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教案
4.2种群的数量变化 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汲取必然量的培养液
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
【答案】C
【解析】酵母菌在培养时普通用葡萄糖作为培养液,在计数取液时必然要摇匀后才能汲取;该当让培养液自行渗透到计数室,而不是滴在计数板的中央。
1. 右图是种群增长的两种数学模型,以下相关叙说不正确的是 ( )
A.“J”型增长曲线反映的是种群在食品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合适、没有天敌等条件下的增长
B.“S”型增长曲线可以用数学方程式Nt=N0λt表示t年后种群的数量
C.K值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D.两种曲线的变化都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答案】B
4.如图所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工夫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逝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J”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
【答案】D
【解析】t3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曾经由最大逐渐变小,但种群数量仍然是在增长,因而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4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数量达到了最大值(K值),此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比较不变。从该种群增长速率随工夫变化的曲线可知,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t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最大,种群的数量为K/2。
运用建议:“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是一项有着多方面意义和价值的探求活动:(1)经过亲自研讨一个真实的种群,加深对种群数量变化知识的理解;(2)尝试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3)运用抽样检测的方法;(4)运用显微观察和微生物培养的方法;(5)培养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等等。这项探求在写法上给先生留出了较大的自主探求的空间,包括做出假设、讨论探求思绪、制定计划、实行计划等,都由先生本人完成,教材中只给予了必要的提示,以期培养先生的探求能力。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教学方案设计
4 )完善方案 、重新实验 。当出现 问题时 , 设计师 生互动 、相互找 茬活动 ,就其 问题进
行辩论 ,有 理有 据者给 予最佳 辩手称 号 。其 目的就 是集 思广益 ,不断地 完善 实验设计 , 规范实 验性操 作。各组 再把所 涉及 的 问题汇 总,再 次进行 实验 ,绘制 曲线,建立 模 型, 进行分析 。3天后组织结题报告 。 结题报 告与评价 各组对 实验的结果进 行汇报 、演示和 分析 ,通 过各 组建立 的模 型 明确 不同条件对酵母菌生长 的影响 ( 子课题 ) , 不难总 结酵母 菌在培 养液 中的增长规 律和 原
变化 :
4组 : 探 究在 紫外 灯照射 下 的酵母 菌种群 数
量 变化 ;
5组 : 探 究在 非无 菌条件 下 的酵母 菌种群 数
做 出一点儿贡献的时候, 他才真正受到教育 ,
这就是笔者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 1 ]陈廷华 .以实验引领课堂教 学,优化知识
量变化 ;
6 组:初步探究在不同培养温度下的酵母菌 参考文献
① 开放 实验 室 ,学生在 计数 前可 以根 据 自 己
的时间去实验室练 习血球计数板 的使用 ; ②实验 设置重 复组,最后的结果取其平均值 3 )培养 易污 染 微生物 的培养极 易受杂菌污
染 ,为 了防 止杂 菌污染 ,除 了接种 时严 格 的无菌
数板,因而独立实施实验探究难度较大,不能离开 教师 的指导 和示 范。可采 用如 下一 系列 的方法 。 ①师生共同准备 。学生 的分组 、棉塞 的制作 、 无 菌马铃 薯培 养液 的配制 、分装 和灭 菌等在 实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可能影响酵母种群数量增长的限制因素:除了温度、养分外,生 活空间、种群密度等也须考虑。
4)那么,酸碱度等因素会不会影响酵母种群数量增长?
再见
血球计数板的分区与分格
25(中格)×16(小格)
16 (中格)×25 (小格)
• 血球计数板的分区与分格
*
*
#
#
*
*
• 例一
• 1大格=Βιβλιοθήκη 6中格•=16 X 25小格
•
=400小格
#
#
#
例二 1大格=25中格
=25 X 16小格 =400小格
高倍镜下的中方格 中方格的边界是双线,计数时以内线为边界
血球计数板计数
计数方法
思考:
#
#
1、设每个中方格中的细
菌数分别是:A1,A2,
A3,A4,稀释倍数为:
B,则样品中细胞数/ml是
多少?
