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础知识.ppt
合集下载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中药基础知识介绍PPT课件
中药的归经 归经就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经是脏腑经络的统称。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来确立的。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注意!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
四、中药的配伍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相须:即将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然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加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二、中药的炮制
中药炮制法是根据中医药传统理论而制定的,是将原药材进行净选,切制和炮制等制作而制成一定规格的炮制品,通称为“中药饮片”,以适应中医临床医疗和中成药配制的需要,保证中医用药质量,使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炮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消除或减低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减毒)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增效)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改性) 使中药饮片达到一定的净度和纯度标准适应于中药制剂的配制和中药的贮备;(纯净) 矫味、矫臭,便于服用。(便用)
五味 五味一般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 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因之而标以咸味。 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中药基础知识PPT简单
04
中药发展历程
01
起源:神农氏尝百草,发现草药治病
02
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问世
03
繁荣:唐宋时期,中药学理论体系逐渐完善,《本草纲目》等著作问世
04
传承:明清时期,中药学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本草纲目拾遗》等著作问世
重要人物与事件
神农氏:传说中的中药始祖,尝百草,发现草药治病
升降浮沉:药物在人体中的升降、浮沉作用
毒性:药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
配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关系
中药的应用范围
01
治疗疾病:中药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包括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
02
保健养生:中药可以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03
美容养颜:中药可以改善皮肤状况,延缓衰老,保持年轻。
04
调节情绪:中药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改善睡眠。
06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药分类与性质
中药的分类
按照药物来源分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01
按照药物功效分类: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等
02
按照药物性质分类:寒凉药、温热药、平性药等
03
按照药物作用部位分类:心脑血管药、呼吸系统药、消化系统药等
04
中药的性质
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酸、苦、甘、辛、咸
归经:药物进入人体后所归属的经络
加工目的:提高药效、降低毒性、改善口感等
加工工具:锅、炉、蒸笼、石磨等
加工过程:清洗、切制、干燥、粉碎等
炮制方法:炒、炙、煅、蒸、煮等
02
03
04
01
炮制与加工的目的
中药常识PPT课件
中药常识
▪ 中药常识包括 ▪ 1.产地与采集 ▪ 2.中药的炮制 ▪ 3.药性理论 ▪ (1)四气 ▪ (2)五味 ▪ (3)归经
中药常识
▪ 1.产地与采集 ▪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
真药材的专用名词。 ▪ 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
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 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中药常识
▪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泻热 通便、清热化痰、清心开窍等作用。
▪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 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中药常识
▪ (2)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 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 用。
▪ 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 血的作用。
▪ 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证。 ▪ 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
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作用。 ▪ 多用于正气虚弱、身体诸痛、调和药性、
中毒解救等。如人参、熟地、饴糖。
中药常识
▪ 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 作用。
▪ 多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 遗精遗尿、崩带不止等。如五味子、山茱 萸等。
中药常识
▪ 2.中药炮制的目的: ▪ (1)纯净药材 ▪ (2)切成饮片 ▪ (3)降低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乌
头、姜半夏、巴豆霜、醋甘遂) ▪ (4)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醋
延胡索、蜜麻黄、酒红花、羊脂炒淫羊藿)
中药常识
▪ (5)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生 地—熟地,生首乌—制首乌,天南星—胆 南星)
中药常识
▪ 甘肃的当归, ▪ 宁夏的枸杞, ▪ 内蒙的黄芪, ▪ 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 ▪ 山西的党参, ▪ 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 ▪ 云南的三七, ▪ 四川的黄连、川芎、贝母、乌头、 ▪ 山东的阿胶, ▪ 江苏的薄荷, ▪ 广东的陈皮、砂仁、地龙、藿香。
【全文】中药基础知识PPT课件
(1)服药时间
1) 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3次服。 2) 急性病可不拘时间,慢性病应定时服。 3) 胸膈以上病宜饭后服,胸膈以下病宜
饭前服。 4) 补益药宜早晚空腹服。 5) 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 6) 泻下药及驱虫药宜空腹服。 7) 宁神安眠药宜睡前服。
2024/8/22
.
33
四、中药用法
2024/8/22
.
