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

合集下载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第七章 比较诗学
“诗学”与“比较诗学”的界定
1、诗学的传统涵义 “诗学”是属于西方文论范畴的一个概念, 最早源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一书, 《诗学》既有对诗的理论探讨,也包括其 它艺术理论。因而,“诗学”作为一般文 学理论范畴,在西方一直沿用下来。自此, 诗学的传统涵义即文艺理论。
2、近代诗学的分野——艺术哲学和文学理论 到了19世纪,诗学出现了分野,一种是由先 验的美学体系建立起来的诗学理论,它倾向于 加强诗学的理论色彩,以取代文艺创作法规。 它被称为艺术哲学(或美学)。其代表人物有 鲍姆嘉通、黑格尔、叔本华、克罗齐等人。另 一种是用历史主义观点来处理的诗学,即文学 理论。
3、对话法
对话法在第三章也已经论述,这里补充强调 一个原则,即平等对话原则。它要求参与对 话的各民族诗学都具有平等的参与权,为世 界诗学体系的贡献的机会均等。它主要是针 对“西方中心主义”而提出来的。 对话实际上就是以话语的形式进行交流,只 有用自己的话语方式阐述自己,才能真正地 达到平等对话,因此,我们必须解决的首要 问题是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话语系统。
中西文学的差异植根于中西社会不同形态的 文化土壤中。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言说方 式,只有找到形成这些不同文化的根源,才 能找到中西诗学比较的基点,否则中西诗学 的比较就会落入泛泛而谈的俗套,流于表面。 “文化探源的基础工作,无疑是通过对不同 文化模式的寻根式研究,把不同文化模式的 逻辑结构还原到其元结构中,进而清晰地获 得文学或文化立场在逻辑上普遍有效的结构 原则”。所以对中西文论中的范畴、文本、 现象和理论进行梳理和比较,都应从其形成、 发展的历史的追溯中寻找相互的可比性、理 论的兼容性。
所谓话语就是人类在把握世界时用以表述自 己的情感、观念或理论的一种抽象的观念性 的物质媒介。话语和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 语言所关注的是“说什么”,而话语关注的 则是“怎么说”和“如何叙述”。话语系统 则是特定话语的不同的构成模式。无论是一 个理论家还是一个文化体系都有其各自独特 的话语系统。也就是说,话语系统是区别一 种学说、一个学派或一个文化体系的最为关 键最具标志性的特征

10比较诗学

10比较诗学
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物我贯通。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 与其深浅而已”。 典型: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意境所强调的“境生象外”与典型所提 倡的“个性中的共性”都具有寓无限于有 限的性质。 差异:意境侧重于景物描绘,典型侧重 于人物塑造;意境更偏重于主体情感的表 现,典型更注重客观形象的再现。
西方文论持一种分析性的语言,其概 念和术语尽管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文论家的 阐述中其内涵会有所不同或变化,但在特 定的上下文中却易于限定。
文学与世界:中国有道、物,西方有模仿、 理念等; 文学与作者:中国有神思、妙悟、感兴, 西方有灵感、迷狂、直觉等; 作品的内在关系:中国有文、意、真幻、 气韵,西方有符号、思想、结构、叙述等; 文学与读者:中国有兴观群怨,西方有净 化、宣泄,等等。
理论模式追求的是异质并存, 而不是简单趋同。
理论模式的存在不是要清除各 民族文学理论的差异,而是使各种 异质文学理论批评之间有更多的沟 通和交流,消除话语上的隔膜和抵 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和而不 同”。
中国诗人的苦闷往往具有强烈的社 会政治内涵,痛苦的原因是由于抱负和 用世之心不得实现。
西方文人的痛苦之源,多是“欲 望”,尤其是人的本能欲望。
(二)言不及意与语言的局限
中西哲人和文人都曾表现出对语言局 限性的种种思考和反抗。
《易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陆机: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 知之难,能之难也 严羽: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二)创作论——神似与真实
中西文论都讲究文学的真实性,但侧 重点不同。中国古人强调的真偏于主体感 受的真,而西方偏于所模仿的客体的真。
王维:《袁安卧雪图》“雪里芭蕉” 得心应手,意到便成 其理入神,迥得天意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 也” 西方强调所模仿的客体的真实乃至细节 的真实。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始见当代法国学者艾金伯勒1963年撰写的《比较不是理由》一文。

艾金伯勒认为: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入,将不可避免地导向比较诗学:“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法以为它们是势不两立的对头,而事实上,它们必须互相补充;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在中国大陆,最早将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正式提出的,大概是钱钟书。

钱钟书先生认为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如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这一。


最早从事中西诗学比较的,或许当推清末的王国维,这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中均有所表现。

朱光潜的《诗论》是一部探讨中西共同诗原理的专著,但侧重点更在中国诗学。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四、研究范例
通感 李贺 变轻清者为凝重,使流易者具锋铓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荒沟古水光如刀 虫响灯光薄 鬼灯如漆点松花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 麦克白》
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 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表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 天,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坟墓去的道路。熄 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 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比手划脚的拙劣伶 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 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 不到一点意义。 散文体
Macbeth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blank verse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4、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比较诗学兴起


