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实验指导
生态学实践教学的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1.实践教学大纲生态学野外实习属于实践性课程,学生应在修完生态学以及环境科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参加本实习。
本实习课程主要包括生态学中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部分的内容,此外还包括部分生物学基础、自然地理(土壤部分)和环境教育的内容。
本实践实习在有关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实地学习有关生态学研究的野外调查、实验以及有关数据的处理总结方法,进而完成实习报告、研究论文的编写。
通过本实习,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以及与此有关的生物学基础、自然地理和环境教育的野外工作技能。
同时可以结合环境科学专业背景,将在实践实习中学得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具体工作中(如生态市、生态乡镇的评价、规划与建设中)。
实践项目内容1:生境选择与生态因子的测定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
各单因子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环境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并对生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
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地段,了解环境因子及其变化趋势,加深对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规律的认识。
选择不同地段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测定,比较不同群落小气候的差异。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规律,学会一些常用小气候测定仪,具体基本内容如下:(1)太阳辐射、风速,风向观、空气湿度的观测记录(辐射仪,照度计、通风干湿表等小型仪器观测使用)及小气候综合观测站。
(2)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测量、降雨观测记录(时间待定)、罗盘,海拔表、手持GPS的使用(不同群落土壤表层温度计,土壤深层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等安装方法及观测)。
实践项目内容2:生物取样技术通过本实验教学,让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有个亲历感受,从植物、动物(包括水体动物、土壤动物)等方面了解生物野外调查常用的几种方法。
在植物群落的调查中,需要掌握最小样方面积,掌握乔、灌、草不同植物群落的样方、样线、无样方技术的调查操作和统计。
生态学实验指导汇总
实验一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实验目的】(1)认识并练习判断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范围的方法。
(2)认识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等因子的耐受限度和范围不同,这种不同的耐受性与其分布生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加深对Shelford 耐受性定律的理解。
(3)认识影响鱼类耐受能力的因素。
【实验器材】1、实验动物:鲤鱼(Cyprinus carpio)、鲫鱼(Carassius auratus)等。
2、设备与试剂光照培养箱、温度计、天平、加热棒、容纳箱、玻璃棒等【方法与步骤】1、观察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1)建立环境温度梯度(5℃,室温20~25℃,35℃)。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暴露在5℃、室温和35℃下30分钟。
观察行为。
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观察在该温度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注:将动物放入低温(高温)环境中后,如果动物马上出现死亡,说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应适当提高(降低)2~3℃再观测。
同时观察并比较室温条件下各鱼的行为。
(4)将鱼类在高温和低温出现死亡的温度条件下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1中。
表1-1 极端温度下不同鱼类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2 观察不同淡水鱼类对盐度的耐受能力(1)建立盐度梯度(20‰,30‰,40‰)。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放入20‰,30‰,40‰的盐度环境中,同上观察其行为30分钟。
