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第17课笔记:尖锋线的本质
黄简讲书法L 级课程笔记 基本笔画的知识点
黄简讲书法L1级课程笔记:基本笔画的关键点分类横竖撇捺备注起笔一面锋起笔 起笔用6号方向,接着横笔也是6号方向,起笔、行笔只用了笔锋的一个侧面。
中线是一直线,方向都是8—8,无须动手腕。
一面锋起笔就是看得见一个尖,起笔中线和行笔中线之间无须扭手腕。
一面锋起笔,露锋。
中线是一直线,一面锋起笔,一面锋行笔。
笔心直下:驭锋两面换起笔所谓两面换,就是起笔和行笔所走的方向不同,换笔心前后用了两个侧面。
6-3、9-6、9-3两面换还可以起到侧锋的开锋作用。
两面换起笔,就是起笔和行笔的中线不在一直线上两面锋起笔,起笔和行笔所用的侧面不同。
要扭动一次手腕来调整中轴。
起笔和行笔所用的侧面不同,要扭动一次手腕来调整中轴。
侧锋下纸,先取分数改变方向:衄锋三面换起笔三面换。
换笔心用三个面。
7-6-3、6-8-3、3-9-6、6-3-6起笔用两个面,行笔再换一次,第一段是入纸动作,第二段调整,第三段行笔。
如:7-9-8。
露锋三面换起笔,有竖起笔和横起笔之分。
同样有竖起笔和横起笔之分。
藏锋起笔藏锋:欲右先左,欲下先上。
尖锋垂直下纸,就是一个圆点,这是标准的藏锋。
侧锋下纸是倒方向,然后转过来覆盖掉这个尖,又称为“藏头”。
藏锋起笔,是反向起笔,绕一圈把尖锋痕迹抹掉。
转圈顺时针,反时针都可以。
是反向入纸,绕一个圈把尖锋的痕迹抹掉。
转圈顺时针、反时针都可以。
分类 横竖撇 捺备注藏锋两圈起笔(四面换)“蚕头”就转两圈。
藏锋两圈起笔,其实是用了四个面。
这里是右左上下,写了两个圈。
藏锋两圈起笔,通常用在平捺上。
跟隶书一横的蚕头写法完全一样。
行笔尖锋行笔笔管尽量保持垂直,推动笔尖,趯锋。
尖锋行笔,称为趯锋两种撇,都是从3号位开始写向7号位。
一种是直的,行笔的时候手腕向左,一左到底。
只有一个动作,书法中称之为啄。
另一种是曲的,行笔中要扭动手腕一次,先右后左,两个动作,这一种撇书法中称之为掠。
“波势”通常用来写最长的一横或者一捺。
尖锋行笔称为趯,竖管直锋,写出来的线条又称鳞勒。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用笔”(共51集)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用笔”(共51集)這是目前網絡上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書法初級課程「用笔」(点击标题即可观看视频内容)基本理论01、為什麼大部分人學習書法不成功02、到底什麼是「書法」03、學書法應該從哪裡入手04、王羲之的偉大之處05、王羲之筆法的兩大核心秘密06、書法的基本要素是什麼07、書法教學系統和課程安排工具介绍08、誰是毛筆祖師爺?09、古人如何製作毛筆10、毛笔的选购和保养11、中國古代的制墨史12、如何选墨与磨墨13、什么是“墨法”用锋专题14、如何执笔?15、怎样用腕?16、锋从何处来?17、尖锋线的本质18、何谓三分笔?什么叫八面出锋?19、王羲之独特的“挫笔”20、古人是如何调锋的?——殊衄挫于毫芒21、中锋和偏锋——如何获得八面锋的自由?运笔专题22、什么是运笔?什么是起、行、收?23、横的写法(上)你见过最复杂的起笔吗?24、横画收笔有几种,怎样才能写好?25、详解竖画的起笔、行笔、收笔26、竖笔:王羲之的“断尾”收笔如何理解?27、撇的写法:“揭笔”如何让线条产生变化?28、捺的写法(上):“波磔”之笔是如何演化而来的?29、捺的写法(下):五种收笔技法尽现“波磔”之美!30、书法要讲笔势,点画之间如何呼应?31、张旭秘传“九用”——完整、有效的用笔技法“永字八法”专题32、之一:侧法(点的写法)33、之二:勒法与策法34、之三:竖之努法35、之四:趯法36、之五:趯的运用37、之六:两种撇38、之七:捺为磔39、之八:完整的永字“节点”专讲40、之一:什么是骨肉筋节41、之二:节点的种类42、之三:节点的形状143、之四:节点的形状2“使转”专讲44、之一:大圈的转45、之二:大圈的折46、之三:拨镫法47、之四:什么是使转“临帖”专讲48、之一:用笔小结49、之二:如何选帖50、之三:如何读帖51、之四:用筆測試(已刊内容,点标题即可跳转页面)編輯/老伍【歡迎轉載,歡迎轉發】。
黄简视频讲座初级课程第19讲:侧锋线的本质
黄简视频讲座初级课程第19讲:侧锋线的本质
一、讲座视频:
二、讲座要点:
这一节课的内容,主要讲的毛笔侧锋的用法,依然用一张思维导图来总结梳理本节内容:
蛋说无妨:
与其说是侧锋线的本质,倒不如说的挫笔的讲解。
尽管有一点点文不对题的味道,但是这一讲依然是非常实用的,在我们前面学习的《九成宫醴泉铭》这本字帖中,这种挫笔的方式几乎是不曾见过的,就像有的朋友,终身只学习九成宫,便很容易认为,挫笔这种断尾的形态是一种败笔,今天我们当然知道了不是这样,它丰富了笔法的表现力。
只不过,在楷书当中,用的依然还是比较少的,大多数的楷书点画,依然是以笔尖收尾为主,这种笔腹直接提起来的挫笔,相对要少得多。
一家之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文末留言探讨。
黄简书法初级课程讲座笔记(第01-30课)
黄简书法初级课程讲座笔记(第01-30课)01.初学者应该学那一种体好?这一讲详细介绍什么是字体、书体和书法家之体。
这些体,在发后书法课-中会经常提到。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 三种体的意义很多人喜欢书法,学习书法,但是,不得概念,成功的比例不大,这是什么原因?你看,通常是去买几本贴,买枝笔,回家就开始练起来。
