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以批判的特点而著称,他的结构化理论最初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在与功能主义的抗衡中诞生的。
它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结构》是该理论最成熟、最系统的著述。
吉登斯的《社会的构成》可以看成是他的结构化理论的一次总结性描述。
这也是吉登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在书中,吉登斯主要论说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他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表达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
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反思,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提出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过程才能得到说明。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容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 要么强调“社会结构的物化观”, 将社会结构视为独立于个人行动的象“物”一样外在于个人的实践的东西; 要么强调微观的个人行动、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和个人的意义建构, 将宏观现象还原为微观现象来解释的二元论观点, 认为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双方都是相互包含的, 并不构成各自分立的客观现实。
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所阐述的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中。
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1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Gordon's Structured Theory)是一种把组织结构定义成积极挥之不去的因素的理论。
它被认为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典范,其目的是帮助组织以最有效的方案管理组织,但同时又可以保持优势。
来自美国的James Gordon博士发展了这个理论,他强调了这个理论可以建立组织架构,促进决策和领导力发展等。
2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原则吉登斯结构化理论通过简化,明确和把控组织结构来确定组织结构的立场。
它的主要原则有以下几点:(1)一份有效的组织结构设计应当反映组织的价值观、战略和目标。
(2)应当按照效率的要求设计组织结构,以实现最佳的工作效果。
(3)组织应当建立适当的团队结构以促进跨部门合作。
(4)组织不但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分管职责,还要根据不同的层级和地位来让各负责人担负起责任。
(5)组织也应当给一定的监督和权力给员工,使其可以主动投身组织成功的工作流程中。
3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重要性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出现给组织的管理模式带来很多正面的影响。
它的出现有助于减少组织架构中的分管责任,并改善员工工作的绩效,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同时,它也鼓励组织将统一的愿景添加到每个角色的岗位上,以此增强组织的整体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通过将管理者视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也能够增进组织管理者对组织运作的控制力。
4 后续发展在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中,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仍在研究中,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们更好的了解组织结构的机制,并通过不断评估、审查和重新设计结构,以提高组织效率和发展活力。
同时,也可以让组织有效运用资源,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使组织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深入研究行动者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行动者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以及行动者如何通过自身的行为和选择改变社会 结构。
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快,对于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全球化对社会结构和行动者的影响 。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吉登斯认为,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是 指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所使用的规则 和资源,这些规则和资源在行动者的 互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并影响着行 动者的行为和互动结果。
结构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结构的双重性质
吉登斯认为,结构具有双重性质,即结构既制约行动者的行为,又 是行动者所使用的工具。
行动与结构的互动
吉登斯认为,行动与结构是相互依存的,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不断 地再生产着结构,而结构又反过来制约着行动者的行为。
01
忽视个体能动性
批评者认为结构化理论过于强调 结构的决定性,忽视了行动者的 个体能动性。
02
缺乏对权力的系统 分析
批评者认为结构化理论对权力的 分析不够系统,未能全面揭示权 力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03
理论应用范围有限
批评者认为结构化理论主要适用 于解释宏观社会现象,对于微观 层面的解释力有限。
对结构化理论的反思与展望
社会学系教授。
学术成就
03
吉登斯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被誉为结构化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之一。
学术背景与贡献
学术背景
吉登斯在学术研究中深受结构功 能主义和符号互动论的影响,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化理论。
理论贡献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强调社会结 构与个体行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对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领 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一、概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试图解释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
吉登斯,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对于结构化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理论主张,个人与社会结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嵌入、相互影响的关系。