钱锺书《管锥编》(1979)的 出版,以及王元化《文心雕 龙创作论》、宗白华的《美 学散步》、季羡林的《中印 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等著作 问世。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 (1988)是中国大陆第一本系 统的中西比较诗学专著。
2、理论范畴和批评术语的比较研究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 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 的重要任务之一。 钱钟书
中国古代术语“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词, 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 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 现出深度;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 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不得要领。” 季羡林
五、比较诗学的研究意义

1、有助于推动比较文学的深入发展
比较诗学进入比较文学领域是比较文学深 入发展和开拓的结果。它不仅带来了比较 文学空间的扩展,使比较文学具有深度, 而且更重要的是,比较诗学以其理论的先 导性将带动比较文学研究的突破。
我相信,对历史上互不关联的批评传统 的比较研究,例如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比较, 在理论的层次上比在实际的层次上导出更丰 硕的成果。
4、作家论——人品与诗品
文如其人 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论世也。 孟子
如果诗人成功了,那么这首诗本身就 表现出诗人当时试图干些什么。如果诗 人没有成功,那么这首诗就不是充分的 证据。
5、欣赏论——逆志与求知
中西文论都注重文艺欣赏中的审美 感受,都看到了审美中想象和情感的作 用,但两者在审美的目的性有区别。
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物我贯通。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 与其深浅而已”。 典型: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三、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围
(一)文艺理论批评体系 的比较研究
• 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是一种整 体比较,包括不同批评理论体系的哲学 基础、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理论构架、 文学规律和特点的比较研究。 • 认识中西诗学体系的差异是从事中西比 较诗学的核心问题,也是进行具体研究 的前提。
中西比较诗学的哲学基础
比较诗学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一)诗学
• 在比较文学中所谓的“诗学”,一般指 的就是文艺理论。
– 厄尔·迈纳《比较诗学》 :“‘诗学’可以 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 陈跃红《比较诗学导论》:“今天我们在多 数场合所谈的所谓诗学,其实是一种广义的 诗学,它更接近通常的文艺研究,或者说关 于文学的批评理论研究。”
• 翁方纲:“太白诗无一首不可作三昧观。”
– 《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 是名三昧。” – 晋 慧远 《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 寂想之谓也。”
• 阴阳、本末、体用等。 • 季羡林:中国传统文论“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 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 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 深度;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 首不见尾,让人不得要领。”
• 飘逸、沉郁、雄浑、婉丽、神韵、风骨、兴趣、气象等。 •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对“冲谈”风格的描述:“素处以默, 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 对“纤侬”风格的描述:“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 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荫路曲,流莺比邻。”
– 另一类术语虽不是感觉性的词汇,却很玄妙, 无固定所指。
• 他继承改造了阿布拉姆斯《镜与灯》中所提出的艺术四要 素理论,建立了一个分析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概念结构和 理论框架。 • 他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分为形而上的、决定的、表现的、 技巧的、审美的、实用的六种理论,分别从纵向探究了它 们的源和流,并将其与西方相似的理论作了比较,最后从 横向与纵向的结合上考察了六种理论的相互作用与综合。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比较诗学不?比较诗学啊,就好比是一座神奇的桥梁,连接着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诗歌世界!(就像连接不同岛屿的
坚固桥梁一样。


比如说,中国的古诗和西方的诗歌,它们各有各的独特魅力。

(就
好像中餐和西餐,风味截然不同!)中国古诗那韵味,那意境,啧啧,简直绝了!而西方诗歌呢,也有它自己的精彩之处,情感表达可能更
加直接和强烈。

(这不就像是不同风格的音乐,都能打动人心嘛!)比较诗学就是要深入探究这些不同诗歌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所在。

(就跟探索宝藏一样刺激!)它让我们能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诗人是
如何用诗歌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思想和对世界的理解。

(好比从不同
的角度去欣赏同一座美丽的山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发现好多有趣的东西呢!(哎呀呀,真的超
级有意思!)比如有些主题是全世界的诗人都爱写的,像爱情啦、自
然啦。

但不同文化里表达的方式又各不一样。

(就像同样是说我爱你,却有千万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比较诗学还能让我们对自己国家的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

(就好像
突然戴上了一副神奇的眼镜,看清了好多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

)通
过和其他文化的比较,我们能更加珍惜和理解我们自己的诗歌传统。

(就像发现了自家宝贝的独特价值一样。


总之啊,比较诗学就是打开诗歌世界大门的一把神奇钥匙!(真的,不骗你!)它让我们能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领略各种不同的风景。

