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政确认行为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
行政法9行政确认
行政法9行政确认标题:行政法9:行政确认行政确认是行政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行政机关对特定的法律事实、法律关系或者法律状态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认定并且予以证明的行政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以书面形式进行,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对于被确认的对象具有约束力。
行政确认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措施。
例如,公安机关对户口登记、婚姻登记、学历认证等事项的确认,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税款缴纳状态的确认,以及工商管理部门对营业执照的发放等,都是行政确认的典型例子。
行政确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由当事人提出申请,请求行政机关进行确认。
然后,行政机关根据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和标准进行审查。
审查过程中,行政机关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查或者听取相关方面的意见。
如果审查结果符合法定条件,行政机关会作出确认的决定,并出具相应的证明文件。
行政确认具有多重意义。
它为当事人提供了一种法律上的保障,使得他们的权益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通过行政确认,当事人可以明确自己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误解。
行政确认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例如,通过户籍登记和婚姻登记等确认程序,可以有效地防止非法移民和重婚等现象的发生,从而保障了社会的基本秩序和公共道德。
然而,行政确认也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律原则和程序。
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是依法确认、公正公开和尊重当事人权利。
这意味着行政机关在进行确认时必须依法行事,不能随意变更或者创设法律规定之外的权利义务。
行政机关必须保证审查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让当事人了解自己的权利和申诉渠道。
行政确认是行政机关进行管理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既可以为当事人提供法律保障,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然而,为了确保行政确认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我们必须严格遵守法律原则和程序。
行政确认制度研究引言行政确认制度是现代行政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公民权益、提高行政效率、解决行政争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确认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研究行政确认制度有助于深入了解行政法体系、推动行政法律制度的进步和发展。
对具体行政行为证据不足几个问题的分析
对具体行政行为证据不足几个问题的分析具体行政行为证据不足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由于证据不足而导致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受到质疑的情况。
这种情形在实践中很常见,由于证据难以收集,难以确定,难以使人信服或者因为证据被毁等原因,行政机关常常不具备充足的证据来实施行政行为。
本文将探讨具体行政行为证据不足的几个问题。
一、如何判断证据不足在合理范围内对于行政机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是否证据不足,需要判断在合理相关范围内。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必须依据事实和法律,确保事实准确、法律适用、程序合法。
事实是行政行为的基础和前提,行政机关必须有充分证据支持行政行为的事实基础。
法律是行政行为的指导和依据,依法行政是行政行为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一般来说,判断证据不足的标准包括行政机关是否尽一切力量收集证据,是否花费了合理的时间和成本进行证据收集,是否尽量避免对当事人的权利和利益造成不正当损害等方面。
如果行政机关没有按照以上标准尽到充分的证据收集义务,就可以认为行政行为证据不足。
二、证据不足的原因和表现证据不足的原因复杂,主要包括证据难以获得、证据不足或证据缺失以及证据不可信等方面。
首先,证据难以获得是导致具体行政行为证据不足的主要原因。
行政机关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需要充分收集相关证据,确定相关事实。
但是,某些证据可能难以获取,如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等,这时行政机关就很难收集到足够的证据。
其次,证据不足或证据缺失也是导致具体行政行为证据不足的原因之一。
行政机关可能只有部分相关证据,或者没有足够的证据来确定事实,这就容易导致行政行为证据不足。
最后,证据不可信也可能导致具体行政行为证据不足。
行政机关可能收集到相关证据,但这些证据存在不可信之处时,行政机关就不能把这些证据作为支撑行政行为的基础。
三、如何证明证据不足证据不足是具体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评判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当事人需要充分证明证据不足。
当事人应记录下相关证据收集的情况,例如证据是否难以获得,证据数量是否充足,证据真实性等,确保有证据可以证明当事人的主张。
行政诉讼中的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
行政诉讼中的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诉讼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之而来的,就是行政诉讼中的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保障公正性和合法性。
一、行政诉讼中的事实认定在行政诉讼中,事实认定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行政诉讼案件之所以会发生纠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事实认定上的不当。
因此,确立事实是行政诉讼过程中的一项基本任务。
事实认定是指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对案件中的事实存有争议,需要经过法院审理查明、确认的审查行为。
在行政诉讼中,法院需要进行事实认定,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1. 证据的收集和审核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方法,法院需要搜集、审查、认定相关证据,来判断事实的真实性。
例如,法院可以利用现场勘查、调查取证等手段来查明事实。
2. 程序推定法这是指法院可以根据已经确认的事实,然后推定出其他可能存在的事实。
例如,法院利用相关规则、程序等来推定未能得到证实的情况。
3. 反推法这是指法院可以通过推断法令或事实,推断出应有的事实。
例如,法院推断出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违法性如何等等。
二、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除了事实认定之外,在行政诉讼案件中,法律适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恰当明确的法律适用,是行政诉讼判决的重要依据和保障。
恰当适用法律,才能使行政诉讼案件的裁决合法、公正,这样才能够遵循审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
在行政诉讼案件中,法律适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因为法律适用是基于事实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事实认定的精确性和准确性是法律适用的前提。
在法律适用上,法院需要慎重对待以下几个方面:1.合法性问题在法律适用时,要首先考虑行政机关是否符合规范,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是否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2.制度问题在法律适用时,应当充分考虑相关制度,例如诉讼时效、管辖权、仲裁等制度问题。