结构化理论强调,个人的行动和决策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背景下进行的,而社会结构也是由个人的行动和决策所塑造的。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动态。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在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我们理解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将个人与社会结构视为相互嵌入的关系,结构化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个人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对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的理解方式。
结构化理论也为我们研究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
通过对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动力机制。
结构化理论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处理社会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寻求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1. 简要介绍吉登斯及其结构化理论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当代英国社会学的杰出代表,以其结构化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结构化理论试图在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寻找一个动态的平衡,强调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是相互构成、相互依赖的。
吉登斯认为,社会结构并不是外在于个体的客观存在,而是由个体的行动不断塑造和重构的。
同时,个体的行动也不是孤立无依的,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在吉登斯看来,结构化理论的核心在于“结构化二重性”原则。
这一原则指出,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在本质上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社会结构是行动者行动的媒介,它为行动者提供了行动的背景和框架另一方面,行动者的行动也在不断地改变和重塑着社会结构。
这种双向的互动关系使得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吉登斯提出的一种经济分析理论,用来说明和解释政策制定的结构和影响。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分析的是政策制定的结构和潜在影响,而不是具体的政策。
它认为政策的制定受到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技术因素的共同影响,并利用这些因素来影响政策的实施。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认为,政策制定的结构受政治利益的影响最大,而具体的政策则是政治利益的结果。
政治利益可以被理解为政治实体的政治需求,它们可以是国家、行政组织、政治团体或其他政治实体的需求。
经济利益则是政治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政治实体的经济利益,包括经济效益、经济收益和经济绩效等。
技术因素则是政治和经济利益的一种补充,它主要考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要求。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也提醒我们,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技术要求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到其他因素。
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仔细考虑这些因素,以免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
同时,政策制定者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以确保政策的成功实施,使政策的效果得以最大化。
第十讲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二)对解释学流派的批判
• 吉登斯对韦伯及其以后的解释社会学,尤其是舒茨的 现象社会学、加芬克尔等人的常人方法学和符号互动 论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并得出他的“双重解释学” • 对解释学重要流派符号互动论给予了批评性的分析, 以此进一步的澄清他的“结构化理论” • 在美国社会理论中,米德的社会哲学和符号互动理论 之间的差别已经被普遍认为只不过是“微观社会学” 和“宏观社会学”之间的分工 •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想要强调的是:在行动者对 社会的建构和社会对作为其成员得行动者建构之间的 关系问题与微观和宏观社会学之间的区别完全无关
双重解释学” 第一节 “双重解释学”与结构化 理论
• 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认识论,历史上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这包括两种基本的取向: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取向 • 一、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批判 • (一)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 科学观念的核心思想是:科学的目标对外部世界获得预见性 和解释性的了解 • 把科学看作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理性的和客观的事业 • 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孔德、迪尔凯姆和韦伯以及帕森斯和 他的学生默顿,实证主义在当代出现了很多分流,最新的代 表是:新功能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和交换理论 • 实证主义把社会学的使命理解为解释被认为是统治社会世界 的客观“法则”或因果关系,他们希望严格依据科学方法论 进行的足够数量的经验研究,最终能够生产出或发现这些法 则,实证主义的社会理论力图真实的解释社会世界
• 社会整合主要指的是行动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即 双方都在场的交互作用,也就是面对面的互动, 而系统整合则是群体和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 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所 要给出的最终答案之一,即社会和系统的再生产 是如何可能的,而他的“结构化理论”的形成无 非是他的“双重解释学”的具体运用,即用“敏 感的”概念框架来解释社会世界,而不是寻找永 不退色的规则和定律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象征符号symbolic tokens:一套抽象的中介 系统,典型是货币.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s:技术职能或专业性 的专家评价体系.
2.抽离化机制
抽离化机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抽象. 抽离化机制也具有重构时空或重构社会关系
的功能.
现代性 的制度 特征
书写的作用
书写经历了从最简单的行政列表到写作文本、 制定法律条文的发展过程,书写对传统国家 社会监控或行政控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以 下作用:
1扩大行政控制的效力范围; 2付诸现实; 3行为规范.