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继续观察在该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4)将鱼类在各盐度条件的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2中。
表1-2鱼类对盐度的耐受性观测结果记录表【结果与分析】1、依据表中记录结果,以时间为横坐标、死亡率为纵坐标作图。
2、各组根据实验结果,结合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等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各组间的差异,评估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生态学实验指导书
生态学实验指导书地理科学与园林专业二零一三年七月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实验一巢式样方设置一、实验目的和意义为了更好的理解巢式样方调查基本概念,熟悉生态调查的过程和步骤,通过具体操作、实践,掌握其样地设置方法,为以后野外生态调查确定最小调查样方面积打下基础。
二、实验工具每组钢2m的卷尺1个、记录夹1个、铅笔1支、橡皮1个、记录表1-4张,枝剪1把、计算器1个、坐标纸1纸。
三、实验内容在宝山校区相宝山灌草丛地段,选取了一个较典型区域(能基本代表这一地段总体情况,即为典型),作为本试验地块设置巢式样方。
测量完成后,确定这片灌草丛的调查样方的面积应为多少为宜。
具体操作:在选定地段任选一点作为起始点,设置一定大小的样方面积作为巢式样方初始面积(一般以10cm×10cm,的距形样方,样方的四个顶角均为90度),记录样方中植物有多少种,然后再将该面积扩大1倍,并记录扩大后样方中植物的种数变化,样方内种数增加,需再扩大1倍样方面积。
如初始面积100cm2的样方中观测到的植物种数为5种,扩大1倍面积后,即样方面积为200cm2样方中植物的种数为8种,增加了3种,说明样方中的草本植物种数在增加,就需要再将样方面积扩大,即样方面积扩大到400cm2再观测样方中的植物种数,如果是10种,说明种数还在增加,再扩大样方面积,直到样方面积增大而草本植物种类不再增加时,巢式样方设置完成。
下面是一次设置巢式样方的记录整理。
表1 巢式样方调查结果记录结果表样方面积(cm2) 100 200 400 800 1600 3200 6400 12800 植物种数(种) 4 5 8 12 16 18 20 20巢式样方主,设置如下图:四、实验结果分析为了直观反应实验结果,将表1中数据制作出种-样方面积2维坐标图,一般情况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种-样方面积的一元线性模型Y=a+bX,参数a和b 值,再在坐标纸上描绘出模型图,根据模型曲线的趋势判断样方面积(也可直接将调查的种-面积数据绘在坐标纸上)。
生态学实验指导书
生态学实验指导书(园林、园艺、林学等专业用)刘龙昌周洲赵西平编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二○○七年六月河南科技大学学生实验守那么1.实验前要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和有关基础理论,并同意实验指导人员的检查。
不然,不得参加实验。
2.学生必需按时到实验室上实验课。
进入实验室后应维持室内安静整洁,不准抽烟、随地吐痰和将赃物带入室内。
3.做实验时必需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服从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
4.爱惜仪器设备、节约利用材料,未经许可不得动用与本次实验无关的仪器和其它设施,不准将室内物品带出室外。
5.实验中要细心观看,认真记录各类数据,不得马虎从事,不得剽窃他人数据,不得擅自离开操作职位。
6.实验时必需注意平安,避免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假设发生事故迅速采取有效方法,包括切断电源等,并注意爱惜现场,及时向指导人员报告。
7.实验完毕后,要将利用的仪器设备、工具等整理整齐,打扫实验场地,交检实验记录,经实验指导人员同意后方可离开。
8.凡损坏仪器设备和工具者应主动说明缘故,并同意检查,填写报废单或损坏情形报告,依照具体情形进行处置。
凡不遵守操作规程或擅自动用其它仪器设备造成损坏者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置。
摘自:河科大教〔2007〕19号河南科技大学实验设备借用与补偿制度一、借用制度1.常规仪器设备校内互借,经所属实验室主任同意,借用方填写借用记录薄,两边严格交接手续。
校外原那么上不借,特殊情形经院(系)、实验室及实验室与设备治理处三方同意并填写借用记录薄,担保人签字担保,并收押金方可借出。
2.大精设备不外借。
校内借历时,设备技术人员应随机操作或指导。
3.计量仪器不准借用。
4.私人不准借用校内各类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
二、补偿制度人为造成实验设备丢失、损坏者,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另按以下规定进行经济补偿。
1.教职工损坏、丢失实验仪器设备,修复后不阻碍利用者,补偿全数修理费。
如阻碍利用精度者,最低可按原价的5%补偿。
生态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的若干细节问题
和相 对数 量调查方法 , 绝对数量调查方 法主要包括样方法 、 标记 重捕 法 、 除取样 法 , 去 而现 在多数高校 的实验课 仅开出标记重捕 法; 对相对 数量调查方法 的教学则更少 。
在 现 有 的实 验 教 材 中还 没 有 体现 。 6 对 策 与 建 议 61 强 化 实 验 教 材 建设 .
