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点特征【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6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6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圣才出品】

第6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一、概说1.自然式山水田园形成的基础(1)理论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

(2)自然环境中国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的自然环境启发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

2.唐代之前中国的园林的发展(1)文明社会初期人们把自然环境当作是畋猎、渔樵、游娱等物质生活享受的场所,如商、周时期的“囿”、“苑”、“台”等。

(2)汉代时期汉代的帝苑以长安西郊的上林苑规模最大,也属皇帝的猎场、庄园和离宫的性质,其中除了建有大批宫殿外,还广泛收集了全国各地的珍奇果木禽兽。

(3)汉末至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则大行其道,人们形成有独立意义的山水审美意识,对山水的认识从物欲享受提高到“畅神”的纯粹精神领略阶段。

①晋代a.发展原因第一,晋室南迁,中原士大夫大量逃亡江南,尽情享受江南秀丽风光并讴歌自然之美。

第二,帝王造园受到当时思想潮流的影响,欣赏趣味向追求自然美方面转移。

第三,名士高逸和佛徒僧侣为逃避尘嚣而寻找清静的安身之地,促进了山区景点的开发。

如东晋时以王、谢为首的士族聚居于建康、会稽一带,选择山水佳妙处构筑园墅。

b.发展表现第一,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兰亭的集会和他们的诗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桃花源记》、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山居赋》,就是讴歌自然美的代表作。

第二,建康(今南京)、会稽(今绍兴)、吴郡(今苏州)等士族聚居之地,私家宅园和郊区别墅相继兴起。

第三,都城建康,苑园尤盛,帝苑以华林、乐游两园为最著名,大臣之园多近秦淮、青溪二水及钟山之阳。

②南朝a.发展原因帝王宗室对山水的欣赏与追求和时尚所趋并无二致,苑囿风格有明显改变。

b.发展表现第一,开池筑山、表现自然美为目标的园林出现。

第二,出现城郊风景点。

这是一种众人共享的公共游览区,既可畅览远山平川之美,又能丰富城市的轮廓线,是继承台榭发展而来的风景观赏建筑。

3.唐宋至明清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发展(1)理景的普及化①总体趋势b.由社会上层少数帝王、贵戚、豪绅向一般官员、士人、甚至平民推演。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4章 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4章 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圣才出品】

对中国近现代城市面貌具有深远的影响。
(5)对折中主义风格建筑的评价
3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①西方折中主义建筑自身充满矛盾。
a.它通过灵活模仿和自由组合历史上的各种风格,取得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为解决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拘泥于固有法式之间的矛盾所作的探索。
b.探索局限于因袭旧形式的框框,实质上是把建筑历史风格当作文化商品来迎合业
主的口味和要求,创作倾向停留于旧形式的综合。
②西方折中主义建筑进入近代中国后增添了新矛盾。
a.相较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建筑体系是一种先进的建筑文化,标志着中国近代新
建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代表先进体系的高品位、高素质的建筑文化的输入和引进。
①19 世纪下半叶为初期发展阶段。
②20 世纪初逐步壮大。
③20 世纪 20 年代达到发展高峰。
④30 年代后,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在上海、天津、南京等地逐渐为“装饰艺术”和“国
际式”所接替,在一些内地城市仍被视为时尚而方兴未艾。
(4)西方折中主义的影响
西方折中主义是近代中国许多城市中心区和商业干道的奠基性和最突出的风格面貌,
b.大部分是在外国殖民者侵略背景下被动输入的,从中国建筑历史坐标上看,是中
国近代建筑活动中新体系建筑的盛期发展,是一种新事物;在世界建筑历史坐标上看,是
面临淘汰的旧体系建筑的余晖,是一种旧事物。西方折中主义建筑在近代中国的滞后发展,
一定程度上推迟了中国接受现代主义建筑的时间表。
(6)对待西方折中主义建筑的态度
1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

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

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构建筑结构体系:穿⽃式,抬梁式,井⼲式。

穿⽃式:沿着房屋进深⽅向⽴柱,间距较密,⽤穿枋把柱⼦串联起来,形成⼀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

特点是⽤较⼩的柱与“穿”,做成⼤的构架(整体性强,柱密,开间⼩)。

流传到现在,为中国南⽅诸省建筑所普遍采⽤。

抬梁式:沿着房屋进深⽅向在⽯础上⽴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短梁,最上层梁上⽴脊⽠柱,构成⼀组⽊构架。

在平⾏的两组⽊构架之间,⽤横向的枋连接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柱上安置若⼲与构架成直⾓的檩。

