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资源优化配置与资源条件评价(三)
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第三章资源优化配置与资源条件评价一、资源分类:可生资源与不可生资源、可枯竭资源和不可枯竭资源、物质资源与生态资源资源特点:有限性、分布不均衡性★二、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性分析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有限资源,使其发挥最佳效益。
(一)资源利用的一般原则1、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要求。
(近期与远期、局部利益和国家完整利益)2、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从全球化角度出发3、资源的利用开发必须注意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资源综合利用目录》)4、资源利用要与环境(生态)相协调5、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资源的节约并举(先进的工艺技术,节能、节水)(二)、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整体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投资项目目标:合理利用资源,为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做贡献(三)、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分析:科学性、有效性、有偿性、综合性和经济性、可靠性分析,每个投资项目都应在其方案设计中对此有所体现★★四、资源开发项目的资源条件评价1、评价的目的:资源开发项目是指煤矿、石油、天然气、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等矿产资源的开发项目,水利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项目、森林资源的采伐项目等。
该类项目的物质基础是各种矿产资源、水利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
对不同地区同种资源在可得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可获得效益方面给予评价,为项目建设规模、开发方案的设计和效益评价奠定基础。
同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体现合理性,在国家堆资源利用的统一规划下进行,满足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要求。
2、资源开发项目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要求①符合资源总体开发规划的要求: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地方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国家对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制定总体开发规划,如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就是审批和监督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重要依据,是矿产资源堪查、开发利用的指导性文件。
(此外还有煤炭、油气、水利水电等项目)②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不可生资源在符合规划前提下,实行有序开采,避免过度开采;对可再生资源如森林,应按其生长规律合理安排采伐进度)④符合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关规定(特别注意森林采伐项目)⑤符合对资源储量和品质的勘探深度的要求(资源开发项目的可研报告,应附有具有资格的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的评审意见和国土资源部或省(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认定书)3、资源开发项目的资源条件评价的内容①资源开发的合理性A、是否符合资源总体开发规划的要求、综合利用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B、是否处理好地方与国家整体利益关系、远期与近期开发关系、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和储备、可持续发展的关系C、是否制定合理的资源综合开采利用方案②资源可利用量:主要针对拟建项目性质,研究矿产资源的可采储量或水利水能资源的蕴藏量或森林资源的蓄积量等,提出合理的开发(开采)规模和开发(开采)年限。
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策略
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策略第一章:高校教育资源的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全国高等教育拥有超过2,000所高校,学生总数达到了4000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近200万人。
但是,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仍存在一些问题。
1、地区不平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造成其他地区高校的教育资源匮乏。
2、不同学科之间的分配不均高教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不仅表现为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而且在不同学科之间也存在差异。
政府经费的分配现状下,一些领域的高校可以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例如工科、理科等领域。
3、师生比例不合理国内高校师生比例普遍严重失衡,不仅导致高校经费周期性高峰困难,而且给教育质量带来负面影响,大大限制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据统计,目前中国高校师生比例约为1:20,而国际上高校的标准师生比例为1:10左右。
第二章: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策略1、深化教育改革,减少地区不平衡高校教育资源应该均衡的进入全国各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对于一些人口过多或者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应该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建设先进的高校和大学城。
2、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政府应该加强对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化配置,保证不同学科都能够得到平等的资源。
例如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也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投入。
3、提高师生比例在提高师生比例方面,应该改进学校管理体制,增强高校教师的教育水平,减少高校庞大的行政机构,并采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改变教学形式,无形中增加教师的课程管理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能够增加师生比例,使得高校的资源使用效率更高,提高育人质量。
4、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高等教育作为社会中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应该从学科教育到人才培养全方位发力。
