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语言学史》课件
![《中国语言学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e8c346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16.png)
音韵学
音韵学概述
反切法研究
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的历史演变和规律 的学科。在中国,音韵学的研究始于 汉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反切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 通过对反切法的分析,可以了解古代 的语音发音和语音结构。
韵书研究
韵书是中国古代的语音字典,通过对 韵书的解读,可以了解古代的语音系 统、音韵规律和语音演变。
其他重要著作及其影响
《康熙字典》
是一部集大成的字典,收录了大量的汉字和词语,对研究汉语词汇 和汉字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对古籍的整理、分类和评价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
《经义述闻》
是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对研究古代经籍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
05
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 物
02
中国古代语言学
文字学
文字学概述
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演变和应用的学科。在中国,文字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
甲骨文研究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主要出现在商代晚期的甲骨和龟甲上。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 ,可以了解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金文研究
金文是指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出现在商周时期。通过对金文的解读,可以了解周 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语言学史》ppt课件
目 录
• 中国语言学史简介 • 中国古代语言学 • 中国近现代语言学 • 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 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 中国语言学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中国语言学史简介语言Leabharlann 史的定义与重要性语言学史的定义
语言学史是研究语言学发展的历史, 包括语言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发展 过程。
中外语言学史教学大纲
![中外语言学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7728e1e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3.png)
中外语⾔学史教学⼤纲中外语⾔学史教学⼤纲【说明】《中外语⾔学史》是⼀门专业课,讲授中外语⾔学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
本课程通过系统的讲授,使学⽣了解中外语⾔学的发展过程、学术流派、学术思想、语⾔理论,培养学⽣运⽤语⾔学理论认识和分析⼀些语⾔现象的能⼒,从⽽提⾼学⽣的语⾔学理论⽔平和理论⾼度。
绪论及前六章是中国语⾔学史部分,第七章是外国语⾔学史部分。
国内⽬前还没有包括中国语⾔学史和外国语⾔学史内容的教材,鉴于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语⾔学史的内容,教材暂时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濮之珍著《中国语⾔学史》。
【本⽂】第⼀章绪论教学⽬的:了解中国语⾔学史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以及中国语⾔学史的分期和特点。
内容要点:本学科主要内容是了解语⾔研究的状况及各种理论产⽣、发展的历史,总结前⼈的经验和教训,使语⾔学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中国语⾔学史分为六个时期。
教学⽅法:讲授法及讨论法。
教学⼿段:⼝头讲授与多媒体相结合授课时数:两课时作业与思考:1.语⾔学史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2.中国语⾔学史的分期是怎样的?第⼀章先秦时期教学⽬的:了解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希腊、阿拉伯等对语⾔起源的认识以及对语⾔的初步研究。
内容要点:上古时期各古代⽂明对语⾔起源的看法;我国语⾔学的萌芽,先秦诸⼦对语⾔问题的阐述;训诂学的萌芽以及《尔雅》的编写;此时期对于⽂字的研究。
教学⽅法:讲授法及讨论法。
教学⼿段:⼝头讲授与多媒体相结合授课时数:四课时作业与思考:1.各国对于语⾔的起源问题是怎样认识的?2.谈谈《尔雅》的内容及影响。
第⼆章两汉时期教学⽬的:学习两汉时期语⾔学的成就。
内容要点:此时期语⾔研究概况;扬雄和《⽅⾔》;许慎和《说⽂解字》;声训和刘熙的《释名》。
教学⽅法:讲授法及讨论法。
教学⼿段:⼝头讲授与多媒体相结合授课时数:四课时作业与思考:谈谈《⽅⾔》、《说⽂解字》的内容和影响。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教学⽬的:了解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语⾔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10cd60fbb68a98271fefaf3.png)
目录《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1)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 (3)第六节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 (3)第三章两汉语言学 (4)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语言学 (5)第五章隋唐宋语言学 (6)第六章元明语言学 (8)第七章清代语言学 (9)《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时: 36学分:2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简介《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是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
中国语言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程,是为了对语言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更好地为建立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语言学科学体系服务。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课程性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在本质上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实用性很强。
