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原理及应用骆兆军2007-1-12

合集下载

锂离子电池原理及正负极材料关键问题

锂离子电池原理及正负极材料关键问题

锂离子电池原理及正负极材料的关键问题锂电池是一类以金属锂或含锂物质作负极的电的化学源总称,自1991年锂离子电池问世并商业化生产以来,锂离子电池因具有高的比能量,长循环寿命,低自放电和绿色环保等一系列长处,受到现今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大力发展。

一、大体原理所谓锂离子电池是指别离用两个能可逆地嵌入与脱嵌锂离子的活性物质作为正负极组成的二次电池。

电池充电时, 锂离子从正极脱嵌, 通过电解质嵌入负极,放电时,锂离子则从负极脱出, 插入正极。

以将炭材料为负极,以含锂的化合物作正极的锂电池为例。

在充放电进程中,没有金属锂存在,只有锂离子。

当对电池进行充电时,电池的正极上有锂离子生成,生成的锂离子通过电解液运动到负极。

而作为负极的碳呈层状结构,它有很多微孔,达到负极的锂离子就嵌入到碳层的微孔中,嵌入的锂离子越多,充电容量越高。

一样,当对电池进行放电时(即咱们利用电池的进程),嵌在负极碳层中的锂离子脱出,又运动回正极。

回正极的锂离子越多,放电容量越高。

咱们通常所说的电池容量指的就是放电容量。

在Li-ion的充放电进程中,锂离子处于从正极→负极→正极的运动状态。

Li-ion Batteries就像一把摇椅,摇椅的两头为电池的两极,而锂离子就象运动员一样在摇椅来回奔跑。

所以Li-ion Batteries 又叫摇椅式电池。

正极反映:放电时锂离子嵌入,充电时锂离子脱嵌。

正极可选材料很多,目前主流产品多采用锂铁磷酸盐负极反映:放电时锂离子脱插,充电时锂离子插入。

负极材料多采用石墨。

电池总反映:锂离子电池是由电极材料、电解质和隔膜等部份组成, 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池组成材料的性能和制备工艺,尤其是正极和负极材料。

因此研究高能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技术是采用在充放电进程中能可逆地嵌脱锂离子的正、负极材料。

二、正负极材料(一)正极材料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应知足条件:①足在所要求的充放电范围内, 与电解质溶液有电化学相溶性;②温和电极进程动力学;③高度可逆性:④全锂化状态下在空气中稳定性好。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介绍及合成方法详解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介绍及合成方法详解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介绍及合成方法详解目前,锂离子电池所采用的负极材料一般都是碳素材料,如石墨、软碳(如焦炭等)、硬碳等。

正在探索的负极材料有氮化物、PAS、锡基氧化物、锡基氧化物、锡合金,以及纳米负极材料等。

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要求具有以下性能:(1)锂离子在负极基体中的插入氧化还原电位尽可能低,接近金属锂的电位,从而使电池的输出电压高;(2)在基体中大量的锂能够发生可逆插入和脱插以得到高容量密度,即可逆的x值尽可能大;(3)在插入/脱插过程中,锂的插入和脱插应可逆且主体结构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这样尽可能大;(4)氧化还原电位随x的变化应该尽可能少,这样电池的电压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可保持较平稳的充电和放电;(5)插入化合物应有较好的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这样可减少极化并能进行大电流充放电;(6)主体材料具有良好的表面结构,能够与液体电解质形成良好的SEI膜;(7)插入化合物在整个电压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在形成SEI膜后不与电解质等发生反应;(8)锂离子在主体材料中有较大的扩散系数,便于快速充放电;(9)从实用角度而言,主体材料应该便宜,对环境无污染。

一、碳负极材料碳负极锂离子电池在安全和循环寿命方面显示出较好的性能,并且碳材料价廉、无毒,目前商品锂离子电池广泛采用碳负极材料。

近年来随着对碳材料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已经发现通过对石墨和各类碳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和结构调整,或使石墨部分无序化,或在各类碳材料中形成纳米级的孔、洞和通道等结构,锂在其中的嵌入-脱嵌不但可以按化学计量LiC6进行,而且还可以有非化学计量嵌入-脱嵌,其比容量大大增加,由LiC6的理论值372mAh/g提高到700mAh/g~1000mAh/g,因此而使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大大增加。

目前,已研究开发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有:石墨、石油焦、碳纤维、热解炭、中间相沥青基炭微球(MCMB)、炭黑、玻璃炭等,其中石墨和石油焦最有应用价值。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常见的可充电电池,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电动车辆和储能系统等领域。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锂离子在正负极材料之间的迁移和嵌入/脱嵌过程。

