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小说阅读环境特点及手法分析

合集下载

2017高考二轮复习小说之情节结构

2017高考二轮复习小说之情节结构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习题( 文章见导学案《人物形象---战争》)
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
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 有条不紊地发展。两人通过电话相知相恋到分离。 ②交代战争时期的特殊环境。俩人因为战争不能经常见面, 只能通过电话联络感情。 ③首尾呼应,深化主题,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同时书写了 人性的美好。 ④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情节 的发展因为电话的联络而得以层层推进。 ⑤对塑造人物性格有帮助。两个人的性格特点在一次次通话 中得以渐渐丰满起来。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小说情节的作用。小说情节的作用分 为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内容上包括交代环境、深化主题等, 结构上包括制造悬念、首尾呼应、线索作用等。
课堂小结:情节的作用:
•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 4、照应前文; •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 6、刻画人物性格; •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012 江西《报复》) 4、“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
处这句话的作用。
(2012 江苏《邮差先生》)
情节的作用:①内容 ②结构 性格 、心理、身份 人物
丰富形象、使形象鲜明
深化
• 情节 交代故事发生的 环境
时间、地点
构建体系,形象记忆
对整个故事情节构成上的作用(指向情节) 结构:①点明题意,线索作用或推动情节发展。
插叙式。使情节完整严密,内 容更加充实丰富。
情节发生逆转,出人意料,令人回味
• 9、
具有喜剧性色彩
具有悲剧性色彩
• 2012年 江西高考题《报复》 16题: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①交代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地点。指向环境

2017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环境类题型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环境类题型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环境类题型答题技巧小说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侧重考查考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2017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环境类题型答题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环境类题型答题技巧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

具体考查内容有: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

2.环境描写的特点。

3.环境描写的手法。

4.环境描写的寓意。

5.环境描写的赏析。

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答题常用术语:1.社会环境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3)揭示社会关系;(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1)突出季节特征;(2)表现地域风光;(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6)奠定感情基调;(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12)烘托、映衬人物形象;(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14)暗示人物心理转变;(15)象征、暗示人物命运;(16)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17)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18)丰富、深化主旨;(19)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2017小说的艺术技巧

2017小说的艺术技巧

3.有人说“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 罢。’当下又吃过了五七杯酒,却早月 上来了,照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这几句话是闲笔, 可以删掉,你怎么认为?
答案 不可以删掉。在林冲一忍再忍,洪教头 一逼再逼之后,作者宕开笔墨写柴进劝阻,写 月下景色,这些“闲笔”使得情节张弛有度, 为下文写林冲棒打洪教头蓄势,推动了故事情 节的发展。
语青特色:①句式上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②风格 质朴,口语化,富于生活气息。③描写手段上以对话 为主,切合人物身份以及思想性格。 结局特色:①出人意表,不落俗套。从情节发展上看, 作者故布疑阵,借罗威的心理活动,不断暗示读者李 台阳登门拜访一定有所求,并以此构成情节发展的脉 络。结局点明来意,完全出乎罗威以及读者的心理预 期。②深化主题,温暖人心。结局通过李台阳天真而 动人的来访理由,批判了庸俗的人际关系,同时具有 温暖人心的力量。③结局同时也是情节发展的高潮, 引人回味,令人深思,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意对 即可)
(三)结构安排 看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烘 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
致等。如《祝福》中有丧夫失子的祥林嫂“我真傻……”的痛
苦而麻木的反复追忆。这种艺术重复手法可加强人物个性的刻
画与描写。
(四)语言技巧 语言技巧包括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修辞手法指 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夸张、引用、反问、反复等, 一般
①内容上,使李台阳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 满。李台阳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这不仅出 乎罗威的意料,而且令他很惭愧。②结构 上,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蓄势(说承上启 下也可)。作者这里令罗威反思自己对李 台阳的庸俗猜想,然后在李台阳揭晓来意 时,罗威的感动就更加顺理成章。(每点 2分)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鉴赏方法”学情分析方案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鉴赏方法”学情分析方案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鉴赏方法”学情分析方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学情分析及内容;《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

对全国卷近6年的试题研究发现,全国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文体上比较固定,长期考查小说阅读,只有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和全国Ⅲ卷考查了散文阅读,2018年全国三套试卷仍然考查小说阅读。

因此,二轮复习,我们一定要把小说阅读作为重点,力求做到规范答题。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小说主题服务的。