檩上排列椽⼦承载屋⾯。

2,⽃栱的作⽤:在柱⼦上,⽤以承托梁头、枋头,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的构件。

○唐宋:结构作⽤明显,布置疏朗,⽤料硕⼤;○明清:装饰作⽤加强,排列从密,⽤料变⼩,但结构作⽤仍在。

⽃栱在宋称为“铺作”,清称为“⽃栱”或“⽃科”。

(江南称“牌枓”)○柱头上的⽃栱——柱头科(宋:柱头铺作),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

○两柱之间置于枋⼦上的⽃栱——平⾝科(宋:补间铺作),起辅助⽀撑作⽤。

○⾓柱上的⽃栱——⾓科(宋:转⾓铺作),其承托⾓梁及屋⾓的作⽤。

室内⽃栱通常只⽀撑天花板重量,作为梁头节点的联系构件。

⽃栱:⽃-栱与昂的⽀座垫块;栱-短悬臂梁;昂-⽃的悬臂梁,与栱的作⽤相同;◆当建筑物⾮常之⼤⽽屋檐出挑相应加⼤时,⽃栱挑出距离也增加。

⽅法是:栱与昂的叠加层数(即出跳数),每增加⼀层栱/昂,⽃栱多出⼀跳,最多可加⾄出5跳。

重檐建筑:⼀般上檐⽃栱⽐下檐⽃栱多⼀跳,以增加出檐深度。

◆叉⼿:脊桁两侧的斜撑,⽤于固定⽀撑脊桁,其形状犹如侍者叉⼿⽽⽴,多见于唐宋元明建筑上。

3,台基作⽤:防⽔,防潮,保持室内⼲燥洁净。

(⼀般3到5个踏步)柱础:保护柱⼦不受地下⽔上升侵蚀⽽致腐烂的构件,多为⽯制。

◆收分:柱⾝由下向上逐渐收⼩;梭柱:上下两端均有收分的柱⼦形式,体如梭形;卷杀:将某些构件末端切削使之具柔美⽽有弹性的外形的⼀种做法,其轮廓线由折线或曲线组成;4,庭院围合⽅式:1)在主房与院门之间⽤墙围合;2)廊院:主房与院门之间⽤廊围合;3)三合院:住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座,之前再建院墙与院门;四合院:将三合院的院墙改为房屋,即主房东西两侧,相对之处均为房屋所围合;5,⼯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官是城市建设、建筑营造⼯官的职务:主持建筑⼯程的设计,管理估计⼯料及组织施⼯隋·宇⽂恺:隋代东西两⼤都城的规划与营造,⼤兴城规划;1:100的⽐例制作“明堂”图像及⽊模型宋·李诫:《营造法式》6,中国古代建筑两种发展模式:1)⼯官掌管下建造的官式建筑;2)各地⾃主建造的民间建筑第⼀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1原始社会建筑(6、7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新⽯器时期的建筑遗存(⼲阑式——由产⽣于长江流域多⽔地区的巢居发展⽽来。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7章 建筑意匠【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7章  建筑意匠【圣才出品】

第7章 建筑意匠一、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房屋从新石器开始就是社会文化的标志物。

营建活动中的观念假设不仅是存在的反映,也已构成社会存在的一部分。

通过礼制,也通过社会中的民俗、心理结构等其他规范文化,作为形而上学的观念形态影响与制约着建筑的发展,这些观念文化有: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影响建筑发展的诸多观念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根本性的,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

(1)起源与发展①“天”是一个历史范畴,起源于远古人类对无法预测的苍茫太空的敬畏。

②夏商以后,“天”被认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随着对灾变、王权更迭、国运兴衰、人事征战、吉凶关系的长期思考探索,其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一定的扩展,但其内核仍是外在于人、人类无法把握的宇宙主宰。

③春秋之后,对这种主宰的崇拜构架起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宇宙观,并形成“天命”、“天意”、“天文”、“天道”等一系列概念。

(2)对政治与文化的影响①统治者将承天命、顺天意作为其统治合法性及震慑百姓的理论基础,力图将人间的秩序模拟成通过天象观测所认识到的“天”上的秩序,以求得合法与永恒。

②士大夫也无不以探求天人关系,尤其是以天地之道来通达人道作为最高的学问。

(3)对建筑发展的影响①营造目的与天及与从属于天的下一个等级的若干神灵对话的场所,是中央、地方以至乡村的最重要的建筑活动,它们构成了中国建筑体系的神圣核心和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

②规划格局a.州郡依其在国中位置寻求天上星宿为其对应物,称星野。

《周礼·春官宗伯》中便有以天下12州与天上12处星宿对的记载。

魏晋之后,更趋详尽。

b.城市,尤其是都城以及宫殿、陵寝的布局和规划设计与命名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从春秋时期吴越都城的设计规划乃至宋东京及明初南京宫城的兴建、命名和事后的诠释,历代陵墓中天象地理图的绘制,都显示着窥天通天、与天同构的目标。

