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范围不同 • 诗学一般是在一个文化内部进行。
• 比较诗学必须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 与文明中展开。
– 诗学和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不同
• 诗学常常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 • 比较诗学更多地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 “比较方法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它 是综合的、多层次的,也是分析的,它超越了一般民 族文学研究的方法,从总体上与对象构成了新的关 系。”(刘介民:《中国比较诗学》)
– 具体性主要指中国传统文论立足于用感觉性的语词 描述世界,而这种语词又体现出形象性和暗喻性的 统一。
• 游丝惹花,将迎复脱(金圣叹评《水浒》用语)
– 整体性指对对象的整体把握,它突出形象的和谐乃 至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
中西不同的文学理念
•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往往是感悟式、印象 式的。 • 西方文学批评总体上是理性的、逻辑的、 分析的,具有一定的概念、范畴和论证。
• 表述文学与世界关系的术语 • 表达文学与作者关系的术语
• 表述作品内在关系的术语
– 中国:神思、妙悟、感兴等 – 西方:灵感、迷狂、直觉等 – 中国:道、物等 – 西方:模仿、理念等
• 表述文学与读者关系的范畴
– 中国:兴观群怨等 – 西方:净化、寓教于乐等
– 中国:文、意、真幻、气韵等 – 西方:符号、思想、结构、叙述等
• 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从文类的角 度对西方诗学体系和东方诗学体系的不 同表现作具体分析。
– 一种文化中诗学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在此 文化中占优势地位的“文类”为基础,西 方的诗学体系建立在希腊戏剧的基础之上, 而东方诗学,如中国、日本、印度的诗学, 则建立在抒情诗的基础之上,后者可称为 “情感表现”诗学。
• 总体说来,中西文论各自有其相对完整 的体系和特征。
– 西方的诗学虽然经历了从古希腊到当代这 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且各民族又自有 其特征,但它们毕竟处于相似的文化圈内, 因而具有相当多的一致性。 – 中国诗学中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各有千秋, 但由于它们都植根于宗法社会小农经济的 传统思想之中,故也显示出多方面的一致 性。
3、周英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 王建元《雄浑观念:东西美学立场的比较》 古添洪《记号诗学》 郑树森《现象学与文学批评》 张汉良《读者反映理论》
大陆早期的中西比较诗学
源自文库
王国维 1904,《红楼梦评论》 1908,《人间词话》 “写实的”与“理想的”、“优美”与 “宏壮”等西方诗学概念与范畴
“ 诗学”在中国
一是专指《诗经》之学。 诗经,在先秦时期《诗经》就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 《诗经》在汉代又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诗 经》之学称为‚诗学‛。
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包含下 述几层意思: 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 诗歌的创作实践和技巧, 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
(二)理论范畴和批评术 语的比较研究
• 钱钟书:“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 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 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西文论中术语的差异
•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范畴和术语大多空灵圆活, 很少有明确的定义,其内涵缺乏明晰的逻辑层 次,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 – 一类是诗意的、点到即止的描述,并且只 能意会不能言传, • 飘逸、沉郁、雄浑、婉丽、神韵、风骨、 兴趣、气象等。 •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对“冲谈”风格 的描述:“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 太和,独鹤与飞。” • 对“纤侬”风格的描述:“采采流水, 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 满树,风日水滨。柳荫路曲,流莺比 邻。”

1、1975年,刘若愚 《中国的文学理论》(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 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形而上学的理论” 、“决定的理论”、“表现的理论”、 “技巧的理论”、“审美的理论”、“实用的理论”
2、1983年,叶维廉 《比较诗学》》《东西比较文学模子的应用 》 “文化模子”理论的提出 ——‚用西方文学理论来套中国文论,用西 方的文艺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文学作品,来印 证中国文论,必然导致割裂和扭曲中国文化 传统。‛
比较诗学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一)诗学
• 在比较文学中所谓的“诗学”,一般指 的就是文艺理论。
– 厄尔· 迈纳《比较诗学》 :“‘诗学’可以 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 陈跃红《比较诗学导论》:“今天我们在多 数场合所谈的所谓诗学,其实是一种广义的 诗学,它更接近通常的文艺研究,或者说关 于文学的批评理论研究。”
• 研究某一理论家、批评家的思想来源
– 人们在对朱光潜文艺思想的研究中发现,朱 光潜的文艺思想中曾不同程度地受到康德的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克罗齐的“审美直 觉”、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的影响,通过 这种研究,将会更清楚地认识朱光潜文艺思 想的构成及丰富性。
• 西方文论持一种分析性的语言,其概念 和术语尽管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文论家的 阐述中内涵会有所不同或变化,但在特 定的上下文中却易于限定。 • 一般而言,西方文论术语在运用时都有 一个大致明确的定义,即使是标举直觉 和非理性的批评理论其术语也可作逻辑 的分割。
中西诗学在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上,均 有相应的术语
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 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 —— 如此,比较文学便会 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法国学者艾田伯
当比较诗学进入到中国文化语境以后,中国学术界尤其是 比较文学界也开始将西方的“诗学”概念与中国的“文艺 理论”的概念合在一起来使用。

