没问题,因为腰鼓的鼓点是不变的,节奏欢快,永远是: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

出示:╳ 0 ╳ 0 ╳╳ 0 ╳ 0 跟老师读鼓点。

4、游戏巩固:(1)师出示词语卡片,出示图,做动作,生读对应的词:腰鼓红色圆筒形击打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2)练习后,抢答。

(3)尝试读句子:腰鼓红色,圆筒形,击打时,节奏欢快,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5、总结升华:伴随着“咚—叉—”声,鼓槌挥舞,彩绸翻飞,腰鼓这样的民间技艺,既振奋精神,又磨练意志,人借鼓势,鼓借人威,它打出了咱们中国人的气魄与活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中老年人将其作为娱乐健身活动。

如今不少地区腰鼓表演不仅阵容强大,而且演技高超,成为群众文化艺术的一大亮点第二课时学习腰鼓基本打法一、教学目标:1、学习腰鼓的左右手打法。

2、学习腰鼓基本鼓点与基础打法。

二、教学重点:腰鼓基本鼓点与基础打法三、教学准备:每人一腰鼓,两鼓棰。

四、教学过程:1、单手练习:学习右手基本打法:上打,下打。

学习左手基本打法:内打,外打。

2、双手练习:学习左、右手交叉基本打法。

掌握基本鼓点╳0 ╳0 ╳╳0 ╳03、练习与巩固:自我练习,教师逐个辅导纠正4、展示表扬:表扬基础鼓点掌握较好的学生,并请他们展示给大家。

第三课时学习腰鼓行进打法一、教学目标:1、复习腰鼓左、右手交叉基本打法。

2、学习腰鼓原地踏步时的基础节奏打法。

二、教学重点:腰鼓行进的基本鼓点与基础打法三、教学准备:每人一腰鼓,两鼓棰。

四、教学过程:1、复习巩固:复习左、右手交叉基本打法。

温习基本鼓点╳0 ╳0 ╳╳0 ╳02、学习行进鼓点:先练习双脚动作:左脚起步,统一步伐。

配合双手动作,加入基本鼓点。

集体练习与个人练习相结合。

自我练习,教师逐个辅导纠正。

3、展示表扬:表扬鼓点掌握较好的学生,并请他们展示给大家第四课时学习腰鼓花样打法一、教学目标:1、学习腰鼓结束打法。

2、学习腰鼓花样打法之一:左右弓剪二、教学重点:1、腰鼓结束的基本鼓点2、学习腰鼓花样打法之一:左右弓剪步的基础打法三、教学准备:每人一腰鼓,两鼓棰。

四、教学过程:1、复习巩固:温习腰鼓行进基本搭法2、学习结束鼓点:先跟读结束鼓点:╳0 ╳╳0 ╳0复习原地不动的双手基础鼓点+结束鼓点复习原地踏步的行进基础鼓点+结束鼓点3、学习腰鼓花样打法之一:左右弓剪步的基础打法先练习双脚动作:左右弓剪步。

配合双手动作,加入基本鼓点。

集体练习与个人练习相结合。

自我练习,教师逐个辅导纠正。

4、展示表扬:表扬鼓点掌握较好的学生,并请他们展示给大家。

第五课时学习腰鼓花样打法一、教学目标:学习腰鼓花样打法之二:转圈二、教学重点:学习腰鼓花样打法之二:转圈的基础打法三、教学准备:每人一腰鼓,两鼓棰。

四、教学过程:1、复习巩固:复习原地不动的双手基础鼓点+结束鼓点复习原地踏步的行进基础鼓点+结束鼓点复习花样打法之一左右弓剪的基础鼓点+结束鼓点2、学习腰鼓花样打法之二:转圈的基础打法教师先示范腰鼓花样打法之二:转圈的基础打法。

