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常考十五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素材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常考13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_中考语文

[中考语文]常考13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_中考语文

[中考语文 ]常考 13 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 _中考语文天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念无与为乐者。

--《记承天寺夜游》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

-- 《马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送东阳马生序》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而此地适与余近。

--《满井游记》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好。

--《隆中对》每与臣论此事,何尝不惋惜怨恨与桓、灵也--《出师表》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曹刿论战》4.(副词)相伴,一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喝酒》二、读作yú 时5.通,表疑问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三、读作yù 时6.(动词)赏识未复有能与其者?--《酬谢中书书》四、读作j ǔ时7.(动词)通,选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大道之行也》其1.(代词)这,那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此中来往种作。

--《桃花源记》其船背稍夷。

-- 《核舟记》一狼洞此中。

-- 《狼》2.(代词)他,他们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余则缊袍敝衣处此间。

-- 《送东阳马生序》问其姓氏。

--《湖心亭看雪》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3.(代词)它,它的则题名其上。

/ 其色墨。

/ 其色丹。

--《核舟记》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飞漱此间。

--《三峡》及其日中屠乃奔倚其下。

(代词,指柴草堆)--《狼》帝感其诚。

(代词,指愚公)--《愚公移山》屠自后断其股。

(代词,指狼)--《狼》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代词,方仲永)--《伤仲永》并自为其名。

(代指自己)--《伤仲永》亲旧知其这样。

(他,代五柳先生)--《五柳先生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它,代指千里马)--《马说》其岸势犬牙差互。

(它,代小石潭)--《小石潭记》增其旧制。

中考语文常考13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收藏!

中考语文常考13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收藏!

中考语文常考13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收藏!在文言文中,也有一些核心词汇经常出现,小编为大家做了整理,掌握了它们,就是你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以1.(动词)认为,以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以为妙绝。

——《口技》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2.(介词)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①可译为“用”“拿”。

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山市》徐喷以烟。

——《童趣》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投以骨。

/以刀劈狼首。

——《狼》或以钱币乞之。

——《伤仲永》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核舟记》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成,将以攻宋。

——《公输》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唐雎不辱使命》②可译为“靠”“凭”“凭借”。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唐雎不辱使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隆中对》何以战?/可以一战。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曹刿论战》③可译为“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必以信。

——《曹刿论战》3.(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宅边有五柳树,引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第二个“以”)——《送东阳马生序》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以君之所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全)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词汇详解

(全)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词汇详解

(全)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词汇详解文言文作为中考语文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的词汇需要掌握,下面详细解释文言文中常见的一些词汇。

1. 乃:表示“于是”,“就”,用在句首或句中。

如:乃至边塞,无不得其民。

2. 而:表示递进、对比、转折等意思。

如:吾闻之而深叹。

3. 其:用在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前,表示这个词与前面讲的事物有关。

如:其声如泣,其色如憔悴。

4. 之:用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表示这个词与前面讲的事物有关。

如:不通天文,不习刑名,不读古文,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孝悌不能,忠信不达,此之谓文不成礼,而礼不成文。

5. 者:用在名词后面,表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

如:夫妇者,相与为一体也。

6. 也: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以:表示手段、原因、标准等。

如:以快就繁,以繁就简。

8. 已:表示动作或状态已经完成。

如: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9. 之间: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距离或关系。

如:自古以来,文化和科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0. 有时:表示时间的交替或变化。

如:有时日出东山,有时夕阳西下。

11. 者也:表示强调,相当于“就是”。

如:观其所作者也,则无不亦尽心尽意。

12. 不可:表示不可行、不可接受。

如:君子有所为而为之,犹不可及也。

13. 何以:表示原因,可以翻译为“为什么”。

如:吾不知其所以然然也。

14. 何必:表示不必要,可以翻译成“没必要”。

如:君子之交淡如水,何必争名利?15. 相信:表示相信、信任。

如:知己之相信,信必获之;疑人之不信,信必失之。

16. 何事:表示询问。

如:何事如此激动?17. 怎么:表示询问。

如: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18. 必定:表示道理肯定、结果必然。

如:懒惰的人必定没有好下场。

19. 谁知: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意外,可以翻译成“谁会想到”。

如:他得了一场病,谁知竟不幸身亡。

20. 不由得:表示情感不受控制。

如:听到这个消息,我不由得心中一紧。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故1. 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2. 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3. 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4. 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 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夫1. 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2. 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丈夫。

例:夫齁声起。

(《口技》)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中考文言文必考实词例句

中考文言文必考实词例句

中考文言文必考实词例句
以下是一些中考文言文必考的实词和例句:
1.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如“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2.备:完备,详尽。

