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技能比赛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教学设计
《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把握作者欧·亨利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创作特点。
(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以纽约Greenwich 村的一所破旧的公寓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濒临死亡的画家贝尔曼先生为了拯救邻居女孩苏的生命,创作了一幅神奇的常春藤叶画作,最终使女孩奇迹般地康复。
2.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题。
3.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主题,思考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意义。
5. 写作练习:借鉴作者的写作风格,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创作一篇短篇小说。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者写作风格和创作特点的理解。
3.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及对作品主题的思考。
4. 学生写作练习的成果及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创新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文本:《的常春藤叶》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欧·亨利的作品介绍和分析。
3. 网络资源:相关文学网站和论坛,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4.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
《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1.2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生命的价值。
1.3学习并运用描写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深入解读小说。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生命的宝贵,珍惜当下。
3.2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形象。
1.2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1.1掌握描写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欧·亨利及其作品《的常春藤叶》的背景。
2.学生分享对欧·亨利及其作品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四、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的理解。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生命的作文。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二、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描写手法。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作文。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的常春藤叶》的读后感。
2.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范文
《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运用想象力,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增强阅读积极性。
感受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光辉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方面。
2. 教学重点: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解读。
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 教学难点:作品所体现的人性光辉和道德观念的感悟。
运用想象力,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氛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音频等资源,创造情境,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简介作者及其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评和总结。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氛围。
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光辉和道德观念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强调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道德观念。
四、课后作业2. 让学生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分析,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阅读鉴赏能力。
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进步。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本的深层含义。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教学设计
《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运用象征分析法,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的人文关怀,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正能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分析故事背景及人物关系介绍详细解析故事情节,揭示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中的象征元素,如常春藤叶、老画家等2.2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等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搜集有关作者欧·亨利的资料,了解其作品特点准备相关象征手法的案例,以便课堂上进行分析3.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进入学习状态3.3 文本分析逐段解析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题运用象征分析法,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3.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邀请学生发言,谈谈对作品主题和象征手法的看法3.5 写作练习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反馈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4.2 课后作业评价审阅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评价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给出改进建议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的常春藤叶》原文作者欧·亨利的简介5.2 网络资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网络文章、视频等资源5.3 教学用品投影仪、电脑、白板等教学设备教案、课件、读后感写作纸张等教学资料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自主阅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6.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6.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象征分析法等文学鉴赏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七章:教学拓展7.1 比较分析组织学生比较《的常春藤叶》与其他相关作品的主题和手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拓宽视野7.2 主题讨论针对作品中的现实意义,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高人文素养7.3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短篇小说,锻炼写作能力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分享,互相评价、借鉴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估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8.2 教师自我提升积极参加专业培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关注教育领域的发展动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第九章:教学计划9.1 课时安排9.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作品特点,解析故事情节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进行主题讨论10.1 学生学习成果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10.2 教学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做好准备,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学生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设计(优秀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设计(优秀7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读后感篇一一阵风吹过,常春藤上的叶子沙啦沙啦地向着,几片叶子不情愿地飞离了藤蔓,投入了风儿的怀抱……我初读这篇文章,怎么看也不像欧。