从命题考查的角度来讲,对情节的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与小说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级概念的紧密联系,因而情节题几乎成为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题。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掌握高考小说情节鉴赏的方法以及答题的规范模式。

二、教学对象:高三学生三、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情节类常见的设题类型。

2、运用规律掌握情节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

四、教学难点:运用规律掌握情节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

五、教学工具:PPT六、过程与方法:习题讲解法、对比阅读法一)情节概况类常见设问方式1、(一句话、简明的语句分点)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5、简要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考查概括小说局部情节的能力)真题示例:略思考方式:①围绕贯穿小说的线索。

②理清小说结构层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③按人物活动的场面梳理情节。

规范答题模式:主谓句: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注意】:1、答题时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2、主谓宾形式组织答案,不可纠缠细节、面面俱到。

3、由于小说事件的复杂性,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所以要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前后一致。

举例(略)真题讲解:略二)情节手法类常见提问方式:1、情节结构,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多角度鉴赏,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多角度鉴赏,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多角度鉴赏,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作者:莫志娟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7年第09期不少经典小说中都有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然而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往往不能领悟到景物描写的作用。

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品读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文本情节和人物特点分析景物描写,探究景物描写在小说中起到的特殊作用。

在多角度赏析中,学生可以逐步发现景物描写能起到引入和过渡的作用,能促进小说情节发展;景物描写能起到烘托反衬效果,能突显人物性格;景物描写能起到意象象征作用,能烘托故事氛围,起到感染阅读者的效果。

一、引入过渡,奠定基调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对小说叙述视角理解不深,对自然环境在文本情节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更是了解不够深刻。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那些处于小说开头或情节过渡部分的景物描写,让他们尝试了解风景描写引入故事情节,触发情节过渡等方面的作用。

在阅读《三打白骨精》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思考能给人怎样的感受。

学生在阅读后发现文本的开头部分介绍了唐僧师徒所行之路的情况,用“山势险峻,峰岩重叠”加以概括,展现了险峻的山势。

这一方面体现出唐僧师徒前进道路的不容易,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文章即将展开更为惊险的情节。

由此可见,小说的环境描写能起到奠定小说基调,暗示小说情节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拓展阅读,阅读一下《西游记》原文,看看原文中相同的部分如何描绘景物。

学生发现,在原作中用更多的笔墨介绍了环境的恶劣,如介绍有大蟒和长蛇喷吐云雾狂风等,原著的笔法更为详尽,同时也能更好地暗示唐僧师徒即将遇到很大的困难。

这让阅读者情不自禁地为唐僧师徒捏一把汗,产生了想要继续阅读探究下去的欲望。

小说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能促使阅读者了解小说的基调,小说过渡部分的景物描写则能让阅读者了解小说情节的变化。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节猜猜看”的活动,在阅读文本景物描写的过程中猜测故事的基调和情节的发展趋向,促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小说三要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小说三要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小说三要素小说三要素【知识梳理】一、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二、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三、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四、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表达式:(XXX)自然环境特点突出(XXX)自然景观的特点——点明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渲染(XXX)气氛,衬托(XXX)感情,推动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表达式:描写社会(XXX)的状况,交代故事(XXX)的背景,衬托了(XXX)的(XX)性格,揭示故事(XXX)的本质,铺垫下文的内容。

五、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考点及对策】〈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概述故事内容(特别注意情节双线发展的内容概括)3.局部内容的理解〈二〉人物形象分析及情节的题型及答题要点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优秀品质)。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格式: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①缺要素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

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2017届高考小说复习之情节

2017届高考小说复习之情节
栏目 导引
第三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三、规范答题——灵活运用模板 根据小说信息,灵活运用答题模板。 模板一 完整叙述的答题模板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 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 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第三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 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 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 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 新有味道,琅琅上口(原卷如此。应为“朗朗上口”——编 者注)。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 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 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 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 “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栏目 导引
第三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题印证] (2015·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 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 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 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
情节。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栏目 导引
第三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题干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 示例 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017高考优化小说阅读之环境描写的三个考查角度

