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学-教学大纲
传播学纲要(第二版)课件:人际传播
第二节
社会关系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并不仅仅意味着两人之间、面对面的、非正式的交流, 而是一种每个人都带着自身和他人的人性以说和听涉入其间的联 系。
人际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反映个体的个性特征,更反映他们的社会 角色及其关系。处于人际传播中的双方或多方不仅是独立的个体, 其社会性及其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始终是无法摆脱的存在
作为个体与个体间的联系,人最早的社会联 系是孩子与母亲,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 步扩大到整个社会。
人进行社会交往是一种本能,如果用强力扼 杀这种本能,对个人来说是一种致命的毁灭。
第一节
关于人际传播的几种“理论”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 “基本人际关系取向”:当人 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有三种 基本的需要:
第一节
关于人际传播的几种“理论”
感情需要
个体爱别人(付出情感)或被别人爱(获得情 感)的需要,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形式建立并维 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
缺乏人际关系的个体,会避免亲密关系,保持 一定的情绪距离; 人际关系过度的个体希望与他人有亲密的情绪 联系,但不易获得专注的情感; 介于两者之间的人际关系适度的个体,能恰当 看待自己,能根据情境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同时建立相对亲密的关系。
由于存在诸如此类的人际传播中的悖论,人际关系通过其张力构成了 交往的多样化和多变的特点。关系的亲密不是对距离的否定;交往中 的“不确定”虽然产生了某种障碍,但人也尝到了交往的悲喜;开放 的交流使人能够从外部获得能量,而在“满足自我”的需要占上风时, 封闭交流也可能带来宁静。
第二节
社会关系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
关于人际传播的几种“理论”
“我—你”人际传播
以上各种关于人际传播的理论,均忽略了人际传 播的不同品质,主要关注的是“我—他”之间的 传播。而“我—你”之间的传播,就显得亲近了 许多,因为“你”已经以“相识”作为无形的前 提。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和意识的传播现象。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学生建立起系统的传播学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传播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正文:一、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1. 传播学的起源和背景2. 传播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3. 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历程4. 传播学在社会文化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5. 当前传播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二、传播过程中的要素与理论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信息源、媒介、受众2. 传播效果理论:以言说人理论、两步流理论为例3. 传播行为理论:犯罪媒体效应理论、媒介多元化理论4. 传播伦理与道德:公共关系伦理、媒体伦理5. 传播策略与战略:宣传理论、公关理论三、媒介与传播内容1. 媒介与传播技术: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媒介、网络新媒体2. 媒介产业与政策:传媒经济、传媒监管3. 媒介素养与传播职业:媒介写作、摄影摄像技巧、编辑设计基础4. 传媒创新与传播趋势: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与传播四、传播研究方法与应用1. 传播研究方法概述: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2. 媒介内容分析方法:纵向研究与横向比较、文本分析与语境分析3. 传播效果评估方法:实验设计、调查问卷与统计分析4. 传播策略与传播评价:媒介计划、广告效果测评5. 传播实践:公关策划与执行、媒体管理与运营五、现代传播学与社会发展1. 传播学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2.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学挑战与机遇3. 传播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4. 传播学与跨文化交流5. 传播学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总结:传播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本教学大纲对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过程的要素与理论、媒介与传播内容、传播研究方法与应用以及传播学与社会发展等五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为未来在传播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际传播学教学考试大纲
《人际传播》教学纲要目录引子第一章概论第二章人内传播第三章人际传播的背景第四章人际传播的心理效应第五章人际传播理论第六章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第七章人际传播的语言第八章人际传播的技巧第九章副语言“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到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研究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威尔伯·施拉姆引子1、人际传播:传播的基础与核心2、本课程主要内容人际传播:定义、特点、类型与功能人际传播的社会背景:文化与群体人际传播的心理效应人际传播的几种模式人际传播理论人际传播的过程几种典型的人际传播:吸引与冲突、利他与伤害人际礼仪3、参考书《人际传播学》,薛可、余明阳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美)巴克斯特,(美)布雷思韦特著,殷晓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王怡红《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人民出版社4、课程考核:平时成绩(30分)+期末考试(70分)平时作业之一:人际传播问卷调查要求:在这一大方向下,有具体的选题和明确的调查范围、对象、抽样方法、样本量和问卷设计,最后形成不少于2000字的研究报告,在本学期第15周提交第一章概论一、传播与社会传播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的前提是,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语境)。