2.绝对专制主义国家
1政治力量的集中和扩张; 2新的法律机构的发展; A.法律开始向更具普遍性的方向发展; B.法律开始承认并保护私有财产; C.刑法和国家机器所用的制裁方式的变化. 3受军事冲突刺激,国家加强了中央财政管理,
四、结构二重性与制度多重性
1.结构化
社会生活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实现结 构化的过程.
社会行动与社会制度同时存在,二者不可分 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起,结构化成为制 度制约行动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行动方式.
2.制度与规则
吉登斯把制度和规则都放在实践过程中理解, 反对把两者理解为脱离实践的稳定对象.
二、结构化理论的方法原则
1.社会理论 吉登斯认为自己的结构化理论,既不是哲学,
也不同于社会学.社会理论是关于社会行动、 自我、交互行动、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定性研 究,要在各种矛盾关系中揭示问题的实质.
2.结构的二重性原则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不仅以自觉性认识原有 社会结构、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且按照自己 在行动中不断产生的新要求来调整行为规则 和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 结构从客观上的制约地位转入主观的创造过 程.因此,社会结构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创 造性两种品格.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1979年,吉登斯出版了《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 该书围绕着前一本书所提出的基本原则,系统建 立起独具吉登斯特色的“结构化理论”。
1990年,吉登斯出版了《现代性的后果》一书,本书 承前启后,一方面承接了《民族国家与暴力》的研 究话题,另一方面又预示了吉登斯在新的历史阶段 的研究重点。《现代性的后果》提纲挈领式地阐述 了吉登斯对于高度现代性世界的关注以及他对现代 性的基本主张。
1994年,他又出版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
本书是前一著作的系统展开,全面阐述了现代性对
1984年,他又出版了《社会的构成》一书,对结 构化理论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总结。
B
9
第三,历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在系统建 立起结构化理论体系之后,吉登斯开始了重建 社会学理论体系的过程。这一阶段的突出成果 体现在1985年出版的《民族国家与暴力》一书 上。
本书被誉为“历史唯物主义三部曲”的第二部, 也是吉登斯理论体系中最富历史社会学色彩的 一部著作。
《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新华出版社 2001
《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历史唯物主义三部曲",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 批判》,《民主-国家与暴力》与《超越左与右》。
B
7
二、吉登斯思想历程概述
第一,对经典思想家著作的反思。上世纪60年代 末到70年代,吉登斯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 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的著作进行了长达10年 的反思,考察了现代社会理论的各种起源和内在 不足,形成了两大著名的理论成果:《资本主义 与现代社会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 判》。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
吉登斯在批判传统社会科学 的自然主义,他引出社会科学的 两个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规律。 • 第一类涉及交通信号灯的例 子,现实中存在一种规则:红停 绿行。 • 第二类规律涉及人们的无意 后果。即尽管人们往往都是理性 的有意图的行动者,但行动的后 果往往不完全受人们的控制而成 为意料之外的结果,类似于谋事 在人,成事在天(有心栽花,无 心插柳)。
• •
•
结构的二重性。简单来说,结构 二重性是指结构既是行动的结果,又 是行动的中介。 • 对照语法与言语的例子,语法是 人们言语互动的产物,同时它又成为 人们遵守语法的言语的中介。语法不 仅是对人们交流的限制,更是人们沟 通的支持条件。 • 结构的二重性首先表明:社会实 践是循环往复地进行着的。但是,由 于行动者具有权宜性以及非意图后果 的存在,结构与社会实践又在不断被 改变。
(2)结构 • 吉登斯所说的结构与一般意义上的结构 不同,如这栋建筑是框架结构还是钢混结构 等物理意义上的说法;它也不同于日常生活 意义上的结构,如某组织的人事结构等。 • 吉登斯的结构同时具有两面性——客观 性与主观性。 • 客观性的一面:结构可以概念化为人们 利用的规则与资源。 • 规则是指行为的规范和表意性符码,规 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等,表意 性符码主要指语言。
首先,时间分离。 其次,空间分离。
• 在这里,吉登斯希望表明: • 首先,现代社会的不在场的交往 迅速增加; • 其次,不在场的交往可以操纵着 在场的交往; • 最后,可以进一步说,在场的交 往(典型代表是传统型交往,互相熟 识,交往密切,同质性高、人性化等) 日益被不在场的交往控制甚至取代。