3.特殊情况在一些特殊情况中,例如国有资产处置、土地征用等,还需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行政确认的概念及特征
行政确认的概念及特征行政确认的概念及特征一、引言行政确认是行政法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它体现了行政机关对某些事项进行认定和确认的权力。
本文将对行政确认的概念及其特征进行全面详细的探讨。
二、行政确认的概念行政确认是指行政机关对特定事实或法律关系进行认定和确认的一种行政行为。
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质的行政措施,用于确定某些具体事项或法律效果是否存在或具备。
通过行政确认,行政机关可以对各种事务进行判断,并依据判断结果作出相应决策。
三、行政确认的特征1. 行使权力行政确认是行政机关依据法定职责和权限,对特定事项进行认定和确认的一种权力。
它不同于司法认定,而是属于具有公共性质的管理活动。
只有具备相应权限的行政机关才能进行行政确认。
2. 强制性质行政确认具有强制性质,即其结果对相关方具有约束力。
一旦经过合法程序得出确定性结论后,相关方必须按照该结论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或享有相应的权利。
行政确认结果具有强制性质,是行政机关对特定事项进行认定和确认的法律效果。
3. 针对特定事项行政确认是针对特定事项进行的,而不是对一般性问题进行判断。
行政机关在行使确认权力时,需要明确确定事项的范围和界限。
这些事项可以涉及个人权益、企业合规、土地使用等各个领域。
4. 程序性行政确认是一种具有程序性要求的行政行为。
在进行确认时,行政机关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并保障相关方的合法权益。
程序包括申请、审查、决定等环节,确保行政确认过程公正、透明、合法。
5. 具备决策效果行政确认是一种具备决策效果的行为。
通过行政确认,行政机关可以对某些具体事项或法律效果作出认定,并据此作出相应决策。
这些决策可能涉及到批准、核准、许可等措施,对相关方产生直接影响。
6. 可争议性行政确认可能存在争议和纠纷。
由于行政确认涉及到具体事项和法律效果的认定,不同利益主体对确认结果可能存在异议。
行政确认的结果可能会被相关方提起诉讼或申请复议,以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行政确认的实践案例1. 企业资质认定行政机关对企业的资质进行确认,以判断其是否符合从事特定经营活动的条件和要求。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六版)问题与思考部分参考答案
问题与思考部分参考答案第一章行政法的概念第1题参考答案(1)行政法上的行政是公共行政。
按照行政对象不同,行政可分为私人行政和公共行政,简称私行政和公行政,行政法是关于行政的法,行政法上的行政是公行政,公行政又可以分为国家行政和非国家行政,行政法主要研究国家行政,非国家的行政(公共事业单位等组织的行政)也是行政法要研究的对象,但是私人行政不是行政法的研究对象。
(2)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关系: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经过法律规范调整后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都包含法律关系主体、内容和客体三部分。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行使行政权,而民事法律关系中没有行政主体,即使行政主体参与到民事法律关系中,也不得行使行政权,而是作为一方民事主体而出现;第二,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在行政实体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对等,行政机关具有更多的优越地位。
民事法律关系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平等性,当事人始终处于平等的地位;第三,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有关法律规范事先加以规定。
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主体之间不能相互约定权利(职权)、义务(职责),不能自由选择权利(职权)、义务(职责),而必须依据法律规范取得权利(职权)并承担义务(职责);这与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可以相互约定权利、义务,协商改变权利、义务,共同选择权利、义务完全不同;第四,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遵循“法未授权不可为”原则行为,而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遵循“法不禁止皆自由”原则。
(3)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且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
要确定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行政主体自己必须享有并行使行政权,否则可能是民事主体;第二,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活动,从签名盖章上体现;第三,自己能够独立承担因行政活动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只有同时具备以上三要件,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行政法-9行政确认
六、几种确认行为的行政可诉性分析
总结: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符合行政确认的特征,是行 政确认行为。 第一、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职权作出的,有《中华人民共 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明确 的授权。 第二、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特定的相对人就特定的交通事 故作出的具有直接法律效果的行为,具有公定力、确定力和 拘束力,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三、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第四、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对有法律意义的法律事实进行甄 别,而后给予认定并予以宣告的行为。
证书。
五、行政确认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案例: 例如,颁发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行为会因相对人不同的后续 行为而有着不同的定性:若相对人以此作为条件申请律师执 业资格时,则颁发证书的行为是行政许可,证书也是一个行 政许可证书;若相对人是初任司法人员,则取得法律职业资 格证书只能是证明其能成为法官、检察官的行为,是一个行 政确认行为,这时的证书是一个行政确认证书。
五、行政确认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一)行政确认与行政许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二条规定:“行政许可, 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 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联系: 1、确认在前,许可在后,常常属于同一行为的两个步骤。 2、行政确认和行政许可有时是一个行政行为的双重形态:
一、行政确认的概念
行政确认概念的理解: 第一,主体是行政主体。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第二,有法律依据。行政确认属于羁束性行政行为。 第三,内容是确认、否定或证明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 其直接对象为与这些权利义务、法律地位紧密相关的特定的法律事实 和法律关系。 第四,是宣示性的行政行为。公布于众,以起到公示公信的作用。 第五,行政确认是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裁决权案例引发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行政裁决案的思考和解决方案原告:X县X镇A村村民小组。
被告:X县人民政府。
第三人:X县X镇B村民小组。
第三人:张某本案争议山林座落于原告A村区域内,原属下给组村民烈士陈某所有,陈某牺牲后,由陈某的长子继承祖籍山场。
之后陈某的妻子携子迁至B村。
从80年代以来,A村与B村一直对此山林权的归属存在纠纷争议。
2008年5月27日,xx县政府给张某颁发了X府林证字(2008)第00000285XX号林权证。