加强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这样就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压力,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成长,进而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第三章:结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本报告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源配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全要素生产率与资源配置理论2.1 全要素生产率概述2.2 资源配置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理论第三章资源配置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3.1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3.2 实证模型设定与分析结果第四章优化资源配置建议4.1 促进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4.2 加强人力资本培养与教育投入4.3 优化土地利用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4.4 推动资本市场改革以促进资金流动性和投资效率4.5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五章案例分析5.1 案例一: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优化的实践与经验5.2 案例二:新兴经济体资源配置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分析第六章结论和建议6.1 主要研究结论总结6.2 建议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增长,还可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而优化资源配置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资源配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指导实践工作。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领导决策部门提供有关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以推动经济发展的参考意见,同时也可以为学术界提供相关研究的参考。
第二章全要素生产率与资源配置理论2.1 全要素生产率概述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相同的资源投入下,通过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实现更多产出的能力。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效率的提高以及资源配置优化来实现。
2.2 资源配置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理论资源配置是指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不同的经济领域和企业中,以实现最优效益。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解释了不同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以及贸易相对优势的形成。
该理论源于对生产要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这三个要素。
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特化是由于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
生产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拥有的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的相对量。
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导致了贸易相对优势的产生。
劳动力是一个核心的生产要素,不同国家之间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人口多、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相对优势。
例如,中国以其劳动力成本低廉和大规模的劳动力资源而在制造业领域具有竞争力。
资本是另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指的是机器设备、厂房等生产工具,人力资本则指的是教育、技能等人的知识和能力。
一般来说,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具有相对优势。
例如,德国以其先进的工业设备和高度教育的劳动力而在制造业和技术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
土地是第三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尤其在农业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不同国家的土地禀赋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农产品价格和供给。
例如,俄罗斯因其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在粮食生产上具有竞争力。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差异化的生产要素禀赋,这种差异性导致了贸易的发生。
国际贸易的核心就是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特化生产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要素禀赋理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解释了贸易相对优势的产生。
贸易相对优势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相对比较成本下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
这种相对优势是由于国家具有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禀赋。
其次,要素禀赋理论指导了国家的贸易政策。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国家可以通过贸易政策来推动其相对优势的产业发展。
例如,资本丰富的国家可以通过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来鼓励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军队文职】《管理学》——人力资源配置与流动的知识点总结
【军队文职】《管理学》——人力资源配置与流动的知识点总结【大纲】第三章人力资源配置与流动一、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的依据;人力资源配置的原则;人力资源配置的内容。
二、人力资源流动人力资源流动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源流动的原则;人力资源流动对组织的影响。
第三章I人力资源配置与流动一、人力资源配置(一)【人力资源配置的依据】人力资源配置就是指在具体的组织或企业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而实行的对组织或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是人力资源生产与开发之后的关键环节,也是人力资源经济活动的核心。
11根据绩效考核或任职资格考核、发现人事不匹配(高于或低于职位要求)】晋升、降职、辞退1【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工作轮换11职位空缺,从组织内部招聘】竞聘上岗11组织业务、形态发生变化】内部创业【人力资源配置的原理】(1)要素有用原理:需要有效识别员工、为员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素。
有用原理说明,对于那些“未用好之人”。
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有效识别员工,二是没有为员工发展创造条件。
(2)能位对应原理:能位对应原理是指人与人之间不仅存在能力特点的不同而且在能力水平上也是不同的,具有不同能力特点和水平的人,应安排在要求相应特点和层次的职位上,并赋予该职位应有的权力和责任,使个人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相适应。
