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持续改进措施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持续改进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38dfc7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06.png)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持续改进措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具有重要作用,但过度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医疗资源的浪费以及患者治疗成本的提高。
因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和疗程等方面提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持续改进措施。
一、合理选择抗菌药物1. 根据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对于清洁手术,如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等,一般选择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唑林;对于污染手术,如结肠手术、胃手术等,则选择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呋辛;对于严重感染或高风险手术,如心脏手术、脑外科手术等,可选择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他啶。
2. 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如年龄、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选择适合患者的抗菌药物。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蓄积。
二、用药时机1. 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使用,以确保手术过程中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
对于污染手术,可在手术开始时立即给予首次剂量,术后根据需要继续给予后续剂量。
2. 对于清洁手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可在手术结束前再次给予一次抗菌药物。
三、用药剂量和疗程1.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用药剂量。
对于大多数手术,抗菌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确保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
2.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疗程一般为24-48小时,对于某些特殊手术,如关节置换手术,可能需要延长至72小时。
对于清洁手术,如果手术时间较短且无感染高危因素,可考虑在手术结束后立即停药。
四、持续监测和改进1.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体系,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数据,了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2. 加强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和能力。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22674da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5.png)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一、引言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保障手术患者安全、减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重要措施。
然而,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不仅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还会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因此,建立健全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至关重要。
二、管理原则1. 预防性使用:仅在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如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或涉及重要脏器、异物植入手术等。
2. 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 最小有效剂量:根据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最小有效剂量,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风险。
4. 适当用药时间:一般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为手术前0.5-2小时,术后用药不超过24小时。
5. 监测与评估: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三、管理措施1. 制定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南和规范,明确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用药时间等。
2.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掌握。
3.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登记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统计分析。
4. 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现象。
5.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质量控制体系,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四、监控制度1.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控组织,负责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
2. 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对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3. 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包括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用药时间等。
4. 对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干预和纠正,必要时进行教育和培训。
5. 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提高透明度和监督力度。
五、结论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对于保障手术患者安全、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beebf67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bd.png)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根据患者病情、手术类 型等因素确定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
抗菌药物使用注意事项:注意抗菌药物的 副作用、过敏反应等,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效果评价
抗菌药物使用效 果:有效预防感 染,降低术后并 发症发生率
01
04
抗菌药物使用安全 性:关注药物不良 反应,避免药物滥 用和耐药性产生
4
预防耐药性的措施包括合理使 用抗菌药物、加强医院感染控
制、提高公众健康意识等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不 良反应或疗效降低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药 物代谢和排泄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药 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感染率
01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效果 评估的目的:评估抗菌药物 的使用效果,降低感染率
肌肉注射:注射 到肌肉,起效较
慢
口服:通过口服, 起效较慢,但方
便患者
外用:涂抹在皮 肤表面,起效较 慢,但方便患者
预防用药
01
预防用药指在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02
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患者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03
预防用药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使用,并在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停止使用
抗菌药物使用剂 量:根据患者病 情和手术类型选
择合适的剂量
02
03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 者病情选择合适的
使用时间
谢谢
评估方法:通过临 床观察、实验室检 查、影像学检查等 方式,对患者进行 评估
评估结果:根据评 估结果,调整抗菌 药物的使用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降 低并发症发生率
21.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21.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00e55cb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c.png)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自文件下发之日起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将严格纳入质控考评,各科室须严格遵照执行。
1.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预防用药基本原则2.1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原则上应选择一、二代头孢类等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呋辛)。
如果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可用克林素霉注射液。
2.2剂量:参考《原则》推荐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2.3术前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2.4术后给药时间:应在术后24-48小时内停药,若有高危因素者,术后可4-6小时给药一次。
2.5给药地点:手术室。
3.预防用药条件3.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年龄大于70岁;(5)糖尿病控制不佳;(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3.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1)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2)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3.3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果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bac694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1f.png)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为了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目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促进合理用药,降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
