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

城市对外交通发展趋势:

1各交通方式呈现出高速化、大型化、远程化的发展态势;2不同交通方式的结合与多式联运;3城市内外交通相互渗透,交通枢纽呈现集中、大型、综合化;4交通管理控制的智能化;5更加关注运输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6交通服务方式经历着从供需平衡型向质量效益型之演进;7城市交通组织的分离、立体化及交通需求管理

城市对外交通枢纽发展趋势:

枢纽规模大型化、枢纽功能综合化、换乘方式多元化、枢纽用地集约化、枢纽布局协调化、枢纽管理智能化、枢纽服务人性化、交通方式联运化、枢纽与周围地区联合开发、建立协调管理机构

航空港枢纽主要有以下一些衔接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铁路、机场巴士、出租车、客车(私家车、单位车和租用车)、长途巴士、高速船、摆渡交通

航空港枢纽与轨道交通的衔接设计:

轨道车站位于机场范围以外,在航站楼和车站之间提供固定的公交服务,如波士顿洛根国际机场轨道车站与机场航站楼接近,再通过专用换乘通道设施衔接(如阿姆斯特丹的斯契福尔机场);轨道车站直接与航站楼相结合(东京成田机场)民用机场规划:机场空域规划、机场总平面规划。航空港枢纽衔接场站的布局模式:

①分块布局模式:在不同的地块分别设置城市轨道交通、铁路、机场巴士、出租车、长途巴士等交通方式的衔接场站(如香港国际机场);②分层布局模式:在同一地块内分层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场站,并通过自动扶梯等竖向交通设施将不同层的衔接场站相互连通(如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第一候机楼);③综合布局模式:上述两种布局模式的复合形式(如法兰克福机场)机场等级:按飞行区等级划分1.根据机场飞行区使用的最大飞机的基准飞行场地长度 2.根据该机场飞行区所使用最大飞机的翼展和主起落架外轮外侧间的距离

大型枢纽机场规划满足条件:1.主跑道必须确保两条,有一定间距,以保证跑道的独立起降 2.应配备道速出口滑行道(每条跑道社3组6条快速出口),以保证各类飞机能双向快速的脱离跑道3.在跑道内侧设置两至三条平滑道4.多跑道机场设置两条以上的双向联络通道,在机坪上设双向调度滑行道 5.对少数风向不稳定的机场设置侧风跑道

机场选址:使用上:1.尽量使跑道两侧净空良好2.相邻两个机场的飞机起飞着陆不会相互干扰3.飞机起飞着陆不穿越国境线和禁区 4.应有足够安全距离 5.便于设置引导飞机着陆的导航设施6.飞机起飞着陆受气象条件影响很少7.跑道不被洪水淹没和飞行区不内涝8.远离候鸟群习惯迁徙的路线和吸引鸟类聚集的地区9.场地便于机场发展10.机场与城市距离适中且便于联系11.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环保经济:1.对周围环境不会造成明显的飞机噪声污染2.防止对社会环境产生不良影响3.防止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4.经济

航空港的规划布局:

航空港在城市中的位置应设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两侧并远离集中的城市化地区;

一般航空港布置在距城市10-30公里的范围内;一般从城市到航空港的交通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在航空港与城市之间规划或建设有汽车专用道、快速有轨交通等

铁路客运枢纽衔接换乘设计:广场衔接模式、通道衔接模式、联合设站模式

长途客运枢纽衔接换乘设计:①分散布局衔接模式:分散布局衔接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衔接交通方式场站沿道路分散设置,与长途客运站之间没有专用的换乘设施,乘客利用城市中的一般步道设施和过街设施进行换乘②集中布局衔接模式:广场衔接模式、通道衔接模式、联合设站模式

城市道路的主要功能:车辆流通的渠道,人们步行活动的空间;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和其它市政公用设施铺设提供空间;是城市的骨架,建筑物的依托,分割用地各地块的边界;是商贸活动的场所之一,是城市居民交流与活动的空间;城市防灾避难提供场所;为城市通风、新鲜空气的流通提供渠道。反映了城市的风貌,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又是显示当代精神文明的场所,是组织城市景观的导线;

城市道路网应具有的基本属性:

成长性:满足城市规模扩大、机动化水平提高带来的合理交通需求增长;

高效性:以较少的道路设施更大程度地满足人与物的流动需求;

适应性:满足特殊情况下的交通需求,具有一定的可靠度;

层次性:交通需求的层次性决定了路网的层次性;

引导性:有利于城市布局结构的优化(宏观:城市总体布局,微观:道路两侧用地),有利于高效率运输方式的运行。

现行道路等级分类的基本原则:远近分离原则——不同距离出行者的需求(居民出行距离分布一般表现为近多远少);通达分离原则——穿越与达到交通的需求;快慢分离原则——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容量调控原则——减少低效运行的需

求;街道功能划分原则——减少公共空间职能与交通职能冲突。

快速路:限制城市的最大出行时耗,服务长距离交通,作为长距离出行限制在一定时间限度内的必要措施;

主干路:在城市交通中主要起“通”的作用,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

次干路:在城市交通中兼有“通”和“达”的作用,与主干路一起构成城市干道网;

支路:在城市交通中主要起“达(到达集散)”和“分流”的作用,是路网结构体系的支撑体,主要承担着近距离交通、慢速交通;

各等级道路的相对独立性,不应过度强调次级道路为上一级道路集散交通的作用,各等级道路自成体系,也有利于实现路网分流。

⑶布局结构:因地制宜、内密外疏、轴向加强

⑷组织结构:协调共存、扩容升级、动态发展城市道路网组成元件:路段、交叉口

城市道路网通行能力(路网容量)的制约主要在交叉口

路网通行能力与路网平均行程车速是有一定联系,但各自又有其独立性;

交叉口距离对路网通行能力的影响不大,而对路网平均行程车速的影响很大。

快速路1400~1600pcu/车道·小时主干800~1000 pcu/车道·小时次干路600~800pcu /车道·小时

支路400~600pcu/车道·小时一米宽的自行车道通行能力一般取1000~1200veh/h

规划指标的关系:

人均城市用地面积-100 m2 城市道路用地面积率--8~15 %(人口200万以上的大城市15%~20%)人均城市道路用地面积-7~15 m2

道路长度=道路总面积÷道路平均宽度道路网密度=道路长度÷城市用地面积

道路越宽,道路长度越短,道路网密度越低,道路就越稀疏。

道路宽度:道路宽度中包括人行道宽度和车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用地宽度。

道路用地面积: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宜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0%~25%。计算道路面积时,道路两侧绿化带及道路内宽度在8米以上的道路绿化用地不计入在内。

小间距(高密度)路网的优点:1同样交通需求情况下交通迂回小、左转比例低、平均出行距离小;2流量分散、交叉口负担轻;3路网容量大、可靠度高;4易于公交线路的设置、可提高公交线网密度、公交可达性好;5可获得更多的临街面积;

路网图形模式分类:

自由式:1.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2.山地城市适应地形条件

放射式路网:1.城市中心聚集能力强2.伴随放射状道路常有放射状大容量公交一起形成放射状发展走廊3.城市边缘区之间的联系不强)

棋盘式(方格网):1.通过规划形成的2.交通容量大,可靠度高3.中心性相对不强

放射式+环式:1.城市边缘区之间联系更为方便2.分流部分交通进入环路,减小中心区压力 3.环可以全环也可以部分环路)

方格网加放射(棋盘加对角线):1.增强方格网对角线之间的交通联系 2.经常讲广场放在对角线上形成城市景观 3.对角线道路常常与方格网道路形成畸形交叉口,使交通组织复杂

综合式:1.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种形式路网的优点2.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适用

树枝状:城市蔓延过程中形成,一般位于大城市郊区是以小汽车位主导的交通工具的路网结构。一般来讲,非直线系数小于1.15的路网为优良形式;在1.15~1.25之间为中等;大于1.25为不佳。

道路布局与路网图形模式之间的关系:

1路网图形模式是对路网的形象描述,在规划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但不能将其作为路网规划、设计的指导规范; 2路网图形模式主要描述了路网的拓扑关系(路网结构),因此,在规划中不必拘泥于图形模式的形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道路的走向和线位。

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基本原则:

1 城市道路网规划应与城市建设相协调,不应使城市路网规划滞后于城市建设;

2路网形式和布局,应根据土地使用、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交通流量流向,并结合地形、地物、河流走向、铁路布局和原有道路系统,因地制宜地确定;

3路网密度和路网容量应与土地开发的容积率相协调;

4城市道路的主要交通功能是解决城市内部出行问题,因此,过境交通不宜从城市内部通过,应在城市外部得到疏解;

5在中心区及老城区外围宜设置保护环,中心区及老城区内部道路应为公共交通和步行提供相对比较好的道路条件;

6要考虑道路网的成长性,干路要能向外延伸,切忌为了建筑对景,将干路对着火车站大楼、人民大会堂等一些重要的建筑物,造成很难改造的后果。道路网要能长大,不应顶死。

7要充分关注路段内部各组成要素通行能力的协调:⑴交叉口与路段通行能力的协调⑵相接道路通行能力的协调;

8高道路等级的射线最好不要通过城市中心区,应将其止于城市环路;

9城市环路的等级不宜低于放射状道路的等级(环路在拥挤的网络中起疏解的作用);

10分片区开发的城市,各相邻片区之间至少应有两条道路相贯通,城市主要出入口每个方向应有两条对外放射的道路;

11道路网节点上相交道路的条数宜为4条,并不得超过5条。道路宜垂直相交,最小夹角不得小于45 。

12应避免设置错位的T字形路口。已有的错位T 字形路口,在规划时应改造。

13在规划中应该预见到城市河流、山脉等自然条件,铁路车站等构筑物的阻隔形成的路网“蜂腰”地带,早采取对策;

14规划多个环路的城市,环路之间的距离不宜太近,环路之间的距离宜由内向外成倍递增;

15在做路网布局规划时,应结合公交网络规划,公交换乘枢纽规划;

16对于交通枢纽、体育场馆、大剧院等公共建筑,应设施分流道路,不宜在城市主干道上设置出入口。

17环路的设置,应根据城市地形、交通的流量流向确定,可采用半环或全环;一条城市环路,宜采用同一技术等级,但对断面形式,可根据两侧用地及红线宽度灵活确定(高架、地面、地下)。

18 道路宜平行或垂直于河道布置;对跨越通航河道的桥梁,应满足桥下通航净空要求,并应与滨河路的交叉口相协调(立交、平交);

19城市桥梁的车行道和人行道宽度宜与道路的车行道和人行道等宽。在有条件的地方,城市桥梁可建双层桥,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管线设置在桥的下层通过(非机动车、人行道层的净高可取2.5米);若车行道路放坡长度不够,也可将机动车放在下层,非机动车、行人放在上层(遵义添秀桥);

20对于山区城市,道路网应平行等高线设置,双向交通的道路可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标高上;地形高差特别大的地区,宜设置人、车分开的两套道路系统(香港采用较多);

21由于山区城市的道路宽度一般较平原城市窄,且尽头路较多,路网连通性不好,因此,山区城市道路网的密度宜大于平原城市,采用规划指标的上限值;

22当旧城道路网改造时,在满足道路交通的情况下,应兼顾旧城的历史文化、地方特色和原有道路网形成的历史;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应适当加以保护。

路网改进和交通组织改进),得到最终的路网布局方案。路网规划过程是以上三个阶段不断调整的过程。

小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基本原则:

1.由于大中小城市的城市用地、交通出行方式和交通量差别较大,因此,小城市与大中城市使用不同的道路网分类和规划指标;

2.考虑到小城市还要发展、扩大,因此,其道路分为干路和支路两类。小城市的干路,可不分主次,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大,现有的干路将来可作为大中城市的次干路。

3.小城市要承担周围集镇和农村进城活动的车人流,其集结量有时甚至超过本城居民的出行量,所以,道路网密度要比大城市多些。

4.小城市的对外道路(公路)规划要考虑到小城市的发展,将来几个小城市或集镇有可能会连接成片,形成一个中等城市,因此,小城市的对外道路,特别是镇与镇之间的联系道路应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现有路网的走向保持协调。

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方案形成过程:

⑴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和用地规划,找出道路的区位线(也就是在需要增加道路的城市区域找出要增加道路的大致走向);

⑵根据地形条件、土地使用、城市建设规划、管线工程等方面的约束确定道路网布局规划的初始方案,这一阶段应包括新增道路或改建道路的位置、道路等级、红线宽度等等,并考虑道路网的等级结构体系和规划指标,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形成一个或多个路网初始布局方案;

⑶根据交通需求预测结果,进行路网流量分配,选择最优的初始方案,并从对初始路网方案进行改进(路网改进和交通组织改进),得到最终的路网布局方案。

各等级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快速路:

限制城市的最大出行时耗、主要承担长距离出行、快速路具有促使城市用地低密度扩张的作用,造成居民出行距离过度增长。因此,城市不必追求过度的机动性,快速路应作为长距离出行限制在一定时间限度内的必要措施,对于新建区来讲,不应该过量建设快速道路体系。城市中心区密度的疏解应更多地依靠轨道交通。

主干路:在城市交通中主要起“通”的作用,要求通过车辆快而多。主干路上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应当分道行驶;交叉口应严格按要求展宽和渠化;两侧不应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并严格控制路侧带缘石断口;

主干路断面应贯彻机非分流思想,将非机动车逐步引出主干路,实现主干路主要为机动车交通服务的功能;主干路上不应占路停车,机动车道两侧应考虑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次干路:在城市交通中有“通”和“达”的作用。两侧可设置公共建筑,沿街商业、文化服务设施,两侧可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

次干路上应该有较多的公共交通线路行驶,方便居民和道路两侧商业等客流集散,因此,次干路机动车道两侧应考虑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和出租车服务站。

支路:在城市交通中主要起“达”和“分流”的作用。支路和次干道与居住区、工业区、市中心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等内部道路相连;支路应当满足公交线路行驶要求;居住区的部分城市支路应该有一定的公共活动空间、供社区居民锻炼、休憩、交流等活动使用;

支路两侧可根据情况设置路边停车设施。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组成:

以交通方式为视角进行划分:常规公交(公共汽车(Bus):大巴、中巴、小巴);城市轨道交通(市郊铁路、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快速公交(Bus Rapid Transit,BRT )出租车(准公共交通方式);客运轮渡

以交通网络为视角进行划分:点系统:公交枢纽、公交换乘站,公交枢纽和公交换乘站可按照衔接的交通方式及客流量分为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的枢纽;线系统:公交线路,也可分为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的公交线路。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主要交通方式的特点:

⑴常规公交(公共汽车(Bus):大巴、中巴、小巴);公共汽车具有灵活、便捷、覆盖面广的优点,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础。按线路的功能,公共汽车线路分为骨干线、驳运线和小公交线三类。在同一线路中,也有区间车、大站快车等灵活的组织形式。

⑵城市轨道交通(市郊铁路、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可靠性高等优点,但其造价一般较高。

⑶快速公交(Bus Rapid Transit,BRT ):起源于拉美的新型公交系统。其具有投资相对较小、建设周期短、系统组织灵活等特点,但其一般基于现有路网建设,因此,会对城市道路上的其它车辆的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国内一些城市正在积极规划与建设BRT系统。

⑷出租车:出租车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形式,也被称为准公交系统。从其功效来看,一方面,其具有“公共性”—应该满足市民乘坐出租车的需求,另一方面,其属于“低运输效率”的交通工具,又要控制其发展规模,国际大都市出租车拥有率为每万人25~30辆。

⑸客运轮渡:客运轮渡是水系发达城市的一种交通方式,主要为跨江、河等出行服务。随着城市陆上交通的完善,特别是大批跨江、河桥梁、隧道设施的建设,客运轮渡的地位在总体上不断下降。但近些年,由于城市交通受环保因素的困扰,城市水上交通在威尼斯、伦敦、哥德堡等城市又重新受到了重视,并制定了加强水上交通管理、改进码头系统、实现公交一体化和开发新业务等水上交通复兴计划。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一般要求:

⑴大、中城市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逐步取代远距离出行的自行车;小城市应完善市区至郊区的公共交通线路网;

⑵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

⑶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2辆;小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0.5辆;中等城市可在其间取值;

⑷规划城市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城市,应控制预留设置快速轨道交通的用地,并编制轨道交通网络规划;

⑸特大城市基本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50分钟,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大中城市基本形成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20%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

⑴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应综合规划。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线路的走向应与客流的主流向一致;主要客流的集散点应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

⑵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指城市有公交线路服务的每平方公里用地面积上有公交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的长度,它反映了居民接近线路的程度),应达到3—4km/平方公里;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2.5km/平方公里;

⑶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1.5,中、小城市不应大于1.3;

⑷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1.4,一般以1.2~1.4为宜;

⑸线路断面客流的不均衡系数(线路中最大断面

客流量与平均断面客流之比)一般情况下≤1.5;常规公交线网的规划方法:“逐条布线,优化成网”法(按路线直达客流量最大布线,将城市公交线网规划分为起讫站点拟定和线网生成两个部分,对所有起讫站点间可能的路线按直达客流量最大“逐条布设”)、经验法、拟合客流法

常规公交线网优化的约束条件:路线长度;路线非直线系数;起、终点条件;路线客运能力;站点中转量约束;道路通行能力;线路的断面流量均衡性约束;复线系数(一条道路上设置的路线数,该约束是对公交路线的分布均匀性、站点停靠能力的综合考虑。)线网密度(决定非车内时间:候车时间与步行时间);乘客换乘系数;线网的车站服务面积率(站点覆盖率按300米半径计算,建成区大于50%,中心城区大于70%,以5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居民出行时耗;公交车辆保有量

城市公共场站及设施

⑴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公共交通车站应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⑵快速轨道交通车站和轮渡站应设自行车存车换乘停车场(库)。

⑶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

⑷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平方米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应另外附加面积。

⑸城市出租汽车采用营业站定点服务时,营业站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lkm,其用地面积为250~500平方米。