③尊卑层序通过进一步的关于自然环境的具体认知及其他更低层次的事物中的序的把握,使天人合一观念逐级转化为建筑中的关系。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2章 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2章 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圣才出品】

第12章 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一、居住建筑1.近代中国居住建筑类型(1)旧建筑体系传统住宅的延续发展。

①分布地区广大的农村、集镇,偏僻地区的县城,少数民族聚居的城乡和一部分大中城市的旧城区。

②特点保持传统民居的基本形态,只在应用玻璃、机制砖瓦等方面,产生微弱的局部变化。

(2)近代出现的新住宅类型①从西方国家传入和引进的新住宅类型。

a.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中。

b.类型独户型住宅、联户型住宅、多层公寓、高层公寓等。

②由传统住宅适应近代城市生活需要,接受外来建筑影响而糅合、演进的新住宅类型。

a.出现原因传统住宅适应近代城市生活需要,接受外来建筑影响而糅合、演进成新住宅类型。

b.类型2.外来移植的住宅(1)移植方式主要通过外国移民输入和建筑师引进。

(2)主要类型①独户型住宅a.概述独户型住宅又称独院式住宅,有高标准和普通标准两类,高标准的独院式住宅通称花园洋房,最初多为外国人居住,1900年前后出现于各大城市。

b.特点第一,位于城市良好地段,总平面宽敞,讲究庭园绿化和小建筑处理,建筑面积很大,多为一二层楼,采用砖石承重墙、木屋架、铁皮屋面,设有火墙、壁炉、卫生设备,装饰豪华。

第二,外观随居住者的国别,采用各国大住宅、府邸形式。

c.在中国的发展第一,独院式花园住宅传入中国后,很快为军阀、官僚、买办、资本家所追慕,纷纷转手购置或仿效建造。

第二,20世纪20年代后,独院式住宅活动规模扩大,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陆续建造一批独院式住宅。

第三,30年代后,在国外现代建筑运动影响下,出现少数时髦的新住宅,具有很地道的“现代式”。

a.出现时间20世纪30年代,一些大城市开始盛行供出租、出售的公寓住宅。

b.出现原因城市土地昂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市场游资充斥,各国在远东的行商极力向中国推销建筑材料,一批房地产集团利用廉价材料和劳动力,竞相向房地产投资。

c.特点第一,多位于公共交通方便的地段,便于居住者通往工作地区和市中心。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1.原始社会的住房建筑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居住方式包括穴居和巢居。

在氏族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1)氏族社会时期的住房建筑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建筑遗址为代表。

①历史地位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②遗址特点a.已发掘的部分是长约23m、进深约8m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

b.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有石器加工的榫卯,说明当时长江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的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2)原始社会晚期的住房建筑以黄河流域的建筑遗址为代表。

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

其建筑遗址的类型及特点包括:①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②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

b.特点其平面多作圆形,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别,也有作圆角方形平面的。

③“地坑式”窑洞遗址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这是至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

(3)仰韶时期的住房建筑此时的原始村落多选择河流两岸的台地作为基址,这种村落已有初步的区划布局。

以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村落遗址为代表,仰韶时期住房建筑的特点主要包括:①建筑布局上的特点a.村落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窑场三个区域,并以一道壕沟隔开。

b.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②营造技术上的特点a.仰韶人后期的建筑已从半穴居进展到地面建筑,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

《中国建筑史》(东南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东南潘谷西)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木架建筑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木架建筑的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二、木构架的特色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pipi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亮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是,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两者比较: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室)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较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多混合使用这两者。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分,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檐下斗拱犹如密布一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

斗拱的主要构架是:拱、斗、昂。

(p4)三、单体建筑的构成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是、有机。

(p5)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屋顶对建筑里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四、建筑与环境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政治环境4.心理补偿“风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代建筑文化现象。

对风水可以这样认为:风水在古代特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许多实绩,今天仍可作为历史经验供我们借鉴;而它所依据的理论和是手段则早已失去现实意义,及时合乎科学原理的成分,也因远远落后于现代地质学、水文学、气象学、规划学和建筑学而无需再去应用。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8章 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8章 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圣才出品】

第18章 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一、建筑教育1.1950~1970年代的建筑教育(1)建筑教育的发展①1952年,中国高等学校进行全国规模的大调整,新的建筑教育格局由此形成。

同济大学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成为土建类的高等工业院校,其余在理工科大学中设建筑学专业。