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3.薄:迫近,接近。

如“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4.策:马鞭。

如“执策而临之”(《马说》)
5.称:称赞,著称。

如“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6.辞:推辞。

如“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7.驰:疾行,指马飞快地跑。

如“愿驰千里足”(《木兰诗》)
8.出:在国外。

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次:停留,驻扎。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10.当:掌管,主持。

如“当涂掌事”(《孙权劝学》)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考到的实词和例句,具体的考试内容可能会因地区和年份而有所不同。

建议你在复习文言文时,多读多背,积累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便在考试中能够熟练运用。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词语、句子用法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词语、句子用法

文言词语及句子的用法一、词语(一)、名词作状语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下见小潭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日光下彻⑤斗折蛇行⑥其岸势犬牙差互⑦俶尔远逝⑧手自笔录⑨主人日再食⑩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11)失期,法皆斩(12)乃丹书帛曰(13)卒皆夜惊恐(14)而乡邻之生日蹙(1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1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二)、名作动和动作名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大楚兴陈胜王③置人所罾鱼腹中④皆指目陈胜⑤尉果笞广⑥皆刑其长吏⑦从流飘荡,任意东西⑧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⑨公将鼓之(10)腰白玉之环(11)人恒过,然后能改;(12)深入不毛动作名(1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14)入则无法家……出则无敌国(三)、1-3是意动;4-10是使动①心乐之②、吾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②固以怪之矣④凄神寒骨⑤忿恚尉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无案牍之劳形⑧闻寡人之耳者⑨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⑩、所以动心忍性(四)、通假字①才美不外见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四支僵劲不能动⑤主人日再食⑥同舍生皆被绮绣⑦与之论辨⑧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⑨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⑩固以怪之矣(11)将军身被坚执锐(12)窥谷忘反(13)谨食之(14)百废具兴(15)属予作文以记之(16)小惠未徧(17)寒暑易节,始一反焉(18)甚矣,汝之不惠(19)河曲智叟亡以应(20)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21)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故患有所不辟也(2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2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4)乡为身死而不受……穷乏者得我(25)困于心,衡于虑(26)曾益其所不能。

(27)入则无法家拂士(28)孰视之(五)、古今异义词(红字曾考过,可能还会考)旦日,卒中往往语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哗然(古今同)属予作文以记之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中考文言文必备词语用法归纳

中考文言文必备词语用法归纳

然1.〈代〉如此,这样,那样《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步国《唐维不辱使命》谓为信然。

变《隆中对》然后施行,必能裨补圆漏。

《出师表》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公输》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形)是的,对的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3.〈助)作词尾,表状态,相当于.….的样子”可以不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童趣》为之怡然称快。

《童趣》不觉呀然一惊。

《童趣》尘气莽莽然。

《山市》则黯然缥缈。

《山市》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4.〈连〉可是,但,却然数年恒不一见。

《山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然胡不已乎?《公输》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若1.〈动〉如同,像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山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核舟记》2.〈动〉及,比得上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媚妻弱子。

《愚公移山》3.〈代〉你,你的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4.〈代〉如此,这样;这个,这些其言兹若人之传乎?《五柳先生传》5.〈连〉假如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唐雎不辱使命》6.〈助)用于词尾,可译为……样”含其梁肉,邻有糠槽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公输》为(一)wei(二声)1.〈动〉作,做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醉翁亭记》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出师表》行拂乱其所为。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实词1.<形> 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2.<形> 安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动> 养。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所安:养生的东西。

)4.<副> 表疑问或反问。

《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译为“怎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隆中对》:“君谓计将安出?”《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5.<代> 表处所。

可译为《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哪里”,“什么地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本 1.<名> 根源,起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2.<副> 本来,原来。

《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比1.<动> 靠近。

《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动> 比较。

《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动> 比拟,认为《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和……一样。

4.<介> 及,等到。

《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鄙 1.<形> 鄙陋,目光短浅。

《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毕 1.<动> 完毕。

《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

2.<副> 尽;都;全。

《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口技》:“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中考语文 常考十五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素材

中考语文 常考十五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素材

常考十五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7、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出师表》)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8、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9、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属予作文以记之。

二.焉: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例: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在其中)——《论语》②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河中石兽》③不复出焉。

(焉:从这里。

)——《桃花源记》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例: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三.且1. (副词)将近;几乎。

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2.(副词)表让步,尚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3.(副词)表递进,况且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且为众人。

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用法汇总

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用法汇总

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用法汇总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的用法:于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关于中考语文常考的文言文词语用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于1.(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①可译为“在”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童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伤仲永》于厅事之东北角。

——《口技》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其一犬坐于前。

——《狼》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第一个“于”)——《大道之行也》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观潮》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观潮》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记》于是冰皮始解。