• 吉登斯认为,这种时空分离有双重效 应: • • 一方面,它让社会更加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组合在一起。 • 人们的视野扩展了,各种理性化 的组织显著发展;吉登斯认为时空延 伸了。 • 例如,跨国公司在全球化扩张过 程中总部管理与生产部门的分离。
第四讲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3)结构与结构化
(a)结构的存在与规则、资源 (b)结构化与结构二重性 (c)时空 (d)结构性原则与结构丛、结构性特征 (e)结构与制约
(4)制度与社会系统
(a)制度
结构(丛) 理论 制度
意义
支配:权威 性支配 支配:配置 性支配 合法性
符号论
符号秩序/话 语形态
权威资源理论 政治制度 配置资源理论 经济制度 规范调控理论 法律制度
(b)社会系统 (c)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 (d)矛盾与冲突 (e)创造历史:社团、组织与社会运动
(5)社会实践与行动
(a)定位过程与定位—实践 (b)在场与共同在场 (c)日常接触
二、对结构化理论的评价
1、吉登斯过于忽视认识论问题以至于使他的一些 基本概念如行动、权力、结构、系统的解释具有 失去理论上的承接与发展的危险。 2、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并未真正克服二元论。 3、关于吉登斯对批判理论的理解。他纯粹是在后 设理论上否定主—客,事实—价值和理论—实践 这些二元划分,并非是以建构一整套的社会研究 路向,并非使批判真正在社会研究中发挥作用。
7、民族-国家的三种分类标准
标准一:政治地理学,依据工业与军事力量的强弱划分为 六种类型: 核心的/霸权的(focal/hegemonic) 毗邻的/附庸的(adjacent/subsidiary) 中心的/结盟的(central/aligned) 中心的/不结盟的(central/non-aligned) 边陲的/结盟的(peripheral/aligned) 边陲的/不结盟的(peripheral/non-aligned)
Anthony Giddens is director of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LSE)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hip sociologists of our time, being able to translate the current Zeitgeist into a kind of agreeable theory which seems to be applicable to the moment. The Guardian newspaper has referred to him as 'the most quoted sociologist of our time' and Tony Blair and his team seem to have taken Giddens to heart.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第 一 节
社会整合:例行化和区域化。 区域化不仅指在物理空间中的具体定位,而且还涉及到与各 种常规化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时间—空间的区域分化,区 域化是空间中社会互动的再生产。 例行化是社会互动关系在时间流程中的再生产,在时间的流 逝中,人们有序和可预知的态度延伸其互动,认识到他们需 要别人的信任。 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时空的交汇方式发生 了深刻的变化,时空关系发生了分离,这种分离使得人们在 时空上无需共同在场便可以进行互动,正是例行化维系了不 在场互动过程中的本体性安全感。
监督机器成了与现代性兴起相关的第三个制度维度; 第四个制度性维度是对暴力工具的控制。
第 二 节
吉登斯用“时空分离”、“社会制度的抽离化”和“反思性 的制度化”等三个因素来解释现代性的变迁动力。 时空的分离进一步促成了“社会制度的抽离化”,这种抽离 化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象征符号,一类是专家系统,象
进行的足够数量的经验研究,最终能够生产出或发现这些 法则。
实证主义忽视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各种认识构造活动。
第 一 节
吉登斯对解释社会学的整体缺陷进行了总结:首先,解释社 会学在强调行动意义的同时,却忽视了实践; 其次,忽视了权力问题; 再次,忽视了对观念系统的不同解释与利益争斗的关系; 吉登斯认为有三个相互交叉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对行动这
第 二 节
对现代性的分析
多维度的现代性分析
现代性的动力机制 现代性的后果
第 二 节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多维度的,过去社会学理论所阐述的 各种因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大多数社会学观点中,存在着争论现代性制度究竟是资本 主义的还是工业化的问题,吉登斯把资本主义和工业主义看 成是现代性制度的两个不同的制度维度或组织类型;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结本局的的批行判为意或见事:吉(件1登,)针人斯对类的进社化会结论的构的变观迁化点不,存理吉在论登普斯遍提适出用了的四规条律基,