②1953年,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的土木系合并在湖南大学。

③1956年,东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苏南工业专科学校、西北工学院等校土建专业归属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

④1958年,各省办过一些地方院校的建筑系或建筑学专业。

⑤1959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的基础上成立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⑥20世纪60年代,大量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取消。

(2)教育制度①招生a.全国统一考试,高等学校分理工、文史、医农三类,按重要程度分为一、二、三类。

b.在保证符合当时政治标准对考生要求的前提下,按分数分类分段录取,生源有全国、区域及省内的差异。

c.1965年,全国建筑学招生为289人。

1966~1976十年间,除1972年后招收少②经费80年代以前,全部教育经费由国家按部或省拨付,因学校等级而有差别。

③学制60年代,建筑学专业学制多为5年,清华则为6年。

④分配a.国家统一分配毕业学生,地区招生的学校分配范围与招生范围相同,而全国招生的学校则依国家政策变化,每年分配的地区和部门侧重点不同。

b.分配部门以设计院为主,高校、研究机构和学术机构管理部门为次。

(3)教育方针①1950~1980年代,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②1958~1960年、1964~1966年间,政治运动较多,包括下乡、下厂、下工地,也包括四清、社会主义教育等政治运动。

③1961~1963年间,制定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制度“高教60条”。

(4)教学骨干教学骨干力量,以第一、第二代建筑师及建筑教育家为核心,以在20世纪5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第三代教师为骨干和基本力量。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9章 清式建筑做法【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9章 清式建筑做法【圣才出品】
4.庑殿顶推山 以九檩庑殿为例,设各步架原来水平投影距离都为 X,则山面推山后的各步距离,可 依下列步骤求得: (1)山面檐步不推(即下金檩不推),距离仍为 X。 (2)山面中金檩推出 1/10 步架,即 X/10。推山后的下金步=X-X/10=9X/10。
3 / 2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8.柱 (1)含义 柱为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 (2)分类 依部位可分为檐柱、金柱、中柱、童柱等。 (3)清代柱的特点
5 / 2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①檐柱、金柱、中柱等的断面大多为圆形,柱体平直,仅在上端作圆角小卷杀(约为


③在山尖处有的用悬鱼作装饰,并在檩头部位钉以铜钉。
7.攒尖顶 (1)形式 有方、圆、五角、六角、八角等形式。 (2)单间方攒尖亭 ①尺寸 a.檐柱高等于 80/100 面阔,柱径等于七/100 面阔。 b.檐步=脊步=1/4 面阔,檐步高五举,脊步高七举或七五举。 ②做法 a.檐柱间用檐枋联系,出头作成霸王拳或三岔头式。 b.在角柱处 45°放置花梁头,然后沿檐枋方向放檐檩,枋与檩间施垫板,并以榫头插 入花梁头内。 c.檩上再斜放抹角小梁四根,梁中央放木墩(交金墩),以承金檩及垫板,老角梁的 尾端也搭在这里,由此出由戗,按脊步举高,四面斜撑顶部的雷公柱,以承宝顶。


(3)将山面中金檩已推出处的由戗线延长,交上金檩线于一点。由此点沿上金檩线
再推出 1/10 步架,即得推山后上金步距离 依立面要求和山面结构而定,一般山柱中心线距山花板外皮一檩径(4.5 斗口),距采 步金梁一步架(22 斗口)。 (2)结构方法 用增加扒梁(或顺梁)和采步金梁来解决。 ①承采步金的短梁,若后端插在金柱上,就叫顺梁。 ②后端架在五架梁或七架梁上的称为扒梁(宋名丁柎)。 ③置于角部其位置与角梁相垂直的,叫抹角梁。 ④与角梁同方向的叫递角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2章 城市建设【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2章 城市建设【圣才出品】

第2章 城市建设一、概说1.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2.城市形态的四个阶段(1)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3)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4)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经验通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防火、排水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选址①在选址时,历代都重视解决水源问题。

首先要保证饮用水,此外还要供应苑囿用水和漕运用水。

②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

(2)防御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

从春秋一直到明清,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

(3)规划①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

②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的风景区。

(4)绿化①西汉长安、晋洛阳、南朝建康、北魏平城、洛阳、隋唐长安、洛阳等历代帝都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

②对于都城中轴线上御街的绿化布置讲究:路中设御沟,引水灌注,沿沟植树。

(5)防火①宋东京地处江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要冲,五代与北宋建都后,城市发展很快,房屋密集,接栋连檐,常有火烛之患,所以城内每隔1里许设负责夜问巡逻的军巡铺,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瞭望,屯兵百余人,备救火用具,一有警报,就率军队奔赴扑救。