⑹城市出租汽车采用路抛制服务时,在商业繁华地区、对外交通枢纽和人流活动频繁的集散地附近,应在道路上设出租汽车停车道。

⑺公共交通停车场、车辆保养场、整流站、公共交通车辆调度中心等的场站设施应与公共交通发展规模相匹配,用地有保证。

⑻公共交通场站布局,应根据公共交通的车种车辆数、服务半径和所在地区的用地条件设置,公共交通停车场宜大、中、小相结合,分散布置;车辆保养场布局应使高级保养集中,低级保养分散,并与公共交通停车场相结合。

⑽无轨电车和有轨电车整流站的规模应根据其所服务的车辆型号和车数确定。整流站的服务半径宜为1—2.5km。一座整流站的用地面积不应大于1000平方米。

⑾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车辆段的用地面积,应按每节车厢500~600平方米计算,并不得大于每双线千米8000平方米。

⒀公共交通车辆调度中心的工作半径不应大于8km;每处用地面积可按500平方米计算。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几种典型图式:放射状结构、放射+环形结构、棋盘形结构、棋盘+环线结构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规划原则: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配合协同发展;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应与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应与城市客运交通走廊相一致;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充分考虑与对外交通方式的衔接和运行上的配合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规划方法:

1点-线-面要素法:“锚固”枢纽,“锁定”线路的规划方法;2逐线规划扩充法;3主客流方向线网规划法:进行初期、近期和远期的交通需求空间分布特点的量化分析,并结合定性分析与经验,提出若干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具体做法是在现状与未来道路网上进行交通分配,按照确定的原则绘制流量图,根据流量图确定主客流的方向,然后沿主客流方向布线提出若干线网规划方案 4效率最大优化法:其以路线效率最高为目标和原则,根据已知条件搜索出路线效率最大的一条或几条,作为最优轨道交通路线集来研究线网的基本构架。 5功能层次分析法:这种方法根据城市结构层次和组团的划分,将整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网按功能分作三个层次,即骨干层、扩展层、充实层,骨干层与城市基本结构形态吻合,是基本线网骨架,扩展层在骨干层基础上向外围扩展,充实层是为了增加线网密度,提高服务水平。

轨道交通的控制线宽度:(1)地面、高架:主要考虑轨道交通产生的振动和噪音的影响。一般控制红线宽度取65米(2)地下形式的轨道交通线车站的控制线宽度一般取车站主体建筑两侧各加10米

居民乘坐公交的出行时耗,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居民步行到站和离站的时耗;等候公交车的时耗;在公交车内的时耗;需要换乘的人换乘公交的时耗。

轨道车站与常规公交场站的衔接换乘设计应遵

循以下原则:

①当常规公交车辆从主要干道进出换乘枢纽时,应尽可能地提供公交优先通行的专用道、专用标志或专用信号相位,以减少其进出换乘站的时间延误;

②常规公交停靠站和站台的数量,应由接驳的线路条数、车辆配备数量、换乘候车所需时间、车辆停靠所需空间决定,并应为将来线路发展留有余地;

③应尽可能采用地下通道或人行天桥连接轨道车站集散大厅和常规公交站台,使人流、车流在不同层面上流动,互不干扰。地道和天桥的布置应有利于换乘客流沿站台均匀分布并符合换乘客流强度要求;

④应有清晰的换乘线路信息、明确的流向组织、畅通的换乘通道以及必要数量的遮挡设施,且布置紧凑,尽量缩短换乘线路长度,以减少换乘步行时间。

根据线路的布置方式,轨道路网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⑴联合式路网:相交线路在同一平面内交叉,在交叉处用道岔联接,各条线路之间可以互通列车并可实行联运,相交线路可以共用同一座车站站台,乘客也可以直接到达位于另一条线路上的目的地车站。因此该类路网中不存在轨道线路之间的换乘方式选择问题。

⑵分离式路网:相交线路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交叉,路网中各条线路独立运营,不同线路上的列车不能互通,并且不同的线路必须拥有各自专用的车站站台,乘客也必须通过交叉处的换乘站中转才能到达位于其它线路上的目的地车站。因此线路之间换乘方式的选择和换乘枢纽的布局是该类路网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轨道交通站台类型:岛式站台、侧式站台

轨道交通站台类型:站台换乘;节点换乘;站厅换乘;通道换乘;混合换乘;站外换乘

公交优先对城市影响:1.提高道路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的需要:公共交通是道路资源利用率最高的交通方式 2.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和人群的交通需求3.减少城市大气污染和改善噪声水平,减少由此引发的疾病,避免由于污染而造成的劳动生产率的降低等4.体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公共交通优先符合社会总体利益。公共交通是一种公共政策选择,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改变城市交通现状中的不公平现象。公共交通能过最大限度地解决城市困难人群出行的需求,可以给他们就业提供机会,还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出行次数(平均2.0-3.5次/日,我国1.7-3.0次/日)、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耗、出行时辰分布、出行的空间分布以及出行距离分布等。

TOD即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其中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其特点在于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的“混和用途”,使居民和雇员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城市重建地块、填充地块和新开发土地均可以TOD的理念来建造,TOD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

设计原则:1、组织紧凑的有公交支持的开发2、将商业、住宅、办公楼、公园和公共建筑设置在步行可达的公交站点的范围内3、建造适宜步行的街道网络,将居民区各建筑连接起来4、混合多种类型、密度和价格的住房5、保护生态环境和河岸带,留出高质量的公共空间6、使公共空间成为建筑导向和邻里生活的焦点7、鼓励沿着现有邻里交通走廊沿线实施填充式开发或者再

开发

交通出行方式与城市的关系

我国城市居民出行采用的交通方式包括包括地铁(或正在建设)、高架、轻轨、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常规公交车和自行车(包括助力车)。

我国城市交通模式可以细分为五种情况:

I:地铁+高架+常规公交+轻轨+磁悬浮+自行车;Ⅱ:地铁+常规公交(北京、南京、广州)+自行车;Ⅲ:无轨电车+常规公交+轻轨(长春)+自行车;.Ⅳ:常规公交+无轨电车(西安)+自行车;

v:常规公交+自行车(扬州、苏州)。

与城市的关系:1超大以上城市,该类城市的城市呈团块状,城市的交通模式包括I、Ⅳ等三种方式,城市的公交模式呈多样化。2市区地形属平原,城市布局多为单中心团块布置,城市公共交通主要模式为Iv和v,公交比例处于低等水平。3城市形态多为带形。城市公交的主要模式为v,对于带状组团城市,这类城市适于发展公共交通4城市规模并不大,公交比重低,公交出行时间较长,不能满足居民出行需求,反映城市公交发展严重不足,应该大量投入公共交通设施,促进公共交通的发展,建立环保生态型城市。