所以啊,大家可千万别小瞧了它!这就是我对比较诗学的理解,你觉
得怎么样呢?。

比较诗学PPT

比较诗学PPT

二、历史类型学研究和阐发研究
(一)历史类型学研究 1、历史类型学的产生 19世纪末俄罗斯的“历史比较学派”创始人 维谢洛夫斯基提出要在“一系列平行的相似事实” 中进行对比,探求它们之间的规律性。 20世纪30年代,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继承和 发展了维谢洛夫斯基的学说,提出“历史类型学” 研究的观点。
代表人物:叶维廉——文化模子寻根
3、原型与原型批评代表人物:台湾学者黄维梁 Nhomakorabea
1976年由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陈鹏翔)首 先提出“阐发研究” 。 “阐发研究”过于强调用西方理论对中国文学与 文论的阐发,因而又有不少学者提出“双向阐发” 的问题。 异同比较、文化模子寻根,都是在寻求一种中 西诗学间的对话,在对话中理解对方,阐明对方, 同时也实现互证互补。 ——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东西方文论的重新整合、 建构。
二、中西诗学的逻辑起点
从诗学在整个人与世界的体系中来看,诗学是 对具体文艺实践的理论抽象,但它同时又是以哲学 为依托。 哲学→诗学→文学 ↘ ↓ ↙ 世界与人
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存在”;中国哲学的 核心概念则是“道”。它们代表了中国和西方各自 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同时也构成了中西诗学的逻 辑起点。
四、中西诗学的理论形态
其一,西方诗学尚形式,中国诗学尚整体。 其二,西方诗学偏重于分析和综合,中国诗学偏重于直 观和体悟。 其三,中西诗学的言意之辨。西方诗学不断陷于困惑和 矛盾之中,并且着力探索诗学体系的建构,而中国诗学则强 调领悟和体验,却无意于理论体系。 西方:向太阳,我向太阳把双手伸出, 我看见苍白的云织成帐幕„„ 我觉得我已经知道真理, 却不知用什么词句把它说出。 ——(俄)吉皮乌斯《无力》 中国:“得意忘言”、“不落言荃”、“言有尽而意 无穷”——“道”是不可言说的。

辨析并界定比较文论和比较诗学

辨析并界定比较文论和比较诗学

辨析并界定比较文论和比较诗学比较文论和比较诗学都是研究文学作品异同之处的学科,但两者在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等方面存在差异。

比较文论是研究不同文学体裁、流派、时期或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强调对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寻求共性与差异,从而展示出该文学作品的特点。

比较文论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横向比较,强调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传承、文学流派特点等影响因素,比较研究的领域较广泛,可以涵盖不同语种和文化。

比较诗学则侧重于研究诗歌的表现形式、语言特色、诗歌创作手法等,以探索不同诗歌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强调对诗歌进行纵向比较,从一个历史时期或一个文化体系内进行对比研究。

比较诗学所涉及的领域较为狭窄,主要针对不同语言和文化内的诗歌进行研究。

总之,比较文论和比较诗学都是研究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方法,但比较文论更强调文学作品之间的横向比较,而比较诗学则侧重于纵向对比同一文化体系或历史时期内的诗歌作品。

另外,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文论主要采用文本对比和历史文化背景比较的方法,强调对行文结构、表达意图、符号象征等方面进行分析;而比较诗学则侧重于文字、语言、韵律等方面的比较,注重对诗歌创作的情感、文化背景、个人经验等因素进行深入揭示。

最后,在研究视角上,比较文论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文学流派、时代背景等因素,注重对文学作品和文化背景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而比较诗学则将研究重心放在诗歌形式、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旨在发掘和分析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风格。

综上所述,比较文论和比较诗学是相近但又有所不同的两个学科,它们都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但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出发进行研究。

两者之间的区别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补充说明:1. 研究目的不同。

比较文论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以增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而比较诗学则主要研究诗歌表现形式、语言特色等方面,以揭示不同诗歌之间的审美差异和意蕴内涵。

2. 研究领域不同。

比较诗学名词解释

比较诗学名词解释

比较诗学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比较诗学!你知道不,比较诗学就像是一座神
奇的桥梁,连接着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诗歌世界。

比如说吧,中国
的古诗和西方的诗歌,那差别可老大了!但通过比较诗学,咱就能发
现它们之间那些奇妙的相似之处和独特的魅力。

你想想看,中国古诗那韵味,寥寥几个字就能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哇塞,那画面感,简直绝了!而西方
诗歌呢,可能更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像雪莱的诗,热情澎湃得很呢!这难道不像是两种风格迥异的艺术品吗?
比较诗学可不只是简单地对比一下就完事儿了,它能让我们深入理
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审美观念。

就好像我们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诗
歌宝库,每一个角落都藏着惊喜等着我们去发现。

咱再举个例子,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和西方的诗学理论,那也是各
有千秋啊!中国有“意境说”,强调诗歌要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境界;而西方有“模仿说”,注重对现实的再现。

这两者之间的碰撞和交流,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新的思考和启发呀!
比较诗学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让我们在不同的诗歌世界里穿梭,感受着各种不同的美好。

它让我们看到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让
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诗歌这门伟大的艺术。