三、组织机构成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本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
四、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1. 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优先选择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2.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3.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根据实际情况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3)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五、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1.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进行评估,并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2.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医嘱,不得擅自更改药物种类、剂量或用药时间。
3.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进行必要的监测,包括药物浓度监测、肝肾功能监测等,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4.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进行必要的评估,包括药物疗效评估、不良反应评估等,以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
六、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处理1.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ea95008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6d.png)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手术科室,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病房等。
三、定义1.围手术期:指手术预约的时间,手术开始的时间到手术结束后24小时的时间段。
2.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在手术前、手术中或者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应用。
四、抗菌药物选择1.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切口分类和感染危险度进行,遵循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2.应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尽量选择窄谱抗菌药物。
在有特殊情况需要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需经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审批。
五、使用原则1.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在手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开始,并在手术后继续应用24小时。
2.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应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3.应用抗菌药物的方法可以是口服、静脉注射或外用,具体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要决定。
4.应遵循使用规范,避免超量或者错误使用抗菌药物。
5.应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温、感染标志物等指标,及时调整和终止抗菌药物的使用。
六、抗菌药物管理1.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规范,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
2.医生应严格按照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开展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及时报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抗菌药物应由医院药房统一采购,不得由医生私自购买和使用。
4.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库,定期检查库存情况,并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出库和使用流程。
5.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包括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时间、疗效等信息。
七、教育和培训1.医院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的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水平。
2.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认识。
八、违规处理任何违反本管理制度的人员,医院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并将违规行为记入人员档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68f0f290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64.png)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是医生在患者接受手术前、手术期间和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的一套指导方针。
这些原则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保障术后患者的康复。
下面将详细介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原则。
1.患者预防感染风险评估:在患者接受手术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
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手术部位、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等因素。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评估结果,医生应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通常情况下,选择广谱抗菌药物,如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青霉素类药物或氨基糖苷类药物。
对于特定手术,如心脏手术或骨科手术,可能需要选择更特殊的抗菌药物,如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
3.适当的给药时间和途径:在手术开始前应给予适当的预防性抗菌药物。
一般情况下,抗菌药物会在手术开始前30分钟内给予,以确保药物在手术开始时达到有效浓度。
给药途径可以是静脉注射或口服,具体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手术类型而定。
4.合理的用药剂量和疗程: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计算合理的用药剂量。
通常情况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为24小时。
根据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评估结果,可能需要延长疗程。
5.术后抗菌药物应用的评估:手术后,医生需要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评估。
如果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如发热、红肿、脓液分泌等,可能需要进一步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但是,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6.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问题:医生应遵守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避免滥用和不必要使用抗菌药物。
应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和最短疗程来减少耐药问题的发生。
此外,医生还应定期评估手术部门的菌群耐药性情况,及时更新抗菌药物的选择。
7.教育患者和家属:医生需要教育患者和家属关于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患者和家属应理解抗菌药物不是万能的治疗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预防感染,但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耐药性问题。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cb5c07c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c1.png)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一、目的和背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为了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手术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
然而,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手术切口延迟愈合等不良后果。
为了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法规和指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进行规定。
二、管理原则1. 严格掌握适应症: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为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较高或有感染倾向的患者。
非必要情况下,不应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2.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可能污染的细菌种类、药物的抗菌谱、药物的副作用和细菌耐药性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3. 给药方案和时间: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制定给药方案,通常在麻醉诱导期给药,术后根据需要继续给药。
4. 记录和监测:医生应详细记录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时间等信息,并进行术后监测,以确保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
三、具体管理规定1. 术前评估:医生应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等因素,决定是否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2. 药物选择:根据手术类型和可能污染的细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如下:- 骨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胆道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 注意: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发生率高的医疗机构,如果进行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可选用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3. 给药方法:通常在麻醉诱导期给药,术后根据需要继续给药。