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后续课程,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
这门的学习就是要打开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宝库,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科学地揭示中国自古以来语言学的历史发展规律,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建立起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和气派的语言学科学体系。
2.《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对语言学的未来走向有一定认识,以期达到对语言学有一总体把握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现代语言学。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我国语言学各时期的成就和局限,能够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和批判,能够做到古为今用。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明确语言学术史观问题;2.了解如何处理好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的五种关系;3.掌握中西古代语言学的异同。
中国语言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语言学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9cd12bc4693daef5ef73db3.png)
中国语言学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
中国语言学研究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既有成功的经验,也积累了相当的教训。
通过了解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历史,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优秀传统,对推进中国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了解近百年的中国语言学研究历史,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本课程将把中国语言学分成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专题,要求学习者能了解各个历史阶段和各个专题的语言学成就、语言学思潮、语言学方法流派、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重视对语言学(尤其是语法学)名著的介绍和评析。
讲授中做到通史与专题史、断代史相结合,偏重于专题史和断代史;专题史中侧重于语法学史,断代史中侧重于清代和近现代,做到详今略古。
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
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
二、基本教学内容1、语文学和语言学(1)语言史和语言学史语文学和语言学(2)中国古代语言学的特点2、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一)(1)汉语研究的起源——先秦时代的语言学思想(2)小学的发端——秦汉时期语言学3、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二)(1)小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语言学(2)小学的繁荣与终结——元明清时期的语言学4、中国训诂学史(一)(1)萌芽创立时期的训诂学(2)发展时期的训诂学5、中国训诂学史(二)(1)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学(2)传统训诂学的繁荣和终结——清代训诂学6、中国文字学史(一)(1)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字学(2)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时期的文字学7、中国文字学史(二)清代文字学和“说文”四大家8、中国音韵学史(一)(1)汉语音韵学的兴起(2)《切韵》及《切韵》书系9、中国音韵学史(二)(1)《中原音韵》及其北音学等韵学(2)清代的古音学10、中国方言学史和民族语言学史(1)中国传统方言学(2)中国传统民族语言学11、中国修辞学史(一)(1)古代修辞学的萌芽期——先秦时期古代修辞学的成长建立期——两汉魏晋南北朝(2)古代修辞学的发展期——隋唐时期12、中国修辞学史(二)(1)古代修辞学的成熟期——宋金元时期(2)古代修辞学繁荣期——明清时期13、中国语法学史(一)中国古代的语法研究14、中国语法学史(二)(1)汉语语法学的创立(2)汉语语法学的革新和探索15、中国语法学史(三)(1)汉语语法学的普及和提高(2)汉语语法学的繁荣16、20世纪的中国现代语言学(一)(1)中国传统语文学向现代语言学的转变(2)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形成17、20世纪的中国现代语言学(二)(1)语文运动和语言知识的普及(2)现代语言学的深入发展18、20世纪的中国现代语言学(三)(1)当代语言学理论和中国语言学的繁荣(2)课堂讨论:如何看待国外语言学理论与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三、主要教学参考书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班弨《中国语言文字通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巴蜀书社,2002年刘坚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陈昌来《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书海出版社,2002年罗宾斯《语言学简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王建军《中西方语言学史之比较》,黄山书社,2003年四、授课教师:陈昌来五、总学时:54学时六、考核方式:选一个与课程内容有关的题目做一篇课程论文,内容涉及语言学史或者专家、专著评论或语法、词汇、修辞等语言现象问题研究,字数不少于4000字。
中国语言学史提纲(一)
![中国语言学史提纲(一)](https://img.taocdn.com/s3/m/67c13e65b84ae45c3b358ce4.png)
提纲第三讲:先秦的语言研究第一节先秦诸子关于语言、文字的讨论一、语言文字研究的萌芽—词义训释(一)特定意义的训释《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二)一般意义的训释《庄子〃让王》:“无财谓之贫。
”(三)词义辨析《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荀子〃修身》中说:“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又说:“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四)分析字形解释字义《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
夫文,止戈为武。
”二、关于文字起源问题的讨论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理,以类万物之情。
……上古结绳而治,後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周易〃系辞传》)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旬子〃解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吕氏春秋》三、先秦诸子关于名实的讨论什么是名实,名实和语言有什么关系吗?《汉语大词典》:“名实:名称与实质、实际。
