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机速度控制系统校正装置设计
双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的SIMULINK仿真实验
双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的SIMULINK仿真实验魏小景张晓娇刘姣(自动化0602班)摘要:采用工程设计方法对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进行设计,选择调节器结构,进行参数的计算和校验;给出系统动态结构图,建立起动、抗负载扰动的Matlab Simulink 仿真模型.分析系统起动的转速和电流的仿真波形 ,并进行调试 ,使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趋于合理与完善。
关键词:双闭环调速系统;调节器;Matlab Simulink建模仿真1.引言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是目前直流调速系统中的主流设备,具有调速范围宽、平稳性好、稳速精度高等优点,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是比较成熟的系统,在拖动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是各种电机调速系统的基础,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工程设计主要是设计两个调节器。
调节器的设计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选择调节器的结构,以确保系统稳定,同时满足所需的稳态精度. 第二选择调节器的参数,以满足动态性能指标。
本文就直流电机调速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从直流电机的基本特性到单闭环调速系统,然后进行双闭环直流电机设计方法研究,最后用实际系统进行工程设计,并采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
2.基本原理和系统建模为了实现转速和电流两种负反馈分别起作用,在系统中设置了两个调节器,分别调节转速和电流,二者之间实行串联连接. 把转速调节器ASR 的输出当作电流调节器ACR 的输入,再用电流调节器的输出去控制晶闸管整流器的触发装置GT ,TA为电流传感器,TG 为测速发电机. 从闭环结构上看,电流调节环在里面,叫做内环,转速调节环在外边叫做外环,这样就形了转速、图1 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图3.系统设计调速系统的基本数据如下:晶闸管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供电的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系统参数:直流电动机:220,13.6,1480/m in,0.131/(/m in)e V A r C V r =,允许过载倍数1.5λ=;晶闸管装置:76s K =;电枢回路总电阻: 6.58R =Ω;时间常数:0.018l T s =,0.25m T s =;反馈系数:0.00337/(/min)V r α=,0.4/V A β=;反馈滤波时间常数:0.005oi T s =,0.005on T s =。
晶闸管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设计
目录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主电路结构选择 (3)2.1变压器参数计算 (4)第三章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 (5)3.1电流调节器的设计 (7)3.2转速调节器的设计 (10)第四章触发电路的选择与原理图 (14)第五章直流调速系统MATLAB仿真 (16)第六章总结 (18)第七章参考文献 (18)第一章绪论转速负反馈控制直流调速系统(简称单闭环调速系统)PI调节器的单闭环转速系统可以实现转速调节无静差,消除负载转矩扰动对稳态转速的影响,并用电流截止负反馈限制电枢电流的冲击,避免出现过电流现象。
但转速单闭环系统并不能充分按照理想要求控制电流(或电磁转矩)的动态过程。
对于经常正、反转运行的调速系统,缩短起、制动过程的时间是提高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在起动(或制动)过渡过程中,希望始终保持电流(电磁转矩)为允许的最大值,使调速系统以最大的加(减)速度运行。
当到达稳态转速时,最好使电流立即降下来,使电磁转矩与负载转矩相平衡,从而迅速转入稳态运行。
这类理想启动过程示意下图1所示。
图1 单闭环调速系统理想启动过程启动电流呈矩形波,转速按线性增长。
这是在最大电流(转矩)受限制时调速系统所能获得的最快的起动(制动)过程。
下面我们引入了一种双闭环系统来对控制系统进行优化。
第二章 主电路结构选择目前具有多种整流电路,但从有效降低脉动电流保证电流连续和电动机额定参数的情况出发本设计选用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其原理如图2-1所示,习惯将其中阴极连接在一起到3个晶闸管(531,,VT VT VT )称为共阴极;阳极连接在一起的3个晶闸管(642,,VT VT VT )称为共阳极,另外通常习惯晶闸管从1至6的顺序导通,为此将晶闸管按图示的顺序编号,即共阴极组中与a,b,c 三相电源相接的3个晶体管分别是531,,VT VT VT ,共阳极组中与a,b,c 三相电源相接的3个晶闸管分别是642,,VT VT VT 。
图2-1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原理图其工作特点为:1)每个时刻均需2个晶闸管同时导通,形成向负载供电的回路,其中1个晶闸管是共阴极组的,1个是共阳极组的,且不能为同一相的晶闸管。
电机速度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实验三十三电机速度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自动控制理论—检测技术综合实验)一、实验原理1.直流电机速度的控制直流电机的速度控制可以采用电枢回路电压控制、励磁回路电流控制和电枢回路串电阻控制三种基本方法。
三种控制方式中,电枢电压控制方法应用最广,它用于额定转速以下的调速,而且效率较高。
本实验采用电枢控制方式,如图33-1 所示。
本实验装置为一套小功率直流电机机组装置。
连接于被控制电机的输出轴的是一台发电机,发电机输出端接电阻负载,调节电阻负载即可调节被控制电机的输出负载。
发电机输出电压E图33-1 直流电机速度的电枢控制方式兼作被控电机速度反馈电压。
2.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由自动控制理论分析可知,负载的存在相当于在控制系统中加入了扰动。
扰动会导致输出(电机速度)偏离希望值。
闭环控制能有效地抑制扰动,稳定控制系统的输出。
闭环控制原理方框图如图33-2。
当积分环节串联在扰动作用的反馈通道(即扰动作用点之前)时,即成为针对阶跃扰动时的I 型系统,能消除阶跃信号扰动。
图33-2 直流电机速度的闭环控制原理方框图采用积分环节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消除系统的稳态误差,但是却对系统的动态性能(超调量、响应时间)和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需要配合进行控制器的设计和校正(采用根轨迹设计方法或频域设计方法)。
此外,在扰动可以测量的情况下,采用顺馈控制也能有效地对扰动引起的跟踪误差 进行补偿,减轻反馈系统的负担,见图 33-3。