肌注给药通常在手术前2小时进行。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68b0eb3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c.png)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行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包括药物的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用药疗程等。
三、管理原则1.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2. 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病原菌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3. 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用药剂量。
4. 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使用。
5. 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用药策略。
四、管理措施1. 医院药剂科负责提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相关信息,包括药物特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为临床医生选择药物提供参考。
2. 医务科负责制定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临床实践及时更新。
3. 各临床科室根据指南和实际情况,制定本科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并由科室主任签字确认。
4. 医生在开具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处方时,应充分考虑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
5. 护士负责监督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情况,确保用药正确、及时。
6. 医院设立抗菌药物监测小组,定期检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7. 医院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认识和技能。
8.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数据库,收集和分析用药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五、考核与评价1. 医院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用药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对合理用药的医务人员给予奖励。
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知识培训
![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知识培训](https://img.taocdn.com/s3/m/999618a6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c.png)
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指在进行手术过程中使用抗菌药物来预防术后感染的策略。
由于手术后感染是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然而,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抗菌耐药性的增加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在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需要培训:第一,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感染风险以及细菌耐药性情况,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青霉素、氨基糖苷类药物等。
同时,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与麻醉药物的相互作用。
第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切口皮肤消毒前的30分钟内开始。
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有选择性地延长使用时间。
同时,需要遵循“足量、足期、足间隔”的原则,即使用足量的抗菌药物、足够长的时间,并保持足够的间隔。
第三,注意抗菌药物的副作用。
抗菌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益生菌失调等副作用。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第四,监测细菌耐药性。
频繁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需要进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及时了解细菌的耐药情况,调整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策略,以保证抗菌药物的有效性。
第五,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
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了解和学习,掌握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和技巧。
同时,需要加强团队合作,合理分工,共同制定和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的方针和标准。
总之,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保障手术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减少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提高手术成功率。
同时,还可以减少抗菌耐药性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ca148785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cb.png)
<编号>
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究竟一次还是多次给药?
卫生部38号文规定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常用-内酰胺类抗生素半衰期为12h,为保证药物有效浓度能覆盖手术全过程,当手术超过3h,或术中失血超过1500ml应追加第2剂。 若使用半衰期长的抗菌药物头孢曲松无须补充给药。
头霉素:头孢西丁、头孢米诺
抗厌氧菌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 阿奇霉素、麦迪霉素等。
主要作用于G+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阿奇霉素:抗菌谱较广,组织中浓度高(肺、扁桃体、前列腺),半衰期>41h。
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主要内容
抗菌药物的分类及应用
浓度依赖性强持续效应 氨基糖苷类 喹诺酮类 每天1次给药时间依赖性弱持续效应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每天多次给药 其他β-内酰胺类 红霉素、克林霉素 时间依赖性强持续效应 阿齐霉素 每天1~2次给药 万古霉素
手术名称
抗菌药物选择
颅脑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乳腺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腹外疝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
胃十二指肠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阑尾手术
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术切口类别:Ⅰ类/清洁手术 只有在植入物手术及心脏、血管、脑部等手术才需使 用抗菌药物Ⅱ类/清洁—污染手术 需要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Ⅲ类/污染手术 需要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74fc68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4f.png)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一、引言围手术期是指从患者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直至手术治疗结束,患者恢复到正常生理状态的整个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于降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缩短住院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不恰当的抗菌药物使用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导致细菌耐药、药物不良反应和医疗资源浪费。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至关重要。
二、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1. 适应症选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个体情况、感染风险等因素综合评估,决定是否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2. 药物选择:根据手术类型、病原菌特点、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和药物经济学评价,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
3. 用药时机:一般在手术前0.5-2小时开始给药,以确保手术开始时血液和组织中药物浓度达到峰值。
4. 用药时长: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和病原菌特点,确定用药时长。
通常,清洁手术可于手术后24小时内停药;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长。
5. 用药途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用药途径,如静脉滴注、口服等。
三、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具体措施1. 加强围手术期感染控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加强手术室管理,提高手术技巧,降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
2. 术前准备:术前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了解患者有无感染性疾病、药物过敏史等,为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提供依据。
3. 药物过敏试验:对拟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患者进行药物过敏试验,确保用药安全。
4. 监测药物浓度:对部分药物进行药物浓度监测,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浓度。
5.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处理。