难道你不想也来踏上这场
冒险之旅吗?
总之,比较诗学是个超级有趣、超级有意义的领域,它能让我们对
诗歌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能让我们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所以啊,咱可得好好研究研究比较诗学,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诗歌背后的宝藏!。

浅谈比较诗学的学科性质

浅谈比较诗学的学科性质

浅谈比较诗学的学科性质比较诗学是一门跨文化的研究学科,它涉及到对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样式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它不仅仅是文学学科,还包含了许多其他学科的内容,如文化学、语言学、审美学、哲学等。

本文将从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比较诗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

它不仅仅是文学学科,而是涉及众多学科,如文化学、语言学、哲学等。

由于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涵盖各种艺术形式的非常多样化的文本类型,因此,比较诗学需要有广泛的跨学科知识来支撑研究和理解。

其次,比较诗学是一门全球性的学科。

它涵盖了全球各国的诗歌形式和文化背景,并将它们进行比较研究。

这需要研究者对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拥有多元化的文化视角和多语言的阅读能力。

第三,比较诗学是一门历史性的学科。

它需要关注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人们诗歌欣赏观念的变迁以及不同历史时期诗歌形式的演变。

因此,比较诗学研究需要具备批判思维和历史意识,能够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社会、政治和文学背景。

其四,比较诗学是一门审美性的学科。

它不仅仅是对各种诗歌形式和文化背景的比较分析,还需要考虑人们对诗歌的审美评价和欣赏方式的不同。

因此,对于比较诗学研究者来说,审美意识和美学素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五,比较诗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

它不同于其他的文学研究学科,如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等。

它专注于对诗歌的研究,因此需要研究者对诗歌有深入的理解和阅读经验。

此外,比较诗学还需要研究者具备足够的比较能力,能够在诗歌文本体现出来的各种属性维度和文化元素之间建立联系和比较。

其六,比较诗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

它可以与其他文化研究学科和文学研究学科相互交叉和融合,从而不断拓展研究领域。

比较诗学的研究内容可以从语言层面、文学史层面、文化层面、叙事层面等不同维度进行探讨。

总之,比较诗学是一门涵盖了众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学科,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它需要研究者具备多元化的文化视角和多语言的阅读能力,同时也需要研究者具备批判思维、历史意识和审美意识。

比较文学:比较诗学

比较文学:比较诗学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理论形态
比较诗学研究的机理性主要是指比较研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在进 行不同诗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及其产生的一些独有的特 征。 一、可比性原则 跨文化的比较诗学是可以研究的, 跨文化的比较诗学是可以研究的,它的可比性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规定。 规定。 (一)本体论原则 研究者必须分别深入到不同的诗学本体中去, 研究者必须分别深入到不同的诗学本体中去 , 从整个的诗学构架 、 运思方式,到概念、范畴的规定性内质,都必须进行跨文化的思索 运思方式, 到概念、 范畴的规定性内质, 和了解,一种身份的转换和文化的认同是这种本体论研究的前提。 和了解,一种身份的转换和文化的认同是这种本体论研究的前提。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理论形态
二、阐发性原则 进行比较诗学研究,首先必须透视其可比性, 进行比较诗学研究,首先必须透视其可比性,建立起可比性关系 然后,比较诗学开始进入到理论的相互阐发阶段。 。 然后 , 比较诗学开始进入到理论的相互阐发阶段 。 它在三个层面上 展开。 展开。 (一)语言转换原则 语言是信息与文化的承载者,当两种语言发生碰撞的时候, 语言是信息与文化的承载者,当两种语言发生碰撞的时候,实际 上给了不同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民族意识一种相互接触、猜测、 上给了不同传统文化 、 思想观念 、 民族意识一种相互接触 、 猜测、 选 接受的机会。因此,语言的转换实际上是文化与观念的转换。 择、接受的机会。因此,语言的转换实际上是文化与观念的转换。 (二)理论的相互渗透 (三)诗学范畴的对比研究
比较文学精品课程主讲人:张建ຫໍສະໝຸດ 主讲人:第十章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Poetics)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它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 部分,它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 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 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 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求, 、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 具有的特征。 具有的特征。 第一节 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轨迹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理论形态

比较诗学_精品文档

比较诗学_精品文档

2021/5/27
8
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历程
(一)中西比较诗学的萌芽时期(1840-1919) 1、比较意识的确立与中国诗学谱系的转型——王国维 2、现代性诗学的中国视野——裘廷梁、蔡元培 3、鲁迅及其《摩罗诗力说》 (二)中西比较诗学的前学科时期(1919-1987) 1、梁宗岱的《诗与真》、《诗与真二集》
• 由于这部著作成为欧洲美学史“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 也是迄今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因此以后西 方常常把诗学看作是文艺理论的代名词。
2021/5/27
3
综上所述,
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诗学”一词在亚里斯多德那里是指 文学理论;
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
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它被用于指称 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三)综合性原则
1、文化层面 2、本体层面 3、范畴层面 • 目前国内比较诗学界学术研究的重心:
“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中国古代文化话语的现代转化”等。
2021/5/27
22
模仿说与表现说的不同
• 艾布拉姆斯把文学理论分成四大部分。文本与世界的关 系构成他称之为模仿的理论,也就是普遍认为的诗歌 (文学艺术)模仿自然(客观世界)。
• 第四,东西方都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但西方侧重真与美的结合,中国则侧 重真与善的统一,强调文艺的教化作用。”
2021/5/27
26
西方人的文学艺术在传统上比较偏重于世界的知觉认识, 所以它们把文学的本质看成是模仿,把主体看成是映照客 体的镜子。 中国传统文艺则侧重于对世界的感情体验,所以总强调文 艺所表现的不是那个物,而是作为主体的作家,是作家的 情志。

