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_地图_音乐鉴赏
《地图》赏析

意义
1、史上最值得华人骄傲的多媒体大提琴交响 协奏曲。
2、体现谭盾以音乐方式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 努力。
3、把中国最民间的原生态艺术与西方文化加 工糅合在一起,为我们展开了一条更宽广的 艺术之路。
从湘西走向全世界,《地图》已经不再仅 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项寻找中国传 统文化的系统工程,“让人们听到我们正 在失去多么美好的东西”。事实上,这也 是谭盾让《地图》走出音乐厅、走进大学 的原因。因为未来在学生手中,“如果不 能把传统带往未来,未来便不是未来。”
《地图》赏析
体裁:多媒体大提琴交响协奏曲
谭盾赴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采风的启发, 他用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些乡间音乐。
Hale Waihona Puke • 特色1、西洋乐器都变成了中国的民族乐器; 2、交响音乐会的舞台上放着一台投影机; 3、小提琴、大提琴发出吹叶子的声音; 4、管弦乐器和小石头配合演奏。
《地图》让人们见识了管弦乐器声音的多种 可能性。
6.11谭盾的《地图》

谭盾的《地图》
6.11
今天交响乐课堂欣赏了谭盾的《地图》。
谭盾早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并到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后来他写过《鬼戏》、《交响曲1997:天地人》,以及对有机音乐的探索,力求从自然界中获取元素,他还曾跟李安合作,为其武侠电影《卧虎藏龙》配乐,在电影中,他运用了很多中国的鼓、笛以及汲取西域民歌《阿瓦尔古丽》等曲调,极大化的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广阔。
后来又给冯小刚电影《夜宴》配乐,特别是那首《越人歌》,听来荡气回肠,充满了楚越文化的内涵。
在这部《地图》中,我看到了谭盾的用心,他将这些文化要素收集起来,进行有机整合,用大提琴演奏贯穿始终,则强调其灵魂深处对本土文化的眷恋,仿佛是从心、从记忆深处一点点挖掘,回到了自己生长过的故土。
正如谭盾在介绍这部作品时所说:“对我来说,这是回家,回到家乡,回到我音乐的故乡,回到我灵感的源头。
”
听这部作品时我很感动,不能说音乐旋律有多么优美,它维持着一种均衡的节奏,或疾或缓,时轻时沉,时而让现场的演奏迁就于大银幕,时而又让两者对话,突破了时空,令人震撼。
谭盾说,你看凤凰的建筑的边角都往上翘,就像音乐中的尾音是甩出去的,因此他的音乐也带有画面感,极易理解。
听很多西方古典音乐,可以找到其中的渊源和轶事,也许还要看其结构的编排,但是听谭盾的这部《地图》,就像欣赏一座“移动的博物馆”,很易听懂。
据说已经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部音乐手稿也被权威机构收藏,可见其音乐作品的重要性。
探析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的“中国元素”

探析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的“中国元素”20XX,谭盾创作的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由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担任独奏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全世界首演,吸引了全球作曲家和乐评人的关注;同年11月,谭盾偕上海交响乐团来到湘西凤凰古城的沱江河畔,为当地观众演出了这一融合了“多媒体”手段的交响协奏曲,受到观众的热情回应。
这一作品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并非归功于将“多媒体”手段融入管弦乐曲的实际演出,而是作品凝聚了谭盾对故土、对根的思索与寻觅。
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由《傩戏与哭唱》、《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石鼓》、《舌歌》、《芦笙》八个乐章和一个间奏曲《听音寻路》组成。
作曲家通过多种创作手法将“中国元素”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具有强烈的“中国元素”意蕴,为西方观众了解中国民间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观众理解西洋交响协奏曲音乐建立了互通互融的媒介。
谭盾在《地图》中使用的“中国元素”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在独立的八个乐章以及间奏曲中都有大幅度的使用,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谭盾的创作意图、创作手法和创作实际三方面加以探讨。
一创作意图中的“中国元素”运用谭盾创作《地图》的缘起是多年前从北京回湖南老家时的一次采风偶遇。
在《地图》的间奏曲《听音寻路》演奏过程中,多媒体视频上出现了这样的文字:“那年冬天我从北京回老家湖南采风,在土家族的一个村子里,我遇到一位能用石头敲出音乐的老人,他敲击、搓揉不同的石头,奏出不同的节奏和音高。
更神奇的是,每段石乐后,他抛出手中的石头,石头落地总能排列出《易经》中的某种卦相;他古老而原始地吟唱着,与天、地、风、云交谈,和前生、来世对歌,当时我被震傻了,真觉得这位‘石头老人’就是我要寻找根籁的地图……”正是这样的一次偶遇,让谭盾在日后的创作中不断对中华故土、对根脉进行思索,也正是这不断的思索才有了谭盾将散落在中华大地的民间音乐运用于实际音乐创作,“希望通过音乐上的一个精神巡视和精神旅程,把古老的民族之根找回来”。
从谭盾的《地图》看中西音乐融合