6. 药物经济学评价:对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优化药物选择和用药方案。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培训与教育1. 对医务人员进行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意识。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用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用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9609ae0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07.png)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用规范背景手术是医疗领域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为了预防手术过程中的感染风险,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并增加抗生素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因此,为了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制定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应用规范显得十分重要。
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明确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应用规范,以减少抗生素滥用,提高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感染风险。
应用规范1.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应根据手术类型、预期感染风险、局部菌群特征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应优先使用窄谱抗生素,并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
2. 给药时间和途径:应在手术开始前适当时间内给予抗菌药物,并按照医嘱规定的剂量和给药途径给药。
应遵循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原则,保证药物在手术期间的有效浓度。
3. 给药持续时间: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持续时间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应在手术后24小时内停止抗菌药物使用。
4. 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合理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以避免药物积累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5. 监测抗菌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及时监测患者的感染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6. 教育和培训医务人员: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和应用水平,以确保规范的执行。
结论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保证手术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株的出现。
医疗机构应制定并积极推行相应的规范,以提高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感染风险。
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c149a51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6.png)
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目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提高手术切口愈合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本制度旨在规范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有效和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外科系统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包括普外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妇科、产科、整形外科等。
三、管理原则1. 遵循“预防为主,合理用药”的原则,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细菌耐药性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 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3. 遵循“严格控制使用时间”的原则,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
四、管理措施1.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所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经过审批。
2.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制度,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的能力。
4.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收集和反馈抗菌药物使用信息,为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提供依据。
五、责任与监督1. 外科系统的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制度的落实。
3.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六、总结与改进1. 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和临床实践的进展,及时调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方案,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通过实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提高手术切口愈合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https://img.taocdn.com/s3/m/8fb896ef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a4.png)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菌药物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手术治疗方面,抗菌药物的使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之一。
由于抗菌药物使用的广泛性以及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抗菌药物耐药问题。
因此,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非常必要。
一、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1、最小限度原则:即应在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并选择最佳的药物及使用方法,以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小限度地影响患者的生理机能。
2、合理用药原则: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等使用原则,充分考虑病原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采用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3、个体化用药原则: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身体状况,选择最适合的抗菌药物,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整剂量和使用方法。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时机1、预防性使用可选用单剂或短程的抗菌药物,但必须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和用药剂量,避免无必要地使用,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2、协同用药在感染风险较高的手术患者,可采用协同用药的方法,即对于病原体不敏感的药物采用联合使用。
3、治疗性使用在有明确感染证据的患者,应采取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措施。
使用时应注意分离鉴定病原菌,参考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用最适当的药物和疗程。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流程1、加强团队合作,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及流程。
明确相关工作单位(如医院感染控制科、药学部、临床医疗部、手术室等)在使用抗菌药物中的职责及行为规范。
2、切实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监管,建立合理用药审查制度。
设立合理用药监督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并负责统一管理、协调使用的抗菌药物以及开始特定药物的使用标准。
3、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及维护系统,建立完善的使用记录系统。
对于每一次抗菌药物的使用,都必须建立详细、准确、标准的记录。
并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可追溯、可检索的案卷。
4、加强医疗机构的专业服务,提供临床科研支持。
抗菌药物围手术期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围手术期合理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fce8724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5.png)
演讲人
目录
01.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02.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效果评价 03.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围手术期抗菌药 物使用原则
适应症和禁忌症
01
适应症:手术 前、手术中和 手术后使用抗 菌药物,预防 感染
02
禁忌症:对药 物过敏、肝肾 功能不全、孕 妇、哺乳期妇 女等特殊人群 慎用
患者预后和康复情况
抗菌药物使 用效果:有 效预防感染, 降低术后并 发症发生率
患者预后: 改善患者术 后恢复情况, 降低死亡率 和再住院率
康复情况: 缩短住院时 间,提高患 者生活质量
抗菌药物使 用注意事项: 合理选择药 物,避免滥 用和过度使 用,防止耐 药菌产生
01
02
03Biblioteka 04围手术期抗菌药 物使用注意事项
给药疗程:根据患者病情和抗菌 药物种类确定,一般不超过7天
药物选择和联合用药
A
根据病原菌选择合适的 抗菌药物
B
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尽量选择窄谱抗菌药物
C
联合用药时,应选择具 有协同作用的药物
D
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抗菌药 物,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围手术期抗菌药 物使用效果评价
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感染率: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后,患者感染率 降低
谢谢
药物经济学和成本效益分析
01
药物经济学:研究药物治疗成 本与疗效的关系,评估药物的 经济价值
02
成本效益分析:比较不同药物 治疗方案的成本和效益,选择 最优方案
03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根据患者病情、手术类型、抗菌 药物种类等因素制定合理用药方 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ppt课件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24fdac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b3.png)
结 语
观念----更新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改变
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起努力!