7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二)采集
2.动物药
• (1) 夏秋季捕捉:石决明、牡蛎、 蛤壳、瓦楞子等。
• (2) 秋季采集:桑螵蛸、露蜂房。
• (3) 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 蟀、斑蝥等。
• 3.矿物药 • 全年皆可采挖。
2024/8/22
.
8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3、服药法
• (2)服药方法
• 1) 汤剂宜温服。 • 2) 解表药宜偏热服。 • 3) 寒证用热药宜热服。 • 4) 热证用寒药宜冷服。 • 5) 服用丸剂用温开水吞服。 • 6) 服用散剂用温开水冲服。
(四)中药煎服法
2024/8/22
.
34
五、地道药材
概述:传统中药材中具有 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 特有的生产技术或加工方法 而生产的质量、疗效优良的 药材。
全国“道地药材”约有200 余种,占常用中药品种的 40%,而其产值却占经营药 材的80% 以上。
2024/8/22
.
35
五、地道药材
道地药材特点:
1、具有明确的地理性 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与当地的土壤、气候、地理环境有关。
2、特有的质量标准 怀牛膝是四大怀药之一,在全国各地都能生长,但生长在河南的牛 膝,其性质量却大有不同。真正河南产的道地怀牛膝多呈长条形, 挺直,皮细,肉肥,味甜微苦。而外地产的牛膝则常短小、细瘦二 多分歧,柴性强,干枯而不柔润,无弹性,味苦。临床上,怀牛膝 以补肝肾为主,而土牛膝则以治咽喉痛为主。二者主治应用出现了 差异。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课件(共60张PPT)
6.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或制剂
培训专用
三、 炮制方法
可分为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它制法等五大 类型。
纯净处理——去掉灰屑、杂质及非
药用部分。
修治 粉碎处理——粉碎药物及符合制剂
及其它炮制法之需。
切制处理——利于炮制、贮藏、
调剂及有效成份煎出。
培训专用
洗——除去杂质。
淋——使其清洁或软化。
培训专用
三、剂 量
【概念】 剂量,又称用量,主要是指一味药的干燥饮片在汤
剂中的成人一日量。 【计量的换算】
1两=30克
1钱=3克
培训专用
【确定依据】
1. 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2. 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 3. 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 4. 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培训专用
四、用 法
【汤剂煎煮方法】 1. 普通煎煮方法
十大广药:广藿香、化橘红、阳春砂、巴戟天、 高良
姜、金钱白花蛇、广地龙、佛手、沉香、 广陈皮。
培训专用
四大怀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怀山药。 浙八味:白术、菊花、芍药、玄参、玄胡、浙贝、 温郁金、麦冬。
培训专用
二、中药的加工
目的:促使干燥,保障质量,便于包装运输
加工方法:
挑拣、清洗
切片 去壳
培训专用
第三节
中药的采制
培训专用
采集
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候进 行。通常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作为依据,每种植 物药材都有一定的采收时节。
培训专用
1. 根、根茎:通常在秋末至春初时采收。
2.树皮、根皮:通常在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植物体 内浆液充足时采收。
培训专用
3.叶、全草:通常在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花将开 放或盛开而果实尚未成熟时采收。
培训专用
三、 炮制方法
可分为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它制法等五大 类型。
纯净处理——去掉灰屑、杂质及非
药用部分。
修治 粉碎处理——粉碎药物及符合制剂
及其它炮制法之需。
切制处理——利于炮制、贮藏、
调剂及有效成份煎出。
培训专用
洗——除去杂质。
淋——使其清洁或软化。
培训专用
三、剂 量
【概念】 剂量,又称用量,主要是指一味药的干燥饮片在汤
剂中的成人一日量。 【计量的换算】
1两=30克
1钱=3克
培训专用
【确定依据】
1. 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2. 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 3. 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 4. 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培训专用
四、用 法
【汤剂煎煮方法】 1. 普通煎煮方法
十大广药:广藿香、化橘红、阳春砂、巴戟天、 高良
姜、金钱白花蛇、广地龙、佛手、沉香、 广陈皮。
培训专用
四大怀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怀山药。 浙八味:白术、菊花、芍药、玄参、玄胡、浙贝、 温郁金、麦冬。
培训专用
二、中药的加工
目的:促使干燥,保障质量,便于包装运输
加工方法:
挑拣、清洗
切片 去壳
培训专用
第三节
中药的采制
培训专用
采集
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候进 行。通常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作为依据,每种植 物药材都有一定的采收时节。
培训专用
1. 根、根茎:通常在秋末至春初时采收。
2.树皮、根皮:通常在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植物体 内浆液充足时采收。
培训专用
3.叶、全草:通常在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花将开 放或盛开而果实尚未成熟时采收。