7.第七章 比较诗学

7.第七章 比较诗学

中国的“物感说”重在“表现”
例如,《乐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在中国,最早明确提出“物感说”的,是儒家的
经典之一的《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 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 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 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文心雕龙• 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1)自然景物:“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 之动,心亦摇焉”(《物色》) (2)社会生活:“幽厉昏而《板》、《荡》怒, 平王微而《黍离》哀。”(《时序》)
二、比较诗学研究的历史
1、西方比较诗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随着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的兴起而兴起。是比
较文学研究拓展与深化的必然结果。 (美)韦勒克:“文学是一元的,犹如艺术和 人性是一元的一样”。“重要的是把文学看作 一个整体,并且不考虑语言上的差别。” (法)艾田伯明确提出:“历史的探寻和批评 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好相反, 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如此,比较文学便 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中国古代术语“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词,绘形绘
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人以全貌,甚 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深度;但有时流 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不 得要领。” —— 季羡林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 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钱钟书
出来的。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春秋战 国的《礼记•乐记》,可以说它们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出现的。 在西方,《诗学》厘定了三种摹仿理论: 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 二、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 三、按照它们应当有的事。 《诗学》中指出:“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 大部分双管萧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只是 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 所采的方式不同。”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正当一般法国和美国学者还在热烈论争彼此的合法性之时,安田朴却已敏锐地道出了“比较诗学”必将产生的预言: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如此,比较文学便会不可抗拒地引向比较诗学[1](P323)。

对安田朴的这个“预言”,由于中国学者依据的版本不同,对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有多种不同译文,但基本的意义是一致的。

有学者认为:安田朴的“比较诗学”的概念,几乎被我国所有比较文学概论方面的教材所征引,但是几乎遭到了普遍的、有意无意的误解[2](P181)。

中国学者是如何“误解”比较诗学这个概念的呢?我们来看看几个例子:“诗学,指文学理论;比较诗学即对不同国家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

”[3](P27)较诗学是指在跨文化、跨国度的文学理论之间寻求共同的文学规律(Common Poetics)、共同的美学据点(Common Aesthetic Grounds)的可能性,以及用外国的文学理论来阐释本国的文学现象,研究和总结本国的文学思想、技巧和理论的学问[4](P339)。

安田朴的概念以假设为背景,而这种假设很容易被冲破。

厄尔·迈纳(Earl Miner)在《比较诗学》一书中,引用了安田朴的“比较诗学”概念之后说:“这种看法有点幻想和玄虚色彩,是以某种未来的可能性为背景的。

”此书出版于1990年,比安田朴提出“比较诗学”的概念,晚了27年。

所以,他说:“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是针对眼前的情景的一种尝试。

这一领域的同仁们也许希望另辟蹊径:意识形态、诠释、翻译、个人、社会—包括文学研究为我们所熟悉的形形色色的途径。

正如艾金伯勒所预见的,是研究的目的和目标决定着某一特定的途径能否通向比较诗学。

”[6](P44-45)中国大多数学者同意这样一种观点:“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

”[7]“不管影响研究也好,平行研究也好,比较的结果应纳入或充实所谓‘总体文学’。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 朱光潜《诗论》于1942年由重庆国民出版社 出版,书中处处寻求中西美学与诗学的共同 规律,其诗学比较不仅是自觉的,并且具有 明确目的和追求的。 • 钱钟书《谈艺录》于1948年,由开明书店出 版。该书以传统诗话写成,但与传统诗话截 然不同之处在于,该书在谈论中国古典诗歌 时,印证了许多西方诗学例子,使该书的许 多条目实际上成为中西比较诗学之篇章。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 未裂”。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开始 普遍地把文学理论方面的课题当做比较 研究的重点,而同时中国诗学的巨大价 值也日益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重视。 • 一些学者明智地意识到,若不考虑 中国诗学,西方就不能谈所谓一般的文 学理论。
(四)比较诗学研究成果概述
• 海外华裔学者及台港学者在中西比较诗学的 研究上取得的成果: • 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是美国斯 坦福大学教授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 (1975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 海外中西比较诗学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 作者旨在通过历史上互不相关的批评传统的 比较研究,揭示出某些观念是世界性的,从 而最终确定真正是普遍有效的文学理论。
• 中国大陆早期的比较文学的最大成就,恰恰 是中西比较诗学。 • 1904年,中西诗学比较大师王国维发表《红 楼梦评论》,1908年发表《人间词话》。这 两部作品皆融中西文论为一体,自成一家, 为后世诗学矗起了一座丰碑。 • 王国维是直接援用西方文论来阐释中国文学 与诗学的先驱。
• 1908年,鲁迅发表长篇论文《摩罗诗力 说》,指出:“意者欲发扬宗邦之真大, 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 自觉。”
• 世界各民族文论从不同的路径,却发现了某些共同的 艺术本质规律。 • 例如,中外理论家们都发现,艺术美的奥秘在于从个 别中见一般,从偶然中见必然,在于“以少见多”、 “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在于“暗示义”,在 于“有限之中达到无限境界的愉悦”,或者说,艺术 之生命,正在于把深广的社会内容、丰富的人生体验 与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集中提炼到最高度 的和谐统一,使之具有巨大的信息量和无限的包容性。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诗学是研究诗歌的理论体系,致力于探索诗歌的本质、形式、风格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在文学领域,诗学被视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审美价值。