”其实就是“名称与名称所指的客观事物。
”先秦的名实讨论,反映在语言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孔子的观点(1)《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韩诗外传》:孔子侍坐於季孙,季孙之宰1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君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
”季孙悟,告宰通曰:“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
汉语史课程教学大纲
![汉语史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4352f5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c.png)
汉语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110180课程名称:汉语史学时:32(含课外学时)学分:2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开课学期:6学期开课部门:语言教研室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考核要求:考查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殷国光主编,《汉语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参考资料:[1]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2]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齐冲天.汉语史简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5]宋学农,等.古代汉语(上册)[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6]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7]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8]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版)[M].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三版.[9]许仰民.古汉语语法新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10]杨树达.高等国文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重印本.[11]张世禄.古代汉语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重订本.[12]周光庆,杨合鸣.古代汉语教程(上、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邹晓丽.传统音韵学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4]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5]许慎著,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Z].北京:中华书局,2002.[16]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0.[17]李格非.汉语大字典(简编本)[Z].武汉&成都: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18]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Z].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传播方向模块课程。
《语言学史》教学大纲(2008级)
![《语言学史》教学大纲(2008级)](https://img.taocdn.com/s3/m/f1d8dd26ed630b1c59eeb53a.png)
《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语言学史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级本科)总学时(学分):16学时(1学分)理论学时:16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一、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任务《语言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2008级本科培养计划中的一门文科C组课程和任选课程,它的具体教学目的和任务如下:1、使学生了解中外语言学(主要是中国和欧美)的发展过程、发展成就和发展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研究中外语言学的基本方法等,为从事教师或其他职业准备基本条件。
3、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增加学生中外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进修语言学、从事语言学等相关教学和研究、推动语言学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1、教学要求(1)《语言学史》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为指导,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注重联系和吸收当代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运用语言学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实例。
(2)我校以培养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因此,《语言学史》课的教学应侧重于语言学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研究方法的运用。
(3)了解和研究语言学史,需要经常运用各种方法。
《语言学史》课的教学应坚持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力求讲、学、用三者结合,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加强学生对中外语言学发展过程、发展成就和发展规律等基础知识的了解,明确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
(2)教学难点:增加学生中外语言学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进修语言学,从事语言学等相关教学和研究,推动语言学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教学建议(1)《语言学史》课的教学要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紧跟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将语言学的民族性与国际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继承性与发展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与综合素质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正确地看待中外语言学研究历史,广泛地继承不同时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为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服务,为推动学术研究服务。