锂离子电池通常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组成。

正极材料通常是锂盐和过渡金属氧化物(如锰酸锂、钴酸锂或镍酸锂)的混合物,负极材料则是石墨或硅基材料。

电解质是一种导电液体或固体,用于离子的传输。

隔膜则起到隔离正负极的作用,防止短路。

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嵌,并通过电解质和隔膜迁移到负极材料中嵌入。

同时,电流通过外部电路流动,完成充电过程。

在放电过程中,相反的反应发生,锂离子从负极材料中脱嵌,并返回正极材料中嵌入,释放出电流供电使用。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种电化学反应。

在正极材料中,锂离子的氧化反应发生,产生电子和正离子。

同时,在负极材料中,锂离子的还原反应发生,接受电子并嵌入材料中。

这些反应共同构成了电池的正负极反应。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还涉及到电解质中离子的传输。

电解质可以是液态或固态。

在液态电解质中,离子通过溶液中的离子传输。

在固态电解质中,离子通过固体结构中的缺陷或孔隙传输。

电解质的选择和性能对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有重要影响。

此外,隔膜的作用是防止正负极直接接触,防止短路。

隔膜通常是一种多孔膜或纳米孔隙膜,它可以允许离子通过,但阻止电子的流动。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还受到温度的影响。

较高的温度可以加快离子传输速率,但也会增加电池的老化速度。

因此,适当的温度控制对于电池的性能和寿命至关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改进和优化。

例如,改变正负极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可以提高电池的容量和循环寿命。

改进电解质的导电性和稳定性,可以提高电池的功率输出和安全性能。

此外,采用新型隔膜材料和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基于锂离子在正负极材料之间的迁移和嵌入/脱嵌过程。

通过充放电反应,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传输,释放出电流供电使用。

锂离子电池负极课件

锂离子电池负极课件

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前景
1 2 3
储能市场的发展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和智能电网的建设,储能 市场正在快速发展,为锂离子电池提供了广阔的 应用空间。
锂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优势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快速充电 和环保等优点,适用于各种储能应用场景。
负极材料对储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负极材料的性能对储能电池的能量密度、充放电 速度和循环寿命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储能系 统的性能。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前
04

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前景
电动汽车市场增长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电动汽车市场正在快速增长,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也 随之增加。
锂离子电池的优势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快速充电等优点,使其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的理想选 择。
负极材料对电动汽车性能的影响
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充放电速度和 循环寿命,从而影响电动汽车的性能。
根据电池容量需求选择
不同容量需求的电池需要不同可逆容量的负 极材料。
根据电池成本要求选择
不同负极材料的成本不同,应选择成本较低 的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市场现状
负极材料市场规模
负极材料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随着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需求量不断攀升,带动负 极材料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锂离子电池在电动工具领域的应 用也越来越广泛,如电钻、电锯 和吸尘器等。负极材料的发展将 有助于提高这些设备的性能和使
用寿命。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挑战与
05
对策
技术挑战与对策
01
02
03
04
技术挑战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需要解决 容量、循环寿命、安全性能等

《锂离子负极材料》课件

《锂离子负极材料》课件

降低成本和环境友好性
总结词
降低成本和提高环境友好性是锂离子负极材 料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通过改进生产工 艺、开发低成本原材料和回收再利用等技术 手段,可以降低锂离子电池的成本,同时减 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详细描述
目前,一些新型的锂离子负极材料,如氮化 物负极材料、氧化物负极材料等,具有较低 的成本和较好的环境友好性,未来有望在电 动汽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提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总结词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未来,锂离子负 极材料的发展将重点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以满足电动汽车更长续航里程和更短充电时间的 需求。
详细描述
目前,许多研究团队正在致力于开发新型的锂离子负极材料,如硅基负极材料、钛酸锂负极材料等, 这些材料具有更高的理论容量和更好的安全性,有望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
纳米结构设计
将负极材料设计成纳米结构,以增加其比表面积和活性物质利用率。
材料复合改性
复合材料制备
将多种材料与负极材料进行复合,利用 不同材料的优点,实现性能互补和协同 增强。
VS
元素掺杂
通过掺杂不同元素到负极材料中,改变其 电子结构和锂离子扩散机制,提高其电化 学性能。
01
锂离子负极材料的 未来发展
电化学性能
01
高能量密度
锂离子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 容量,使得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 密度。
02
良好的循环性能
03
快速的充放电
锂离子在负极材料中的嵌入和脱 出过程可逆,使得电池具有良好 的循环性能。
锂离子在负极材料中的迁移速度 较快,有利于实现快速充电和放 电。
物理性能