——《满井游记》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试用于昔日。

/ 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往身于外者。

——《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于是鸱得腐鼠。

——《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可译为“到”。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夸父逐日》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醉翁亭记》仓鹰击于殿上。

/ 何至于此!——《唐雎不辱使命》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的用法:然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关于中考语文常考的文言文词语用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然1.(代词)这样,那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中考语文 - 初中常考的12个文言文词语用法_中考语文

中考语文 - 初中常考的12个文言文词语用法_中考语文

中考语文| 初中常考的12个文言文词语用法_中考语文01"以"1.(动词)认为,以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以为妙绝。

--《口技》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2.(介词)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①可译为。

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山市》徐喷以烟。

--《童趣》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②可译为。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唐雎不辱使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③可译为。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必以信。

--《曹刿论战》3.(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马》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第一个)--《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

--《送东阳马生序》5.(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也可不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6.(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也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俯身倾耳以请。

--《送东阳马生序》7.(连词)表目的的关系①可译为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②可译为。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8.(助词)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自既望以致十八日为盛。

--《观潮》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9.(副词)通,已经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02一、读作w&eacute;i时1.(动词)做,干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考常考文言实词及用法举例

中考常考文言实词及用法举例

fèng
①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
②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③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①侍奉
②接受
③供养


①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②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③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①学过的知识
②原因,缘故
③所以,因此

guān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②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①国家
②国都

guò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犯错误
②副词,过于
③过错


①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②政通人和(《岳阳楼记》)
③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③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④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观赏
②景色,景象
③阅读
④看

guī
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③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①回去,返回
②归依
③聚拢

guó
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今当远离(《出师表》)
③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④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①应当
②将要,就要
③当今,现在
④介词,在,在……的时候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 识别方法:当一个字在句子中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可能是通假字。

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来判断其通假的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3. 一词多义。

- 以:- 之:4. 词类活用。

二、虚词。

1. 之。

- 作助词:- 作代词:2. 而。

3. 其。

- 代词:- 语气词:4. 以。

- 介词:- 连词: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四、文言文翻译技巧。

1. 留。

2. 删。

3. 换。

- 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如“虽”换成“虽然”,“吾”换成“我”等。

4. 补。

5. 调。

五、重点篇目重点内容。

- 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仁”“礼”“义”等道德观念。

- 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学习方法、交友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

- 思想内容: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 背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 内容: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对后主的劝诫,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提出了治国的建议。

- 主题: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重点描写:对桃花源中环境、人物生活的描写,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描写内容:按季节描写了三峡的山高、水急、景色秀丽等特点。

如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浩大;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了清幽的景色。

- 主题: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中考文言文翻译常考词汇

中考文言文翻译常考词汇

1. 其:代词,表示“他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

例如:“其君贤其臣忠”(他的君主贤明,他的臣子忠诚)。

2. 而:连词,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

例如:“而民不惧”(而民众不害怕)。

3. 以:介词,表示凭借、因为、用等。

例如:“以德服人”(凭借道德使人服从)。

4. 于:介词,表示在、到、比等。

例如:“于军中斩杀敌将”(在军中斩杀敌将)。

5. 则:连词,表示那么、就、于是等。

例如:“则天下治”(那么天下就会治理好)。

6. 之:代词,表示这、那、它、他们等。

例如:“此之谓也”(这就是所说的)。

7. 乃:连词,表示于是、就、才等。

例如:“乃拔剑起舞”(于是拔剑起舞)。

8. 是:代词,表示这、那、这样、那样等。

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弟子不必不如师傅)。

9. 而已:表示罢了、而已。

例如:“吾欲之南海,亦以明志而已”(我想去南海,也只是为了明确自己的志向罢了)。

10.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君子的行为,静心修身,节俭养德,不淡泊无以明确志向,不宁静无以致远)。

11. 于:介词,表示对于、关于等。

例如:“于予与何诛”(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可责备的呢)。

12. 而:连词,表示并且、而且等。

例如:“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且世界上奇特、雄伟、非凡的景象,常常存在于险峻、遥远的地方)。

13. 之:助词,用于修饰名词。

例如:“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不是我所拥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取)。

14. 以:介词,表示用、按照等。

例如:“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因为我一天比你们长,不要因为我而自卑)。

15. 而:连词,表示并且、而且等。

例如:“而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而我与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

16.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所学的)。

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词则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掌握常见实词的用法,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读懂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一些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实词的用法。

一、“爱”“爱”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有:1、喜爱,喜欢。

如“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中的“爱”就是“喜爱”的意思。

2、爱护,爱惜。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爱”表示“爱护”。

二、“安”“安”的常见用法有:1、怎么,哪里。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这里的“安”是“怎么”的意思。