中国语言学史提纲
![中国语言学史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425100c3a58da0116c174992.png)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提纲)绪论中国语言学史是属于学术史性质的一门学科。
它的任务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史的渊源、流派,探索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规律,对中国历史上产生的语言学著作进行科学的、客观的评价,从而促进我国语言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中国语言学史的性质与任务是属于学术史性质的一门学科。
其任务是研究中国语言学史的渊源、流派,探索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规律,对中国历史上的语言学著作进行科学的、客观的评价,从而促进我国语言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研究语言学史的必要性3、研究语言学史的三个原则第一、坚持正确的历史观点。
第二、对学术观点要客观公正,决不党同伐异,偏主一家之言。
第三、全面占有资料,直接研究原始资料,切忌断章取义,人云亦云。
※4、“现代语言学”的概念西方的“现代语言学”与传统语法学和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相对而言。
其根本特点是由纵向研究过渡到横向研究,即由历史的研究转向平面的研究。
提出这种新理论体系的是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F. De Saussure),他是西方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中国的“现代语言学”有两个含义:一是“现代的语言学”;二是指“语言学的现代化”。
(1)现代的语言学:是对“古代的语言学”而言的,强调的重点是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
(2)语言学的现代化:指的是观点、方法的改变,指的是学科本身的革新。
从总趋势而言,中国现代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语言学逐渐实现现代化的历史。
具体说来,中国语言学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科学化、社会化、理论化。
所谓科学化,就是明确了语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彻底摆脱了经学习气;明确了语言学有一个独特的系统,它有音、有义,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根据语言内部系统的不同产生了明确的专业分工,促进了语言学内部各个分支的建立。
所谓社会化,一方面指语言学要为社会服务,要走向社会调查语言,要为社会制订语言政策、文字政策;另一方面,社会的变革又推动语言学的发展。
所谓理论化,指对语言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以及对语言学理论的传播。
汉语史教学大纲
![汉语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0a1960790c69ec3d5bb751b.png)
课程名称:汉语史课程编码:XZ23110学分:2总学时:34开设学期:6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一、教学目的、任务及要求汉语史是一门介绍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词汇、文字是怎样从商代的“汉语”那种质态,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而成的。
这门课包括语音史、词汇史、语法史三部分内容。
对本科生着重介绍语音史和词汇史。
介绍从上古到近代各个时期汉语语音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演变的轨迹,要求学生掌握历代音系,认识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认识汉语词汇发展概况及演变规律。
对语言专业硕士研究生讲授全部内容,要求熟练掌握课程这三部分的重要观点。
语音史的学习是本课程的重点及难点。
学习汉语语音史要借助传统音韵学的知识及观点,掌握这方面的常识非常重要。
我们已为本课程制作了“汉语史网络教程”多媒体课件,整个课程都借助现代的教学手段进行。
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布置适当的练习,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处理汉语史的语言现象。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1.、绪论(4)汉语史的定义及分期汉语史的任务研究汉语史所据的材料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研究的简介2、汉语语音史(20)汉语音韵常识(2)上古汉语的声纽(2)中古汉语的声纽(2)近古汉语的声纽(2)近代汉语的声纽(2)上古汉语的韵部(2)中古、近古汉语的韵部(2)近代汉语的韵部(2)汉语声调史(2)对汉语语音发展的认识(2)3、汉语词汇史(12)远古汉语词汇的概况(2)上古汉语词汇的发展(2)中古汉语词汇的发展(2)近古汉语词汇的发展(2)近代汉语词汇的发展(2)从近代向现代过渡期词汇的发展(2)三、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方式期中约第九周举行段考;期末进行考查,考查以开卷的方式或半闭卷半开卷的方式进行。
段考及期末考查均采用笔试。
段考占总成绩的30%,考查占总成绩的70%。
四、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推荐教材:《汉语史》,王传德、尚庆栓,济南出版社,1996年主要参考书:1、《汉语史稿》(修订本),王力,中华书局,2001年2、《简明汉语史》,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中国语言学史教案
![中国语言学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344556804d2b160b4ec023.png)
中国语言学史教案绪论课程内容、性质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历史,着重介绍中国古代语言学家在语言研究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语言学则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
前者以文字和书面语为对象,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微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小学”: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为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第一讲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2学时)一、先秦诸子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讨论(一)关于语言文字的起源:(二)关于“名”、“实”的关系:1.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其政治含义是以周礼为尺度来正名分。
2.老子对名实的看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二、荀子的语言学思想荀子认识到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他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幷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