图 》中可 以发现 ,其 多媒 体语 言的设 计是 很简 单 的 ,但 却 能触 动 你 的心灵 ,展现 了谭 盾创 作 的多样 性 、兼 容性 特 点 ,同 时揭 示 出 作 品所蕴 含 的 “ 寻根 ”这 一现 代 审美 意识 ,预 示 了现代 音 乐 的未 来 新走 向。
一
风 采 。 自九 十 年 代 开始 ,谭 盾 创 作 了 大量 实验 性 多 媒 体 艺术 作 品 ,在 演 出 时要求 听众 一 起加 入表 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使得 音 乐演 出成 为一 个实
提 琴和 弦 乐连 续性 滑音 奏法 运 用 ,把人 特有 的哭 腔 演绎 得淋 漓尽
致。
是 文学 思维 的体 验 , 以及 是 人类 人生 观和 生存 方式 的表 达 。传 统 文 化 的精髓 源 于 民间现在 又 在 民间丢 失 ,所 以正 是通过 探 寻找 同 民族文 化之 根 。寻根 作 家们 在运 用文 学 思维 同时 ,其 实把 目光 投 向了传 统文 化之 精髓 的 民 间文化 , 正是这 种传 统文 化精 髓 中才 最 大 程度 存在着 民族 文化 自身 的艺术 魅力和 生命 力 。
何 家益 ( 星海音 乐学院现代音 乐系 广 东广 州 5 1 0 0 0 6)
摘要 :世 纪之 交的中国音乐的发展 出现 了许许 多多新的形 态,中国元 素配合 西方元 素与在 国际乐坛的广泛 出现。 谭盾的 《 地 图》正是 反映 了这一音 乐现 象。本 文通过 对谭盾 的这部作品进行分析 ,可 以看 出无论是创作技 法还是 创作 风格上都体现 了中西音乐的融合 ,展现 了谭盾创作 的多样性 、兼容性特点 ,同时揭示 出作品所 蕴含 的 “ 寻根 ”这一现 代审 美意识 ,预示 了现代音乐的未来新走 向。
谭盾《地图》中湘西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研究

谭盾《地图》中湘西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研究作者:孙寅舟来源:《牡丹》2019年第05期本文通过对谭盾《地图》中“舌歌”乐章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旨在论证此作品中的湘西民间音乐素材是如何进行现代音乐作品创作的。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舌歌”的音乐素材,分析了“舌歌”素材的创作手法。
谭盾的《地图》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因为谭盾从小接触了大量湘西民间音乐,对湘西民间音乐有着亲身体验和了解。
谭盾到美国深造,学习欧洲的作曲技法,但他始终坚持要创作出有自己特色的音乐作品,应该把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作为基础,然后进行中西融合,从而创作出有内涵、有意义的音乐作品。
创作成熟时期,谭盾尽管有意识地摒弃西方作曲技法,但在实际创作中不可能离开西方艺术传统的滋养,吸收与突破共存于他的每一部成熟作品中,《地图》也不例外。
这里将具体分析和研究《地图》中的“舌歌”乐章。
一、“舌歌”音乐素材简介“舌歌”即侗族大歌,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
嘎老是大型之歌的意思,又含有古老之意,它是侗族诗歌里的精粹。
从文学方面来看,传统大歌多系一些长篇的抒发男女爱慕之情的抒情歌或展示故事情节的叙事歌、劝人为善的说理歌,内容极其豐富。
它揭示了古代侗族社会生活的面貌,反映了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人民思想感情的特征、赞善贬恶的道德品质、追求幸福自由的理想。
同时,“舌歌”保留了侗族古代诗歌体裁形式的特征和极其精炼、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
从音乐方面看,它在音乐上形成了多种结构形式与表现手法。
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
“舌歌”主题中的主要动机分两部分,其谱例如图1、图2所示。
二、“舌歌”素材的创作手法分析这个乐章除了在结尾处第65小节之后使用了六小节的小提琴作为到下一个乐章的连接,在65小节之前小提琴声部一直都是休止。
之所以不使用高音区音色乐器是因为在这一乐章中,侗族“舌歌”一直处在高音区,如果再有小提琴的声音出现,就会有喧宾夺主的感觉。
竞奏共鸣下的“对话”——从《地图》解读谭盾音乐

