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
汇报人: 2023-11-28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与诊断 •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 • 中医内科疾病预防与保健 • 中医内科疾病研究进展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人体内科疾病的病因、病 机、证候、诊断和防治。
病因学说
病因学说阐述了人体疾病的发 生原因和机制,为预防和治疗
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02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与诊 断
呼吸系统疾病
01
02
03
感冒
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 和暑湿感冒,分别有畏寒 、发热、鼻塞、流涕等症 状。
咳嗽
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 为主,内伤咳嗽则有肺阴 亏虚、痰湿蕴肺等。
配合呼吸
中医认为呼吸是生命之源,配 合呼吸进行运动,有助于调节
气血平衡。
05
中医内科疾病研究进展
研究现状与热点问题
01
常见疾病研究
针对中医内科的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研究者们从
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生理、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
了其发生发展规律。
02
疑难杂症研究
针对一些疑难杂症,如慢性胃炎、肝硬化、肿瘤等,研究者们从中医角
特点
中医内科学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两大特点。它强调人体内部各个系统 的相互联系和平衡,通过辨证的方法 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
中医内科学起源较早,可以追溯 到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医内科学 不断发展完善,不断吸收新的理论 和技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 系。

常见病中医辨证治疗(共32张PPT)

常见病中医辨证治疗(共32张PPT)
舌脉: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 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味:川芎10g 荆芥10g 细辛3g 白芷10g 防风10g 羌活10g 薄荷5g 甘草5g
2.风热头痛
主症: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 小便黄赤。
舌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味:川芎10g 白芷10g 菊花10g
5.肺阴亏耗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夹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午后潮热,颧红, 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咽燥,起病缓慢,日渐消瘦;神疲。
舌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5g 麦冬15g 天花粉12g 玉竹12g 桑叶10g 扁豆 15g 甘草6g 桑白皮12g 地骨皮12g
2、风热犯肺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 时汗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
舌脉: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味:桑叶10g 菊花10g 连翘10g 薄荷5g 桔便10g
杏仁10g 芦根15g 甘草5g 鱼腥草15g
二、咳 嗽
2023/10/30
1.风寒袭肺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 无汗。
舌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麻黄10g 杏仁10g 生姜10
荆芥10g 桔梗10g 甘草6g 陈皮6g 白前10g 百部10g 紫菀10g
舌脉:舌质淡紫或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涩或细无力。 治法:益气活血,通经活络。

医学中医内科常见病PPT培训课件

医学中医内科常见病PPT培训课件

4. 肝火扰心 [证候] 失眠,急躁易怒,口干口苦,目赤耳鸣,头晕头胀, 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证候分析]
[治法] 清肝泻火,佐以安神。
[方药] 龙胆泻肝汤
[针灸治疗] 印堂、合谷、太冲、神门、太溪。用泻法。
5. 痰热扰心 [证候] 心烦不眠,胸闷痰多,脘痞纳呆,口苦,头重目眩, 舌苔黄腻,脉滑数。
※ 6. 胃阴亏损
[证候] 胃痛隐隐,烦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证候分析]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 益胃汤
[针灸治疗] 三阴交、太溪、中脘、足三里。用补法。
[方歌] 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 麦冬生地同煎服,温病需虑热伤阴。
消渴
• 【概念】以口干多饮、多食、多尿,或伴体重减轻甚至消 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证候分析]
[治法] 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 良附丸
[针灸治疗] 中脘、内关、足三里,内关。平补平泻,兼用灸法。
2. 肝气犯胃 [证候] 胃脘胀痛,攻撑连胁,每因情志因素发作,嗳气频 繁,或泛酸,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
[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 柴胡疏肝散
[针灸治疗] 阳陵泉、行间、中脘、足三里。平补平泻。
[证候分析] [治法]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 防风汤 [针灸治疗] 膈俞、肺俞、肝俞。平补平泻。
2. 痛痹 [证候] 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如针刺,部位固定,疼痛得热痛缓、遇寒 加重,关节屈伸不利,舌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候分析] [治法] 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 乌头汤 [针灸治疗] 脾俞、肺俞、肾俞、关元。平补平泻,可灸。
(二)中消(气阴两虚) [证候] 多食易饥,口渴喜饮,乏力,精神困倦,消瘦,舌 质淡,苔薄白且干,脉细弱。 [证候分析] [治法] 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方药] 七味白术散 [针灸治疗] 足三里,三阴交、胃俞、脾俞、肾俞。用补法。