(1)论词和概念、语言和思维的关系(2)论语言的本质(3)论方言和共同语的关系第二讲汉代的语言研究(10学时)一、研究概况:◆重视识字教育促进了文字研究。
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政策,并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作为学童识字课本和字体规范,这三部字书到了汉代合称《仓颉篇》,又称“三仓”,共收字3300字。
◆五经博士的设立与经学的发展:博士源于战国。
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
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
中国语言学史讲义
![中国语言学史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e76f88b965ce050876321321.png)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专业2014年讲授:匡鹏飞整理:梁述中国语言学史零导言0.1课程含义:中古语言学史,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古代汉语研究史。
它不同于中国文学史,后者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研究对象是文学本身;而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不是古代汉语,二是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也就是说它是对研究的研究。
0.2西方学者的语言学史一般不包括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内容,这是为何。
一般来说,他们认为,语言学史的源头在古印度、古希腊与罗马。
主要因为:1)“欧洲中心论”与“印欧语系中心语”的影响,反映在语言研究中则认为印欧语才是语言研究的主流,西方学者发现现代印度语与欧洲语同源,才建立起了比较语言学。
2)古代汉语文献难读。
3)主观方面:中国自身的重视不够,自古以来对语言研究的重视不足。
(例如扬雄入选《汉书》并不是因为他的《方言》等语言学著作,而是因为他在辞赋方面的成就;许慎入选《后汉书》不是因为他的《说文》,而是因为他在经学方面的呃成就)0.3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特点:中国小学西方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语音学训诂学词汇学、语法学(注: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西方一开始就立足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本身,他们不研究A、B、C、D这些字母,而中国注重文字形体)0.3.1注重实用性:经世致用的观念决定了古代学者们的研究不重理论而重实用。
《说文叙》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可见古人推重文字。
《切韵》有:“凡有文藻,即须明音韵。
”可见古人是极推重声韵的。
清代顾炎武又说:“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诸子百家之书,亦莫不然。
”0.3.2重视材料:《诗·七月》有:“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这里的“行”如何解释,从音韵的角度出发,诗经是韵文,应当押韵,因此“行”与“筐、桑”押韵,读作hang,是“道路”的意思,“微行”就是小路。
现代汉语的研究也重视材料,这个可以参看我们邢福义老师说“很淑女”的论文。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1237-图文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1237-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5bda973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6.png)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1237-图文《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绪论【要点】◎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语文学和语言学◎传统“小学”的含义一、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取决于中国语言学史是如何写成的。
(一)如何写中国语言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作为科学论文,著者假定读者把中国语言学著作都看过了,不须交代任何知识,尽可以单刀直入地叙述这一个学术部门的历史;另一种是作为教材,著者假定读者(或听众)没有看过中国语言学著作,或者是看得很少,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那些著作的体例及其主要内容,然后谈得上某一学派产生的原因,某一语言学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对后代的影响,某书的价值及其缺点。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第1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一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究竟应当怎么个写法才好呢?”何九盈先生对这个问题谈了四方面的意见,其第三个意见是:“我以为不论怎么个写法,似乎都应当把各个时期的语言文字学原著放在中心地位来评说,离开了原著,还有什么‘史’可言呢?对广大读者来说,把原著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来分析,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得到的‘史’的知识,是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是连贯的而不是孤立的,何况有的原著一般读者已经很难看到了,不做必要的介绍就会‘不知所云’。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前言》,第8页,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语言学史是指研究中国语言学从古到今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导言》,第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语言学史不是有闻必录,不是语言学的书目提要,而是选择历史上有过影响的语言学家和著作进行评价,说明他们对前代的继承,在当时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说明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在历史进程中如何丰富和发展起来;说明语言研究的范围如何向各方面扩展和深化。
”(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导言》,第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二)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上述三位语言学家在谈及如何写中国语言学史时,虽然思路有些差异,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性,那就是:作为中国语言学史这门学科来说,其研究的对象就是中国语言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语言学教学大纲