(3)互补增值原理:互补增值原理强调通过个体之间取长补短而形成整体优势,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优化。
(4)动态适应原理:动态适应原理,是指人与事的不适应是绝对的,适应是相对的。
(5)弹性冗员原理:要求在人员与工作配置过程中,既能够达到工作的满负荷,又要符合劳动者生理、心理要求,既要给劳动者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又要保障组织成员的身心健康。
【人力资源配置的前提】1.通过工作分析确定岗位的空缺人数、职责及任职资格条件等2.设计人员测评的指标,并选用相应的测量工具为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3.通过招聘,对从组织内部或外部招聘来的人员进行合理配置,达到人员与岗位匹配4.通过调配、晋升、降职、轮换、解雇等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的优化与配置。
资源环境经济学第三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2009
三、解决资源稀缺性办法
1、勘查和发现新的资源
2、依靠科技进步 3、资源间的低成本性替代
结论:市场能够对资源稀缺性、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 自动进行反应。
5
第5页,共41页。
第二节 外部性
一、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
1.内部成本:直接计入某一经济资源市场价格成 本和费用。
2.外部成本:生产和使用某种经济资源又不包括在
资源环境经济学第三章资源与 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2009
第1页,共41页。
第一节 稀缺性
第二节 外部性 第三节 产权
第四节 公共产品 第五节 资源配置
2
第2页,共41页。
第一节 稀缺性
一、稀缺概念
与人们的需求相比,所有资源、劳务和产品 所存在的数量不足和有限性。 1、稀缺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源、土地即自然资 源、资本、技术和管理
5.不同产权制度和产权结构的差异对资源配置产生重 大影响。
6.产权的界定需要付出成本,可以划分为排他性成本
(Exclusive cost)与内部管理成本(Internal
governance cost) 排他性成本包括:界定成本和维护成本。
22
第22页,共41页。
二、资源产权的概念、特点和结构
:资源的产权是资源所有者对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
27
第27页,共41页。
3、“公地悲剧”的经济分析 1968年《科学》杂志发表了加里特·哈丁的文章“
公地悲剧”,
假设:有一块牧地,归村民共有、村民可自由 并免费放牧;则养牛的最大利润为生产牛奶的收入 减去奶牛的成本,可知奶牛牛奶的平均收入为养牛 的最大利润/奶牛头数。因此,养牛的最优放牧量 必须是奶牛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整个牧地的 放牧决策原则是:如果一头奶牛的边际收益大于边 际成本,在公地上增加放牧头数是有利可图的;反 之,则减少在公地上的奶牛头数是有利可图的。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方案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方案第一章:引言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资源配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合理的教师资源配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卓越。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面临着人力、财力等有限的挑战。
如何优化教师资源的配置方案,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章:问题分析2.1 教师资源当前存在的问题首先,现有的教师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的浪费现象。
一些教师可能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或者被安排到与自己专业不相符的科目或年级上。
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师的能力,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或学校,由于历史原因或其他因素,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使一些地区或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最后,教师资源配置过程中缺乏科学性也是一个问题。
现有的配备方案往往是依靠经验或主观感觉,缺乏充分的数据支持和科学的评估方法。
2.2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的重要性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方案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还可以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通过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可以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卓越,缩小不同区域或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第三章: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的原则3.1 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教师的专业优势应该充分发挥,不应将教师调配到与自己专业不相符的科目或年级上。
只有让教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才华,才能提高教育质量。
3.2 平衡教师资源的分配教师资源的分配应该按需分配,根据不同地区或学校的具体情况来合理配置教师。
在教师稀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聚焦重点学科或优化教师工作规划来调整资源分配。
3.3 优先满足基础教育需求教师资源的配置应优先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基础教育的保障。
同时,也要鼓励发展深造教育,给予优秀教师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
第四章: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的方案4.1 数据驱动的教师资源评估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教师和学生数据,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估教师的能力和需求,为教师资源的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第三章-科斯定理
120
140
31
1.养牛者承担责任的情况
在养牛者对牛给农夫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的 情况下,养牛者没有权利让牛群损害农夫谷 物,如发生损害,则养牛者必须向农夫赔偿 谷物的损失。
根据表3-1的数字,如果牛的市场价格为每 头140元,养牛者会将牛群数目增加到3头, 因为第3头牛的私人边际成本80元加上外部 损害60元正好是140元。
A
MCp
Px
E** E*
d=MR
B
C
0
Q** Q*
Q
16
(二)对解决外部性传统思路的评价
在与公众有关的决策中,并不存在根据公共利 益进行选择的过程,而只存在特殊利益之间的 “缔约”过程。
即使政府能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干预经济活动, 但由于下列原因,也可能导致其干预失效。 政府干预不是没有成本的。 外部性的多样性。 政府干预的另一个代价是围绕政府活动可 能产生寻租活动。
第三章 科斯定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外部性 及其解 决思路
科斯定 理的构 成与证
明
科斯定 理遭到 的批评 及评价
科斯定 理的意
义
学习目标