一、诗学的定义和起源诗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源自希腊诗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书。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系统地探讨了诗歌的本质和形式,并提出了多种诗体论述。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模仿,通过对人类生活和情感的再现,诗歌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二、诗学的主要内容诗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诗歌形式:诗学研究了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征,如诗的韵律、节奏、押韵等。

这些形式元素对于诗歌的美学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2. 诗歌主题和情感:诗学研究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

诗歌可以表达各种情感,如爱、恨、忧伤等,也可以探讨社会、自然和人生等主题。

通过对这些主题和情感的挖掘,诗歌可以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和深思。

3. 诗歌风格和流派:诗学探讨了不同的诗歌风格和流派,如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观,诗学帮助我们理解和鉴赏这些不同风格的诗歌。

4. 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诗学还研究了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如诗歌和音乐、绘画、舞蹈等之间的联系。

这种跨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意图。

三、诗学的意义和影响诗学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1. 拓宽审美视野:通过研究诗学,我们了解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诗歌创作,拓宽了我们的审美视野。

这种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加敏感地品味诗歌,欣赏到更多样的诗歌风格和表现手法。

2. 丰富文化传承:诗学帮助我们了解文化传统中的诗歌创作和价值观念。

通过诗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掌握并传承各个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的优秀诗歌作品,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推动创作新意:诗学不仅帮助我们欣赏诗歌,也激励了许多创作者创作新的作品。

通过学习诗学,创作者可以汲取前人的经验和启迪,增加创作时的灵感和创作技巧。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曹顺庆
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各样从源远流长、
而基本上是独自发展的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中派生的文学
理论,并进一步使它们与源于其他传统理论的比较成为可
能,从而对一个最后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形
成有所贡献。
——刘若愚
二、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比较文学三个阶段: 1、法国学派阶段;
比较诗学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 论之间的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 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 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 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 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 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艺的 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通的最 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文学研究 (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握住人类文
(三)综合性原则
• 比较诗学的综合性原则是指这种研究一般在四个相互区别而 又相互联系的层面上展开:
• 一为文化层面, • 二为诗学的本体论层面, • 三为诗学范畴层面, • 四为概念术语层面。
四、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
1、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 各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而每种体系在建 立过程中都运用或产生了一套独特的范畴和术语。
• 西方文论:分析性、逻辑性,系统性,术语运用较规范 。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具有直观性、多义性的特点。 • “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
联想,供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深度; 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不得 要领。”(季羡林)

比较诗学(1)

比较诗学(1)
“诗学”:一个历史和现实内涵丰富复杂 的理论范畴,需要认真仔细的辨析,才有 可能厘清其前世今生。
古今差异:诗歌之学与诗歌文类学。
中西差异:单文类之学与多文类之学,
第一节、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2)
诗学范畴的现代内涵:狭义诗学与广义诗 学
现代诗学研究:
自理论层面上所展开的关于文学问题的专门研 究,譬如从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审美论或 者从范畴论和方法论等思路去展开的研讨,也包第一节、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3)
理论的生长性:时间向度和空间开展局限。 结果:诗学的跨界失效现象。
放大失效:语境变迁与文化失控。
演绎失效:符号格义与逻辑断裂。
解决出路:走向比较诗学!
第二节:比较诗学的学科建构
基本定义:
从跨文化和国际学术视野去展开的,有 关不同文化间相关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问 题的专门性比较研究。它既研究具有历史 事实联系的,国际间的文学理论关系;也 研究并未有事实联系,但基于人类文学共 生共创关系基础上的,不同文化间共同面 临的各种文学理论和批评问题。
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2)
基本方法:
1、概念范畴的直接比较分梳;2、共
同命题的对话探寻;3、从范式套用到寻找
部分共相整合;4、从寻找“普世理论”到
复数多元理论合唱;5、从“理论旅行”到
“国际诗学关系史”的建构;6、从“他者
标准”到“美美与共”的本土理论国际价
值重识。
三、案例分析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重要特色
钱锺书:“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 (comparative poetics)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 的领域。”
艾田伯:“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 这两种方式自视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 充——如此,比较文学便会不可抗拒地引向比较 诗学。”