![语言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ef04e5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1b.png)
语言学教学大纲引言: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对我们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言学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份语言学教学大纲,旨在为语言学教学提供一个框架,并指导学生在语言学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语言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通过对语言的研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2. 熟悉语言学研究的历史和发展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和研究能力。
4. 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语音学- 音素和音位的概念和分类- 音系和音韵规则- 声调和音节结构-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听力训练2. 词汇学- 词汇的形态和构词法- 词义和词汇关系- 词汇的语义变化和演化-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词汇分析、词汇练习3. 语法学- 词法和句法的基本概念- 语法范畴和语法规则- 句法结构和句法关系-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句法分析、语法练习4. 语用学- 语用意义和语用规则- 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表达- 上下文和语用推断- 教学方法:案例讲解、语用分析、语言实践5. 言语研究方法- 语料库和实证研究- 问卷和访谈调查- 语言实验和统计分析-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实证研究、数据处理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包括课堂讨论、问答、小组活动等。
2. 作业评估:包括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
3. 考试评估: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4. 学习项目评估:包括小组项目研究、个人研究论文等。
五、参考资料1. Yule, G. (2010). The Study of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 Fromkin, V., Rodman, R., & Hyams, N. (2013).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Wadsworth Publishing.3. Crystal, D. (2014). How Language Works. Penguin Books.结语:语言学教学大纲是指导语言学教学的重要文件,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和目标。
中国语言学史(全套课件497P)
![中国语言学史(全套课件497P)](https://img.taocdn.com/s3/m/1cfa6543561252d380eb6e38.png)
ppt课件
8
二、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 虽然是一字之差,但这是带有褒贬性的两个概念。 语文学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 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口语与书面语),研 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方面的研究是语文学还是语言学, 语言学界一直有争论。由于古人总是把古代语言文字学 放在经部(古代图书分经史子集)之中,因此后人认为 它是“经学”的附庸,不能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人
南北朝-明代:音韵学建立。
清代: 古音、文字、训诂以及语法研究全面发展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语言学产生:
音韵学的突破;语法学的兴起; 修辞学的兴起;
现代方言学的建立;少数民族语文调查的兴起。
ppt课件
3
先秦、汉魏晋
先秦: 只有零星的语言学方面的观点。 汉魏晋:文字训诂成就巨大。有四部语言学专著: 《尔雅》第一部语言学专著,训诂学之始。 《方言》西汉扬雄,方言学第一部著作,训诂著作。 《说文》东汉许慎, 古代第一部字典(字书),
即 八岁以上的幼童读书的学校。
周代教育制度中,八岁入小学,老师教他们六书。 许慎《说文解字》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
国子,先以六书。”周代小学教“六书”,也就是进行 识
字教育。书就是书写,识字ppt课。件 识字是小学里的事情,13
汉代:把语言文字学叫做小学
在汉代,“小学”这个概念产生了新的意义。
“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从止从戈,会意。《左传》楚庄王用“止戈 为
武”来解释“武”, 是说制止战争,停止干戈才是真 正
的“武”;又《韩非子》:“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 环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语言学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
中国语言学研究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既有成功的经验,也积累了相当的教训。
通过了解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历史,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优秀传统,对推进中国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了解近百年的中国语言学研究历史,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本课程将把中国语言学分成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专题,要求学习者能了解各个历史阶段和各个专题的语言学成就、语言学思潮、语言学方法流派、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重视对语言学(尤其是语法学)名著的介绍和评析。
讲授中做到通史与专题史、断代史相结合,偏重于专题史和断代史;专题史中侧重于语法学史,断代史中侧重于清代和近现代,做到详今略古。
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
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