综上分析,我国城市的交通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形态的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还不发达,城市的道路设施有限,机动化的发展迅速,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应该确定为公共交通,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应该多样化。快速公交系统可以缩短工业卫星

城镇与中心城区之间、工业边缘集团与边缘集团之间、工业边缘集团与中心城区之间以及中心城区内部各个功能区的时空距离,是联系工业区和城市之间最佳的交通方式。

低碳交通:低碳交通运输是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的用能结构,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目的在于使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运输系统最终减

少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代表的高碳能源的高强度

消耗。

城市土地复合使用(复合型城市)与城市交通的关系: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同时城市空间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因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念在全球得以倡导,人们也更日益关注城市空间的紧凑、集约与高效发展和城市交通的高可达性与舒适性,二者互为关联。

(一)城市交通对土地复合利用的影响

1 对地面土地利用的影响

(1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

(2 )加快旧城更新和土地置换的步伐

(3 )强化城市中心区功能

2 对地下空间的影响

由于城市地铁车站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决定了地铁车站周围地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功能模式,而地铁车站的不同功能又决定了该地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平面构成模式。实现了公共交通的地下换乘枢纽、地铁车站与地下商业街、人防工程以及沿线物业的综合发展,为大规模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作了有益的探索。

3 对土地价值的影响

有助于商业中心的形成,地铁开通带来了沿线其它商业物业的繁荣;促进了房产物业的繁荣,轨道交通的建设还可使沿线土地增值,轨道系统车站周围的土地通过联合开发重构,在优化城市结构的同时,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也促进了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

(二)土地复合利用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反馈效应1土地需求的反馈效应

由于土地的开发使用产生交通需求。因此,必须考虑调整土地的使用,如局部改变公交线路的走向或调整功能,或调整布局,或调整规模,当然,最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可能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以提供大量的土地供给。2影响客流量的再分布地铁可以吸引客源,从而影响客流走向。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 1、交通的定义: 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 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 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 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 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 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规划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1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他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2乘客平均换算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算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2020年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规划

2020年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规划为构建平安和谐,创造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全力预防和减少我镇道路交通事故,有效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结合我镇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预防和遏制道路交通事故维护道路交通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打造“平安xx”的一项重要措施,确保全镇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稳定。 (二)总体目标 通过努力,力争使全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达到“机制健全设施完善畅通有序管理规范”的程度,实现有效预防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和遏制道路交通事故的最终目标。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1 建立政府主导的社会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体系 建立由政府主导,其他部门有明确职责,机关企事业单位学

校社区有明确要求,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体系。 2 建立交通安全宣传长效机制 各村(社区) 各部门制定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计划,定期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进社区进村进单位进学校进家庭的“五进”活动,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实现交通安全宣传经常化制度化。 3 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法制教育内容 建立更广泛的交通安全公共教育计划,将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学习和教育纳入中小学的法制课教学内容,成为在校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将学生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情况纳入德育品行评定。在校中小学生对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律法规知悉率达95%以上,行走规范率达90%,交通违法行为逐步下降。 4 探索建立专业化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体制 积极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实现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专业化的改革措施。建立专业化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培训中心,并结合普法宣传教育,使机关单位企业镇(村)居家庭对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认识明显提高,全民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有大幅度提升。 (二)改善道路安全性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 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 “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 (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 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 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 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 (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 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管理

前言 当前我国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城市中各种车辆迅速增长和出行量增大引起的交通需求量远远高于道路所能提供的交通供给量。交通管理工作不应只是忙于解决已经出现的各种交通问题,还应站在战略高度结合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超前研究交通管理对策,即制定交通管理规划,实现长效管理。本文分析了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必要性,提出了交通管理规划应涉及的内容、规划原则和过程,从交通工程的角度论述了交通管理规划内容之一的道路交通组织规划 为了使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估中要求各被检查城市必须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交通需求分析计算、交通管理方案分析评价、通过专家论证及政府发布实施等。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根据城市的规模、经济发展、交通现状以及整个城市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依据交通工程、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特别是城市交通组织管理、交通管理科技发展和政策发展等方面提出的发展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交通管理的要求,确保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有效性、合理性。因此,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制定应获得城市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的支持和协助。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管理 摘要: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介绍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现状,阐述了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内容、层次及过程,论述了交通需求预测的分析方法及其相应交通需求模型在交通管理规划中的应用。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doc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四日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一)我国城市交通特征 1.我国大部分城市是沿交通干线逐渐发展起来的,公路既是交通运输的通道,又是市(城)区街道及市场。城市过境交通量一般与城市规模大小有关。 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杂行驶普遍。过境交通一般以货运交通为主,主要交通工具有卡车、拖挂车、客车、小汽车等;市(城)区交通以本地居民为主,由于出行距离较短,主要交通工具除了小汽车、摩托车、拖拉机以外,还有自行车、马车等非机动车。同时,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大部分还以步行为主。由于交通混杂,相互干扰大,造成各类交通车辆通行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3.交通流向和流量在时间与空间上呈非平衡状态分布。随着商品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有许多农民进城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造成交通流量在各个季节、一周及早、中、晚高峰时段呈钟摆式单向运动,变化较大。在一些有较大集市日活动的城市,其集市日客流量远远大于平均日客流量。 4.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较差。道路性质不明确,道路断面功能不分,技术标准低;人行道狭窄或被占用,造成人车混行;缺乏专用交通车站及停车场地,道路违章停车多;丁字路口、斜交路口及多条道路交叉的现象也比较多。 5.交通管理和交通设施不健全,普遍缺乏交通标志、交通指挥信号等设施,致使交通混乱、受阻。 (二)城市对外交通类型及布置 城市对外交通的类型主要包括铁路、公路和水运三类,各种交通类型都有它各自的特点。铁路交通运输量大、安全,有较高的行车速度,连续性强,一般不受季节、气候影响,可保持常年正常的运行。公路交通机动灵活,设备简单,是适应能力较强的交通方式。水运交通运输量大,成本低,投资少,耗时长。 1.铁路交通及布置 铁路由铁路线路和铁路站场两部分组成。大多数城市中的铁路站是中间车站,客、货合一,多采用横列式的布置方式。铁路站的布置往往与货场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为避免铁路分隔城市、互相干扰,原则上铁路站场应布置在城市一侧的边缘,并将客站和货站用地布置在城市的同侧方向。客站宜接近城市居住用地,货站则接近工业、仓库用地。 站场用地规模取决于客、货运量及场站布置形式,应适当留有发展余地。站场用地长度主要根据站线数量及其有效长度来确定,可参见表8.3-2、8.3-3。 表5-1 Ⅰ、Ⅱ级铁路站坪长度