社会变迁不可能用进化模式统一描述和分析;(2)和生物的演 化过程不一样,人类社会生活具有反思性,这种反思性破坏了 任何用单一绝对的因果机制来解释社会变迁过程的做法;生物 学中的进化论依赖这样一个基本前提,即物种的起源和物种的 不可变性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这些条件并不适用于人类历史。 (3)与生物演化过程不一样,社会演化过程中不存在着界限 清楚的“社会进化单位”;(4)历史不是一个“世界成长的故 事”。
监督机器成了与现代性兴起相关的第三个制度维度; 第四个制度性维度是对暴力工具的控制。
第 二 节
吉登斯用“时空分离”、“社会制度的抽离化”和“反思性 的制度化”等三个因素来解释现代性的变迁动力。
第 一 节
结构性特性:是指跨越时空的社会系统的制度化特征, 它分为意义、支配、合法性三个维度。
制度:与其对于结构所作的分析具有密切联系,每一 种结构性特征有一种制度相对应。
社会系统:各种制度的集群就形成了所谓的社会系统。
结构 意义—支配—合法性 权威性支配—意义—合法性 配置性支配—意义—合法性 合法性—支配—意义
第 一 节
吉登斯认为社会理论对社会的建构会有转化作用,在 这个意义下,社会理论具有批判作用。
吉登斯的批判理论的含义是很宽泛的,是关注社会科 学对实践领域带来的影响这一层面上来说明社会科学 的批判性的,具体地讲,它涉及到四个方面的批判: 意识形态、技术、伦理道德和知识等。
第五章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第二节 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
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除了吉登斯的理论旨趣 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自于他的生活体验. 1968年,吉登斯来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那 1968年,吉登斯来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那 里的海滩上他看到很多的嬉皮士,他突然意识到 生活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逸出在 老式的社会学研究之外. 吉登斯主要展开对实证主义(特别是功能主 义)和非实证主义(符号互动派与解释社会学及 其各衍生形式)的批判.
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
在吉登斯看来,行动包含了三个过程: 首先,理性化.即行动者具有知晓自己行动 根据的能力,当被问及时 或其他有必要的时候, 根据的能力,当被问及时(或其他有必要的时候, 被问及时( 例如"为了加强,巩固… 例如"为了加强,巩固…")能够不太困难地说 明行动的理由(明说).(大多数时候则是心照 不宣的自然态度) 其次,反思性调控.这以理性化为基础.即 行动者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对自己的行动进行 监控,反思与调整.(这与戈夫曼的印象管理, 舒茨的主体间性,加芬克尔的行动的反思性等有 联系)
第二节 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
二是由"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 二是由"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 也就是说,每个个体活动都是有意识的,但是众 多个体活动汇集在一起,却形成了谁也意识到的 后果,即"集体无意识" 后果,即"集体无意识"(勒邦的群盲). 第三种是大量的循环往复的意外后果,形成 人们认可的社会制度(正式与非正式),即社会 生活的制度化(放鞭炮驱赶" 生活的制度化(放鞭炮驱赶"年"由偶尔到习 俗). 也就是说,行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意外性,这让比较稳定的结构有了更新的可能与 条件.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以批判的特点而著称,他的结构化理论最初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在与功能主义的抗衡中诞生的。
它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结构》是该理论最成熟、最系统的著述。
吉登斯的《社会的构成》可以看成是他的结构化理论的一次总结性描述。
这也是吉登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在书中,吉登斯主要论说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他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表达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
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反思,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提出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过程才能得到说明。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容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 要么强调“社会结构的物化观”, 将社会结构视为独立于个人行动的象“物”一样外在于个人的实践的东西; 要么强调微观的个人行动、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和个人的意义建构, 将宏观现象还原为微观现象来解释的二元论观点, 认为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双方都是相互包含的, 并不构成各自分立的客观现实。
