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美国新闻史_中的包容性_比较_美国新闻史_与_中国新闻事业简史_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论《美国新闻史》中的包容性

——比较《美国新闻史》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葛亚芬

(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湖南省 湘潭市 411100 )

[摘 要] 包容性是作者在写史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心理特质,只有包容才能读懂历史; 只有包容才能写好历史;只 有包容才能正确对待历史。包容心对于新闻这个注重公正客观的行业更为重要,新闻史的写作少了包容心就使新闻理论 的研究缺失了公正与客观, 造成新闻理论研究的巨大漏洞。通过阅读《美国新闻史》,将其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进 行比较,从三个方面对埃默里写作过程中的包容心进行论述,突出了埃默里在进行美国新闻史的写作时所投入的巨大包 容性,体现了他对新闻史独特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在阅读新闻史、理解新闻史、研究新闻史写作新闻史,在促进新闻 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包容心是公正与客观的保障。

[关键词] 包容性 历史 人性 性别与种族 读了美国新闻传播史经典教材—埃默里的《美国新闻史》,再与同样是经典的方汉奇先生的《中国新闻事业简史》进行一下比较,发现在中西各自丰腴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和人文精神,同时它们对各自新闻传播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埃默里在《美国新闻史》中对新闻史的叙述,充分折射出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特点。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作者在写史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包容性。在学习新闻理论的时候,经常提到写新闻要注重新闻的客观性。童兵先生在《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这样说的:“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指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事件;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是通过其所报道的事实的逻辑力量实现的。”在《美国新闻史》中,作者对史的记载所体现的包容性,与我们所说的客观性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包容才有客观,正因为包容才体现真实,正因为包容才表现公正。作者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对历史的包容。

历史是一种时间的跨度,是事物纵向的发展。在历史的脚步中,我们继承的是优秀的传统,但同时也被传统所拖累。传统并不只有瑰丽的一面,它也有着郁结凝涩、令人窒息的一面。埃默里在《美国新闻史》中不但体味出了历史的璀璨,也品尝出了历史的晦涩。他并不像某些美国作家一样妄自托大,把美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史,甚至世界新闻事业的进步全部归功于美国单个国家的馈赠。他认为,现代新闻体系的形成是人们进行的传播努力不断演变到现今阶段的产物。而这种演变涉及的是各个大洲。“一系列印刷与写作方面的技术发展始于中东和亚洲,并缓慢地向欧洲,最后是美洲扩散,导致了当今的报道与计算机、高速彩印机和卫星通信的奇妙结合……若不追溯众多这样的显赫业绩,我们就无法看到美国新闻史的全貌。”所以埃默里用了整整一章去阐述新闻界的历史遗产。这种对新闻史全貌的体现正是对包容性的追求。而方汉奇先生在写《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的时候,并没有把中国的新闻史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全景式的观察。他紧紧贴住中国新闻事业本身的发展,向我们展示的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简单而又清晰的脉络。

埃默里把美国的历史发展和美国的新闻史发展紧密结合,向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美国新闻史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历史形成的原因。这就是对历史的理解和感觉。革命需要摇旗呐喊者,需要自由的声音,所以随着革命脚步的到来,新闻界打出了“英王陛下在美洲之全体自由而忠诚的臣民的共同声音——要自由和财产,不要印花税”的口号。新国家的建立和政治体制的特点,党派与党派之间需要有代言人,因此党派报纸开始盛行。又是什么导致了便士报的出现?作者支持舒得森在他论文中的观点,把便士报的出现归因于技术革新、识字率高以及报刊发展的自我演进。只有把新闻事业的发展放入到历史的洪流中去比较和看待,我们才能够真正的了解新闻事业发展的原因,把握其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虽然没有像埃默里一样对历史进行这种横向的联系,但是,其中也多少体现出了包容性。例如在第十一章中所写的关于曲折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内容,就是对中国历史全貌的体现,是对历史的客观态度。

二、对人性的包容

所谓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公元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孔丘最早谈到了人性。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人性究竟是善是恶,几千年来让中外贤哲争论不休。

27

不同的回答,导致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积淀成了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国有人性本善的思想渊源和传统,西方人有人性本恶的思想渊源和传统。对人性善恶的不同回答,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涓涓之水,可汇成江河,毫厘不差,已相去千里。

