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切斯特曼认知模因翻译策略的贡献与局限

论切斯特曼认知模因翻译策略的贡献与局限
论切斯特曼认知模因翻译策略的贡献与局限

新四级汉译英段落翻译技巧

新四级汉译英段落翻译技巧 新四级汉译英段落翻译解题技巧 ?题型简介?基本要求?翻译技巧 题型简介 ?自2013年12月考次起,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翻译部分将由原单句汉译英调整文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题材。 140~160词 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以词、句的翻译为基础,扩大到对整体段落的翻译的把握,段落内容相对完整、结构相对独立。翻译时要把整个段落当作一个有机的语篇,注意各句子之间的衔接和段落间的过渡。 翻译技巧 (一) 词的翻译 (二) 句的翻译 (三) 段落翻译 (一) 词的翻译 1. 词义选择 2. 词类转换 3. 词的增补 4. 词的省略 5. 词的替代 1.词义选择 (1)语境词?汉语有些词语的含义会因语境而发生微妙的变化,称之为“语境词”,应紧密结合上下文译成相应的词,不能按照原词的字面意思来译。?原文:手机刷新了人与人的关系。?译文:Cell phone have alter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 ?分析:“刷新”此处实际是指“改变”,而并非是我们平常所指的含义,因此不宜译成refurbish或renovate,翻译为alter或 change更恰当。 (2) 表意模糊的词?原文:这所全国重点大学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人才。?译文:The national key university has prepared batches of qualified graduates for the society. ?分析:“输送”在句中是一个模糊笼统的词,具体说来是指“培养出”。“人才”笼统,译为qualified graduates比较确切。 (3) 比喻词汇?汉语有许多比喻词汇,表面意义和喻指含义完全不同,英译时应跳出机械对应的思维定式,动态地译出其潜在含义。?原文:老师答应给这几个学生“吃小灶”。?译文:The teacher has promised to give these students special tuition. ?分析:“吃小灶”在这里指的是“个别辅导”。 2.词类转换 (1)动词?名词?英语动词受到形态变化规则的严格限制,大量本应该由动词表达的概念,常需借助于名词,因为名词不受形态规则的束缚,使用相对灵活、方便。?原文:吃头两个主菜时,也是赞不绝口。?译文:You"ll be full of praise while eating the first two main courses. ?分析:英语中有大量抽象名词表示行为或动作意义 advice,agreement,inheritance,knowledge,praise,use等。以上例句借助抽象名词表达了特定的行为动作,译文也显得较为地道。 (2)动词?介词?介词与名词密切相关,英语名词的广泛使用使得介词也频繁出现,而且英语中有些介词本身就是由动词演变来的。汉译英时,有些动词可以用介词来表达。?原文:人们常用剪纸美化环境。?译文:People often beautify their homes with paper cuttings. (3)动词?形容词?汉语的一些动词常常用形容词来表达,这些形容词通常是与动词同源的词(如dreamful,doubtful,sympathetic 等),这样的译文有时会更地道、标准。?原文:在明朝和清朝时期特别流行。?译文:It was widespread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从翻译目的论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英语二学历论文)

从翻译目的论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以及国内经济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关注中国,渴望了解他的昨天与今天、语言与文化。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网民也创造了不少幽默诙谐、充满智慧的语言,一些鲜活的流行语不仅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还渗透到社会生活中。俗话说的好,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少不了“翻译”这个环节。然而,如何将这些流行与自然得体地翻译出来,让外国友人了解它们的意义与文化内涵呢?本论文将对此进行探析。 一、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他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同时,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例如自2012年4月,毒果冻、毒老酸奶疑云未散,毒胶囊风波又起。在互联网上出现了破皮鞋很忙的恶搞段子:忙着被提炼成工业明胶,被无良商人掺入食品中,被消费者吃进肚子里。于是网络一时爆红一首打油诗想吃果冻了,舔下皮鞋, 想喝老酸奶了,舔下皮鞋, 感冒要吃药了,还是舔下皮鞋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 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 2012,皮鞋很忙…… 这是目前网上热传的段子,它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不免也有些淡淡的悲凉。中国的食品安全竟会到如此田地?可见网络流行语用诙谐