中医辨证论治ppt

中医辨证论治ppt
小儿咳嗽
中医辨证论治在小儿咳嗽的治疗中,将咳嗽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和燥咳 等类型,根据不同类型选用不同的方剂和药物。
外科疾病
皮肤瘙痒
中医辨证论治在皮肤瘙痒的治疗中,将皮肤瘙痒分为风热瘙痒、湿热瘙痒和血虚 瘙痒等类型,根据不同类型选用不同的方剂和药物。
疮疡
中医辨证论治在疮疡的治疗中,将疮疡分为痈、疽、疔、疖等类型,根据不同类 型选用不同的方剂和药物。
针对具体症状进行施治
中医认为症状是疾病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 要根据具体的症状表现进行施治,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03
中医辨证论治的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八纲辨证
根据八纲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疾病的性质、部位 深浅、邪正盛衰等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详细描述
中医证候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主要通过对患者血清、尿液、组织等样本中的蛋白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研究不同证候患者蛋白质表达谱的差异。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揭示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和特征, 并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
代谢组学研究
总结词
中医证候的代谢组学研究
详细描述
中医证候的代谢组学研究主要通过对患者体液和组织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不同证候患者代 谢产物的差异。这种研究方法可以揭示中医证候的代谢特征和病理生理机制,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和 方法。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 ,开发数字化辨证辅助系统, 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效率

微观辨证
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和生物学手段 ,探索疾病微观机制,完善辨证 方法。
整合辨证
将中医传统和现代医学进行整合, 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辨证体 系。
加强中西医结合
学术交流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PPT课件
• (4)审证求机论治 是从整体和动态分析疾病的各种复杂 临床表现,综合、归纳、推论出疾病的发生发展原因、病 变机理,从而确定治疗的原则。
• (5)三因制宜 因时、因人、因地制宜。
– 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特点考虑的用药原则。
–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考虑的用药原则。
– 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性别、年龄、体质不同而考虑的用药原 则。
(6) 动态观察,分段论治 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变 化点,应动态观察,分阶段进行智力,不应用一方一法固守 到底。
• (7)知常达变,圆机活法:根据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 情况,作出灵活治用药原则。也即常规的治疗原则和特殊变 化治疗原则。
疾病发展遵循其一般规律性——正局——常规法治疗
疾病发展不遵循其一般规律性而出现特殊性——变局—— 变法治疗。如温热病传变,正局——按卫气营血发展;变 局——逆传心包。
• 6、温病学的发展是内科学的突出成就,完善了热病学术体系,丰富 了温病的辨证论治内容,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弥补了《伤寒 论》详于寒,略于温的不足。
• 《温热论》 – 叶天士著,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 《湿热条辨》 – 薛生白著,对湿热证治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的内容。
• 《温病条辨》 – 吴鞠通著,创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体系。
奠基阶段 (春秋战国至秦汉 )
– 《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成书,是一部最早的医学经典,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是中医内科学术理论发展的渊源。 此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阐明道理,全面阐述中医 关于解剖、生理、病理、诊法、治疗、调摄及阴阳五行、人 与自然等一系列重要观点,涉及面广,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方药为主的著作,也是综合性著作,晋代葛洪著。 3、《本草经集注》

2024年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2024年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27
06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预防
2024/2/29
28
养生原则与方法
顺应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起居有序、饮食有节、运 动有度。
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重视饮食调护,保持脾 胃功能正常。
2024/2/29
形神共养
注重形体与精神共同调养,保持身心健康 。
保精护肾
肾为先天之本,节欲保精,避免过度耗损 。
29
预防思想与措施
02 移精变气法
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改变环 境等方式,缓解不良情绪对疾 病的影响。
03
顺情从欲法
04
顺从患者的意志、情绪,满足其 心身需要,以释却心理病因。
暗示解惑法
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 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 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 意见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 绪和行为,甚或影响人体的生理 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溃脓期
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状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苔 黄腻质红脉滑数。治以排脓解毒。
2024/2/29
成痈期
壮热汗出烦躁口渴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 腥味或痰带血丝或咯血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肺 解毒化瘀消痈。
恢复期
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少渐转清稀或见胸胁隐 痛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潮热心烦口渴面色少华 形体消瘦皮肤干瘪苔光剥或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无 力。治以益气养阴润肺化痰。
的诊断和治疗。
8
脏腑经络理论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2024/2/29
03