2017高考优化小说阅读之环境描写的三个考查角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审答规范
尖子生错题本
典例
方法点拨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 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 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 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 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 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 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 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审答规范
尖子生错题本
典例
方法点拨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 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 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 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 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 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 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 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 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审答规范
尖子生错题本
典例
方法点拨
分析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分别要注意三点 1.分析社会环境特点要注意:①找寻人物活动的所有场所,看看它 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②透过人物活动的场所,弄清小说中人物的 人际关系;③结合描写的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理解人物生活的背景。 2.概括社会环境最好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它有时可以从文 中直接提取,有时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作用具体有:①交代 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 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暗示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的因素;③揭示 社会的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小说阅读赏析主要表现手法及效果

小说阅读赏析主要表现手法及效果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 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 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 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 次……”
陆根元形象转变使先生们深 受触动,他们的对话和争论 起到了揭示文本主题,探讨
这真是一件细微的事教育情的,针但对感性动问题了的田效先果生。。晚上他和几个 同事在运动场中乘凉,忽然拍着葵扇说道:“我们不如那个铜 匠,不如那个铜匠!”他又说道:“陆根元这孩子,我们用尽 了方法,总不能凿开他的浑沌的窍。谁知他学铜匠倒有点儿近 情!”
他见了学校里的诸位先 生,都叫一声,不等先生们答 应,便走了过去。
他工作了两三点钟工夫 ,应行修理的门窗都弄好了。 他用脏黑的手拭了脸上的汗, 带着工具自去。
19. 请分析文中画线部分 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4分)
答:肖像(细节)描写,表 现陆根元自然随意的性 格和艰苦辛劳的职业特 征。(4分。每点2分)
篇目
设问方式
参考答案
《歌手》
15. 请分析第⑤段中, 作者是如何描写雅什 卡的歌声的。(4分)
正面描写唱歌的过程,多用比喻,使 得歌声形象可感;侧面通过“我”和 其他听众的反应,衬托歌声的美妙而 令人震撼的特点。(每点2分)
《小铜 匠》
19. 请分析文中画线部 分的表现手法和表达 效果。(4分)
肖像(细节)描写,表现陆根元自然随意 的性格和艰苦辛劳的职业特征。(4分。 每点2分)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 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 那么精微的。……”

【高考语文专题2】小说阅读 题点2情节结构题

【高考语文专题2】小说阅读  题点2情节结构题

-3-
-4-



一、情节概括三法 1.理结构 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 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如果 是全篇,看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 如果是局部,要留心构成故事发展的一连串细节,留心人物性格、 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 2.寻线索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 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 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 暗线两种。
-8-



三、情节手法赏析四角度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是有限视角,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 的见闻和感情的约束,相对自由。 2.叙述的方式和顺序 顺叙,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使情节 更完整,内容更充实。时空交叉,历史和现实交映,古今对照,凸显主 题等等。 3.表达的方式和表现手法 主要体现在对细节的描写中,如常用的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和各 种修辞手法。
-16-
热点题型1 热点题型2 即学即练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 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 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 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5-



3.抓场面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 间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 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 夜山神庙复仇。

2017年高考语文分类解析 考点14 小说阅读

2017年高考语文分类解析 考点14 小说阅读

考点14 小说阅读1.[2017·全国卷乙卷·T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嚣赵长天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

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

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2017高考小说阅读人物探究题(上课用)剖析

2017高考小说阅读人物探究题(上课用)剖析
高三专题复习
小说阅读之 “人物探究”
【Hale Waihona Puke 点解读】《考试说明》:(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 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 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 考,发表看法。)
共勉
有时,人与人之间只差那么 一点,而这一点就会引出无穷 的不同。 ——哈代
①分析人物的个性品质对人物的个性行为起了怎样的作用。 ②人物的某一个性品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揭示或凸显文章的主旨。
答题思考角度: 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小结
★人物探究命题角度: 1.探究小说主人公。 2.探究人物的塑造意图。 3.探究人物的个性品质。 ★人物探究答题角度: 人物、环境、情节、主题
【我的收获 】
结合你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思考 在答“人物探究题”时应注意什么?
答题要有“四个意识”:
1.条分缕析,多角度呈现(多角度意识) 要求分点作答,一点一个角度(人物、情节、主题等) 一分析。另外还可以考虑手法运用的效果。 2.凸显关键,放大内涵(关键词句意识) 凸显关键词句,明确逻辑关系,以揭示其丰富的意蕴。 3.贴近文本,内引外联(文本意识) 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 析论述。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 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 行知识的拓展迁移。(主旨意识) 4.明晰题旨,规范表述(规范表述意识) 审清题意,“问什么答什么”,规范作答,答案全面, 富有条理,语言通顺,要点简洁,言之有理。