(对牛弹琴、鸡同鸭讲)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拉斯韦尔模式(5W)三、人际传播定义☐传统的人际传播的定义是特指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传播活动(dyadic interaction) 。
包括面对面或借助于媒介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特定情境下的或长期的。
☐人际传播被定义为二人之间的互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为减少不确定性,运用对个人来说有意义的传播风格,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重新确定人际关系。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介绍传播学教学的大纲,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传播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大纲以五个主要部分为基础,涵盖了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知识。
每个主要部分又以五至九个小点展开,详细讨论了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教学内容。
正文:一、传播理论:1. 信息传播模型:介绍传统线性模型、交际模型和媒体效果模型的概念和特点。
2. 传播的效果:探讨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行为改变。
3. 社会认知理论:分析观众对媒体信息的理解和解读方式。
4. 社会网络理论:研究社交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5. 文化研究理论:理解媒体对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1. 新闻报道原则:传达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客观性。
2. 媒体伦理:探讨新闻报道和媒体操纵行为中的道德问题。
3. 媒体政治经济学:分析媒体所有权和政治经济背景对新闻内容的影响。
4. 社会舆论:评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塑造和引导作用。
5. 社交媒体:研究社交媒体在舆论传播和个人互动中的重要性。
三、广告与公关:1. 广告传播理论:介绍广告的构建、营销和影响因素。
2. 广告策略和创意:探讨广告设计和创意表现的重要性。
3. 公关原理和实践:解析公关活动的策划、执行和评估过程。
4. 品牌管理:研究建立和维护品牌形象的策略和方法。
5. 数字营销:讨论数字媒体在广告和公关中的应用和效果。
四、传播研究方法:1. 调查研究:介绍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技术。
2. 实验研究:探讨实验设计、因果推断和实施过程。
3. 访谈和观察:分析访谈和观察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4. 内容分析:研究文本和图像在传播中的语境和意义。
5. 数量和质性研究:比较数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五、国际传播研究:1. 全球传播流动:探讨跨国媒体和全球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2. 跨文化传播: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接收和解读差异。
3. 发展传媒:研究发展中国家媒体的现状和挑战。
人际传播学第1讲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学第五章人际传播的维系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使学生了解人际传播发展过程;掌握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管理和解决方式;了解各种心理效应对人际传播内容和效果的约制;结合实际掌握人际传播维系的原则。
在人际传播形成后,人际传播的维系仍旧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般在接触、相识、交往、成为朋友后,很有可能会发生情感上的突变,因此学生应当掌握如何避免人际传播中的冲突。
人际印象是在人际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对于人际交往态度、人际吸引、人际影响、人际关系等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学生来说,人际印象的形成是人际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教学内容(一)人际传播发展的一般过程接触、相识、交往、朋友、突变(二)冲突个人内部的冲突:接近——接近型;背离——背离型;接近——背离型;双重接近——背离型人际冲突:“零——总和”冲突:指一方的收获是对方的损失,双方的得益和损失加起来是零;“非零——总和”冲突:是一方的得益不一定是对方的损失。
也就是说,双方的得益和损失相加不得于零。
(2)人际冲突的原因对稀有资源的竞争、沟通不利、报复(3)冲突的管理和解决协商:最初的立场;让步;减少紧张的逐渐回报策略;通过代表解决冲突;对稀有资源的竞争。
仲裁:建立超越冲突双方的共同目标。
(三)影响人际传播的心理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威信效应、近因效应、定势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四)人际传播维系的原则平等交往原则;求同存异原则;互惠互利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宽容原则;自律原则重点:掌握人际认知和人际印象的概念,分析人们在交往中容易产生哪些印象偏差。
难点:结合实例,区分人际沟通网络的不同类型;了解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管理和解决方式,并尝试运用于生活实例中。
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教学媒体PPT(中文):中文授课五、教学形式讨论课,小班六、教学方法本章学习采用讲授法和情景模拟法的学习方法。
讲授法:先讲授人际传播发展的一般过程,以及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和类型;分别具体阐述影响人际传播的各类心理效应,如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威信效应、近因效应等;向学生教授人际传播维系的六大原则。
人际传播——精选推荐