中医内科诊断与证型ppt

中医内科诊断与证型ppt
奇经八脉辨证
根据奇经八脉的功能及其与十二经脉的联系进行辨证。
经络辨证
常见中医内科疾病及证型
03
常见证型
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气虚感冒、阴虚感冒
诊断要点
发病急、病程短,常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症状
感冒
常见证型
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犯肺、痰热壅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
诊断要点
哮病
喘证
风寒束肺、痰热壅肺、肾虚不纳
常见证型
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可伴有咳嗽
诊断要点
中医内科证型与治疗
04
症状
治法
方剂
表寒里热证
发热恶寒、呕吐腹泻、脘腹冷痛、口渴喜热饮
表热里寒证
症状
解表温里
治法
大青龙汤加减
方剂
上部热象明显,下部寒象明显,喉中痰鸣,脘痞腹胀,大便溏泄
症状
清上温下
治法
黄连汤加减
方剂
上热下寒证
上寒下热证
治法
温上清下
方剂
黄芩汤加减
症状
上焦寒象明显,下焦热象明显,恶寒发热、呕吐腹泻、小便短赤
虚热证
症状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治法
滋阴清热
方剂
六味地黄丸加减
01
03
02
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大便溏泄、小便清长
症状
温中散寒
治法
理中丸加减
方剂
虚寒证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肉、蛋、奶、豆类等。
饮食调理
多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适量运动

中医辨证论治PPT精选课件

中医辨证论治PPT精选课件

①表里同病 ②表里转化
由表入里:病势加重 由里出表:病势减轻
15
二、寒热――辨别疾病寒、热性
质的两个纲领。
1.寒证与热证的特点
(1)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 表现为机能衰 减的一类证候。
☺形成原因:感受外界寒邪,或寒盛伤阳。 ☺临床特点:恶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
面色苍白,肢冷倦卧,小便清长,大 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等。
表证
表证
表热证 表实证
表寒证 表虚证

里证

热证 实证
虚证
表里同病 寒热错杂 虚实夹杂
33
“八纲辨证”病例讨论
• 张某某,男,65岁。退休工人。因 反复咳嗽10年,加重伴气喘3年,再发3 天入院。3天前因受凉而恶寒、发热、 鼻塞,流清鼻涕,咯白泡沫痰;随之咳 嗽、喘气,张口抬肩,不能平卧,胸闷 气短,动则尤甚,自汗多;咳咯黄痰。 查体:体温38度;少气懒言,呼吸急促, 面色淡暗;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3.其中重点掌握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的内容。
3
【教学方法】
1. 讲清重点、难点、疑点;
2.尽可能结合临床病例讲解; 3.做好笔记 ;做好预习、复习和集
体答疑等学习环节。
4
【时间安排】
总学时:32学时。其中: 1.概述、八纲辨证等6学时; 2.脏腑辨证22学时; 3.卫气营血、三焦辨证4学时。
为了教学质量,节约时间 , 考试将安排在晚上。
☺形成原因:久病或内热伤阴,阴津损伤,
吐泻太过等。
☺临床特点:手足心热(五心烦热),午后潮
热,盗汗,两颧潮红,咽干口燥,小便短黄; 舌红少苔,脉细数。
23
④阳虚证―――指体内阳气不足,阳虚阴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ppt课件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ppt课件