#
#
1立方毫米=1毫升
(A1+A2+A3+A4)/4*16*10*1000*B
• 一个大方格有25个中方
#
# 格的计数板为例进行计算:
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
A,菌液稀释倍数为B,
C组不装培养液,只装无菌水10mL,酵母菌母液0.1mL,环境温度28℃ ,与A组形成营养条件对照。
3. 实验操作
(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配制 材料:用天平称取 马铃薯(去皮)200g,葡萄糖20g,大烧杯量 取1000 mL水。 (2)灭菌 (3)接种 (4)培养 将 A、C试管置于 28℃的恒温箱中培养。将 B试管置 于5℃的恒温箱中培养。 (5)计数 每次每组按序号取一支试管。每次取样前要试管振荡 摇匀用滴管吸取1滴培养液滴在已盖在血球计数板网格上的盖玻 片的边缘,待培养液自行渗入并充满网格后,再放在显微镜下进 行细胞计数,如记数时发现,细胞数较多,不易分辨,吸取的样 液应当稀释。方法是:将9 mL无菌水移入1支干净的试管里,然 后立即将1mL培养液移入试管里并充分混匀,使原培养液被稀释 10倍。再依照刚才方法进行取样记数。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课教学设计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课教学设计【主题】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材分析】沪科版《生命科学》高中第三册第十章“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中有一个实验是关于种群数量模拟,所采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为了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故本课采用酵母菌来体现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情分析】高中生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数学基础,对于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需要教师的指导。
通过本课的设计,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以及理解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本节内容还十分重视联系社会实际,还应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设计思路】本课采用探究实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假设、积极探索和讨论交流,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酵母菌的特点和繁殖方式2.认识血球计数板的结构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2.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指出能调节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3.使用血球计数板来进行计数情感态度价值观1.讨论种群变化的原因和意义,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列举:酵母菌在日常生活和酿酒工业中有哪些应用?多媒体动态显示酵母菌在营养和供氧充足的条件下和营养不足无氧条件下的繁殖情况;通过创设以上情境,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进入情境。
活动2讲授:种群的数量,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活动3明确实验目标,提出问题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并绘制变化曲线,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在不同温度(PH、营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如何增长?②在一定含糖液体培养基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如何发生变化的?活动4进行假设学生大胆进行假设,若假设不符合实际情况,教学进行指导:根据种群的增长规律,酵母菌应呈“J”型增长,但含糖液体培养基是定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营养物质的消耗和代谢废物的积累使得环境资源变得有限,酵母菌最后会呈“S”型增长。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教案讲义: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目标] 1.学会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目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总结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2.实验原理: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
3.提出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4.作出假设: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一开始呈“J”形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改变,酵母菌数量呈“S”形增长。
5.实验设计(1)变量分析:自变量为时间;因变量为酵母菌数量;无关变量为培养液的体积等。
(2)怎样对酵母菌进行计数?①方法:抽样检测法。
②用具:试管、滴管、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
③步骤: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显微镜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总数。
6.实施计划: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估算出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数量(N0),在此之后连续观察7天,分别记录下这7天的数值。
判断正误(1)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监测酵母菌数量()(2)应先向计数室滴加样液,再盖盖玻片()(3)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开始计数()答案(1)√(2)×(3)√任务一:如何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资料1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
它由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
中间的平台较宽,它的中间被一个短横槽隔为两半,每个半边上刻有一个方格网(如图A)。
每个方格网上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计数用。
1.计数室的长和宽各为1 mm,深度为0.1 mm,容积为0.1 mm3。
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方格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另一种是大方格分为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25个小方格。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
五、怎样记录结果?登记表怎样设计?
六、假如一种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该 采用怎样旳措施?