cDREG 1 G C图 33-3 反馈+顺馈控制方式消除扰动引起的误差式中: G 1= G 1 (s ) 为控制器传递函数,也是扰动输入时的反馈通道传递函数;G 2 = G 2 (s ) 为被控对象(本实验中即被控直流电机)的传递函数; G c = G c (s ) 为顺馈控制通道传递函数; R 为指令输入,即希望的电机速度;C 为输出被控量,即被控电机的输出速度; E 为系统的稳态误差;D 为系统的扰动输入,即电机的负载。
【设计】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转速单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设计与仿真
【关键字】设计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控制工程学院《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设计题目:转速单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设计与仿真学生:张海松专业:自动化班级学号:指导教师:王立夫设计时间:2012年6月27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控制工程学院《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专业:自动化班级:509 学生姓名:设计题目:转速单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设计与仿真一、设计实验条件实验设备:PC机二、设计任务直流电机额定电压,额定电枢电流,额定转速,电枢回路总电阻,电感,励磁电阻,励磁电感,互感,,允许过载倍数。
晶闸管装置放大系数:,时间常数:,设计要求:对转速环进行设计,并用Matlab仿真分析其设计结果。
目录绪论--------------------------------------------------------------------------------11.转速单闭环调速系统设计意义-----------------------------12.原系统的动态结构图及稳定性的分析-----------------------22.1 转速负反应单闭环控制系统组成-----------------------22.2 转速负反应单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33.调节器的选择及设计-------------------------------------33.1调节器的选择- --------------------------------------33.2 PI调节器的设计--- ---------------------------------44.Mat lab仿真及结果分析----------------------------------74.1 simulink实现上述直流电机模型-----------------------74.2 参数设置并进行仿真---------------------------------74.3结果分析--------------------------------- ---------155.课设中遇到的问题--------------------------------------166.结束语- ---------------------------------------------17参考文献- ---------------------------------------------17转速单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设计与仿真绪论直流电动机由于调速性能好,启动、制动和过载转矩大,便于控制等特点,是许多高性能要求的生产机械的理想电动机。
自动控制6第六章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复合校正
同时采用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的方法,对系 统进行综合校正,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数字校正
利用数字技术对控制系统进行校正,具有灵 活性和高精度等优点。
02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及评价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概述
稳定性
准确性
系统受到扰动后,能否恢复到原来的 平衡状态或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能力。
系统稳态误差的大小,反映了系统的 控制精度。
针对生产线上的各种工 艺要求,设计相应的控 制策略,如顺序控制、 过程控制等。
系统校正方法
根据生产效率和产品质 量要求,采用适当的校 正方法,如PID参数整定、 自适应控制等。
仿真与实验验证
通过仿真和实验手段, 验证综合与校正后的工 业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 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控制系统综合与校正的注
06 意事项与常见问题解决方 案
仿真与实验验证
通过仿真和实验手段,验证综合与校正后 的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系统校正方法
针对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采用 适当的校正方法,如串联校正、反馈校正 等。
实例三
01
02
03
04
控制系统结构
分析工业自动化生产线 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 包括传感器、执行机构、 PLC等部分。
控制策略设计
考虑多变量解耦控制
对于多变量控制系统,可以考虑采 用解耦控制策略,降低各变量之间 的相互影响,提高系统控制精度。
加强系统鲁棒性设计
考虑系统不确定性因素,加强 系统鲁棒性设计,提高系统对 各种干扰和变化的适应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控制系统综合与校正的注意事项
明确系统性能指标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一、实验背景随着现代工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自控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熟悉自动控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控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3. 学会运用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4. 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实验本实验通过模拟电路,研究了典型环节(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的阶跃响应。
通过改变电路参数,分析了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 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实验本实验研究了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通过改变系统的阻尼比和自然频率,分析了系统性能的变化。
3. 连续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本实验研究了连续系统串联校正方法,通过调整校正装置的参数,使系统达到期望的性能指标。