A村不服该颁证行为,向Y市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2009年1月14日,Y市人民政府经实地调查、勘验四至后,作出Y府复决字(2008)第26号复议决定,决定维持X府林证字(2008)第00000285XX号林权证。
A村遂于2009年2月12日向xx中院提起诉讼,认为xx县政府发放X府林证字(2008)第0000028547号林权证行为程序违法,且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请求法院予以撤销。
Y市中院行政庭经审理后作出一审判决。
X县政府和第三人B村、张某不服上述行政判决向省高院提起上诉,省高院经审理后认为,原审判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作出撤销原判,发回重审的裁定。
Y市中院重审后以作出的行政行为程序违法为由撤销X县人民政府颁发的X府林证字(2008)第00000285XX号林权证;由X县人民政府对B村、张某与A村关于两处山场的界址争议进行调处。
双方当事人上不服上诉后,省高院维持了重审判决。
X县政府按照程序重新颁发了争议地块的林权证,A村组不服,又提起行政诉讼,目前该案正在Y市审理。
思考:目前,山林权属纠纷案件的处理程序为: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一审,二审)—行政裁决。
政府对山林权属纠纷案的确权处理属于行政裁决行为,人民法院审理山林权属纠纷案件,只对政府的行政裁决行为作合法性审查,不对案件作实体上的判决,同时行政诉讼又不能适用调解。
所以,山林权属纠纷行政裁决案的判决结果无外乎二种:⑴维持人民政府的行政处理决定;⑵撤销人民政府的行政处理决定,并要求人民政府重新处理。
行政确认是否可诉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行政类法律知识】
行政确认是否可诉的处理原则是什么?【行政类法律知识】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行政确认是否可诉的处理原则是什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详细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哦。
行政确认是否可诉的处理原则是不具有可撤销性的一般违法行政行为,基于公共利益需要保留违法的行政行为,依据信赖保护原则不得撤销的行政行为。
行政确认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通过确定、证明等方式决定管理相对人某种法律地位的行政行为。
一,行政确认是否可诉的处理原则是什么?第一,不具有可撤销性的一般违法行政行为。
为了保障行政权力的顺利实现,有效达成行政管理目标,行政诉讼法特别规定起诉不予执行制度。
据此制度,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被诉行政行为并不因相对人起诉而停止其执行。
因此在诉讼中,很多被诉的行政行为仍然在执行或履行,当法院审理完结,准备作出审判时,一旦行政行为执行完毕并且不具有可以撤销的内容,很显然,撤销之诉无能为力。
例如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违法,可被处罚的相对人在处罚执行完毕后才提起行政诉讼。
这时,请求法院撤销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已是不可能,因为处罚执行完结,不再具备可以撤销的对象,只得提起确认之诉,请求法院对该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的违法性予以确认并宣告。
第二,基于公共利益需要保留违法的行政行为,但确认其违法。
政府是公益的代表,行政权是公益权,行政行为是公益的实现形式。
假如被诉的某一行政行为经法院审理查明确实违反法律,依法应当予以撤销。
但撤销该违法的行政行为会给社会公益造成巨大损害,法院对相对人受损的情况与撤销行为所带来公益损害进行衡量,如果公益损害大于相对人的损害,法院应该选择确认该行为违法,而不是迳直判决撤销该违法的行政行为。
第三,依据信赖保护原则不得撤销的行政行为,需确认其违法。
按照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授益行政行为即使违法,行政主体基于信赖利益的存在,不得随意撤销行政行为。
正确的作法是,行政主体对公共利益与信赖利益之孰轻孰重,加以审酌衡量,如撤销对公益有重大危害,或受益人之信赖利益显然大于撤销所欲维护之公益,且其信赖并无不值得保护之情形时,不得轻言撤销该违法的行政行为。
行政确认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行政确认的法律依据有哪些行政确认的法律依据主要有十九种,比如见义勇为致残是由市民政部门负责、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婚姻登记由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确定的机关负责,热门城市:西双版纳律师台安县律师南市区律师锡林浩特市律师台州律师南通律师溪湖区律师太仆寺旗律师行政问题,是必须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去执行的。
每一种行政问题是都是有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规定的。
那么,行政确认的法律依据有哪些,大家又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将会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相关的知识。
行政确认的法律依据1、《婚姻登记条例》第2条2款“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内地居民同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以下简称香港居民)、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以下简称澳门居民)、台湾地区居民(以下简称台湾居民)、华侨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确定的机关。
”2、《北京市实施<婚姻登记条例>若干规定》第2条“本市居民同外国人、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华侨的婚姻登记,由市民政局办理。
”3、《收养法》第15条“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4、《收养法》第28条“当事人协议解除收养关系的,应当到民政部门办理解除收养关系的登记。
”5、《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第5条第1款“送养人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交本人的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社会福利机构作送养人的,应当提交其负责人的身分证件)、被收养人的户籍证明等情况证明,并根据不同情况提交下列有关证明材料……。
”6、《华侨以及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的管辖以及所需要出具的证件和证明材料的规定》第2条“华侨以及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中国公民在内地收养子女的,应当到被收养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地区(盟)行政公署民政部门申请办理收养登记。
浅谈行政行为的效力
浅谈行政行为的效力行政行为效力,即已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的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作用力。
作为一种法律保护,它既不同于具有广泛规范作用的法律效力,也不同于更为权威的判决效力。
行政行为的效力是大陆法系行政法学上的重大理论问题,在各国行政法的研究中始终居于中心地位。
对行政行为效力的研究不仅能大大丰富行政行为的理论内涵,控制行政权的恣意行使,而且对于推动行政程序、行政诉讼的发展也有深刻的意义。
一、行政行为效力学说简介在日本,学者们通常认为,行政行为效力包括拘束力、公定力、执行力、不可争力和不可变更力。
在德国,行政法学者普遍将行政行为效力归结为存续力、构成要件效力、确认效力及执行力四种。
在法国,行政处理的效力包括效力先定特权和强制执行特权两种,类似日本行政法上的公定力和执行力。
在我国台湾地区则分为两派,一部分学者承袭日本,认为行政行为效力包括了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这被称为传统四效力说。
而另一部分学者以吴耿为代表对行政公定力产生质疑,主张以存续力取代公定力,将行政行为效力概括为存续力、构成要件效力、确认效力及执行力,其中构成要件效力和存续力的拘束对象为原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行政机关和法院,前者主要指行政行为应当受到其他国家机关的尊重,在其行为或做成决定时,应以该行政行为的存在或内容为构成事实的基础;后者指行政行为中的事实认定或法律评价即理由部分在法定情况下也对其他国家机关产生约束。
这实质是对德国的借鉴,被称为新四效力说。
在大陆,为行政法学界主流所接受的为传统四效力说,即行政行为的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此外还有周佑勇的五效力说,新四效力说,两效力说等。