人 际 传 播 教 学 大 纲西南政法大学二〇一五年五月目录《人际传播》教学大纲 (1)第一章人际传播总论 (6)第一节人际传播的本质(Natur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7)第二节人际传播的要素(Element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7)第三节人际传播的维度(Axiom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8)第二章人际传播中的自我 (9)第一节自我的维度(Dimensions of the Self) (9)第二节自我展示(Self-disclosure) (9)第三节交流焦虑(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10)第三章人际传播中的认知 (11)第一节认知的基本过程(Stages of Perception) (12)第二节影响认知形成的因素(Perceptual Process) (12)第四章人际传播中的倾听 (13)第一节倾听的步骤(Stages of Listening) (14)第二节倾听的类型(Styles of Listening) (14)第三节文化、性别与倾听(Culture, Gender, and Listening) (14)第四章人际传播中的文化 (15)第一节人际传播中的文化本质(Nature of Culture and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16)第二节造成文化差异的因素及文化模式(How Cultures Differ) (16)第三节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6)第五章人际传播中的语言信息 (18)第一节语言与符号化的现实(Language Symbolizes Reality) (18)第二节语言中的事实与解读(Language Expresses Both Facts and Inferences) (18)第六章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信息 (19)第七章信息与交谈 (21)第一节交谈的过程(The Conversation Process) (21)第二节交谈管理(Conversational Management) (21)第三节交谈中的困境与修复(Conversational Problems: Prevention and Repair) (21)第九章人际关系 (22)第一节关系的发展(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23)第二节关系维护(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23)第三节关系恶化(Relationship Deterioration) (23)第四节关系修复(Relationship Repair) (23)第五节关系终止(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23)第十章人际关系:友谊、爱情、家庭与职场 (24)第一节友谊(Friendship) (24)第二节爱情(Love) (25)第三节家庭(Family) (25)第十一章人际传播中的冲突 (26)第一节冲突的本质(Nature of Conflict) (27)第二节解决冲突的步骤(Conflict Resolution Stages)..27 第三节冲突管理策略(Conflict Management Strategies) (27)第十二章人际关系中的权力 (28)第一节权力的本质(Principles of Power) (28)第二节权力的种类(Types of Power) (29)第三节交流中的权力(Communicating Power) (29)《人际传播》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际传播》(双语)课程编号:(以教务系统中的编号为准)课程类别:核心知识结构版块/专业必修课开课学期:第4学期开课单位: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适用专业:传播学总学时:32(理论学时32,课内实践学时0)总学分:2一、课程性质与说明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2.课程说明《人际传播》是新闻传播学的一门双语专业必修课,是站在理性的高度,从宏观上来认识、解释并指导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的重要学科,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课程。
人际传播1第一章
特征:
一、人际传播发生在相互依赖的个人之间
相互依赖:一个人的行为会对另一个人产生影响,一 个人的行为会导致另一个人的行为。
特征:
二、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紧密相连 人际传播影响人际关系也定义人际关系。也就是说,
你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是实现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特征:
三、人际传播存在于人际系列之中
为原因,将另一些标记为结果 。
一对夫妻在餐馆吃饭。丈夫在女招待调情, 妻子在用手机聊天。他们怒目相对,显然 在进行一场非语言战争。
A表明实际发生的事 件是连续的行为。
B是妻子分解的事件。
C是丈夫分解的事件。
七、人际传播不可避免、不可逆转、不 可复制
不可避免:一个人即使不想参与传播活动,
非个性化传播与个性化传播的区别 非个性化交流中,人们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来回应对方; 个性化交流则是特殊的个体之间的互动。 非个性化交流服从于社会规则;个性化交流服从于个人规 则。 非个性化交流很少自我表白,很少感情流露;个性化传播 通常是高度个性化的、充满情感的。
特征:
四、人际传播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
男:明天周末,我要去打保龄球。工厂的那 帮家伙拉了一支队伍。 女:为什么周末我们不能在一起做些什么呢? 男:我们可以再找时间做任何事情啊,可明 天他们就要拉球队了。
请举出两个类似事例。
六、人际传播是可以分解的系列活动
传播是连续行为,没有明确的开头,也没
有明确的结尾。但观察者可将其分解。
请你将下例分解,你可以把一些因素标记
第一章 人际传播基础
第一节 为什么学习人际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的定义与特征 第三节 人际传播的要素 第四节 人际传播的原理
人际传播学第1讲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学第九章人际传播的有声语言一、教学目标有声语言是人际传播的重要媒介和手段,是人际传播赖以完成的媒介,是一切传播的核心。
因此,研究人际传播,就必须研究有声语言。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对有声语言的体系、实际运用有所了解;初步了解演讲艺术的注意点。