锂离子电池概述、材料、工作原理及应用PPT课件教案与资料

锂离子电池概述、材料、工作原理及应用PPT课件教案与资料

2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和特性
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方法
2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和特性
锂离子电池的放电特性
在较高放电率下(1.0 C以上),虽然放电 电压有所下降,但 截止到2.5V终止电 压时的放电容量却 降低很少。
2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和特性
锂离子电池的高温性能
电池充电结束后,将电池放入 60±2 ℃ 的高温箱 中恒温 2h ,然后以 1C5A 电流恒流放电至 2.75V 。放 电时间不小于 54 分钟。后将电池取出在环境温度 20±5 ℃ 的条件下搁置 2h, 电池外观无变形、无爆裂。
2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和特性
锂离子电池的充电原理
恒压充电阶段 当电池电压达到4.2V时,达到了 电池承受电压的极限。这时应以 4.2V的电压恒压充电。这时充电 电流逐渐降低。当充电电流小于 30mA时,电池即充满了。这时 要停止充电。否则,电池因过充 而降低寿命。恒压充电阶段要求 电压控制精度为1%。依国家标 准,锂离子电池要能在1C的充电 电流下,可以循环充放电500次 以上。依一般的电池使用三天一 充。这样电池的寿命应在4年。
4、价格昂贵。
一般认为,锂离子电池起火爆炸是由于其内部化学原理和成分导致的。由于人 们想在单位密度中储存更多的能量,这就导致了锂离子电池中碳、氧和易燃液体的 含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除了正极、负极以及隔离膜之外,锂离子电池内部还充满 了一种非常易燃的液体—锂盐类电解质。电池充电时,负极的锂离子向正极移动, 电池在使用过程中,锂离子又回到负极以提供能量。在充完电的状态下,失去大部 分离子的负极非常不稳定。这个温度足以使负极分解和释放氧。随着热量积蓄,电 池将会进入“热失控”状态。此时电池内部的温度将会极快地升高,最后到达电解 液的燃点而起火爆炸。在最近导致众多大厂笔记本电脑过热和起火的SONY锂电池 中,正是因为在电池制造过程中混入了过多的金属颗粒,容易在电池使用过程中发 生短路、产生火花。才导致了这些锂离子电池的不稳定。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常见的二次电池,广泛应用于挪移电子设备、电动车辆和储能系统等领域。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锂离子在正负极材料之间的迁移和嵌入/脱嵌过程。

锂离子电池通常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等组成。

1. 正极:正极材料通常采用锂化合物,如锂铁磷酸铁(LiFePO4)或者锂钴酸锂(LiCoO2)。

正极材料具有高容量和较高的电压平台。

2. 负极:负极材料通常采用石墨,其结构能够嵌入/脱嵌锂离子。

负极材料的选择对电池性能有重要影响。

3. 电解质:电解质是正负极之间的离子传导介质,通常采用有机溶液或者聚合物凝胶。

电解质应具有较高的离子传导性和化学稳定性。

4. 隔膜:隔膜用于隔离正负极,防止短路。

隔膜应具有较高的离子传导性和机械强度。

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如下:充电过程:1. 在充电开始时,外部电源施加电压,使正极材料中的锂离子氧化成锂离子的正离子并释放出电子。

2. 电子通过外部电路流向负极,完成充电电流的流动。

3. 此时,负极材料中的锂离子被嵌入到负极材料的结构中,同时电解质中的正离子通过隔膜传导到正极。

放电过程:1. 当外部电路关闭时,正极材料中的锂离子开始脱嵌,并通过电解质和隔膜挪移到负极。

2. 在负极,锂离子接受电子,还原成锂离子的中性原子。

3. 同时,电子通过外部电路流回正极,完成放电电流的流动。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反应来描述:正极反应:LiCoO2 ⇌ Li1-xCoO2 + xLi+ + xe-负极反应:xLi+ + xe- + 6C ⇌ Li1-xC6整体反应:LiCoO2 + xLi+ + xe- + 6C ⇌ Li1-xCoO2 + Li1-xC6其中,LiCoO2代表正极材料,C代表负极材料,x代表锂离子的嵌入/脱嵌程度。