4. 直流电机转速控制实验本实验利用LabVIEW图形化编程方法,编写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程序,熟悉PID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调节PID参数掌握PID控制原理。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实验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不同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在比例环节中,随着比例系数的增加,系统的超调量减小,但调整时间增加。
在积分环节中,随着积分时间常数增大,系统的稳态误差减小,但调整时间增加。
在微分环节中,随着微分时间常数增大,系统的超调量减小,但调整时间增加。
2. 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分析了二阶系统的性能。
在阻尼比小于1时,系统为过阻尼状态,响应速度慢;在阻尼比等于1时,系统为临界阻尼状态,响应速度适中;在阻尼比大于1时,系统为欠阻尼状态,响应速度快。
3. 连续系统串联校正实验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串联校正方法。
通过调整校正装置的参数,可以使系统达到期望的性能指标。
4. 直流电机转速控制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学会了利用LabVIEW图形化编程方法,编写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程序。
直流电机控制系统校正装置设计
直流电机控制系统校正装置设计直流电机控制系统校正装置是一种电器设备,其主要功能是校正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包括模拟控制与数字控制系统)的输出信号,使其能够更加准确地控制直流电机的运转。
本文根据该装置的原理和特点,设计出了一种实用性较强的校正装置。
1. 设计原理直流电机控制系统中采用的一般是开环控制或闭环控制。
在开环控制中,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间的误差较大,因此需要根据误差大小进行定期校正。
在闭环控制中,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间的误差较小,但输出信号受到控制系统补偿系数的影响,这也需要进行定期校正。
根据上述原理,本文设计出来的校正装置可分为两种类型:(1)开环校正装置:其主要功能是根据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间的误差大小,向控制系统输出一定的校正信号,从而达到校正控制系统的目的。
(2)闭环校正装置:其主要功能是根据控制系统输出信号的稳定性和精度,对控制系统的补偿系数进行校正,使输出信号更加准确。
2. 设计方案(1)开环校正装置开环校正装置通常由误差检测电路、校正电路、放大电路和输出电路组成。
误差检测电路主要作用是检测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间的误差,校正电路将误差信号转换成校正信号,放大电路将校正信号进行放大,输出电路将校正信号输出给控制系统。
(2)闭环校正装置闭环校正装置由校正电路、反馈电路、放大电路和输出电路组成。
校正电路将误差信号转换成校正信号,反馈电路将输出信号反馈到控制系统输入端,放大电路将校正信号放大,输出电路将校正信号输出给控制系统。
3. 总结通过本文的设计,我们可以实现直流电机控制系统校正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校正装置,从而使整个控制系统更加稳定、准确。
毕业设计: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工程设计
第1章第2章第3章绪论1.1课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电机自动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机械,钢铁,矿山,冶金,化工,石油,纺织,军工等行业。
这些行业中绝大部分生产机械都采用电动机作原动机。
有效地控制电机,提高其运行性能,对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前的大约50年的时间里,直流电动机几乎是唯一的一种能实现高性能拖动控制的电动机,直流电动机的定子磁场和转子磁场相互独立并且正交,为控制提供了便捷的方式,使得电动机具有优良的起动,制动和调速性能。
尽管近年来直流电动机不断受到交流电动机及其它电动机的挑战,但至今直流电动机仍然是大多数变速运动控制和闭环位置伺服控制首选。
因为它具有良好的线性特性,优异的控制性能,高效率等优点。
直流调速仍然是目前最可靠,精度最高的调速方法。
本次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应用自动控制理论和工程设计的方法对直流调速系统进行设计和控制,设计出能够达到性能指标要求的电力拖动系统的调节器,通过在DJDK-1型电力电子技术及电机控制试验装置上的调试,并应用MATLAB软件对设计的系统进行仿真和校正以达到满足控制指标的目的。
1.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应用情况近30年来,电力拖动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但技术革新是永无止尽- 1 -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动机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有关研究工作正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2.1采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的不断进步,为电机控制系统的完善提供了物质保证,新的电力电子器件正向高压,大功率,高频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智能功率模块(IPM)的广泛应用,使得新型电动机自动控制系统的体积更小,可靠性更高。
传统直流电动机的整流装置采用晶闸管,虽然在经济性和可靠性上都有一定优势,但其控制复杂,对散热要求也较高。
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使称为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之一的大功率晶体管(GTR)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由于晶体管是既能控制导通又能控制关断的全控型器件,其性能优良,以大功率晶体管为基础组成的晶体管脉宽调制(PWM)直流调速系统在直流传动中使用呈现越来越普遍的趋势。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仿真与设计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题目: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仿真与设计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仿真与设计1. 设计题目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仿真与设计2. 