希望能引发学生对有声语言的重视,并在未来人际传播中能实际运用相关运用原则,并能掌握演讲的艺术,真正意义上增强人际传播的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一)有声语言体系1.有声语言语言是人际传播的重要媒介和手段符号及语言理论是传播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2、有声语言的意义传播过程中的语言意义a.传播者的语言意义b.受传者的语言意义c.情境意义:语境对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有声语言的运用1、语言传播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正确性原则●得体性原则●礼貌性原则●幽默性原则2、交谈主题的选择●既定的主题●高雅的主题●轻松的话题●时尚的话题●擅长的话题3、忌讳的话题●个人隐私的话题●刁难捉弄的话题●非议他人的话题●令人反感的话题4、交谈技巧●双向共感●认真倾听●施词委婉礼让对方(三)演讲的艺术1、演讲稿结构开头: 开门见山,提示主题介绍情况,说明根由提出问题,引起关注内部主体: 层次节奏衔接结尾: 简洁有力,余音绕梁2、演讲中的态势语言体态:稳定优美、舒坦自然眼神运用法目光保持神采手势:范围手势的活动形式站姿的禁忌重点:认识有声语言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了解有声语言的运用,包括传播原则,主题选择、谈话技巧等;对演讲艺术有所了解。
使学生通过此课程对于人际传播的语言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难点:区分语言和非语言的差异和各自特点,能在实际人际传播过程中自如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有效沟通交流,使学生对有声语言的理论理解不仅停留在书面上。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媒体PPT(中文):中文授课五、教学形式讨论课,小班六、教学方法本章学习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的学习方法。
讲授法: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向学生介绍有声语言的体系、运用原则。
人际传播学-教学大纲
《人际传播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1933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忘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48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16学分:3适用对象:传播学卓越班、传播学专业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一、教学目标(黑体,小四号字)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从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入手,重点讲解人际传播的自我,人际符号和人际传播的相关理论与模式,并结合不同社会语境,训练学生在不同场合语言表达、社交礼仪等相关技能,同时涉及跨文化、传播伦理、网络传播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达到如下目标:目标1:能够独立思考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解人际传播的理论,并重视实际生活中人际互动的关系。
目标2:能够积极地改进自己一生的传播行为,并能够独立解决现实问题。
目标3: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为今后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黑体,小四号字)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重在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常用的人际传播理论,以及精讲人际传播自我和语言等相关概念,细讲人际传播社交礼仪。
本课程的重难点是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人际传播理论,以及实践训练的实际效果。
根据本学科教学目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课程的主要教学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用结合。
讲练结合是本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因此,课程教学采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实践训练为辅,同时开展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使用时可以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黑体,小四号字)第一章人际传播相关概念第一节人际传播定义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通常是指两个人之间私人化的信息传受行为,包括面对面的交流和非面对面的交流。
人际沟通教学大纲
人际沟通学教学大纲(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供四年制护理学专业用)一、课程目标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人际沟通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注重阐述护理工作中的人际沟通理论知识和应用策略,同时进行相应的沟通能力的训练。
随着医学及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已由疾病护理转向多元化的健康护理,因此,建立良好的医、护、患等各种关系,不仅要求护理专业人员具有扎实的医学护理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更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目的:通过《人际沟通学》教学,使学生有效运用沟通理论和技巧,分析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纷繁复杂的沟通问题,帮助学生适度把握并有效应对各种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在护理实践中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态度,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需先修的课程为: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基础护理学,掌握了基础知识,能更全面的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科学的提供疾病相关的护理,在护理中更好的发挥沟通的效果。
二、课程学时分配总学时36,其中理论28学时,实践教学(课堂角色扮演、即兴演讲等)8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三、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1.教材《人际沟通》,冷晓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第一版。
