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集输设计规范
油气集输课程设计大纲
《油气集输》课程设计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油气集输/Oil and gas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周数/学分:2周/2学分先修课程: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泵和压缩机、原油流变性及测量适应专业:油气储运工程开课学院、系或教研室: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油气储运工程系一、课程设计的目的本课程设计是在已完成《油气集输》课程学习之后,为使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并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工艺设计而开设的实践环节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油气集输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油气集输的工艺计算和工艺流程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1.课程设计的内容选择下列之一完成:1)汽车加油站的设计主要包括总平面布置图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安装图设计、主要工艺计算。
2)输油臂工艺结构设计3)油港输油工艺流程设计4)集气站工艺设计主要包括分离器、换热器、节流阀、注醇量的设计计算及工艺流程图的设计。
5)三甘醇脱水工艺设计主要包括吸收塔、再生塔、分离器、换热器、闪蒸罐的设计计算及工艺流程图的设计。
6)吸附法脱水工艺设计主要包括干燥器、分离器、加热炉、冷却气量的设计计算及工艺流程图的设计。
7)轻烃回收装置工艺设计主要包括分离器、干燥器、换热器、加热炉、制冷设备、脱乙烷塔、脱戊烷塔的设计计算及工艺流程图的设计。
8)原油集中处理站工艺设计主要包括分离器、沉降罐、电脱水器、加热炉、储油罐等装置的工艺设计及工艺流程图的设计。
9)常温集气站工艺设计主要包括分离器、换热器、节流压降等设计计算及工艺流程图的设计。
2.课程设计的要求本课程设计是在已完成《油气集输》课程学习之后,为使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并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工艺设计而开设的实践环节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油气集输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油气集输的工艺计算和工艺流程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
三、课程设计进度安排四、课程设计说明书与图纸要求1.课程设计说明书提交的课程设计成果包括:原始数据、计算说明书、有关图件、参考文献等。
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宣贯材料
建立健全运行 管理制度,明 确岗位职责, 加强员工培训
和考核。
定期对油气集 输系统进行巡 检和维护,及 时发现和解决
潜在问题。
加强与上游生 产环节的沟通 与协作,确保 油气集输系统 与生产计划的
协调一致。
油气集输设备的日常检查与维 护
定期保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保养记录的填写与归档
保养人员的培训与资质认证
污水收集:将分散的污水 集中收集起来
预处理:去除大颗粒杂质 和悬浮物
初级处理:通过沉淀、过 滤等方法去除部分有机物 和溶解性物质
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降 解有机物,去除氨氮、磷 等污染物
深度处理:进一步去除剩 余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 染物
排放或回用:处理后的水 达到排放或回用标准后进 行排放或回用
Part Four
,
汇报人:
01 02 03 04 05
06
Part One
Part Two
背景:随着油田开发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制定统一的设计规范来规范油气集输系统的设计, 以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
目的:规范油气集输设计,确保油气集输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和环保,促进油田开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内容:油气集输设 计规范概述,包括设计 原则、工艺流程、设备 选型、管道敷设等方面 的规定。
油气集输系统操作 规程的制定与修订
操作人员的培训与 考核
操作过程中的监控 与记录
异常情况下的应急 处理措施
培训内容:油气集输系统运行 原理、操作规程、应急处理等
培训对象:油气集输系统操作 人员、管理人员等
培训周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一般每年至少一次
资质管理:对油气集输系统相 关人员进行技能评估和资质认 证,确保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
油田的开发和开采
油田的开发和开采知识点一、油田生产对集输系统的要求油田生产是由开发、开采和集输构成的。
因此,油气集输是油田生产中很重要的生产阶段,无论新油田的开发建设,还是已开发油田的调整改造,油气集输必须适应油田生产全局的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满足油田开发和开采的要求油田生产的特点是连续的、又是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在于:(1)油井数量增加,含水量上升,产液量增加;(2)自喷井间歇自喷或改抽;(3)个别抽油井改为注水井;(4)生产层系调整,油品物性发生变化。