是 一 首大 提琴 、 声 像纪 录片 和乐 队 所 作 的协 奏 曲。在 音 乐 的 实 验 音乐 创 作 路 上 , 极 富创 新 意 识 的头 脑 , 使
文化 自身 原 生态 的价 值 与意 义 的坚 持 , 这 对 中 国本 土 演绎方 式 对 民间歌 调粗 犷气 质实 现模 仿 。显 然 在 《 地 音 乐 的发 展 是有 一定 启示 作用 的 。
一
图》 中, 民乐 不 再 是 有 待 艺 术 创 作 加 工 或 借 用 的 “ 素 材” , 也 不 再是 艺术 家个人 创作 的语 言 风 格特 点 , 而 是
第3 3卷
Vo 1 . 3 3
第 2期
No . 2
兰 州教 育 学院学报
J OUR NAL O F L ANZ HOU I NS T I T U ' I 、 E OF E DUC AT I ON
2 0 1 7年 2月
Fe b.2 01 7
竞奏共鸣下 的“ 对话 ”
在 多元 化世 界音 乐 盛行 于 世 的今 天 , 大 多 作 品 的 谱 曲演奏 的共 时 I 生呈 现方 式 。 同时 , 谭 盾 巧 妙地 将 四 1 9 9 9年 ) 采 风 所 得 到 的原 生 态 民 间音 乐 的 “ 声 背后都饱含着作 曲家对文化艺术 的多元化诉求。有 年前 ( 着故 乡情 结 的 音 乐 大 师 谭 盾 在 时 间延 伸 的 音 响 中绘 像记 录 ” 影 片 作 为一 个 独 立 的声 部 , 用 置 于 舞 台正 中 制着 别有 用 心 的 “ 地 图”, 就 像 谭 盾 自己 曾 说 过 的那 间 的超 大 屏 幕 进 行 影 片 的播 放 , 就现 场 的演 奏来 说 , 可谓声像记录才是《 地图》 这 部作品真正 的主奏 “ 乐 样: “ 我 重返湖 南 ‘ 听音寻路 ’ , 绘 出 我 心 里 的 地 图。 ” _ 1 谭 盾 通 过 对 自己故 乡— — 湘 西 民间 音 乐 的采 器 ” 或“ 声部” , 而在 场 的演 奏家 和 指 挥 家都 是 以此 为 风 和记 录 , 最 终把 它 变成 时 间 性 的 音 响 印象— — 经典 蓝本 展开 协 奏 的。一 边 是 多 年 前 采 集 的原 生 态 的 视
听谭盾交响乐《地图》有感

听谭盾交响乐《地图》有感本文是听谭盾交响乐《地图》后而写的一则听后感,主要从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原创音乐与交响乐队“连接”技术、谭盾的想象创造才华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评述。
第一次听谭盾的音乐是2003年10月份,记得是把演出观摩票发到各个县市,让各县市的音乐骨干教师聆听他的交响乐《永恒的水》,还记得当时舞台上有透明面盆和水缸水管之类的东西(在交响乐中还是第一次发现用这些东西来演奏音乐),觉得挺新鲜,听过后,确实有种原汁原味的“天赖”音乐的感觉。
这次,我们倾听了谭盾的大提琴协奏曲《地图》,他又给了我一次“新鲜”感。
出于对这位蜚声于世界乐坛,同时争议较大的作曲家的好奇,我到网上收集了一下他的资料。
确实,无论是业余爱好者还是音乐专业人士,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总体上,好的评论多于批评评论)。
下面,我来谈谈对《地图》的听后感。
一、《地图》音乐是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谭盾先生说:“我现在纽约做的事件就是把两个世界的东西融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东西,这是我自己想不断去做的事。
”从他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一直在用本民族的或者是来源于生活的民族民间艺术与西方音乐构建和“连接”,形成自己的音乐。
确实,谭盾是一位非常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能用非常独到的角度去观察理解生活的细节,任何事情只要到谭盾手里,总会加倍地变得不同寻常。
《地图》音乐分九部分——《傩戏与哭嫁》、《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间奏曲:听音寻路》、《石鼓》、《舌歌》、《芦笙》。
一看这些标题编排就很清楚,除了《间奏曲》外,其余的全是以湖南湘西一带的民族民间音乐为源头。
本来这些音乐风格各异,同时体现不同的情感,但经过谭盾手笔雕啄,各种音乐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用乐队连接起来,各个乐章错落有致,甚至还不能用雅俗共赏来评价——我认为应该用“超越”、“新”、“奇”的字眼来形容较为合适。
整个作品九个部分用民间音乐,通过多媒体现场录影与乐队衔接、大提琴协奏,形成一部浑然一体、性格鲜明的中西音乐合璧。
最新 现代视角下的谭盾《地图》-精品

现代视角下的谭盾《地图》一、音乐创作素材之新根据笔者的了解,谭盾创作《地图》的初衷并不是想描写湘西,而是要描写澳洲的土著。
后来波士顿提议谭盾写自己的家乡,写与自己经历有关的地方。
最终谭盾下定决心要在自己的家乡湘西进行音乐创作,本着的传承,以这种新形式将民族的音乐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地图》前三个乐章描绘土家族的风貌。
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是土家族的音乐传统。
哭戏源于土家族的《哭嫁歌》,表现出女性既想追求幸福又要考虑传统束缚的无奈。
第二乐章“吹木叶”是土家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男女之间进行情感表达。
作者将这些土家族风俗作为音乐素材融人《地图》的音乐创作中,呈现给观众的是原汁原味的土家族风土人情,让人们感受其特有的民族风情和魅力。
第四乐章“苗唢呐”,给人们展示了苗族男人最爱的乐器——唢呐。
唢呐常用循环运气、花指、花舌等绝技。
”第五乐章“飞歌”讲述的是苗族女孩看到心上人表达爱意的方式。
这两个乐章让观众了解苗族青年男女表达情感的音乐方式,苗族姑娘的飞歌更是给人以回归自然的美感,足以见得此音乐素材之新。
第六乐章“听音寻路”给人们讲述了石头老人的故事。
石头老人用石头敲击出乐声,还能用抛出的石头摆出各种卦相,让作者找到了原本要寻找的“根籁”。
只可惜当作者再次回到湘西凤凰古城,石头老人已经带着他古老的音乐离开了我们。
第七乐章“石鼓”则是用敲击石头产生乐声,仿佛是对石头老人古老音乐的再现。
这两个乐章展现给人们的是石头老人敲击石头的音乐,让人们看到、听到、了解到湘西古老的音乐,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对石头老人和那些古老音乐的深深怀念。
第八乐章“舌歌”是侗族姑娘用舌头打出“嘟噜嘟噜”的歌声,这种古老的多声部歌唱可从三声部到六声部.第九乐章“芦笙”给人们介绍了侗族最古老的竹簧乐器,这两个乐章中音乐素材的加入,让人们了解到侗族的多声部音乐和侗族最古老的乐器,听着侗族姑娘们用舌头发出的歌声,观众仿佛来到了侗族,亲身感受侗族的风土人情。
谭盾的“音乐地图”