具体内容不再赘述。
综观行政行为效力内容理论的发展史,虽学说纷呈,但亦不乏规律可循。
事实上,国内外学者的诸多观点大致都可以归入两大派别之中,即传统四效力说和现代四效力说:前者是以公定力概念为核心而构筑起来的理论体系,它发端于日本,对我国台湾及大陆学界均产生过广泛影响,至今依旧在日本及我国大陆占据主流地位;后者则是以存续力概念为核心而构筑起来的理论体系,它盛行于德、奥诸国,近年来又波及我国台湾地区,并对其主流的传统学说形成巨大冲击,呈现出二元鼎立之势。
海事行政案件范围的定性分析及思考
海事行政案件范围的定性分析及思考海事行政案件范围的定性分析及思考海事行政案件是指国家有关机构依法对违反海事法规的行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在海事行政案件中,当事人包括船舶、船员、船主、船运公司、码头经营者等,案件类型涵盖了船舶安全、船舶环保、海上交通秩序等方面。
本文将从海事行政案件的范围入手,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并进一步思考如何适应当前海事环境的需要,优化海事行政案件的处理方式。
一、海事行政案件的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法》第九条规定:国务院海事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海事行政管理工作,其职责包括:(一)组织制定和实施海事法律法规和政策;(二)管理海事行政执法工作;(三)管理航道和水域等海事资源;(四)开展国际海事合作和交流;(五)承担国际海事组织成员职责;(六)其他职责。
因此,海事行政案件的范围较为广泛,涉及到了海事行政管理、海事执法、海事资源管理、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海事主管部门应当对其负责的航区或区域内的海事行政案件进行调查、处理和监督。
海事行政案件的类型也比较多样化。
一般来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船舶安全类案件这类案件主要是对于违反相关海事安全管理规定的船舶以及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罚,如违规操作、船舶救援不当、信号灯未亮等。
2. 船舶环保类案件在船运过程中,可能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对于违反相关环保法规的船舶和责任人员也会受到行政处罚,如油污泄漏、污水排放不合规等。
3. 海上交通秩序类案件海上交通秩序是保障海运安全、提高海上运输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违反相关交通规则的船舶和船员,也会面临行政处罚,如违章驾驶、航行不当、违反航行禁区等。
4. 港口经营管理类案件港口经营管理是指对于港口内的设施、船只、货物等进行管理和监管的工作。
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港口、码头经营者,以及港口内违规行为,也会受到行政处罚。
5. 其他类型案件在上述类型的案件之外,还可能存在其他一些特殊的案件类型,例如非法占用海洋资源、私自建造码头等。
行政确认、行政许可与行政裁决
行政确认、行政许可与行政裁决行政确认、行政许可与行政裁决本文旨在详细介绍行政确认、行政许可与行政裁决三个相关的行政法律概念。
以下将对每个章节内容进行细化说明。
一、行政确认行政确认是指行政机关对某个事实、权利或义务进行确认,以确定其有效性或真实性的一种行政行为。
行政确认通常并非由行政机关主动行使,而是由行政主体或相关当事人申请进行。
行政确认的程序和标准因具体情况而异。
1.1 行政确认的基本概念和意义行政确认是一种行政行为,其目的在于解决特定问题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对行政主体和相关当事人具有重要意义。
1.2 行政确认的申请程序行政确认的申请程序主要包括申请提交、受理审查、公示告知、听证复核和行政确认决定等环节。
不同的行政确认事项可能会有特定的程序要求。
1.3 行政确认的标准与效力行政确认的标准包括事实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
行政确认决定具有强制力,对申请人、行政主体和相关当事人产生法律效果。
二、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授权,对特定行为或事项给予许可的一种行政行为。
行政许可事项一般具有一定的法定条件和程序。
行政许可具有明确的主体、对象、内容和期限等要素。
2.1 行政许可的基本概念和法律依据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依法对特定行为或事项进行许可的行政行为,其依据主要包括行政许可法律和相关法规。
2.2 行政许可的种类和程序行政许可根据许可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行政机关许可和委托许可。
行政许可的程序一般包括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和公告等环节。
2.3 行政许可的法律效力和监督机制行政许可的法律效力表现在对被许可人的权利和义务的约束上,同时行政监督机制也能保障行政许可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三、行政裁决行政裁决是行政机关对行政争议作出的具有强制力的行政行为。
行政裁决主要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裁决一般具有可申诉和可复议的特点。
3.1 行政裁决的定义和特点行政裁决是行政机关为解决特定行政争议而对当事人提起的一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行为,它具有结局性、信服力和终局性等特点。
行政处罚处理期限制度的反思与完善——以潘龙泉诉新沂市公安局治安行政处罚案为切入点
行政处罚处理期限制度的反思与完善——以潘龙泉诉新沂市公安局治安行政处罚案为切入点沈福俊;崔梦豪【摘要】行政处罚法中对于行政处罚的处理期限并没有规定,当前关于行政处罚处理期限的规定散见于法律、地方性法规、规章等位阶不同的法律规范中,但是在某些处罚领域依旧没有处理期限的规定.在有法律规定的领域,其中规定内容杂乱无章,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再加之对处理期限制度没有清晰的定位,导致学界和司法实践对超期作出的处罚行为的效力都没有清晰的认知.这种不完善的处理期限制度在实践中会损害公民的权利,增加行政主体滥用权力的可能性和增加司法裁判的不确定性.因此,行政处罚处理期限制度需要向处理时效制度转变.处理时效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时效的起算点、时效的期限、时效的延长、时效的排除事由、时效的终结点、最长时效和时效的法律后果.【期刊名称】《北京行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9页(P83-91)【关键词】行政处罚;处理期限;处理时效【作者】沈福俊;崔梦豪【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上海200042;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上海20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2-1引言潘龙泉诉新沂市公安局治安行政处罚案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中国行政审判案例(第四卷)[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第144号案例,2012:125—130.折射出不完善的行政处罚期限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矛盾与冲突。
此案的基本事实比较清楚,1997年8月26日潘龙泉与另外三人进行赌博行为,新沂市公安局于当日进行了受理和立案,之后依照法定程序对案件进行了调查取证,并告知潘龙泉等人相关的权利和义务,最终于2007年1月31日对潘龙泉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
这个案件争议的焦点在于一个行政处罚行为从立案到作出处罚决定经过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处罚决定的法律效力到底如何?当前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中,对某些领域行政处罚的处理期限已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缺少对超期作出处罚决定的法律后果的规定。
行政确认判决的内容与适用
行政确认判决的内容与适用
孔繁华;苏烨
【期刊名称】《律师世界》
【年(卷),期】2000(000)005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孔繁华;苏烨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深圳机场集团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5.3
【相关文献】
1.完善行政确认判决之若干思考 [J], 黄启辉
2.行政确认违法判决中相对人利益保护问题研究——以《若干解释》第五十八条为研究基点 [J], 余凤;李晓萍
3.论否定型行政确认判决的局限及突破 [J], 宋冬梅;郝帅;杨如冰