亨利的作品。
比起其它文章具有的浓浓的讽刺意味风格的代表作,这篇文章要显得温和得多。
一位姑娘得了肺炎,高烧不退,她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那一株不断落叶的常春藤上,说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她就要去和死神见面了。
一位贫穷的老画家得知后,不顾风雨,在墙上画了一片树叶,可却因受寒而去世了。
真不知这是个该让人欢喜还是悲伤的故事。
这位姑娘,在绝望中获得了一丝曙光,在苍凉人生中有崇高的艺术品格的老画家却去世了!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吗?这一点的余香难道就不能挽救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吗?还是说这位老人命中注定了会是一位天使,要再那天折翼,离开这个他艰难度过一生的人世?墙上,那用丙烯颜料绘出的树叶艳得让人不忍直视,它永不会褪色,褪去那爱,那品格!《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心得体会篇二生命的美丽是我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体会最深的。
这个故事讲了生病的琼珊认为当常春藤叶掉落时,自己的生命就会结束,住在她楼下的贝尔曼先生知道后,在一个下着暴雨的夜晚,为琼珊在墙上画了一片常春藤叶,从而使琼珊战胜死神,获得生命,但是,贝尔曼先生却因淋雨得了肺炎去世了。
这个故事让我感动,让我流泪。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琼珊认为常春藤叶子掉落时,自己就要病死了,失去对生的希望。
然而,当时她还很年轻,她想去画不勒斯海湾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呢。
琼珊让我想到了社会上的那些人,自杀、吸毒……难道生命就如此不值得珍惜吗?生命是唯一的,是美丽的,有了生命就可以造福于他人,为社会、为祖国尽力。
琼珊对生命的轻视让我为她惋惜,为她难过。
第二次流泪是因为我被贝尔曼先生无私高尚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而感动。
文中的贝尔曼先生用生命画出一片绿黄色的叶子,鼓舞着琼珊,用自己宝贵的生命点燃别人对生命的希望。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教学设计
《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性关怀,培养同理心。
(2)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珍惜生活。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与人物形象的把握。
2. 象征手法的分析与创作意图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深层含义。
2. 如何从作品中发现人性关怀与生命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文本:《的常春藤叶》2. 相关资料:关于欧·亨利及其作品的介绍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激发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领会作者创作意图。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发现人性关怀。
(2)探讨作品中所传达的生命价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人性关怀。
6. 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的常春藤叶》与欧·亨利其他作品的主题异同,如《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2. 邀请学生分享课后作业的成果,相互借鉴、启发思考。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环节的积极性、主动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关注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思维敏捷性、观点独到性。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亮点与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掌握小说中的重要文学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他人命运的同情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常春藤叶》情节的把握。
(2)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分析。
(3)小说中的重要文学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人物内心活动的理解。
(2)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3)文学手法的鉴赏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
(2)简介小说的背景和基本情节。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感受。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小说《的常春藤叶》的情节,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梗概。
2. 分析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文学手法,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小说主题思想的体会和感悟。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的常春藤叶》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欧·亨利的作品介绍、评论和相关研究。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生命的赞歌”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⑴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⑴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把握主题。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四、教法学法(一)教法1.学案导学法。
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2.启发诱导法。
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3.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二)学法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
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根据预习明白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拓展,迁移延伸,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2.课堂深入研读课文,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
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2023年《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三篇
2023年《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三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能力目标:(1)能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情感目标:(1)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能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三、教学方式:文本研习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设备六、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引出欧亨利。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俄),莫泊桑(法),欧亨利(美)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
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1.请学生按照故事的发展概括小说的情节。
明确:引导学生从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概括总结。
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特点: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浓厚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人物:贝尔曼琼珊苏艾医生——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注:设置这一复述的环节,让学生能够熟悉小说的情节,同时能够抓住文本,提炼出小说三要素并概括出其特点。
2.让学生找出时间线索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最后的常春藤叶》名师教案设计范文