2.集输系统能够反映油田开发和开采的动态油田开发和开采的变化,反映到地面集输系统中就是:油、气、水产量、出砂量、气油比、气液比、井的油压和回压、井流温度、压力等参数的变化。
油田的这一生产特点要求油气集输系统的工程设施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要考虑能以地面设施的少量变化去适用油田开发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要求。
3.节约能源、防止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自喷井、抽油井的能量,减少转油环节,在有条件的油田提高第一级的分离压力,减少动力消耗。
(2)流程密闭,降低损耗。
密闭流程的油气损耗量一般为0.3~0.5%,而开式流程由于存在常压罐,其损耗量一般为2%左右。
(3)充分收集和利用油气资源,生产稳定原油、干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汽油等产品,减少油田生产的自耗气量。
(4)采用高效的设备。
4.集输系统应安全可靠,并有一定的灵活性集输系统的生产运行是连续的,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故障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全局生产产生影响;另外,油田地域大,点多、面广、线长,抢修困难,这就要求集输系统简单、可靠、安全。
一旦发生异常情况,要有调整的余地。
5.与辅助系统协调一致,要有经济性集输系统要满足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满足国家标准或有关规定,并且与供排水、供电、道路、通讯、土建等密切配合,协调一致。
二、建设规模设计集输流程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确定流程的建设规模。
这是因为一经确定了流程中的管径、容器、设备等,就只能在一定的产液量范围内工作,而油田开发和开采的特殊性决定了各油田的产液量上升速度差别很大。
油气集输设计规范宣贯(1-5)
2020/7/21
2.结构更加合理
《油气集输设计规范》在结构的编排上坚持了集中 与分开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了原油、天然气两大 系统的专业特点,将两大专业系统的共性部分集中编 排,专业性较强的部分分开编排。《油气集输设计规 范》结构示意见图1。
2020/7/21
3.技术水平更加先进
在国家标准《油气集输设计规范》编制过程中,规 范编制工作组对10个油气田进行了调研,向全国35个 相关单位征求了意见,总结了多年的油气集输工程设 计经验,吸收了近年来各油气田油气集输工程技术开 发成果和生产管理经验,适应油气田开发生产发展、 油气集输技术水平提高的需要,使规范在科学性、先 进性方面达到了高水平。
还调整完善了“油气集输”、“稠油”、“气油 比”、“脱水原油”、“分井计量站”、“交接计量 站”、“接转站”、“集中处理站”、“注采合一管 道”等术语的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油田生产实际的情 况。
2020/7/21
在单管环状掺水流程设计、分井计量站管辖油井数、 拉油的采油井场储油罐的设置、滩海陆采平台污油污 水罐的设置、稠油输送泵的选型、输油泵进出口汇管 的流速、接转站事故油罐的设置、油田原油储罐的设 置场所、油井汽车拉油的简易装油设施、汽车卸油罐 的安装方式、原油脱水工艺方式、原油沉降脱水器总 液量的确定、油田内部集输油管道液体流速、低产油 井的产量计量误差和计量周期、站内生产用气和生活 用气的计量、机械采油井排电力负荷等级的划分等方 面,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做了规定,能够更好地满 足油田开发建设的实际需要。
管道穿越相关规范标准
管道穿越相关规范侯振海整理2016年8月《由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503505.1.2埋地管线的敷设深度(自然地面至管顶)应根据岩线地形、地面荷载情况、保湿及稳定性要求等综合考虑确定,但不应小于下列数值:埋地管线的敕设深度(白然地面至管顶)应槻据沿线地形、地面荷戟情况、保温及稳定性藍我等综育考虑确定,但不应小于下列数值二---- 水田.CL 8m ; 1i-早地* 0.7m;---- 荒地,0.5nio5 1-3 油气集输管线穿跨越铁跆应符合下列變求’1 穿跨越地点应位于火车站进站倩号机UX外纹2 穿趣铁跆应设匿保护套骨*奁管顶距轨枕底应不小于1套傳应伸出路基护坡基脚2m以外.管线与铁路尽诞成正交,其夹角不应小于60S3 跨越钱蹄时*净空拓度不应小f- 5*跨越电气化铁路时. 审空肓度不应小于11叫5.1.4 管纯穿越商速公路和-至二级公路应设聞保护套管■套借顶距路囱不应小J- 0,7m.fi管两端伸岀路基坡脚不咸小于2g 管线与公路之间的夹角不宜小于60\>5.1.5 管线跨越公略时.净空高度不应小于5 5m.当跨越矿区公路时,净空高度不应小尸5m, '5.1.6 油气集檢管线穿跨越爹年平均水位水面宽度大于或静于20m的河流时•应执行国家现行标准《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特道穿跨越工稈设计规范>SY/T 0015. 1 - SY/T 0015.2的有关规定©暂线穿肾越麦年耶均水位水面宽度小于20m的河獺时.可按以下要求设计。
1 蹄越通陋河渠时”管丿氏标髙应不低干同•河渠桥涵的浄2穿越河渠吋应设保护套管,管线埋入河床深度,对稳定河床面咸不小并应采取适晋的億管播施;对不稱定的河球面应按水文资料确走管线埋深和稳管及护岸措施“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 50423-20073,5.5在穿越铁略(公路》的管段上*不应设程水平或竖向曲线及弯管. 3,5.6穿越铁路或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时.应采用在套管或涵洞之内敷设穿越管gL穿越三级及三级以下公路时,管段町采用挖沟克接埠设r当套管或涵嗣内充填细七将穿越管段埠人时•町不设排气管及两端的严密封堵。