(四)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 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脏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在气候转冷时尤为明显。久则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实转虚
(五)咳嗽的转归及预后。 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浅而易治,但燥与湿二者较为缠绵。因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致积湿生痰,转为内伤之痰湿咳嗽。燥伤肺津,久则肺阴亏耗,成为内伤阴虚肺燥之咳嗽。 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治疗难取速效。痰湿咳嗽之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反复病久,肺脾两伤,可出现痰从寒化为饮,病延及肾的转归,表现为“寒饮伏肺”或“肺气虚寒”证候,成为痰饮,咳喘。至于肺阴亏虚咳嗽,虽然初起轻微,但如延误失治,则往往逐渐加重,成为劳损。 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血淤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
3、风燥伤肺证 (1)症状: 主症: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 兼症: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 苔脉: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2)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3)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方药:桑杏汤加减 。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1、它脏及肺 饮食不调:嗜烟好酒,熏灼肺胃;或因过食肥甘辛辣炙煿,酿湿生痰;或脾运不健,痰湿内生,上渍于肺。 情志刺激: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气火循经犯肺。 2、肺脏自病 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小青龙汤分析: 外寒 里饮 君 麻黄\发散风寒 臣 干姜\温肺化饮 桂枝/宣肺平喘化饮 细辛/助君药散寒 佐 白芍:和营养血,制约麻桂, 佐 五味子 敛肺,防肺气耗散半夏,和胃 以防发汗太过 止呕,止咳化痰 佐使 甘草:理气和中,调和诸药

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PPT课件

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PPT课件
排不出,挣则汗出气短,苔薄,脉弱。
治法:补气健脾,润肠通便。 方药:黄芪汤(黄芪、陈皮、火麻仁、蜜)
加减:气虚下陷者 + 补中益气汤。
-
21
4、血虚便秘 证候:大便干结 + 血虚症状: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
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健忘,舌质淡,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润肠丸(当归、生地、火麻仁、桃仁、枳壳)
-
26
三、辨证论治 辩虚实 1、心脾两虚 证候: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再入睡
+ 血虚症状: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 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健忘,
+ 气虚症状:神疲乏力,纳呆, 舌质淡,脉细。
治法:养心健脾 方药:归脾汤
加减:不寐重 + 柏子仁 + 夜交藤、合欢皮。 + 龙骨、牡蛎。
-
27
2、阴虚火旺 证候:心烦,失眠,
+阴虚症状:颧红、潮热、盗汗、 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
加减:不寐重 + 夜交藤、合欢皮。 不寐且伴耳鸣 + 龙骨、牡蛎、灵磁石。 火旺甚 + 龟板、鳖甲。
-
28
3、心虚胆怯 证候:心烦,失眠,心悸多梦,
+ 易受惊吓,遇事易惊 + 气虚,舌质淡,脉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人参、龙齿、茯苓、石菖蒲、
枳实、 厚朴) 加减:肝火旺 + 更衣胶囊(芦荟、朱砂)
口干苔燥甚 + 生地、玄参、麦冬。
-
19
2、气滞便秘 证候:便秘,欲便不得,嗳气,腹胀,矢气则腹
胀减,苔薄,脉弦。
治法:顺气行滞通便。 方药:六磨汤(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实、

内科疾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内科疾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生活质量评估
采用生活质量量表等工具,评 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

康复期患者管理策略部署
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 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包括饮食
、运动、药物等方面。
定期随访与监测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康 复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并进行必要的监测和检查。
心理干预与支持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提供心理干预和支持,帮助 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根据病因、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内科疾病可分为感染性疾病、代谢 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
发病原因及机制
发病原因多样,包括生物因素(如细 菌、病毒感染)、物理因素(如辐射 、创伤)、化学因素(如药物、毒物 )、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
发病机制复杂,涉及人体多个系统、 器官的相互作用,包括细胞损伤与修 复、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物质代谢 与内分泌调节等。
某些中药具有毒性或活血祛瘀作用,孕妇使用后可能导致流产或对胎儿
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妊娠期间应避免使用这些药物。
03
特殊体质禁忌
部分患者对某些中药存在过敏反应或不耐受现象,如过敏体质者应避免
使用易致敏的中药。在使用中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和用药史,
避免使用禁忌药物。
05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手段简介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过度劳累等不良作息习惯。
合理饮食
均衡摄入各种营养素,避免暴饮暴 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适量运动
根据自身体质和疾病状况,选择适 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散步、太 极拳等。
戒烟限酒
戒烟可降低多种内科疾病的风险, 限制饮酒量可减轻肝脏负担,有利 于疾病康复。