稀释培养液。稀释旳目旳是便于酵母菌悬液旳计数,以每 小方格内具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
七、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 旳酵母菌,应该怎样计数?
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旳 酵母细胞数
八、血球计数板旳清洁
分析成果,得出结论 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母菌旳种群数量在营养条件有限旳情况下是呈 “S”型增长,但之后会下降。温度、营养成份会 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旳变化。
一、怎样进行酵母菌旳计数?
提醒:对一支试管中旳培养液(可定为10ml) 中旳酵母菌逐一计数是非常困难旳,能够采用 抽样检测旳措施: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用吸管吸收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沿,让培养 液自行渗透,多出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 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 计数板放在载物台旳中央,计数一种小方格内 旳酵母菌数 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 旳酵母菌总数。
(5)、培养:将 A、C试管置于 28℃旳恒温箱中培养。将 B试管置于5℃旳恒温箱中 培养。(5℃旳恒温箱可由某些型号冰箱保温室设定5℃时代替。) (6)、计数和记录:每天取样时间大致一致,每次每组按序号取一支试管。计数过程
中一定要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取样旳吸管要干净且分开使用,每次取样前要试管振 荡摇匀。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后,立即将数据填到登记表格中。
2、方格网旳构成:
25×16
AB C
DE F
化
GH I
16×25
放大后旳方格网计数室 方格网上刻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旳一种大方格 为计数室,计数室一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方格内分 为16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25小格;另一种是大方格 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但是不论计 数室是哪一种构造,它们都有一种共同旳特点,即每一 大方格都是由16×25=25×16=400个小方格构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探究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旨在让学生通过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连续7天的观察,探究变化规律,进而统计数据,建构数学模型,绘制变化曲线。
1.提出问题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教师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酵母菌生长的条件及种群数量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探究的问题。
例如,在不同温度(以及通氧、通CO2等)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何(条件创设能够寻求宁夏大学微生物实验室帮助)?不同培养液(如加糖和不加糖)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何?等等。
2.作出假设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作出假设可以使科学研究更有针对性,而不是盲目搜集资料进行研究。
作出假设需要立足于已有知识,当更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提出假设,但同时,教师应提出“合理提出假设”的要求,要围绕问题,根据预期结果作出符合逻辑的假设。
3.讨论探究思路这是开展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本课时重点突破。
通过探讨能使学生明白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在具体操作时做到心中有数。
4.制定计划本实验时间较长(7天),因此事前一定要做好周密的计划,定程序、定时间、定人员。
5.实施计划学生分小组,按计划中确定的工作流程,课后认真操作,做好实验记录。
6.分析结构,得出结论将记录的数据用曲线图表示出来,讨论分析实验的结果及假设是否一致。
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让小组交流展示。
二、实验内容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中的一个探究活动。
教材编排顺序上一是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二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包括“J”和“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三是探究实验。
在学习“种群的增长方式”之后安排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测得具体的数据,并尝试根据数据建构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从而了解在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检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方法;(2)尝试建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2.能力目标掌握使用血球计数板测定酵母菌数量的方法。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实验探究。
二、教学设计思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既是一个显微观察实验,也是一个探究实验,实验过程涉及微生物培养法、抽样检测法、显微观察法以及模型构建法等技能方面的训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但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具有多方面培养价值的实验。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又要注重实验技能的指导。
三、教学策略学情分析:在学习本实验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但仍有四个问题值得注意:(1)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巧,但对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不了解;(2)对实验观察有一定的了解,但持续观察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3)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数学模型建构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情况分析:由于教师是初登讲台的新老师,没有多少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突发状况。
基于学情分析与教师情况分析,本节课采取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两个:一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了解并熟悉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二是通过教师的演示及师生的有效互动,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血球计数板检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四、教学重难点1.若浓度过高会造成观察到的小方格内酵母菌数目太多。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小方格内适宜的细胞数为3~5个.数目太多很难清点,往往导致结果不准确,此时要对培养液作适当稀释,计算出原浓度溶液中细胞的数目。