二、基本教学内容1、语文学和语言学(1)语言史和语言学史语文学和语言学(2)中国古代语言学的特点2、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一)(1)汉语研究的起源——先秦时代的语言学思想(2)小学的发端——秦汉时期语言学3、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二)(1)小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语言学(2)小学的繁荣与终结——元明清时期的语言学4、中国训诂学史(一)(1)萌芽创立时期的训诂学(2)发展时期的训诂学5、中国训诂学史(二)(1)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学(2)传统训诂学的繁荣和终结——清代训诂学6、中国文字学史(一)(1)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字学(2)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时期的文字学7、中国文字学史(二)清代文字学和“说文”四大家8、中国音韵学史(一)(1)汉语音韵学的兴起(2)《切韵》及《切韵》书系9、中国音韵学史(二)(1)《中原音韵》及其北音学等韵学(2)清代的古音学10、中国方言学史和民族语言学史(1)中国传统方言学(2)中国传统民族语言学11、中国修辞学史(一)(1)古代修辞学的萌芽期——先秦时期古代修辞学的成长建立期——两汉魏晋南北朝(2)古代修辞学的发展期——隋唐时期12、中国修辞学史(二)(1)古代修辞学的成熟期——宋金元时期(2)古代修辞学繁荣期——明清时期13、中国语法学史(一)中国古代的语法研究14、中国语法学史(二)(1)汉语语法学的创立(2)汉语语法学的革新和探索15、中国语法学史(三)(1)汉语语法学的普及和提高(2)汉语语法学的繁荣16、20世纪的中国现代语言学(一)(1)中国传统语文学向现代语言学的转变(2)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形成17、20世纪的中国现代语言学(二)(1)语文运动和语言知识的普及(2)现代语言学的深入发展18、20世纪的中国现代语言学(三)(1)当代语言学理论和中国语言学的繁荣(2)课堂讨论:如何看待国外语言学理论与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三、主要教学参考书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班弨《中国语言文字通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巴蜀书社,2002年刘坚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陈昌来《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书海出版社,2002年罗宾斯《语言学简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王建军《中西方语言学史之比较》,黄山书社,2003年四、授课教师:陈昌来五、总学时:54学时六、考核方式:选一个与课程内容有关的题目做一篇课程论文,内容涉及语言学史或者专家、专著评论或语法、词汇、修辞等语言现象问题研究,字数不少于4000字。
《中国语言学史》教学方案第一次(3月1日):第一、第二讲内容,即第一节:绪论思考与练习(一)学习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目的是什么?(二)学习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应该抱着什么样的态度?(三)举例说明现在关于中国语言学研究的现状是怎样的?(四)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是怎样分期的?第二节:上古语言学史(上)思考与练习(一)最新科学研究证明,华夏文明起源于多少年前?(二)汉字演变的几个主要历程是什么?(三)《尚书》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第三节:上古语言学史(下)思考与练习(一)所谓小学是什么意思?是怎样形成的?(二)《易经》中关于文字的起源是怎么论述的?(三)孔子的名实观点是怎样的?(四)《荀子》的语言观有什么重要意义?(五)《尹文子》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六)《急就篇》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第四节:《尔雅》与《方言》思考与练习(一)什么叫训诂和训诂学?(二)简单谈谈《尔雅》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
(三)简单介绍《尔雅》一书的内容和体例。
(四)《方言》的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这是一本什么性质的著作?(四)简单谈谈《方言》与《尔雅》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的地方?第二次(3月29日):第三、第四讲内容,即第五节《说文》与汉字学思考与练习(一)《说文》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二)简单谈谈经今古文学派的产生与分歧。
(三)简单谈谈许慎解释的六书中的前四书。
(四)试析词的本义与字形的关系。
第六节《说文》的贡献和影响思考与练习(一)什么叫重文?许慎列出1163个重文有什么意义?(二)《说文》是解释汉字形体的,为什么说它对研究汉代语音也有极大帮助?(三)谈谈《说文》对后代字书的巨大影响。
(四)《说文》四大家都是指谁?有哪些代表性著作?第七节《释名》(上)思考与练习(一)关于事物与它的名称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请分别加以说明。
(二)举例说明什么叫声训?它起源于什么时代?(三)《释名》本身是什么意思?作者是什么时代的人?(四)《释名》企图解决什么问题?第八节《释名》(下)思考与练习(一)举例证明刘熙的解释有些是有先秦古书相吻合的,有道理的。
(二)试指出并分析刘熙所解释的词语中的一些不合理的说法。
第三次(4月26日):第五、第六讲内容,即第九节《释名》评析思考与练习:(一)简单谈谈《释名》在词语研究方面的贡献。
(二)为什么声训有的有道理,有的没道理?(三)分析并理解《释名》在七个方面的贡献。
(不必全部分析,能分析透彻一两个方面就可以了。
)(四)从《说文》到《释名》,试比较在词语解释方面有些什么不同?第十节汉语语音研究与反切注音法思考与练习(一)谈谈譬况法和直音法是怎么回事?(二)反切法的原理是怎样的?(三)关于反切出现的时间和条件,前人有哪几种不同的观点?你的看法如何?(四)理解讲义中所举的几个关于汉语语音的例子。
看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十一节《切韵》系列韵书思考与练习(一)《切韵》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二)《切韵》的体例是怎样的?(三)《切韵》音系属于什么性质的音系?(四)《切韵》以后与它同一性质的韵书主要有哪几部?第十二节声母研究思考与练习:(一)为什么声母的研究产生得比韵母晚?(二)所谓“三十六字母”是什么意思?(三)声母的发现与梵文的传入有什么关系?(四)所谓“等韵学”是怎么回事?第四次(5月24日):第七、第八讲内容,即第十三节唐宋古音学思考与练习:(一)所谓“古音”是什么意思?古音学的萌芽始于何时?(二)什么是叶韵说?叶韵说的主要错误在什么地方?第十四节中古文字学思考与练习:(一)中古的文字学研究主要有哪些成就?(三)南唐二徐对《说文》研究的主要成就是什么?第十五节修辞学与近代音韵学思考与练习(一)略谈《文心雕龙》与《文则》在修辞学上的贡献。
(二)周德清的《中原音韵》的三大贡献是什么?(三)《音韵阐微》在反切用字上有什么重大改进?意义何在?第十六节明清时代的古音学思考与练习:(一)陈弟在古音研究方面有何重大贡献?(二)清代有哪几位著名的古音学家?(三)钱大昕对于上古的声母有何新发现?第五次(6月8日晚上):第九、第十讲内容,即第十七节元明时代的文字训诂研究思考与练习:(一)《字汇》对部首的改革有什么意义?(二)《康熙字典》的特点是什么?(三)《通雅》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四)谈谈你所知道的“雅”书系列及其作者。
第十八节清代的文字训诂研究思考与练习:(一)《说文》四大家都是谁?各有什么代表性著作?(二)清代研究《尔雅》《方言》有哪几种重要注本?(三)高邮王氏父子都有哪些语言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四)《经籍纂诂》和《语助》是两部什么性质的著作?第十九节我国现代语言学史简介思考与练习(一)中国现代语言学产生的标志是什么?(二)《马氏文通》对汉语语法研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三)了解中国现代语言学时期作出重要贡献的语言学家及其代表性著作的名称。