28
给药疗程
杨志英 等, 腹部手术应用短程抗生素预防手术区感染的疗效分析[J], 中华外科杂志, 2001, 39(10):770-772
21
减少毒副作用。不易诱导产生耐药菌株。不易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减少护理工作量。
短时间预防用药的优点
22
尽量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减少医院内固有致病菌定植于病人的机会。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使病人处于最佳状态,如控制糖尿病、改善营养不良状况、积极治疗原有感染严格遵守手术中的无菌原则,细致操作,爱护组织,彻底止血。切口的感染与失活组织多、残留有异物、血块、死腔等关系密切。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创腔或伤口有助于清除血块、异物碎屑和残存细菌等。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11
3.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种。4.头孢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菌可选用克林霉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针对革兰阴性杆菌选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给药途径
18
赶在污染发生之前,“严阵以待”。过早给药无益,属无的放矢。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溶媒体积≤100ml,对没有禁忌症的患者,一般应30分钟滴完以达到有效浓度。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 ~ 2小时开始给药。应在手术室给药而不是在病房。剖宫产:一般应在钳夹脐带后立即静脉应用。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d578c6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b.png)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三、组织机构1. 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2. 医务科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对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进行查处。
3. 药剂科负责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和监测,提供抗菌药物使用信息。
4. 感染科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导和培训,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效果。
5. 护理部负责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监测,确保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
四、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遵循国家规定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2. 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
3. 遵循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和疗程,确保药物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
4.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和长时间使用。
5. 加强围手术期患者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五、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流程1. 术前评估: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药物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等,为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2. 术前用药: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进行术前用药。
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3. 术中用药:根据手术时长和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在术中追加用药。
通常在手术开始后2-4小时追加一次。
4. 术后用药: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在术后继续使用抗菌药物。
通常术后使用2-3天。
5. 监测与评估:在围手术期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和不良反应,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六、培训与教育1.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掌握。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9f1b7a3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5.png)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是指在手术前后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的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的目的是降低手术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
一、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1.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敏感、广谱、易于给药和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2. 用药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以保证手术时药物浓度达到峰值。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手术时间过长或患者状况不佳,可在手术期间追加一次药物。
3. 用药时间:一般术后24-48小时停药。
对于某些特殊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术、心脏手术等,可能需要延长用药时间。
4.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并及时处理。
5. 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状况等个体差异,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
二、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1)清洁手术:手术部位无明显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2)清洁-污染手术:手术部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3)污染手术:手术部位存在明显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2. 禁忌症:(1)对所选抗菌药物过敏者。
(2)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3)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
三、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用药原则,确保用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 加强患者教育和沟通,使患者了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水平,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
4.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5. 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现象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霉烯类(厄他培南)
各类手术最易引起SSI的病原菌及预防用药选择
手术 心脏手术 神经外科手术 血管外科手术 最可能的病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预防用药选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头孢呋辛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头孢曲松,哌拉西林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4
5
6
7
8
9
针对预防用药外科医生应该思考的
★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是预防哪些感染? ★什么情况下需要预防用抗生素? ★怎样选择预防用抗生素? ★什么时候开始用药? ★抗生素要用多长时间?