• 掌握解决外部性的传统思路及其评价 • 熟悉科斯第一、二、三定理及其推论 • 了解从谈判力量、财富分配角度对科斯
定理的批评 • 懂得科斯定理的意义
2
第一节 外部性及其解决思路
29
(二)第一定理的说明
假设一个农夫和一位养牛者在两块相邻的土地上经 营,由于用栅栏圈围土地的成本太高,因而两块土 地之间没有栅栏相隔,结果,养牛者所养的牛群常 跑到农夫的农地里去吃谷物。养牛者得利,而农夫 则遭受了损失,这就是负外部性。由于交易费用为 零,农夫和养牛者都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他们是谷 物价格和牛肉价格的接受者。现假设谷物价格为每 斤1元,每头牛的价格为140元。
第三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第三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第三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1. 引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中均衡性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是如何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均衡,以促进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本章将介绍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相关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以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2.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2.1 区域经济均衡的定义区域经济均衡是指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发展水平、资源配置、产业结构等方面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它强调通过合理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措施,促进不同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2 区域经济均衡的特征区域经济均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均衡,避免出现明显的发展差距。
- 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各个地区的资源配置相对合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利用。
- 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互协调,形成相对平衡的产业布局。
3.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方法3.1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区域经济分析方法是研究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工具。
它包括统计分析、数学模型、经济实证等方法。
通过对区域经济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和发展趋势,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3.2 区域经济模型区域经济模型是研究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一种重要工具。
它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和预测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发展趋势。
常用的区域经济模型包括输入产出模型、重力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分析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区域经济的运行规律。
4.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实践经验4.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各国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例如,中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扶持力度,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资源配置与战略管理
资源配置与战略管理【第一章】资源配置与其重要性资源配置是组织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组织的稳定性、发展性和竞争力密切相关。
资源配置涉及组织的各个方面,包括资金、人力、物质、信息和技术等,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如何正确配置资源,以满足组织发展的需求,是组织管理中的必修课。
资源配置的核心是资源的优化利用,将各种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资源的最大价值。
一个组织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最优资源配置方案。
资源配置不仅影响组织内部的运营,更关系到组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资源配置是战略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合理配置资源可以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因此,正确的资源配置方案和战略管理是组织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资源配置的原则资源配置的原则包括成本原则、效益原则、风险控制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等。
首先,成本原则是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是指在保证资源利用效益的前提下,要力求将资源消耗成本最小化。
组织在进行资源配置时需要考虑投资回报率、投资风险、资源消耗成本等因素,确保资源分配的成本在合理范围内。
其次,效益原则是指确保资源配置具有良好的效益,以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
组织需要考虑资源利用的效率、质量、生产力等指标,确保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
再次,风险控制原则是指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要注意降低各类风险,确保组织的资产安全和稳定。
资源配置方案应该充分考虑市场、政策、技术、人力等各种风险因素,有效地避免和控制各种潜在风险。
最后,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资源配置方案应具有可持续性,不仅要在短期内实现利益最大化,还要为长远发展考虑。
组织在制定资源配置方案时,应注重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环保节能等方面,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章】资源配置的步骤资源配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按照一定的步骤和程序进行。
下面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步骤:1、识别资源需求:组织需要对当前的资源情况进行分析,确定未来的资源需求和优先级,为资源配置做好准备。
项目决策与分析总结
《项目决策与分析》总结第一章概述第一节项目决策与决策分析评价[第1页单选或多选]:项目决策的含义:项目决策是指投资者按照自己的意图目的,在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投资规模、投资方向、投资结构、投资分配以及投资项目的选择和布局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决断投资项目是否必要和可行的一种选择。