但是这儿他少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先把书法的“法”搞清楚。
你想,你连书法的“法”的法都不懂,你怎么可能成功呢?书法牵涉到很多方方面面的知识,比如说你买一枝毛笔,什么毛笔是适合你需要的呢?你买一本字帖,哪一本字帖是入门贴呢?这些问题不解决,今后一起困扰着你,妨碍你的进步。
所以,今天第一堂课,我先从最基本的概念给大家讲。
什么是书法?以下我就初学者经常提的问题进行讲解,这些问题呢,我用数字标明,然后,我解释的要点,就标明为 1.1、1.2、1.3等等。
如果你对我解释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在我黄简艺术工作室的社交网站上提问。
提问的时候,请你注明是哪一点有问题。
好,那我们现在就开始。
1.什么是书法。
书法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真书,又有欧体、褚体、颜体、柳体……初学者应该先学哪一种体好呢?中国汉字的体很多,初学者往往觉得很困惑。
这里重要的是把各种体的意思搞清楚。
1.1字体的分类要了解汉字的这些体,可以把它做一个分类。
我这里介绍一篇好文章,作者是著名学者郭绍虞教授。
文章的题目是《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
发表于《学术月刊》1961年9月号。
这篇文章把汉字各种体分得很清楚。
郭先生说:就汉字而论字体,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指文字的形体,二指书写的字体,三指书法家的字体。
下面我详细的解释一下儿这三种体的意思。
1.2文字的形体:第一种文字的形体,就是通常所称的字体。
字体是文字学上的概念,考察的标准是字形的结构特点。
有相同特点的字就称为一种字体。
什么是字体。
指文字的形体,它考察字形的结构特点。
有相同结构特点的字称为一种字体。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第11—20课)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 (第11—20课)目录1、黄简讲书法:第11课衮笔势 (2)2、黄简讲书法:第12课竖笔势和奋笔势 (24)3、黄简讲书法:第13课奋笔势和竖笔势的运用 (44)4、黄简讲书法:第14课“五势”小结 (69)5、黄简讲书法:第15课合点 (92)6、黄简讲书法:第16课排点1 (112)7、黄简讲书法:第17课排点2 (141)8、黄简讲书法:第18课排点3 (166)9、黄简讲书法:第19课联点1 (186)10、黄简讲书法:第20课联点2 (208)黄简讲书法(笔势篇)11——衮笔势五势中的钩裹势、勾努势都讲过了。
今天我们来看看衮笔势是怎么回事。
"衮笔势"这个"衮"字等于加上三点的"滚"。
意思是左右滚动。
如果你要写成"滚笔势"也可以。
但古籍中没有出现过"滚笔势"。
我的原则是除非古籍有错字,通常不改动。
有关衮笔势,《玉堂禁经》是这样说的:"三曰衮笔势,须按锋,上下衄之。
'今'、'令'字下点用之。
"这段话第一行所举的笔势形状,只是一点。
这不是"永"字八法第一点"侧"吗?怎么又叫"衮笔势"了?所以这版本肯定有点问题。
宋代《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所举笔势形状不同,衮笔势是这样一个形状,近于"之"字。
看了这本书,我们知道《玉堂禁经》那个点,其实是"之"字头上一点,下面的笔画坏掉了。
木版书上的字,年代一长就会残损脱落。
我们现在可见的《玉堂禁经》,不要说唐代抄本,就是宋、元的刻本都看不见了,最早只有明代刻本。
从唐朝到明朝,期间翻刻带来错字这种情况是常见的。
所以要做一番整理,主要方法就是取几个来源做对比。
比较早期的有宋代《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和《翰林传授隐朮》。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17尖锋线的本质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17尖锋线的本质
书法线条,不但要讲究线形,还要懂得线质。尖锋线的本质,就是一连串的圆点,古代称为鳞勒。而这些圆点的疏密,是可以用技法调节的,这技法就是趯锋。这堂课详细讲解和示范鳞勒和趯锋。这个书法课程,原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香港城市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香港书法专科学院讲授,现重新整理公开,以飨各地书法爱好者
黄简讲书法:六级课程(隶书篇)17——隶书总结
黄简讲书法:六级课程(⾪书篇)17——⾪书总结黄简讲书法:六级课程(⾪书篇)17——⾪书总结今天回顾⼀下六级课程要点。
⼀⾪法五级专题课程讲篆书,学篆书要先识篆字,认识了篆字,在书写时还要讲篆法。
⾪书也是⼀样,学⾪书先要认识⾪字,在书写时,还有⾪法,即⾪字的特殊写法。
这是学习篆⾪的前提,第⼀关就是认字。
篆法讲篆法时我以「长」字为例,你现在看到的这三个字都是篆字,⽽且是同⼀个字:「长」,这是识字。
但你仔细看看,这三个篆字写法是不⼀样的,我们称之为篆法不同。
识字是了解⼀个字的基本结构,⽽书法要加⼀层功夫,就是把基本结构改造为艺术结构。
这个改造不⼤容易,艺术结构是在基本结构的⼤框中变动,如果打破了基本结构,就不是这个字,没⼈认识。