②南宋临安地狭人多,防火措施比北宋东京更严,军巡铺更密。

③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谯楼,供报时或报警之用。

④元朝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与鼓楼,明南京、西安,明清北京等都有这种钟、鼓楼。

(6)排水①汉长安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

②唐长安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但由于沟渠系统宣泄不畅,遇暴雨,城中低洼的里坊常有水淹之灾。

③宋东京四条河道穿越而过,对用水、漕运、排水都有很大好处。

④明代北京设有沟渠以供排泄雨水,并有街道厅专司疏浚挑挖之职。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考研考点讲义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考研考点讲义
目㊀录
第一章㊀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 1 ) 专 题㊀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 2 4 )
第二章㊀城市建筑 ( 5 0 ) 第三章㊀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 6 2 ) 第四章㊀宫殿、 坛庙、 陵墓 ( 8 2 ) 第五章㊀宗教建筑 ( 1 0 8 ) 第六章㊀园林与风景建设 ( 1 2 6 )
㊀㊀
㊀ 1 0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6 . 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未央宫有“ 殿台四十三” , 建章宫号称“ 千门万户” , 权贵宅第也是 “ 并兼列宅” , “ 隔绝闾里” 。 所有这些, 都显示处木构架建筑到两汉时期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期。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2 2 0- 5 8 9年) 政局动荡, 战争持续, 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社会生产发展缓慢, 在建筑上不及两汉时期有那样多生 动的创造和革新, 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的成就; 1 . 东南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的大量崛起。 2 . 佛教的盛行和佛寺、 佛塔、 石窟寺建筑的高潮迭起; 3 . 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 到魏晋南北朝时有重大发展。形成了皇家园林和私 家园林并立的局面, 是中国园林承上启下的转折期, 园林的营造观念从大尺度的形似自然向小尺度的 神似自然转变; 4 . 由于“ 胡坐” 的传入, 中国家具从适应席地坐的矮足形开始向垂足坐的高足形转变, 由此引发了 中国建筑室内空间和室内景观的改变。
知识点— — —穴居的发展过程
原始横穴→深袋穴 →半穴居→地面建筑 ↓ 1 . 圆形 2 . 方形、 长方形 3 . 吕字形
㊀1
知识点— — —干阑式建筑与木骨泥墙房屋
在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代表遗址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 房 ★干阑式建筑: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0章 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0章 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

第10章 建筑发展概况一、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1.历史背景(1)中国建筑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转入近代时期,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近代化是现代化的序曲。

人类历史上有三次伟大的革命性转变,第三次实际上就是以近代化为起点的世界现代化进程。

我们研究近代中国建筑,首先要把它摆到这个历史大背景的高度来考察。

(2)中国近代化特征①中国的近代史和世界的近代史是不同步的,中国的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起点,比世界近代史的起始整整晚200年。

a.当中国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时,世界史已经进到近代后期和现代前期,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转型期。

b.处在这种转型初始期的中国近代时期的建筑,应该会突破长期封建社会枷锁下的迟缓发展状态,而呈现整体性的变革和全方位的转型。

②中国近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蹒跚的、扭曲的。

a.中国是被动的开放。

外来的、诱发中国启动现代化的冲击要素是以侵略的方式撞击的。

租界的设立,港湾租借地、铁路附属地的圈占和大部分通商口岸的开辟,都是通过不平等条约来实施的。

b.租借地城市、通商口岸城市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前沿和聚点,引发其城市转型、建筑转型的外来因素。

③现代转型启动期是在无序状态下蹒跚行进。

a.现代转型的整体进程十分缓慢,存在时间上的差异。

b.存在层次上的差异。

中国近代的城市与乡村、沿海与腹地形成一种截然分明的二元化社会经济结构。

2.历史特征对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受制于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发展的不平衡性。

突出的体现在近代中国城市和建筑都没有取得全方位转型,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

(1)新建筑体系新建筑体系是与近代化、城市化相联系的,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建筑体系。

①两个形成途径a.从早发现代化国家输入和引进的。

近代中国的新体系建筑基本上由此形成。

b.从中国原有建筑改造、转型的。

所占比重较小。

②显现出“后发优势”一整套近代所需的新建筑类型,大部分都直接从资本主义各国便捷输出和引入。

中国建筑史复习重点

中国建筑史复习重点

中国建筑史复习重点中国建筑史复习重点1.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风格⾮常显明的⼀个独特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度统⼀;植根于深厚的传统⽂化,表现出鲜明的⼈⽂主义精神;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具体表现为:(⼀)重视环境整体经营(⼆)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三)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四)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五)诗情画意的⾃然式园林(六)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2.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1)建筑材料:⽊材。