[2004年7月考题,2005年7月考题,2006年1月考题,1分]投资者按照自己的意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个项目从投资意向开始到投资终结的全过程的技术经济分析,决断投资项目是否必要和可行。
将这种在采取行动之前所做出的决定称之为(C)A 计划B 控制C 决策D 预测[第1页多选]:项目决策的重要性:一个建设项目从投资意向开始到投资终结的全过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即项目的策划和决策阶段;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建成和总结阶段。
[第1页多选]:项目决策遵循的原则:(1)科学化(2)民主化。
[第2页简答,]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的目的: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的目的是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的可靠依据,其具体目标要求是:(1)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需要。
(2)产品方案、产品质量、生产规模是否符合市场需要,在市场竞争中能否具有竞争力。
(3)生产工艺技术是否先进适用。
(4)项目建成后,投入品的供应和有关配套条件能否满足持续生产的需要。
(5)项目建成后,财务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能否满足各方的需要。
(6)资金投入和各项建设条件是否满足项目实施的要求。
(7)项目各项风险是否识别并采取了措施。
(8)建设方案是否进行了多方案比较,达到方案的最优化。
[2008年简答题,8分] 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的目的是什么?[第2页多选]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的工作程序: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一般采取分阶段由粗到细,由浅到深地进行。
(1)投资机会研究阶段(2)编制项目建议书阶段,也称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3)可行性研究阶段(4)项目评估阶段(5)项目决策审批阶段。
高效种植管理体系构建
高效种植管理体系构建第一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4)第二章高效种植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4)2.1 高效种植管理的基本概念 (4)2.2 高效种植管理体系的理论框架 (4)2.2.1 生态农业理论 (4)2.2.2 系统工程理论 (5)2.2.3 精细化管理理论 (5)2.2.4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5)2.2.5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5)2.2.6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5)2.2.7 政策支持与保障理论 (5)第三章种植资源调查与评价 (5)3.1 种植资源调查方法 (5)3.1.1 文献资料收集 (5)3.1.2 现场调查 (6)3.1.3 数据采集与分析 (6)3.2 种植资源评价体系 (6)3.2.1 评价指标选取 (6)3.2.2 评价方法 (6)3.3 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6)3.3.1 制定种植结构调整规划 (6)3.3.2 实施资源节约型种植技术 (7)3.3.3 建立种植资源监测预警体系 (7)3.3.4 强化政策支持 (7)3.3.5 加强科技支撑 (7)第四章高效种植模式设计 (7)4.1 种植模式选择原则 (7)4.2 高效种植模式设计方法 (7)4.3 模式实施与调整 (8)第五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8)5.1 土壤质量评价 (8)5.1.1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8)5.1.2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8)5.2 土壤改良措施 (9)5.2.1 物理改良措施 (9)5.2.2 化学改良措施 (9)5.2.3 生物改良措施 (9)5.3 土壤健康管理策略 (9)5.3.1 土壤健康管理原则 (9)第六章水资源管理 (9)6.1 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10)6.1.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0)6.1.2 水资源评价 (10)6.2 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10)6.2.1 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体系 (10)6.2.2 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方法 (10)6.3 节水灌溉技术 (10)6.3.1 节水灌溉技术概述 (10)6.3.2 滴灌技术 (10)6.3.3 喷灌技术 (10)6.3.4 微灌技术 (11)6.3.5 渠道防渗技术 (11)第七章肥料管理与施用 (11)7.1 肥料需求预测 (11)7.1.1 预测意义 (11)7.1.2 预测方法 (11)7.1.3 预测流程 (11)7.2 肥料施用技术 (11)7.2.1 肥料种类选择 (12)7.2.2 施肥时期 (12)7.2.3 施肥方法 (12)7.2.4 施肥量 (12)7.3 肥料利用效率评价 (12)7.3.1 评价指标 (12)7.3.2 评价方法 (12)7.3.3 评价流程 (12)第八章病虫害防治 (12)8.1 病虫害监测与预报 (13)8.1.1 监测方法 (13)8.1.2 预报技术 (13)8.2 防治措施与技术 (13)8.2.1 生物防治 (13)8.2.2 化学防治 (13)8.2.3 物理防治 (14)8.3 防治效果评价 (14)8.3.1 防治效果指标 (14)8.3.2 评价方法 (14)第九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4)9.1 农业废弃物分类与特性 (14)9.1.1 农业废弃物分类 (14)9.1.2 农业废弃物特性 (14)9.2 处理方法与技术 (15)9.2.2 化学处理方法 (15)9.2.3 生物处理方法 (15)9.2.4 资源化利用技术 (15)9.3 资源化利用途径 (15)9.3.1 生物质能源 (15)9.3.2 生物质材料 (15)9.3.3 生物质肥料 (15)9.3.4 生物质饲料 (15)9.3.5 生物质工艺品 (16)第十章高效种植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16)10.1 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16)10.1.1 科学性原则 (16)10.1.2 系统性原则 (16)10.1.3 实用性原则 (16)10.1.4 动态性原则 (16)10.2 管理体系实施步骤 (16)10.2.1 制定种植计划 (16)10.2.2 建立组织架构 (16)10.2.3 技术培训与推广 (16)10.2.4 资源整合与配置 (17)10.2.5 监测与预警 (17)10.3 管理体系运行监测与评价 (17)10.3.1 监测指标体系 (17)10.3.2 监测方法与手段 (17)10.3.3 评价方法与标准 (17)10.3.4 持续改进 (17)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其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第三章_税收划分理论
第三章政府间税收划分理论正如前几章所论述过的,公共产品必须由不同级别的政府提供。
那么,接下来就涉及到不同级别政府的相应经费来源问题,即不同级别的政府需要各自的税收收入。
各级政府应该设立哪些税种,或者说税种在各级政府之间应该如何划分呢?这是一个政策性和理论性很强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
第一节税种划分的原则一、国外学者关于税种划分原则的论述(一)马斯格雷夫(Musgrave)的七原则。
美国著名财政学者马斯格雷夫提出过税收的划分应该遵循以下七项原则:①以收入再分配为目标的累进税应划归中央,因为对收入的再分配应该由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节,实现公平目标应该以全国为疆界;②作为稳定经济手段的税收应划归中央,而具有周期性稳定特征,收入起伏不大的税收应划归地方,因为稳定经济是全国性的职责,应由中央政府履行;③地区间分布不均的税源划归中央,否则会引起地区间税收收入不平衡;④课征于流动性生产要素的税收最好划归中央,否则会引起资源在地区间流动,扭曲资源在地区间的优化配置;⑤依附于居住地的税收(如销售税和消费税)较适合划归地方;⑥课征于非流动性生产要素的税收最好划归地方,因为这不会引起资源在地区间的流动;⑦受益性税收及收费对各级政府都适用。