2017届福建省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五 小说阅读 第二节 第4讲 手 法

2017届福建省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五 小说阅读 第二节 第4讲 手 法

第二步,提取侧面烘托抻面手艺的信息,加以分析。 阅读小说找出哪些不是直接描写抻面手艺的,然后分 析这些内容和描写抻面手艺有什么关系,是运用什么 手法来侧面描写铁良的抻面技术的。小说中“间接描 写”的地方比较明显的有:①“客人出到街上,靠在 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②“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可结合
跑堂的得了客人要的数儿,拉长声儿喊给铁良。 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 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铁良不含糊,一手揪出一拳头面,“啪”,和在 一起,搓成粗条儿,掐着两头儿,上下一悠,就一个 人长了——人伸开胳膊的长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铁 良两手往当中一合,就是两股,再抻再合,就是四股, 再抻再合,八股,十六股,三十二股,六十四股,一 百二十八股。之后掐去两头,朝脑后一甩,好像是大 闺女的辫子飞落到灶上的锅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 到店里的座位上。
可以通过对物的刻画来表现作者的 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含蓄深 刻
艺术手法 点面结合
欲扬先抑
表达效果
反映人物和事件的全貌,突出重点, 表现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 对比。使读者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留下深刻的印象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在确定了艺术技巧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 运用这种手法选材或谋篇布局的,这种手法在塑造人 物、表现主题等方面有什么艺术效果。
类别
借助其他人物烘 托
借助物象烘托 借助环境烘托
效果
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强化 人物某方面的特征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手法的运用 明确了所使用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之后,要结合具 体的内容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对于表现人物 形象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二、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鉴赏艺术手法 1.掌握常见的环境描写的手法

小说的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描写
(4分)
2011江苏卷 《这是你的战争》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 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2011江西卷《晚秋》
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 要作用。(4分)
2011广东卷《严冬海猎》 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
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4分)
2011浙江卷《第9车厢》
例如《故乡》文末又一次提到“眼前 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 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 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 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 记忆中的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 “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 “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 种朦胧的憧憬。
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例如《故乡》第二小节: “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
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
这段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这段是环境描写,刻画了故乡深 冬严寒的特点,描绘了故乡萧瑟的景 象,渲染了萧索悲凉的氛围,烘托了 文中的“我”悲凉的心情。
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小说阅读鉴赏之环境描写
一中慈海学校 隋海华
【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类试题的考查方式,掌握小 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自然环 境)
2、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规范 答题。
高考指向:
近年来,高考对小说环境类题有如下 命题规律:
考查环境描写,一般是分析其特点, 鉴赏其技巧(手法),概括其作用,俗称“一 景三考”。
⑦那山也正在 春时里,半山的
解析:要概括景物特点,关键 在于看描写什么景物对象或其哪一 个侧面,其次看这些景物的共同特

小说赏析情节手法

小说赏析情节手法

小说赏析情节手法④从着墨多少上看, 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 可谓浓墨重彩(当然, 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 点到为止, 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林黛玉进贾府》中在贾宝玉正式出场之前, 王夫人的话: “我有一个孽根祸胎, 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在情节手法上属于铺垫。

[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的题目。

冷暖岛事王福日时至三月, 天气乍暖还寒。

这天阳光很好。

老顺财沿着山坡上满是雪水的泥泞小路, 一呲一滑地赶向山坡下已废弃的打谷场。

他的许多老伙计已经等在那里——六冠叔、张大炮、凤举……他们散落的这个小岛上, 能聚起来的老人也就这十几个了。

只要天气好, 这十几个人都要聚在一起, 在打谷场上拢一堆火, 吊起大茶壶, 一群老人摆桌放凳, 边喝茶边打牌, 时间就在丝丝啦啦的水沸声中悄然过去了。

但这天的气氛有些压抑, 昨天就说身体不舒服提早回家的有田叔, 快到中午了还没有来。

“我们去看看吧!”老顺财说。

众人互相搀扶着往有田叔家去, 没走出几步, 就听见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老顺财心里一紧, 这不年不节的, 鞭炮声在这个岛上只有两个意义——一是喜, 一是丧。