2.主要参考书(1)《人际关系与公共礼仪》,周朝霞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第一版。
(2)《人际关系与沟通》,刘玉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第一版。
(3)《病房警示录-医患沟通案例评析》,姜学林主编,2005年4月出版,第一版。
(4)《人际交往与护士专业礼仪》,刘宇主编,2004年6月出版,第一版。
(5)《人际沟通》,覃琥云主编,2003年8月出版,第一版。
(6)《人际沟通》,王斌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第一版。
(7)《护理礼仪》,单伟颖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第一版。
《人际传播学》教学考试大纲
《人际传播》教学纲要目录引子第一章概论第二章人内传播第三章人际传播的背景第四章人际传播的心理效应第五章人际传播理论第六章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第七章人际传播的语言第八章人际传播的技巧第九章副语言“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到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研究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威尔伯·施拉姆引子1、人际传播:传播的基础与核心2、本课程主要内容人际传播:定义、特点、类型与功能人际传播的社会背景:文化与群体人际传播的心理效应人际传播的几种模式人际传播理论人际传播的过程几种典型的人际传播:吸引与冲突、利他与伤害人际礼仪3、参考书《人际传播学》,薛可、余明阳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美)巴克斯特,(美)布雷思韦特著,殷晓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王怡红《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人民出版社4、课程考核:平时成绩(30分)+期末考试(70分)平时作业之一:人际传播问卷调查要求:在这一大方向下,有具体的选题和明确的调查范围、对象、抽样方法、样本量和问卷设计,最后形成不少于2000字的研究报告,在本学期第15周提交第一章概论一、传播与社会传播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的前提是,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语境)。
(对牛弹琴、鸡同鸭讲)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拉斯韦尔模式(5W)三、人际传播定义传统的人际传播的定义是特指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传播活动(dyadic interaction) 。
包括面对面或借助于媒介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特定情境下的或长期的。
人际传播被定义为二人之间的互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为减少不确定性,运用对个人来说有意义的传播风格,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重新确定人际关系。
人际传播学第1讲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学第八章人际传播的态势语言一、教学目标本章课程详细介绍态势语言的概念、传播功能和基本特点,并对不同形式的态势语言进行分类,最后指出态势语言传播中的注意点,以指导人际传播的实践。
通过本课程,希望学生认识到态势语言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对其分类、特点及相关理论有所了解,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内容(一)态势语言与有声语言的区别非语言传播与语言传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语言传播始终是一种可以有效地加以控制的过程,而非语言有其可以控制的一面,又有其不可控制的一面。
2.语言传播受到一套严格的语言符号规则的制约,而非语言传播就其可控制性而言,则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制约,因而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非语言交际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3.语言传播只有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中使用才起到传播的效果,非语言传播却部分地为不同文化、不同种族间的社会成员所通用。
(二)非语言的传播功能树立和展示自我形象、辅助语言表达、代替语言表达、调节互动、表达情感和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Albert Mehrabian)于1971年所做的研究揭露,有效的语言传播都包含三大要素:信息的总效果=7%的言词+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
(三)态势语言的基本特点和类型1.基本特点连续性、立体性、模糊性、真实性。
2.类型体态语:面部表情、目光、手势、姿态、触摸。
客体语:仪表、物体语言。
副语言:非语言声音、沉默。
环境语:时间、空间。
(四)态势语言的分类1.副语言交际过程中一种有声而无固定语义的语言。
语言学中的副语言(也叫类语言)一般包括两大部分:声音要素和功能性发音。
声音要素涉及音强、音长、音高、银色。
功能性发音包括哭、笑、叹息等。
在交际中经常使用的类语言形式有:说话时的重音、语调、笑声和掌声等。
2.体态语它主要分为:动态语言:肢体语(头语、手势语);表情语(目光语、微笑语)。
3.环境语言4.非语言传播的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微笑的时候多;与男性相比,女性之间往往站得更近;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说话的时候,看男性比看女性多;女性碰触他人和被他人碰触的频率比男性更高;男性身体伸展的幅度较大,比女性占据更大的物理空间。
传播学教学大纲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跨文化传播等。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传播学的基础知识、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传播现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运用传播理论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
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如传播模式、传播效果、受众研究等。
熟悉各种传播类型和传播媒介的特点和功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传播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播能力。