分析马斯格雷夫的七原则可以看出,划分税种应该有利于政府实现收入再分配的公平目标、稳定经济的宏观调控目标、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这是与其关于财政的三大职能的思想相一致的,反映了近代社会经济中的政府职责要求,期望税种的设立和划公应该有利于政府职能的履行和政府目标的实现。
但是这些原则都是单纯从经济学的方面进行分析和提炼的,没有更广泛全面地从政府构成的政治学和行政管理要求方面进行分析。
(二)杰克·M·明孜(Jack · M·Mintz)的五原则。
加拿大学者杰克·M·明孜也提出过税种划分的五条原则:①效率原则:税收划分要尽量减少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②简化原则:应使税制简化,便于公众理解和执行,提高税务行政效率;③灵活标准:有利于各级政府灵活地运用包括预算支出、税收补贴等措施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工具,使税收与事权相适应;④责任标准:各级政府的支出与税收的责任关系应协调;⑤公平标准:要使全国各地区间的税种结构、税基税率大体上平衡,即各地居民的税负应平衡。
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推动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旨在规范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组织管理、资源配置、技术支持、评价体系等方面,确保数字化转型工作有序、高效、持续进行。
第三条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数据驱动为手段,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成立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指导数字化转型工作。
第五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包括:(一)制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二)协调各部门资源,保障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顺利开展;(三)监督各阶段工作进展,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四)组织评估和总结数字化转型工作成效。
第六条各部门要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职责,积极参与数字化转型工作。
第三章资源配置第七条学校应加大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投入,确保数字化转型工作所需经费。
第八条学校应优化资源配置,包括:(一)建设数字化教学设施,如网络教室、虚拟实验室等;(二)采购数字化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材、在线课程等;(三)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
第九条学校应建立教育数字化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章技术支持第十条学校应建立健全信息技术支持体系,包括:(一)搭建校园网络,确保网络覆盖全面、稳定、高速;(二)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系统维护、技术支持和服务;(三)制定信息技术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
第十一条学校应鼓励教师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
第五章评价体系第十二条学校应建立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包括:(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价;(三)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评价;(四)学校数字化转型工作成效评价。
第十三条评价结果作为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重要依据,用于指导、改进和优化数字化转型工作。
大一思政第三章笔记
大一思政第三章笔记大一思政第三章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市场为基础、国家调节为主导的经济体制。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形式。
它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允许市场在一定范围内起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强调国家对市场的调节和干预,以保障社会公平和公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也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市场行为,防止市场失灵和市场过度扭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包括:1.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 国家对市场的调节和干预。
国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引导市场行为,保障公平和公正。
3.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4. 发展的基础是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的支持,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同时,也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强调国家对市场的调节和干预,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第一章农业资源现状分析 (3)1.1 农业资源概述 (3)1.2 农业资源分布特点 (3)1.2.1 土地资源 (3)1.2.2 水资源 (3)1.2.3 气候资源 (3)1.2.4 生物资源 (4)1.2.5 社会经济资源 (4)1.3 农业资源利用现状 (4)1.3.1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4)1.3.2 水资源利用现状 (4)1.3.3 气候资源利用现状 (4)1.3.4 生物资源利用现状 (4)第二章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4)2.1 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 (5)2.2 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 (5)2.3 社会公平与区域均衡发展原则 (5)第三章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 (6)3.1 农业资源调查方法 (6)3.1.1 概述 (6)3.1.2 调查方法 (6)3.2 农业资源评价体系 (6)3.2.1 概述 (6)3.2.2 评价体系构建 (6)3.3 农业资源潜力分析 (7)3.3.1 概述 (7)3.3.2 资源潜力分析 (7)第四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8)4.1 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8)4.2 产业结构优化方向 (8)4.3 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8)第五章农业生产布局优化 (9)5.1 生产布局现状分析 (9)5.2 生产布局优化原则 (9)5.3 生产布局调整方案 (10)第六章农业资源利用技术创新 (10)6.1 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10)6.1.1 技术创新成果 (10)6.1.2 技术创新问题 (10)6.2 技术创新方向 (11)6.2.1 高效节水技术 (11)6.2.3 精准农业技术 (11)6.2.4 绿色农业技术 (11)6.3 技术推广与应用 (11)6.3.1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11)6.3.2 加强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11)6.3.3 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 (11)6.3.4 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 (11)第七章农业资源环境保护 (11)7.1 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12)7.1.1 农业资源环境状况概述 (12)7.1.2 农业资源环境问题具体表现 (12)7.2 环境保护措施 (12)7.2.1 农业生产环节的环保措施 (12)7.2.2 农业资源保护措施 (12)7.2.3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12)7.3 环境保护政策建议 (13)7.3.1 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3)7.3.2 加大农业环境保护投入 (13)7.3.3 创新农业环境保护机制 (13)7.3.4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13)第八章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 (13)8.1 市场化配置现状分析 (13)8.1.1 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背景 (13)8.1.2 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现状 (13)8.2 市场化配置机制 (14)8.2.1 建立健全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 (14)8.2.2 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主要途径 (14)8.3 市场化配置政策建议 (14)8.3.1 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 (14)8.3.2 加强农业资源市场化交易平台建设 (14)8.3.3 健全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政策体系 (14)8.3.4 加强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监管 (14)第九章农业资源政策与管理 (15)9.1 政策现状分析 (15)9.1.1 政策体系概述 (15)9.1.2 政策实施成效 (15)9.1.3 政策存在问题 (15)9.2 政策优化方向 (15)9.2.1 完善政策体系 (15)9.2.2 优化政策实施手段 (15)9.2.3 政策创新与试验 (16)9.3 管理体制改革 (16)9.3.1 建立健全农业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16)9.3.3 加强农业资源法治建设 (16)第十章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实施策略 (16)10.1 实施步骤与方法 (16)10.1.1 明确目标与任务 (16)10.1.2 调查与分析 (16)10.1.3 制定实施方案 (16)10.1.4 推进实施 (17)10.1.5 监测与评估 (17)10.2 实施难点与对策 (17)10.2.1 难点分析 (17)10.2.2 对策建议 (17)10.3 实施效果评估与调整 (17)10.3.1 评估指标体系 (17)10.3.2 评估方法 (17)10.3.3 调整方案 (17)第一章农业资源现状分析1.1 农业资源概述农业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可以直接或间接用于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第三章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Y
X
XB1 XB2 XBE
IB1
OB
交换契约线 E5
艾 奇 沃 斯 盒 形 图
YA1 YA2 YAE
IB2 IB3
IB4
C
· D E3 E2
E4
IA5 IA4 IA3 IA2
YB1
YB2
YAE
IB5 E 1 IA1 OA XA1 XA2 XAE
Y ◆交换契约线[Exchange Contract Curve] :是交换的艾奇沃斯盒形图内无差 异曲线切点的轨迹。契约线上的任意一点都是A、B两者经过交换达到的效 用最大的商品X和Y的组合点。表示交换处于均衡状态;此线以外的点均为 非均衡点。若沿着契约线进行交换,一方效用的增加以另一方效用减少为代 价;若离开契约线进行交换,总效用将减少。 ◆交换的路径:取决于最初的分配状态和A、B的实力和讨价还价的能力
X A B
1、A和B的无差异曲线
Y IA5 IA1 IA2 IA3IA4 X
Y
IB5 OB IB1IB2 IB3 IB4 X
OA
2、将B的无差异曲线图转180度与A的无差异曲线图合成艾奇沃斯盒形图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s)
无差异曲线就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 同等程度满足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 组合的点的轨迹因为同一条无差异曲 线上的每一个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所 提供的总效用是相等的,所以无差异 曲线也叫做等效用线。
的产量组合曲线,它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
如图中F点和C点比较,少生产GB数量的Y产品(资本品,即固定资产),就可以 多生产HE数量的X产品(消费品),因此,生产HE单位X产品的机会成本就是GB 单位的Y产品。那么,一个国家关于消费品和这两大部类的生产,到底是选择F 点还是C点?或者是AD线上的任何其他一点?这就是经济学所面临和必须回答的 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才能使产量最大。 5、分析过程:(1)分别画出X和Y的等产量曲线
K
K
QX5
AX
QXQ3 X4
QX1 QX2
L BY
QY1
QY5
QY3 QY4
QY2
L
(2)将BY的等产量曲线图转180度与AX的等产量曲线图合成艾奇沃斯盒形图
◆在E4、 E3点处,X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与Y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相等,总产量均达到最大。即: MRTSLKX= MRTSLKY
◆生产契约线:是生产的艾奇沃斯盒形图内等产量曲线切点的轨迹。契约 线上的任意一点都是经过交换L和K,使达到产量最大的组合点。此线以外的 点均为非均衡点。
对X产品来说,用的L少,K多。 MPL大,MPK小,增L减K,能增加产量。Y 反之。
要增加X,就要沿着QY2用L替代K,到E4,使产量从Qx3提高到 Qx4。 要增加Y,则要沿着Qx3,K替代L,到E3,使产量从QY2提高到 QY3, 在E4点处,总产量Q= QY2 + Qx4, 在E3点处,总产量Q= QY3 + Qx3 ,
◆交换的路径:取决于(1)生产要素最初的组合状态,(2)X、Y产品的 社会需求状况以及价格比率
生产契约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两种生产要素达到最优组合时的两种产 品的组合。当把这些组合点转到产品空间时,就可以得到表示两种产品产 量关系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切线斜率称为边际产品转 换率(marginal rate of product transformation)
Y
XB1 XB2 XBE
OB
艾 奇 沃 斯
X
IB1
YA1
IB2 C
E5
YA2 IB3 YAE
IB4
D· E4 E3
IA5 IA4
交换契约线
YB1 YB2 YAE
盒
E2
IA3
形
IB5 E1
IA2
图
IA1
OA
XA1XA2 XAE
X Y
◆交换契约线[Exchange Contract Curve] :是交换的艾奇沃斯盒形图内无差
品X和Y,X=XA+ XB;Y= YA+ YB 。 商品的总量和产品与价格既定; 4、说明:消费者A和B对商品X和Y的偏好不同,只有通过交换才能使A、B
双方的效用达到最大。
X
A
B
1、A和B的无差异曲线
Y
Y
IA5
IA1 IAI2A3IA4
OA
X OB
IB5 IB1IB2IB3 IB4
X
2、将B的无差异曲线图转180度与A的无差异曲线图合成艾奇沃斯盒形图
第一节 一般均衡理论