《中国语言学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语言学史HISTORY of Studying on CHINESE课程代码:z0107007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学时:54学分:3考核方式:考试适用对象:汉语言本科专业先修课程:古代汉语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国语言学史是属于学术史性质的一门课程,严格地说,该课程应该称为《汉语言研究史》,为了照顾传统和习惯仍然将其称为中国语言学史。
该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史的渊源、流派,研究其历史发展,探索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规律,研究从先秦至建国前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并对它们进行科学的、客观的评价,从而促进我国语言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以时代为主线,重点论述中国语言学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及研究成就。
要求掌握中国语言学在各个不同阶段的总体发展面貌,了解各个时期重要语言学家的生平、学术渊源及其对后代的影响,掌握重要语言学著作的体例、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优点和缺点。
在此基础上,能对各个阶段的中国语言学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上编中国古代语言学史部分第一章绪论(2学时)1.“小学”概念的变迁2.对中国语言学的两种片面观点3.学习中国语言学史的意义4.中国语言学史的历史分期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4学时)第一节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1学时)1.语言与社会存在(“名”、“实”关系)2.语言与社会伦理3.语言与逻辑思维第二节先秦时代的名物释义(2学时)1.《尔雅》的名义2.《尔雅》的编著时代及编者3.《尔雅》的内容体例4.《尔雅》的贡献5.《尔雅》的不足6.《尔雅》的注释7.《尔雅》的影响第三节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1学时)1.文字的起源问题2.书同文第三章两汉语言学(5学时)第一节汉代方言学(2学时)1.《方言》的作者及其生平2.《方言》的内容体例3.《方言》的意义和价值4.《方言》的注释第二节汉代文字学(2学时)1.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2.《说文》的作者、生平及《说文》的性质3.《说文》的内容体例4.《说文》的材料来源5.《说文》的贡献与不足6.《说文》的影响与后代对《说文》的研究第三节汉代词源学(1学时)1.什么是词源学2.《释名》的作者3.《释名》的内容体例4.《释名》考释语源的方法——声训5.《释名》的贡献和不足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语言学(4学时)第一节反切与四声(1学时)1.佛教文化与反切的发明2.佛教文化与四声的发现第二节韵书的产生(1学时)1.《声类》、《韵集》的部分面貌第三节辞书的发展(2学时)1.汉魏词义府《广雅》2.集补《说文》漏略的巨著《字林》3.第一部楷体字书《玉篇》4.总汇经典音义的《经典释文》第五章隋唐宋语言学(6学时)第一节《切韵》系韵书(1学时)1.《切韵》与《切韵》系韵书简介2.《切韵》音系的性质第二节字母之学(1学时)1.佛教文化与字母之学的产生2.从三十字母到三十六字母第三节等韵学的兴起(1学时)1.等韵的产生2.等韵图与等韵学相关概念第四节古音学的萌芽(1学时)1.六朝隋唐时期的叶音、协韵2.吴棫的古音研究第五节唐宋文字学(1学时)1.正字形之学2.《说文》之学3.右文说4.金石之学第六节唐宋辞书(1学时)1.三部佛典音义书2.宋贾昌朝的《群经音辨》3.《埤雅》和《尔雅翼》4.广收敦煌写本俗字的《龙龛手镜》5.《说文》派大型字书《类篇》第六章元明语言学(5学时)第一节《中原音韵》系韵书(1学时)1.周德清和《中原音韵》2.《中原音韵》的音系3.《中原音韵》的作用和影响第二节明代的古音学(1学时)1.杨慎的“古音转注”2.焦竑和陈第的古音思想第三节元明文字学(1学时)1.戴侗的《六书故》第四节明代辞书(1学时)1.明代的两部字典《字汇》与《正字通》2.明代《尔雅》派辞书3.明代方言词汇著作第五节元代语法研究(1学时)1.卢以纬的《语助》第一节清代古音学(1学时)1.上古韵部研究——从顾炎武到江有诰2.上古声母研究3.上古声调研究第二节清代今音(1学时)1.陈澧的《广韵》研究第三节清代的韵书(1学时)1.概况2.《五方元音》第四节清代词源学(1学时)1.戴震的“转语”说2.陈瑶田的《果臝转语记》3.王念孙的《释大》与阮元的《释门》第五节清代语义学(1学时)1.清代语义研究名著简介2.清代语义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条件和方法3.清代语义研究中的同词相反为义与二字同义连用4.清代语义研究的不足第六节清代文字学(1学时)1.清代《说文》研究概述2.清代《说文》研究的成就1.概况2.《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和《经籍籑诂》第八节清代语法学(1学时)1.《虚字说》与《助字辨略》2.王引之的《经传释词》3.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下编中国现代语言学史部分第八章现代语文运动(2学时)第一节现代书面汉语的形成与现代标准汉语的确立(1学时)1.白话运动与文白之争2.清末的国语统一运动与民初的标准汉语基础方言之争第二节汉语拼音化的发展过程与普通语言学的介绍(1学时)1.清末切音字运动2.注音字母四十年3.“数人会”与国语罗马字4.中国拉丁化新文字5.普通语言学著作的译介6.对语言起源与分类的讨论第九章语法学的研究(6学时)第一节古代汉语语法研究(2学时)1.《马氏文通》2.《国文法草创》3.《高等国文法》第二节近代汉语语法研究(2学时)1.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2.陆志韦对汉语语法的研究3.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4.吕叔湘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第三节古今语法的比较研究(1学时)1.刘复的《中国文法讲话》2.黎锦熙的《比较文法》3.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第四节文法革新问题与汉语语法理论研究(1学时)1.五次文法革新讨论中各家的主要观点2.胡以鲁的语法论与胡适的《国语文法概论》3.何容的《中国文法论》4.王力的《中国语法理论》5.高明凯的《汉语语法论》第十章音韵学的研究(4学时)第一节上古音研究(2学时)1.上古声母研究2.上古韵母研究3.上古声调研究第二节中古音研究(1学时)1.《切韵》音系研究2.字书反切系统及诗人用韵研究3.韵书系统研究第三节北音学的建立(1学时)1.《中原音韵》系韵书流派的清理2.《中原音韵》音系之考订3.其他北音韵书的研究4.北音入声研究5.北音“儿”化韵研究第十一章方言学的研究(2学时)1.方言的分区2.方言的考古3.方言的调查第十二章汉字学的研究(2学时)1.古文字研究与《说文》研究2.汉字改革3.文字学史与文字学概论性著作的编撰第十三章训诂学与辞书编纂(2学时)1.训诂理论的建立2.词源研究3.古辞书研究与辞书编纂4.训诂学史与训诂学概论性著作的编撰第十四章修辞学的研究(1学时)1.修辞理论研究2.修辞格研究第十五章非汉语语言文字研究(1学时)1.中国境内语言谱系分类研究2.非汉语语言调查3.非汉语文字研究4.非汉语古语言考证四、参考教材及图书资料本课程以暂以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复旦大学2007年第1版)为参考教材,由于该教材编写于上个世纪80年代,部分内容已显单薄,因此需要参考阅读以下几种语言学史著作: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国现代语言学史》;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李开《汉语语言研究史》撰写人:陈祥明审核人:刘欣修订时间: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