设计任务已知某晶闸管供电的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整流装置采用三相桥式电路,基本数据如下:1)直流电动机:160V、120A、1000r/min、C e=r,允许过载倍数λ=2)晶闸管装置放大系数:K s=303)电枢回路总电阻:R=Ω4)时间常数:T l=,T m=,转速滤波环节时间常数T on取5)电压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给定电压均为10V试按工程设计方法设计双闭环系统的电流调节器和转速调节器,并用Simulink建立系统模型,给出仿真结果;系统要求:1)稳态指标:无静差2)动态指标:电流超调量σi ≤5%;空载起动到额定转速时超调量σn ≤10%3. 设计要求根据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理论,按工程设计方法设计双闭环调速系统的步骤如下:1)设计电流调节器的结构和参数,将电流环校正成典型I型系统;2)在简化电流环的条件下,设计速度调节器的结构和参数,将速度环校正成典型II型系统;3)进行Simulink仿真,验证设计的有效性;4.设计内容1 设计思路:带转速负反馈的单闭环系统,由于它能够随着负载的变化而相应的改变电枢电压,以补偿电枢回路电阻压降的变化,所以相对开环系统它能够有效的减少稳态速降;当反馈控制闭环调速系统使用带比例放大器时,它依靠被调量的偏差进行控制的,因此是有静差率的调速系统,而比例积分控制器可使系统在无静差的情况下保持恒速,实现无静差调速;对电机启动的冲击电流以及电机堵转时的堵转电流,可以用附带电流截止负反馈作限流保护,但这并不能控制电流的动态波形;按反馈的控制规律,采用某个物理量的负反馈就可以保持该基本量基本不变,采用电流负反馈就应该能够得到近似的恒流过程;另外,在单闭环调速系统中,用一个调节器综合多种信号,各参数间相互影响,难于进行调节器的参数调速;例如,在带电流截止负反馈的转速负反馈的单闭环系统中,同一调节器担负着正常负载时的速度调节和过载时的电流调节,调节器的动态参数无法保证两种调节过程均具有良好的动态品质;按照电机理想运行特性,应该在启动过程中只有电流负反馈,达到稳态转速后,又希望只有转速反馈,双闭环调速系统的静特性就在于当负载电流小于最大电流时,转速负反馈起主要作用,当电流达到最大值时,电流负反馈起主要作用,得到电流的自动保护;2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a.系统电路原理图图2-1为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原理图;图中两个调节器ASR和ACR 分别为转速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二者串级连接,即把转速调节器的输出作为电流调节器的输入,再用电流调节器的输出去控制晶闸管整流器的触发装置;电流环在内,称之为内环;转速环在外,称之为外环;两个调节器输出都带有限幅,ASR的输出限幅什U im决定了电流调节器ACR 的给定电压最大值U im,对就电机的最大电流;电流调节器ACR输出限幅电压U cm 限制了整流器输出最大电压值,限最小触发角α;图2-1 双闭环调速系统电路原理图b.系统动态结构图图2-2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框图,由于电流检测信号中常含有交流分量,须加低通滤波,其滤波时间常数T oi按需要选定;滤波环节可以抑制反馈信号中的交流分量,但同时也给反馈信号带来了延滞;为了平衡这一延滞作用,在给定信号通道中加入一个相同时间常数的惯性环节,称作给定滤波环节;其作用是:让给定信号和反馈信号经过同样的延滞,使二者在时间上得到恰当的配合,从而带来设计上的方便;由测速发电机得到的转速反馈电压含有电机的换向纹波,因此也需要滤波,滤波时间常数用T on表示;根据和电流环一样的道理,在转速给定通道中也配上时间常数为T on的给定滤波环节;T oi—电流反馈滤波时间常数T on—转速反馈滤波时间常数图2-2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图3)按工程设计方法设计双闭环系统的ACR:设计多环控制系统的一般原则是:从内环开始,一环一环地逐步向外扩展;在这里是:先从电流环入手,首先设计好电流调节器,然后把整个电流环看作是转速调节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再设计转速调节器;a.确定时间常数整流滤波时间常数T s,三相桥式电路的平均失控时间T s=;电流滤波时间常数T oi,三相桥式电路每个波头的时间是,为了基本虑平波头,应有1~2Toi=,因此取Toi=2ms=;电流环小时间常数T∑i,按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取T∑i=T s+T oi=;b.选择电流调节器结构由设计要求:σi%≤5%,并保证系统稳态电流无误差,因此可按典型I型系统设计,电流调节器选用PI 型,其传递函数为: W ACR s =isis Ki ττ1+ c.校验近似条件电流环截止频率11.135-==s KI ci ω; 晶闸管装置传递函数近似条件为:13ci sw T ≤=,满足近似条件; 忽略反电动势对电流环影响的条件为:ci w ≥满足近似条件; 小时间常数近似条件处理条件为:ci w ≤=, 满足近似条件;d.计算调节器电阻和电容电流调节器原理如图3-1所示,按所用运算放大器取R 0=40kΩ,各电阻和电容值计算如下:,取30k; ,取;-图3-1含给定滤波与反馈滤波的PI 型电流调节器按照上述参数,电流环可以达到的动态指标为:σi %=%<5%,满足设计4按工程设计方法设计双闭环系统的ASR :a.确定时间常数电流环等效时间常数为20.0074i T s ∑=;转速滤波时间常数Ton ,根据所用测速发电机波纹情况,取Ton=; 转速环小时间常数n T ∑ 按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取n T ∑=20.0174i T Ton s ∑+=;b .选择转速调节器结构由于设计要求无静差,转速调节器必须含有积分环节;又根据动态要求,应按典型Ⅱ型系统设计速度环,故ASR 选用PI 调节器,其传递函数为:1()n ASR nn s W s K sττ+= c.计算速度调节器参数按跟随和抗干扰性能较好的原则,取h=5,则ASR 的超前时间常数为:50.01740.087n n hT s τ∑==⨯=,转速环开环增益: 2224.39621-∑=+=s T h h K nN 于是,ASR 的比例系数: =d.校验近似条件由转速截止频率:15.341-===s n KN KNcn τωω; 电流环传递函数简化条件: ,满足简化条件; 转速环小时间常数近似条件为: ,满足近似条件;e.计算调节器电阻和电容转速调节原理图如图3-2所示,取040R k =Ω,则,取550k; ,取;图3-2含给定滤波与反馈滤波的PI 型转速调节器-按照上述参数,电流环可以达到的动态指标为:当h=5时,查表得%,虽然不满足设计要求,而实际上,突加阶跃给定时,ASR 饱和,应按退饱和的情况重新计算超调量,实际%,满足设计要求;5内、外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的比较图4-1把电流环和转速环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画在一张图上,其中各转折频率和截止频率依次为:13.2700037.011-==∑s i T ,151.570174.011-==∑s n T , 151.34-=s cn ω,15.11087.011-=s n τ; 以上频率一个比一个小,从计算过程可以看出,这是必然的规律;因此,这样设计的双闭环系统,外环一定比内环慢;一般来说,1150~100-=s ci ω,150~20-=s cn ω;从外环的响应速度受到限制,这是按上述方法设计多环控制系统时的缺点;然而,这样一来,每个环本身都是稳定的,对系统的组成和调试工作非常有利;总之,多环系统的设计思想是:以稳为主,稳中求快;L/dBO1/-s ωiT ∑1ciωnT ∑1cn ωnτ1InI-电流内环 n-转速外环图4-1又闭环系统内环和外环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20-40-20-406 晶闸管的电压、电流定额计算a.