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人性善恶的观点上的鲜明对比使中国人深信人性本善,期盼明君贤相,视礼义廉耻为治国安邦之道,讲求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所以在《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更多的是从“国”的方向对新闻史进行阐述,作者是以更高的角度去俯瞰历史。比如第一章的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事业,主要写的是各个朝代的报纸发展,而那时代表报纸的发展的,正是官方的报纸。所以中国人在写史的时候,强调的是国,强调的是集体,很少强调个人角色。即使写了,也着墨不多。相信人性本恶的西方人,不相信统治者总会开明公正,他们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西方国家逐渐走上了法制的道路。所以美国人对自由的追求不遗余力的同时,也高高举起了法制的旗帜。他们相信没有法律约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缺少法律保护的自由是虚幻的。作者在书中提到了《独立宣言》、《权利宣言》、《煽动法》、《外侨法》,以及轰动的“曾格事件”,由“申克诉美国案”、“埃布拉姆斯诉美国案”、“本杰明·吉特洛案”和“阿妮塔·惠特尼案”四宗关于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权利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案件中所提出的“明显而现实的危险理论”,都表明了虽然美国在追求自由和法制的时候并没有一帆风顺,甚至有人性丑恶的一面,可是依然抵挡不住他们对法治的向往。在此作者直面历史的真实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美国人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对平等的向往,与中国人的“家本位”、“国本位”正相反。他们强调的是“个体本位”,甚至有点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美国新闻史》中,埃默里对个体人物投入了很大的写作热情。本杰明·福兰克林、霍勒斯·格里利、汤姆·番恩、普利策、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等一个个形象鲜明的新闻人形象跃然纸上。首先来看看伟大的新闻工作者本杰明·富兰克林。作者在书中对他的一生概述为:“事业成功、丰富多彩的和有益于社会,历史上从未有过另一位美国人可以与他媲美。”,认为他对美国新闻事业最大的贡献是:他使新闻行业成为受人尊重的行业。对霍勒斯·格里利的评价是“美国新闻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主编之一”。并认为普利策是现代化大报的创办人,新式新闻事业的开山鼻祖。

同样,作者还充分正视人性,看到了人性的两面性。毛主席告诉我们说事物是由正反两方面组成的,因此每个人有了优点就不可避免的会有缺点。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我们这些优秀的新闻人物也不可能是完人。汤姆·潘恩这个激进派新闻报人在遇到慧眼识金的本杰明·福兰克林以前是一个“一文不名、而且对于沿海殖民地来说多少有点名声不佳的陌生人”;托马斯·杰斐逊这个反联邦人的英雄“并不是要为所有平民集团谋福利,他不信任无产阶级——即城市中的工人。”;原本想参军的普利策因为视力差,身体弱而被奥地利和法国外籍军团拒绝;赫斯特被哈佛开除后进入新闻界,并把美国新闻界带入了“黄色新闻时代”。这些在新闻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被作者这样描述,就立刻有血有肉,形象立体鲜明起来。

埃默里在《美国新闻史》的写作过程中看到了人性的各个方面,并且力求真实的再现,这正是一种用包容的态度去对待人性,用客观的态度去写作新闻史,用平常的心态去正视人的行为。

三、对性别和种族的包容

方汉奇先生在《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提到了史沫莱特和斯诺,他们一个是美国的女记者,另一个也是美国的著名记者。这说明方汉奇先生对女性和境外记者也是很关注的。但埃默里显然对这方面兴趣更加浓厚。他在前几版的《美国新闻史》中就有大篇幅这方面的内容。而在第八版中又重新加入了关于媒介中的妇女和少数族裔以及男女同性恋报刊的材料,这非常具有特色的,并且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很多行业出现了优秀的女性成功人士,而新闻媒介这个提倡自由、宣传自由的先导也无疑给女性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首先表现在对女权主义运动的叙述上,作者用一个小节的内容概述了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达到高潮的女性平权运动,包括选举、教育和财产所有方面的权利的争取。而《百合花》、《女性杂志》、《全国商界女性》等以女性为主要读者的杂志报刊都对女权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且直接导致了1920年《宪法第十九修正案》中关于“禁止对选举中的性别歧视”获得通过。其次就是作者单独专门对新闻界女性的进行了详细记录,这在新闻史书中很少看到。埃默里提到了很多20世纪初期的优秀女性新闻记者和编辑,如内战前《纽约论坛报》的玛格丽特·富勒和驻华盛顿记者兼明倪苏达州的报纸主编简·格雷·斯威斯赫尔姆,还有最早一批黑幕揭发者的艾达·M·塔贝尔等等。我们常说女性是半边天,特别是在如今这个提倡男女平等的时代,如果忽略了这一部分优秀的社会成员,那是一种对历史的偏颇眼光,是一种落后于时代的观念。

同时,作者对少数族裔也表示了高度的关注和尊敬。每个写美国历史的人必须正视美国历史上的奴隶制度和废奴运动。放弃了这个美国历史上的特殊现象,就无法真正的把美国历史的全貌呈现给世人。1850年,美国人口约有50万自由黑人,南部北部各占一半。他们和许多支持他们的白人一起,要求独立与自由。 (下转第12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