2)结构⽅式:框架式结构:抬梁式、穿⽃式、井⼲式;3)空间布局:灵活。

承重与围护结构分⼯明确。

4)单体建筑构件:标准化。

模数制。

5)平⾯布局:内向含蓄,多层次,均衡对称。

6)创造⽃拱结构形式7)运⽤⾊彩装饰⼿段。

3.⽊结构建筑的结构形式(图)中国古代⽊构架有抬梁,穿⽃、井⼲三种不同的结构⽅式。

(1)抬梁式使⽤范围较⼴,在三者中居于⾸位。

它是沿着房屋的进深⽅向在⽯础上⽴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梁,最上层梁上⽴脊⽠柱,构成⼀组⽊构架。

在相邻⽊架间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架。

抬梁式构架在春秋时已有,唐代发展成熟。

特点:柱承重,我国应⽤最⼴优点:室内少柱或⽆柱,可获得较⼤空间缺点:柱梁等⽤材较⼤,耗材较多适⽤:⼀般多⽤于宫殿、庙宇、府邸、住宅等建筑,特别是北⽅(2)穿⽃式⽊构架也是沿着房屋的进深⽅向⽴柱,但柱的间距较⼩使柱能直接承受檀的重量,不⽤架空的抬梁,⽽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构架。

这种结构技术⼤约在公元前2世纪(汉)已相当成熟,流传⾄今,为中国南⽅诸省所普遍采⽤。

特点:⽆梁,柱较密,柱间直接⽤枋联系。

优点:⽤材较⼩,⼭⾯抗风性能好。

缺点: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

适⽤:南⽅地区较为普遍(江西、湖南、四川)(3)井幹式结构以圆⽊或矩形、六⾓形⽊料平⾏向上层层叠置,在转⾓处⽊料端不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如同古代井上的⽊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1)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2)北方游牧名族——便于迁徙的轻质骨架覆以毛毡——毡包3)新疆干旱少雨地区——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4)黄河中上游——黄土断崖挖出的横穴——窑洞5)东北与西南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井干式2.主流: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二.木构架建筑的优势与缺陷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1.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2.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易遭火警。

3)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的空间需求。

三.组群布局1.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修建系统,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修建群体布局:讲求深度的深远美。

讲求条理的节奏美。

讲求序列的次序美。

讲求乐趣的意境美。

1)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

2)纵横轴线同等重要。

3)部分有轴线。

4)无轴线。

2.庭院的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两侧工具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

1四.修建与环境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四.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贸易与工业修建6.教诲、文化、娱乐修建7.园林与风景修建8.市政修建9.标志性建筑10.防备修建五.工官制度1.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系统体例的产物。

2.历史上有名的工官:隋代——XXX宋朝——XXX明代——XXX、XXX等第二节中国古代修建的立面构成1.单体建筑的“上分”——屋顶一.种类1.庑殿(宋称四阿顶)2.歇山(宋称九脊殿)3.悬山4.硬山5.攒尖(宋称斗尖)6.单坡7.平顶2二.屋顶的组合形态一)水平组合1.正脊并联1)屋檐勾连2)并连式抱厦3)翼角对接2.正脊串联1)两夹2)骑楼3)迭落4)牌楼5)阙式串联3.正脊相交1)丁字相交2)十字相交3)转角相交二)竖向组合1.重檐构成1)重檐庑殿2)重檐歇山3)重檐攒尖4)密檐塔2.重楼构成三.屋顶做法一)屋面曲线1.檐口曲线2.屋面曲线3.屋脊曲线二)屋角三)屋脊和屋面粉饰2.单体修建的“平分”——屋身33.单体建筑的“下分”——台基一.台基的基本构成1.XXX2.台阶垂带踏跺如意踏跺礓礤3.栏杆4.月台正座月台包台基月台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类型及特点一.叠(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XXX,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3章 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3章 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圣才出品】

一、近代建筑制度的建立1.房地产商品化与建筑市场的崛起(1)中国传统社会的地产交易①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结构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等多种结构。

②交易规定可以买卖和租赁土地和房屋,但需经过族人允许,有一套传统的习俗限制和繁琐手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自由交易。