锂离子电池的优势包括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低自放电率和环保等特点。

然而,锂离子电池也存在一些挑战,如容量衰减、安全性和成本等方面的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进电池性能和开辟新型材料。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与应用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与应用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与应用
汇报人: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目录项标题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的种类与特点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使用与维护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正负极材料
正极材料:常 用的有钴酸锂、 镍酸锂、锰酸
特点:方形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快速充电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手机、 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
工作原理:方形锂离子电池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移动来储存和释放能量,从而实 现电能的储存和释放。
应用领域:除了在电子产品领域广泛应用外,方形锂离子电池还应用于电动汽车、混合 动力汽车等领域。
遵循制造商的 推荐,使用专 用的电池充电
器进行充电
常见故障与处理方法
电池漏液:检查电池外壳, 更换破损电池
电池膨胀:停止充电,更换 电池
电池短路:检查电路连接, 更换损坏元件
电池容量降低:检查充电方 式,更换老化电池
06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研究进展
锂硫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是下一代电池的有力候选者 锂氧电池:理论上具有极高的能量密度,但存在稳定性问题 固态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是未来电池的重要方向 锂金属电池:锂金属具有高理论能量密度,但循环寿命有待提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充电时,正极上的电子通过外部电路传递到负极,锂离子从正极穿过电解质迁移到负极; 放电时,电子从负极通过外电路传递到正极,锂离子从负极穿过电解质迁移到正极。
充电过程中,正极上的电子通过外部电路传递到负极,同时锂离子从正极穿过电解质迁移到负 极,嵌入到负极活性物质中;放电过程中,电子从负极通过外电路传递到正极,同时锂离子从 负极穿过电解质迁移到正极,从正极活性物质中脱出。

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 ppt课件

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  ppt课件
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
§碳负极材料
1.石墨
2.软碳
3.硬碳
§新型合金材料
1.硅及硅化物
2.锡基材料
§金属氧化物材料
1.插入型
2.转化型
3.合金化型
4.复合型
PPT课件
1
石墨 层状结构
非石墨化碳
硅基
锡基
负极材料
过渡金属氧化物
金属锂
PPT课件
Li4Ti5O12尖晶石结构
2
不同负极材料的能量密度
PPT课件
少了溶剂分子的共插入,从而抑
制电解液的分解。
PPT课件
13
石墨化碳负极材料
人造石墨是将易石墨化炭(如沥青焦炭)在N2气氛中于 1900~2800℃经高温石墨化处理制得。常见人造石墨 有中间相碳微球(MCMB)、石墨化碳纤维。
PPT课件
14
中间相碳微球(MCMB)
课件
15
中间相碳微球(MCMB)的优点
鳞片石墨
晶面间距(d002)为0.335 nm,主要为2H+3R晶面排序结 构,即石墨层按ABAB及ABCABC两种顺序排列。含碳99 %以上的鳞片石墨,可逆容量可达300~350 mAh/g
PPT课件
18
鳞片石墨片层结构的SEM照片
PPT课件
19
天然石墨的球形化
克服天然石墨缺陷 提高天然石墨的振实密度
3
§碳负极材料
一、 碳材料的种类及结构
• 碳材料的结构可以从晶体学、堆积方式和 对称性等多个角度来划分。
• 从晶体学角度而言划分为:
——晶体和无定型。 • 从堆积方式可以分为: ——石墨、软碳、硬碳
PPT课件
4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4Ti5O12的结构和性能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4Ti5O12的结构和性能
M a u c i t r c i e rl2 ,2 0 ;i e ie o E g s 0 0 6 n s rp e e v d A p i 0 0 6 n r v s f r Au u t 2 ,2 0 . d
T o c rep n e c h udb d rse . e (5 22 8 9 9 F 0wh m ors o d n es o l ea d esd T h 0 9 ) 10 9 ._  ̄mal z @x . uc iy h mue . : d a
1 公 司的 OMN C显 微红外 光谱仪进 行 了透 射傅 立 e t I 叶变换 红外 测试 . 扫描 范 围 40 ̄40c , 描次 00 0 m一 扫 数 3 2次. 法 国 Di r 司 的 L b a I型共 焦纤 在 l 公 o a R m 维拉 曼光 谱仪 上进行 R ma a n光谱 测试 . 光光 源 为 激 HeN - e激光器 , 波长 628a 收集 散射 光透镜 为 5 3 . m, 0
h a e o 4 h e t d f r2 .
K EY oR D S io g ni on W n r a c n -me al t ras ihu tt n t . olg l t o an e ma e iI t lc ma e il.I im ia a e s — e i t me h d, od t r a
Th fe t ft e s n h ss t mp r t rs o h tu t r n p ce f L4 5 2 we e s s e tc l e e fc so h y t e i e e a u e n t e s r c u e a d s e is o iTi01 r y t ma ial y ivsiae n e tg t d.Th e ut e e ld t a wo t p s o 02 wee f me n o xse e h y t e i e rs Is rv ae h tt y e fTi r or d a d c e i d wh n t e s n h ss t t mp r t r sb lw 0 ℃ . ih a v rey ifu n e h t u t r fL4 5 2 a d Ti a al e e a u ewa eo 65 whc d e s l n l e c d t es r c u eo iTi01 . n 02grdu l y ds pp a e fe h y t e i e e a ur s a o e 6 0 ℃ . Sige p a e an p r L4 s 2 wih ia e rd at rt e s n h ss t mp rt e wa b v 5 n l- h s d u e iTi01 t e c l  ̄ ee to h m ia e f r n e wa b an d a e h a x el e lc r c e c lp ro ma c s o t ie f rt e s mpl s p e a e a 0 ℃ a d k p t e wa r p rd t 8 0 n et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常用的正负极材料及特点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常用的正负极材料及特点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常用的正负极材料及特点1109402006 顾轶男伴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发展,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便携电子产品的普及,锂离子电池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