常见的中药知识PPT课件
04
安神药多属甘味或酸味,能养心安神、滋阴补血,对 于失眠等症状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03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中药的配伍原则
01
02
03
相辅相成
某些中药配对后,可以互 相增强对方的药效,从而 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制相衡
某些中药配对后,可以相 互制约,平衡药性,降低 副作用。
相畏相杀
某些中药配对后,可以减 轻或消除对方的毒性或副 作用。
解表药多用于感冒初期,症状较轻时, 对于感冒后期或症状较重时,需配合 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清热药
清热药是指具有清热解毒、凉 血泻火等作用的药物,主要用 于治疗温热病、热毒证等。常 见的清热药有黄连、黄芩、黄
柏等。
清热药主要通过清除体内的热 邪和火毒,达到清热解毒、凉
血泻火的目的。
清热药多属苦寒性质,苦寒能 泻火、清热,对于热病、热毒 等症状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生冷食物
某些中药与生冷食物同服,会影 响药效的发挥。如人参、黄芪等。
油腻食物
某些中药与油腻食物同服,可能产 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如黄连、 黄芩等。
辛辣食物
某些中药与辛辣食物同服,可能增 加药性燥热,产生不良反应。如生 地黄、熟地黄等。
04
中药的煎煮与服用
中药的煎煮器具
砂锅
砂锅材质稳定,受热均匀,是煎煮中 药的首选器具。
02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解表药
解表药是指具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 如感冒、咳嗽等。常见的解表药有麻 黄、桂枝、紫苏叶等。
解表药多属辛味,辛味具有发散作用, 能增强人体的阳气,驱散寒邪。
解表药主要通过发散体表过度的寒气 或热气,使身体恢复正常的体温和汗 腺分泌,从而缓解症状。
中药学ppt课件
煎煮火候
先武火后文火,即先用大火将水煮沸,再 改用小火慢煎,以使中药有效成分充分溶 解。
中药的服用方法
01
服药时间
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选择服药时 间,如滋补药宜空腹服用,健胃
药宜饭后服用。
03
温服与冷服
一般中药汤剂宜温服,部分药物 可冷服或热服,如解表药宜热服
,清热解毒药宜冷服。
02
服药剂量
根据医生处方和药物性质确定服 药剂量,一般汤剂每日1剂,分
确定主题和目标
在研发中药时,首先要明确研究目标 和主题,以便为后续的研发工作提供 指导。
01
02
文献调研
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 不足之处,为研发提供参考。
03
实验研究
进行药理、毒理、药效等实验,探究 中药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总结评估
根据实验和临床试验结果,对中药的 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撰写研究报 告,申请新药证书。
中药的禁忌
中药的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不宜使用,以避免不良反应或药物中毒 。
02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的解表作用
总结词
解表作用是中药通过发汗、解 肌等作用,解除表征,如感冒
、咳嗽等症状。
详细描述
解表作用的中药多具有辛味, 如桂枝、麻黄、荆芥等,能够 发散外邪,缓解感冒、咳嗽等 症状。
总结词
中药的分类
中药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 物药,其中植物药是最为常见的 一类。
中药的性味与归经
中药的性味
中药的性味是指中药的性质和味道, 是中药的基本特征之一。
归经
中药的归经是指中药对某些脏腑经络 的选择性作用,即中药对不同病变的 针对性。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中药的基础知识 ppt课件
PPT课件
25
6 、相反:两种药物 合用,能产生毒性反 应或副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乌头 反贝母。
PPT课件
26
相须、相使的药物可使药效起协同作用; 相畏、相杀的药物可去除药物的毒性; 相恶、相反的药物应忌用,即属于配伍禁忌。
PPT课件
27
PPT课件
28
二、妊娠用药禁忌: 一般根据药物对胎儿损害程度 的不同,可分为禁用与慎 用。
胃热:牙痛,口臭,口苦,大便 秘结--石膏,知母(归胃经)
补益药: 肺虚:易感,畏风,咳嗽痰白, 倦怠懒言---百合(归肺经) 脾虚:腹胀食少,便溏、消瘦 --生芪、白术(归脾经) 17 PPT课件
一、定义: 广义:指偏性,即以药性之偏纠 正人体阴阳之偏,即药物的治疗 作用。(以毒攻毒) 狭义:指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黄芪与茯苓相配。
PPT课件
22
3 、相畏:一种药物 的毒性反应或副作 用,能被另一种药 物减轻或消除。如 生半夏、生南星畏 生姜。
PPT课件
23
4、相杀:一种药物 能减轻或消除另一 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生姜杀生半夏、 生南星的毒。
PPT课件
24
5 、相恶:两种药物合 用,一种药物与另一 种药物相作用,而致 使原有功效降低,甚 至丧失药效。如人参 恶莱菔子。
PPT课件
9
12、糖浆剂:将药物煎煮后去渣取 汁,再熬成浓缩液,加 入适量的蔗糖饱和溶液 而制成的剂型。
13、冲剂:将药物浓缩浸膏与适量辅料 混合制成的颗粒状散剂。
PPT课件 10
14、注射剂:将中药经过加工精制提炼而 制成的灭菌溶液。 特 点---剂量准确,作用迅速,给药方便,药液不 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响,能直接进入人体 组织,常用于各种病证和危重病人的抢救。 服用法---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穴位注 射。
中药(基础) PPT课件
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
