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G4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04)06-0135-04

关于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思考¹

姚永强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摘要: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从理论的层面剖析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并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阐释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以及优化配置方式的选择,从而为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原则;方式

THEORET ICAL CONSI DERAT I ONS ABOUT THE PERFECT ALLOCATI ON OF BA SI C EDUCATI ON RES OURCES

YAO Yong-qiang

(S chool of Educa tional S cience,Ch i na W est N ormal University,N anchong637002,China)

Abst rac t:The perfect allocati o n o f the resources is a key pr oble m o f basic education in our countr y.The thesis consi d ers m ere l y about the t h eoretica l prob le m s o f the perfect allocation of basic education,i n clud i n g the m anner of a lloca ti o n,the nature of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pri n ciples of allocation.Then it g ives reference to the practice o f the allocati o n of basic educati o n resources.

K ey w ords:basic educati o n;resources;a llocati o n;pri n ciple;m anner.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结合其发展的现实需求,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成为我国在发展基础教育时需要研究的首要问题之一。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既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论问题。我们既要强调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践操作,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从理论的层面对其审视和思考。

一、教育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任何社会都以最优化作为资源配置的目标,但是不同的生产方式或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阶段对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区别。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纯粹的资源配置机制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以决策的集中性、信息传递的纵向性以及动力结构的行政性为特征的计划形式,另一种是以决策的分散性、信息传递的横向性以及动力结构的市场性为特征的市场机制。当然,也有人认为除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外,还存在着第三种配置力量,即伦理道德等社会文化的影响[1]。

作为资源的两种配置方式,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纯粹的计划配置方式和纯粹的市场配置方式都是不存在的。计划与市场不是截然分开的,现实中只能是计划与市场的某种程度的结合。因此,可供选择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计划或行政手段为基础的计划资源配置方式,一种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资源配置方式。教育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一种,其配置方式也不外乎计划与市场两种机制。但是,这两种机制如何有机结合,在教育的不同层次和结构中计划与市场两种方式支配地位、运行机制如何确定等,这都是我们教育理论界争论的问题。

1.教育资源的计划配置方式

无论是教育资源在各级教育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宏观配置,还是在学校内部或区域内进行的微观配置,只要是通过计划手段或行政手段来实现的,那么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就称之为计划资源配置方式。这种教育资源配置的显著特点就是在教育决策权的分配上,实行上级主管部门高度集中,地方部门和运行主体只是执行机构;在教育运行机制或信息结构上,用指令性计划或直接的行政控制取代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从而使教育的供求信息不是通过市场机制实行横向传递,而是通过行政的渠道实行纵向的层层传递;在动力机制上,由于决策权掌握在上级主管部门手中,学校只是单纯执行上级下达的行政指标,学校发展只是单纯依靠外部力量的

¹收稿日期:2003-10-20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启动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姚永强(1976-),男,四川巴中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原理、教育经济学研究。

推动。

计划配置教育资源的最大优点在于它能根据现实状况和可预测的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确定国民经济总支出中分配给教育部门的经费,并从宏观方面确定教育布局,根据各地区的教育资源状况和公民素质水平的差异,制定出相关政策,消除各地区教育、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状态;能够根据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搞重点学科建设、薄弱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的发展,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社会公民素质的提高。这样既避免了教育发展的盲目性、波动性,又能从全局出发,合理地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

但计划是以上级高度集权、行政调节的资源配置方式,因此学校是行政的附属物,完全的计划配置方式容易造成学校自身能动性的缺乏。由于学校没有自主权,只能单纯依靠外部力量加以推动,它也就丧失了运行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自身利益驱动力和外部的竞争压力,从而缺乏组织创新与教育改革、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原动力。

2.教育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

教育资源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使之在不同的教育行为主体之间实现配置,这种方式称之为市场资源配置方式。这种方式配置教育资源的显著特点就是在决策机构上,各种教育资源配置的决策不是靠行政力量自上而下地加以执行,而是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各分散的微观教育主体做出的;在信息结构上,社会的各种信息通过市场机制在各种决策者之间实行横向传递,每个教育行为主体都通过交换来获取供求信息,使不同的教育运行主体根据供求关系和竞争状况,对外界信息做出灵敏的反应和合乎理性的教育决策和经济决策。

市场配置教育资源的明显优点是,由于社会投入到教育系统中的各种资源总是有限的,教育各种供求关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直接指向市场,市场是实现学校目的和教师价值,从而实现教育的价值积累和社会再生产的场所;它把不同的教育利益主体和部门有机联系,使个别劳动变成社会总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的供求关系反映了社会和家庭对教育消费的不同需求,从而引导教育的规划和发展,实现教育需求;它从外部造成压力,推动学校布局的合理和教学、管理效益的提高,自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在国民经济资源配置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资源的来源、分配和使用同经济领域一样,都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借助了市场来调节。但完全的市场配置方式容易造成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的社会效益难以充分实现等不良后果。

二、从公共经济学理论看基础教育的性质

按照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可以划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三类。公共产品是指这些产品或劳务的利益为全社会共同享有,而不能为一个人单独享有。公共产品的最大特征在于消费的非排他性和利益的共享性,每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别人对这种物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因此,纯粹的公共物品(如国家事务)只能是公共生产、政府提供。私人物品或劳务则是指这些物品或劳务的利益只能是购买它的消费者个人单独享有,而不产生外在的利益。其最大的特征在于消费的竞争性和利益的排他性,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都会导致别人对这种物品消费的减少。因此,纯粹的私人物品(如家用电器、食品等)只能由私人生产、市场提供。另外,除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物品,那就是准公共物品。这种产品一方面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外在的利益性,为全社会共同享用。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学专家袁连生博士所说,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对产品属性的分类,是从产品的消费特性出发的。那么作为产品属性分析对象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教育服务从其直接消费看,它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每增加一个学生,其边际成本并不为零。例如,我们增加一个学生,学生平均占有的资源减少,受教师关注的程度降低。正因为这一点,就连公共经济学权威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茨也认为,教育是/公共供应的私人产品0。从其间接消费看,它既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因为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这是他人所不能分享的。但同时,受教育者生产能力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又会使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加丰富,这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分享的。据此,公共选择理论权威布坎南认为,教育是准公共产品。[2]实际上,在教育产品的属性上,虽然不同的学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但越来越多的人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善迈教授认为国家举办的公立教育应归属准公共产品;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生导师范先佐教授也认为,教育不是一种纯公共产品,而是一种混合产品,即准公共产品。[3]

因此,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作为教育大系统下的一部分,基础教育从总体上看只能是准公共物品。它既有广泛的外在利益性,可以为社会共同享有;而在具体消费上又表现出竞争性和排他性,个体对基础教育资源的享用有着较大的差异。

三、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应遵循的原则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基础部分,在对其进行资源配置时必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根据基础教育的属性,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在谈到一种资源的配置方式时,必然要涉及到公平与效率的选择问题。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话题,社会各界对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及其关系的理解有许多论述。一般来说,所谓效率即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在社会资源和技术状况给定的条件下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最大可能的各种商品的组合,或者指不可能通过重新组织生产使任何一个人的景况变好而不使另一个人的境况变坏。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是帕累托效率。所谓公平是一个价值判断和规范分析的问题,主要指个体从事生产与消费活动的公平和收入分配上的公平,教育上的公平主要是从起点、过程、结果这三个方面来论述的。效率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一般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在广义上效率概念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涉及到经济、法律、文化、科技、教育领域,因为这些领域事实上也存在着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对比关系。公平是一个难以准确界定的概念,它不仅有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解释,而且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