4.论我国行政确认判决及其完善 [J], 屈庆东;李静
5.论行政确认判决 [J], 刘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行政法思考题
行政法思考题思考题第一章1、行政法上的行政指的是什么?2、行政法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3、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有哪些?4、行政法为什么要对行政权加以控制和规范?5、如何对行政权加以控制和规范?第二章1、行政法法源的含义是什么?2、我国行政法的渊源有哪些?第三章1、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含义?2、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第四章1、我国行政法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我国行政法学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行政法的主要流派有哪些?第五章1、行政主体的概念是什么?2、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3、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第六章1、行政机关的含义是什么?2、行政机关的特征有哪些?3、我国现行行政机关的体系如何构成的?第七章1、其他行政主体的含义是什么?2、简述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法律地位.3、简述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的法律地位。
4、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和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的共同点和区别有哪些?第八章1、公务员的概念是什么?具体包括哪些人员?2、公务员的分类有哪些?3、简述公务员的法律地位。
4、国家公职关系的产生及消灭的途径有哪些?第九章1、行政相对人的概念是什么?2、简述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
第十章1、行政法制监督与行政监督的区别有哪些?2、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种类有哪些?其监督内容分别是什么?第十一章1、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2、行政行为的分类有哪些?3、行政行为模式与分类的区别是什么?第十二章1、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2、抽象行政行为的界定标准是什么?3、行政立法的概念和性质是什么?4、行政立法与立法机关立法的区别有哪些?5、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含义是什么?6、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种类有哪些?第十三章1.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有哪些?2. 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有哪些?3. 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有哪些?4.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范围是什么?5.第十四章1、依申请行政行为的特征是什么?2、行政许可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3、实定法上的行政许可的种类有哪些?4、行政给付的特征有哪些?5、行政奖励的种类有哪些6、行政确认的基本分类有哪些?7、行政裁决的种类有哪些?第十五章1、依职权行政行为的特点有哪些?2、什么是行政规划?3、什么是行政命令?4、行政征收的特征和种类有哪些?5、行政处罚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6、实定法上的行政处罚的种类有哪些?7、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8、行政处罚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有哪些?9、哪些案件适用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10、行政强制执行的的特征和种类有哪些?第十六章1、行政指导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2、行政合同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3、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第十七章1、行政程序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2、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有哪些?3、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有哪些?。
浅谈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一)
浅谈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一)内容摘要依法治国是党中央提出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想认真贯彻,就必须切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因此,本文针对依法行政方面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对于保证严格依法行政,实施依法治国,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从行政执法的定义、特征、原则入手,然后再从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受利益驱动,使执法目的脱轨,导致具体行政行为违法;部分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政治业务素质低下,是导致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重要原因;领导决策机关“依法治理”的观念不强,人民群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勇气不足;立法中的不完善,不配套、不落实,使一些行政管理事项,实体上有法可依程序上无法操作。
针对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从行政执法体制上进行了系统分析,阐明了健全法制,加强执法监督,依法行政的要性。
最后,真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粗浅看法。
关键字:行政执法特征原则问题建议随着党中央“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实施,近年来,我们的国家在立法、司法及国家行政事务的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基本达到了逐步建全、完善并日趋成熟。
开创了各项管理“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法制社会局面。
特别是在涉及面最为广泛的国家行政事务管理领域,立法数量和执法力度均是空前的。
几年来,通过中央及地方立法体系和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艰苦努力的工作,切实加速了国家政府法制建设的进程,为实现依法治国,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做出了积极有效的贡献,其功绩不可忽视。
但是,由于在我国行政法制建设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再加上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历史根源和国民法制素质相对较差的特点,虽然在行政立法、执法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轻视。
现本人就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的本质、内核入手,从行政执法的定义、原则、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表现及本人的几点建议入手阐述、论证。
一、行政执法的定义、特征、原则行政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得到行政授权的非行政组织,按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执行、适用行政法律规范的行政行为,亦称具体的行政行为,或行政管理职能活动。
行政确认的概念是什么?