2、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表示“安稳”。

三、“被”“被”主要有以下两种用法:1、表示被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被”就是“被”字表被动的用法。

2、通“披”,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这里的“被”通“披”,意思是“穿着”。

四、“本”“本”常见的用法有:1、草木的根或茎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中的“本”指本来。

2、根本,基础。

“本末倒置”中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

五、“比”“比”常见的用法包括:1、靠近,挨着。

“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中的“比”就是“靠近”。

2、比较。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中的“比”是“比较”的意思。

六、“鄙”“鄙”的常见用法有:1、边疆,边远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中的“鄙”指边远的地方。

2、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中的“鄙”表示“目光短浅”。

七、“兵”“兵”常见的意思有:1、兵器,武器。

“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兵”指兵器。

2、军队。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中的“兵”是“军队”的意思。

八、“病”“病”常见的用法有:1、生病,患病。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中的“病”就是“生病”。

2、疲劳,困苦不堪。

初中常见150个文言词用法大全

初中常见150个文言词用法大全

初中阶段常见150个文言词的用法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①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②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④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长(zhǎng):①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②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②惩罚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①承当,承受。

中考语文知识点汇总之文言文实词用法素材

中考语文知识点汇总之文言文实词用法素材

文言文实词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34、年且九十(将近)((愚公移山)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马)《短文两篇、三峡》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50、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愉悦)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63、悄怆幽遂(深)(同上)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74、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同7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7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忙碌的样子)7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7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80、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驱策,用马鞭子打)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记》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记》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92、域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同上)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考十五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7、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出师表》)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8、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9、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属予作文以记之。

二.焉: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例: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在其中)——《论语》②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河中石兽》③不复出焉。

(焉:从这里。

)——《桃花源记》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例: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三.且1. (副词)将近;几乎。

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2.(副词)表让步,尚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3.(副词)表递进,况且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且为众人。

——《伤仲永》且秦灭韩亡魏。

——《唐雎不辱使命》四.然1.(代词)这样,那样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河中石兽》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谓为信然。

——《隆中对》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公输》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形容词)是的,对的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3.(助词)作词尾,表状态,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以不译康肃忿然曰。

——《卖油翁》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送东阳马生序》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小石潭记》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杂然而前陈者 / 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者。

——《满井游记》娟然如拭 /悠然自得——《满井游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行路难》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4.(连词)然而,但是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然胡不已乎?——《公输》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五.若1. (动词)像,好像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右手攀石趾,若啸呼状。

——《核舟记》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与朱元思书》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送东阳马生序》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记》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满井游记》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邹忌讽齐王纳谏》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逐浪排空。

——《岳阳楼记》2.(动词)及,比得上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3.(代词)你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4.(代词)此,这样的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5.(连词)假如,如果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唐雎不辱使命》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6.(助词)用于词尾,可译为“……一样”舍其粱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公输》六.为一、读作wéi时1.被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观潮》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贤能为之用。

——《隆中对》2.(动词)当,担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项燕为楚将 /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动词)筑,造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第二个“为”)——《公输》4.(助词)表示疑问语气父子何命焉为?——《公输》(动词)做,干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出师表》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5.(动词)看作,当成,当作,结为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童趣》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对》6.(动词)成,成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卒之为众人 /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伤仲永》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7.(动词)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同“谓”,说)——《两小儿辩日》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口技》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8.(动词)是,表判断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中轩敞者为舱。

——《核舟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谓为信然。

——《隆中对》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此为何若人?/ 必为有窃疾矣 /为与此同类——《公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9.(名词)心理活动,心情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二、读作wèi时12.(介词)给,替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13.(介词)因为昂首观之止,项为之强。

——《童趣》为之怡然称快。

——《童趣》14.(介词)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15.(介词)为了……,后面省略宾语“此”“之”等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16.(介词)向,对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之道。

——《桃花源记》为天下唱,宜多应着。

——《桃花源记》七.以1.(动词)认为,以为以为妙绝。

——《口技》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2.(介词)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①可译为“用”“拿”。

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投以骨。

/ 以刀劈狼首。

——《狼》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核舟记》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成,将以攻宋。

——《公输》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唐雎不辱使命》②可译为“靠”“凭”“凭借”。

以我酌油知之。

公亦以此自矜。

——《卖油翁》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唐雎不辱使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隆中对》何以战?/ 可以一战。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曹刿论战》③可译为“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必以信。

——《曹刿论战》3.(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宅边有五柳树,引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第二个“以”)——《送东阳马生序》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以君之所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马》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第一个“以”)——《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

——《送东阳马生序》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夫不能以游堕之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满井游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第一个“以”)——《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微。

——《出师表》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5.(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也可不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6.(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也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