学生知道要稀释,但不知道稀释多少倍、如何稀释。
指导学生先大概数出酵母菌数目,据此确定稀释倍数.例如小方格中大约有35个细胞,就进行l 0倍的稀释:用移液管取1mL原液到试管中,加入9 m L的无菌水。
最后进行相关计算时,要用计数的细胞数乘以稀释倍数得到原液中相应的细胞数.2。
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学案
国光中学2019届高二生物上学期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学案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需利用计数板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
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
计数室由25×16=400 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总体积为0.1 mm3。
(1)在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①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加入计数板进行计数,记录数据;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③第七天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 3 处错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实验前应该对计数板、吸管等器具进行________________处理。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采取的措是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
(5)如果观察到上图所示a、b、c、d、e 5 个中格共80 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48 个,则上述1mL 酵母菌样品中约有酵母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要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应该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定期采用在显微镜下观察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血细胞计数板的形状如图A所示,它的规格有两种,一种叫希利格式(16×25型。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教案
教育实习教案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 生物科学 实习生 王馨 学号 108012011070 本校指导教师 杨梅,曾红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 廖岩松 原任课教师 廖岩松 2014 年月 日 (星期 ) 第 节课 (本人本次实习第 个教案)课题: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课时安排:1课标要求: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检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方法;尝试建立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能力目标:掌握血球计数板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利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准确计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生物数学模型。
掌握血球计数板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利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利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正确计数。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自主实验教学过程: 一、引入实验主题: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1、简要介绍酵母菌的用途和主要生殖方式:同学们都知道酵母菌吧?酵母菌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菌类,像面包馒头的发酵、酿酒等都离不开它。
酵母菌主要是以出芽生殖的方式繁殖后代。
出芽生殖又称为“芽殖”,是指在一定部位长出与母体相似的芽体。
同学们请看这张图,这是电镜下观察到的酵母菌,(指图)这是局部放大后的图,这部分就是它的母体,而这部分与其相连的,就是由母体长出的芽体。
待会你们计数的应该都会看到正在分裂中的酵母菌,如果你们看到芽体的体积大于母体体积的一半就可以记为两个。
2、引入实验主题:我们这次实验就是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构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
3、说明实验大体实施办法:那么本来应该是连续7天在相同时间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显微观察计数,再统计数据,建构数学模型,描绘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但是由于你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老师们商量后决定每个班只记一个时间段的酵母菌数量,等下你们把数据汇总到班长那里,求平均值后的数据就作为今天我们上课这个时间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等到所有班级都做完实验之后,就可以来分析我们的结果描绘出曲线。
实验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试验探究: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试验 完毕试验 分析成果,得出结论
一)提出问题: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怎样 随时间变化旳?
二)作出假设:
开始呈“J”型增长;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 数量趋于稳定,呈“S”型增长。最终,酵母 菌旳数量会越来越少。
三)设计并完毕试验:
16×25型: 即大方格内分为
16中格,每一中格 又分为25小格
不论计数室是哪一种构造,其每一大方格都是
由16×25=25×16=400个小方格构成。
25×16型: 即大方格内分为
25中格,每一中格 又分为16小格。
计数:
16×25型: 一般取四角旳四个中方
格(100个小方格)计数
25×16型: 一般计数四个角和中央
问题3:需要做反复试验吗?
要反复,取得平均值。(也可分组试验)
问题4:怎样记录结果?登记表怎样设计?
问题5:假如一种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 以计数,应采用怎样旳措施?
摇匀试管取1mL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几倍 后,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问题6:对于有压在小方格界线上旳酵母菌 应该怎样计数?
相邻两边及顶角
(1)试验材料:
酵母菌菌种,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 试管,血细胞计数板,滴管,显微镜
(2)试验原理:
①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有氧条件下能产生 较多CO2,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少许旳CO2。 ②在理想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自 然界中,酵母菌呈“S”型增长。
③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旳措施。
酵母菌总数有 2×108 个。
问题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 提议你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何?