行政确认的概念是什么?行政确认是行政主体依法,依行政相对人的申请或依职权,对一定的法律事实、法律关系、权利、资格或法律地位等进行认定、甄别、证明并予以宣告的行政行为。
热门城市:南安市律师靖江律师双滦区律师嵊州市律师嘉兴律师承德县律师青州市律师绍兴律师兴隆县律师在日常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或许我们会遇到关于行政确认之类的问题,那么大家对行政确认了解多少呢?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行政确认的概念和特征等相关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行政确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请阅读下文!一、行政确认的概念行政确认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通过确定、证明等方式决定管理相对人某种法律地位的行政行为。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医疗事故责任认定,伤残等级的确定,产品质量的确认。
二、特征1、行政确认是要式行政行为。
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确认行为时,必须以书面形式,并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要求作出。
2、行政确认是羁束的行政行为。
行政主体进行行政确认时,只能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并尊重客观性质中性非处分性。
三、行政确认作用行政确认有稳定法律关系,减少各种纠纷,保障社会安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因而适用于广泛的范围,行政确认主要形式有:确定、认可、证明、登记、批准、鉴证、行政鉴定。
四、行政确认分类(1)按行为的动因不同可分为依申请的行政确认和依职权的行政确认。
(2)按行政确认对他种行为的关系,可以分为独立的行政确认与附属性的行政确认。
独立的行政确认是指不依赖他种行政行为而独立存在的行政确认行为。
即这种行为不是他种行政行为成立的必要前提。
附属性的行政确认,是指他种行政行为依赖于该行为补充。
按照行政确认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对身份、能力(或资格)、事实、法律关系和权利归属的行政确认。
对权利归属的行政确认主要有:不动产所有权的行政确认、不动产使用权的行政确认、经营权的行政确认、工业产权的行政确认。
行政诉讼的违法行政行为确认
行政诉讼的违法行政行为确认在行政法领域,违法行政行为确认是指行政机关对其自身的违法行为进行确认、纠正或者解释的一种行政行为。
行政诉讼作为一种重要的司法救济方式,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行政诉讼中违法行政行为确认的相关问题。
一、违法行政行为确认的概念及依据违法行政行为确认是指行政机关主动确认、纠正或者解释其所作出的违法行政行为。
这一行政行为主要依据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如合法性原则、公正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等。
在行政诉讼中,当申请人主张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违法时,行政机关可以主动确认其违法行为,从而解决纠纷。
二、违法行政行为确认的程序和要求行政诉讼中,追求违法行政行为确认通常需要经历以下程序和满足一定要求:1.诉前程序在提起行政诉讼之前,申请人有义务与行政机关进行沟通、协商,寻求解决纠纷的途径。
只有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申请人方可进一步申请行政诉讼。
2.起诉申请如果申请人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违法,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并在起诉状中明确申请确认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
3.诉讼程序人民法院在受理行政案件后,将依法组织庭审,并听取双方的意见和证据。
在庭审中,申请人需充分阐述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并提供相关证据。
4.违法行为确认的结果经过审理和判决,如果人民法院确认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违法,将给予法律纠正并追究相关责任。
同时,法院还会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作出明确的裁决和解释。
三、违法行政行为确认的意义与作用行政诉讼中,违法行政行为确认具有以下意义与作用:1.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通过违法行政行为确认,能够有效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当公民或组织的权益受到行政机关的侵害时,可以及时申请行政诉讼,要求确认并纠正违法行为。
2.制约行政机关行为违法行政行为确认可以起到制约行政机关的作用,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公平合法的行政决策。
行政机关在知道其行政行为可能被确认为违法时,会更加慎重谨慎地履行职责。
行政确认是否可作为“权证”的依据
行政确认是否可作为“权证”的依据行政确认作为权证依据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行政确认。
行政确认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规定或授权,对具体事实或具体权利关系进行审核、认定的行政行为,其目的在于解决涉及具体权利关系的纠纷或疑义问题,为行政行为提供依据。
行政确认具有明确性、公信力和强制力等特征,对于解决行政事务和维护公共利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行政确认作为一种行政行为,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常被用于确权确权。
在实践中,行政确认通常作为必要的依据被广泛应用于房地产、土地等财产事务。
在所有权利确认过程中,行政确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确定性,具有比较强的证明力。
一般来说,行政确认所确认的权利与客观实际情况一致,可以作为权证,而行政确认所确认的权利应该具有以下条件:1. 具有真实存在的客体。
法律上的权利必须存在于客观实际世界中,只有这样才能作为权证依据。
如果行政确认所确认的权利并不存在,那么这个行政确认自然也不能作为权证依据。
2. 具有法律效力。
行政确认的效力必须具有法律效力,具有适用法律,对申请人和第三方各自的权利义务产生明确的法律效力。
3. 具有公示性。
行政确认所确认的权利必须具有公示性,即必须通过公示或公告等方式,向社会公布确认结果。
只有这样,才能为其他人提供有效的信息,方便他人对权利的知晓和认知。
4. 具有确凿性。
行政确认所确认的权利必须具有确凿性,即在行政确认所确认的权利上不存在任何疑问或争议。
只有具有这种确凿性,才能起到权证的作用,提供有效的证明。
综上所述,行政确认可以作为权证的依据,但前提是该行政确认必须满足上述条件。
同时,行政确认虽然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和明确性,但并不代表它是权证的最佳依据。
对于具有较大争议的权利,仅凭行政确认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审判,通过法律程序来确保权利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确保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除了上述条件外,行政确认是否可以作为权证的依据还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 行政确认与证明责任在权证的领域中,有关方的证明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行政确认 法条
行政确认法条行政确认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某一特定事项进行正式确认的程序和结果。