实验教学 任务包 括两方 面 内容 , 是加深对 理论 知识 的理 一
解; 而是掌握相关 的研究法与技术 。 目前各高校生态学专业 多
通过开设一 门课程 (生态学基础》 普通 生态学》 , 《 或《 )在一个 学期 内完成理论教学 。由于生态学实验中的部 分内容受 到气候 、 地理 等 因素 的限制 , 使生态 学理论 教学 与实验教 学在时 间上相互脱 节; 又由于现在要求实验部分 独立设课 、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 学的 教师不 同使得理论课 与实验课脱节更 为严重 。这样做 的后 果往 往是学生不知道所做 的实验与哪部分理论相对应 , 因是理论知 原 识可能已经学过很长时 间了或者可能是理论课 还没开讲 。 3 实验课 内容的通识性不强 生态学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现的是生态学的基础理论 内容 , 目前 由于各高校所处 的地理位置 、 气候条件不 同 , 经济 发展 和地 方特色迥异 , 开设的生态学 实验内容也各有侧重 ; 往往是根 据 自
2 实 验 课 与 理论 课脱 节
重点高校 除外 )很多高精尖仪 器由于价格较高而令许 多较 为前 ,
沿 的实验 无法正常开展 , 即使建设专用或共 用实验平台 , 不可 也 能让一个 本科生去独立操作 ; 最终制约 了学 生利用新方法 、 新技 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 , 的研究方法的应 新 用也表现 出滞后性 , 如种群空间格局分析仍然停 留在一个空间尺 度分 析上 , 而对 于格 局纹理 、 强度等空间尺度 的研究方 法与技术
生态学实验
一、实验课题:草履虫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测定二、文献综述:在自然条件,因受空间、食物等必需资源的限制,动物种群不可能连续的按几何级数增长,个体间对资源的竞争相应增加,以致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存活率,使种群增长率下降,种群数量停止增加甚至下降。
逻辑斯蒂方程是描述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种群增长规律的一个最佳数学模型。
①在18~20℃环境中,草履虫每天分裂一次。
②当培养液有限时,至一定时间,草履虫的分裂即受到限制。
如果不补充营养液,种群密度将饱和甚至下降,其种群增长规律符合逻辑斯蒂模型。
其微分公式是:dN/dt=rN(1-N/K) N为种群大小;K为环境最大容纳量;t为时间;r为瞬时增长率。
①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等..基础生态学.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②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③牛翠娟,娄安如,基础生态学实验指导.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三、实验目的和要求:1.了解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方式,理解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
2.学习种群大小的检验、种群增长模型的建立、参数的估计以及种群增长曲线的拟合等实验技术。
3、通过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实验,认识到环境资源是有限的,任何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都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
4、加深对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理解与认识,深刻领会该模型中生物学特性参数r与环境因子参数—生态学特性参数K的重要作用。
5、学会如何通过实验估计出这两个参数和进行曲线拟合。
四、实验条件:实验材料:纯培养的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实验试剂:鲁哥氏固定液实验器材:光照培养箱,实体显微镜,凹玻片,1 000 mL烧杯,100 ml量筒,移液管(0.1 ml,5ml),洗耳球、1kw电炉,普通天平,干稻草,50 mL锥形瓶,纱布,橡皮筋,自胶布条,封口膜,标记笔,细胞计数器,自制的观测数据记录表格。
五、实验原理及方法:世代重叠种群在无限环境中呈现J-型增长。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讲解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浙江林学院生态学科二○○七年一月目录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2)实验二不同树种的比叶面积测定 (4)实验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6)实习一森林群落调查实习之一——样方法 (8)实习二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二点一象限法 (18)实习三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三——样线接触法 (22)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植物群落与环境是不可分的。
任何一个植物群落在形成的过程中,植物不仅对环境具有适应能力,而且对环境也有巨大的改造作用。
随着植物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
植物群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
植物群落内的各生物物种在它们自己创造的环境中,井然有序地生活着。
不同的植物群落,其群落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差异。
【实验目的】(1)在掌握光照强度、温湿度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内的光照强度、湿度和大气湿度等生态因子进行测定。
(2)认识不同植物群落内部生态因子以及植物群落与裸地间生态因子的差异。
【实验器材】便携式光照度计,温湿度记录仪,风速测定仪,钢卷尺。
【方法与步骤】(一)植物群落内光照强度的测定(1)选取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