高中生物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目的要求】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3、通过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方案设计】一、提出问题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二、猜想假设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____________型增长变化。
三、设计实验①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
②分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
③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天。
④7天后,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数据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长。
【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究所需要的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0.1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
2、用高压锅进行___________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______________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_____________℃下培养7天。
三、现象观察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四、实验结论1、根据表格平均值作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7天中的变化曲线。
2、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__________型增长变化。
五、实验评价用你所在小组的记录数值所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与平均值作出的曲线相比相似程度怎样?试作出解释。
【误区警示】1、操作过程中要建立“有菌”的观念,不能随意谈笑。
2、以防培养液带上杂菌与酵母菌形成__________关系,抑制酵母菌培养。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应将试管__________几次,以便使酵母菌均匀分布,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学案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学案一、基础回扣1.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种既能进行又能进行的单细胞核生物。
由于酵母菌的生长周期,增殖速度,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以及种群内部和外部因素对种群个体数量影响的良好实验材料。
我们还可以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研究。
2.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等,而“J”型曲线与“S”型曲线都只研究了种群数量的情况。
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一般都是“S”型曲线,该曲线有一个K值,即。
“S”型曲线的形成原因是。
3.血球计数板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一种仪器,它的规格有两种,一种叫16×25型,另一种叫25×16型。
以16×25型为例,在血球计数板的中央有两个平面台,每个平面台各有一个含9个大格的方格网,中央大格叫。
将其放大,可见它含16中格,一般取个中格计数。
将每一中格放大,可见个小格。
计数时,遇压线细菌,一般只计。
酵母细胞个数/mL= 。
4.探究性实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观察、→→设计、实施实验→分析数据,→交流、表达和再探究探究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四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原则和原则。
实验的一般程序是:分组编号→→条件处理→→。
二、自主建构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①取培养液10mL加入到试管中,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估算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数量(N0)。
(注意: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记数之前,将试管振荡几次)②每天定时观察记录数值,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取_____________记数。
③以______ ____为横坐标,④酵母菌的数量为纵坐标,画出酵母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分析: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开始呈__________增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呈___________增长。
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四章种群的数量特征第2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主备人:江海中学俞志红教学日期:教学目标: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2、解释种群数量的波动类型及其原因,指出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3、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等实验器材解决实验问题4、明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并能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教学重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教学难点:利用血球计数板估算酵母菌种群数量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酵母菌是一种(单/多)细胞的菌,属于(真核/原核)生物。
在氧和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_______型菌,在的条件下,酵母菌可以大量繁殖。
2、画出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3、你能说出J型曲线和S型曲线形成的前提条件吗?【合作学习】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一、实验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或固体)培养基来培养。
培养基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
我们可以以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作曲线图,从而掌握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估算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二、实验目的:初步学会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计数及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绘制。