《的常春藤叶》名师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品味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小说文本;(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所传达的人性关怀和社会批判精神;(3)通过比较阅读,探讨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道德关怀;(2)认识小说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3)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常春藤叶》情节的把握;(2)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解读;(3)小说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和分析;(2)小说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的把握;(3)对小说在社会现实中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欧·亨利及他的作品特点;(2)介绍《的常春藤叶》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让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关注人物心理变化;(3)让学生思考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2)分组分享,解读小说主题思想;(3)全班交流,总结小说艺术特色。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强调小说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3)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拓展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的常春藤叶》,分析欧·亨利小说的艺术特色;2. 请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3. 请选择一部你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分析,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范文
《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传达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2)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感悟其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情感线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作品《的常春藤叶》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艺术特色及主题思想。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滋养。
在课后,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的常春藤叶》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情境创设: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能够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欣赏并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3)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文关怀;(2)培养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3)学会珍惜生命,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困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欣赏并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2)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腻描绘;(3)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常春藤叶,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2)简介作者欧·亨利及作品背景;(3)提问:你们认为常春藤叶象征着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2)让学生结合小说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3)让学生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2)分组展示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四、课堂小结2. 强调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及其深刻内涵;3. 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珍惜生命,坚定信念。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情节,分析你认为最感人的人物形象;2. 请以常春藤叶为题材,创作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或寓言;3. 请从小说中选取一个你认为最具象征意义的片段,进行赏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深入理解小说;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引导他们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如下是作者编辑帮大家整理的7篇较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较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重点、难点: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学习方法: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恒。
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有名短篇小说《较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简介作家及其创作情况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
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 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三)整体感知:1、学生速读课文,讲故事,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2)认识人生价值,珍惜生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提高文学素养,丰富内心世界。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短篇小说《的常春藤叶》2.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掌握、人物关系的理解、象征意义的分析3. 教学难点: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艺术特色的鉴赏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他的创作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的常春藤叶》,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目标。
四、作业布置1. 复述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阐述自己的看法。
3. 结合小说主题思想,谈谈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思维品质、合作精神等方面。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的常春藤叶》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欧·亨利的作品介绍、文学评论、相关研究文章3. 多媒体资源:与课程相关的中外文学视频、音频资料,图片等4. 网络资源:相关在线文章、论坛讨论、学术成果等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2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与探究,由分析讨论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切入点赏析结尾特点及妙处,分析理解文章主题:一是普通人之间无私的关爱,二是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间真情,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懂得关爱他人,坚定人生信念,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反思: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有三:一是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二是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情节曲折,构思巧妙,往往用一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本文的理解把握。
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的最大难点在于琼珊这个人物形象,而不是“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预习:1、初读文章,读准字音,试一试能否复述故事情节。
(用200字左右概括)2、再读文章,�3、形成书面形式将无形的学习任务变为有形,对学生是一种督促,对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好处。
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