但如果只会照基本结构写,千⼈⼀⾯,就不是艺术。
「长」字你能⾃⼰写出⼀种艺术结构吗?想⼏天都未必想得出,⾮常困难,这要有深厚的⽂字学基础,和长期的临池经验才做得到,这就是做优秀书法家的难处。
⾪法⾪书和篆书⼀样,我讲⾪法时以「教」字为例。
这⾥三个字都是「教」,⽽具体写法不⼀样,⼩有差异。
也就是说,⽂字的基本结构相同,艺术结构不同,左下的「⼦」和右旁的「⽁」⼤致不变,差别就是「⽘」的不同安排,造成⾪法不同。
⼀般临帖就是照着字帖写,如果你要创作,就要知道哪⼀个是基本的,哪⼀个是艺术的变化。
了解越深⼊,创作⾪书作品越有把握。
教在汉字发展历史上,⾪书在前,真书在后,如果现在有⼈问「『教』字怎样写?」⼤多数⼈会说:「左边⼀个『孝』,右旁是『⽂』。
」这是正楷字的写法,如果追本溯源,左右都说错了。
你不能⽤真书的结构去写⾪书,写出来不伦不类。
所以学习⾪书,要懂⼀点⾪法。
《⼄瑛碑》举例来说,我曾布置学⽣临习《⼄瑛碑》,但作业交上来后,发现有些字学⽣照正楷字来写,如「地」字,学⽣对字帖上这个「地」把握不定,结果写成这样⼀个,左右两边都写错了。
原来字帖左边「⼟」字有⼀点,以和「⼠」区别,(《曹全碑》也是有点的,但有些汉碑没加点,简化了)。
黄简书法讲座第19课笔记:侧锋线的本质(什么是侧锋)
黄简书法讲座第19课笔记:侧锋线的本质(什么是侧锋)展开全文第六课讲过书法三要素:用笔、识势和裹束。
用笔包括五执笔和九用,五执笔已经讲过了,九用中的驭锋、蹲锋和趯锋也讲过了。
我将陆续介绍其他几种。
1.侧锋线的本质我们已经知道,尖锋线的本质就是一连串的圆点,那么侧锋线的本质是什么呢?侧锋的笔迹侧锋的笔迹如果你把笔锋部分都按在纸面上,得到的痕迹是这样一个形状,跟烫衣服的电烫斗的痕迹很相似。
它两头是不同的:一头是笔尖,毫毛聚集,另一头是接近笔腰的痕迹,毫毛排列较宽,当毛笔以侧锋下纸,就得到一个烫斗形的点,当侧锋运行,这个点就移动组成一条侧锋线,我们来放大看一看,写侧锋线的时候,好像我们烫衣服那样,拉动烫斗就形成一条线。
要注意这个烫斗是倒着行走的,也就是笔腰先行,笔尖在后。
当运笔停止时,尾部就是笔腰的痕迹,好象折断的木头,所以称为断笔。
笔尖有没有到达最后呢?没有,这是侧锋线的重要特征。
笔尖只走过两个红点之间的距离,离开尾部还差一小段。
这一小段等于你所按下的笔锋的长度。
2.挫笔尖锋线排列一系列的圆点,那个动作叫趯锋。
侧锋线排列这个烫斗形的点,这个动作叫什么呢?侧锋运笔的动作,九用中称为挫笔。
《玉堂禁经》说:“二曰挫笔,挨锋捷进是也,下三点皆用之。
”这里也是三句话。
第一句名称,第二句定义,第三句举例。
我来一句一句给大家解释。
第一句:二曰挫笔。
“挫”,《说文解字》这么说:“挫,摧也。
”段玉裁引《考工记》注:“挫,折也。
”口语中“挫”经常和“折”连用。
“挫折”就是推进中,停了下来,或中断。
想想生活中的用语就可以知道挫的意思。
如挫伤,这和斩伤不同。
斩是向下的力,挫是平推的力。
第二句“挨锋捷进是也”。
“挨”的意思,《列子》张湛注:“推也”。
《正字通》说有两个意思:“又方言强进为挨,今俗凡物相近曰挨。
”强力推进这就是“挨”,这是基本义。
挫笔就是强力快速行笔。
第三句话说:“下三点皆用之”。
这显然是《正字通》所谓“凡物相近曰挨”的意思,因为挫笔快速,所以可以用来写重复、连续的点划。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裹束篇(11-20集笔记)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裹束篇(11-20集笔记)目录1、第11课裹束11-骨的作用 (2)2、第12课裹束12-肉的作用 (21)3、第13课裹束13-骨肉技法要點 (43)4、第14课裹束14-肉的作用 (56)5、第15课裹束15-血的作用1 (79)6、第16课裹束16-血的作用2 (97)7、第17课裹束17-血的作用3 (116)8、第18课裹束18——读懂墨色 (135)9、第19课裹束19-浓墨和淡墨 (159)10、第20课裹束20-变换取势1 (178)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1——骨的作用一筋节和骨肉三级课程裹束,筋节已经讲过了,接下来要讲讲骨肉。
裹束的基本概念,就是把大圈和小圈加在一起。
骨肉就是把大小圈具体表现出来。
筋节等于造房子搭了一个架子,但等你造房工程完成,这架子是看不见的。
大圈是取笔势,如这是一个瞑人势,下面加一个竖笔势,就是左右的"右"字。
到这一步,取势就完成了,书写时笔锋会走这两条路。
行笔时还有各种调锋动作,这是小圈。
但大圈加小圈只是中线图,还有什么问题呢?那就是你具体书写时,是用尖锋写还是侧锋写。
你看这两个"右"字,都是王羲之写的。
《圣教序》这个瘦硬,用尖锋写的。
《兰亭序》这个线条粗壮,用侧锋写的。
在书法中,这两种写法效果是不一样的。
筋正如地图上我们选定一条路,每个司机心中都有个路线。
但心中的路不是实际的路,心中的路只需一条线,实际路段有些比较窄,有些比较宽,有些路比较平,有些路高高低低。
有些地方要暂停,有些地方要急转弯,这就是节。
实际的路况,和你选定的心中那条路是两回事。
书法中的中线图,譬如一个"永"字,那是心中的路。
中线在你心中明确了,筋节就已经确定了,中线图只是在学习阶段使用的,你书空也可以,那是虚写。
把筋节具体表现在纸面上,是实际书写。
一横用尖锋写,那是骨线,一捺用侧锋写,那是肉线。
筋节用骨肉表现出来,筋节就隐藏在骨肉之下。
黄简老师谈书法:学书法,先搞清楚什么是书法三要素
黄简老师谈书法:学书法,先搞清楚什么是书法三要素所有的事物,都是由要素决定的。
把握一个事物,也就是把握它的要素。