三、实验材料及仪器要求:学生阅读书本P68,实验材料和仪器,完成例题:例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和仪器包括() A.无菌马铃薯培养液、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试管、载玻片B.无菌肉汤培养液、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试管、滴管C.马铃薯培养液、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试管、滴管D.无菌肉汤培养液、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试管、载玻片四、探究实验的过程(一)探究实验的一般流程1、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思考1】关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实验原理)【思考2】你能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怎样随时间变化”,作出合理的假设吗?(围绕种群数量变化曲线):2、设计并实施实验计划:【思考1】请根据探究实验的一般原则,小组合作制定一个实验计划?(体现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记录自变量,注意尽量减少实验误差)【思考2】:该实验是否需要设置对照组和多组重复实验?【思考3】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采用什么方法?3、认识血球计数板(1)血球计数板上有计数室,每个计数室有个大格,每个大格有中格,每个中格有个小格,所以一个计数室有个小格。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学案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实验原理:(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3)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二.实验目的:(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学会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
三.材料酵母菌:单细胞真核生物,属于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有氧时产生;无氧时产生。
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等因素的影响。
在理想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的种群呈型曲线。
四.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设计实验:①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②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③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5d;④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4.进行实验:5.分析结果和表达交流:6.得出结论: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__________型增长变化五.练习1.以一个大方格有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为例进行计算:假设五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那么,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即0.1mm3中的总菌数)为:2.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①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记录数据;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③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3.在计算酵母菌个数的时候经常用到血球计数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血球计数板只能对活细菌计数B.血球计数板每个计数室内的容积为1mm3C.血球计数板在滴加样品的时候应该先滴加,后盖盖玻片D.遇酵母出芽,芽体大小达到母细胞的一半时,即作为两个菌体计数4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酵母菌计数通常采用显微镜下观察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的方法。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分析和方案设计1 对课题的分析1.1 实验目的熟悉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培养分析、设计、实施和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等实验器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的波动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作更深入的探究。
1.2 选用的实验材料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的真核生物。
由于酵母菌具备培养简单、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等特点,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种群内部和外部因素对种群个体数量影响的良好实验材料。
1.3 种群数量测定方法——取样调查法由于酵母菌种群数量庞大,种群个体绝对数量的统计费时、费力,也不现实,取样调查则简单有效。
将酵母菌培养液摇匀(搅匀)后取样进行计数,并依此推断出单位体积或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
1.4 实验原理生物的种群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种群的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具体反映了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过程。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可以呈“J”型曲线,而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一般都是“S”型曲线,在一个小的密闭环境中还可能出现衰退,乃至种群的完全消失。
种群数量的增长不仅受到内部因素如种群密度的制约,还受到许多环境因素(如温度、培养液的pH、培养液的种类和浓度、代谢产物等)的影响。
血球计数板是一种微生物细胞计数的常用工具。
每个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一种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有25个中格,每个中格有16个小格,共400个小格,总容积为0.1mm3;另一种类型的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有16个中格,每个中格有25个小格,一样共400个小格,总容积也为0.1mm3。
本实验方案设计使用前一种类型的血球计数板。
根据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体积的关系,可以推算出单位体积或溶液中酵母菌的总数。
2 实验设计方案2.1 实验前的准备实验器具血球记数板、显微镜、烧杯、滴管、量筒、吸水纸等培养液的配制和灭菌按马铃薯培养液的配制方法进行,并进行灭菌。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人教版(新教材)生物学选择性必修 2 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的内容是关于个体水平生命系统的,本模块的内容是关于群体水平生态系统的,从个体到群体,需要一个过渡,因此,本章作为本模块的起始章节,本章引言的第 1 句话就是,任何生物都不可能以单一个体生存和繁衍,这句话实际上渗透了生物学的群体思想:个体是细胞的群体,种群是个体的群体,群落是种群的群体,各层次的群体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个体离开种群不能生存和繁衍,种群离开群落不能长久存在,探索生命的秘密,不仅要进行个体、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还需要进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群体水平的研究。