翻译目的论汇总

第五讲翻译目的论简介 即就是Skopos theory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词。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一、翻译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1. 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汉译英的几种翻译技巧

汉译英的几种常用技巧(一)常用的翻译技巧1. 增译2. 减译(省译)3. 重复 4. 转译 5. 语序(词序/句序)调整(倒置) 6. 拆句与合并7. 正说反译, 反说正译8. 语态变换 1.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 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 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较高,凡说到人的器官和归某人所有的或与某人有关的事物时,必须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词。因此,在汉译英时需要增补物主代词,而在英译汉时又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地删减。 英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而汉语则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示这种关系。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英语句子离不开介词和冠词。另外,汉译英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完整。 总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 1.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the holidays. 我们等待假日的到

2.Much of our morality is customary. 我们大部分的道德观念都有习惯性。 3.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精确。 4.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5.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He who makes no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has no right to speak. (No investigation, no right to speak.) 6. 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 7.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So long as green hills remain, there will never be a shortage of firewood. 8. 班门弄斧 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9.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认知无线电验证平台场景设计

认知无线电 验证平台场景设计 2008-11-14 赵琳陈翼翼

目录 一、系统结构图 (3) 二、系统基本背景介绍 (3) 三、缩略语说明 (4) 四、场景案例设计 (4) 1.CR001:全频段内不存在PU时,SU接入核心网 (4) 2.CR002:全频段内不存在PU时,SU间进行网内通信 (5) 3.CR003:仅某几个子信道存在PU时,SU接入核心网 (5) 4.CR004:仅某几个子信道存在PU时,SU间进行网内通信 (6) 5.CR005:全频段内存在PU时,SU不能进行通信 (7) 6.CR006:全频段内不存在PU时,某SU伪装成PU占用某几个子信 道 (7) 7.CR007:全频段内不存在PU时,某SU伪装成PU占用全频段 (8) 8.CR008:仅某几个子信道存在PU时,系统未检出,但SUBS执行 的信道分配策略不会对通信造成干扰 (9) 9.CR009:仅某几个子信道存在PU时,系统未检出,且SUBS执行 的信道分配策略会对通信造成干扰 (10) 10.CR010:SU占用某几个信道时,PU强行接入 (11) 11.CR011:SU占用某几个信道时,PU退避接入 (11) 12.CR012:比较不同检测方法 (12) 13.CR013:比较不同合并算法 (13) 五、附录 (14) 1.利用峰均功率比的增强型能量检测法 (14) 2.合并算法介绍 (15) 2.1结果合并模型的背景介绍 (15) 2.2不同的结果合并模型 (15) 2.3模型比较及优缺点分析 (17)

一、系统结构图 图1 系统结构图 二、系统基本背景介绍 1.该系统内存在2个主要用户(PU)。PU编号为PU0~PU1。 2.该系统内存在1个次级用户基站(SUBS),3个次级用户(SU)。SU编号 为SU0~SU2,都具有感知功能,并且均可采用不同的频谱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3.在广播电视频段54~862MHz上选取20MHz。设定该系统工作在这20MHz 的频段内。将整个频段划分为40个500KHz的子信道(SCH),编号为0~39。 4.采用集中式的结构,1个SUBS管理所有的SU。SUBS具有绝对管理权,即 SUBS控制SU的频谱检测、接入空闲频段等一切操作。 5.SUBS维持一个子信道可用性分类的可见表格。这个功能表中,将子信道按 可用状态分类,比如被占用(如正在传输PU信号)、可用(可被SU用户占用)、禁止使用(不能被使用)等。 6.BS接入核心网(CN)。SU可以通过SUBS接入CN进行网间通信。网间通 信包括语音、图像、视频等业务。 7.SU之间可以通过SUBS的中转实现网内通信,但SU之间不能直接进行通信。 网内通信包括语音、图像、视频等业务。 8.存在一个静默期,划分为检测期和上报期。在检测期内,SUBS控制SU进行 频谱检测;在上报期内,SU向SUBS上报检测结果。[猜想] 9.基本场景中,SU采用能量检测法进行频谱检测。SUBS采用K秩准则进行结 果合并。有关不同检测算法、合并算法的比较均在扩展场景中进行。