1交通工程的设计说明书(施工图的设计)

交通工程设计说明书 1 工程概述 空港大道南起黄石东路,连接现状云城西路,北至106国道,全长约6公里。 本项目为空港大道(黄石东路-109国道)工程北段,工程南起于规划七路地铁检修段下沉道路,北止于106国道。主线长337.074m,城市主干道标准,设计速度为60km/h,道路标准红线宽度为43.5m,双向8车道;左辅道长384.171m,右辅道长397.542m,城市次干道标准,设计速度为40km/h,,道路标准红线宽度为45.6m,双向4车道。 项目地理位置图 2 本次设计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GB 5768.1-2009。 3、《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 5768.2-2009。 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 5768.3-2009。 5、《路面标线用玻璃珠》GB/T 24722-2009。 6、《道路预成形标线带》GB/T 24717-2009。 7、《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GB/T3190-2008。 8、《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1部分:一般要求》GB/T 3880.1-2006。 9、《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2部分:力学性能》GB/T 3880.2-2006。 10、《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3部分:尺寸偏差》GB/T 3880.3-2006。 11、《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 23827-2009。 12、《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833-2012。 13、《道路交通信号灯》GB 14887-2003。 14、《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 14886-2006。 15、《人行横道信号灯设置规范》GA/T851-2009。 16、《广州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计技术指引》 17、《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18、《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2004。 19、《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 23827-2009。 2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21、《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 50647-2011。 2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23、《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 24、《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15。 3 交通标线 3.1 设计原则 1、各标线的设置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5768.3-2009)的要求。 2、标线用于管制和引导交通,应具有鲜明的确认效果。标线设置在路面上,应具有附着力强、经久耐磨、使用寿命长、耐候牲好、抗污染、抗变色等性能。同时,标线还应具有施工时干燥迅速、施工方便、安全性能好等性能。在夜间,标线应具有良好反光效果,对行驶车辆的诱导有重要作用。 3、除减速标线外,一般热熔型涂料的冷膜厚度为1.8±0.2mm。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精华

1、交通: 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 狭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道路上的交通。 2、城市对外交通:泛指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 3、城市交通系统: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功能关系。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4、TOD模式:以公共交通线路为轴线,以轴线上公交站点为轴心的点轴式的完整社区型的集约发展,源于带型城市的理论思想。 特点:不能适应城市中心地区密集型、高强度综合发展的客观实际,不符合形成功能基本完备的城市基本组合体所需的合理规模要求,也忽视了城市双向和多向发展的必然性,是与一般城市发展规律不符的。 5、田园城市:使工业区之间的货运交通在城市外围呈环向流动;居住区之间的生活性交通在居住区内呈环向流动;工作与居住间的交通在城市外半部呈放射性流动;居住与购物游憩间的交通在城市内半部呈放射系流动;各类性质不同的交通因用地的合理布局而互不干扰,实现了道理的功能分工。 6、工业城市:作为生产单位的城市应该靠近原材料产地,要从工业生产对交通的需要去布置道路;工业区应该设在交通运输最方便的地方,靠近铁路和码头,道路密度较低;生活居住区应该靠在环境最优美的地方,道路采用密方格网形式;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应用交通干路和地铁相连。 7、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分析城市用地产生的不同性质的交通,按照其特点和功能要求把他们组织到不同的运输系统中去,并通过城市用地和道路交通系统的调整,合理的组织城市交通;使城市用地的布局、交通的性质要求道路的功能和能力相互协调,做到城市交通快捷、方便、安全、经济,取得整个城市布局和运转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8、交通分流的3种基本形态: (1)交通性交通与生活性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按交通性和生活性的分类或按疏通性和服务性的分类,把骨干性的繁忙交通与枝节性的宜人交通分离开来。 (2)快速交通与常速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分为快速道路系统和常速道路系统,以及道路客运交通与路外轨道客运交通的分离 (3)机动交通、非机动交通和步行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系统中设置机动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和步行专用道。 9、城市道路的分类: 1、快速路也叫快速干道——-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干道 2、主干路也叫主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 3、次干路也叫次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4、支路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大、大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小城市——Ⅲ 11、城市道路按功能分类:

浅析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设计

浅析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介绍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现状,阐述了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内容、层次及过程,论述了交通需求預测的分析方法及其相应交通需求模型在交通管理规划中的应用。 标签: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交通需求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1.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说明