锂离子电池在20世纪90年代被日本索尼公司首次实现商业化生产,它是在锂电池的基础上被研究发展起来的。

锂电池的负极材料是锂金属,正极是碳。

而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正负极材料却与之不同。

下面具体来介绍一下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常用的正负极材料及特点。

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当对电池进行充电时,正极中的锂原子电离成Li+和电子,得到外部输入能量的Li+经过电解液运动到负极,并且Li+和电子在负极上复合成锂原子,重新形成的锂原子嵌入到具有很多微孔的碳层负极。

嵌入的锂离子越多,充电容量越高。

锂离子电池放电时,嵌在碳层的锂原子向负极表面移动,并在负极表面电离成Li+和电子,Li+和电子通过电解质和负载流向正极,在正极表面复合成锂原子并嵌入正极晶状层中。

回到正极的锂离子越多,放电容量越大。

在该电池中,锂永远以离子的形式出现,不会以金属的形态出现,所以这种电池叫做锂离子电池[1]。

在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处于从正极→负极→正极的运动状态,所以锂离子电池又被称作“摇椅式电池”。

实用化的锂离子电池一般包括:正极、负极、电解质、隔膜、正极引线、负极引线、中心端子、绝缘材料、安全阀、PTC(正温度控制端子)、电池壳等。

其中,正、负极材料和电解质的物理化学性能直接决定了锂离子电池的整体性能水平[2]。

2 常用的正极材料选择正极活性物质需要注意两点:(1)对于锂离子反复嵌入和脱嵌要有结构的稳定性,即单体晶胞系数只发生很小的变化,确保良好的可逆性;(2)比能量高,循环性能好,易制备,成本低[3]。

目前常见的锂离子正极材料有LiCoO2、LiNiO2、LiMn2O4等;2.1 LiCoO2最早运用于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中的正极材料便是LiCoO2,LiCoO2是层状岩盐结构,很适合锂离子在其中的脱嵌。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原理及应用骆兆军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原理及应用骆兆军

gas
l liquid
s
sl
solid
接触角:液滴在固体的表面达到平衡时,在气、液、固三相 交界处,气液界面和液固界面之间的夹角称为接触角。
测量时间
所用仪器 测试标准液体:
样品名 15μm 外 15μm内 12μm外 12μm内 10μm外 10μm内 9μm外 9μm内
2006-12-20
丙 烯 碳 酸 酯 ( PC ) 电 解 液 体 系 : 以 丙烯碳酸酯为溶剂主要组分的电解液在 锂插入石墨过程中,在高度石墨化碳材 料表面发生分解如图17所示。
图17 石墨化负极材料在1mol/L LiPF6 丙烯碳 酸酯电解液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
主要原因在于丙烯碳酸酯在石墨表面发生分解,不能形成有效的钝化膜,其发生分散 机理可示意如图16所示。充放电过程生成的主要产物为烷基碳酸锂(ROCO2Li),在 放电曲线上表现出0.8V左右的放电平台。0.8V左右的平台越长,分解的溶剂越多,产 生的气体量也相应增加。
严格说来,石墨层间吸引力一定,石墨剥离现象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溶剂分子插入石 墨墨片分子间的容易程度以及是否存在稳定的SEI膜。而溶剂分子插入石墨墨片分子间 的容易程度与石墨本身结构如结晶度和缺陷的含量以及溶剂分子的结构有关;
溶剂分子的结构明显影响石墨的剥离程度,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结果表明:溶剂 分子的插入是形成SEI膜和引起石墨层剥落现象的必要步骤,关键在于石墨层大量剥落 以前在石墨表面是否已经形成均匀致密的钝化膜;
在石墨化过程中,随石墨化程度的提高,碳材料的密度逐渐增加,而对于孔隙的数目 而言则是逐渐减少。孔结构同样有开孔和闭孔两种。随石墨化程度增加,闭孔的相对 含量较低,而开孔的相对含量升高。
4.石墨材料的基本结构及晶体性质