目的论与功能对等理论

翻译目的论简介即就是skopostheory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词。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手中,因此翻译实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 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 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 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 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 束缚中摆脱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 应该有连贯性。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由于功能翻译理论就是以“目的原则”为最高准则,而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片名翻译的最终目标和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影片的主要内容,并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因此我们需要对功能翻译理论尤其是“目的论”流派做简单了解。 第三阶段: 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 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认知无线电技术

现代通信系统 论文 题目:认知无线电技术 姓名:朱雪峰 学院:潇湘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 001 学号: 1254040121 指导教师:钟斌 2015年11月1日

目录 一、引言 (2) 二、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概念 (2) 三、认知无线电的功能与实现 (4) 1.认知无线电的主要功能 (4) 2.认知无线电的实现关键 (5) 四、认知无线电的标准化 (7) 五、认知无线电的管制与应用情况 (8) 六、未来发展与展望 (9)

认知无线电技术的研究及发展 【摘要】认知无线电技术作为软件无线电技术的一个特殊扩展,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由于该技术能够自动检测无线电环境,调整传输参数,从空间、时间、频率、调制方式等多维度共享无线频谱,可以大幅度提高频谱利用效率。本文首先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定义入手,分别讨论了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概念、功能与实现、标准化的进程。然后介绍了当前应用状况,最后分析了未来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一、引言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获得的带宽不断地增加,移动通信的数据速率从10 kbit/s增长到2 Mbit/s,在不久的将来还可能提高到上百兆比特每秒。但即使如此,也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无线接入需求。为了缓解这一矛盾,一方面,人们不断开发新的无线接入技术,利用新的频段来提供各种业务;另一方面,不断改进各种编码调制方式,提高频谱效率。但由于移动终端天线尺寸和功率的限制,可以用于无线接入的频段很有限。在提高频谱效率方面,目前较为先进的CDMA空中接口技术,如HSDPA可以达到1 bit/(s·Hz)的频谱效率,将来OFDM和MIMO技术的应用也只能达到3-4 bit/(s·Hz)的频谱效率。3-4倍的频谱效率的提高对于人们成百上千倍的带宽需求增长是微不足道的。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出现,为解决频谱资源不足、实现频谱动态管理及提高频谱利用率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二、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概念 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CR)的概念是由Joseph Mitola博士提出的,他在1999年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1]中描述了认知无线电如何通过一种“无线电知识表示语言(RKRL)”的新语言提高个人无线业务的灵活性。随后在200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举行的博士论文答辩中详细探讨了这一理论[2]。 认知无线电也被称为智能无线电。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无线终端具备足够的智能或者认知能力,通过对周围无线环境的历史和当前状况进行检测、分析、学习、推理和规划,利用相应结果调整自己的传输参数,使用最适合的无线资源(包括频率、调制方式、发射功率等)完成无线传输。认知无线电能够帮助用户自动选择最好的、最廉价的服务进行无线传输。甚至能够根据现有的或者即将获得的无线资源延迟或主动发起传送。 由定义可以看出。认知无线电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无线用户可以通过该技术实现“频谱共享”。目前大多数频谱已经被划分给不同的许可持有者(又称为首要用户),包括移动通信、应急通信、广播电视等。但是随着用户需求的增长,简单地通过开发新的无线接入技术和使用新的频点已经无法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近年来,很多学者通过监测分析当前无线频谱使用状况发现,虽然大部分频谱已经被分配给不同的用户,但是在相同时间、相同地点频谱的使用却非常有限。常常是大部分频点未被使用,而某些热点频率又处于超负荷运行。美国联邦通信管理委员会(FCC)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于2002年11月出版了频谱政策任务组撰写的一份报告[3],该报告指出,当前分配的绝大多数频谱的利用率为15%-85%。因此FCC认为当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并不是没有频谱可用,而是现有的频谱分配方式导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只有彻底改变当前固定频谱分配政策,部分甚至全部采用动态频谱分配政策,使多种技术可以实现“频谱共享”,才能