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胜利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大家觉得结局会怎样?是的,最后他的意志垮了。
儿子死在了战场。
这样的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与其说是一支断箭,不如说是一个人的意志,既成就了一个人,也毁灭了一个人,今天我们也试图通过一片小小的藤叶,来反观人的脆弱与坚韧,人间的无奈与温情。
反思:小故事作为导语可以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用这个故事和文章中的主人公形成对比,引起学生对“信念”重要性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主题解读文本:概述故事情节要求你用两句话概括,并且两句话里都要包括课文的题目“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掌握小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小说中的艺术特色;(3)运用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2)感悟小说中的人性美和道德观念;(3)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2.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 小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解读;2. 小说中的艺术特色的分析;3.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2.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分享学习心得;3.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本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4. 联想思维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文本再创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标记重点词语和句式;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分享学习心得,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4.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本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5. 联想思维:让学生运用联想思维,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文本再创作;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第1课时:1. 导入新课:《的常春藤叶》简介2. 自主学习:阅读文本,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3. 合作探讨: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第2课时:1. 比较分析:探讨小说中的艺术特色2. 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文本再创作3. 课堂小结:总结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第3课时:1. 深入解读:分析小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2. 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解析练习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合作探讨: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巩固学习成果;4. 文本解析练习: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习效果。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2.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3.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二.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三.教学设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可结合本文明暗线进一步理解把握)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三)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这这三个问题)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024年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一等奖优秀
2024年的常春藤叶教案一等奖优秀【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悟《的常春藤叶》中的主题思想与人物情感。
2.掌握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故事情节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分析贝多芬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内心世界。
2.概括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1.理解贝多芬与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2.揭示小说的深层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学作品,如《巴黎圣母院》、《骆驼祥子》等,让学生简要介绍这些作品的主题及人物形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常春藤吗?它在文学作品中有什么象征意义?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的常春藤叶》,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教师提问:故事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简要概括。
三、分析人物形象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谈谈贝多芬的人物形象。
3.教师提问:那么,常春藤叶在故事中有什么象征意义?四、概括故事情节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按照时间顺序,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3.教师提问:这三个阶段中,哪一个阶段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请谈谈你的感受。
五、揭示主题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的常春藤叶》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主题?3.教师提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六、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深入分析贝多芬的人物形象,写一篇短文,不少于500字。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写一篇心得体会,不少于300字。
八、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重难点补充:一、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贝多芬,他在故事中是如何展现自己的性格和情感的?请大家找出描写贝多芬的句子,一起来讨论讨论。
”学生甲:“我觉得贝多芬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比如文中提到‘他的眼睛已经瞎了,但他依然用手指弹奏着琴键’。
”教师回应:“很好,贝多芬的坚韧不拔确实令人钦佩。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范文2
《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塑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途径,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和社会背景,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2)认识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提高审美情趣;(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梳理;2. 小说主题思想的探讨;3. 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4. 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塑造的解读;5. 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塑造的解读,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基本情节、人物关系、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探讨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塑造;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作者、背景和情节,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小说,梳理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为后续讨论做准备;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享心得体会;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塑造;5. 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评价小说的价值和意义;6. 总结与拓展:对小说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教师技能比赛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教师技能比赛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教学理念】现今语文教学不能单以教师的传授知识,学生完成作业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突出语文的功能——“语”和“文”,即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而这两方面需要在正确的价值观和多层次的情感为基础。