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传播伦理意识。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跨文化传播素养。
三、课程内容1、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传播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传播学的主要学派及其观点传播学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趋势2、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传播的定义和内涵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等传播类型的特点和规律3、传播模式与过程经典传播模式,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等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传播的双向互动性和反馈机制4、传播者与受众传播者的角色和职责受众的类型、特点和心理受众研究的方法和理论5、传播内容与信息信息的定义、特征和分类传播内容的制作和选择信息的编码与解码6、传播媒介传统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特点和发展新媒介,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的特点和影响媒介融合的趋势和挑战7、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概念和类型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经典理论,如魔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等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效果的变化8、传播伦理与法规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传播中的侵权行为和法律责任网络传播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9、跨文化传播文化的定义和要素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策略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现象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人际传播学第1讲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学第四章人际传播的形成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对人际传播的形成有大致了解;了解人际传播中如何对他人和自己进行感知;明白人际印象的要素与形成,知道人与人是如何相互吸引进而形成人际关系的。
在人际传播学的理论学习后,学生逐渐对当前社会人际传播现象能够用理论去解释、分析、解决问题。
其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人际传播是如何形成的?本章学习的目标就是希望学生同通过单一人际传播的过程,也就是具体的人际关系形成或恶化的过程,来对人际传播过程的微观或简单模式进行研究。
二、教学内容(一)人际认知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人际认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际认知是了解别的个体的基础,是与别的个体协调行动和建立各种关系的基础。
人际认知和人际交往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人际交往都包含有认知的因素,只有在对交往的对象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进行个人的人际传播。
人际认知是在交往中实现的,人际认知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交往的过程中,认知双方多次反复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二)人际印象所谓印象是指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人际印象是对人、对由人构成的群体和社会的印象,而对群体和社会的印象实质上也是对人的印象。
在实际生活中,对物的印象,也常常可以构成为社会印象。
比如,被美化了的城市给人们留下的好印象,实际上包含着市民们和谐的美,热爱生活和大自然的人格,人们辛勤劳动的精神;被毁坏的古迹和市容留在人们脑中的,往往含有落后和愚昧的行为以及在荒废和混杂中挣扎着的人群的印象。
人际印象在本质上是对人的面貌和特点、即人格的反映,它比人际知觉更接近人的内在的东西。
(三)吸引人进行人际交际的因素个人方面的因素——仪表因素、品质因素、能力因素相互方面的因素——相近因素、相似因素、相补因素、相悦因素(四)人际沟通的类型按照沟通的组织系统分: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按照是否借助中介分: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按照传递有无反馈分: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按照语言工具分: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按照功能分:工具性沟通和满足需要的沟通。
人际传播学
人际传播学第十一章人际传播的礼仪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对人际传播中的基本礼仪概念,包括礼仪的含义、特点和功能有所了解;掌握个人礼仪,包括服饰礼仪、言谈礼仪和仪容礼仪;初步掌握见面礼仪和社会交际礼仪;使学生能够用礼仪概念分析相关案例。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思想和礼仪规范,它们制约着人际传播的发展。
因此,在人际交往、对外交流日益增多的现代社会,让学生们多了解一些礼仪理论,尽可能全面、系统、熟练地掌握现代礼仪的基本知识,对学生们创造良好的人际传播环境,更好地应付生活的挑战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一)人际传播的礼仪概述1.礼仪的含义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传播学的文化准则,是人们在传播中必须遵循的一套言行礼仪规范,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门艺术,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技巧。
2.礼仪的特点普遍性、多样性、继承性、时代性、发展性。
3.礼仪的原则遵守的原则、宽裕的原则、平等的原则、真诚的原则、从俗的原则适度的原则。
(二)个人礼仪服饰礼仪:服饰应与自身条件相适应;服饰的选择要与场合以及传播的对象、目的相协调;服饰要与穿戴者所处的环境相协调;服饰的选择还要和时节相适应。
仪容礼仪:要求有自然、协调、美观;类型有工作妆、舞会妆、晚宴妆、旅游妆。
言谈礼仪:充分聆听的原则言语有度原则:适时、适量、适当;准确运用非语言原则;经常使用礼貌用语原则;遵守电话礼仪原则;选择好通话时间;礼仪用语;手机使用礼仪。