油气集输设计规范宣贯
在“基本要求”这一章中还对高效设备的选用、沙 漠油田太阳能、风力等天然资源的利用做了规定,在 “原油集输” 一章中对单管环状掺水流程、分井计量 站管辖井数、油气混输、输油泵变频、热媒炉、电加 热、多功能合一设备等技术的应用做了规定,在“天 然气集输”一章中对含硫气田的腐蚀与防护的规定, 在“油气集输管道”一章中,在集气管道流量计算中 考虑了相对高差的影响,在集气管道温度计算中考虑 了节流效应的影响,这些规定都凝结了近几年油气集 输技术发展的成果。
油气集输设计规范宣贯
讲座内容
一、规范编制工作总体说明 二、第1章:总 则 三、第2章:术 语 四、第3章:基本规定
一、规范执行的注意事项
1.规范的整体性:在规范的执行过程中应注意其 整体性,按照建设部(1996)626号文发布的《工程 建设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规范的正文、表注、 条注和附录具有同等效力,在使用中是都应该执行 的,因此在使用规范时应全面了解规范的内容。
2.结构更加合理
《油气集输设计规范》在结构的编排上坚持了集中 与分开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了原油、天然气两大 系统的专业特点,将两大专业系统的共性部分集中编 排,专业性较强的部分分开编排。《油气集输设计规 范》结构示意见图1。
术定算、公康境章的专分条的节油设《程的原两油、理输化设《集计》示语机站用、(是业在文在田气设基油大集、、及、,表计原为其主图油输规结意H、监场工安集不条中参油田计础和专输天天凝仪对述规油四中体1气设范构图S基控总程全中同款有考气集规上天业及然然液表于。范净章总工E)本及系图和与编两的上明原集》气范,然分储化气气储。则艺六规计统及健环排大部或确《输、工》按气原运处集净存、章
石油化工行业油气集输方案
石油化工行业油气集输方案第1章绪论 (3)1.1 油气集输概述 (4)1.2 油气集输系统构成及工艺流程 (4)第2章油气集输工程可行性研究 (5)2.1 资源评估与地质勘察 (5)2.1.1 资源评估 (5)2.1.2 地质勘察 (5)2.2 技术经济分析 (5)2.2.1 技术方案 (5)2.2.2 经济分析 (5)2.3 环境影响评价 (5)2.3.1 生态环境影响 (5)2.3.2 社会影响 (5)2.3.3 环保措施 (5)2.3.4 环保投资估算 (6)第3章油气集输工程设计原则与要求 (6)3.1 设计原则 (6)3.1.1 安全性原则 (6)3.1.2 可靠性原则 (6)3.1.3 经济性原则 (6)3.1.4 环保性原则 (6)3.1.5 可持续发展原则 (6)3.2 设计要求 (6)3.2.1 系统布局 (6)3.2.2 设备选型 (6)3.2.3 工艺设计 (6)3.2.4 自动化控制 (7)3.2.5 防腐保温 (7)3.3 设计标准与规范 (7)3.3.1 国家和地方标准 (7)3.3.2 企业标准 (7)3.3.3 国际标准 (7)第4章油气集输工程主体工艺设计 (7)4.1 油气集输工艺流程设计 (7)4.1.1 工艺流程概述 (7)4.1.2 工艺流程设计原则 (7)4.1.3 工艺流程设计内容 (8)4.2 原油集输工艺设计 (8)4.2.1 原油集输概述 (8)4.2.2 原油集输工艺设计原则 (8)4.2.3 原油集输工艺设计内容 (8)4.3.1 天然气集输概述 (8)4.3.2 天然气集输工艺设计原则 (8)4.3.3 天然气集输工艺设计内容 (9)第5章油气集输工程辅助系统设计 (9)5.1 油气分离与净化系统设计 (9)5.1.1 系统概述 (9)5.1.2 设计原则 (9)5.1.3 工艺流程 (9)5.1.4 关键设备选型 (9)5.2 原油处理与储存系统设计 (10)5.2.1 系统概述 (10)5.2.2 设计原则 (10)5.2.3 工艺流程 (10)5.2.4 关键设备选型 (10)5.3 天然气处理与输送系统设计 (10)5.3.1 系统概述 (10)5.3.2 设计原则 (11)5.3.3 工艺流程 (11)5.3.4 关键设备选型 (11)第6章油气集输工程管道设计 (11)6.1 管道选材与设计参数 (11)6.1.1 管材选择 (11)6.1.2 设计参数 (11)6.2 管道布局与敷设方式 (11)6.2.1 管道布局 (12)6.2.2 敷设方式 (12)6.3 管道应力分析及防护措施 (12)6.3.1 管道应力分析 (12)6.3.2 防护措施 (12)第7章油气集输工程设备选型与配置 (12)7.1 主要设备选型 (12)7.1.1 原油泵送设备 (12)7.1.2 天然气压缩设备 (13)7.1.3 输油管道及附件 (13)7.2 辅助设备选型 (13)7.2.1 油气分离设备 (13)7.2.2 污水处理设备 (13)7.2.3 自动化控制系统 (13)7.3 设备配置与布局 (13)7.3.1 设备配置 (13)7.3.2 设备布局 (13)第8章油气集输工程自动化与控制系统设计 (14)8.1 自动化系统设计 (14)8.1.2 系统架构 (14)8.1.3 系统功能 (14)8.1.4 系统设备选型 (14)8.2 控制系统设计 (14)8.2.1 控制策略 (14)8.2.2 控制算法 (14)8.2.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15)8.2.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15)8.3 安全仪表系统设计 (15)8.3.1 系统概述 (15)8.3.2 系统架构 (15)8.3.3 系统功能 (15)8.3.4 系统设备选型 (15)8.3.5 系统集成 (15)第9章油气集输工程安全与环保措施 (15)9.1 安全措施 (15)9.1.1 设计阶段安全措施 (15)9.1.2 施工阶段安全措施 (16)9.1.3 运营阶段安全措施 (16)9.2 环保措施 (16)9.2.1 污染防治措施 (16)9.2.2 生态环境保护 (16)9.2.3 节能减排 (16)9.3 应急处理与防范 (16)9.3.1 应急预案 (16)9.3.2 防范 (17)9.3.3 应急响应 (17)第10章油气集输工程经济性与效益分析 (17)10.1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7)10.1.1 投资估算 (17)10.1.2 资金筹措 (17)10.2 经济效益分析 (17)10.2.1 财务分析 (17)10.2.2 敏感性分析 (17)10.2.3 经济效益评价 (17)10.3 社会效益与环境影响分析 (17)10.3.1 社会效益分析 (17)10.3.2 环境影响分析 (18)10.3.3 环保措施及设施 (18)第1章绪论1.1 油气集输概述石油化工行业中,油气集输是原油和天然气从开采地至处理厂或用户的关键环节。