(2)分别在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下,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见表1-1)。
(3)选择一空旷无林地(最好地面无植被覆盖)作为对照,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二)植物群落内温湿度的测定在上述同样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以及对照地中,实施大气温湿度的测定:(1)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在1.5m高处,均匀选取5个点,测定每一点的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的数值(见表1-2)。
(2)同时在空旷无林地的1.5m高处,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生态学实验指导新
生态学实验指导学院:专业:年级:姓名:福建农林大学实验1植物的生态适应性观测【实验目的】1、熟悉野外生态环境调查的基本方法2、掌握主要生态因子的对比观测方法及相关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3、掌握生态型、生活型的观测研究方法4、掌握植物对生态因子适应性研究的方法,验证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强化学生对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生物对周围环境适应的理解。
5、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中,不仅受到各生态因子的制约和束缚,同时也能明显地改变各生态因子。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生态因子的测定及植物生态型和生活型的观测,使学生掌握生态因子、生态型、生活型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并通过不同生态环境植物形态和生理生态特征的比较,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实验器材】全球定位系统(GPS)、海拔仪、测高器、便携式气象站、数显照度计、紫外辐照计、热球式风速测定仪、温湿度表、数字温度表、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表、叶绿素测定仪、电导率仪、真空泵、离心机、真空干燥器、电子天平、人工气候箱、分光光度计、活体叶面积仪、显微镜、目镜测微尺、物镜测微尺、罗盘、竹竿、皮尺、卷尺、记录笔、记录纸、直尺、游标卡尺、低温冰箱、培养皿、烧杯、塑料方盘、具塞试管、移液器、洗瓶、玻棒、镊子、滤纸等。
【实验设计提示】选择1—2种在自然生长的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的个体中取样品,或取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培养植物的样品(可选择某一生态因子,设定一定的梯度)。
在实验室测定样品的形态解剖结构指标、生理生化指标或基因组水平和蛋白质组水平的变异。
详细记录测定结果(包括照片等)。
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比的环境条件是否需要有较明显的区别?每一环境条件下的样品数量?应根据具体的植物和设定的环境条件选取和测定哪些指标?【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Lotka-–-Volterra-捕食者-–-猎物模型模拟电子教案
L o t k a-–-V o l t e r r a-捕食者-–-猎物模型模拟基础生态学实验Lotka – Volterra 捕食者–猎物模型模拟姓名王超杰学号 201311202926实验日期 2015年5月14日同组成员董婉莹马月娇哈斯耶提沈丹一、【实验原理】Lotka-Volterra捕食者-猎物模型是对逻辑斯蒂模型的延伸。
它假设:除不是这存在外,猎物生活于理想环境中(其出生率与死亡率与种群密度无关);捕食者的环境同样是理想的,其种群增长只收到可获得的猎物的数量限制。
本实验利用模拟软件模拟Lotka-Volterra捕食者-猎物模型,并以此研究该模型的规律特点。
捕食者—猎物模型简单化假设:①相互关系中仅有一种捕食者和一种猎物。
②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阀值以下,猎物数量种数量就上升,而捕食者数量如果增多,猎物种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猎物数量上升到某一阀值,捕食者数量就增多,而猎物种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
③猎物种群在没有捕食者存在的情况下按指数增长,捕食者种群在没有猎物的条件下就按指数减少。
因此有猎物方程:dN/dt=r1N-C1 PN;捕食者方程:dP/dt=-r2P+C2PN。
其中N和P分别指猎物和捕食者密度,r1 为猎物种群增长率,-r2为捕食者的死亡率,t为时间,C1为捕食者发现和进攻猎物的效率,即平均每一捕食者捕杀猎物的常数,C2为捕食者利用猎物而转变为更多捕食者的捕食常数。
Lotka-Volterra捕食者-猎物模型揭示了这种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数量动态是此消彼长、往复振荡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目的】在掌握Lotka-Volterra 捕食者-猎物模型的生态学意义与各参数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参数值的大小,在计算机模拟捕食者种群与猎物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从而加深对该模型的认识。
三、【实验器材】Windows 操作系统对的计算平台,具有年龄结构的种群增长模型的计算机模拟运行软件Populus。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Ecology research method一、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使学生直观地加深理解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原理和规律,掌握生态学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基本方法、手段和技巧。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仔细认真的实验操作,了解实验的原理及步骤,并通过实验过程的体验,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 —掌握开展生态研究、生态设计创新所需的必要的操作技能。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开展生态规划与设计。