者,不爾勿合用” 。
❖
《神農本草經·序錄》
1、單行 只用一味藥治療疾病。獨參湯。 2、相須 性能功效相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 原有療效。麻黃—桂枝;知母—黃柏。
3、相使 將兩種性能和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藥物配合應 用,其中一種藥為主藥,另一種藥為輔藥, 以提高主藥的療效。
(五)中藥的毒性
2、中毒原因
(1) 劑量過大 (2) 服用太久 (3) 炮製不當 (4) 配伍失誤 (5) 製劑不妥 (6) 外用失控 (7) 誤食誤用
(五)中藥的毒性
3、預防措施 (1) 應掌握有毒中藥的品種及其使用的特殊要求。 (2) 根據病人體質強弱和病情,嚴格控制使用劑量
和服藥時間。 (3) 嚴密觀察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和毒副反應,早診
❖
效。
❖
制霜
❖
❖ 其他制法
❖ ❖
發酵 發芽
❖
榨油取霜以減毒 風化取霜 日曬夜露制霜 改變藥性,生產新藥 生產新藥
二 中藥的性能
➢ 是指中藥的特性和功能。 ➢ 主要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及升降浮沉及毒
性。
❖ 中藥的性能
❖
性——性質、特徵:四氣、五味、歸
❖性 能
經、升降浮沉、毒性。
❖ (藥性) 能——作用:功效,主治。
黃芪—茯苓,麻黃—杏仁。
4、 相畏 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 減輕或消除。 生半夏、生南星畏生薑。
5、 相殺 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 或副作用。防風殺砒霜毒,綠豆殺巴豆毒。
6、相惡 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 效降低或喪失。人參惡萊菔子。 7、相反 兩藥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或副作用。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
稻壳学院
中药基础知识 培训PPT课件
THEME TEMPLATE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中药的概述
02
中药的成分和药理
03
中药的采集、加工和储存
04
中药的煎煮和服用方法
05
中药在常见病治疗中的应用
06
01
添加章节标题
THEME TEMPLATE
02
中药的概述
THEME TEMPLATE
探讨如何提高中药新药研发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一些针对中药新药研发的建议和展 望,如加强基础研究、建立标准化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中药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中药在医疗保健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药市场在国内外均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中药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中药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开发中药新药、探索中药与其他医疗 手段的结合等方面
中药在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传承和发扬中 华民族传统文 化的重要载体
中药在维护人 民健康和防病 治病方面的贡
献
中药在创新和 发展方面的未
来展望
中药在推动国 际交流与合作
方面的作用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中药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中药的过敏反应和不良反应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和监管
04
中药的采集、加工 和储存
THEME TEMPLATE
中药的采集和采收时间
中药的采集:根据植物生 长周期和药物的生长时间 来选择采药时间
采收时间:根据不同药物 的药性和植物生长周期来 决定采收时间,如根、叶、 花、果实的不同采收时间
中药基础知识 培训PPT课件
THEME TEMPLATE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中药的概述
02
中药的成分和药理
03
中药的采集、加工和储存
04
中药的煎煮和服用方法
05
中药在常见病治疗中的应用
06
01
添加章节标题
THEME TEMPLATE
02
中药的概述
THEME TEMPLATE
探讨如何提高中药新药研发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一些针对中药新药研发的建议和展 望,如加强基础研究、建立标准化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中药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中药在医疗保健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药市场在国内外均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中药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中药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开发中药新药、探索中药与其他医疗 手段的结合等方面
中药在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传承和发扬中 华民族传统文 化的重要载体
中药在维护人 民健康和防病 治病方面的贡
献
中药在创新和 发展方面的未
来展望
中药在推动国 际交流与合作
方面的作用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中药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中药的过敏反应和不良反应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和监管