锂离子电池负极PPT课件

锂离子电池负极PPT课件
第9页/共28页
硅/碳复合材料
• 针对硅材料严重的体积效应,利用复合材料各组分之间的协同效应,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其中硅/碳复合 材料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包括包覆型和嵌入型。
第10页/共28页
硅/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利用高温热解反应,使纳米硅和石墨微粒高度均匀地分散在 PVC 热解产生的碳中,形成一种新型的硅碳复 合嵌锂材料。该复合材料首次充放电效率约为 84%,可逆比容量为 700 mAh/g 左右,30 次循环后容量 维持在 90%以上。
• 通过反乳液聚合后高温裂解方法得到表面光滑的 Si/C 核壳结构的复合物 ,首次可逆容量为 910mAh/g, 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
第11页/共28页
硅/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Si/C 核壳结构的 SEM图
第12页/共28页
过渡金属化合物材料
• 过渡金属化合物反应机理:放电时金属氧化物 MO 被还原为纳米级的金属 M 粒子, 充电时 M又被氧化为 MO 金属氧化物,并伴随着的 Li2O生成和分解。
形貌、可控的单分散粒子粒径和光滑的表面,其可逆容量高达 430 mAh/g,首次库仑效率达到 73%,动力学性能比中间相碳微球 (MCMB)还好。
• 利用微乳液作媒介的晶体生长水热法制备的含微孔的无定形碳球 (HCS2)具有比 HCS1 更小的微孔。HCS2 具有比 HCS1 还要高的嵌 锂容量,其值达到 566 mAh/g,首次库仑效率也提高到83.2%,而且 循环性能也非常好。
第8页/共28页
纳米硅
• 由于纳米硅对与锂电池的高吸收率,将纳米硅用于锂电池可以大幅度提高锂电池的容量。 • 用纳米 Si、碳黑、PVDF 按重量百分比为40:40:20 制得复合负极,其工作电压比较平稳,第 10 周的可

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是当今最常用的电池之一,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

正极和负极是锂离子电池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们的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整体性能。

本文将从正负极材料的基本原理、分类、性能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

一、正负极材料的基本原理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是通过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来实现电池的充放电。

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出,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材料,同时电子从负极材料中流出,经过负载,回到正极材料中。

在放电过程中,这个过程则反过来。

因此,正负极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着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循环寿命、安全性等方面。

二、正负极材料的分类正负极材料的种类非常繁多,下面将从化学类型、结构类型、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分类介绍。

1、化学类型(1) 氧化物类正极材料氧化物类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最常用的正极材料之一,具有高容量、高电压和较好的安全性等优点。

常见的氧化物类正极材料包括:钴酸锂、三元材料(LiNiCoMnO2)、四元材料(LiNiCoAlO2)等。

(2) 磷酸盐类正极材料磷酸盐类正极材料具有高安全性、低自放电和较长的循环寿命等优点,是用于电动汽车等高安全性应用的主要正极材料。

常见的磷酸盐类正极材料包括:铁锂磷酸盐、锰酸锂磷酸盐、钴酸锂磷酸盐等。

(3) 碳类负极材料碳类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最常用的负极材料之一,具有高比能量、长循环寿命和低自放电等特点。

常见的碳类负极材料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非晶碳、石墨烯等。

(4) 金属类负极材料金属类负极材料具有高容量、高能量密度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安全性差、容量衰减快等缺点。

常见的金属类负极材料包括:锂、钠、铝等。

2、结构类型(1) 层状结构层状结构是氧化物类正极材料的一种常见结构类型,其具有高容量、高电压和较好的循环寿命等优点。

常见的层状结构材料包括:钴酸锂、三元材料(LiNiCoMnO2)、四元材料(LiNiCoAlO2)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图所示:碳材料有两种端面:扶椅型和Z字型。位于端面和缺陷附近碳原子的反应活性 比在基面的反应活性要高,同时锂的插入反应一般是通过端面进行,因此在第一次循环时 发生的过程比较复杂。
在锯齿面和扶椅面上固体电解质膜(SEI)形成机理
图20 在第一次循环时碳材料表面发生的部分反应
不同电解液时SEI膜的可能成分
图18丙烯碳酸酯在石墨负极表面发生分解的可能反应
石墨发生剥离的可能原因:① 石墨端面结构比较活泼;② 丙烯碳酸酯中较“尖”的甲 基的存在,由于该“尖”的存在,很容易将石墨的墨片分子“撬开”,图17所示。
图19石墨发生剥离的可能机理
SEI膜的形成机理
从热力学角度而言,锂、锂合金以及锂与碳 材料形成的插入化合物在有机电解液中不稳 定,会发生电解液的氧化反应。然而该反应 产生的部分产物沉积在这些负极材料表面 (也有部分溶于电解液中),形成固体-电解 质 - 界 面 、 钝 化 膜 或 保 护 膜 。 这 就 是 SEI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膜; 一般认为 0.8V 处的电位平台是电解 液的不可逆反应和 SEI 膜形成所引 起的; 当该膜比较致密时,可以有效地将 有机电解质与负极材料隔离开来, 避免进一步反应,这时负极材料表 现为在电解液中的动力学稳定;如 果该界面不稳定或不致密,不能有 效阻止有机溶剂的通过或者溶剂化 锂离子的通过,就会继续发生电解 液的氧化反应或溶剂化锂离子的插 入反应等。这时负极材料在该电解 液中表现为动力学不稳定,不能发 生锂的有效插入和脱插反应。 石墨电极的首次充放电曲线
3.石墨化过程
图3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分类
图4 石墨化过程中墨片分子的堆积情况