见面礼仪:介绍礼仪、称呼问候礼仪、会面礼仪、举手礼、握手礼、点头礼、脱帽礼、拥抱礼、亲吻礼、鞠躬礼。
(三)接待拜访礼仪名片礼:初次相识,往往要互呈名片。
呈名片可在交流前或交流结束、临别之际,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递接名片时最好用双手,名片的正面应朝着对方;接过对方的名片后应致谢。
一般不要伸手向别人讨名片,必须讨名片时应以请求的口气,如“您方便的话,请给我一张名片,以便日后联系。
人际传播学
人际传播学第二章人际传播学的基本问题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使学生了解人际传播的特点与类型,以及人际关系存在的基本形式;明白人际传播在研究什么,知道人际传播的基本性质,对人际传播的发展概况有初步印象。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到人际传播学这一门学科,因此对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基本问题和学科性质等需要有初步的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些问题。
人际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崭新的研究方向,是一门边缘性、综合应用的社会科学。
因此,学生不仅要系统地了解人际传播学的基本问题来进行研究,还要从与人际传播学有重要联系的学科,如: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中学习精华,为己所用。
二、教学内容(一)人际传播学的特点人际传播具有双向交流、反馈及时的特点;信息接收渠道多样化的特点;较强的情境传播的特点;非制度化的自发性的特点;高频度互动的特点;受社会性与心理性障碍影响的特点;在网络、移动终端并起时代的新特点。
(二)人际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类型的三分法:两人之间的传播;小群体传播;公众传播。
地位分类法地位与人际交流;权力与人际交流;角色与人际交流效果与动机分类法满足性交流;手段性交流符号分类法语言符号传播;非语言符号传播(三)人际关系存在的基本形式不可选择型和可选择型短期型和长期型亲密型和松散型情感型和契约型血缘、地缘和业缘人际关系(四)人际传播的基本方式交谈、谈判、辩论、演讲(五)人际传播学的学科性质人际传播学与社会学;人际传播学与伦理学;人际传播学与传播学;人际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人际传播学与行为科学;人际传播学与心理学;人际传播学与人际关系学。
(六)人际传播的意义人际传播有助于正确地认知自我;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成功的重要途径。
重点:结合实际分析人际传播的动机、特点、类型和功能,使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人际传播方式的运用,并找出其中存在的误区。
难点:由于人际传播学是一种边缘多学科性质的新兴的学科,因此本章的难点在于学生不仅要搞清楚人际传播学的边缘多学科性,还要了解其综合应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传播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1933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48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学分:3适用对象:传播学卓越班、传播学专业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一、教学目标(黑体,小四号字)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从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入手,重点讲解人际传播的自我,人际符号和人际传播的相关理论与模式,并结合不同社会语境,训练学生在不同场合语言表达、社交礼仪等相关技能,同时涉及跨文化、传播伦理、网络传播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达到如下目标:目标1:能够独立思考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解人际传播的理论,并重视实际生活中人际互动的关系。
目标2:能够积极地改进自己一生的传播行为,并能够独立解决现实问题。
目标3: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为今后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黑体,小四号字)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重在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常用的人际传播理论,以及精讲人际传播自我和语言等相关概念,细讲人际传播社交礼仪。
本课程的重难点是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人际传播理论,以及实践训练的实际效果。
根据本学科教学目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课程的主要教学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用结合。
讲练结合是本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因此,课程教学采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实践训练为辅,同时开展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使用时可以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黑体,小四号字)第一章人际传播相关概念第一节人际传播定义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通常是指两个人之间私人化的信息传受行为,包括面对面的交流和非面对面的交流。
第二节人际传播特点1、双向交流,及时反馈2、手段(媒介、符号)多样3、私人化、自发性4、情景性强第三节人际传播的分类1、人数:二人、二人以上2、动机:实利型、非实利型、混合型3、缘由:血缘、地缘、业缘、情缘、趣缘、利缘4、符号: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混合型第四节人际传播的功能1、自我认知2、环境认知3、获得人生经验4、满足情感需要5、文化传承教学重点、难点: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以及常见分类。
课程的考核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及其分类,并进一步理解了人际传播与其他传播形态之间的关系,准确掌握了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人际传播现象。
复习思考题:1、比较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定义。
2、比较人际传播与其他传播形态的异同。