油气集输设计规范
4.4 适应安全、环保、节能工作 的需要
• 随着国家对安全、环保、节能的重视,石 油石化企业更加关注安全、环保、节能技 术的实施。因此,设计规范也要更上要求。
4.5 适应油气集输工程建设的经 济性需要
• 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中对于工艺技术优化 简化和工程建设投资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 油气集输作为油气田地面建设的主体工程, 在站场选址、总平面布置、工艺技术选用、 参数的确定等方面都要注重优化设计,满 足经济性考虑。
3.3风险评估不够
• 油田地面建设中注重老区改造的风险评估, 对新建、扩建、改建系统以及新工艺的风 险评估准备不充分。容易造成对突发状况 准备不足,耽搁大量时间和资金。
4.规范编制的意义
《油气集输设计规范》作为油气田 地面工程设计的主要技术依据,对 油气集输设计的统一规范,对工程 建设的优化简化,控制建设投资, 满足油气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范的必要性
• 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优 化设计、提高经营效率是油气集输 工程设计规范的重要理由。此外, 为了更好提高经营效率,提高经济 效益与社会效益,规范油气集输设 计也实有必要。
油气集输的定义
• 把分散的油井所生产的石油、伴生天 然气和其它产品集中起来,经过必要 的处理、初加工,将合格的油和天然 气分别外输到炼油厂和天然气用户的 工艺全过程称为油集输。主要包括油 气分离、油气计量、原油脱水、天然 气净化、原油稳定、轻烃回收等工艺。
压力,故决定以510mm的管道取代720mm的管道。
事故原因
查出5号氧化反应槽破裂需维修后,连接 4号和6号氧化反应槽管线的设计,并不 是经由有经验的工程师负责,整个设计 图是用粉笔粗略地画在现场的地上。 氧化反应槽出口部分的法兰原应配装 720mm管线,却以510mm管线代替,且 对于此旁通管既未做强度计算,也未m长的裂纹,造成环
GB50350-2015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
精心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7.1.6原油脱水站的事故油罐可设1座,容积应按该站1d的设计油量计算。
7.1.7接转站、放水站不宜设事故油罐。
当生产确实需要时可设事故油罐,容积可按该站4h~24h设计液量计算。
7.1.8需要加热或维持温度的原油储罐的罐壁宜采取保温措施,事故油罐的罐壁可不设保温措施。
7.1.9油罐内原油的加热保温可采用掺热油方式、盘管加热方式或电加热方式,热负荷宜按油罐对外散热流量确定。
7.1.10油罐散热流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油罐散热流量(W);A1、A2、A3——罐壁、罐底、罐顶的表面积(m2);K1、K2、K3——罐壁、罐底、罐顶的总传热系数[W/(m2·℃)];t av——罐内原油平均温度(℃);t amb——罐外环境温度(取最冷月平均温度)(℃)。
7.1.11油罐呼吸阀、液压安全阀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石油储罐附件第1部分:呼吸阀》SY/T0511.1、《石油储罐附件第2部分:液压安全阀》SY/T0511.2的规定。
d——管道内径(m);v——管内液体流速(m/s);q v——原油的体积流量(m3/s);g——重力加速度,g=9.81m/s2;λ——水力阻力系数,可按表8.2.4确定。
表8.2.4水力阻力系数λ计算公式式中:Re——雷诺数;v——液体的运动黏度(对含水油为乳化液黏度)(m2/s);ε——管道相对粗糙度,;其中e为管道内壁的绝对粗糙度(m),按管材、制管方法、清管措施、腐蚀、结垢等情况确定,油田集输油管道可取e=0.1×10-3m~0.15×10-3m。
式中其他符号意义与本规范公式8.2.4-1、公式8.2.4-2中相同。
8.2.5埋地集输油管道总传热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实测数据经计算确定。
不能获得实测数据时,可按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
2当无实测资料进行初步计算时,沥青绝缘管道的总传热系数可按照本规范附录D选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保温管道的总传热系数可按照本规范附录E选用。
油气集输第章流程设计及典型流程
第一章 油气集输的流程
.
第一章 油气集输的流程
集油流程
收集、计量油井产物的过程
第一类、每口井有单独的分离、计量设备,有时 还有单独的油气处理设备,适用于特高产井,流程 的经济性差。
第二类、计量站集油流程,每口井有单独的出油 管线,把油井产物送往计量站,在计量站内轮流计 量每口油井的油气产量,此后与其他油井产物汇合 输往集中处理站,这种流程用的最为广泛。
优点:
可代替接转站;
降低井口回压、增加油井产量; 使井流的输送距离增大、扩大集中处理站的管辖
范围;
还使卫星油田的油气得以经济地开采; 由于上述优点多相泵不但在海洋、沙漠油田,而且陆地
油田也有广泛的应用。
.
3.掺热水(热油)集油流程(双管流程)
No Image
.
在稠油中掺入一定数量、一定浓度的活性剂水溶液, 使稠油形成水包油性乳状液,使原来的油与油、油与管 壁之间的摩擦,变成水与水、水与管壁的摩擦,使表观 粘度大大降低。 也可以掺入热水、热油。
.