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所阐述的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中。
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
透析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几点思考

透析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几点思考在社会学领域中,结构化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体系。
它主张社会结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存在,不仅决定着社会的运作方式,也能影响着个体的日常生活。
《现代性的后果》一书的作者,思想家安东尼·吉登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此理论,并在之后的数十年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进行透析,同时探讨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结构化理论的基本思想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强调社会结构在个人行为和意识形态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种制度、规则、价值观等。
而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则是通过结构的内化和反映而形成的。
结构和个人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
吉登斯认为,结构既是资源,也是制约因素。
它可以为个体提供优势、机会等,也可以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产生限制和压力。
比如,一个人的背景、家庭以及社会地位等都会影响其经济状况、职业发展、文化追求等。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从个体层面看待社会现象,也不能仅仅从结构层面看待个体行为。
二、结构的复杂性吉登斯在结构化理论中强调了结构的复杂性,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框架”,而是由各种不同的结构组成的复杂网络。
这些结构可以相互交叉、重叠,同时也可以产生竞争和冲突。
因此,我们理解一个社会现象时,需要考虑多种结构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简单地独立思考。
比如,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在职场上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个人能力和素质,还有性别、种族、年龄等多种结构因素。
这些因素在不同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影响,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会让解决方案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
三、个体的行为和能动性结构化理论并没有将个体看作是被结构完全支配和束缚的对象。
相反,它认为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有能动性,可以通过自我实现和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处境。
在结构化理论中,个体是通过对结构的解读、理解和实践来认识和把握现实的。
例如,一个人的经济情况可能对其未来的职业选择造成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要做某个他不想做的职业。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社会理论的研究不是实证社会学强调的描述性的量化分析,而是关于社 会行动、自我、交互行动、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定性研究,要在各种 矛盾关系中揭示问题的实质。
精品资料
(2)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的关系: “我说理解的‘社会学’并不是有关人类社会整体研究
论述了他认为要重建激进政治的六点框架1修复被破坏了的团结即重构个人生活与集体生活的关系修复被极端利己主义破坏了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2从左翼和自由主义的解放政治转入?生活政治?关注人类在一个开放的和全球化的世界中如何生活的问题3结合反思社会的出现推行积极的信任提倡一种能动性政治使个人与团体国家与公民社会建立起积极的信任关系以便解决贫困与社会排斥问题4在全球化和反思的社会秩序中克服自由民主制度的缺陷建立一种对话民主的社会制度5建立一种积极的和反思的福利国家做好准备并将其与解决全球贫困联系起来
除此之外,吉登斯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与政治 理论研究》一书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书反映 了他对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理论 传统的研究成果。
精品资料