因此,本着“语”和“文”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来展开学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文本解读,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和描写手法;【课时安排】本课文安排2个课时:第2课时主要对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的作用和价值进行探究,然后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和描写手法;2.学会概括三位主人公的经历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教学难点: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导入之一:请看题目——《最后的常春藤叶》,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想到了季节、想到了价值等等;老师明确:本文之前有许多题目,如《三个人的故事》、《最后的叶子》等,但明显《最后的常春藤叶》更为有深意,更具象征性,“最后的”突出了时间性,“常春藤叶”突出了其中的内在含义。
具体有什么深意呢?就让我们来进入欧·亨利的小说。
2.提问导入之二: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谁?(复习导入法)2.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3.本篇小说三要素的安排(让学生自己在文章中寻找,并请学生概括回答):1.明确苏艾的作用,感悟贝尔曼的价值;2.通过本文培养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通过活动探讨,明确在三个主人公的经历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3.通过技法探究,对文中省略的场景进行续写或仿写。
三、情感与价值观:1.明确苏艾的作用,感悟贝尔曼的价值;2.体味并感悟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物——琼珊、苏艾、贝尔曼、医生;环境——错综复杂、狭窄、苔藓遍地、古色天香、“艺术区”情节——贝尔曼为了重塑琼珊活下去的勇气,深夜冒着风雨在墙上画下常春藤叶,而自己却因此病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语文组18吴昌晖
【教学理念】
现今语文教学不能单以教师的传授知识,学生完成作业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突出语文的功能——“语”和“文”,即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而这两方面需要在正确的价值观和多层次的情感为基础。
因此,本着“语”和“文”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来展开学习。
【教材分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篇课文,本专题重在培养学生对于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深切思考,且通过对其思考,使学生形成正确和积极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以及本篇小说三要素的安排;
2.学会概括这篇短篇小说的大意以及三个主人公的经历;
3.了解欧·亨利式的语言和作者的描写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文本解读,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和描写手法;
2.通过活动探讨,明确在三个主人公的经历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技法探究,对文中省略的场景进行续写或仿写。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明确苏艾的作用,感悟贝尔曼的价值;
2.体味并感悟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必修一的学习,在知识归整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已有一个层次的提升,在系统性地分析方面还有待提高;在对正确价值观的辨别应有一个更好的导向。
学生通过学习应在情感价值以及看待人情方面需有进一步提高。
【课时安排】
本课文安排2个课时:
第1课时主要整体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以及本篇小说三要素的安排,了解欧·亨利式的语言和作者的描写手法,学会为小说进行续写或仿写;
第2课时主要对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的作用和价值进行探究,然后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和描写手法;
2.学会概括三位主人公的经历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教学难点:
1.明确苏艾的作用,感悟贝尔曼的价值;
2.通过本文培养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快速阅读法、活动探讨法、多媒体辅助法
二、学法:文本解读、学会概括、学会扩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导入之一:
请看题目——《最后的常春藤叶》,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想到了季节、想到了价值等等;
老师明确:本文之前有许多题目,如《三个人的故事》、《最后的叶子》等,但明显《最后的常春藤叶》更为有深意,更具象征性,“最后的”突出了时间性,“常春藤叶”突出了其中的内在含义。
具体有什么深意呢?就让我们来进入欧·亨利的小说。
2.提问导入之二: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谁?(复习导入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莫泊桑、契科夫、欧·亨利。
今天就来学习欧·亨利的一部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2.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3.本篇小说三要素的安排(让学生自己在文章中寻找,并请学生概括回答):人物——琼珊、苏艾、贝尔曼、医生;
环境——错综复杂、狭窄、苔藓遍地、古色天香、“艺术区”
情节——贝尔曼为了重塑琼珊活下去的勇气,深夜冒着风雨在墙上画下常春藤叶,而自己却因此病逝。
三、深入探究:
(一)文本解读: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和描写手法
1.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提问:“在你看来,你觉得作者的哪些语句生动形象,说说原因?”(引导学生在寻找过程中用笔画出,并在旁做批注)
(学生回答,有理便可,给予鼓励)
例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用了拟人的手法,带有一种幽默的笔调写出了肺炎特点。
2.俗话说一篇优秀的小说是找不到一丝败笔,即前后都有所照应,不会有漏洞。
你觉得本文有漏洞吗?找找看!(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例如:
学生甲质疑:苏艾与琼珊同住,为何没有染上肺病,而贝尔曼没有与她接触,就是受了点风寒,为何会染病并且病逝呢?
请同学乙回答:文中有伏笔——“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说明其身体状况很不好,而且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酗酒过量,身体经受不住风雨打击。
(二)活动探讨:明确在三位主人公的经历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前后桌同学讨论,概括三个主人公琼珊、苏艾、贝尔曼的经历。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教师明确:琼珊——寻求艺术、不幸染病、命托藤叶、重塑信心、战胜死神
苏艾——寻求艺术、结识琼珊、照顾琼珊、无限关爱、相濡以沫
贝尔曼——失意艺人、(做模特)挣点小钱、(为琼珊)画出杰作、病重无救
(三)技法探究:
1.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最后一篇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画的,可是为何作者没有详细描写贝尔曼是如何画树叶的?
明确:①设置悬念
②欧·亨利式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既然作者没有描写贝尔曼是如何画树叶的,但我们知道他是怎么画的,请续写他是如何画最后一片常春藤的。
句子:在那凄风苦雨的的夜里,老贝尔曼……
【章节小结】
作者通过细腻和附带幽默的笔法,向我们展现了主人公生活的环境,以及三位主人公各自的经历。
作者对琼珊寄托希望于树叶,苏艾无微不至的照顾,贝尔曼冒雨画叶最后献出生命都进行细微的描绘,我们也知道了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点。
在下节课重在分析三个人的性格,以及老贝尔曼的精神。
【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堂课学生回归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作者描写的特点,以及探究小说伏笔和语言表达的效果来看,学生对小说文本的解读有一定的层次。
在概括能力和情感表达上需要有进一步的提升,将在下节课着重探讨。
【布置作业】
贝尔曼为琼珊画常春藤,最后献出了生命,这的确令人震惊的。
请从琼珊的角度出发,当从苏艾口中得知贝尔曼为其画常春藤而逝世,,写一段她听到这个震惊的消息后的感受和感悟。
要求字数不少于200,要写得深入细腻。
(可以结合老贝尔曼的言行举止来写)。
(本作业为下节课分析人物性格和培养学生情感价值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