谭盾的“音乐地图”
谭盾(1957.8—)是我国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同时也是最具争议、极富个性的作曲家之一。
其作品每年都会在世界各地的音乐会和艺术节中上演,有关他的乐评和采访更是见诸于海内外的各大主流杂志、报刊、网站及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等相关媒体,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及其音乐美学观已对当下中国乐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人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尤为令人瞩目的是他音乐中始终贯穿着的思想根源——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地图》是谭盾应波士顿交响乐团之邀而创作的一部大提琴协奏曲。
本文以在湖南古镇中的一场露天的多媒体视听音乐会《地图》为研究对象,从作品的民族文化特点、音乐材料、曲式结构、配器音响等方面进行作曲技术理论的剖析与研究。
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作曲家谭盾的音乐人生、创作思想及成果进行了全面介绍。
第二章阐释了《地图》九个乐章中所涉及到的民族文化特点,以此说明谭盾作品中最根本的创作思想。
第三章对《地图》九个乐章的创作技法进行了研究,包括主题旋律、音高组织、结构、配器特点等方面。
第四章从作品的整体结构布局,以及乐队与多媒体的结合、新的声音色彩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宏观的分析。
湖南民间傩戏、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现代音乐对于谭盾的音乐语言与创作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以分析《地图》的创作技法从而定义出谭盾在音乐创作的实践中,是如何具体的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注入到西方现代作曲技术中,以及将视与听的多媒体效果完美融合。
记录湘西文化的音乐——论谭盾的《地图》

谭 盾 近 期 创作 非 常 强 调视 听 的结 合 。他 的音 乐 创作是追求一 种“ 觉音乐 ”因为他要将 2 视 , 1世 纪
的音乐与视觉完美结合在一起 。谭盾告诉每一位听
众 ,他 力 图从 视 听 的 艺术 角 度 来 构 思 这 部 作 品 , 并 且 预 言 “ 未 来 十年 里 , 们 可 以预 测 到 视 听 艺 术 在 我
一
心 理 , 个 乐 曲有 一 条 主 线 贯 穿 , 就 是 “ 头老 整 那 石
人 ” 湘 西 日记十 篇 , 导 人们 去 听 。 也 许 就 是谭 和 引 这 盾成 功 的原 因之 一 , 因为 他 成 功 地 调 动 了 大部 分 人
傩 戏源于中国古 代的傩祭 。在傩戏 中, 巫师作
相成 , 现代 的作 曲技法及不协和 音等 内容 的使 用恰
好 和 民间 音 乐 某 些 非平 均 律 的 音 乐 感 受 形 成 呼 应 , 整 个 乐 队 为三 管 编 制 。 ( )地 图》 一 《 的第 一 乐章 “ 戏 与 哭 唱” 傩
术相结合 。而普通大众 喜欢 听故事 , 谭盾顺应 了这
民族 民 间 音 乐 研 究
有的要哭一 月有余 , 至少三 五 日。哭 嫁歌有 “ 哭父
母 ” “ 哥 嫂 ” 。用 歌 声来 诉 说 土家 族 妇 女 在 封 建 、哭 等
很少加入 , 队以演奏员大 喊一 声“ 作 为本 乐章 乐 嘿” 的结束 , 感觉 略有些唐突 , 有草草了事之嫌 。 ( ) 四 第四乐章“ 飞歌 ”
的 声 部 被 置 于 舞 台 的 中心 , 过 文 字 、 音 及 图 像 通 声 的 对 位 , 影 像 中的 民 间 音 乐 文 化 与 现 场 交 响 乐 在 让 演 出 过 程 巾融 为一 体 , 湘 西 文 化 以 一 种 穿 越 时 空 让 的方 式 展 现 在 世人 的面 前 。《 图 》 演 }被 谭 盾 本 地 的 } i
寻找后现代主义中的《地图》——欣赏谭盾《地图》有感