碳化过程中也发生石墨化过程,但是此时的石墨晶体很小,因此不认为是石墨化过程; 石墨化过程一般是指在碳化过程以后继续进行的热处理过程,温度通常在2000℃以上; 在石墨化过程中,随石墨化程度的提高,碳材料的密度逐渐增加,而对于孔隙的数目 而言则是逐渐减少。孔结构同样有开孔和闭孔两种。随石墨化程度增加,闭孔的相对 含量较低,而开孔的相对含量升高。
图14 石墨颗粒取向对扩散的影响
6.4 碳材料的表面性质

物理吸附:对于碳材料而言,其物理吸附性能差异很大,因此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气 氛下表现的电化学性能会有所不同。 化学吸附:由于干净的碳材料表面碳原子价态未饱和,因此易于化学吸附不同的分子, 特别是含氧原子。在这里我们只讲表面氧化物,表面氧化物对碳材料的表面化学性有 很大影响。一些代表性的氧化物表示如图16所示,随表面处理的不同,氧化物在表面 可分单层或多层。
图16碳材料表面的结构因素
6.5 石墨的剥离



石墨发生剥离是共插入的溶剂分子或它的分解产物所产生的应力超过石墨墨片分子间 的吸引力(即范德华力)产生的,可显著增大石墨层间距。如果石墨表面没有稳定的 SEI膜保护,就会引发石墨的剥落现象; 严格说来,石墨层间吸引力一定,石墨剥离现象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溶剂分子插入石 墨墨片分子间的容易程度以及是否存在稳定的SEI膜。而溶剂分子插入石墨墨片分子间 的容易程度与石墨本身结构如结晶度和缺陷的含量以及溶剂分子的结构有关; 溶剂分子的结构明显影响石墨的剥离程度,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结果表明:溶剂 分子的插入是形成SEI膜和引起石墨层剥落现象的必要步骤,关键在于石墨层大量剥落 以前在石墨表面是否已经形成均匀致密的钝化膜;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0.01
粒度分布
体积 (%)
0.1
1
长沙石墨, 2006年4月8日 15:15:58
10 100 1000 3000 粒度 (μ m) 青岛石墨, 2006年4月10日 9:37:08
图11 石墨的粒度分布
图12 球在最密堆积时所形成的两种空隙
石墨的形貌
图13 各种形貌的石墨
石墨的取向



石墨的取向对负极的大电流性能非常重要,因为锂离子在石墨中的扩散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即它只 能垂直于石墨晶体C轴方面的端面进行插入; 如果石墨的取向平行集流体,则锂离子的迁移路径较长,导致扩散速率下降,降低大电流性能; 如果石墨墨片的取向垂直于集流体,则锂离子不需要经过弯曲的路径,可以直接发生锂离子的插入 和脱插,因而扩散阻力小,有利于大电流充放电。 然而由于墨片分子的平移性,在加工涂膜和挤压过程中,绝大部分墨片分子平行集流体进行堆积, 垂直集流体的方式很难实现。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2.负极材料的种类 3.石墨化过程 4.石墨材料的基本结构及晶体性质 5.石墨的储锂机理 6.影响石墨电化学性能的一些因素
1.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2.负极材料的种类
图2 不同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电压-容量图


自锂离子电池的商品化以来,研究的负极材料有以下几种:碳素材料、氮化物、硅基 材料、锡基材料、新型合金及纳米材料。 已经成功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基本上都是碳素材料,如石墨、中间相碳微珠 (MCMB)、石油焦、碳纤维等。
6.2 石墨化度

石墨化度:g = (3.44-d002) / (3.44-3.354) 碳材料的石墨化程度越大,嵌锂容量越大;(希望) 碳材料石墨化程度越大,不利于碳电极表面形成均匀致密的钝化膜。( 不希望)
6.3 石墨粒径大小分布与形貌