(2)土地永租制①出现原因1845年上海成立租界,外商要求按资本主义方式购买土地,中国政府不同意出卖,只允许租赁,因而在租界中推行土地永租制。

②规定a.承租人一次性交足押租后,从原业主处取得土地永久使用权,每年只需向中国政府交纳固定的年租即可。

b.永租的土地原业主不得擅自索回,可由承租人任意使用,并可转让他人。

③影响割断了原业主与土地的一切联系,承租人成为实际上的新业主,永租的土地具有了近代土地商品的主要特征,土地自由交易的渠道由此打通。

(3)房地产业的形成土地作为商品自由进入流通领域。

②初期发展状况a.在上海开埠初期,租界内实行华洋分居,房地产只在少数外国人中间流通。

b.1853年小刀会起义,“难民”逃进租界,突破“华洋分居”限制,外商在租界建造专供出租华人的廉价木板屋,租界房租、地价扶摇直上,洋行设立地产部,投资房地产业,以房地产买卖和租赁为主要业务的专门行业诞生。

③房地产业的特点a.以巨额利润成为高营利的行业。

b.关联着市政机关的财政收入、城市的开发建设和建筑业的市场发育。

④房地产业迅速崛起的表现a.外商房地产专业公司出现。

1888年,上海第一家房地产公司——英商业房地产公司成立。

b.华商涉足房地产行业。

著名的买办程瑾轩、郑伯昭、周莲堂、贝润生、虞洽卿、祝大椿等都是华人经营房地产的大业主,专业性的华资房地产公司于“一战”后也纷纷建立。

c.天津的房地产业紧随上海相继登台。

1901年,天津第一家外商房产公司——英商先农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出现,紧接着华商利津公司也于同年成立。

⑤各地房地产业的不同a.上海房地产业主要由外国资本启动,由中国官僚、买办注入游资。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5章 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5章 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第15章 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一、历史的格局现代中国建筑是指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二十世纪末这50年里的中国建筑。

在这期间,中国城镇、乡村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充满着域内文化和域外文化以及中国内部各种因素的冲撞和磨合,丰富了建筑活动的内容。

二、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1.历史分期(1)自律时期(1949~1978年)这一时期中国人民依靠自力更生完成建立国家工业基础的任务。

(2)开放时期(1979~1999年)这一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国家进入新的转型期。

2.自律时期的建筑发展(1)三年经济恢复阶段——百废初兴(1949~1952年)①建筑工程的管理1951年3月通过颁发立法性文件开始了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贯彻中央用3年恢复经济、10年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

②建立政府的建筑部门和国营公司1952年4月,中共中央作出了“三反后必须建立政府的建筑部门和建立国营公司的决定”,5月,成立了中央设计公司,各地各部门的设计单位也陆续建立。

建筑设计方针于1952年8月在成立建筑工程部的会议上提出,这些原则影响了整个自律时期。

它包括:适用;坚固、安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

(2)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复兴与探索(1953~1958年)①概述这一阶段开始以国家计划、国家筹资、国家组织实施的类似于半军事化的组织形式将投资与建设转向第二产业,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农业混合经济转变。

建筑工程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工业建筑设计上。

提出“国防第一,工业第二,普通建设第三,一般修缮第四”的国家建设基本方针。

②经验与教训a.学习苏联经验的得与失学习苏联为中国建筑事业确立全面的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但也滋养了僵化的教条主义,滋生了以政治尺度度量创作问题的简单化做法,对建筑创作尤具伤害的是,思想的窒息禁锢了建筑创作的原动力。

b.民族形式与国际式的纠葛政治上的统一与强大激发了知识分子和各级领导的爱国主义热情,脱离经济制约,学习苏联对民族的形式的推崇都推动了新一轮的历史主义思潮。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商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1、甲骨文2、青铜器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城市遗址:1、成汤都城—西亳2、郑州商城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宫殿遗址:1、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较规整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表示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开始定型。

中国建筑史复习1-9章详细摘记

中国建筑史复习1-9章详细摘记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0.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建筑的多样性:南方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认为是由原始社会的巢居发展而来)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房屋黄河中上游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承重的建筑2建筑的主流:木构承重建筑——优点:a取材方便b适应性强c有较强的抗震性能d施工速度快e便于修缮搬迁缺陷:a木材稀少b易发生火灾c用量大d难以满足大空间需求0.2 木构架的特色1穿斗式木构件:(或称“串斗”式,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构架用料小,柱子排列密,用于空间尺度不大的室内特点:a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b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c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2抬梁式木构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可采用跨度大的梁,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特点:a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梁总数可达3-5根)b柱上采用斗拱时,梁头搁置于斗拱上我国北方屋面设保温层(一般用土加石灰构成)3斗拱:定义:主要由斗、拱、昂构成。

一般使用在高级官式建筑。

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命名:宋代称“铺作”,清代称“斗科”或“斗拱”,江南称“牌科”分类:柱头上的斗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角柱上的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作用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前重结构,明清以后重装饰。