质的. 甚 至是反 美学、 反理 性 等 极 端 思 维
在 人 们 生 活 中 暗 暗 滋 长 起来 我们 甚 至 永 远 都 来 不 及 对 后 现 代 主 义音 乐作 诠 释 在此 , 我 虽然 不 敢 声 称 《 地 图》 属 于 那
随着时代的变幻 . 人们对 “ 音 乐” 这 一
代 派 过 度 中 的一 个 阶 梯
关于《 地图》 , 有 人 说 是 一 件 比较 “ 规
矩” 的作 品 , 也 有 人 难 以 理 解 有 人 欣 然 于
念. 都 可 以在 现 代 主 义 中 找 到 . 无 论 人 们 声称 它存 在 于 什 么 时 候 ” 因为 “ 本质 主 义 ” 在 后 现 代 主 义 中悄 无 声 息 地 的 离 开 了, 机遇音乐、 偶然音乐、 媒 体 音 乐 等都 不 再 属 于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范 畴 因 为后 现代 主 义 音 乐 以其 整 体 性 、 无序性 、 多 元 性 的 噱 头. 冠 以 了 无 限神 秘 感 而 实 质 上 其 反 本
寻找后现代主义中的《 地图》
— —
欣赏谭盾《 地 图》 有感
■ 李 强 四川 I 师 范 大 学 音乐 学 院
摘要 : 《 地 图》 作 为 西 方 现 代 作 曲技 法和 中 国 民间 材 料 的 完 美结 合 的 一部 作 品 , 带有 浓 重 的后 现 代 主 义 色彩 。 而 通过 这样
其湘西文化的幻美诠释 。 也 有 人 赞 叹其 中
西 合 璧 的 完 美 结 合 这 些 观 念 的 陈 述 . 给 我和 所有欣赏过 《 地 图》 的 人 们 留 下 了 众
多 的 参 考 价 值 和 玩 味 的 机 会 湘 西 的 这 十 篇 日记 是 美 的 . 这 种 美被 赋 予 了 多 个 角 度, 多重 意 义 : 这种 美 , 美 在 驱 鬼 逐 疫 的傩 戏在大提琴琴声中的重现 ( 傩戏 与哭戏、 打溜子 1 : 这种美 . 美 在 自然 与 音 乐 的水 乳 交融 ( 吹木 叶 、 石 乐 )这 种 美 。 美在 人声 与
《地图》

《地图》音乐鉴赏通过半个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接触了更多从前不曾去接触的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而最令我感到震惊的便是谭盾的《地图》,那是一种放空心灵的“天籁”的感觉。
在《地图》中我领略到了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感受到自然和创造力那种穿越人性的力量。
当音乐散发着质朴和真实的光芒时,它就显得分外的纯粹和动人。
《地图》是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倾注四年心血创作的音乐巨作。
他将原汁原味的湘西本土音乐与现代交响乐融为一体,为我们呈现了一场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空间连接在一起的跨界音乐盛宴。
谭盾亲赴湘西土家族、苗族和侗族采风时,深受当地淳朴的民间音乐的启发,并用摄像机真实的记录了那些乡间音乐。
《地图》是一部多媒体大提琴交响协奏曲,用现代的乐器演奏经典的旋律。
谭盾根据他在湘西所见到了特色民间音乐,进行了创造性的革命与创新,成功地将西洋乐器变成了中国的民族乐器。
在作品中,作者大量的运用原始的音乐再现,将现实生活中的音乐原版与交响乐结合。
如真实的人声演唱或者乐器演奏,配以交响乐,同时运用主奏乐器大提琴演奏原声音乐旋律的变奏。
虽然在交响乐队的音乐中所使用的音乐创作是现代音乐技法,但是整个的旋律线条十分清晰,都是以湘西民间音乐为素材,只是在音响效果,乐器演奏技巧和音乐织体布局上体现后现代风格。
由于音乐整体是以民族音乐铺垫的,所以关于创作技巧等后现代音乐的创作理念,完美的融入到民族音乐之中,给人以崭新的音乐感受,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地图》体现了谭盾深刻的创作个性,他突破了传统的条条框框,让人们见识到管线乐器声音的可塑性,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擦出的绚丽火花。
《地图》体现了谭盾以音乐方式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
他将中国最民间的原生态艺术与西方文化加工糅合在一起,为后人开拓了一条更宽广的音乐之路。
从湘西走向全世界,《地图》已经不仅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项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工程。
《地图》让人们听到了那些我们正在失去的美好的东西,循着最质朴的韵律寻回正在消失中的天籁。
浅析谭盾大提琴协奏曲《地图》中多媒体音乐与交响乐的结合