选择流程的依据和原则
选择依据 应以确定的油气储量、油藏工程和采油工程 方案为基础。 油气物性。 油田的布井方式、驱油方式和采油方式以及 开发过程中预期的井网调整及驱油方式和采 油方式的变化等。 自然条件、社会条件。 已开发类似油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
选择流程的依据和原则
选择原则 满足油田的开发和开采要求。 满足油田开发、开采设计调整的要求 和适应油田生产动态变化的要求。 贯彻节约能源原则。 充分利用油气资源。 贯彻“少投入,多产出”,提高经济 效益的原则。 注意保护环境。
污水循环使用,管线腐蚀.、结垢严重。
4.热水、蒸汽伴热集油流程
No Image
《油气集输设计规范》修订的重要意义及任务
《 油气集输设计规范》修订的重要意义及任务
娄 玉华 大 庆油田 设 计院
摘要:现行 国家标准 《 油气集输设计规范 ( G B 5 0 3 5 0 -2 0 0 5 )》是 2 0 0 5 年9 月1日开始 实施
( 1 )适应油气 田开发生产发展的需要。随着 国 提高 ,使油气集输工程建设更加优化 ,有力地保障 家发展 战略对能源 的需求 ,保障石油供给成为石油 了油气 田生产能力 的提升 ,为我国陆上石油天然气 石化企业的重要责任 ,各油气 田积极应用新技术 , 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 的技术支持 ,为大庆油 田原 推动油气 开发生产发展 ,实现持续稳产 和快速上
油4 0 0 0 万吨持续稳产 ,为长庆油 田油气当量 5 0 0 0 产 。因此 ,三次采油油 田、稠油油 田、 低产低渗透 万 吨快速上产 ,为西部油气 田和西南地 区天然气产 油 田、气 田、 煤层气新能源等企业都在快速扩大开 量快速增长 ,实现西气东输 、川气东送提供 了重要 发生产规模 。其 中,大庆油 田实现原油 4 0 0 0 万吨 保障 ,为使油气生产供应满足 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 持续稳产 ,三次采油年产油量 已经达到 1 3 0 0 万吨
快 ,于 2 0 0 2 年开 始 编制 的 《 油气 集 输设 计规 范 理工艺技术得到 了相应发展 ,对配套专业技术也提 ( G B 5 0 3 5 0 - - - 2 0 0 5 )》 目前 已难适 应油气 田建设 设 出了关联性要求。 计快速发展的要求 ,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修订
新工艺 、新技术 、新设备 、新材料 、 新参数 、新方 究 试验 和推 广应 用 ,有 了新 的发 展 。随着 三次 采油 法得到推广应用 。油气集输工艺技术水平在不断提 开发技术的扩大应用 ,聚合物驱 、三元复合驱 、二 高 ,工艺更加优化 ,流程更加简化 ,参数更加合 元复合驱油气集输处理技术相应创新发展 ,经过试 理 ,指 标更 加先 进 。 因此 ,规范 的修 订应 与 工艺技 验 和推 广 逐步走 向成熟 ,本 次规 范编 制应 进一 步修 术发展相适应 ,使规范 内容得到补充和完善 ,能够 订原有 内容 ,补充新的内容 。电脱水技术只在条件
管道穿越相关规范
管道穿越相关规范侯振海整理2016年8月《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50350埋地管线的敷设深度(自然地面至管顶)应根据岩线地形、地面荷载情况、保湿及稳定性要求等综合考虑确定,但不应小于下列数值: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 50423-2007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穿跨越工程设计规范穿越工程原油和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183-93原油、天然气长输管道与铁路相互关系的若干规定第三条在油、气管道或铁路选线设计时,应避免交叉。
如需交叉时,宜采用垂直交叉,特殊情况需要斜交时,夹角不宜小于45°。
第四条油、气管道与铁路相互交叉,其位置宜选在铁路区间路堤段和管道站间的直线段。
油、气管道与铁路不应在站场、既有桥涵、道口等建筑物和设备下相互交叉。
如遇特殊情况需要交叉时,对管道和铁路设备必须采取特别防护措施。
管道严禁在铁路编组站、大型客站、隧道、变电所下穿越。
第五条油、气管道与铁路相互交叉,为确保铁路及输油、气安全和便于维修养护,交叉处宜修建专用桥涵,使油、气管道从中通过,或采用套管防护从地面下通过。
第六条油、气管道需跨越铁路时,管道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其建筑物底至轨顶距离,蒸气或内燃机车牵引地段,不得小于6.0m;电力机车牵引(含电气化规划铁路)地段,区间内不得小于11.1m。
铁路桥梁跨越油、气管道时,其梁底至桥下自然地面距离不得小于2.0m。
第七条铁路下油、气管道所用之套管(钢或钢筋混疑土套管)、涵洞等防护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套管之内径应大于输送管外径100~300mm,钢筋混凝土套管最小内径不应小于1m;涵洞孔径视通过输送管直径而定,涵洞内自顶点至自然地面高度应为1.8m,涵宽应为D+2.5m(D为输送管外径值,含防护层)。
若遇特殊情况,函洞净空不符合上述尺寸时,双方应通过协商解决。
套管长度,当穿过铁路路堤时,套管应长出路堤坡脚护道不小于2m;当穿过路堑时,应长出路堑顶不小于5m,并不得影响铁路排水设施的良好使用。
SY0027-94稠油集输及注蒸汽 系统设计规范
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规范) 的规定.