3、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人际交往现象。
第二章人际传播中的自我第一节自我概念1、什么是自我2、自我的形成过程3、自尊第二节自我表露1、什么是自我表露2、自我表露分类及其影响因素3、自我表露作用及其危害第三节人际认知1、什么是人际认知2、认知偏差(1)首因效应是指人、事、物给人们留下的的第一印象及其对人们认知产生的重要影响,又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2)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人、事、物给人们留下的的最后印象及其对人们认知产生的重要影响。
(3)投射效应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其他人、事、物身上的一种心理倾向。
实质:内在心理的外在化推己及人,以己度人。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人际传播的几种重要的心理效应。
课程的考核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人际认知的定义及其作用,并进一步理解自我表露的评价尺度,准确掌握了认知中的各种偏差效应,并能够分析日常生活人际认知现象带来的社会问题。
复习思考题:1、自我表露与自我呈现的区别2、列举出属于人际认知的例子第三章交际语言第一节基本要求:文明、礼貌、准确第二节招呼与寒暄1、招呼时间、地点、对象、场合2、寒暄问候式言他式情境触发式赞美式第三节赞美与批评1、赞美一般原则:真诚、具体、不妄自菲薄、平心静气2、批评警告、启发、置于表扬中、置于自责中第四节劝服与拒绝1、劝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喻之以利2、拒绝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人际交际中应注意的各种传播技巧,以及赞美与批评,劝服与拒绝遵循的原则。
课程的考核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语言和非语言的定义及其作用,并进一步理解交际语言的基本要求,准确掌握了各种交际语言,并能够运用于日常生活,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
复习思考题:1、举出非语言表达的例子2、分析日常生活中不规范的语言现象。
第四章人际传播理论与模式第一节不确定性削减理论(查尔斯·伯格)关于人际传播中人们如何对待由于信息不充分而导致的不确定性的理论。
人际传播中,尤其是与陌生人相处时,信息不充分导致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导致焦虑和压力,为降低焦虑和压力,人们会努力获取、传递相关信息以减少不确定性。
第二节符号互动理论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镜中我”也叫“社会我”,即他人认知和评价中的自我。
由于与他人的交往而形成的关于自我的感觉。
2、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通过分析日常环境中人们互动的方式、机制和规律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
也叫象征性交往理论。
象征:用具体事物表达抽象意义。
通常表现为各种符号的运用。
第三节认知一致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也叫P-O-X理论。
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认知对象。
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因而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人们会努力寻求改变。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和海德的平衡理论。
课程的考核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人际传播中各种常用的理论,并进一步理解各种理论的实际意义,准确掌握各种理论的核心观点,并能够运用于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思考题:1、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解析日常生活现象、2、运用平衡理论解析日常生活现象。
第五章人际礼仪第一节介绍握手名片1、介绍(1)自我介绍场合:需要认识别人;需要别人认识自己顺序:晚辈、地位低者、主人、男士先作自我介绍;时机:对方空闲时;无其他无关人员时;环境较清静时;较正式的场合。
(2)他人介绍(3)集体介绍2、握手基本原则场合握手的方式握手的禁忌3、名片(1)使用场合:较正式的场合应使用名片交际营销(2)送名片的礼仪第二节电话短信邮件1、电话礼仪(1)打电话的礼仪时间:打电话的时机、通话时间地点(2)接电话的礼仪2、短信礼仪(1)发短信的礼仪给尊长者应有称呼署名祝福短信最好不要原文照搬、群发,一来一往足够(2)回短信的礼仪3、(电子)邮件礼仪(1)发邮件(一)主题(二)称呼与问候称呼要妥当问候不可少(三)正文正文应简明扼要,行文通顺(2)回邮件及时回复进行针对性回复回复字数不宜过少第三节位次礼品宴会1、位次礼仪一、基本原则前高后低左高右低(中)右高左低(西)面门为上、居中为上、安全清静为上二、各种场合的位次安排(一)乘车尊长者有优先选择权方便安全为上主人驾车,副驾为上司机驾车,后排左边或右边的位置为上(二)出入电梯滚动式电梯:单行靠右,尊长者在前无人驾驶的升降式电梯:尊长者后入先出有人驾驶的升降式电梯:尊长者先进先出(三)引导客人客人不识路:接待者在左前方,客人在右后方客人识路:由客人选择2、礼品礼仪礼品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礼多人不怪。
二、送礼的禁忌第四节宴请礼仪时间、地点、人物、菜单一、请客的五M原则二、做客的礼仪按时赴会注意形象适度应酬第五节面试礼仪一、有备无患,认真准备二、面谈招呼握手坐神态交谈:三、面试结束信号:告别:谢谢您给我面试机会;我想知道什么时候出结果?打扰了……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日常生活中坐立行等正确姿势,以及日常交往中各种礼仪。
课程的考核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人际传播中各种礼仪,并进一步理解礼仪背后的文化内涵,准确掌握各种礼仪要领,并能够运用于日常生活,树立良好的社交形象。
复习思考题:模拟各种社交场合,进行情景演练。
五、考核方式、成绩评定(黑体,小四号字)本课程实践性强,采取的考核方法是口头报告和书目报告相结合的方式。
本课程平时实践训练占总评成绩的30%,平时作业、课堂答问和出勤情况占总评成绩的1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
六、主要参考书及其他内容(黑体,小四号字)1.薛可、余明阳主编,《人际传播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参考书:2.(美)巴克斯特,(美)布雷思韦特著,殷晓蓉等译,《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3.王怡红,《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执笔人:刘吉冬教研室主任:系教学主任审核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