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测量提供的地形图 2、沿线规划路网 3、现场踏勘资料 4、主体工程施工图设计图纸 二、设计采用规范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 (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4)《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 (5)《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 (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7)《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 (8)《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 23827-2009); (9)《道路交通反光膜》(GB/T18833-2012); (10)《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 (11)《路面标线用玻璃珠》(GB/T 24722-2009); (12)《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GB/T2518-2008); (13)《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热挤压型材》(GB/T6892—2006); (14)《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GB/T16311—2009); (15)《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 14886-2006); (16)《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GB25280-2010); (17)《道路交通信号灯》(GB 14887-2011); (18)《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术语》(GA/T 509- 2004); (19)《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方式适用规范》(GA/T 527-2005); (2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21)《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2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三、工程简况 工程全长564.62m,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为30km/h,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横断面形式为:25m=5m人行道+0.25m路缘带+2×3.5m车行道+0.5m中间双黄线+2×3.5m车行道+0.25m路缘带+5m人行道。 本工程交通安全和经管设施等级为C级。 四、设计原则 1. 根据行车速度、道路线形、交通流量、流向和交通组成、道路沿线的状况等,适当确定交通标志和标线等交通设施的设置位置;以道路工程设计为依据,统盘考虑,整体布局,做到连贯性、一致性,满足近期道路交通经管的需求,确保行驶的安全、快捷、畅通。标志的布设应以不熟悉周围路网体系的司机为对象,通过标志的引导,能顺利、快捷地抵达目的地,不允许发生错向行驶。 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是交通经管设施,路上的标志具有法律效力,应按交通经管法规及有关规范,正确、合理地设置。道路交通设施设置不得侵占建筑限界,保证侧向余宽;不应侵占人行道有效宽度和净空高度。 3.当需要在同一地方设置两种以上标志时,可以安装在一根标志立柱上,但同一方向的标志最多不应超过四种。标志牌在一根立柱上并设时,应按禁令、指示、警告的顺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地排列。交通标志设置的净空高度:单柱式一般宜为1.5~2.5m,悬臂式一般应大于该道路规定的净空高度。 4.道路标线中车行道分界线的尺寸、导向箭头的尺寸和路面文字标记的高度应根据路段的设计速度确定。 五、交通标志设计 交通标志是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交通参与者传递特定信息,用于经管交通的设施。道路交通标志的形状、图案、尺寸、设置、构造、反光和照明以及制作,必须按《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规定执行。以不熟悉本工程路网体系的司机为使用对象,使其通过交通标志的引导,顺利、快捷、安全地抵达目的地,避免发生错误行驶。 1. 警告标志 警告标志颜色为黄底、黑边、黑图案;形状为等边三角形,顶角朝上;黄底反光,黑图案和边框不反光。 2. 禁令标志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 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通常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而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1、根据城市性质、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客运量与货运量,车辆出行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行在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2、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方式,及所占比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或旧城道路系统改造规划方案,提出城市货运与客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 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城市道路的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性大2普及面广适应性强3速度快,造假低4运量大 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的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理论4城市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6交通连续7交通分离 人行道设计:a:适用于人行道宽度不足反种植单行行道树,尤其适用于两边商店多,公共文化机构多的主干道上,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b:适用于过街行人量大,行车密度高的路段,行人与车行道之间设绿化带在人行横道处设断口,这种形式有利于行人安全,有利于交通组织,车轮溅起的污泥和扬起的尘土对行人影响较小。C:适用于支路或住宅区道路上,布置有两条绿带,一条是花卉丛绿带,布置在建筑物前,另一条是行道树,沿路缘石布置须沿屋檐墙角散水地带,筑砌护坡,以免积水影响房基的稳定。d:在人行道上布置两条绿化带靠近建筑的一条供就近行人或进出商店的人使用;另一条供过路行人使用,避免相互干扰,适用于城市中心地区商业文化设施比较集中的街道上。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道路的功能价值,并使道路交通运输更加有序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国标的分类:1.快速路 2.主干路 3.次干 路 4.支路按道路功能的分类:1交通性道路(交通性主干路,交通

道路设计说明书

说明书一、概述 1.1 项目概况 该公路路路线平、纵标准按农村公路,路基宽度4.5米(路基横断面布置为:左侧0.5米土路肩+3.5米(路面铺筑宽度)+右侧0.5米土路肩)。本次测量主线起点里程K0+000,位于昌都市丁青县色扎乡贡桑村境内,终点里程为K11+163.166,支线终点里程K1+005.268,共计12.168公里。 1.2 设计依据 1.我公司与丁青县交通运输局签订的设计合同; 2.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行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制度的意见及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交公路发【2015】73号; 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部分); 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以及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等; 5. 有关规划、地方人民政府的要求和意见。 6. 交通部《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372号)。 1.3 设计采用的技术规范 1)道路部分 (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3)《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G 17 D13-02-2013); (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6)《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86-2009); (7)《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 2)桥梁工程 (1)《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D62-2004);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 (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5)《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 B02-01-2008)。 1.4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1)《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372号); (2)《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06年第3号); 1.5测设经过 西安中交公路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接勘察设计任务之后,立即成立了项目处,制定了施工图测设《勘察设计作业指导书》,同时按规范、合同要求进行各项测设工作。本项目为昌都市丁青县色扎乡贡桑村公路改建工程,全长12.168Km。于2016年4月下旬完成外业测量工作,同时对施工图设计外业勘察成果进行了现场外业验收,对路线走向无异议,基本同意路线布设方案。根据外业资料、外业验收意见,我公司对路线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分析、现场核对,并进行了局部修改、调整优化,确定了最终的施工图设计路线方案。至2016年月五上旬完成施工图设计全部工作。 1.6本项目主要工程规模 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 1 公路等级级农村公路 2 设计速度公里/小时15 3 路线总长公里12.168 4 拆迁建筑物平方米 5 占用土地亩82.13 6 预算总额万元 7 平均每公里造价万元 8 路线增长系数% 9 平曲线最小半径米/个15/3 10 最大纵坡%/处10.489/1 11 路基宽度米 4.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3.1.4 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 3.1.5 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2辆;小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0.5辆;中等城市可在其间取值。 3.1.7 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时,应使其客运能力与线路上的客流量相适应。常用的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宜符合表3.1.7的规定。 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表3.1.7 3.2.1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应综合规划。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线路的走向应与客流的主流向一致;主要客流的集散点应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 3.2.2 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2.5km/km2。 3.2.3 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1.5;中、小城市不应大于1.3。 3.2.4 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1.4。 3.2.5 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