第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上世纪70年代中期 (zhōngqī)至80年代中期(zhōngqī),吉登斯对社会学 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重建,产生了一批著名的理论成 果,也把社会学研究方法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精品资料
第五,对现代政治的重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吉登斯对现代政治发展投入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并 系统提出了他对于现代政治发展的设想――“第三条 道路”。
“第三条道路”不仅对全球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chōngjī),而且还启发了一大批政治领导者的思维。
1998年之后,在吉登斯理论思维的影响下,布莱尔、 克林顿、施罗德、达伽马、若斯潘等西方国家领导人 纷纷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政治主张,欧洲一时间变 成了所谓“粉红色的欧洲”。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梳理和评述-最新文档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梳理和评述1引言帕森斯在20 世纪30年代融合欧洲社会学的实证主义传统和人本主义传统,建立了结构功能主义,实现了社会学理论第一次大规模的理论融合;随后,吉登斯在20 世纪80 年代开展了比帕森斯视野更广阔的又一次社会学理论融合。
当时,包括布迪厄(1977)和Bhaskar (1979)在内的众多结构化理论研究者,都曾经借鉴过Berger 和Luckmann(1967)的“社会与个人相互构造”的概念以进行学术研究。
然而,唯有吉登斯的研究成果,吸引了众多来自社会学界和结构学领域学者的注意。
他不仅批判了美国的结构功能主义、法国的实证主义和德国的人本主义等各种流派的杜会学理论,而且还批判了法国后结构主义、德国交往行为理论和美国新功能主义等当代社会理论,建立了内容丰富的结构化理论(刘少杰,335 页)。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也让其成为社会学界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之一。
2结构化理论的起源吉登斯之所以提出结构化理论是希望以此来弥补社会学界70年代末和90 年代初最具统治地位的两种社会分析方法中存在的缺陷。
其中,其中之一便是实证主义或吉登斯称之为的“自然主义”社会学(反映其对客观主义和生物学方面的趋向[Giddens 1984 ,p.1] )。
将“功能主义和结构化方法”视作这种类型的典型例子,吉登斯认为它们“强于结构而弱于行动” (1993,p.4 ),它们认为人类行动者懒惰而无能,并且认为“整个社会整体超越于其各自零散的部分而存在”(1984,p. 1 )。
对于解释性社会学、舒茨的现象学、加芬克尔的常识性理论、和维特根斯坦式语言哲学的“强调行动而忽略结构的作用”,忽略“制约性、权力和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吉登斯也同样给予了批判(1993,p. 4)。
这样一来,结构化正是试图避免这种不均衡状态和二元对立,试图将结构与功能构建成一个相互本构的二重性存在。
抛弃了客观主义和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视角,吉登斯在之后的研究中开始采取后经验主义和反实证主义方法论(Braynt and Jary1991a ),描述客观存在的人类活动的普遍规律,而这正是被实证主义研究者视为的“明显的荒谬” (Giddens1984 ,p.345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现代性的动力机制
时空分离。在前现代社会,时间总是与空间 位置紧密联系,人类活动受“在场”支配;现 代社会,时间从空间中分离出来,同时空间与 场所也出现脱离,在场被缺场所取代。 社会制度的抽离化。是指社会关系从彼此面 对面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抽离出来,有两种抽 离机制,即象征符号和专家系统。 知识的反思性运用。人们在把知识应用到社 会生活情境中去的时候,会根据新情况定期地 对知识进行修正。
第十五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创建结构化理论的路径 “双重解释学”与结构化理论
现代性和全球化分析
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1938-),当代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 和社会学家。1976年在剑桥大学获得 博士学位,曾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他 穿梭于世界各地讲学。
“以整理起步,以综合见长的理论家”。
二、双重解释学与结构化理论 (一)方法论:双重解释学
对实证主义(包括功能主义)的批判
批评一,实证主义忽略了行动者的一个基本特性是 “具有知识”,他们所实施的是有意图的行动。 批评二,吉登斯认为,构建意义的框架比规律的发 现更为根本。
批评三,吉登斯认为,普遍的有关社会生活的规律是 没有的,从社会现象中归纳出来的社会定律都是历史的。
因此,社会研究必然涉及两重解释:一方面社会研 究的对象必然包含社会行动者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解释, 另一方面社会研究也正在为被研究的对象提供另一重 科学的解释。这两重解释的相互关系是动态的。
“双重解释学”视野里的社会科学的基本 性质和任务
双重解释学认为,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在于它的 “实践性”,而不是自然科学的“技术性”;社会科 学的任务在于批判常识和内部自我批判。