本章引言的第三自然段指出种群研究的实践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章内容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然后明确指出种群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种群的个体数量状况如何?其数量将会怎样变化?影响其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这三个问题分别指向本章第 1、第 2、第 3 节的核心内容,体现了问题驱动策略和聚焦大概念的理念。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本身的探究过程以跨学科的模式整合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大板块,目的是综合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教学思路根据教材内容制定第二课时教学思路如下:认识一种工具基于事实观察,观察技能的训练对于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认识活动一 :认识血细胞计数板核心问题策略素养发展活动二 :通过兴趣小组介绍,学生初步学习计数方法、原理、公式通过兴趣小组介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学生获取信息,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活动三:通过对实验操作,锻炼显微镜操作、计数、统计、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科学思维,构建模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质疑的科学精神二. 学情分析:1. 学生初中学过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已经对显微镜的使用比较熟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教育实习教案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实习生王馨学号108012011070
本校指导教师杨梅,曾红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廖岩松原任课教师廖岩松
2014 年月日(星期)第节课(本人本次实习第个教案)课题: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课时安排:1
课标要求: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检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方法;
尝试建立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能力目标:掌握血球计数板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利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准确计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生物数学模型。
掌握血球计数板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利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利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正确计数。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自主实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实验主题: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1、简要介绍酵母菌的用途和主要生殖方式:
同学们都知道酵母菌吧?酵母菌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菌类,像面包馒头的发酵、酿酒等都离不开它。
酵母菌主要是以出芽生殖的方式繁殖后代。
出芽生殖又称为“芽殖”,是指在一定部位长出与母体相似的芽体。
同学们请看这张图,这是电镜下观察到的酵母菌,(指图)这是局部放大后的图,这部分就是它的母体,而这部分与其相连的,就是由母体长出的芽体。
待会你们计数的应该都会看到正在分裂中的酵母菌,如果你们看到芽体的体积大于母体体积的一半就可以记为两个。
2、引入实验主题:
我们这次实验就是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构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
3、说明实验大体实施办法:
那么本来应该是连续7天在相同时间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显微观察计数,再统计数据,建构数学模型,描绘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但是由于你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老师们商量后决定每个班只记一个时间段的酵母菌数量,等下你们把数据汇总到班长那里,求平均值后的数据就作为今天我
们上课这个时间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等到所有班级都做完实验之后,就可以来分析我们的结果描绘出曲线。
4、让学生作出假设:
那这条曲线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是我们学过的J型还是S型或者是其他的呢?同学们可以先做出你们的假设。
等到实验结果出来后再来分析与你们的假设是否一致。
二、血球计数板使用方法、计算方法、操作步骤的介绍
1、引导学生说出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那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如果要估算植物种群数量要用什么方法?(样方法)如果是对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呢?(标志重捕法)但是对于像酵母菌这样的微生物呢,我们也不可能把试管中的酵母菌一个个的都数出来,所以我们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
就是抽取部分样本,进行计数,然后推算出整体的数量。
2、配合PPT详细介绍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方法:
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仪器,同学们请看你们桌子上的血球计数板,(ppt上展示图片,指图片讲解)它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制成的,同学们认真观察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可以看到玻片中有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
中间的平台较宽较低,其中间又被隔为两半,每半上面刻有一个方格网。
方格网放大图就这样,(指图)中间红色围出的区域就是一个大方格,这个黄色的围出的区域就是一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中还有小方格,就是图上蓝色这块。
一个大方格就是一个计数室,计数室有两种规格,一种是16×25的,就是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里有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25×16的,就是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里有16个小方格。
我们今天要使用的就是25×16这种规格的,所以我们用的是五点计数法,就是图上的红色部分。
大方格的长宽都为1mm,深度为0.1mm,整个大方格的容积就是(板书乘乘乘)0.1mm3。
3、引导得出计算公式:
设五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为A,(板书同步写公式)平均每个中方格中的菌数就是A÷5,整个大方格的菌数就是A÷5×25,这些是0.1mm3体积内的菌数,换算到1ml中的菌数就是A÷5×25×104(单位)个/ml。
4、操作步骤:
先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记录五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根据公式,估算试管中1ml的酵母菌总数。
三、引导学生解决实验过程的相关问题
问题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先轻轻震荡试管几次,为什么呢?(为了使试管里培养液中酵母菌均匀分布,保证估算准确性,减少误差。
)
问题2: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怎么办?酵母菌数量过多是因为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过大,这时稀释培养液,即可得到易于计数的酵母菌培养液。
那么如果对其稀释后,我们这个公式要怎么改变呢?
问题3:压线的酵母菌要如何计数?我们采取只记相邻两边及顶角的酵母菌数。
为了数据的统一,我们规定,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计右。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实习
学校
指导
教师
意见
学院
指导
教师
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