80段王格:浅析谭盾大提琴协奏曲《地图》中多媒体音乐与交响乐的结合一、谭盾大提琴协奏曲2003年2月,由谭盾创作并指挥“多媒体交响协奏曲系列”之一《地图》在卡内基音乐厅由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和波士顿交响乐团做世界首演。
那提到谭盾了不得不说说他所学的乐器,大提琴了。
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
大提琴以其热烈而丰富的音色著称,是交响乐队中最常见的乐器之一。
谭盾大提琴协奏曲《地图》中第四章苗唢呐就充分运用到了大提琴,让作品更加充满历史感。
二、协奏曲《地图》的音乐创作《地图》分为九个乐章,它采取了西方协奏曲的体裁形式,但整体气概充满了中国韵味。
首先,这场交响乐是视听结合的新形式,谭盾说过,在创作《地图》前,他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将古典交响音乐与现代高科技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方法,能将古典音乐和高科技形成一种同步发展的形式,《地图》的创作说明谭盾已经找到方法,能更好的较为全面的体现“多媒体交响剧场”的观念。
《地图》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第二乐章“吹木叶”和第三乐章“打溜子”这三个乐章是连在一起演奏的,在交响乐队演奏的同时,多媒体大屏幕上也展示古代巫师祭祀那种纯粹的表演,使得音乐更加让人们所理解。
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乐章“苗唢呐”,第五乐章“飞歌”对比相连,大提琴作为叙述者的身份,带领观众进入戏剧情境在接下来的音乐中大提琴间歇性地出现,每一次的出现,音乐表情都带有淡淡的哀愁,为唢呐、人声以及其他喧闹的民间音乐元素归纳了一个回忆的主题, 也添加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而且第五乐章还通过多媒体手段把原来隔山隔水的传统的苗家男人女人对唱的“飞歌”,进而演变成了隔世隔代的对歌。
录像画面是苗族女人在演出中和不同时空的大提琴演奏相呼应。
其中也加入了竖琴和弦乐的陪衬。
第三部分包括第六乐章间奏曲:听音寻路,表现形式以“寻根”为主题,作者在创作途中回湘西找灵感,看到石头老汉用石头敲击出乐声,看到石头老汉用石头敲击出音乐的声音,还用抛出的石头来卜卦象,作者创作完成后回到家乡,石头老汉已经驾鹤西去。
谭盾《地图》中湘西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所究——“舌歌”素材的创作手法分析

15纸 贵出无限遐思。
姬子的水墨《元初》以其具备丰富哲学意韵的风景探讨了世界本源的问题。
佛教讲“四大皆空”,认为世界由地、水、火、风组成,而其基本属性为空,即非实体的物质。
而《元初》恰好体现出佛教这种幻灭感的思想。
陈文令的雕塑《随处可坐禅》采用坚韧的不锈钢材质,内置倒立的坐禅者的人物,以表明无论生活顺境还是逆境,都应保持修行的态度继续前行。
宋东的装置《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系列展示了七件瓷作雕塑,每件作品的名称均与佛家典故相关,譬如“断指”“无字经”“拈花微笑“等,并通过创造赋予这些典故以当代性。
郅敏的雕塑《菩提叶》向佛教“神圣之树”菩提树致敬,创造了一片一尘不染的不锈钢叶子,光洁闪耀,洗涤心灵。
王川的摄影作品《礼佛》组图以观念和技术的组合,创造出失真等具有当代意味的佛教艺术作品,从多重维度表达对佛的体悟。
“礼佛”即向佛礼拜,歌颂佛德,可见心诚。
史钟颖的装置《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将金属网的佛像做成了几个切面,从多面角度看去视觉效果大为不同,表达了不同时空中的佛以及佛无处不在的思想。
(四)语言的世俗化传统的佛教艺术作品通常给观者以威严、庄重之感,然而,当代艺术的语境打破了这一体系,作品更加世俗化、通俗化,更加为大众所接受。
魏言的手稿《图腾与信仰》系列用炭笔以寥寥几笔成形的方式展现,富有天真烂漫的童趣。
何剑的水墨作品《手形花瓶》以年久失修的墙体为背景,线描出两只手的形状,给人以具有考古意味的石窟壁画之感,另一作品《手部石膏》则绘制了五双姿势各异的手,即手印,但这些手形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古典美,为普通人的手摆出的姿势。
张杰的油画作品《奉》和《佛》运用非具象的抽象形体来表现虔诚于佛的思想。
这些迥异的艺术语言将佛从神圣的高台拉入市民日常生活,破除偶像崇拜,因此使得佛更加深入人心。
艺术家嘎德用佛珠、手串、毛毡等藏族元素创作的作品《恒河沙数》和《太阳》是对其自身心中藏传佛教的表达。
“恒河沙数”为佛教用语,出自《金刚经》,用来形容数量极多。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地图》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地图》的创作灵感源于20多年前,谭盾在土家族的村子遇到的一位老人,他能用石头敲击、揉搓出不同节奏和音高的“石头音乐”,每段音乐后老人抛出手中的石头。总能排列出《易经》中的某种卦相,后来“石头老人”去世了,这带给谭盾很大的震动,他由此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一种结构,一种与音乐匹配的技术和手段……让好的东西能够存在得久一点或者永远存在,能够寻回那些已经消失的东西”。于是,谭盾采用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的方法。在1999年和2001年两次深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的村寨,深入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中,感受古老的湘西民族民间音乐的人文背景和生成环境。采集鲜活的音乐素材,并用录音、录像等手段将它们保存下来,从而获得宝贵的“第一手音乐资料”。这些宝贵的、蕴含深刻内涵的音乐事象构成了《地图》这部作品的主体。是这部作品的核心所在。可以说《地图》是以民族音乐学的方法为基础,创作完成的。
美国音乐学家梅里阿姆在他的《音乐人类学》中指出,民族音乐学是“文化中的音乐研究”,认为音乐是“由构成其文化人们的价值观态度与信念形成的人类行为过程的结果,乐音无非是人们为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要研究音乐,就要研究人类的行为,而不是仅仅把这种研究归结为对音乐的理解”。我国民族音乐学家伍国栋,在《民族音乐学概论》中也指出,民族音乐学的基本特征是“将某民族现存的传统音乐置入该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通过对该民族成员是如何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去构建、使用、传播和发展这些音乐的考察和研究,阐述其有关的基本特征、生存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这些重要的论述清楚地表明,民族音乐学不只关注音乐本体,而且更多地关注音乐与文化环境共生的关系。强调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音乐的人文内涵被扩大了。也就是说,民族音乐学具有音乐学与民族学的二重性。那么,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上,也就相应的借鉴民族学“田野工作”的方法,强调进行实地调查。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就是通过田野工作的方法。深入印第安人易洛魁塞纳卡部落,进行大量细致深入的体察,从而完成其代表性著作《古代社会》。民族音乐学同样强调研究者要进入到所研究的音乐对象的现实生活中。直接感知音乐事象的动态形象,感知音乐事象所处的“活”的文化环境,并采用录音、照相、录像等手段收集、保存采集到的第一手音乐资料。也可以说,民族音乐学是“以科学的田野考察为基石的”。强调实践性也是民族音乐学与音乐学的其它子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因此也有学者认为,民族音乐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创作方法”,一种通过实地调查来研究音乐事象的方法,这也正是我们所认为的民族音乐学品味或民族音乐学视野。
谭盾_地图_音乐鉴赏