(完整word版)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取向受到挑战。反动者摈弃独霸译坛的结构主义刻板模式,以开先河者的姿态为译界注入了一股对经院派迂腐之气具有祛除力的清流。 一、目的论的内容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学者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弗米尔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言学。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翻译并不仅仅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过程;第二、语言学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因此,他在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 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弗米尔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也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翻译目的论的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既然翻译也是一种行动,所以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从而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式;基于这种对实际情况的描述。可以得出一条规范性的基本规则:(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达到的预期目标的策略。也就是说,译文应对预定的受话者发挥预期的功能。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而译者并非被动接受一切,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特别是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它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弗米尔认为:决定译文(面貌)的不是原文(面貌),而是翻译目的。 按照弗米尔的解释,翻译目的的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三层意义:它可以用来指: ( 1) 翻译过程:亦即翻译过程的目的; ( 2) 翻译结果:亦即译品( translatum)的功能;

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

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29页 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又称“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1971年,德国的莱斯(K. Reiss)首先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评价的新模式。1984年她在与费米尔(H. J. Vermeer)合写的Gener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声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若钟交际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她强调译文与原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质量与数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这就是说,根据译文语境,原文中的哪些内容或成分可以保留,哪些需调整或改写,该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 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 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按照这两项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作为受文化制约的语言符号,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受到各自交际环境的影响,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可相似或保持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和预期功能,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比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或极端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更为优越之处。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Toury 把“功能目的论”看作是“译

汉译英翻译十大技巧

汉译英翻译技巧1:了解中英文区别,避免机械对等翻译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差异比较大的语言。在汉英双语互译时,其差异具体体现为词汇、句式、衔接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对于备考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考生,了解中英文两种语言的以下主要区别,对段落汉译英答题很有帮助。 1.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强调意义上紧密结合,主要靠词义手段连接,讲究“意境美”,所以有时候语法是不完整的;英语则注重句法、词汇手段等形式上的紧密结合,讲究“结构美”,强调句式完整和上下文的衔接。因此,汉译英需要通过对汉语句子进行句型变换,使用逻辑衔接词、从句等来显现句中的逻辑关系,从而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2.汉语多短句,英语多长句。汉语侧重语义,多用短句、分句来表达;英语多用长句及复合句,其结构通过时态、标点符号及关联词来表达。因此,汉译英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合译、增补词汇等。 3.汉语多重复,英语多替代。汉语由于结构较松散,常对名词进行重复,使语义更加清晰,对动词进行重复起增强语气的作用:而英语常使用代词、名词及do,do so或so do,so,as或其他词组来代替重复出现的部分。

4.汉语多用主动,英语多用被动。 5.汉语用词多动词,英语用词多名词和介词。汉语句子多用动词,具有动态性和具体性的特点;英语句子则喜用名词和介词,体现静态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这一不同的特点决定了汉译英过程中常常需要转换词性。 6.汉语句中的定语通常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前,英语中定语的位置却可前可后。因此,汉译英时往往需要调整语序,如汉语中定语过多,英语可使用介词短语、分词、不定式、从句等后置定语以求句子结构上的平衡。 7.汉语重心在后,英语重心在前。在表达多逻辑思维时,汉语一般是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即重心在后;英语则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事实或描写等在后,即重心在前。【例1】九寨沟气候宜人,夏季凉爽,冬无寒风。 译文: Jiuzhaigou enjoys a favorable climate which is cool in summer but free from cold wind in winter. 解析:原句含三个汉语短句,但都是对“九赛沟”的描述,存在逻辑上的联系,译文中将第一个短句处理成主句,后两个短句则处理成 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既能体现三个句子间的逻辑联