晶闸管额定电压U N晶闸管额定电压必须大于元件在电路中实际承受的最大电压Um ,考虑到电网电压的波动和操作过电压等因素,还要放宽2~3倍的安全系数,即按下式选取U N =2~3Um ,式中系数2~3的取值应视运行条件,元件质量和对可靠性的要求程度而定;b.晶闸管额定电流I N为使晶闸管元件不因过热而损坏,需要按电流的有效值来计算其电流额定值;即必须使元件的额定电流有效值大于流过元件实际电流的最大有效值;可按下式计算:I N =~2K fb I MAX ;式中计算系数K fb =Kf/由整流电路型式而定,Kf 为波形系数,Kb 为共阴极或共阳极电路的支路数;当α=0时,三相全控桥电路K fb =,故计算的晶闸管额定电流为I N =~2K fb I MAX =~2 ××220×=~,取200A;7平波电抗器计算由于电动机电枢和变压器存在漏感,因而计算直流回路附加电抗器的电感量时,要从根据等效电路折算后求得的所需电感量中,扣除上述两种电感量;a.电枢电感量L M 按下式计算)(2103mH I Pn U K L NN N D M ⨯=P —电动机磁极对数,K D —计算系数,对一般无补偿电机:K D =8~12; b.整流变压器漏电感折算到次级绕组每相的漏电感L B 按下式计算)(100%2mH I U U K L dK BB •= U 2—变压器次级相电压有效值,I d —晶闸管装置直流侧的额定负载电流,K B —与整流主电路形式有关的系数;c.变流器在最小输出电流I dmin 时仍能维持电流连续时电抗器电感量L 按下式计算min2d I U K L •=, K 是与整流主电路形式有关的系数,三相全控桥K 取则L =mH.6)进行Simulink 仿真,验证设计的有效性a. 电流闭环的仿真如下图:为了研究系统的参数对动态性能的影响,分别取K I T ∑i =、、、,此时K I 的值也会随之变化,运行仿真,即可得不同K I 值的阶跃响应曲线:图6-1 KT=的阶跃响应曲线图6-2KT=的阶跃响应曲线图6-3 KT=的阶跃响应曲线图6-4 KT=的阶跃响应曲线由曲线可以看出如果要求动态响应快,可取KT=;如果要求系统超调小,则应把KT 的值取小些,可取KT<;无特殊要求,取折中值KT=,,称为最佳二阶系统;图6-1~图6-4反映了PI 调节器的参数对系统品质的影响趋势,在工程设计中,可以根据工艺的要求,直接修改PI 调节器的参数,找到一个在超调量和动态响应快慢上都较满意的电流环调节器;b. 转速环的仿真设计在增加转速环调节后,转速环开环传递函数如下: )1()1()(n 2n N n ++=∑s T s s K s W τ 校正后的调速系统动态结构框图如下所示:其中me n n N T C R K K βτα=;在matlab中搭建好系统的模型,如下图:转速环的仿真设计为满足系统在不同需求下的跟随性与抗扰行能要求,取h的之分别为:3、5、7、9. 用matlab仿真结果如下:图7-1h=3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图7-2h=5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图7-3h=7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图7-4h=9时的阶跃响应曲线由图可以看出:h值越小,动态降落也越小,恢复时间、调节时间也短,抗扰性能也越好,但是,从h<5以后,由于震荡剧烈h越小,恢复时间反而延长,综合起来看,h=5是最佳选择,也即最佳三阶系统;对电流环与转速环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参数的,对比Ⅰ型、Ⅱ型系统可以发现:Ⅰ型系统可以在跟随性上做到超调小,但抗扰性能差;而Ⅱ型系统超调却相对较大,抗扰性能较好;5.设计心得a.通过该次设计,更加熟悉掌握了电流转速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结构组成以及它的工作原理,加深了对开环、闭环有静差、无静差调速的理解---闭环结构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无静差调速则保证系统有较低的稳态误差;b.由此也初步掌握双闭环调节器的整个设计过程,其基本思想是先内环再外环;在结构框图的处理过程中有多处近似处理,简化了传递函数,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因此称为被称为“工程设计方法”,这意味着在实际的应用中,在可以大大简化分析过程却很小影响分析结果的方法是很有价值的;从开环到闭环、从闭环无静差到有静差、从单环到双环着一些列的变化显示人们人知的渐进性;仿真是自己临时捡起matlab课本重新回顾才完成的,仿真的直观的证明了最佳二阶、三阶系统的参数,并再一次体现了matlab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的确是一个很强大的仿真工具;整个仿真过程也加深了自己对电力拖动控制相关知识理解程度,相当于也许经过证明的才是最可靠的;d.由于水平有限,设计中肯定有许多错误和不足的地方,敬请老师指正;6.参考文献【1】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李荣生,电气传动控制设计指导;;。
基于Matlab的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及仿真1
基于Matlab的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及仿真宋友志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工程设计方法对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根据直流调速双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详细分析了系统的起动过程及参数设计,运用Simulink 进行直流电动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数学建模和系统仿真。
最后显示控制系统模型以及仿真结果并加以分析。
关键词:转速环;电流环;调节器;SimulinkDesignation and Simulation of Double Loop DC Motor Control SystemBased on Matlab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a design method of DC system based on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its working principle,analyzing the dynamic process and the parameters designation detailedly,modeling and simulating were carried out to the dual closed-loop control system of the direct current motor by using Simulink.In the end,analyzing the simulation results.Key words:loop of revolution rate;loop of current;regulator;Simulink一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系统一般来说,我们总希望在最大电流受限制的情况制系统以尽可能大的加速度起动,达到稳态转速后,电流应快速下降,保证输出转矩与负载转矩平衡,进入稳定运行状态[1]。
这种理想的起动过程如图1所示。
为实现在约束条件快速起动,关键是要有一个使电流保持在最大值的恒流过程。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直流电机同步控制