训练一个新手,当然是从基本要素入手。
书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历史上有没有人讲起过呢?唐朝张怀瓘《玉堂禁经》,不但记录了永字八法、五势、九用,还归纳了书法三大要素。
后面一句话很严厉,所谓书法,一定要三样东西都有,“三者兼备”。
“苟守一途”,假如你只守住一样,“即为未得”,那就没有得到,还不是真正的书法。
张怀瓘不是等闲之辈,在中国书法史上,他是理论大权威,书法论述,就数他最多。
所以,《玉堂禁经》这些话,很值得我们重视。
第八个问题,用笔、识势和裹束这三要素的详细内容是什么?第一要素是用笔。
顾名思义,用笔就是毛笔的使用方法。
通常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毛笔怎样执,二是笔锋怎样用。
用笔第一件事情是执笔。
怎样抓住毛笔,这是有讲究的。
韩方明《授笔要说》详细记录了五执笔,这是张旭所讲授的公开内容。
张怀瓘《玉堂禁经》记录了“九用”的内容,这是讲笔锋怎样用,是张旭不公开的内容。
五执笔,就是唐人流行的五种执笔法,每咱执笔法都有专称,这就是:執管、扌族(zhuó)管、撮(cuō)管、握管、搦(nuò)管。
但是要注意,其中只有第一种执管是书法家所用,其余四种方法都不是,虽然流行,只是分析给你听,这是不好的方法。
所谓九用,就是九种用锋方法。
一曰顿笔,二曰挫笔,三曰驭锋,四曰蹲锋,五曰【足存】(cún)锋,六曰衄锋(nǜ),七曰趯(tì)锋,八曰按锋,九曰揭笔。
这些都是唐朝人的术语。
九用也可以分为两类:挫笔和趯锋是书写动作,其他都是调锋动作。
毛笔和硬笔不同,时时会散,会扭起来,所以要一边写,一边调锋。
调锋以后,笔锋就顺了。
简言之:书法第一个要素是用笔,分为执笔和用锋。
用笔调锋习惯上称为“小圈”。
第二个书法要素是识势。
我们来看看这个例子。
永字八法为例。
箭头所指的第一点,现在是侧放的,看起来很好看。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36-40课)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36-40课)36.永字八法5(横竖撇捺加趯)永字八法第四笔「趯」的继续,讲述横竖撇捺四大笔画如果也要加上一个趯,应该怎样写。
这些情况是经常遇到的,我们来看看,大书法家如王羲之、智永以及褚遂良写趯时怎样用笔。
点击?播看上一堂课我讲到,四大主要笔画横竖撇捺都可以有趯。
今天就讲讲这个问题。
记住,写趯的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主笔+踆锋+趯。
6.横笔加趯先说说横笔尾部加趯。
横笔加趯有两种情况:一是向下趯,二是向上趯。
上次讲到,钩为转,趯为折,你看王羲之这个“寿”字,第三笔是一个钩,因为它是转出来的,而松公权《玄秘塔》中的这个“寿”字,第三笔是一个趯,因为它是一个折。
我现在要讲的不是钩,是趯。
向下趯向下的趯,以前讲过,如宝盖头右面收尾,你看王羲之《兰亭序》中这个“察”字,宝盖收尾就是一个趯,还有很明显的“足跟”。
那就是用踆锋写出来的。
踆锋是一个小圈,通常用一左一右两个动作,然后写趯,就可以完成了。
我们看到,真正一个折,是主笔和趯形成的,但这个折没法直接写出来,因为主笔写完,尖锋是落在后面的,通过踆锋转圈,才能调整尖锋的位置和方向。
这就是小圈的作用,又称为换笔心。
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向下趯有些小,有些很大,给我们提供了趯的样板。
向上趯横笔收尾向上趯,也要分清楚。
有一种是钩,如左面这个,有一种是趯,如右面这个。
向上趯,主笔和趯中线所形成的这个折,也是通过踆锋来连接的。
这是很标准的向上趯。
踆锋这个小圈,通常在横画的尾部,有时候移向左方,这时看起来足跟特别大。
如果踆锋移向右方,超出横画,这时候右下角会出现缺口。
这种情况,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见到。
王羲之《兰亭序》中也有。
这个“池”字,传为南宋张即之写的,右下角有缺口时,足跟就不见了。
其实是踆锋向右移动了。
7.竖笔加趯在临贴时,同样要首先分清楚钩和趯。
左面“事”字中间一竖下来,结尾是一个钩,右面是一个趯。
钩只要转就可以了,趯需要先加踆锋。
黄简书法讲座第43课笔记:节点的形状2
黄简书法讲座第43课笔记:节点的形状2上一课讲了侧锋换面写法写方角的技法。
今天讲尖锋转圈写节点的技巧。
用毛笔就是两个锋,两个锋都会,这就没有问题了。
1.转圈有两种在书法中,转圈是常用的技法,但转圈有两种:一种是行笔的转,也就是大圈转;另一种是调锋转,也就是小圈转。
拿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九”字为例,这是一根弧线,是行笔转圈写出来的,当然是“九”字大圈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节点,这个节点是写完一横后转小圈形成的。
因为这里要转弯,所以在这个关节点上要调锋。
好像十字路口扭动了驾驶盘。
大圈是整个线条转,小圈是节点上的转。
2.半圈规则半圈规则,这是什么意思呢?当你拿着毛笔转圈,不管是大圈还是小圈,如果你只用一个面,一面锋去转,最多只能转半圈。
我先拿手来转圈,你看会发生什么情况?转过来,转了半圈以后,我发现不行了,为什么?这个手翻不过来了。
那么,有人会想,我平时转圈这么转不是很流畅吗?对,但是你慢动作看一下:我这儿转过来,现在是食指在内圈,小指在外圈。
当我转过来的时候,转过半圈的时候,食指在外圈,小指在内圈,到这儿又开始变换了,食指又回到内圈,小指又在外圈,所以你看,每半圈实际上就换一次内外。