04
中药的采集、加工 和储存
THEME TEMPLATE
中药的采集和采收时间
中药的采集:根据植物生 长周期和药物的生长时间 来选择采药时间
采收时间:根据不同药物 的药性和植物生长周期来 决定采收时间,如根、叶、 花、果实的不同采收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连
应用举例
• (三)泻下药 • 大黄:泻下攻积,清 热泻火,凉血解毒, 逐瘀通经 • 火麻仁:润肠通便 • 甘遂:泻水逐饮,消 肿散结
大黄
应用举例
• (四)祛风湿药 • 乌梢蛇:祛风,通络, 止痉 • 秦艽:祛风湿,通络 止痛,退虚热,清湿 热 • 桑寄生:祛风湿,补 肝肾,强筋骨,安胎
一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六)宋金元时期
作者,宋代唐慎微,成书 于公元1082年,载药1558种, 附方3000余首。在集前人著 作大成方面作了极大贡献, 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 的宝贵文献。
一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七)明 代
作者,明代李时珍,成书 于公元1578年,共52卷,载药 1892种,附方 11096首,新增 药物374种。全面总结了明以 前的药性理论,保存了大量医 药文献,还介绍了植物学、动 物学等多学科知识,是我国科 技史上极其辉煌的硕果。
苦
味
能 燥
坚 阴
第四章 药性理论
山茱萸
四
药性理论
四 药性理论
四 药性理论
四 药性理论
(二)五 味
作用 咸 味
能 下
泻下通便
能 软
软坚散结
淡 味
渗湿利尿 涩附于酸,酸涩并称 化湿醒脾,解暑辟秽,开窍醒神
涩 味 芳 香
四 药性理论
(三)升降浮沉
含义
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内、向外四种 不同的作用趋势。
四 药性理论
(一)四气
含义
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泻热 通便等 适应证:实热烦渴、热结便秘等阳热证
作用与适应证
寒凉药
温热药
作用: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 阳等
适应证:中寒腹痛、寒疝作痛等阴寒证
四 药性理论
(二)五 味
作用
辛
味
能 散
解表、透疹、通经 脉 祛风邪 活血行气、除胀止痛 消郁散结
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六 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十九畏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
中药基础知识
概
论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炮制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配伍 用药禁忌 用药剂量与用法
一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基本概念
中药 草药
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 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广泛流行于民间,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 欠规范的部分中药。
五 中药的功效
功效与应用的关系应用功效五 中药的功效•
功效分类
治疗功效
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保健功效
预防 养生
五 中药的配伍
含 义
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按照用药法度 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特点。是应用中药 的主要形式。
五 中药的配伍
目 的
1.照顾全面,适应疾病的复杂性。 2.加强药物作用,增强疗效,扩大治疗范围。 3. 相互制约减少毒性和副作用。
剧毒药
毒药
副作用
过敏反应
四 药性理论
(五)有毒无毒
中药毒性分级
正确对待毒性 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 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剂量过大; 误服伪品; 炮制不当; 制剂服法不当; 配伍不当; 药不对证、自行服药、 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 等。
五
中药的功效
中药的功效----又称中药功能,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 下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是中医学关于 药物对于人体医疗作用的特殊表达形式。
能 行
四 药性理论
四 药性理论
延胡索
四 药性理论
(二)五 味
作用 甘 味
能 缓
缓和拘急疼痛 调和药性
能 补
补益气血阴阳
能 和
和中
四 药性理论
四 药性理论
(二)五 味
作用
能 收
酸
敛肺止咳 收敛止汗
味
能 敛
收 敛 固 脱
止血止带 涩肠止泻 固精缩尿
四 药性理论
(二)五 味
作用
能 泄
通泄——泻下积滞 清泄——清热泻火 降泄——降逆气止呕 寒湿——苦温燥湿 湿热——苦寒燥湿 泻火存阴
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6.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 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相恶者,夺我之能 也”。
恶
人参补气 莱菔子降气
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6.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 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相恶者,夺我之能 也”。
恶
黄芩清肺 生姜温肺