1.0.5 相关标准或引用标准
SY J 4
油田油 气集输设计规范
GB 50 138 原油及 天然气工程建设设计防火规范
SY J 45
原油 电脱 水设计规范
SY J 40 39 石油 工程建 设基本术语
SY J 48
原油 和天然气工程建设 站 (厂)场总 图设计
SY 0027-9 4
主编 部 门 中国石 油天然气总公 司规划设计总院 辽河石油管理局设计院 新疆石油管理局设计院 胜利石油管理局设计院
批 准部门: 中国石油 天然气总公 司 施 行 日期 1994年10月 1日
中国石油 天然气 总公 司文件
中油技监字第 164号
关 于 批 准发布 《稠油集输 及注蒸 汽系统
2术 语
2.0.1 稠油 温 度 在 50℃时,动力粘度 大于 0APa" s ,且温度 为 20℃时
密度大于 0.9161g/ c m'的原油。 2.0.2 开发设计
地 质 开 发部门对将开发的油 区做 的设计。主要 内容包括 开 发方案、注采参数、采油工艺等. 2.0.3 产品方案
原 油 炼 制成品油 的工艺方 案, 包括油 品种类、工艺过程等· 2.0.4 采、集、输、炼 一体化’
和 最 大 工 作 压 力 ·“···“·“····“·”·”·“·“… (32) 附录 C 两相流水力计算方法 ··“·“······“···”··“·… (乃 ) 附加说明 ··”···”·····“·······”················“·”·”二 (36) 附件
稠 油 集 输及注蒸汽系统设计规范 条文说明 ·.....( 37)
稠油 集输及 注蒸汽系统设计
GB50423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
GB50423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篇一:输油管详勘要求一.编制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23-2007其他有关勘察的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二.勘察目的管道穿越工程详勘阶段应查明两侧穿越段范围内的岩土工程条件,对拟选穿越段的工程地质及工程水文条件作出评价,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三.勘察范围本次勘察范围是穿越现有滑行道三处用地。
四.勘察要求1、应查明管道沿线的地貌类型、地层结构、地下水埋藏条件及不良地质作用等;2、应评价环境水及岩土对管道的腐蚀性;3、应确定沿线土石等级情况;4、应对管道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方案提出建议;5、管道埋深深度内及下伏地层的成因、岩性特征和厚度;6、岩层产状和风化破碎程度,对线路有影响的断裂走向、宽度以及新构造运动的特点;7、沿线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发育范围、性质及其发展趋势;8、沿线地下水位埋深及土的冻结深度等资料;12、穿越工程前应评价穿越部分的稳定性,提出所用定向钻穿越方案的可行性;13、其他未尽事宜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和《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中有关要求。
四.勘察内容详勘的内容主要为穿越工程。
1)对线路的穿越工程应进行钻探工作,勘探点的布置应按《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第4.3.17节要求执行;2)勘探孔的深度应按《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第4.3.18节要求规定;3)详细勘察阶段取岩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宜占勘探点总数的1/2~2/3。
4)取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部位的竖向间距,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工程特点确定,每一主要土层的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小于6件(组)。
GB50350-2015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
精心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7.1.6原油脱水站的事故油罐可设1座,容积应按该站1d的设计油量计算。
7.1.7接转站、放水站不宜设事故油罐。
当生产确实需要时可设事故油罐,容积可按该站4h~24h设计液量计算。
7.1.8需要加热或维持温度的原油储罐的罐壁宜采取保温措施,事故油罐的罐壁可不设保温措施。
7.1.9油罐内原油的加热保温可采用掺热油方式、盘管加热方式或电加热方式,热负荷宜按油罐对外散热流量确定。
7.1.10油罐散热流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油罐散热流量(W);A1、A2、A3——罐壁、罐底、罐顶的表面积(m2);K1、K2、K3——罐壁、罐底、罐顶的总传热系数[W/(m2·℃)];t av——罐内原油平均温度(℃);t amb——罐外环境温度(取最冷月平均温度)(℃)。
7.1.11油罐呼吸阀、液压安全阀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石油储罐附件第1部分:呼吸阀》SY/T0511.1、《石油储罐附件第2部分:液压安全阀》SY/T0511.2的规定。
d——管道内径(m);v——管内液体流速(m/s);q v——原油的体积流量(m3/s);g——重力加速度,g=9.81m/s2;λ——水力阻力系数,可按表8.2.4确定。
表8.2.4水力阻力系数λ计算公式式中:Re——雷诺数;v——液体的运动黏度(对含水油为乳化液黏度)(m2/s);ε——管道相对粗糙度,;其中e为管道内壁的绝对粗糙度(m),按管材、制管方法、清管措施、腐蚀、结垢等情况确定,油田集输油管道可取e=0.1×10-3m~0.15×10-3m。
式中其他符号意义与本规范公式8.2.4-1、公式8.2.4-2中相同。
8.2.5埋地集输油管道总传热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实测数据经计算确定。
不能获得实测数据时,可按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
2当无实测资料进行初步计算时,沥青绝缘管道的总传热系数可按照本规范附录D选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保温管道的总传热系数可按照本规范附录E选用。
油气集输设计依据‘
油气集输设计依据‘油气集输设计依据的重要性和目的油气集输设计依据是指制定和确定油气集输系统设计方案所依据的一系列标准、规范、技术要求和工程经验等。