绪论-四、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概要PPT资料优秀版

绪论-四、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概要PPT资料优秀版

(5)三因用制宜药因等时、具因人有、因指地制导宜。意义。
症状:包括自觉症状、他觉症状。
如(•1)感解冒治表、法肺疗痨亦、方称痢汗疾法法、。哮从病、属肺痈于、消治渴、疗疟疾原等均则属单,独的包病。括在治疗原则指导下制定的对某一
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考虑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取得符合客观实际的辨证结果。
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改变就是疾病的基本病机,掌握了疾病的基本病机, 就掌握了疾病的基本本质,就能为疾病提供治疗基本原则和方向,就能根据 证的病机而确定治疗方法。
2、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方法
(1)八纲辨证——阴阳寒热虚实,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
(2)脏腑辨证——以脏腑学说为依据,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核心),主要 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
绪论
四 、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概要
中医内科学
四 、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概要
(一)病、症、证的含义和关系 1、病
• 即疾病,是指在特定的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 出现特定的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 病理全过程。
• 如感冒、肺痨、痢疾、哮病、肺痈、消渴、疟疾等均属单独的病。
各种病的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发展规律、转归不一样
病 病因 名
感 风为主的 冒 六淫之邪
肺 痨虫 痨
病机
邪正交争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肺阴亏虚
发病形式 发展规律
转归
发热恶寒鼻 病情一般轻浅,痊愈 塞流涕… 无大变化
潮热盗汗颧 不治疗,发展 肺肾阴阳
红咳嗽咯血 变化较大
亏虚病重

临床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基本组成要素。
• (3)整体论治,调整阴阳
– ① 整体论治 指治疗中不仅注重人体的统一性,也要注意人与自然 的统一性。

中医内科PPT课件

中医内科PPT课件
中医内科PPT课件
目 录
• 中医内科概述 • 中医内科基础理论 • 中医内科常见病症及辨证施治 • 中医内科特色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应用 • 中医内科的未来展望与发展趋势
01 中
中医内科是研究人体内脏疾病及其 证候表现、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 内容的中医临床学科。
哮喘与肺胀
哮喘的中医辨证分型
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等。
肺胀的中医辨证分型
痰浊壅肺、痰热郁肺、阳虚水泛、肺肾气虚 等。
哮喘与肺胀的治疗原则
宣肺平喘、清热化痰、温阳利水、补肺益肾 等。
胃痛与呕吐
胃痛的中医辨证分型
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 耗等。
呕吐的中医辨证分型
提高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针对 疾病的不同阶段和症状, 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效果。
减少副作用
中医药具有副作用小、 疗效持久的特点,与现 代医学结合可减少药物 副作用对患者的影响。
中医内科在急症处理中的应用
高热
中医可采用针灸、拔罐等方法迅速退热,同时结 合中药治疗,提高疗效。
急性腹痛
中医可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缓解疼痛,同时结 合中药治疗,改善胃肠功能。
促进中医内科与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拓 展中医内科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THANKS
感谢观看
泄泻与便秘的治疗原则
散寒化湿、清热燥湿、消食导滞、疏肝健脾、益气健脾、温阳通便 等。
胸痹与心悸
1 2
胸痹的中医辨证分型 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 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
心悸的中医辨证分型 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 饮凌心、瘀阻心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 一、风 风邪的致病特点有四: 1、风性轻扬
2、风性疏泄
3、风性善动
4、风性善行而数变
1. 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故临床常见头痛, 感冒等病证。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2、其侵袭人体,可使肌腠开泄,故多见恶风,自汗等症状。
3、其临床表现多见动摇不定,所谓:“风胜则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如痉证的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即属于风。
因时治宜
治疗应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特点, 考虑用药的原则,称为“因时治宜”。
因地治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 用药的原则,称“因地治宜”。
因人治宜
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人治宜”。
据证因势利导原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 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内伤杂病
肝系病证:主要按肝气疏泄不畅、肝胆升发太过、肝风内动等病机特 点进行辨证论治
肾系病证:主要按肾阴、肾阳不足的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3、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⑴ 辨证 ⑵ 辨病 ⑶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二、治疗原则
1、 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2、 审证求机论治原则 3、明辨标本缓急原则 4、 把握动态变化原则 5、顺应异法方宜原则
中医内科学--总论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一、辨证原则
1、全面分析病情 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外感时病主要应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进行证候归类。
肺系病证:主要按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脾(胃)系病证:主要按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分析
心系病证:应按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明失司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舌 苔 白 润 , 脉 浮 而 咽痛口渴,苔薄,舌边 眼歪斜,甚