(二)理解生态学理论、原理和规律。
(三)掌握开展生态学室内研究、野外调查和实践应用的基本方法、手段和技巧,学会使用生态学研究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
四、实验项目设置情况五、各实验项目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生态因子的综合测定4学时(一)实验目的要求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及一些常见的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太阳辐射仪(或照度计)、水银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风速测定仪、罗盘、竹竿、皮尺、卷尺、记录笔、记录纸等。
(三)实验内容1. 太阳辐射量调节太阳辐射仪到水平位置,连接辐射仪与辐射电流表;或调整照度计至“0”的位置,测下列项目:(1)总太阳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的探头直接暴露于太阳辐射下,待辐射电流表稳定后,记录读数,— 2 —通过换算得出总太阳辐射量。
(2)散射辐射量在太阳辐射仪上面的一定高度,用黑色遮阳板遮住太阳辐射的直射部分,待辐射电流稳定后,记录读数。
(3)直射辐射量等于太阳总辐射与散射辐射量之差。
(4)地面反射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探头朝向地面,并与地面平行,待辐射电流表读数稳定后,记录读数。
2. 气温和土温(1)将一根竹竿(2~4m)垂直于地面,从地面起每隔50cm放一支温度计(注意不要让太阳光直射探头或温度计的下部,可用黑色遮阳板遮住阳光)。
生态学实验
– 1、植物群落调查; – 2、种群分布、群落种类组成分析、物种多样性与均匀度 分析、群落生活型分析。
• 实验目的及要求:
– – – – 1、掌握种群和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 2、了解群落结构分析方法; 3、掌握群落物种多样性计算的基本方法; 4、了解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 主要仪器设备:
– GPS、皮尺、卷尺等。
• 实验原理:
– 1.取样方法——样方法
• 取样就是代表性群落的选取或确定,包括样地设置的方法、
范围大小等。
• 样地大小的确定一般采用巢式样方法,通过绘制种——面
积曲线来确定。
• 样地大小
巢氏取样法
种- 面积曲线
不同群落类型最小面积经验值
群 地 苔 沙 干 草 高 灌 温 热 落 衣 藓 丘 草 草 带 带 森 雨 类 群 群 群 型 落 落 落 原 甸 地 丛 林 林 群 落 最 小 面 积 0.1~0.4 ㎡ 1~4㎡ 1~10㎡ 1~25㎡ 1~50㎡ 5~50㎡ 10~50㎡ 200~500㎡ 500~4000㎡
– 3.调查记录 :
• 调查都要做调查记录,群落调查也不例外。调查记录内 容、项目随研究目的不同而不同,但其原则是不宜罗列
太繁琐、太细致,以免影响调查进度。研究群落组成和
结构,可使用群落调查表格,群落调查表格根据研究目 的和对象而制定。 • 植物名称一栏,一行记录一个个体。胸径在野外测定时, 往往先测定胸围,再据胸围与胸径的关系推算胸径。用
• 仪器设备:
– 铲子、筛子、PVC管、锤子、油浴消化装置、 三角锥瓶、秒表等。
• 实验试剂及其配置: • 0.4N 的K2Cr2O7-H2SO4溶液:称取重铬酸钾 20g溶于500ml蒸馏水,后缓慢加入浓硫酸 500ml,并不断搅拌,贮于试剂瓶中备用。 • 邻啡罗啉指示剂:称取邻啡罗啉1.485g与 0.695gFeSO4·7H2O溶于100ml水中。 • 0.2NFeSO4溶液:称取硫酸亚铁56.0g溶于水 中,加5ml浓硫酸,定容至1000ml,用前标 定。
生态学实验指导讲解
实验一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实验目的】(1)认识并练习判断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范围的方法。
(2)认识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等因子的耐受限度和范围不同,这种不同的耐受性与其分布生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加深对Shelford 耐受性定律的理解。
(3)认识影响鱼类耐受能力的因素。
【实验器材】1、实验动物:鲤鱼(Cyprinus carpio)、鲫鱼(Carassius auratus)等。
2、设备与试剂光照培养箱、温度计、天平、加热棒、容纳箱、玻璃棒等【方法与步骤】1、观察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1)建立环境温度梯度(5℃,室温20~25℃,35℃)。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暴露在5℃、室温和35℃下30分钟。
观察行为。
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观察在该温度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注:将动物放入低温(高温)环境中后,如果动物马上出现死亡,说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应适当提高(降低)2~3℃再观测。
同时观察并比较室温条件下各鱼的行为。
(4)将鱼类在高温和低温出现死亡的温度条件下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1中。
表1-1 极端温度下不同鱼类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2 观察不同淡水鱼类对盐度的耐受能力(1)建立盐度梯度(20‰,30‰,40‰)。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放入20‰,30‰,40‰的盐度环境中,同上观察其行为30分钟。