这样子就很流畅了,转起来。
那用毛笔会怎么样呢?我们来试试。
你看我这枝毛笔,一半是黑的,一半是白的。
现在我用这枝笔来转圈,黑的在内圈,白的在外圈。
好开始转,黑的在内圈,转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你可以看到毛笔开始转换了,黑的变成了外圈,白的倒是成为内圈。
好,再转,到这儿又开始转换。
黑的回到内圈,白的回到外圈。
你看,你在转圈的时候,它实际上两边的毛是在不断的转换之中。
现在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结论:如果你从3号位开始用一面锋运笔转圈,在半个圈后,也就是到7号位笔锋就会绞起来。
内圈的毫毛就会和外圈的毫毛交换位置。
其实这种现象的发生,在更早一些的8号位已经开始。
只不过比较轻微,而来到7号位就很严重了。
所以,我把7号位称为绞锋点。
同样道理,如果你从1号位开始转圈,半个圈后到9号位笔锋也会绞起来。
黄简书法讲座第17课笔记:尖锋线的本质
黄简书法讲座第17课笔记:尖锋线的本质1.尖锋线的本质上一堂课有两句话很重要:一句话是“一枝毛笔两个锋”。
另一句是“笔心为帅”,希望各位记住。
笔心的端点就是尖锋。
笔心为帅,也就是尖锋比侧锋重要。
我们知道,尖锋下纸,就是一个圆点。
那当尖锋运行移动,纸面上会怎么样呢?很简单,尖锋移动,就是这个圆点在移动。
所以,尖锋线是一连串的圆点所组成的。
这跟用铅笔、圆珠笔的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所谓的尖锋线,本质上就是一连串的圆点。
好象鱼鳞一样排列,一个圆点就是一个鳞片。
所以古代又称“鳞勒”。
《玉堂禁经·勒法异势》说写一横:“此名‘鳞勒’”。
鳞勒是书法最基本的线条,是尖锋线的特征。
这里有两个字,一是鱼鳞的鳞,这意思我已经说过了。
二是勒,我等一下再作解释。
鳞勒在更早一点的文献,如蔡邕《九势》一文中已经见到。
他说:“横鳞,竖勒之规”,就是一横的写法,也可以用作写一竖的标准。
你看这三条线,都是尖锋线,圆点大小也一样。
唯一区别就是疏密不同。
当我们写尖锋线的时候,圆形鳞片的排列,可松可紧,有时密有时疏。
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尖锋线。
请你注意,为了清楚,每个圆点我都画出了轮廓线。
但实际上尖锋写出来的圆点,是没有轮廓线的。
好,现在我把圆点的轮廓线拿掉,就是实际书写的尖锋线了。
大家都看,鳞勒线条两边不是平滑的,而是轮形连续。
上面这条线,鳞片排列疏,轮边非常明显,两边凹凸很大;中间这条线排列较密,感觉是一条边缘毛糙的线。
下面这一条,鳞片非常密集,这样两边就接近于光滑了。
古人说,好线条要“不光而毛”,鳞勒就是写毛糙线条的方法之一。
轮边线条也是经常用到的,可以消除线条平板的感觉。
举例来说,清代伊秉绶的作品,就可以看到这种轮边线条。
有些线条粗看好似是光滑的,其实不是,你看这一张白描,线条流畅而飞动,这样细的线条,用的就是尖锋线。
把线条放大一些看,就可以看到圆点。
简言之尖锋线的本质,是圆点移动形成的线条;线条两边是轮形连续,古称“不光而毛”;尖锋线又称鳞勒。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 (1-51)排版
初級課程 (1-51)目录第01课笔记:三种体的意义 (1)第02课笔记:什么是书法 (4)第03课笔记學書法從筆法入手 (8)初級課程04 聚焦王羲之(上) (10)初級課程05 聚焦王羲之(下) (13)初級課程06 書法三要素 (15)第07课笔记书法分多少级 (20)初級課程08 認識毛筆(1) (22)初級課程09 認識毛筆(2) (26)初級課程10 毛笔的选购和保养 (31)初級課程11認識墨汁(1) (36)初级课程12 认识墨汁﹝2﹞ (39)初级课程 13 墨法 (43)初級課程14 执笔 (48)初級課程15 用腕 (55)初級課程16 尖鋒的用法 (60)初級課程17 尖鋒線的本質 (64)初级课程18 毛笔侧锋的用法 (68)第19课笔记:侧锋线的本质 (73)第20课笔记:什么是换笔心 (79)第21课笔记:中锋和偏锋 (81)第22课笔记:运笔 (84)第23 课笔记:横的写法1 (89)第24 课笔记:横的写法2 (94)第25 课笔记:竖的写法 (99)第26 课笔记:竖的写法2 (105)第27 课笔记:撇的写法 (110)第28 课笔记:捺的写法 (116)第29 课笔记:捺的写法2 (122)第30 课笔记:笔画的连接 (127)第31 课笔记:九用小结 (132)第32 课笔记:永字八法1 (137)第33 课笔记:永字八法2 (141)第34 课笔记:永字八法3 (145)第35 课笔记:永字八法4 (149)第36 课笔记:永字八法5 横竖撇捺加趯 (155)第37 课笔记:永字八法6 两种撇 (161)第38 课笔记:永字八法7 捺为磔 (167)第39 课笔记:完整的永字 (172)第40 课笔记:什么是骨肉筋节 (176)第41 课笔记:节点的种类 (179)第42 课笔记:节点的形状1 (185)第43 课笔记:节点的形状2 (189)第44 课笔记:大圈的转 (195)第45 课笔记:大圈的折 (201)第46 课笔记:拨灯法 (206)第47 课笔记:什么是使转 (211)第48 课笔记:用笔总结 (217)第49 课笔记:选贴 (222)第50 课笔记:读贴 (227)第51 课笔记:用笔测试 (233)第01 课笔记:三种体的意义很多人喜欢书法,学习书法,但是,不得概念,成功的比例不大,这是什么原因?你看,通常是去买几本贴,买枝笔,回家就开始练起来。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第31-35课)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31-35课)“九用”已经讲完了,在韩方明《授笔要说》和张怀瓘《玉堂禁经》中,只有九种用笔方法,数量很少。