配合双手动作,加入基本鼓点。

集体练习与个人练习相结合。

自我练习,教师逐个辅导纠正。

3、展示表扬:表扬鼓点掌握较好的学生,并请他们展示给大家。

第六课时腰鼓汇报与展示一、教学目标:学习腰鼓课程的展示汇报。

二、教学重点:展示所学的中国传统腰鼓的所有基本打法三、教学准备:每人一腰鼓,两鼓棰。

四、教学过程:1、复习巩固:复习原地不动的双手基础鼓点+结束鼓点复习原地踏步的行进基础鼓点+结束鼓点复习花样打法之一左右弓剪的基础鼓点+结束鼓点复习腰鼓花样打法之二:转圈的基础打法+结束鼓点2. 展示汇报所学的中国传统腰鼓的所有基本打法南小腰鼓花样打法一、腰鼓的结构简介及规格:鼓身木制,形如木桶,中间较粗而两端稍细,两面蒙以牛皮、马皮或羊皮。

鼓身涂以朱漆或绘有花纹图案。

二、腰鼓有大小不同规格:大号腰鼓,鼓长38厘米、面径20.5厘米;二号腰鼓,鼓长33厘米、面径16厘米;三号腰鼓,鼓长31 厘米、面径14厘米;四号腰鼓,鼓长26厘米、面径12厘米。

鼓身一侧装置两个鼓环,系以红绸布为鼓带。

两根鼓棰长25厘米,棰尾系以红绸穗为饰。

三、腰鼓的挎法:演奏时,奏者将鼓带挂于右肩,鼓身斜挎左腰,双手各执一棰敲击,两棰即可同击一端鼓面,也可各击一端鼓面。

一、鼓点简介:腰鼓发音清脆响亮。

无固定音高。

鼓点有花点、碎点、单点、双点、起鼓点、路鼓点、边点、帮点等。

花样有敲小棒、双展翅、欢呼跳跃、串花篱笆、对脸笑等。

1、起鼓点:××⊙×⊙|× O|咚咚巴咚巴咚××⊙×⊙|× O|咚咚巴咚巴咚××⊙×⊙|× ×|咚咚巴咚巴咚咚××⊙×⊙|× O‖咚咚巴咚巴咚打法:双手按节奏敲击。