目录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2)二、摘要 (3)三、控制对象旳分析 (5)1.工作原理 (5)2.系统运行方框图 (5)3.分析系统过程 (6)4.建立数学模型求系统旳传递函数 (6)5.传递函数旳表达 (9)6. 系统校正 (10)7.运用Matlab进行仿真 (16)四、总结体会 (20)五、参照文献 (20)六、附录 (21)1.手工绘制旳微分校正旳根轨迹图及校正网络 (19)2.手工绘制旳相位超前校正旳幅特特性 (19)3.手工绘制旳相位超前校正旳相频特性及其校正网络 (19)4.频域法矫正旳Matlab仿真19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描述: 两台直流电动机启动后, 当一台电动机抵达设定速度后, 另一台电动机在响应时间内抵达同一速度, 并保持两台电动机同步运行。
控制系统中各构成环节及参数如下:①直流电动机(他励)参数:✍✍励磁线圈电阻✍✍电感扭矩常数211min,/1500,8.9,110,85.0m kg J r n A I V U kW P N N N •=====设计规定:1.根据速度跟踪原理图建立系统数学模型。
2.画出速度跟踪系统旳方框图。
3.当系统不稳定期, 规定对系统进行校正, 校正后满足给定旳性能指标。
4.稳定性分析:A 频域法校正系统在最大指令速度( )为 (度/秒)时, 对应旳位置滞后误差不超过 度(稳态误差);相角裕度为 度, 幅值裕度不低于6分贝;过渡过程旳调整时间不超过3秒。
B 根轨迹法校正①最大超调量%3%≤σ②过渡过程时间2≤s t 秒;静态速度误差系数5≥v K 秒.5.校正网络确定后需代入系统中进行验证, 计算并确定校正网络旳参数。
6.Matlab 进行验证7.搭建电路进行验证(注: 手工绘图(幅频、相频及根轨迹图))二、摘要针对双电机同步驱动控制在负载发生扰动时同步控制性能较差旳问题,建立了两台直流电动机同步控制系统(速度控制)旳数学模型。
重要处理旳问题是对两台直流电动机同步控制系统构造图进行分析, 画出构造框图, 算出传递函数, 并对其进行频域校正和根轨迹校正, 找到合适旳处理措施, 构建校正网络电路, 从而使得系统可以满足规定旳性能指标。
运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串联校正装置的设计
要求 。 个办法即是相位滞后校正 。 这
2串联超前 网络校正
某单位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 ) / = S
( 1, + )要求 系统在 单位 斜坡输入 信号 作用 时, 位置输 出
是概 略的。 尽管人们可以借助计算机的帮助, 但对大多 数初学者来说, 很少能够实 际计算 出阶跃响应, 且描绘 出相应曲线 。 MAT AB L 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大型软
t e f cie e s f e to . h e e t n s o t me d v h h
K y r s c l r t n M AT AB; a c d e dn t o k e wo d : aia i ; b o L c sa el a e r w
O前 言
传 统 上 人 们 在 自动 控 制 系 统 分 析 设 计 过 程 中都 使用笔算解决 问题, 运算量很大, 并且画出来的曲线也
稳态性能指标的开环增益为基础, 对系统BO E图保持 D 低频段不变, 将其 中频和高频段的模值加以衰减, 使之
在 中频 段 的特 定点 处 , 到满 足动 态 相 角 稳 定 裕 度 的 达 作者简介: 军(92) 刘 17一, 副教授, 电气工程和智能控制方 从事
‘
面的教 学与研 究。
I统 解 决 方 案 F .
运用 MA L B进行控制系统串联校正装置的设计 TA
刘 军
( 苏财 经 职 业技 术 学 院 电子 系. 苏 淮 安 2 3 0 ) 江 江 2 0 1
摘
要: 串 超前 网络校正装 置为应 用对 象, 以 联 借助MAT AB软件设计 了此校正装 置, L 与通常 的整 定方法比较 , 其优
m eho ,h s eho a d a a e f iu , a yc a gn t d ti m t dh sa v ntg so vs a e s h n igpaa e r a ds vn l rm t s n a i galt fc m p t ga dpo r mm i . esm uai nv rfe e o o o u n n rg a i ng T i lt h o ei d i
直流电机控制系统(晶闸管整流
目录目录 (1)1.设计总体思路 (2)2.基本原理框图 (2)3.单元电路设计 (3)3.1主电路器件的计算与选择 (3)3.1.1变压器的选择 (3)3.1.2晶闸管的选型 (3)3.1.3过电压保护原理及计算选择 (3)3.1.4过电流保护 (5)3.1.5电抗器的参数计算与选择 (7)3.2控制电路的介绍 (7)3.2.1引脚排列、各引脚的功能及用法 (7)3.2.2电流转速闭环调节电路 (10)3.2.3.功率放大电路 (10)4.故障分析与改进 (12)5.实验与仿真 (12)6.心得体会 (13)7.附件 (15)8.参考文献 (16)1.设计总体思路直流电机控制系统(晶闸管整流)分为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主电路采用三相全控桥整流电路,变流侧交流电采用电网电压,通过变压器起隔离和调节电网电压,使其达到整流所需求的交流电压,为防止电网波动和其他各类短路情况的出现,在交流侧和整流的直流侧增加一系列的过电压和过电流保护。
控制电路采用转速和电流调节电路,在电网电压通过交流互感器感应电流后将电流信号转为电压信号,和转速反馈信号进行调节,再限幅和功放电路,转换成触发电路能用来改变控制角的信号来调节整流输出电压达到调速目的。
该触发晶闸管的触发电路由六脉冲触发电路TC785构成,最终能调节电机的转速,使其达到转速的稳定。
2.基本原理框图3.单元电路设计3.1主电路器件的计算与选择该设计所调节直流电动机的参数:额定电压225V,额定电流158.5A,额定功率30KW3.1.1变压器的选择变压器二次侧相电压U2=Ud/2.34考虑晶闸管的管压降和启动电压留20%的裕量,整流直流侧电压Ud=1.2*225*270V,得U2=128V;变压器二次侧电流I2=0.816*Id=129.3A;变压器的容量s=3U2 I2=3*128*129.3=50KW;变压器的变比U1:U2=220:128=1.73.1.2晶闸管的选型晶闸管的额定电压Un=(2~3)UTm;Un=2*6*U2=2*6*128=627V晶闸管的额定电流I n=(1.5~2)Ivt;Ivt=Id/(3*1.57)=87.5A;In=1.8*87.5=157A;取Un=;In=157A;选择KP157—580晶闸管六只。
(完整word版)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精)
直流双闭环调速系统设计1设计任务说明书某晶闸管供电的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整流装置采用三相桥式电路,基本数据为: 直流电动机:V U N 750=,A I N 780=,min375rn N =,04.0=a R ,电枢电路总电阻R=0.1Ω,电枢电路总电感mH L 0.3=,电流允许过载倍数5.1=λ,折算到电动机轴的飞轮惯量224.11094Nm GD =. 晶闸管整流装置放大倍数75=s K ,滞后时间常数s T s 0017.0= 电流反馈系数⎪⎭⎫ ⎝⎛≈=N I V A V5.11201.0β 电压反馈系数⎪⎭⎫ ⎝⎛=N n V r V 12min 032.0α 滤波时间常数.02.0,002.0s T s T on oi ==V U U U cm im nm12===**;调节器输入电阻Ω=K R O 40。
设计要求: 稳态指标:无静差动态指标:电流超调量005≤i σ;空载起动到额定转速时的转速超调量0010≤n σ。