尖红,脉浮数
则四肢抽搐,角
弓反张,牙
关紧闭,舌苔薄 白,脉浮弦
风寒束表,肺卫不 风热袭表,肺失清肃 风邪入络,络脉

痹阻
疏风散寒
疏风清热
祛风通络
荆防达表汤加减
桑菊饮或银翘散加减
防风汤,牵正散, 玉真散等
加减
二、寒
寒邪的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主收引,其性凝滞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外感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急发散祛邪; 中期阶段——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 后期阶段——邪气渐衰,正气未复,既要继续祛除余邪,又要扶正以祛邪,
使邪去正复。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内伤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一般不宜用峻猛药物 中期阶段——大多正气渐虚,治当轻补;或有因气、血、痰、 火、郁结而成实须用峻剂而治者,亦只亦暂用; 末期阶段——久虚成损,则宜条调气血,养五脏,兼顾其实。
4、其症多游走不定,变化迅速,如痹证中风邪偏盛的行痹 常见游走行关节肌肉疼痛等。
症状
病机 治法 方药
风寒
风热
风入经络
恶 寒 , 发 热 , 无 汗 ,发热,微恶风寒,少汗 肢 体 关 节 游 走 疼
头 痛 身 痛 , 鼻 流 清 或无汗,头痛,咳嗽, 痛,或拘急
涕 , 咳 嗽 , 痰 稀 。 痰粘或痰黄,鼻流浊涕,不 利 , 项 强 , 口
急则治其标: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影响 到病人的安危时,就必须先行解决,而后再治疗其本的原则。
缓则治其本: 是指再病情缓和的情况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因为表病 产生于本病,本病解决了,标病自然随之而解。
标本同治: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
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 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统称为六淫病邪。
二、 六淫的致病特点
1、六淫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2、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以及人体的各体差异,虽在同
一季节里,也可感受不同的病邪而发生不同的疾病。 3、六淫致病,既可以是单一的,更多是混合的 4、六淫之邪侵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转化
症状
病机 治法
寒邪侵表
中寒
恶寒,发热,无汗,头 恶寒战栗,肢体冰冷,挛痛面青,
痛项强,身痛或骨
咬牙,神
节痉痛,痛处不移,得 志迟钝,昏迷僵直,呼吸缓慢,口 热痛减,遇冷痛剧, 鼻气冷,
筋脉拘急不利。
皮肤隐紫。
舌苔薄白,脉浮紧。
舌苔白滑,脉象沉伏。
寒邪伤表,肺卫不宣 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助阳破阴,温里祛寒
6、 据证因势利导原则 7、 先期治疗未病原则 8、 重视调摄护理原则
1、调节整体平衡可以从调整阴阳入手
2、调节整体平衡,还要求对各种治疗 措施和方药的运用都应适可而止,不可 矫枉过正,以防机体出现新的不平衡。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就是审证求机论治在临证中的基 本应用。“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说明“证”是决定治 法方药的最可靠依据。
方药
“同病异治”的应用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
或处在疾病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 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的应用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形成
相同的证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在临证时必须分清疾病的标本、至次、轻重缓急,而采取 “甚者独行,间者并行”,也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和“标本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这就是明辨标本缓急治疗原则。
未病先防:是指对有可能发生疾病的个体和人群,及早 提出预防措施,运用药物陪补人体得正气, 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
既病防变:是指医者可根据疾病传变规律,防其传变 对可能受到传变的脏腑和可能受到影响的 气血津液,采取预防措施,阻断和防止病 变的发展和传变,把病变尽可能控制在较 小的范围。以利于疾病的彻底治疗,取得 最好的疗效。
恰当的调护,有利于正气的恢复、邪气的祛除和促进病人 早日康复。忽视调摄护理,不仅会延误康复时间,还会出 现“食复”、“劳复”等情况,以致病情反复,因此,必须重 视调摄护理。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
[概述]
一、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气:在正气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 是自然界 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统称为“六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