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7.相反:两药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 或副作用。“相反者,两者不合也”。如十 八反药物。
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最早提出“七情”的当推《神农本草经》。 药物七情指单味药物应用和药与药之间的 配伍规律的七种情况。
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1. 单行:不经配伍,用单味药物治病。如清 金散、至圣丹、独参汤。
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2.相须:性能功用相类似的药物合用,能明 显增强其原有疗效。“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 石 膏 配 知 母
三 中药的炮制
(一)炮制的目的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臭、矫味, 以便于服用。
三 中药的炮制
(二)炮制的方法
修治——纯净、粉碎、切制。
应用举例
• (一)解表药 • 麻黄:发汗解表、宣 肺平喘、利水消肿 • 柴胡:解表退热、疏 肝解郁、升举阳气
柴胡
应用举例
• (二)清热药 • 天花粉: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 黄连:清热燥湿,泻 火解毒 •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 散风热 • 生地:清热凉血,养 阴生津 • 青蒿:清透虚热,凉 血除蒸,解暑,截疟
影响因素
一、药物性质 二、剂型和配伍 四、季节变化
三、年龄、体质、病情
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二)中药的用法
一、汤剂煎煮法
1.煎药用具 2.煎药用水 3.煎药火候 4.煎煮方法 (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 泡服、冲服、煎汤代水)。 5.服药时间、服药方法
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毒性中药的用量范围
生巴豆 生半夏 生二乌 生马钱子 雄黄 砒霜 生甘遂 内服0.1-0.3g。 外用适量。 一般炮制后用。 0.3-0.6g,不宜生用。 0.05-0.1g,入丸散用。 0.009g,入丸散用。 0.5-1.5g,炮制后入丸散用。
一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
作者,梁· 陶弘景(公元 456~536年),成书于公元500 年左右,共七卷,载药730种,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对 于药物的寒热性味用朱、墨点予 于区别,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 无点为平;总括诸病通用的药物。 是《本经》之后对药物的又一次 总结。
二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一)产 地
道地药材
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 良、产量丰富、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 药材。
举
例
四川——黄连、川芎、乌头、贝母 江苏——薄荷、苍术 云南——三七、茯苓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 河南——四大怀药(地黄、牛膝、菊花、山药) 山东——阿胶
乌头反贝母、瓜篓、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六 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十八反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六 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
(四)归 经
含义 归经意义
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1. 便于临床辩证用药。 2. 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 3. 同时还要依据脏腹经络理论,恰当选择用药。
四 药性理论
(五)有毒无毒
古代毒性的概念
是药物的总称,又指药物的偏性。是药物毒副作 用大小的标志。
现代毒性的概念
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水制——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 。
火制—— 炒、炙、烫、煅、煨。 水火共制——煮法、蒸法、潬法。 其他制法—— 制霜、发酵。
四 药性理论
(二)五 味
含义
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药味不止五种。一般淡附于甘,涩附于酸,辛香并称。 药味和可品尝出的药物的滋味有相当一部分不一致。
五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 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3.相使:指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合用, 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相使者,我之佐使也”。
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副作用,能被 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畏者,受彼之 制也”。
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 物毒性或副作用。“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一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