目 录1设计任务与分析 ....................................................................................................................................... 2调速系统总体设计 ................................................................................................................................... 3直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电路设计 .............................................................................................................. 3。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
基础控制系统的设计实例
温度控制系统
用于控制加热炉内的温度,通过使用PID控制器和相关传感器 ,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
速度控制系统
用于控制电动机的转速,通过使用变频器和相关传感器,实现 对速度的精确控制。
压力控制系统
用于控制液压缸内的压力,通过使用压力传感器和相关控制器 ,实现对压力的精确控制。
05
03
传感器
传感器是控制系统中用于检测系统输出信号的部分。常见的传感器包
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
04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控制系统的设计
基础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
稳定性原则
快速性原则
控制系统必须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以确保在 各种操作条件下都能维持稳定的工作状态。
控制系统应具有快速响应能力,以便在短时 间内达到设定值。
并联校正
并联校正是指将校正装置并联在系统输入或输出环节之间,通过对系统传递函数的修改, 达到改善系统性能的目的。常见的并联校正方法包括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局部反馈-前 馈校正。
复合校正
复合校正是指同时采用串联校正和并联校正的方法,以实现对系统性能的全面改善。复合 校正通常包括反馈-前馈复合校正、局部反馈-前馈复合校正等。
3
准确性
控制系统达到设定值的精确程度,以及抑制扰 动的程度。
机电控制系统的分类
开环控制系统
01
控制装置与检测装置之间只有正向通道,没有反馈通道,因此
系统的稳定性较差,但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闭环控制系统
02
控制装置与检测装置之间既有正向通道,又有反馈通道,因此
系统的稳定性较好,但结构复杂,实现难度较大。
在机电控制工程中,不同的工程需求对控制系统的性能 和稳定性有不同的要求,校正设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 行定制和优化,满足各种工程需求。
PWM直流调速系统设计解析
目录前言 (1)一、设计目的 (2)二、设计要求 (2)三、直流调速系统整体设计 (2)四、系统参数选取 (7)五、各部分设计 (8)六、双闭环系统设计 (14)七、系统仿真 (17)八、设计总结 (18)参考文献 (19)前言由于直流电机具有良好的起动、制动和调速性能,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航天领域等各个方面。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脉宽调制(PWM)调速技术已成为直流电机常用的调速方法,具有调速精度高、响应速度快、调速范围宽和功耗低等特点。
而以H桥电路作为驱动器的功率驱动电路,可方便地实现直流电机的四象限运行,包括正转、正转制动、反转、反转制动,已广泛应用于现代直流电机伺服系统中。
本文从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入手,建立了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详细分析了系统的原理与其静态和动态性能。
然后按照自动控制原理,对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设计参数进行分析和计算,利用SIMULINK对系统进行了各种参数给定下的仿真,通过仿真获得了参数整定的依据。
在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套实验用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主电路、反馈电路、触发电路与控制电路的具体实现。
对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了实验测试,表明所设计的双闭环调速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具有较好的静态和动态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
采用MATLAB软件中的控制工具箱对直流电动机双闭环调速系统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并用SIMULINK进行动态数字仿真,同时查看仿真波形,以此验证设计的调速系统是否可行。
一、设计目的通过对一个实用控制系统的设计,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知识,提高工程意识和实践技能,使学生获得控制技术工程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应用能力。
二、设计要求完成所选题目的分析与设计,进行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论证和选择;系统单元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设计、元器件的选择和参数计算三、直流调速系统整体设计1、直流电机PWM调速控制原理直流电动机转速公式为:n=(U-IR)/Kφ其中U为电枢端电压,I为电枢电流,R为电枢电路总电阻,φ为每极磁通量,K为电动机结构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直流电机速度控制系统校正装置设计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一、设计题目某直流电机速度控制系统校正装置设计设单位反馈的某直流电机速度控制系统看,其开环传递函数为:,要求系统满足性能指标:静态速度误差常数K v≥4,相位γ,超调量M%≦30%,用频率法校正装置。
裕度500≥二、设计目的通过课程设计,在掌握自动控制理论基本原理,一般电学系统自动控制方法的基础上,用MATLAB实现系统的仿真与调试。
三、设计要求收集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独立完成所承担的设计课题的全部内容,初步掌握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和设计规范的应用;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选择和分析;绘制设计图;撰写说明书。
具体要求如下:1、根据所学控制理论知识(频率法、根轨迹法等)进行人工设计校正装置,初步设计出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形式及参数;2、在MATLAB下,用simulink进行动态仿真,在计算机上对人工设计系统进行仿真调试,使其满足技术要求;3、确定校正装置的电路形式及电路参数(选作);4、完成设计报告。
本课程设计以设计报告的形式提交,要求论点清楚,论据充分,结构合理;分析问题有层次。
包括设计思想,设计过程,图(曲线),总结和数字仿真。
四、设计过程应用频率法校正步骤:1、根据所要求的稳态性能指标,确定系统满足稳态性能要求的开环增益K 。