• 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 创音乐奖 • 第44届格莱美中 《卧 虎藏龙》主题曲: • 《月光爱人》 获得 “最佳电影原创音 乐”、“最佳原创电 影歌曲”提名; • 《永恒的誓言》获得 “最佳古典音乐”提 名.
《英雄》电影配乐 《夜宴》电影配乐
北京奥运候选主题曲 ——《拥抱爱的梦想》 奥运颁奖音乐是在 谭盾指挥下,由中 国爱乐乐团与石头 音色乐团共同演奏 录制完成的《茉莉
• 作品:《地图》 —寻回消失中的根籁 • 作者: 谭盾
让《地图》走出音乐厅 走进学校
• 谭 盾 简介
• 作品体裁 特色 内容 意义
谭盾简介
作曲家、指挥家
1957年出生,湖南人 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198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院, 他是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 198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被新闻界、艺术界 称为“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 “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 内 容
体裁:多媒体大提琴交响协奏曲
谭盾赴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采风的启发, 他用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些乡间音乐。
• 特色
1、西洋乐器都变成了中国的民族乐器; 2、交响音乐会的舞台上放着一台投影机; 3、小提琴、大提琴发出吹叶子的声音; 4、管弦乐器和小石头配合演奏。
《地图》让人们见识了管弦乐器声音的多种 可能性。
谭盾《地图》
英国著名大提琴家安希· 卡图纳 凤凰古城沱江河畔城楼《地图》
体裁 特色 内容 意义
01 序幕 02 引言 《地图》 多媒体大提琴交响协奏曲 03 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 04 第二乐章:吹木叶 05 第三乐章:打溜子 06 第四乐章:苗唢呐 07 第五乐章:飞歌 08 第六乐章:间奏曲—听音寻路 09 第七乐章:石鼓 10 第八乐章:舌歌 11 第九乐章:芦笙
记录湘西文化的音乐_论谭盾的_地图_

体技术相结合,是可以完全通过计算机实现传播的 少数产品之一,将“新疆维吾尔乐器数字化博物馆”
注意对环境的控制,并且与观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 距离,使观众难以对藏品进行仔细地观察,只能隔
做为数字体验服务和相关数字产品的直接提供者 催生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
着玻璃欣赏。由于互联网络是一种突破了时间与空
三、结语
大提琴协奏曲《地图》的曲式结构象是民间“自 由多段体”。《地图》分为七个乐章,每个乐章都用一 个地道的乡土音乐文化中独立的形态或民族乐器 的名称来命名。谭盾采用了西方交响乐中“乐章”的 叫法,但实质就是民间音乐中“联曲体”的结构。
三、结语 《地图》 这部作品在弘扬了中国古老文化的同 时又注重创新,使人们听过后感觉耳目一新,在中 国专业音乐创作领域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富,也为 我国保护音乐文化遗产及现代音乐创作作出了有 益的尝试,并为后来人提供了启示。
的音乐。利用对石头的磨、敲等多种手法,通过口腔
和手掌作为共鸣体,以不断变换的口腔与手掌形态
配合轻、重、缓、急,使石头产生千姿百态的音色,大
提琴的滑拨与其呼应。随后弦乐队的扫弦、大提琴
的重力压弦、富有民族特色的打击乐、铜管号嘴奏
出强烈的节奏。随着多媒体图像的不断变换,乐队
也逐渐加速,情绪愈加热烈,奏出古老、原始又充满
整理的过程,目的之一就是要将乐器信息标准规范 化,如乐器名称、发音属性、历史流变、形质材质、定
映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观众有兴趣的乐器,还可 利用逼真的、数字化的藏品三维模型进行多角度的
弦与音域、应用场合、演奏家信息、代表曲目、演奏 姿势、技法等信息都经过了专家的建议并整合,具
仔细观察,满足了参观者的不同需求,从而成为了 人们身边的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维吾尔音
谭盾《地图》的音乐鉴赏与人文价值研究