一、 一般均衡理论(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1874年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他的《纯粹经济学要义》中创立的。瓦尔拉斯 认为,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时,所有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将有一个 确定的均衡值,它们的产出和供给,将有一个确定的均衡量。
他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均衡条件下,出售一切生产要素的总收入和出售一切消 费品的总收入必将相等。一个市场的均衡被打破,其他的市场的均衡也会相继 被打破。引起一系列的调整与再调整,最终实现新的均衡。要素市场的一般均 衡也是同样。
在保持相同的满足程度或维持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对一种商品X消 费的数量而必须放弃的对另一种商品Y消费的数量之间的比率。
它衡量的是从无差异曲线上的一 点转移到另一点时,为保持满足 程度不变,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 比例。边际替代率是一个点概念, 即其在无差异曲线上的各点取值 不同。在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的 边际替代率等于该点上无差异曲 线的斜率。
在E4点处,社会总效用等于IA4 + IB2 ;
在E3点点上,A的边际替代率与B的边际替代率相等,总效用最大即:
MRCSXYA= MRCSXYB
Y
X
XB1 XB2 XBE IB1
OB
交换契约线
YA1
IB2 C
E5
YA2 IB3 YAE
X对Y的边际替代率,实 际上是其边际效用之比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保证效用水平的不变,在增加一种商品X消费数量的同时,必须减少 对另一种商品Y的消费数量。随着对X消费数量的不断增加,由于该商品 所能带来的边际效用不断减少,增加一单位的X商品所能替代的Y商品的 数量不断减少。也即消费者为了得到一个单位的X所愿意放弃的商品Y的 数量不断减少。这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 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 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
2、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 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即福利水 平越高。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所以在同一个坐标平面上的任 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曲线代表相同 的效用,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 较高无差异曲线上所有商品组合 的效用高于较低的无差异曲线上所有商品组合的效用。
LK 非均衡点
LY2 LY3 LY4 QY1
KX2
QY2 C
E5
KX3 KX4
QY3 QY4
· D
E4
E3
QX5 QX4
均衡点
E2 QY5 E1
QX3 QX2
QX1
AX
LX2 LX3 LX4
BY
生产契约线
KY2
生
KY3
产
KY4
的
艾
奇
沃
斯
盒
形
L图
K
◆盒内任意一点C的含义:是L和K的最初组合状态,
◆C点不是一般均衡点,在C点总产量Q= QY2 + Qx3 ,
盒内任意一点C的含义:是X和Y的最初分配状态;
C点是非均衡点,在C点,社会总效用等于IA3 + IB2 ,在C点,对A来说,X少,
MUX大;Y多,MUY小;
A愿意用Y换取X,B反之。A希望沿着IB2以Y换取X,到E4 点,使效用从IA3提高
到 IA4;B则希望沿着IA3以X换取Y,到E3点。使效用从IB2提高到 IB3;
生产可能性曲线或生产可能 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在一定社会的一定 时期内,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从 而可以生产的产品数量也是有限的。生 产可能性是指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利 用现有资源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用来说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资源与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 的产量组合曲线,它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表明为实现同样的满 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 假定每个 商品都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那么无差异曲线一定向右下方倾斜,其斜 率一定为负。只是在特殊情况下,即当某种商品为中性物品或令人讨厌的 物品时,无差异曲线才表现为水平的或者垂直的,甚至是向右上方倾斜, 即斜率为正。
3、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这是因为两条无差异曲线如果相交,就会 产生矛盾。只要消费者的偏好是可传递的,无差异曲线就不可能相交。 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 对值是递减的。这是由于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所决定的。
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异曲线切点的轨迹。契约线上的任意一点都是A、B两者经过交换达到的效
用最大的商品X和Y的组合点。表示交换处于均衡状态;此线以外的点均为
非均衡点。若沿着契约线进行交换,一方效用的增加以另一方效用减少为代
价;若离开契约线进行交换,总效用将减少。
◆交换的路径:取决于最初的分配状态和A、B的实力和讨价还价的能力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存在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所致。这实质上也 是典型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根本原因。 随着商品性质的改变或者消费者偏好的特殊性,无差异曲线也不一 定就凸向原点。例如完全替代的两种商品,它们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为一 常数,这是无差异曲线为一直线,斜率不变。这种情形表明消费者关心 的是两种商品的总数量,而非其差异。又例如完全互补的两种商品,它 们之间不存在任何替代,而是始终以一种固定比例捆绑消费。这是其无 差异曲线就呈现为一直角线。
IB4
D· E4 E3
IA5 IA4
YB1 YB2 YAE
E2
IA3
IB5 E1
IA2
IA1
OA
XA1XA2 XAE
X Y
生产的一般均衡分析:
1、分析的目的:通过生产要素的交换使产量达到最大 2、分析方法:艾奇沃斯(英经济学家)盒形图。 3、假设: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只有两个生产者A和B,运用两种生产要素L
第三章 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益理论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 本世纪初形成于英国。主要从社会经
济福利的观点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1920年,马歇尔(Marshall) 的学生庇古(A.C Pigou)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一书,标志着福利经济 学的创立。30年代以后,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Pareto)在对庇古的 福利经济学批判基础上加以补充修改,创立新福利经济学,其主要研究 内容包括: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s)
无差异曲线就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 同等程度满足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 组合的点的轨迹因为同一条无差异曲 线上的每一个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所 提供的总效用是相等的,所以无差异 曲线也叫做等效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