由题目所给开环传递函数)5.0(08.0)(+=S S KS G k 可知这是一个典型的二阶系统,要求系统满足性能指标静态误差系数K V 4≥,因此取K V =4。
由公式K V =)(lim 0S S G k s →=)5.0(08.0lim 0+→S S KSs =4可得K=25,G k (S)=)12(4)5.0(2+=+S S S S .则有:ωωω2lg 20lg 204lg 20)(--=L()ωπωϕ2arctan 2--=2、绘制满足由步骤一确定的K 值下系统Bode 图,并求出系统的相角裕量γ0。
由步骤二所得的对数幅值函数ωωω2lg 20lg 204lg 20)(--=L ,以及相角函数()ωπωϕ2arctan 2--=,转折频率=1ω0.5s rad /,可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其渐进线如下图: 取点:32)(,1.0;06.18)(,5.0;02.6)(=====1,=ωωωωωωL dB L dB L使得()0=ωL 可计算出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剪切频率ωc =2s rad /=1.414s rad /。
则对应的相角()16070900002arctan 2-=--=--=ωωπϕc c ,可得相角裕度 ()201800=+=ωγϕc500≤γ,这说明系统的相角裕量远远小于要求值,系统的动态响应会有严重的振荡,为达到所要求的性能指标,此设计应采用串联超前校正。
3、确定为使相角裕量达到要求值,所需增加的超前相角ϕc,即εγγϕ+-=0c式中,γ为要求的相角裕量;ε是因为考虑到校正装置影响剪切频率的位置而附加的相角裕量:当未校正系统中频段的斜率为-40dec dB /时,取ε=50~150;当未校正系统中频段斜率为-60dec dB /时,取=ε50~200。
由未校正系统B ode 可知,此系统的中频段斜率为-40dec dB /,因此取10=ε0。
由题目要求≥γ500,我们可取=γ500。
可得=+-=εγγϕc 500-200+100=400。
4、令超前校正网络的最大超前相角ϕϕcm=,可由下式求出校正装置的参数α: ϕϕαmm sin 1sin 1+-=将ϕϕcm ==400代入上式可得22.0sin 1sin 140400=+-=α。
5、在B ode 图上确定未校正系统幅值为αlg 20时的频率ωm 。
αlg 20=dB 58.622.0lg 20-≈ωωωm m m L 2lg 20lg 204lg 20)(--==dB 58.6-求得:ωm ≈2.06s rad /,该频率作为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剪切频率ωc ,即ωm =ωc 。
6、由步骤五求得的ωm 确定校正装置的转折频率: ατωωm ==11=0.97s rad /≈1s rad /αατωωm==12=4.4s rad /≈4s rad /至此可得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125.0122.011++⨯=++=S S S S S G cαττα为补偿超前校正网络造成的幅值衰减,需附加一个放大器22.011==αK c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K G G C c S S S G 0==()()()125.01214+++S S S S 校正后系统的近似对数幅值函数为()4lg202lg 204lg 20ωωω--=L校正后系统的近似相角函数为()4arctan2arctan2ωωπωϕ---=校正后系统的转折频率为sradsradsrad/4,/1,/5.03===21ωωω做出校正后的B ode图,其渐近线如下:7,检验系统的性能指标是否满足要求。
将步骤五求得的校正后的剪切频率ωc=2.06srad/带入校正后系统的相角函数()4arctan2arctan2ωωωπϕccc---=≈-129.70因此校正后系统的相角裕度为:()ωϕγc +=1800=1800-129.70=50.30≧500可知校正后系统相角裕量满足条件。
校正后的速度稳态误差系数:())125.0)(12()1(4lim lim 0+++==→→S S S S SS SG s s v K =4≧4因此校正后系统的稳态误差系数也满足要求。
校正后系统的谐振峰值:3.500sin 1sin 1==γM r ≈1.3 由此可得此系统的超调量:)1(4.016.0-+=M Mr p=0.28=28%≦30%校正后的开环传递函数的相角裕量,速度稳态误差系数,超调量均符合题目要求。
8、下面用MATLAB 对系统进行动态仿真。
(1)、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 >> num=4; >> f1=[1,0]; >> f2=[2,1]; >> den=conv(f1,f2); >> bode(num,den)校正前的Nyquist 曲线如下: ),(]);1,2[],0,1([;4den num nyquist conv den num >>=>>=>>(2)校正后系统Bode图:>> num=4*[1,1];>> f1=[1,0];>> f2=[2,1];>> f3=[0.25,1];>> den=conv(f1,conv(f2,f3)); >> bode(num,den)校正后系统的Nyquist 曲线如下: ),(]));1,25.0[],1,2([],0,1([];1,1[4den num nyquist conv conv den num >>=>>=>>校正前系统输入单位阶跃后的仿真图:>> numg=4;>> deng=conv([1,0],[2,1]);>> [num1,den1]=cloop(numg,deng);>> t=0:0.1:20;>> [c1,x1,t]=step(num1,den1,t);>> plot(t,c1,'-');grid校正后输入阶跃响应的仿真图:>> numc=4*[1,1];>> denc=conv([1,0],conv([2,1],[0.25,1])); >> [num2,den2]=cloop(numc,denc);>> t=0:0.1:20;>> [c2,x2,t]=step(num2,den2,t);>> plot(t,c2,'-');注:由上面两张仿真图可以看出,校正后的系统与校正前有着明显的差异,校正后系统的调整时间大大缩短,超调量也明显减小,并且系统能迅速稳定下来。
9、确定校正装置的电路形式及电路参数由常用校正网络及特性可知本次校正装置采用的电路图如下:此图的传递函数及参数确定公式如下:()1121++=S S K S G T T , RR R R K 3213++=, C R T 21= , ()C RR R R R R T 3212312+++=上面求的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125.0122.011++⨯=++=SSSSSG cαττα代入上述公式:()⎪⎪⎪⎭⎪⎪⎪⎬⎫=+++==++25.0122.032123123213RRRRRRRRRRRC取C=1Fμ,⎪⎪⎩⎪⎪⎨⎧Ω=Ω=Ω==⇒29.0104.01321RRRFCμ最终的电路图如下:自动控制课程设计体会:通过本次自动控制理论实践课程的设计,使我巩固了原有的理论知识,培养了我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更加深入我对自动控制这门课程的解释和掌握,尤其是对B ode图频率分析法分析系统性能这一块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在设计过程中激发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增加了MATLAB的认识与软件的操作技巧。
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有关自控这方面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谢克明,《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