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继续观察在该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4)将鱼类在各盐度条件的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2中。
表1-2鱼类对盐度的耐受性观测结果记录表【结果与分析】1、依据表中记录结果,以时间为横坐标、死亡率为纵坐标作图。
2、各组根据实验结果,结合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等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各组间的差异,评估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生态学实验报告3 生物气候图的绘制
生物气候图的绘制报告人:彭朝勇实验日期:2017.3.31 周五56节一、实验原理。
植被是指覆盖一个区域的植物群落。
某一地区植被的类型,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其中的气候条件的影响更为重要。
因此,每种气候条件下都有它特有的植被类型,特别是水热组合状况在决定植被类型中起着重要作用。
Walter生物气候图解能较好的反映水、热二者综合的气候特点,是目前解释植被分布规律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Walter生物气候图解主要是用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的匹配关系来表示生物气候类型。
通常以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为两个纵坐标(右边为降水量,左边为温度),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为P=2T(其中P为月平均降水量,T为月平均降水量),而用一年中的12个月份作为横坐标。
二、实验目的1.学习生物气候图的绘制方法。
2.加深理解植被分布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预测研究区域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三、实验器材1.气象资料:查阅国内气象站台的报告,检索地区逐月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资料以及最低、最高温度等气象数据。
2. 实验器材:坐标纸,直尺,铅笔,橡皮。
四、实验过程1.气象数据的整理根据收集到的多年气象数据,计算出试验用数据的气象站点的逐月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统计出最低日均温度低于0℃的月份和绝对最低温度低于0℃的月份。
2.坐标轴刻度的确定(1)按P=2T分别建立两条纵轴(降水与温度)的坐标刻度值,每个刻度的大小视站点逐月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量的具体数值大小而定,如月平均降水量温度曲线1刻度等于10℃,则月平均降水刻度1格等于20mm。
若月平均降水量超过100mm,则刻度单位缩小1/10。
(2)以两条均分为12段(代表12个月)的平行直线作为横坐标,并从左至右依次标出1月、2月、3月、…、12月。
3.生物气候图的绘制根据上述确定的坐标体系以及计算出来的逐月年降水量和逐月年平均温度,在坐标纸上绘制年平均降水量曲线和年平均温度曲线,并标定图示。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井冈山大学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摘要:关键词:0 前言1 调查方法 1.1 样地选择:调查时间为2021年4月~5月,调查采用样方法。
选择井冈山大学校本部医护室侧面湿地松地,植被类型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地形为山地地带,地势较陡,面积约为5×5m2,在设立的样地内进行植物群落学和多样性调查。
1.2 植物资源调查:乔木层记录植物的种名、株数、高度、胸径、盖度及生长状况;灌木层和草本层记录每种植物的种名、盖度、高度及生长状况等信息(草本不包括野生种类)。
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显著度、相对重要值、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并进行分析讨论。
1.3 生命表的编制生命表是表达种群死亡过程的有力工具。
通过编制生命表,可获得有关种群存活率、存活曲线、生命期望、世代净增殖率、增长率等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我们依据生物性质划分年龄阶段,作为表中最左边的一列x,观察同一时期出生的同一群生物从出生到死亡各年龄阶段开始时的存活情况,将观测值nx列再x值右边一栏,根据这些值即可算出表中其他栏目数据。
p58 1.4 不同类型群落比较研究90通过对天然次生林群落与人工林群落的对比研究,探寻天然次生林群落与人工林群落在群落组成、结构群落的发展趋势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差异,充分认识自然群落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稳定性以及对环境改造作用的重要性。
p90 2 数据整理群落的结构特性及多样性分析85 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分析方法植物群落调查中,必须了解各种群在群落中的数量特征,对物种组成进行数量分析是近代群落分析方法的基础。
选用的描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其他数据如下:多度:样地内各植物种的个体数。
相对多度:某物种个体数占样地内所有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多度=某物种个体数/所有物种个体数×100% 频度:某物种出现于样方的次数。
相对频度:某物种的频度占所有物种频度之和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频度=某物种的频度/所有物种的频度之和×100% 显著度:某一物种的胸高(1.3m)断面积之和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Lincoln指数法、去除取样法估计种群数量大小
基础生态学实验Lincoln指数法、去除取样法估计种群数量大小实验一:Lincoln指数法估计种群数量大小【实验原理】1、标记重捕法通常用于估计在一个有比较明显界限的区域内的动物种群数量大小。