那在实际书写中,究竟够不够用呢?我们来深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1.笔心的状态我们知道:“笔心为帅”,所有用笔动作,归根到底都是使用笔心。
笔头是一个圆锥形,如果笔心很小,就等于圆锥形的中轴,现在的毛笔,笔心太大,你用笔时要想象中轴的状态,为了图片清楚起见,我这里用一个中等笔心做例子。
你看,笔心的状态只有三种:垂直、倾侧和弯曲。
其中倾侧这一种,只有在空中才可能。
因为毛笔是软的,一下到纸面,就会弯曲。
所以真正起作用的,只是垂直和弯曲。
笔心一弯一直,称为一个来回,或者一次起倒。
书法上的动作,其实都在不断地做着起倒。
2.起笔的动作先来看看起笔时笔心可以做什么动作。
起笔就是笔锋怎样下到纸面。
从笔心的角度看,只有两个可能。
一是笔心直下,二是笔心侧下。
有没有第三种情况呢?没有。
2.1笔心直下:驭锋笔心直下纸面,就是使尖锋接触纸张。
“九用”中称之为驭锋。
九用之三说:三曰驭锋,直撞是也;有点连物,则名暗筑,目、其是也。
驭锋就是直撞,如果连住其他笔画,又称暗筑。
《玉堂禁经》以“目”、“其”这两个字为例子。
这两个字中间两横的起笔,连住了左边的一竖。
所以你无须做什么动作,你做了也看不见。
下笔时,可以简单地用“直撞”下笔。
下笔后,如果想粗一点,可以来回摩擦一下,这样就可以把笔毫拉开一点,称为开锋。
开锋时手腕来回摇动,用的技法是衄锋。
2.2侧锋下纸,先取分数第二种情况,是侧锋下纸,笔锋侧下纸面,目的是使用副毫,这时候就要决定使用一分笔、二分笔还是三分笔。
选择分数用什么动作呢?当然是下蹲。
弯曲笔心的动作,称为蹲。
《玉堂禁经》说:四曰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
“一”、“乙”等用之。
你看王羲之《兰亭序》这个“一”字,在起笔阶段逐渐下压笔心,取得侧锋二分笔,然后开始行笔。
2.3改变方向:衄锋如果起笔用两面换、三面换,或者是藏锋蚕头等等,这就要变换方向,变换方向用衄锋,习惯上称为换笔心。
“永字八法”专题之二:勒法和策法黄简讲书法资料讲解
“永字八法”专题之二:勒法和策法——黄简讲书法這是目前網絡上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書法初級課程「筆法」課件認為,書法的三大要素,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
黃簡老師追根溯源,探究王羲之書法之奧秘,向現代學習者進行系統的講授。
尤其適合書法愛好者自學。
第三十三集|勒法和策法一横二法|筆記|1.永字中的横笔好,继续讲解“永”字八法。
今天讲“永”字中的横笔。
永字中有几个横笔呢?这要看看它是怎样演变而来的。
篆书中的永字是没有横笔的。
演变成隶书就有三个横,第一横后来缩成了点,隶书的一横变成一点很常见。
在真书产生以前,草书中早就有这样的例子了。
譬如“夏”字的第一横变成草书,那就是一点。
“示”字边第一横到了草书也用一点。
“永”字三横,去掉第一横用点,还剩下两横,直到今天,标准体(就是印刷体),“永”字还保持这两横。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重复笔画,“永”字八法变成“永”字七法了。
好在书法是手写体,不是印刷体,在书法中这两横是做了艺术处理的。
举例来说,从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永”字来看,上面一个横,基本上是平放的,六号位,下面一个横,是斜置的,三号位,俗称一挑。
但这样的讲法还是不大好,为什么呢?你看智永《千字文》中的“永”字,他写这两横的方向,就是差不多的,都是三号位。
而且讲笔画姿态,属于笔势,不属于笔法。
你看智永的弟子虞世南,写这两笔的走势就和老师不同。
很显然,当时没有什么规定。
到张旭训练学生,“始弘八法”,这两笔才做了规定。
“永”字八法是讲授笔法,所以这两横主要是从笔法上区分的。
尖锋线和侧锋线从笔法上怎么分呢?很简单,一枝毛笔两个锋,一根用尖锋去写,另一横用侧锋去写,区分尖锋、侧锋是用笔的根本技法。
“永”字八法正是从这一角度来区分两个横的。
2.勒和策我们来看看《玉堂禁经》怎样规定这两横的写法。
第一个横是“永”字八法第二笔,用尖锋写,叫“勒”。
《玉堂禁经》这样说:“勒不得卧其笔。
”什么叫“卧”?就是躺下、伏倒。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书法教材,主要介绍了书法的笔势。
下面是一些关于笔势的相关参考内容,供您参考。
一、三种基本笔势1. 顶势:顶势是书写时笔尖与纸面顶部仅有一点接触,适用于书写行草、草书和隶书等书体,给人以疾苦豪迈之感。
2. 直势:直势是笔尖与纸面有较大的接触面,写作时须笔锋平直,适用于楷书、隶书等书体,给人以端庄、厚重之感。
3. 斜势:斜势是书写时笔尖与纸面略带倾斜,适用于行草和草书等书体,给人以自由、潇洒之感。
二、笔尖的运用1. 方尖:方尖适用于楷书、隶书等正方形字体,宽厚的笔画可以展现方正、庄重的特点。
2. 圆尖:圆尖适用于行草、行书等圆形字体,圆润的笔画能够展示柔和、流畅的特点。
3. 尖尖:尖尖适用于行草、行书等角度较尖的字体,刚硬的笔画可以展现尖锐、犀利的特点。