比较诗学与东方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与东方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与东方比较诗学
(1)“比较诗学”的概念“诗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概念。

而“比较诗学”是20世纪法国学者艾金伯勒在《比较不是理由》一书中最早提出。

比较诗学研究的精髓,是在具体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中贯穿的“美学的沉思”,强调对具体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眼疾从个体上升到一般,将研究结论提高到跨文化的、具有普遍概括性的理论高度。

“比较诗学”研究的实质是揭示人类文学在精神上横向的相通性。

比较诗学研究与比较文论研究不是同一概念。

研究历史上已有的文学理论和学说,并不等于研究和揭示文学规律本身。

文学理论反映的是理论家对文学的认识,而不一定就是文学规律。

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和作家作品是不同概念。

“比较诗学”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比较文论”,即各国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从概念、范畴和命题入手,来总结、检验、并借鉴吸收现有文学理论家们对文学规律的认识成果。

第二,对各国文学总体的美学风貌和共同美学规律的研究。

这两方面互相补充,合为一体,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比较诗学”。

(2)日本古典诗学重要概念
①“日本幽玄”
②“日本物哀”
③“风雅之寂”
④“不易”、“流行”
⑤“日本意气”
(3)印度古典诗学重要概念
①庄严派(《诗庄严论》)
②风格论(《诗镜》)
③味论(《舞论》)
④韵论(《韵论》)
(4)中国古典诗学重要概念
①意境说
②虚静说
③诗可以怨
④味外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具体性主要指中国传统文论立足于用感觉性的语词 描述世界,而这种语词又体现出形象性和暗喻性的 统一。
• 游丝惹花,将迎复脱(金圣叹评《水浒》用语)
– 整体性指对对象的整体把握,它突出形象的和谐乃 至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
中西不同的文学理念
•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往往是感悟式、印象 式的。 • 西方文学批评总体上是理性的、逻辑的、 分析的,具有一定的概念、范畴和论证。
• • • • • •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 宗白华《美学散步》 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金克木《比较文学论文集》 杨周翰《攻玉集》 范存忠《英国文学论集》
• 80年代初,比较诗学再呈新貌。《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 》 • 大陆第一本系统的中西比较诗学专著是曹顺庆《中西比较诗 学》: 一、注重中西比较诗学的文化探源; 二、注重中西诗学范畴比较研究; 三、将中西诗学归为五大类,即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 思维、艺术风格、艺术鉴赏等基本问题。 • 80-90年代,繁荣兴旺。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
• 研究某一理论家、批评家的思想来源
– 人们在对朱光潜文艺思想的研究中发现,朱 光潜的文艺思想中曾不同程度地受到康德的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克罗齐的“审美直 觉”、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的影响,通过 这种研究,将会更清楚地认识朱光潜文艺思 想的构成及丰富性。
比较诗学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一)诗学
• 在比较文学中所谓的“诗学”,一般指 的就是文艺理论。
– 厄尔· 迈纳《比较诗学》 :“‘诗学’可以 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 陈跃红《比较诗学导论》:“今天我们在多 数场合所谈的所谓诗学,其实是一种广义的 诗学,它更接近通常的文艺研究,或者说关 于文学的批评理论研究。”
二、比较诗学的兴起与发展
二、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比较文学三个阶段: 1、法国学派阶段;
比较诗学在20世纪上半叶基本处于尚未展开的状况 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提出‚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 2、美国学派阶段;(比较诗学产生) 跨民族、跨语言。韦 勒克、艾田伯、日尔蒙斯基 3、跨文化阶段:中西比较诗学
• 表述文学与世界关系的术语 • 表达文学与作者关系的术语
• 表述作品内在关系的术语
– 中国:神思、妙悟、感兴等 – 西方:灵感、迷狂、直觉等 – 中国:道、物等 – 西方:模仿、理念等
• 表述文学与读者关系的范畴
– 中国:兴观群怨等 – 西方:净化、寓教于乐等
– 中国:文、意、真幻、气韵等 – 西方:符号、思想、结构、叙述等
三,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诗学一词也包含了更多 的内容,但还仅限于诗歌,仍属于狭义的诗学范畴。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就是通过对各种文
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 认识。

比较诗学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 论之间的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 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 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3、周英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 王建元《雄浑观念:东西美学立场的比较》 古添洪《记号诗学》 郑树森《现象学与文学批评》 张汉良《读者反映理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陆早期的中西比较诗学