脚按节奏踏步四次。

【咚】为右手棰尖敲击鼓心。

【巴】为左手棰尖敲击同侧鼓心。

2、路鼓点:×⊙×⊙|××⊙×⊙‖咚巴咚巴咚咚巴咚巴打法:双手按节奏敲击。

脚:第一种方法是按节奏踏步四次。

第二种方法是一拍左脚向前迈一步,二拍右脚向前迈一步,三拍左脚向前迈一步,四拍右脚跟在左脚后成丁字步。

【咚】为右手棰尖敲击鼓心。

【巴】为左手棰尖敲击同侧鼓心。

一拍前半拍右手棰尖敲击鼓心后甩至右侧身后,同时眼睛看右手。

二拍前半拍右手棰尖敲击鼓心后甩至胸前。

三拍按节奏敲击。

四拍动作同二拍。

腰鼓花样花样【一】敲小棒手:一二拍同路鼓点,三四拍双手鼓棒在胸前按节奏敲击五次。

脚:动作同路鼓点。

花样【二】双展翅手:一拍双手鼓棒同时敲鼓一次后拉开。

二拍双手鼓棒同时再敲鼓一次,三四拍动作同路鼓点。

脚:动作同路鼓点。

花样【三】欢呼跳跃手:一二拍动作同路鼓点,三拍双手举至头上方左侧,四拍双手举至头上方右侧。

脚:一二拍动作同路鼓点,三四拍双脚各跳起一次。

三四拍口喊“嘿嘿”。

花样【四】对脸笑手:一拍双手鼓棒同时敲鼓一次后拉开。

二拍双手鼓棒同时再敲鼓一次,三拍动作同一拍,四拍双手举至头顶,一组队员身体下蹲转至左侧,二组队员身体下蹲转至右侧。

脚:一二拍动作同路鼓点,三拍一组队员左脚向左转,二组队员左脚向右转。

四拍右脚至左脚左后方。

花样【五】串花篱笆手:动作同路鼓点。

脚:第一遍路鼓点两排并成一排,一组队员在前,二组队员在后。

第二遍路鼓点调整队形。

第三遍路鼓点一排分成两排,一二组互换位置。

第四遍路鼓点调整队形。

第五至八遍路鼓点同一至四遍路鼓点。

新编腰鼓花样:花样【一】:节奏同路鼓点。

脚原地踏步。

一二拍同双展翅状,口中喊“嘿嘿”两声。

三四拍按节奏敲击鼓边。

花样【二】:节奏同路鼓点。

脚原地踏步。

一二拍同双展翅状。

三四拍同“欢呼跳跃”的三四拍。

花样【三】:节奏同路鼓点。

脚原地踏步。

一拍双手同时敲鼓一次后向右下方甩。

二拍双手同时敲鼓一次后向左上方甩。

三四拍按节奏敲击。

花样【四】:节奏同路鼓点。

脚原地踏步。

一二拍按节奏敲击,同时前排队员转身与后排队员相对。

三四拍按节奏互相敲击对方鼓身花样【五】:节奏同路鼓点。

脚原地踏步。

一二拍按节奏敲击。

三拍左脚跳起,双手同时敲鼓一次后拉开同双展翅状。

四拍右脚跳起,双手同时收回敲鼓一次。

花样【六】:节奏同路鼓点。

队形同“串花篱笆”。

动作同“欢呼跳跃”或同“敲小棒”。

腰鼓队活动计划一、活动目标:1、认识腰鼓。

2、了解和掌握腰鼓的基本打法。

3、能把所学技法以表演形式展现出来。

二、活动对象:三---五年级学生,标准36人。

三、课程性质:1、腰鼓是民间的一种传统文化,它可以振奋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少先队生活,促进队员全面发展。

2、学生腰鼓的结构:鼓身木制,形如木桶,中间较粗而两端稍细,两面蒙以牛皮、马皮或羊皮(图)。

鼓身涂以朱漆或绘有花纹图案。

鼓身一侧装置两个鼓环,系以红绸布为鼓带。

两根鼓棰长25厘米,棰尾系以红绸穗为饰。

3、腰鼓的挎法:演奏时,奏者将鼓带挂于右肩,鼓身斜挎左腰,双手各执一棰敲击,两棰即可同击一端鼓面,也可各击一端鼓面。

4、腰鼓基本打法:平鼓、进军、蹬花进军、背打、前点后点、三三四七、下打、跳打。

四、活动时间:每周二、四下午活动五、活动内容安排校本教材----南小腰鼓目录第一课认识腰鼓,熟悉鼓性第二课“大缠腰”动作第三课“小缠腰”动作第四课“十字步”动作第五课“四步三望”动作第六课“弹跳步”动作第七课“鸭子步”动作第八课“马步横移”动作第九课“对鼓”动作第十课“金鸡啄米”动作第十一课“丰收步”动作第十二课“跨步侧踹”动作第十三课“跪打”动作第十四课“飞燕展翅”动作第十五课动作组合第一课认识腰鼓熟悉鼓性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腰鼓的简历2、掌握腰鼓的构造、性能和有关术语3、初步熟悉鼓性二、教学内容:1、学习背鼓和手握鼓楗的方法2、学习“咚”和“吧”打法三、教学重点:(1)握鼓楗(2)“咚”用右手打鼓,“吧”用左手打鼓。

四、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腰鼓、鼓楗。

五、教学步骤:1、教师简单讲述腰鼓的历史,以及表演的场次和规格,比如参加过亚运会开幕式的表演,香港回归等大型场次的演出。

2、介绍腰鼓的结构和背腰鼓的方法让学生领会。

3、教师讲解示范腰鼓的两个固定点,“咚”与“吧”的打法,并交待“咚”用右手打,“吧”用左手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