以下为相关法条参考内容: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八条:当事人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认为该行政行为确认的事实、证据或者法律适用错误的,可以提起行政确认诉讼。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十一条:行政机关在作出许可决定前,应当向申请人告知所需提交的材料。
对申请材料不全、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5日以内告知申请人一次,并说明应当补正哪些材料,逾期不告知的,视为受理申请,但同时应当即时将情况反馈申请人,并告知申请人在规定期限内补正申请材料。
审查期限自收到申请文件之日起15日计算,需要延长的,可以一次性延长15日,但应当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二条:行政机关作出处罚决定前,应当将涉案材料告知当事人,并听取当事人和证人的陈述和申辩,核对证据,依法认定案件的事实,然后依据法律规定作出处罚决定。
当事人未到场或者拒不陈述、申辩的,不影响行政机关依法作出处罚决定。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每年对土地用途计划管理情况、土地出让、征收、占用和流转等情况进行清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并严肃查处失职渎职、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违法行为。
对被依法确认为非法出让、非法征收、非法占用的土地和被依法收回的土地,应当返还或者恢复原状,对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三条:经过审查,认为是无罪的,应当当庭宣告无罪。
经过审查,认为有罪,能够当庭宣判的,应当当庭宣判。
不能当庭宣判的,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判决,并向当事人宣读。
在宣判前,应当将起诉书、被告人辩护意见、证据、听证笔录等材料宣读给当事人听,告知当事人对上述材料的异议权。
对读到的材料有异议的,应当即提出,对提出的异议,应当立即予以核实和答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行政确认行为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1999年3月15日,全国人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了修改。
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定。
这就为我国的法制建设确立了目标。
要实现“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行政,只有将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纳入法律监督的范围内,依法治国的方略才有望实现。
所以,我们对有关行政法律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就显得十分必要。
今天我要探讨的论题是行政确认行为在行政法中的地位及相关的法律问题。
第一,行政确认行为在行政法中的法律地位首先,我们明确一下行政确认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行政确认行为,是指行政主体所具有的确认或否定相对方的法律地位或权利义务的单方法律行为。
例如,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医疗事故责任认定、伤残等级的确定、产品质量的确认、火灾责任认定等行政行为,都属于行政确认行为。
行政确认行为的特征是:1、行政确认行为是一种评价行为,不是制裁与执行行为。
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执行行为中包含行政确认行为。
因为只有确认行为的违法性,才能进行处罚与执行。
2、行政确认权具有专属性与不可替代性。
行政确认是特定的行政机关所具有的权力。
例如,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权必须由道路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土地纠纷中土地权属的确认,必须由土地行政管理部门行使。
医疗事故责任确认,必须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认定。
3、行政确认行为的相对人既包括违法者,也包括受害者。
他是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及法律地位的一种评价。
行政确认,类似于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确认之诉”。
即确认当事人的法律地位,确认权利义务关系。
这是行政机关利用自身所特有的行政管理权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所作出的单方处分行为。
在行政法律实践活动中这一权利具有很大的适用范围,有很重要的地位。
遗憾的是,行政确认这一重要的概念在行政法学界的争议还很大,有一些学者否认对行政行为的分类中包含行政确认行为,他们或者将行政确认行为归类于行政处罚行为之中,或者将行政确认行为归类于行政强制执行行为之中,甚至在有些行政法学的教材中也未提及行政确认行为。
所以我们在以下的论证中有必要明确行政确认行为在行政法学上的地位。
传统的行政法学,将行政行为分为行政立法、行政许可、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处罚、行政监督、行政责任,八方面的行为(不包括行政确认行为)。
我们首先分析行政确认与行政强制执行的关系。
所谓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由行政机关依法采取的必要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强制执行的前提是要确认行为人违反了行政法。
所以,首先要经过行政确认程序才能适用行政强制执行行为。
行政确认与行政强制执行是前提与结果的关系。
我们再分析一下行政确认与行政处罚的关系。
所谓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及其法定组织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而实施的制裁措施。
从广义上说,行政处罚行为也首先要经过行政确认,只有确认行为人违反了行政法,才能进行行政处罚。
二者的区别是,行政处罚的相对人必需是行政违法的人。
而行政确认的相对人一方并不一定是违反行政法者,有时往往存在受害者。
经过以上分析,我认识到,行政确认是一独立的行政行为,不应与行政强制执行与行政处罚相混淆。
行政确认权是行政机关比较重要的一项行政权力。
行政确认行为在行政立法中及行政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医疗事故纠纷,火灾赔偿纠纷等案件,首先要由行政主管部门划分事故责任。
下一步的具体损害赔偿的额度,及违法一方当事人应该接受的行政处罚及其他法律责任,都应依据事故责任认定书中所确认的责任比例来确定。
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都是通过行政机关的确认来实现。
所以行政确认的正确与否对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财产及人身都会造成重大影响。
由此可见,行政确认权的责任重大,其在行政法中理应占据重要的地位。
第二、行政确认行为在立法上及司法上存在的问题如前所述,行政确认在行政行为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
由于行政确认具有专属性,不可替代性的特征,行政确认权都是由具有专门技术,掌握专门业务知识的主体行使,所以对行政确认权的司法监督难度较大。
加之大多的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都是由行政主管机关负责起草制订,这就更不可避免地将本部门,本行业的利益渗透到立法中,具体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两点:一、行政确认程序缺乏法律规范要使具体行政行为真正作到“合法、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就必须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内容,是不仅要遵守实体方面的法律规范,更要遵守相关的程序法。