海外及台港:
• 中国哲学的根本概念是“道”,西方哲学的根 本概念是being (存在) 。 • 中国以道为源,无中生有,虚实相生;西方以 being为本,从有到实体,由此显示出中西宇 宙观的差异。 • 就认识方式而言,中西则有认识与体认的区别。
中西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
• 西方:逻辑思维 • 中国古代:擅长直观的体悟的思维,其思维特 征具有具体性和整体性。
二、比较诗学的兴起与发展
二、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比较文学三个阶段: 1、法国学派阶段;
比较诗学在20世纪上半叶基本处于尚未展开的状况 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提出‚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 2、美国学派阶段;(比较诗学产生) 跨民族、跨语言。韦 勒克、艾田伯、日尔蒙斯基 3、跨文化阶段:中西比较诗学
三,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诗学一词也包含了更多 的内容,但还仅限于诗歌,仍属于狭义的诗学范畴。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就是通过对各种文
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 认识。

比较诗学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 论之间的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 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 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各样从源远流长、 而基本上是独自发展的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中派生的文学 理论,并进一步使它们与源于其他传统理论的比较成为可 能,从而对一个最后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形 成有所贡献。 ——刘若愚
比较诗学和诗学的区别
– 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对象不同 • 诗学是以文学实践为对象,通过研究总 结文学的经验,而后上升到理论的层面 做出阐释,建立一套话语体系。 • 比较诗学则是以各文明的诗学为对象, 旨在让各种诗学互识、互解、互补,以 期将来能够在多元化的基础上构建一种 一般诗学(共同诗学)。
• • • • • •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 宗白华《美学散步》 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金克木《比较文学论文集》 杨周翰《攻玉集》 范存忠《英国文学论集》
• 80年代初,比较诗学再呈新貌。《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 》 • 大陆第一本系统的中西比较诗学专著是曹顺庆《中西比较诗 学》: 一、注重中西比较诗学的文化探源; 二、注重中西诗学范畴比较研究; 三、将中西诗学归为五大类,即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 思维、艺术风格、艺术鉴赏等基本问题。 • 80-90年代,繁荣兴旺。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
三、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围
(一)文艺理论批评体系 的比较研究
• 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是一种整 体比较,包括不同批评理论体系的哲学 基础、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理论构架、 文学规律和特点的比较研究。 • 认识中西诗学体系的差异是从事中西比 较诗学的核心问题,也是进行具体研究 的前提。
中西比较诗学的哲学基础
(三)理论大师或批评大 家的比较研究
• 比较不同国家没有直接联系的文论家、 批评家的理论观点和批评实践
– 孔子与柏拉图的比较研究 – 王元化《刘勰的譬喻说与歌德的意蕴说》
• 探讨某些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对各国文 艺理论批评的影响
– 亚里士多德的 “摹仿说” 对世界文艺理论的深远 影响 – 艾略特的“反个性”论在文学批评转向文本的过程 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 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 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 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艺的 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通的最 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文学研究 (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握住人类文 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曹顺庆
• “诗学”(poetics)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时 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Aristotelous peri Poiētikēs)。
–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词实包含了两个关键词: “诗”( Poiētikē)和“技艺”(tekhnē) – “从词源上来看,古希腊人似不把作诗看作是严 格意义上的‘创作’或‘创造’,而是把它当作一 个制作或生产过程。诗人作诗,就像鞋匠做鞋一样, 二者都凭靠自己的技艺,生产或制作社会需要的东 西。”(《诗学》,商务印书馆,2003,28页)


• 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 生自觉。 • 《论诗题记》:‚篇章既富 ,评骘遂生。东则有刘彦和之《 文心》 ,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 ,解析神质 ,包举洪 纤 ,开源发流 ,为世楷式。‛

朱光潜 1942,《诗论》
• • • • • •
钱钟书 《谈艺录》 谈论中国诗歌时引证许多西方诗学例子。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1949-1977年,比较文学及比较诗学一度销声匿迹 1979年《管锥篇》出版,复苏。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 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 邻于理想故也。‛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鲁迅 1908年,《摩罗诗力说》 ‚摩罗诗派‛其实就是浪漫派, 十九世纪初期盛行于西欧和东 欧,是以拜伦和雪莱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或革 命的浪漫主义流派。
• 亚里士多德把诗学看作一个独立的学科,与哲 学、政治学、伦理学和逻辑学等学科地位相同。 • 在《诗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以当时盛行的 文类——戏剧为基点全面地探讨了诗的起源、 诗的种类、诗的功能等问题。实际上,他的诗 学研究对象并不仅仅限于诗歌的狭小范围,还 涉及史诗和戏剧,甚至音乐和舞蹈等,也就是 说诗学研究的对象是广义的诗。 • 由于这部著作成为欧洲美学史“第一篇最重要 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今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 念的根据”,因此以后西方常常把诗学看作是 文艺理论的代名词。
– 另一类术语虽不是感觉性的词汇,却很玄 妙,无固定所指。
• 翁方纲:“太白诗无一首不可作三昧观。”
– 《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 是名三昧。” – 晋 慧远 《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 寂想之谓也。”
• 阴阳、本末、体用等。 • 季羡林:中国传统文论“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 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 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 深度;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 首不见尾,让人不得要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