结构(规则与资源)
结构是指行动者在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互动情 境中利用的规则和资源,正是使用这些规则和 资源,行动者在空间和时间中才维持和再生产 了结构。
规则是行动者在各种环境下理解和使用的可归纳而得 的程序,包括规范和表意性符码两种,是行动者认知 能力的一部分。 资源是行动者用来处理事务的工具,分为两种,配置 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
结构化或结构二重性
结构二重性原理:结构一方面是人类行动的 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在这种 社会实践中,结构实现了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 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
总结和评价结构化理论
在结构化理论中,行动者是具有知识的、引 发行动的自主个体或群体,具有能知和能动的 特点;结构只有在处于具体情境中的人类主体 运用各种知识完成的活动中才能获得体现,因 此结构不是实体性的存在,而是社会系统的属 性,即结构性。 结构化理论揭示行动者的能知和能动性,突 出了行动者在人类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结构化理论强调实践。实践既是人类行动者 的存在方式,也是社会系统的基础;结构和行 动不是固定不变的、截然分离的两种既定现象, 而是根植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相互渗透的两个 层面,并且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了统一。
三、现代性和全球化分析 (一)现代性的内涵及特征
定义:现代性指的是社会生活或组织形式, 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 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当代社会不是后现代社会,而是一个高度现 代性的时期,或称为现代性晚期或反思性现代 性。
(二)结构化理论
结构与能动的关系是社会学应该认真考虑 的问题。
结构与能动、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之间 并不是二元对立,结构化理论试图用结构二重 性(duality of structure)来代替行动-结构 二元论(agency-structure dualism)。
行动与反思性
行动是一种不间断的行动流,行动包含了对行动的 反思性监控、理性化和动机激发这三个过程,或者说, 这三个过程复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的有意图的行动。
行动者是一个人格体系,这个人格体系由无意识动 机、实践意识和话语意识三部分构成。 行动者具有认知能力,是指行动者对行动的背景环 境的知晓能力。在行动实践中,行动者的认知能力只 有一部分表现为话语意识,有很大部分则表现为无意 识和实践意识。 绝大多数的反思性监控发生在实践意识的层面上, 即在缄默(心照不宣)的状态下对社会活动进行监控。 行动者具有实践意识和话语意识,这是行动者自主 性的标志,但同时吉登斯也指出特征
断裂性。它包括三个表征:一,在现代性的条 件下,变迁的速度很快;二,社会剧变席卷全球; 三,现代制度的固有特性,某些现代社会组织形 式难以简单地在此前的历史时期里找到。 双重性。一方面它为人类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享 受安全和有成就的生活的机会,但同时也是一个 高风险的适合,各类风险是人类行动和抉择的未 能预期的后果。
对解释学流派的批判
吉登斯对过分解释的取向进行了批评,因为行动者 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他们对于行动的条件、行动的 结果并不能完全认识到,因此社会生活并不总是组成 社会的行动者的有意图的产物。
“双重解释学”的基本内涵
双重解释学意味着社会科学的逻辑必然包含两套意 义框架:其一是由普通行动者构成的充满意义的社会 世界,其二是由社会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元语言。这两 者在社会科学的实践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吉登斯特别强调行动的反思性,即行动的反思性监控, 它指的是在行动者的活动流中体现出来的人的行为的目 的性或意图性。 人的有意图的行动始终受到意外后果和未被认识到 的行动条件的制约;此外,行动者的身体和生理能力 也是行动的前提条件和局限,兼具能使和约束的属性。 行动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其非决定性。
行动与认知能力
首先是对经典社会学思想进行整理。代表作:《资本主 义与现代社会理论》(1971);《涂尔干》(1972)。
一、吉登斯创建结构化理论的路 径
构建结构化理论体系。代表作:《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1976);《社会理论的中心问题》(1979);《社会 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1984)。 运用结构化理论分析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相关问题。代表 作:《权力、所有权与国家》;《民族国家与暴力》; 《现代性之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私密关系 的转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