1996年3月17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对于行政处罚行为来说,在程序上具有了一个专门的法律规范。
而对于其他行政行为,如现在讨论的行政确认,以及行政立法,行政许可等行政行为都还是无法可依。
笔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的一些原则及一些程序性的规定应当适用于其他相关行政行为的执法活动中。
例如,笔者曾办理了一起火灾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火灾实际造成甲服装厂财产损失80余万元。
公安局消防科经过现场勘查,认定火灾是由乙浴池烟囱中冒出的火星溅入了甲的房中,引燃房顶保暖层的锯沫而引起的。
消防科遂作出火灾责任认定书。
认定乙浴池承担70%责任,甲服装厂承担30%责任。
乙浴池不服,向上级公安机关申请复议,上级公安机关维持了原行政行为。
于是,乙又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
在开庭审理本案过程中,合议庭发现消防科在作出火灾责任认定具体行政行为时,末履行告知的义务。
即,未按照《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一条之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最后,法院判决撤销了公安局消防科的火灾责任认定书。
我认为,法院的判决是一次很好的司法实践。
判决诠释了行政处罚法的立法精神,对促进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
可喜的是,有些行政机关依据有关的法律原则,制订了一些在本系统适用的程序性规章,自觉地将行政行为纳入法律规范的轨道。
例如,医疗事故责任认定一直是社会反响极大的问题,有些比较复杂的医疗事故纠纷,经过区县一级、地市一级、省直一级,三级卫生行政部门的三次责任认定,却得出三个不同的结论。
有时,结论之间甚至相互矛盾。
这就说明一些医疗事故责任认定的主观随意性很大。
有人形象地将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与责任医院之间的关系比喻为父子关系。
父亲很难公正地监督评价儿子的错误行为。
而法律规定,当事人对医疗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又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这就使人产生很多的无奈。
有些地方针对这一情况制订了地方法规。
规定在作出医疗事故责任认定之前参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举行听证会。
邀请法院审判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及相关问题的专家进行听证。
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样就能使责任认定相对客观公正,从而避免暗箱操作的情况发生。
前段时间,在报纸上看到物价部门在核定社区服务收费时,参照行政处罚的规定举行听证会。
听取各方的意见后,再核定收费标准。
这无异是对实现行政行为的公开、透明、服务社会的原则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二、行政确认行为缺乏司法监督我们都认识到,行政确认行为的专业性较强,行政确认权只能由特定的行政机关行使。
所以,有些行政法律规定,因行政确认发生争议时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机关的裁决是终局裁决。
但是,现在出现的问题是,一但行政机关徇私枉法作出了确有错误的行政确认,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时该怎么办?这是否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原则相悖?这类的案例在实践中是很多的,引发了很多社会不稳定因素。
笔者在行政诉讼法实施初期的1992年,办理了一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
原告的丈夫甲某在骑自行车下班回家途中,被乙某驾驶的东风牌卡车从后面撞上,当场死亡。
交警队现场勘查,认定乙某的汽车左刹车不灵敏,在刹车时造成汽车跑偏而发生交通事故。
并且,乙某的汽车车喇叭也失灵。
根据以上的事实,本案交通事故的是非责任是很清楚的了。
而让人无法相信,无法接受的事实却是,交警队在事故责任认定书中认定,甲和乙对事故各负50%责任,各打了五十大板。
当时并没有证据证明甲有违章骑自行车的情况,甲被无故撞死,却又要承担莫须有的50%事故责任,实在是天大的冤屈。
原告到上级交警队申请复议,上级交警队官官相护维持了原认定。
原告又到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结果在诉讼过程中的1992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与公安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
该通知规定“当事人仅就公安机关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伤残评定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法院不予受理……法院在审理损害赔偿民事案件及交通肇事刑事案件时,经审查认为公安机关所作出的责任认定,伤残评定确属不妥,则不予采信。
以法院认定的事实作为定案的依据。
”后来,法院根据该通知规定,驳回了原告的行政诉讼请求。
原告只好又到法院民庭提起损害赔偿诉讼。
在审理损害赔偿纠纷时,又涉及到公安局的责任认定书的效力的问题。
原告要求法院撤销责任认定书,法院也很为难,最后案件以调解结案。
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公安机关所作出的责任认定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而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发现它有错误又可以不予采信它。
那么,责任认定书的法律效力何在?该“通知”的内容前后矛盾,很显然是审判机关与行政机关相互妥协的产物。
而在人们的法律意识中,法律是不允许妥协的,对的就是合法的,错的就是违法的。
类似本案情况,侵犯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案例还有很多。
1997年7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该法对于完善公路的管理,发展交通事业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令人遗憾的是,该法对于公路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受司法监督。
当事人不服时是否有权在15日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却未作出任何规定。
有这样一起公路占地纠纷很令人深思。
甲某的住房座落在某市郊区的公路旁。
房屋因年久失修,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经过城建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及土地管理部门的批准。
甲某将旧房拆除,在原基础上又翻盖房屋。
结果房屋大框刚盖好,正准备上房瓦时,市公路管理处的执法人员赶来。
说甲的房屋盖在了公路“红线区”范围内(路基15米范围内),责令甲某停止施工,并在一周内将房屋扒掉。
一周后,执法人员看甲某没有自行扒房,就开来一辆推土机,强行将房屋推倒。
后来,甲某四处上访告状。
公路管理处又变更了处罚决定,保留了甲某原宅基地三分之二的面积。
这起纠纷存在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甲某的新房盖在了“红线”范围内,妨碍了交通应当拆除。
那么,在房屋翻盖前的旧房也在“红线”范围内,当初为什么不让拆除呢?说来道理也简单,因为甲某的房屋在前,公路在后,如果拆旧房的话,国家需要对旧房进行补偿。
那么,旧房丧失了使用价值,并且存在危险,甲某应当到何处去盖房呢?城建规划及土地部门已批准甲某建房,他们批准建房的权力大,还是公路管理处裁决拆房的权力大?最严重的是公路法自身存在的立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