认知无线电

航天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课程报告 《认知无线电技术研究》 姓名房鑫 学号 151230124 学院航天学院 专业信息工程 二〇一六年三月 I

摘要 摘要 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CR)的概念起源于1999年Joseph Mitola博士的奠基性工作,其核心思想是CR具有学习能力,能与周围环境交互信息,以感知和利用在该空间的可用频谱,并限制和降低冲突的发生。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那就是频谱资源日趋缺乏。但是另一方面,无线频谱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闲置,于是人们提出了认知无线电技术。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用户能感知周围的无线环境,并能择机进入频谱,从而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和实现了频谱的灵活分配。 本文主要对认知无线电的动态频谱分配算法进行了研究。频谱的灵活应用要求认知无线电系统能够动态地分配频谱资源,包括要为主用户的出现实现退避和切换功能,因此,频谱分配是能否充分高效利用空闲频谱的关键技术。 本文首先对认知无线电作了简要的介绍,阐述了认知无线电的概念、功能以及发展状况等。然后介绍了认知无线电关键技术及频谱分配方法,并分析了现有算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认知无线电,频谱分配,图论着色,用户需求,公平。

1绪论 随着无线通信需求的不断增长,对无线通信技术支持的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香农信息理论,这些通信系统对无线频谱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增长,从而导致适用于无线通信的频谱资源变得日益紧张,成为制约无线通信发展的新瓶颈。另一方面,已经分配给现有很多无线系统的频谱资源却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因此,人们提出采用认知无线电(CR)技术,通过从时间和空间上充分利用那些空闲的频谱资源,从而有效解决上述难题。 现在的频谱管理策略是基十静态控制的模型,频谱是固定授权分配的,因此导致了较低的频谱利用率。而认知无线电技术使得次用户对频谱的二次使用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频谱利用率,被认为是解决频谱缺乏问题的方案之一。本章将对认知无线电技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1认知无线电的概念与特征 自1999年“软件无线电之父”Joseph MitolaⅢ博士首次提出了CR的概念并系统地阐述了CR的基本原理以来,不同的机构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CR的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FCC和著名学者Simon Haykin教授的定义。FCC认为:“CR是能够基于对其工作环境的交互改变发射机参数的无线电”。Simon Haykin则从信号处理的角度出发,认为:“CR是一个智能无线通信系统。它能够感知外界环境,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从环境中学习,通过实时改变某些操作参数(比如传输功率、载波频率和调制技术等),使其内部状态适应接收到的无线信号的统计性变化,以达到以下目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高度可靠通信;对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 无线频谱资源在传统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是固定授权分配的,这样的分配方式有利于保证系统的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但是也这样的分配方式也导致了频谱利用率的低下[1][2]。FCC(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s,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分配给授权用户的频段其使用率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波动很大,从15%-85%不等。而认知无线电的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 认知无线电的概念是Joseph MitolaⅢ博士于1999年在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明确提出的[3],强调软件定义无线电(SDR,Software Defined Radio)是实现CR的理想平台,是对软件无线电的进一步的扩展。Joseph MitolaⅢ博士于200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给出了他对认知无线电的定义。他认为:

汉译英翻译技巧分析解析资料讲解

汉译英翻译技巧 一、分清主从(Subordination) 汉语句中各分句关系比较松散,所以在动笔前应认真分析句子要旨所在。句中重点往往在后。英译时,要突出重点或主句,其他部分可分别用介词短语,非谓语动词形式或各种从句表示。 1、没有农业,人们就不能生存,社会生产就不能继续下去。 Without agriculture, people cannot exist, neither can social production proceed. 2、他们一听到“反霸”就火冒三丈,这充分暴露了他们那霸权主义的蛮横嘴脸。 The fact that they fly into a rage at a mere mention of the expression“anti- hegemony”is enough to reveal their true colours as a domineering hegemonists. 3、有人以为社会主义就了不起,一点缺点也没有,哪有这个事? Some believe that socialism is just perfect, without a single flaw. How can that be true? 4、但是,象我们常说的那样,道路总是曲折的,前途总是光明的。 But as we have often said, while the road ahead is tortuous, the future is bright. 二、选词用字(Diction) 在汉译英时应特别注意选找与原文中在意义上和风味上尽可能都类似的词语。 1、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 Every nation has its own strong points. If not, how can it survive? How can it progress? 2、树雄心,立壮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Foster lofty ideals, set high goals and march forward for the revolution of modern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需要一个国内安定团结, 天下大治的局面。 For it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China needs a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of peace and a domestic situation of stability, unity and great order. 4、论技术,她那时还不如我,但思想却比我高得多。 Professionally she was then not yet my equal, but ideologically she was head and shoulders above me. 三、增益(Ampification) 汉译英时的“增益”技巧的运用,有时是为了使英美人理解原文的精确含义,有时是为了遵循英语的行文习惯。 1、交出翻译之前,必须读几遍,看看有没有要修改的地方。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 Before handing in your translation, you have to read it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see if there anything in it to be corrected or improved. Only then can you do your work well. (英语行文时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用得较多) 2、她挑水,生炉子,洗东西,忙个不停。 Fetching water, building the fire, washing --- she had her hands full every minute. (增益为了意译) 3、他们一听说有新任务,就坐不往了。

翻译模因探讨

收稿日期:2010-4-11 作者简介:陈旋(1976—),女,江西南昌人,讲师,硕士,从事语言教学、翻译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研究。 一、引言 模因是由一个个体(人或动物)传给另一个个人的认知或行为模式,它存在于个体记忆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模因这个概念最先由牛津大学教授 Richard Dawkins 在其著作The Selfish Geme 中提 出。随着模因概念的引进,一门研究模因的新学科应运而生。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模因信息观,思想传染观和文化进化观等三大主要流派。模因论其实质是对文化传播方式和机制的有效解读。最早把模因引入翻译理论研究的当属Chesterman 和Hans.J. Vermeer 。Chesterman 把有关翻译本身以及翻译理论 的概念或观念统称为翻译模因,如翻译的理论概念、规范、策略和价值观念等。他把翻译研究看作是模因论的一个分支,试图用模因论来解释翻译提出的 问题,并通过对翻译理论发展史的研究,探寻翻译理 论的进化和形成规律。他详细讨论了翻译模因库中五种超级模因:源语—目标语模因、对等模因、不可译模因、意译-直译模因、写作即翻译模因的进化情况和相互关系。Chesterman 认为,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变异,在变异中得以发展。模因之间的复制关系既非等价,亦非转移,而是增殖关系,即A →A +A ’。因此,翻译模因复制过程中可能出现增值或删减的动态过程。翻译模因库里的模因表现为信息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化过程,是一种非对等的复制和扩散,包括意译模因、节译模因、略译模因、译述模因等翻译模因变体。 二、翻译模因传播的四个阶段 翻译过程可以看作是异国文化的模因通过语言 翻译模因探讨 陈旋 (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 330003) 摘 要: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这种崭新的视角给翻译理论的研究带 来了新的启示。据此,Chesterman 提出了翻译模因进化和形成规律的翻译模因论。在翻译模因的基础上,分析了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与模因传播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归化翻译在初期有助于读者理解,而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和趋势。关键词: 翻译模因论;传播;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 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38(2010)03-0096-03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based on Memetics CHEN Xuan (The Party School of Jiangxi Provincial Committe,Nanchang 33003,China) Abstract : The memetic perspective can be used to explain cultural evolution on the basis of Darwin's Theory of Evolution.It also sheds light on translation studies.Based on the theory,Chesterman proposed translation memetics which demonstrates the evolution and formation of translation memes.Then the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mestication and alienation.,and drew a conclusion that domestication is helpful to the reader during the primitive period and alienation is the trend of translation.Key Words : translation memetics;transmission;domestication;alienation 2010年6月第31卷第3期 Jun.2010Vol.31No.3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 Journal of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Comprehensive)