它是设计工作的基础,对确保油气集输系统设计的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讨论油气集输设计依据的主要内容,包括标准和规范要求、设计参数、工程经验和安全要求等。
通过遵循这些设计依据,可以有效地指导油气集输系统设计,并确保系统具备优良的性能和可靠的运行。
在下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每个方面的重要性和作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油气集输设计依据,并为设计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
本部分将介绍和解释与油气集输设计相关的国家政策和法规。
这些政策和法规涵盖了环境保护、安全管理、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要求。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国家政策和法规: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法:该法规旨在促进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的整体利益,防止和控制污染物排放和环境破坏。
环境保护法:该法规旨在促进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的整体利益,防止和控制污染物排放和环境破坏。
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规旨在预防和控制大气污染,保护大气环境质量,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规旨在预防和控制大气污染,保护大气环境质量,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规旨在预防和控制大气污染,保护大气环境质量,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规旨在预防和控制大气污染,保护大气环境质量,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水污染防治法:该法规针对水污染进行管理,保护水环境质量,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污染防治法:该法规针对水污染进行管理,保护水环境质量,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污染防治法:该法规针对水污染进行管理,保护水环境质量,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污染防治法:该法规针对水污染进行管理,保护水环境质量,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法:该法规要求在生产过程中确保员工和公众的人身安全,规定了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和义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0-2005)1、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陆上油田、气田和滩海陆采油气集输工程设计。
2、基本规定:油田油气集输工程分期建设的规模,应根据开发方案提供的10年以上的开发指标预测资料确定,工程适应期一般为10年以上。
相关设施在按所确定规模统筹考虑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情况分阶段配置。
3、天然气集输1)集气管网的压力应根据气田压力和商品气外输首站的压力的要求综合平衡确定。
根据气田压力递减速度尽可能的提高集气管网的集气压力。
2)集气管网布置形式和根据集气工艺、气田构造形态及地形条件等因素,确定采用枝状管网、辐射一枝状组合管网或辐射—环形组合等管网形式。
同一气区或同一气田内,宜设一套管网。
当天然气气质和压力差别较大,设一套管网不经济时,可分设管网。
3)当气井井口压力降低,使天然气不能进入原有管网时,气田低压气的集输可按下列原则改造原有集气管网。
(1)改造原有气田管网,拆除不必要的设备、阀门,增加清管设施,降低集输过程压力损失。
(2)建立低压气供气系统,低压气可供气田附近用户。
(3)将低压气增压后进入气田集气管网外输。
4)集气设计能力应按设计委托书或设计合同规定的年最大集气量计算,每口井年生产天数按330d 计算。
6)气液分离(1)立式重力分离器的直径按下公式计算:×10-3KW q Ov P TZ1D ―――分离器内径(m )q v ―――标准参比条件下气体流量(m 3/h ) T ―――操作温度(K ) Z ―――气体压缩因子P ―――操作压力(绝)(MPa ) W O ――液滴沉降速度K 1――立式分离器修正系数,一般取K 1(2)卧式重力分离器的直径按下公式计算:×10-3WK K q k OvP TZ 423K 2――气体空间占有的空间面积分率(按本规范附录A 取值) K 3――气体空间占有的高度分率(按本规范附录A 取值) K 4――长径比。
当P ≤4≤4>4(3)站内计量分离器和生产分离器的数量按下列原则确定;a 每井必须设1台计量分离器且兼作生产分离器之用。
b 周期性计量的气井,计量分离器的数量应根据周期计量的气井数、气井产量、计量周期和每次计量的持续时间确定。
生产分离器的数量应根据气井产量及分离器通过的能力确定。
(4)天然气的分离器宜设在集气站内。
如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在井场。
a 需要在井口进行多级节流降压的气井;b 产液量大的气井;c 距集气站较远的气井。
7)天然气加热:(1)单台水套炉的热负荷宜等于或小于1000KW。
(2)当站场总热符合大于3000KW时,可采用锅炉供热。
(3)水套炉供热水温宜低于当地水沸点5~10℃。
8)天然气增压下类情况宜选往复式压缩机:(1)气源不稳定或气量较小的低压天然气增压。
(2)高压注气和高压气举。
(3)要求压比较大的天然气增压。
室内和半露天安装的固定式压缩机,宜按下列要求配备起重设备:(1)最大部件起重量大于或等于10t时,宜配置电动防爆桥式起重机。
(2)最大部件起重量小于10t;而大于或等于3t,宜设手动梁式其中设备。
安装的压缩机台数为1、2台时,可配置手动起重机。
(3)最大部件起重量小于3t时,可设移动式起重设备,在厂房内应留有移动式吊车或三角架回转起吊场地。
压缩机管道安装设计要求:(1)压缩机进口应设压力高、低限报警或低压越限停机装置。
(3)压缩机进出口之间应设循环回路,压缩机站内应设站内循环回路。
(4)离心式压缩机应配套设置防喘振控制系统。
(5)应采取防振、防脉动及温差补偿措施。
9)安全泄放(1)气井井口应安装井口高低压紧急关断阀。
(2)进出集气站的天然气管道上应设截断阀。
截断阀应具有手动功能,并应设置在操作方便及在事故发生时能迅速切断起源的地方。
(3)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可看成是1台容器,可在危险空间(容器和管道上)设置1个或1组安全阀。
但是在计算容器的泄放量时,应把容器间的连接管道的容积包括在内。