(注意斗拱的命名)4其他:叉手:台基:柱础:0.3 单体建筑的构成1单体建筑的特点: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结构的暴露:a表现木材力学的性b改善木材通风条件c便于及时维修有机:室内空间的灵活分隔另一个特点: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性2屋顶的命名和识图0.4 建筑群的组合1庭院:概念: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精讲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精讲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精讲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斗栱不同时期(唐宋与明清)的特点(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唐宋以前,斗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檐下斗栱犹如弥补一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承托屋檐)仍未丧失。

2、斗栱的基本组成栱、斗、昂3、宋、清的建筑模数制宋——材;清——斗口4、宋代斗栱的叫法,按位置分三类,名称在柱头上的斗栱称为柱头铺作(清代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在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上的斗栱,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在角柱上的斗栱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

5、木结构的四种结构形式及各自特点、应用(识图)结构形式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干阑式应用地区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东北、云南等林区潮湿的山区或水域特点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空间不大时才能使用可采用跨度大的梁以减少柱子数量,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有较好的防潮隔热性能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受木材长度限制,通常面阔和进深较小。

原始社会1、仰韶文化主要遗址有2个: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2、河姆渡文化遗址名称为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结构为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用作居住,最早使用榫卯技术3、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特征为1)家庭成为生活单位,居室面积变小,平面呈“吕”字形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有较强私密性2)建筑材料上开始出现土坯砖,基础实验夯土,墙体用土坯砖;室内地面墙面普遍采用白灰面,防潮;白灰墙上出现了花纹,是已知最古老的室内装饰4、红山文化:最早的神庙遗址是辽宁建平牛河梁女神庙奴隶社会一、夏:我国已发现最早的木构夯土建筑及庭院建筑实例是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二、商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三、西周两处遗址1、陕西岐山风储存西周建筑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最早发现瓦(封闭庭院,中轴明确;前后堂使用廊道连接;完备的排水系统;已知最早的四合院实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很大,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1.木构建筑的优势
(1)取材方便
①在古代,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散布着大量茂密的森林,包括黄河流域,也曾是气候温润、林木森郁的地区。

②木材易于加工,利用石器即可完成砍伐、开料、平整、作榫卯等工序。

(2)适应性强
木架建筑使用的灵活性大,适应性强,无论是水乡、山区、寒带、热带,都能满足使用要求。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

(4)施工速度快
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加上唐宋以后使用了类似今天的建筑模数制的方法,各种木构件的式样也已定型化,因此可对各种木构件同时加工,制成后再组合拼装。

(5)便于修缮、搬迁
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

2.木架建筑的缺陷
(1)木材越来越稀少,到宋代,建造宫殿所需的大木料已感紧缺。

森林的大量砍伐,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使木架建筑失去了发展的前提。

(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各地城镇因火灾而烧毁大片房屋的记载不绝于书。

在南方,还有白蚁对木架建筑的严重威胁。

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也是一大缺点。

(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

二、木构架的特色
1.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1)穿斗式(又称“串逗”式)木构架
①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②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

图0-1 穿斗式木构架示意图
(2)抬梁式木构架
①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②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
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图0-2 清式抬梁式木构架示意图
2.斗栱
斗栱在宋代又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则称“牌科”。

(1)斗栱作用
①在柱头上的斗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

②在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上的斗栱,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

③在角柱上的斗栱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
构部件。

(2)斗栱的主要构件
栱、斗、昂。

向外悬挑的华栱是短悬臂梁,是斗栱的主干部件;“斗”是栱与昂的支座垫块;“
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栱的作用相同。

(3)斗栱的挑出距离
当建筑物非常高大而屋檐伸出相应加大时,斗栱挑出距离也必须增加,其方法是增加栱和昂的叠加层数(即出跳数),每增加一层华栱或昂,斗栱即多出一跳,最多可加至出五跳。

图0-3 宋式斗栱承托屋檐示意图
三、单体建筑的构成
1.单体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1)“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人们只需观察柱网布置,就可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

(2)“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在各类建筑物中,除了最高等级一类的殿堂建筑需要表现庄严华丽的气氛,构作天花板遮住梁架外,一般建筑都是无保留地暴露梁架、斗栱、柱子等全部木构架部件。

(3)“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

2.屋顶的作用
屋檐、屋面、屋角以及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十字脊、盝顶、重檐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加上灿烂夺目的琉璃瓦,使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通过对屋顶进行种种组合,又使建筑物的体形和轮廓线变得愈加丰富。

四、建筑群的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1.庭院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

在易受自然灾害袭击和社会不安因素侵犯的社会里,这种封闭的庭院是最合适的建筑布局方案之一。

庭院是房屋采光、通风、排泄雨水的必需,也是进行室外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