三、笔力的控制1. 喜用笔的左角:以笔的左下角为主要用笔点,运用右角的部分辅助写字,可以在书法作品中形成鲜明的对比。
2. 控制好笔力:写字时应该掌握好力度和速度,有节奏的运用笔力,使字体线条变化丰富,给人以美感。
3. 感受墨的厚薄:通过控制墨的厚度与用墨量,使墨情浓淡、虚实相间。
四、字形的变化1. 硬尖笔:硬尖笔的笔画表现出坚硬、有力的特点,在字形上有明显的虚实结构。
2. 折尖笔:折尖笔的笔画呈现出坚中有柔的特点,可用于书写行书、楷书等字体。
3. 软尖笔:软尖笔的笔画形态柔软且具有弹性,可用于书写行草、草书等字体。
五、写字的姿势1. 坐姿:在书法创作中,采用坐姿能够更好地掌握笔杆的灵活性,保持身体的稳定。
2. 握笔的方式:可以采用“刚柔相济”的握笔方式,即右手中指、无名指夹持笔杆,食指、拇指与中指相对,保持灵活性。
3. 手臂的运动:在写字时,应以手腕和手臂为主要运动部位,使笔的利用率更高。
六、练习方法1. 临帖:通过临摹优秀书法作品,模仿大师的笔势、笔力和字形,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裹束篇(21-31集笔记)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裹束篇(21-31集笔记)目录第21课裹束21-变换取势2 (2)第22课裹束22-用笔和裹束的要点 (25)第23课-什么是书法的“心法”? (46)第24课——意兴和书法创作的五个条 (58)第25课:神采、純書法件 (71)第26课裹束26-品赏1 (86)第27课裹束27-品赏2 (100)第28课裹束28-品赏3 (116)第29课裹束29-技法总结1 (132)第30课:裹束-技法总结2 (148)第31课裹束31-技法总结3 (166)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21——变换取势2继续上一课。
听见过"起伏"这个词吗?"起伏"在书法古籍中经常出现。
它形容线条就是有高有低,用于手腕就是"起倒"。
当你摇腕的时候,笔心一起一倒,写出来的线条就有起伏。
《玉堂禁经》两次讲到"起伏",一次是:"又有用笔腕下起伏之法,用则有势,字无常形。
"这句话是"九用"的纲领,"九用"关键就是用腕。
"用则有势,字无常形",是说用腕就有势,写出来的字形就有变化。
《玉堂禁经》最后总结时又讲到"起伏":"起伏失势,岂止于散水、烈火?其要在权变。
"为什么懂得用散水、烈火这些笔势,还被批评为"起伏失势"?因为"其要在权变",不懂得变换只是死套笔势,成了僵化的公式,千人一面,当然不好。
所以这两句话的要点,就是这八个字,"字无常形","要在权变"。
对于取势来说,现在又上了一步了,或者说更难一点了。
本来以为书法就是写字,依照笔顺就可以,学过二级课程,以为套笔势就是高手,现在才知道,用笔势还要会变化。
你想如果所有的人、所有的作品,取势都是一样的,那不又等于于一种印刷体,打印出来就是书法作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简书法讲座第17课笔记:尖锋线的本质
黄简书法讲座第17课笔记:尖锋线的本质
1.尖锋线的本质
上一堂课有两句话很重要:一句话是“一枝毛笔两个锋”。
另一句是“笔心为帅”,希望各位记住。
笔心的端点就是尖锋。
笔心为帅,也就是尖锋比侧锋重要。
我们知道,尖锋下纸,就是一个圆点。
那当尖锋运行移动,纸面上会怎么样呢?很简单,尖锋移动,就是这个圆点在移动。
所以,尖锋线是一连串的圆点所组成的。
这跟用铅笔、圆珠笔的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所谓的尖锋线,本质上就是一连串的圆点。
好象鱼鳞一样排列,一个圆点就是一个鳞片。
所以古代又称“鳞勒”。
《玉堂禁经·勒法异势》说写一横:“此名‘鳞勒’”。
鳞勒是书法最基本的线条,是尖锋线的特征。
这里有两个字,一是鱼鳞的鳞,这意思我已经说过了。
二是勒,我等一下再作解释。
鳞勒在更早一点的文献,如蔡邕《九势》一文中已经见到。
他说:“横鳞,竖勒之规”,就是一横的写法,也可以用作写一竖的规范。
你看这三条
线,都是尖锋线,
圆点大小也一样。
唯一区别就是疏密不同。
当我们写尖锋线的时候,圆形鳞片的排列,可松可紧,有时密有时疏。
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尖锋线。
请你注意,为了清楚,每个圆点我都画出了轮廓线。
但实际上尖锋写出来的圆点,是没有轮廓线的。
好,现在我把圆点的轮廓线拿
掉,就是实际书写的
尖锋线了。
大家都看,
鳞勒线条两边不是平
滑的,而是轮形连续。
上面这条线,鳞片排列疏,轮边非常明显,两边凹凸很大;中间这条线排列较密,感觉是一条边缘毛糙的线。
下面这一条,鳞片非常密集,这样两边就接近于光滑了。
古人说,好线条要“不
光而毛”,鳞勒就是写毛糙
线条的方法之一。
轮边线
条也是经常用到的,可以
消除线条平板的感觉。
举
例来说,清代伊秉绶的作
品,就可以看到这种轮边
线条。
有些线条粗看好像是光滑的,其实不是,你看这一张白描,线条流畅而飞动,这样细的线条,用的就是尖锋线。
把
线条放大一些看,就可以看到
圆点。
简言之
尖锋线的本质,是圆点移动形成的线条;
线条两边是轮形连续,古称“不光而毛”;
尖锋线又称鳞勒。
2.趯(yuè)锋
在《玉堂禁经》,
所记录的张旭“九用”
中,第七种叫“趯锋”。
这就是写尖锋线的用
锋技巧。
也可以用来调
节尖锋线的形状。
还记得我在第六课中讲过书法的要素吗?“九用”就是九种用笔法。
其中两种是书写动作,七种是调锋动作。
趯锋是第七种,属于书写动作。
关于趯锋,《玉堂禁经》这样说:“七曰趯锋,紧御涩进,如锥画石是也。