具体方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是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之一。
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
其原理为标记动物在第二次抽样样品所占的比例与所有标记动物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相同。
2、假设条件:种群总数/最初标记数=取样总数/样本中标记个体数(p/a=n/r)。
3、假设条件成立的前提:(1)标记方法不能影响个体的正常活动;(2)标记保留时间不能短于实验时;(3)取样前标记个体的混合要充分;(4)个体间相等的被捕概率;(5)种群是相对封闭的;(6)实验期间没有出生和死亡。
【实验步骤】1、每一小组取一个黑布袋,袋中装入白色围棋子;2. 每组装入黑色棋子50个,将数值添入表中,并与白棋子混合均匀;3. 用80ml烧杯随机取一烧杯棋子,记录其中的总棋子数和黑棋子数.将取出的棋子倒回袋中再次混合.重复此过程5次,并填于下表;4. 据表得出5个p值,求平均值p,比较总数估计值p和总数实际值P;【实验结果】表一:Lincoln指数法实验记录(p/a=n/r;a=50)【实验分析与讨论】我们组重复做了10次试验,总的平均值为220,实际总数为232,方差为33.62。
实验得出的理论总数与实际总数吻合度较高,说明标记重捕法在满足假设条件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值的参考价值很大。
但考虑到实际自然状态下一般不能满足假设条件,故认为此方法在活动范围大,种群数量不稳定的物种中不适用。
而本次试验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1、要使黑白棋子充分混合,这样可以使每次取样时每个棋子被取到的概率相等,最后得出的实验结果才较为准确。
(完整版)生态学实验指导汇总,推荐文档
实验一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实验目的】(1)认识并练习判断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范围的方法。
(2)认识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等因子的耐受限度和范围不同,这种不同的耐受性与其分布生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加深对Shelford耐受性定律的理解。
(3)认识影响鱼类耐受能力的因素。
【实验器材】1、实验动物:鲤鱼(Cyprinus carpio)、鲫鱼(Carassius auratus)等。
2、设备与试剂光照培养箱、温度计、天平、加热棒、容纳箱、玻璃棒等【方法与步骤】1、观察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1)建立环境温度梯度(5℃,室温20~25℃,35℃)。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暴露在5℃、室温和35℃下30分钟。
观察行为。
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观察在该温度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注:将动物放入低温(高温)环境中后,如果动物马上出现死亡,说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应适当提高(降低)2~3℃再观测。
同时观察并比较室温条件下各鱼的行为。
(4)将鱼类在高温和低温出现死亡的温度条件下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1中。
表1-1 极端温度下不同鱼类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5℃下随时间(分钟)的死亡率%35℃下随时间(分钟)的死亡率%动物种体重驯化背景3060903060902 观察不同淡水鱼类对盐度的耐受能力(1)建立盐度梯度(20‰,30‰,40‰)。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放入20‰,30‰,40‰的盐度环境中,同上观察其行为30分钟。
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继续观察在该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4)将鱼类在各盐度条件的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2中。
表1-2鱼类对盐度的耐受性观测结果记录表动物体驯5℃下随时间(分钟)35℃下随时间(分钟)的死亡率%的死亡率%种重化背景306090306090【结果与分析】1、依据表中记录结果,以时间为横坐标、死亡率为纵坐标作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生态学实验
教学大纲
[学时安排]
基础生态学实验课程是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每周2学时,共32学时。
[课程目的]
在基础生态学实验中巩固和扩展课堂讲授的生态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当前生态学实验常用的先进仪器的使用,了解当今生态学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室条件和所学知识分析处理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实验生态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主要内容]
基础生态学实验内容涵盖了生态学中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四大部分。
实验对象涉及植物和动物。
在强调微观与宏观、室内与室外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用生态学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设计与完成实验的能力。