认知无线电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在前沿学科中的应用实验 认知无线电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学号:1049731503279 姓名:吴志勇 班级:电子154

实验一认知无线电的开发环境与基础实验入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Linux系统下的基本操作。 2、了解认知无线电实验平台。 3、掌握GNU Radio软件平台的搭建过程。 4、了解USRP N210设备的检测。 二、系统、硬件配备 一台配有千兆网卡的PC机,ubuntu11.10系统,GNU Radio3.5.0安装包(也可以选择其他带有UHD的GNU Radio版本)。 三、实验流程 GNU Radio的安装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安装,准备库的安装、UHD的安装、GNU Radio 的安装,下面将从这三个部分开始介绍。 1、网络连接 在ubuntu下进行网络IP设置,打开命令终端,常用的命令:使用ls命令查看当前路径下文件,使用cd命令进入文件夹。 2、准备库的安装: 在https://www.360docs.net/doc/6610519992.html,/redmine/projects/gnuradio/wiki/UbuntuInstall中,有其安装方法,对应找到我们的ubuntu11.10所需要的准备库内容,利用apt-get来安装。 安装完毕之后可以根据build-guide程序中所提到的库进行验证。 3、UHD的安装 可以到官网上看见很多uhd的版本,我们采用的版本是003.004.000,可以直接从设备所带的光盘中获得(/tmp/uhd/host): 执行: cd /tmp/uhd/host mkdir build cd build cmake ../ make make test sudo make install 4、GNU Radio的安装 本文以GNU Radio为例,从官网上可以下到gnuradio3.5.0的安装包,我们可以通过安装包中的version.sh文件来查看其版本,选择gnuradio3.5.0来安装。 执行: cd /gnuradio

浅析翻译目的论

本文由csq3011贡献 pdf1。 2008 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Jul.2008 第 28 卷第一期 总第 51 期 浅析翻译目的论 汤玉洁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翻译目的论是从译文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一种解构主义理论 模式,它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翻译的实用性。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明确 目的性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译文文本的生产活动。 在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和忠诚原则中,目的原则是首要的原则。本文 简单介绍了目的论的一些基本内容,指出了它对翻译实践活动的积极指导作用。 [关键词]目的论;原则;翻译实践 Abstract: Seen from the target-oriented perspective, Skopostheory boasts itself of one of the deconstructive translation studies,which focuses on the target-text’s function and practicability. Skopostheory hold that translating is a purposeful communicative human activity. Skopos rule is the primary one of the four rules that includes skopos rule,coherence rule,fidelity rule and loyalty. This paper, at the outset,presents a brief content of Skopostheory,and then,discusses its positive role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 Skopostheory; rules; translation practice 引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各种翻译理论争妍斗艳,为翻译 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 20 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已经 有了很大的突破。理论家开始从阐释学、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 女权主义、话语权利、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角度去阐释翻译现 象,出现了操纵派、多元系统派和功能派等多个派别。其中,功能 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是翻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 。西方翻译 理论从聚焦于语言和文本的微观研究,到论证社会、历史、文化对 翻译及翻译研究的影响的宏观研究,出现了跨学科的、多元的翻译 研究格局,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翻译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 学翻译理论、纽马克的关联翻译理论、美国翻译培训班、多元体系 翻译理论,以阐释学为基础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描写翻译研究等等,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学者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是 由德国译论家 Han Vermeer 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基本 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 的的选择上,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 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译是人的一种行为。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 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威密尔提出 “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 , 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 。因此,翻译 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根据行 为学理论,目的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的有目的的 行为,它既是构成具体情境的一部分,又对情境有一定的影响。由 于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也并非是一 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但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与人类其他 行为一样,翻译亦有目的,且翻译的目的在翻译开始之前就要确定。 翻译时,译者应根据具体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 况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 第三阶段,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和 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对目的论的发展。前者重点 研究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后 者提出了 “忠诚原则” 关切的是译者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忠诚。 ,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建立了行为翻 译理论,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