3.3.1 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公共交通站距表3.3.1 3.3.2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 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3.3.4 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3. 4.1 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3.3. 4.2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3.3. 4.3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3.3. 4.4 公共交通车站应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3.3.6 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 3.3.7 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m2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应另外附加面积。 4.1.3 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值,应控制在表4.1.3规定的范围内。 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值表4.1.3 4.3.1 自行车道路路面宽度应按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m,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611761231.html,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 作者:孙琦琦孙若鑫 来源:《环球市场》2017年第21期 摘要: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规划中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这就需要未雨绸缪,选择好的城市发展经验,结合当地城市的现状进行交通规划。不少大城市的公共交通网络可谓是世界级的,但是很多小城市就不受用。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制定出符合城市文化和发展的道路交通规划,是目前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重点。本文针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作出分析。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方法;管理 城市道路规划一直是城市发展中无法回避的话题,保障城市出行效率的关键是道路规划。现代都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 1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特点 1.1汽车增长速度快,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加剧了交通拥挤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升,机动车的数量也呈直线上升趋势。随着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出现混行现象,就加剧了交通拥堵,从而给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加大了难度。 1.2车速下降,交通污染严重 据调查显示,导致我国环境受到污染的主要因素就是交通污染。上海市曾经出现这样的事件,执勤民警在执勤的过程中,出现了中毒反应,而导致执勤民警出现中毒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交通污染超标。 1.3城市道路建设有较大改观,但仍不能满足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动车的数量也逐渐增多,截止到去年底,我国机动车的数量为2.79 亿辆,数字还有待增长。即使我国城市道路建设有较大改观,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城市交通的需求。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道路系统不仅应该满足当前的交通需求,还要满足近期、远期的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然而,如今虽然各大城市都加大了城市道路的建设力度,但道路交通设施供应远不能满足交通需求,出现了供求关系失衡的矛盾。总结起来就是如下问题。

道路初步设计说明完整范文

初步设计说明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区位条件 江山市贺村镇距江山市区10公里,浙赣铁路、205国道、46省道穿境而过,是江山市重要的工业基地、浙西商贸重镇。全镇总面积82.3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5.2万人,外来人口2.1万人。2002年11月被衢州市确定为四个经济强镇之一, 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镇。贺村镇作为经济强镇,通过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建材水泥、竹木加工、机电、纺织服装、食品与饲料加工、文体用品等6个主导产业,经济实力在江山市行政区划调整过后的19个乡镇中排名首位。2005年全镇生产总值实现8.7亿元,比上年增45.7%,其中工业增加值7.3亿元,比上年增5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比上年增55.2%,其中工业投入5.8亿元,比上年增55%;地方财政收入达3239.69万元,比上年增56%。农民人均收入约5000元。 江山市贺村镇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工程选址在贺村镇丰益村银碓山,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贺村镇城镇总体规划的要求。贺村镇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工程建在新205国道边,背靠浙赣铁路,交通条件良好;基地远离居民区,不影响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周围环境适合项目的建设。基地与贺村镇区紧邻,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均已经敷设到区块,可以方便地与贺村镇基础设施网络衔接,也为基地三期的开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配套设施条件。 二、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项目所在地属丘陵平原地,从土壤资源来看,以黄色粘土为主,地层、地质条件好,坡度平缓,适宜项目建设。 2、气候气象 贺村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受地形影响,兼盆地气候的某些特色。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年均气温17.7度,年平均降雨量1658毫米,年无霜期255天,宜于农业生产。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主要灾害性天气有低温和寒流,梅雨及台风。 3、工程地质 沿线地址情况良好,基本属第三期黄土地区。 三、设计内容 本次项目内容为江山市贺村镇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一号路、二号路、三号路基础设施工程设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路工程设计 2、给排水工程设计 3、交通工程设计 4、电力、电信工程设计

交通规划 设计说明书

沈阳工学院校园交通规划设计说明书 学号:1510020147 姓名:严浩洲 指导教师:张初旭

引言 (3) 1.校园出行调查与数据分析 (4) 1.1沈阳工学院交通区划分 (4) 1.2校内居民出行OD调查 (5) 1.3出行调查数据分析 (5) 1.3.1扩样 (5) 1.3.2调查日出行OD分布 (5) 1.4校内主要出行目的地 (6) 1.5常用出行方式 (6) 2.校园道路与交通现状分析 (6) 2.1校园道路现状 (6) 2.2.1道路干路基本信息 (7) 2.2校园交通现状分析 (7) 3.校园公交线网规划 (8) 3.3校园公交线网规划原则 (9) 3.4.1确定公交线网结构类型 (9) 3.4.2确定基础道路网络 (10) 3.4.3沿主要客流方向开线 (10) 4.公交站点布设 (14) 4.1公交首末站布设 (14) 4.1.1首末站布设原则 (14) 4.1.2线路首末站的选择 (14) 4.2公交中途停靠站点布设 (15) 4.2.1中途停靠站的布设原则 (15) 4.2.2校园公交站点布设 (15) 5校园公交车辆设计 (17) 5.1校园公交车辆选型 (17) 5.1.1公交车辆选型原则 (17) 5.1.2公交车辆选型 (17) 5.1.3所选车型的优点 (18) 6.个人小结 (19) 6.1实训内容总结 (19) 6.2实训心得 (19)

引言 沈阳工学院占地约1092亩,校园主要包括: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公共生活区、科技园区等五个区。校园面积大,自然造成了学生、教工日常出行不便。“从宿舍区到最里面的教学区,步行至少要半个小时”较远的距离为很多学生造成了不便。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大学内任教的老师们的经济条件大幅度提高下,许多老师开始购买小轿车作为代步工具。另一方面,大学生为节约时间,纷纷购买自行车充当代步工具。这种情况下,进入大学校园的车辆数量日益增加,加重了校园内部的交通压力。特别是上下课的校园交通高峰期,学生、自行车、汽车等都集中在校园内并不宽敞的道路上,极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或者交通堵塞。由于自行车数量和汽车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车辆的停放以及保管问题也成了棘手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校园交通问题,提高校内居民的出行方便性,在沈阳工学院内设置校内公交车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沈阳工学院的校内出行情况、道路网现状,为工学院设计了一套校园公交方案,其包括校园公交线路规划、站点布设、车场布设、车辆配置和方案评价等五个方面。方案设计中,考虑了校内所有居民的出行特点,包括学生、教工职员等居住在校园内的人员,并统称为校内居民。由于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85%左右,所以,学生是本方案设计中考虑的主体。方案设计基于沈阳工校园建筑的目前现状,分析校内居民出行特点,即目前新建的校史馆、医务室和国际交流中心、新信息院建成等现状。若将来,学校这些建成后,则需重新进行校园出行情况调查,从而对本设计方案进行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