a 与压力源相连接的、本身不产生压力的压力容器,其设计压力达到了压力源的设计压力时;b 多台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相同或稍有差异,容器间采用足够大的管道相连,且中间无阀门隔断时。
(4)安全阀的定压应小于或等于受压设备和容器的实际压力,定压值(P O )应根据操作压力(P )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当P ≤P O ≤P O P O(5)站内需要检修一组(套)设备,应设与其他组(套)设备隔开的截断阀和检修放空阀。
放空阀口径一般不大于50mm 。
10)含硫气田的防腐与防护(1)含硫气田采气、集气管道输送含有水、H 2S 和(或)CO 2的酸性天然气时,管道内壁及相应的系统设施必须采取防腐措施。
(2)酸性天然气采气、集气管道和设备的选材,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天然气地面设施抗硫化物应力开裂金属材料要求》SY/T0599的规定。
(3)集输含硫酸性天然气的采气、集气管道和集气站宜避开人口稠密区。
管道走向及集气站位置应根据地区人口密度、自然条件及工程安全、环境评价意见综合确定。
(4)集输含硫的酸性天然气线路截断阀的设置,应根据管道内硫化氢的含硫剂周边人口密度确定。
线路截断阀应配置感测压降速率控制的自动关闭装置。
(5)集输含硫的酸性天然气的井场、集气站,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含硫油气田硫化氢监测与人身安全防护规程》SY/T 6277的有关规定设置硫化氢泄漏检测仪。
4、油气集输管道1)基本要求(1)油气集输管道沿线任意点的流体温度计算公式: t x =t o +(t 1-t o ) eax-t x ―――管道沿线任意点的流体温度(℃)t o ―――管外环境温度(埋地管道取管中心深度地温)(℃) t 1―――管道计算段起点的流体温度(℃) e ―――α——按照-1公式(下一页)计算。
x ―――管道计算段起点至沿线任意点的长度。
用于原油集输管道计算时单位为“m ”,用于集气管道计算时单位为“km ”。
(2)油气集输管道的设计压力应按最高操作压力选取。
(3)油气集输管道直管段的钢管壁厚应按下式计算: δ=tF PDs φσ2+Cδ―――钢管计算壁厚(mm ); P ―――设计压力(MPa); D ―――管道外径(mm );σs―――钢管最低屈服强度(MPa );F ―――设计系数,取值要求见下述:¢―――钢管焊缝系数。
当选用无缝钢管时,¢ t ―――温度折减系数,当温度小于120℃ C ―――管道腐蚀裕量,取值要求见下述: 20m 的河渠。
b 油气集输管道的腐蚀裕量C ,对于轻微腐蚀环境不应大于1mm ,对于较严重腐蚀环境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钢管壁厚应按计算壁厚向上圆整至标准壁厚选取。
5、天然气集输管道2)采气管道长度不宜大于5km,并应考虑地形高差的影响。
4)集气管线流量计算(1)当管道沿线的相对高差Δh ≤200m 时,采用下式计算:(-1)v q ―――管道计算流量(m 3/d );d ―――管道内径(cm );P1―――管道起点压力(绝)(MPa ); P2―――管道终点压力(绝)(Mpa ); Δ―――气体的相对密度(对空气);Z ―――气体在计算管段平均压力和平均温度辖的压缩因子; T ―――气体的平均热力学温度(K ); L ―――管道计算长度(km )。
(2)当管道沿线的相对高差Δh>200m ,采用:(-2)式中 h ∆——-管道计算的终点对计算段起点的标高差(m ); a ――― 系数(m-1),a=ZTR g a ∆2;其中g 为重力加速度;Ra 为空气的气体常数,在标准状况下为2/n ―――管道沿线计算管段数,计算管段是沿管道走向,从起始点开始,当其相对高差h ∆≤200m时划作一个计算管段。
h i ―――各计算管段终点的标高(m ); h i-1――各计算管段起点的标高(m ); Li ―――各计算管段长度。
其它符号意义与上式相同。
(3)集气管道沿线任意点的温度应按下列情况确定: a 当无节流效应时,按本规范式()计算。
a 按a=PV c q KD ∆⨯510256.225 (-1)K ―――管道中气体到土壤的总传热系数(W/(M2· ℃)) D ―――管道外径(m );V q ――气体流量(m 3/d )Δ――气体相对密度p c ――气体的定压比热容(J/Kg ·℃)b 当有节流效应时,应按下式计算: t x =t o +(t 1-t o ) eax--)1(ax Xe axP J --∆ J ―――焦耳-汤姆逊效益系数(℃/MPa ) ΔX P ――x 长度管段的压降(MPa )。
(4)埋地采气管道和集气管道总传热系数按下列原则确定: a 应对有关数据进行实测后计算确定。
b 无条件取得实测数据时,可按经验确定。
沥青绝缘管道的总传热系数可参照本规范附录G 选用。
(5)直管段壁厚按本规范式计算。
其中:设计系数F 根据现行标准《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取值,当管道输送含有硫化氢、二氧化碳等酸性介质时,根据腐蚀程度及采取的防腐措施确定,其余情况下不计腐蚀裕量附加值。
(6)弯头和弯管的壁厚应按下类公式计算:b δ=δ×mm=DR DR 244--b δ――弯头或弯管的计算壁厚(mm );δ―――弯头或弯管所连接的同材质的计算壁厚(mm ); m ―――弯头或弯管壁厚增大系数;R ―――弯头或弯管的曲率半径(mm ),为弯头或弯管外直径的倍数; D ―――弯头或弯管的外径。
(7)直接在主管上开孔与支管焊接或焊制三通,其开孔削弱部分的补强可按现行国家标准《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和计算。
用于酸性介质或设计压力P ≥0℃的三通,不宜采用支管与主管焊接的焊制三通。
(8)异径接头的结构尺寸、计算和制造,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制压力容器》GB150的有关规定。
(9)管封头宜采用椭圆形或平封头,其结构尺寸、计算和制造,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制压力容器》GB150的有关规定。
(10)清管三通应在支管与主管交界位置设置挡条或采用其他结构,挡条长度方向与主管轴线方向一致。
(11)管法兰的选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HG20592~HG20635的规定,法兰密封面形式、垫片和紧固件应与所选用的管法兰相匹配。
(12)站场和线路的管道绝缘宜选用绝缘接头或绝缘法兰。
绝缘接头的检测项目至少应包含以下项目:水压压力循环(疲劳)试验、水压加弯矩试验、绝缘电阻试验、电绝缘强度试验。
绝缘法兰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绝缘法兰设计技术规定》SY/T0516的规定。
6、天然气输量计量1)天然气输量计量可分为三级:一级计量——油气田外输气的贸易交接计量;二级计量——油气田内部集气过程的生产计量;三级计量——油气内部生活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