若有喜事, 早该筹划了, 大家应该有耳闻, 若不是, 那只能是……老顺财脚下一踉跄, “有田叔!”几位老人面色骤然紧张, 脚步也快了起来。

快到有田叔家的时候, 一个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隐约递进了老顺财的耳朵, 空气中飘荡着浓重的火药味道, 老顺财觉得一颗心就卡在嗓子口, 他想喊, 但与泥泞抗争的双腿已经耗尽了他的体力, 他不得不张大嘴, 用直窜进肺管的寒风把这股情绪压下去。

一转弯, 就是有田叔家的大门了。

门开着, 有田叔的小孙子坐在一堆鞭炮屑上蹬腿号哭, 旁边站着他气鼓鼓的父亲。

“亮子, 出啥事儿了?”“顺财叔, 你们来啦!这孩子, 过年剩了一挂鞭炮, 被他偷出来放了, 这不年不节的, 您说该不该打?”“哎呀, 这算个啥啊?城里过年不是不让放鞭炮嘛!对了, 你们啥时候回来的?”“昨天回来的!”“你爹他……”“在屋里躺着呢!”“他身体好受些没?”“啊?我爹病了吗?他没说啊?!”“他……”老顺财刚想说有田叔昨天提早回家的事, 就看见有田叔挑开门帘走了出来, 红光满面的, 哪有半点病态?“好你个有田叔!”老顺财忽然想通了, “谎称生病原来是为了回家等儿子啊!”“我不是怕你们嫉妒吗?!”有田叔笑着赔礼, “你们的儿子过年不是都没回来吗?”“你个老东西, 我们还以为你……”“哈哈, 儿孙都在身边, 我就是去了, 也没啥遗憾啦!”有田叔开着玩笑。

浅析小说阅读方法

浅析小说阅读方法

浅析小说阅读方法作者:邱艳飞来源:《成功》2017年第09期【摘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文化快速习得的最佳方式,它能够让你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文化知识,赋予了自己丰富的知识色彩。

小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小说中的阅读教学更是重中之重。

文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小学阅读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几个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

非常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

小说的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由于很多小说的情节曲折动人,人物生动鲜明,思想主题突出,所以十分受高中生的喜爱。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很多高中生由于缺乏深厚的文学积淀,无法准确捕捉和鉴赏小说传递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使得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常常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对此,语文教师应多方位思考,探索优化小说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引导学生理清情节线索高中课本中的小说作品,都是精挑细选的优秀之作,这些小说擅长不断变换场景,设置出人意料的情节,从而以较强的突转手法形成起伏跌宕的艺术魅力。

这些小说或者情节跌宕、顺逆转换,或者主人公情感态度充满悲喜转折。

这种反差会突显故事性,能有效地吸引读者阅读,但也增加了学生赏析小说的难度。

很多时候,教师问到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时,学生往往回答不清楚。

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寻小说线索,从而牵引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作为小说故事情节的重要穿引,线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理清线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 学会概括环境特点,分析环 境描写手法;
2. 总结解题规律,掌握答题思 路。
一、环境的涵义
1、自然环境
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 时间、景色、场面等。
2、社会环境
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它揭示了 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 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二、即学即练: 《东坛井的陈皮匠》何晓
3/1/2020
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 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 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 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 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 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 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 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 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 的小皮匠。
• 答:以壁顶为观察点,(1分) • 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
面描写,(3分) • 使人如临其境。(1分)
3/1/2020
环境描写常见手法
• 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 • 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工笔); •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
彩的渲染,衬托; • 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2.从写景角度看: 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小说阅读 —— 概括环境特点 分析环境描写手法
考点风向:
①纵观江苏高考近几年的文学类文本
阅读,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环境描写 都是必考点,也是重点之一。
②考查的形式有几年前的鉴赏景物描
写的表达特色变化为考查环境描写的作 用和特点。
③综合其他省份的考题,可见其常 用考点有三:1、手法;2、特点;3、
作用。
3/1/2020
文中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 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 化色彩和丰厚的历பைடு நூலகம்底蕴。
(2)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 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3/1/2020
文中划线部分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请分 析其表现特色。
•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 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 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 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 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 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 皮匠。
3/1/2020
概括环境特点4步骤
• 一、审题干,分清环境描写的种类; • 二、定区间,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 • 三、多角度,综合考虑细分析; • 四、用术语,恰当概括理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