王国维 1904,《红楼梦评论》 1908,《人间词话》 “写实的”与“理想的”、“优美”与 “宏壮”等西方诗学概念与范畴
– 另一类术语虽不是感觉性的词汇,却很玄 妙,无固定所指。
• 翁方纲:“太白诗无一首不可作三昧观。”
– 《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 是名三昧。” – 晋 慧远 《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 寂想之谓也。”
• 阴阳、本末、体用等。 • 季羡林:中国传统文论“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 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 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 深度;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 首不见尾,让人不得要领。”
• 亚里士多德把诗学看作一个独立的学科,与哲 学、政治学、伦理学和逻辑学等学科地位相同。 • 在《诗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以当时盛行的 文类——戏剧为基点全面地探讨了诗的起源、 诗的种类、诗的功能等问题。实际上,他的诗 学研究对象并不仅仅限于诗歌的狭小范围,还 涉及史诗和戏剧,甚至音乐和舞蹈等,也就是 说诗学研究的对象是广义的诗。 • 由于这部著作成为欧洲美学史“第一篇最重要 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今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 念的根据”,因此以后西方常常把诗学看作是 文艺理论的代名词。
三、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围
(一)文艺理论批评体系 的比较研究
• 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是一种整 体比较,包括不同批评理论体系的哲学 基础、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理论构架、 文学规律和特点的比较研究。 • 认识中西诗学体系的差异是从事中西比 较诗学的核心问题,也是进行具体研究 的前提。
中西比较诗学的哲学基础
(二)理论范畴和批评术 语的比较研究
• 钱钟书:“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 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 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西文论中术语的差异
•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范畴和术语大多空灵圆活, 很少有明确的定义,其内涵缺乏明晰的逻辑层 次,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 – 一类是诗意的、点到即止的描述,并且只 能意会不能言传, • 飘逸、沉郁、雄浑、婉丽、神韵、风骨、 兴趣、气象等。 •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对“冲谈”风格 的描述:“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 太和,独鹤与飞。” • 对“纤侬”风格的描述:“采采流水, 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 满树,风日水滨。柳荫路曲,流莺比 邻。”
“ 诗学”在中国
一是专指《诗经》之学。 诗经,在先秦时期《诗经》就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 《诗经》在汉代又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诗 经》之学称为‚诗学‛。
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包含下 述几层意思: 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 诗歌的创作实践和技巧, 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

1、1975年,刘若愚 《中国的文学理论》(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 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形而上学的理论” 、“决定的理论”、“表现的理论”、 “技巧的理论”、“审美的理论”、“实用的理论”
2、1983年,叶维廉 《比较诗学》》《东西比较文学模子的应用 》 “文化模子”理论的提出 ——‚用西方文学理论来套中国文论,用西 方的文艺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文学作品,来印 证中国文论,必然导致割裂和扭曲中国文化 传统。‛
• “诗学”(poetics)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时 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Aristotelous peri Poiētikēs)。
–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词实包含了两个关键词: “诗”( Poiētikē)和“技艺”(tekhnē) – “从词源上来看,古希腊人似不把作诗看作是严 格意义上的‘创作’或‘创造’,而是把它当作一 个制作或生产过程。诗人作诗,就像鞋匠做鞋一样, 二者都凭靠自己的技艺,生产或制作社会需要的东 西。”(《诗学》,商务印书馆,2003,28页)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 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 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 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艺的 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通的最 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文学研究 (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握住人类文 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曹顺庆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 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 邻于理想故也。‛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鲁迅 1908年,《摩罗诗力说》 ‚摩罗诗派‛其实就是浪漫派, 十九世纪初期盛行于西欧和东 欧,是以拜伦和雪莱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或革 命的浪漫主义流派。
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 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 —— 如此,比较文学便会 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法国学者艾田伯
当比较诗学进入到中国文化语境以后,中国学术界尤其是 比较文学界也开始将西方的“诗学”概念与中国的“文艺 理论”的概念合在一起来使用。

海外及台港:
(三)理论大师或批评大 家的比较研究
• 比较不同国家没有直接联系的文论家、 批评家的理论观点和批评实践
– 孔子与柏拉图的比较研究 – 王元化《刘勰的譬喻说与歌德的意蕴说》
• 探讨某些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对各国文 艺理论批评的影响
– 亚里士多德的 “摹仿说” 对世界文艺理论的深远 影响 – 艾略特的“反个性”论在文学批评转向文本的过程 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 总体说来,中西文论各自有其相对完整 的体系和特征。
– 西方的诗学虽然经历了从古希腊到当代这 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且各民族又自有 其特征,但它们毕竟处于相似的文化圈内, 因而具有相当多的一致性。 – 中国诗学中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各有千秋, 但由于它们都植根于宗法社会小农经济的 传统思想之中,故也显示出多方面的一致 性。
– 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范围不同 • 诗学一般是在一个文化内部进行。
• 比较诗学必须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 与文明中展开。
– 诗学和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不同
• 诗学常常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 • 比较诗学更多地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 “比较方法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它 是综合的、多层次的,也是分析的,它超越了一般民 族文学研究的方法,从总体上与对象构成了新的关 系。”(刘介民:《中国比较诗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