粒径大小及分布:小颗粒内锂离子迁移路径短,扩散阻抗较小,但是小颗粒之间的阻 挡作用将使液相扩散速度降低;相反,大颗粒虽然有利于锂离子的液相扩散,但锂离 子在碳材料中的固相扩散过程变得相对困难,二者竞争的结果使得碳材料存在最佳的 颗粒大小和分布。 堆积密度:根据球的密堆积理论,球在最密堆积时形成两种空隙:四面体空隙和八面 体空隙,如下面所示。球的空间占有率为74.05%或68.02%。当假定堆积球体粒子为大 小均匀的球形粒子时,堆积球体的最大堆积密度理论上可达0.74。


石墨有两种晶形:2H(六角形)结构和3R(菱形)结构; 六角形结构按ABAB……方式堆砌而成,为稳定结构; 菱形结构按ABCABC……方式堆砌而成,为亚稳定结构; 菱形结构通常不会在石墨中单独出现,总是与六方结构的 石墨同时存在; 经喷射磨处理后,菱形相的含量从 15%增加到了40%,可 提高可逆容量及充放电效率,并且对PC: EC(1: 1)的 电解液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从六方石墨和菱形石墨的衍射峰强度可得出石墨中菱形石 墨的含量。
石墨类碳材料的插锂特性为: (1)插锂电位低且平坦,可为锂离子提供高的、平稳的工作电; (2)插锂容量高,LiC6的理论容量为372mAh/g; (3)与有机溶液相容能力差,易发生溶剂共插入现象,从而降低插锂性能。
随锂插入量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阶化合物,例如平均四层墨片面有一层中插入有 锂,则称之为四阶化合物,有三层中插有一层称为三阶化合物,依此类推,因此最 高程度达到一阶化合物。一阶化合物LiC6的层间距为0.37nm,形成aa堆积排列;
4.石墨材料的基本结构及晶体性质

C-C键的键长在碳材料中单 键一般为0.154nm,双键为 0.142nm。随品种不同,亦 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C==C 双键组成六方形结构 ,构 成一个平面(墨片面), 这些面相互堆积起来 ,就 成为石墨晶体,如图 5 所示 为石墨的基本结构。
表1 碳材料的物理性能
石墨电极的充放电曲线
6.影响石墨电化学性能的一些因素
影响石墨电化学性能的因素较多,如颗粒大小和分布、形态、取向、石墨电 极的制备条件等,下面做一些简要分析。

6.1晶体结构和晶形含量 6.2 石墨化度 6.3 石墨粒径大小分布与形貌 6.4 碳材料的表面性质 6.5 石墨的剥离
6.1晶体结构和晶形含量
Li/碳纤维电极充放电曲线
碳材料表面膜组成示意图
对于有效的界面而言,该界面不能 为电子导体,否则溶剂会与电子发 生反应,但必须是锂离子导体,否 则锂离子不能通过,不能发生锂的 插入/脱插反应。
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碳负极上发生的反应
碳材料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膜组成与碳材料表面结构有很大关系,如石墨表面的物种及其含量、 粒子的形状及大小、比表面积大小及分布、开孔的比例、杂质原子和灰分等。在不同的电解液 中,界面的组成也不一样。该界面的性能不仅对不可逆容量有明显影响,同时还影响可逆容量、 快速充放电能力以及安全性能。
THE END
铜箔的接触角及比表面能

gas
固体的表面能直接用实验测定是较为困难的,多数是通过间接 测量某种参数,然后再进行计算求得。通常所采用的方法为接 触角法[3]。测量固-液两相润湿平衡接触角和液体的表面张力, 可求出固体表面自由能,这是在Fowkes界面张力理论的基础上 通常用的一种方法。
l s sl
liquid solid
接触角:液滴在固体的表面达到平衡时,在气、液、固三相 交界处,气液界面和液固界面之间的夹角称为接触角。
测量时间 所用仪器 测试标准液体: 接触角 样品名 15μm 外 15μm内 12μm外 12μm内 10μm外 10μm内 9μm外 9μm内 双蒸水 69.4 42.6 76.4 78.6 89.9 80.7 37.5 57.7 乙二醇 42.8 10.2 44.4 41.8 60.3 57.7 30.8 40.2 36.12 54.39 36.46 40.09 30.53 28.32 63.05 42.45 2006-12-20 测量地 点 OCA20型接触角测量仪 1.双蒸水,2.乙二醇 北京
丙烯碳酸酯( PC )电解液体系:以
丙烯碳酸酯为溶剂主要组分的电解液在 锂插入石墨过程中,在高度石墨化碳材 料表面发生分解如图17所示。
图17 石墨化负极材料在1mol/L LiPF6 丙烯碳 酸酯电解液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