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2.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 1) 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 2) 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

建模的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

( 1) 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 2)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用矩形纸片做成的圆柱、剪刀、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情景1:多媒体展示:

提出问题:从二教楼到综合楼怎样走最近?

情景2:

如图:在一个圆柱石凳上,若小明在吃东西时留下了一点食物在B处,恰好一只在A处的蚂蚁捕捉到这一信息,于是它想从A处爬向B处,你们想一想,蚂蚁怎么走最近?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的方

案,在全班范围内讨论每种方案的路线计算方法,通过具体计算,总结出最短路线. 让学生发现:沿圆柱体母线剪开后展开得到矩形,研究“蚂蚁怎么走最近”就是研究两点连线最短

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构图,计算.

效果:

学生汇总了四种方案:

A A A

学生很容易看出:情形( 1) 中A→B的路线比情形( 2) 中A→B的路线短.

学生在情形( 3) 和( 4) 的比较中出现困难,但还是有学生提出用剪刀沿母线AA′’剪开圆柱得到矩形. 前三种情形A→B都是折线,而情形( 4) 是线段,故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判

断( 4) 最短.

如图,可以分别写出情形( 1) 、情形( 2) 、情形( 3) 、情形( 4) 的长度.

得出结论:利用展开图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可让学生沿母线剪开圆柱体,具体观察.

第三环节:做一做

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边AD和边BC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但他随身只带了

卷尺.

( 1) 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 2) 李叔叔量得边AD长是30cm,边AB长是40cm,边BD长是50cm,AD边垂直于AB边吗?

为什么?

( 3) 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cm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边AD是否垂直于边AB

吗?边BC与边AB呢?

解答:( 2) AD 2AB

2

2

30

2

40 2500

2

BD 2500

AD 2AB2 BD

2

∴AD和AB垂直.

效果:

先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办法,再让学生说明李叔叔的办法的合理性. 当刻度尺较短时,学生可能会在上面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想出多种办法,如利用分段相加的方法量出AB,AD和BD的长度,或在AB,AD边上各量一段较小长度,再去量以它们为边的三角形的第三边,从

而得到结论.

第四环节:随堂练习

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km / h的速度向正

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km/ h的速度向正北行走.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C

A B

解答:如图: 已知A 是甲、乙的出发点,10: 00甲到达B点,

乙到达C点. 则:

AB=2×6=12( km)

AC=1×5=5( km)

在Rt△ABC中

2 BC

2

AC

2

AB

2

5

2

12 169

2

13

∴BC=13( km)

即甲乙两人相距13km.

效果:

学生能独立地画出示意图,将现实情形转化为数学模型,并求解.

第五环节:举一反三

如图,在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的一个顶点A处有一只蚂蚁,现要向顶点B处爬行,已知蚂蚁爬行的速度是1厘米/ 秒,且速度保持不变,问蚂蚁能否在20秒内从A爬到B?

B 解答:

B

A

第六环节:交流小结

师生相互交流总结:

1.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建立数学模型求解.

2.在寻求最短路径时,往往把空间问题平面化,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 4第1,2,3,4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