此外,在生态学实验中我们增设了种群之间各种相互关系的虚拟模拟实验,使本科生得到了虚拟实验的训练,增强了对生态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在生态学实验教学中还配合以录像等教学辅助活动,使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丰富多采的群落类型及其它们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章生态学研究的基础知识与训练本章的目的是帮助没有生态学基础的学生在动手开始生态学实验训练之前,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有助于生态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
学好本章知识和方法将为学
生在后几章的实验训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做好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撰写实验报告提供良好基础。
第一节生态学研究文献检索
第二节生态学实验设计
第三节生态学野外调查与采样
第四节生态学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五节撰写研究论文或报告
第六节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第七节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八节3S技术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辨证的。
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
通过本章中的八个实验,使学生们能够充分理解生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实验一环境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
实验二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实验三温度对动物能量代谢的影响
实验四生物气候图的绘制方法
实验五树木年轮与气候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测定
实验六光周期对动物生长、性腺发育的影响
实验七渗透压及其对生物细胞的影响
实验八环境(水)因子对植物结构的影响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
本章共有十一个实验。
实验内容涵盖了种群数量大小的估算方法,生命表的编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种群间及种群内相互作用的模拟实验、以及当前生态学前沿研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技术与资源分配策略研究。
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理解种群间及种群内相互作用以及数量变化规律。
实验一Lincoln指数法估计种群数量大小
实验二去除取样法估计种群数量大小
实验三植物种群密度和分布型的野外观测
实验四生命表的编制
实验五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实验六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模拟实验
实验七年龄结构化的种群增长
实验八资源竞争模型
实验九Lotka—Volterra 捕食者—猎物模型模拟
实验十运用表型相关方法分析植物的资源分配策略
实验十一利用等位酶标记研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
本章中的七个实验包含了植物群落的内部环境、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环
境对群落分布的影响、群落过渡带、排序与分类以及利用先进的生态学仪器测定植物群落初级生产力高低的内容。
对于这些实验内容的掌握不仅可以深刻理解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而且通过实际的室内与野外实验还可以掌握群落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实验二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定
实验三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作用的分析
实验四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群落特性的比较
实验五植物群落过渡带生态学特征的调查分析
实验六植物群落的排序与分类
实验七光合速率测定——从叶片到群落
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本章中的七个实验涉及到了水生与陆地两大生态系统。
这些实验不仅研究了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力的测定、不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测定、营养结构的观测以及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的因素等实验,而且还研究了当前人们所关心的生态学问题——如何防止森林火灾以及水华如何监测预防的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使学生们在掌握生态系统研究方法的同时,认识到生态学在解决当前人们所关心的许多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实验一淡水水域初级生产力的测定与分析
实验二不同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测定
实验三森林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层的分解速率及其含水率与可燃性特性的测定
实验四水生生态系统中氮、磷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实验五河流与湖泊(池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观测实验六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的因素
附件:生态学实验教学录像
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2,太白山植被
3,神秘的三角洲
4,雨林冒险家
5,走进针叶林
6,大堡礁
7,什么是荒漠
8,红树林
9,神农架植被考察
10,北极冰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