”现在很多人看见古文就头痛,血压高,其实古文并不难,这里只有三句话,我们一句句来。
第一句“七曰趯锋”。
这个“趯”字很少人认识。
《说文解字》说:趯就是躍也。
《前汉书·李寻传》颜师古注:“趯与躍(跃)同。
”所以趯锋,其实就是躍锋。
顺便说一下,“趯”字有两个音,另一个音念(tì),我们在后面讲永字八法的时候会讲到。
第二句“紧御涩进”,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御,《说文解字》解释“使马也”,古人骑马代步,“紧御”就是紧紧地拉住马,这就是“勒”。
涩,《说文》解释是“不滑也”,艰涩,不通畅。
这句话的意思,并非要勒马停下来,而是避免失控。
不是放马疾行,而是艰难地前进。
在书法中,笔锋等于马,御锋等于御马。
所以称之为“涩进”,前人说好像在湿泥上行走。
先锋要咬得住纸,粘住纸。
这么说恐怕大家还不懂,所以《玉堂禁经》第三句讲了一个例子:“如锥画石是也”。
好像以铁锥子在石头上画线那样,这样用锋就对了。
这里要讲一个故事:我在第四课排过一个系统表,张旭的笔法,来之于他的舅父陆彦远。
陆彦远曾经对张旭说过自己学书法的经历,他说:“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跡不至殊妙。
”就是学了很久,下了很多功夫,就是线条不够好看。
“后问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
他后来有机会请教大书法家褚遂良,褚遂良只说了一句话:“用笔要像打印章”。
陆彦远一头雾水,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
”后来在一个岛上,看见一片平沙地,令人很想在上面写字,“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
”于是陆彦远拿锋利的工具在上面写字。
居然线条非常漂亮。
“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著,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
”从这里才明白,下笔要力透纸背,线条就好看了。
回过头来,想想褚遂良所说的“印印泥”,其实就是说用笔要力透纸背,用力下压。
只不过,他不肯明白的说出来。
在《玉堂禁经》中,张旭改了一个字,“锥画沙”改成“锥画石”,好像用铁锥在石头上画,力量更大。
历史上传说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也是同样的意思。
这是一把锥子,我们来试试锥画石,如果你很轻的画,那是很容易的,但现在如果你很重地把它按下去,那会怎么样呢?你看这样拉就很难拉了。
它就发生了跳动,这就是趯锋。
你按的力轻一点,它跳动就容易点。
但如果你按的力很
大,它跳动就很难。
每次跳动的间距就比较宽。
上一堂课,我示范写尖锋线的动作,是先驭锋下纸,然后手腕向右,开始运行,写完后,手腕向左,扶直笔管,回到正锋状态。
书法运笔,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拖”,拖是“笔管先行,笔锋在后”,拖的时候,手腕向右,这个练习,就是上一堂课所做的。
“拖”是最容易写的,但笔锋和纸面的摩擦力不大,很难做到力透纸背。
还有一种就是“推”,推是“先锋先行,笔管在后”,推的时候,手腕向左,推的力量比拖大得多,但行进困难,这就是“涩进”。
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说:“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
”就是笔管不要睡倒,笔锋要先走。
这是笔管基本垂直的情况下推笔尖,称之为“勒”。
我用一段电线来表示笔心,假如你毛笔只有一根毛,那么这根毛就是笔心。
问题就比较简化。
那么,毛笔它垂直下纸叫“驭锋”,这个时候用的就是尖锋。
尖锋在纸,你侧一点,还是尖锋,你弯一点,还是尖锋。
只要你不是弯到这个样子,这个样子就是侧锋了,不是用尖锋了。
那么今天讲的呢,跟上次不同,上次是这样子,是拖。
今天讲的是推。
推是把它倒过去推,推行。
推的时候注意,推的时候你不要太弯。
太弯地推,会把笔尖推散,所以不能太弯。
那么叫“勒”呢?“勒”照永字八法和唐太宗的说法,
那就是笔管基本是直的,在这个情况下面去推,你看这一种情况,它是发生了跳动。
这就是“趯”锋。
我们来实际写一下,先做上次的动作。
驭锋下纸,手向右拖过去,然后收笔。
今天就不同了,驭锋下笔,顶实纸面,然后推动笔尖,收笔。
那末怎么知道你是趯锋呢?可以看看纸的背面。
你就知道了,它是跳动的。
趯锋是可以调节的,就是说,力量越大,它跳得就越厉害。
你下纸以后,力量越大,它跳得就越厉害。
那力量越小呢,它跳的幅度就越小。
你拿起来看,上面和下面的跳跃幅度是不一样的。
要注意有些人写趯锋,他理解错了,他不是把压力加大,而是不断地动手。
他的趯锋线怎么写呢?他就是这样子。
他这样子来写,看起来好像也是,实际上不是,他这是画出来的。
跟真正的趯锋是两回事。
这是我写的《心经》中
的几个字。
细长的尖锋线就
是用趯锋写的,放大后就可
以看得很清楚。
趯锋是书法的基本线条,不大容易。
各位如果真想学书法,就不要怕难啊。
本节要点:
尖锋线是一连串的圆点,称为鳞勒。
趯锋是写尖锋线的技法。
力透纸背是线条好坏的关键。
要点解读:
思考题:
趯锋写的尖锋线,是否需要把鳞片排得整整齐齐?
趯锋能不能军民一致竖笔,或者撇捺?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