谭盾《地图》的音乐鉴赏与人文价值研究作者:周蓉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以谭盾的大提琴协奏曲——《地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的音乐鉴赏和人文价值分析,以期继承并发展传统音乐,为我国音乐创作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谭盾《地图》;音乐鉴赏;人文价值;分析谭盾的《地图》创作于2002年,将西方的交响乐与湘西的民间音乐及多媒体相融合,体现出了科技与传统创作形式碰撞后的新的艺术形式。
这部作品创作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给谭盾带来了极大的殊荣。
《地图》之所以能够引起巨大的反响,是因为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都有着极大的创新和突破,引入了人类文化学的观念,扩大了一部音乐作品所能容纳的艺术内涵和人文思索。
因此,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再一次审视,同时也给音乐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努力的方向。
一、《地图》的音乐风格、音乐素材和结构(一)音乐风格民族风与现代创作风格的完美融合,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在数字影像中展现民族音乐特点,使该部作品别具一格。
乐队以模仿原生态音乐为主,通过融入大量的不和谐音、乐器的非常规演奏法体现现代音乐气息,从而使民族风与现代音乐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构成了后现代风格。
(二)音乐素材《地图》将西方的交响乐与多媒体播放的原生态音乐结合起来,民间音乐带入现代音乐,凸显出了新的对位理念,独奏与乐队,独奏与录像,乐队与录像,文字、声音以及多轨声像的交互使用,展现了多维的,跨越时空的全景式音乐[1]。
作品以原生态音乐为核心,每个原生态音乐中又包含了一种或多种的音乐形态。
如,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两者都属于活动性音乐。
傩戏属于湖南的地方戏曲之一,用于傩祭。
表演者通常要带上代表不同身份的面具,用面具凸显驱魔身份。
傩戏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的发展中融合和道教、佛教等的一些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湘西楚巫文化。
“哭嫁”是土家族的一种结婚习俗,姑娘出嫁时一边流泪一边哭嫁,有词有调有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者: 谭盾
让《地图》走出音乐厅 走进大学
• 谭 盾 简介 • 作品体裁 特色 内容 意义
谭盾简介
作曲家、指挥家
1958年出生,湖南人 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198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院,
他是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 198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赴
05 第三乐章:打溜子
06 第四乐章:苗唢呐
07 第五乐章:飞歌
08 第六乐章:间奏曲—听音寻路
09 第七乐章:石鼓
10 第八乐章:舌歌
11 第九乐章:芦笙
意义
1.史上最值得华人骄傲的多媒体大提琴交响协奏曲; 2.体现谭盾以音乐方式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 3.把中国最民间的原生态艺术与西方文化加工糅合
• 特色
1、西洋乐器都变成了中国的民族乐器; 2、交响音乐会的舞台上放着一台投影机; 3、小提琴、大提琴发出吹叶子的声音; 4、管弦乐器和小石头配合演奏。
《地图》让人们见识了管弦乐器声音的多种 可能性。
•
01 序幕
02 引言
内
《地图》 多媒体大提琴交响பைடு நூலகம்奏曲 容
03 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
04 第二乐章:吹木叶
在一起,为我们展开了一条更宽广的艺术之路。
从湘西走向全世界,《地图》已经
不再仅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项寻 找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工程, “让人们 听到我们正在失去多么美好的东西” 。
事实上,这也是谭盾让《地图》走出音 乐厅、走进大学的原因。因为未来在学 生手中,“如果不能把传统带往未来, 未来便不是未来。”
谭盾《地图》
英国著名大提琴家安希·卡图纳 凤凰古城沱江河畔城楼现场演奏
《英雄》电影配乐 《夜宴》电影配乐
北京奥运候选主题曲
——《拥抱爱的梦想》
奥运颁奖音乐是在 谭盾指挥下,由中 国爱乐乐团与石头 音色乐团共同演奏
录制完成的《茉莉 花》
谭盾倾注四年心血创作《地图》 体裁
特色 内容 意义
体裁:多媒体大提琴交响协奏曲
谭盾赴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采风的启发, 他用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些乡间音乐。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被新闻界、艺术界 称为“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 “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 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 创音乐奖
• 第44届格莱美中 《卧 虎藏龙》主题曲:
• “月光爱人” 获得“最 佳电影原创音乐”、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 提 “永名恒; 的誓言”获得 “最佳古典音乐”提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