10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 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 ,指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 染 ★ SSI的概念比切口感染宽,但比术后感染窄 ★ 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 ★约占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的35%40%
15
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抗生素预防。一般的清洁切 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 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 、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须使用抗生素
16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 ★ Ⅱ类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Ⅲ类污染切口手术
(如进入胃肠道、呼吸道、女性生殖道) ★清洁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一旦感染后果 严重者(如开颅、心脏和大血管、门脉高压症 手术) ★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 ★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糖尿病,营养不良、 免疫低下,高龄) Ⅳ类切口及严重污染的Ⅲ类切口,应治疗性使用 抗菌药物,不属于预防
乳房手术
头颈外科手术 腹外疝外科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25
•经口咽部粘膜切 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 • 口的大手术 •一般骨科手术 •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口咽部厌氧菌(如消化链球菌) +甲硝唑 金黄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头孢拉定或头孢唑啉
17
全球权威性循征医学GUIDELINE——SIGN(Scottish Inteetwork)
18
全球权威性循征医学GUIDELINE——SIGN(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 Network)
19
质控指标
•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 30%。 • 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 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 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 菌药物。
头孢呋辛;头孢美唑 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 头孢呋辛 头孢呋辛或头孢噻肟; +甲硝唑 头孢曲松或头孢呋辛或 头孢噻肟;+甲硝唑 头孢唑啉;头孢呋辛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 头孢噻肟;+甲硝唑
•结、直肠 手术 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 •泌尿外科手术 革兰阴性杆菌
•
(涉及阴道时)
27
什么时候开始用药?
28
1
围手术期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
手术部位感染
• 手术切口感染
• 手术涉及的器官或 腔隙的感染
SSI感染率:
清洁伤口
2.1%; 1.5%
清洁-污染伤口 3.3%;5-10% 污染伤口 7.1% >10%
清洁手术SSI的 40%~60%是可以预防的。
3
某省2012年现患调查结果
I类切口0.72%;II类切口0.87%;III类切口4.51%;IV类切口3.89%
13
Ⅲ类(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 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
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
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Ⅳ类(感染)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
切口
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14
什么情况下需要预防用抗生素?
SSI发生过程
★细菌(内源性,外源性)污染:早期容易清除
→
★定植:细菌粘附于组织细胞表面但未大量繁殖
,不易迅速清除 机制是:G-菌菌毛;G+菌胞壁上的磷壁酸;细 菌表面的糖蛋白和多糖复合物;组织细胞表面的 多糖丝状体
•应用植入物或假 金黄色葡萄球菌 •体的骨科手术(包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括用钢板、螺钉、革兰阴性杆菌
•金属关节置换)
•胸外科手术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 孢呋辛;头孢曲松
•(食管、肺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
肺炎链球菌,革兰阴性杆菌
26
•胃十二指肠手术 革兰阴性杆菌,链球菌 • •胆道手术 • •阑尾手术 • • •妇产科手术 • 口咽部厌氧菌(如消化链球菌) 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 (如脆弱类杆菌) 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 (如脆弱类杆菌) (如脆弱类杆菌) 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 B族链球菌,厌氧菌
20
怎样选择预防用抗生素?
21
★应选择相对广谱、有效(杀菌剂)、安全、价廉的
药物
★头孢菌素列为首选 ★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手术—首选一代头孢 ★进入消化道、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的手术—多用二 代头孢,少数用三代头孢
★氨基糖苷类有耳肾毒性,选择时应注意
★一般不用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不够平衡,在我国 细菌耐药率高)
22
23
★病人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者,针对
G+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G-杆菌可用氨曲南, 大多二者联合使用 ★有特殊适应证时,可以选用万古霉素,如证实有
MRSA所致的SSI流行、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内膜
炎需行开心手术等 ★器官移植病人,需使用覆盖面更广的抗生素,如 添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头孢哌酮/ 舒普深、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4代,甚至碳
11
手术部位感染SSI
• 浅表切口
表皮 皮下组织 浅表感染 深部软组织 深部感染
• 深部切口
• 器官和腔隙
器官间 隙
器官间隙感染
12
手术切口分类
类别 标 准
Ⅰ类(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
化及泌尿生 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
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清洁-污染) 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 切口 无明显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