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①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形身,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阴阳之道。
致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
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阴阳之理也。
太极静而生阴,动而生阳,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总之曰纲,周之曰纪。
万物得是阴阳,而统之为纲,散之为纪。
变化之父母,《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阴可变为阳,阳可化为阴,变化之道,由阴阳之所生,故谓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神明之府也,阴阳不测之谓神。
明者,阴阳合而灵显昭著也。
神化天之五气,地之五行,以生万物,故为神明之府。
治病必求于本。
本者,本于阴阳也。
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二气;致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
谓求其病之本于阳邪本于阴邪也,求其病之在阳分、阴分、气分、血分也。
审其汤药之宜用气之升,味之降,温之补,苦之泄也。
此篇论治道当取法乎阴阳,故首提曰治病必求于本。
后节曰治不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害并至。
天地者,阴阳之道也。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积阳至高而为天,积阴至厚而为地,承上文而言,治病者,当法天地阴阳之理。
阴静阳躁,地之阴,主静而有常;天之阳,主动而不息。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春夏者,天之阴阳也,故主阳生阴长。
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主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
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寒阳热,乃阴阳之正气。
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
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娲右病?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一阴阳应象大论第五篇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一阴阳应象大论第五篇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一阴阳应象大论第五篇阴阳者,太极初开,始为一昼之所分也。
应象者,天地之阴阳,人身之阴阳,皆有形象之可应也。
天地之阴阳,应象于人身,人身之阴阳,应象于天地,五运五行,应象无方,此篇为《五营运大论》之提纲,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阴阳者,有名无形,本于太极,乃上天下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天地之大,万物生焉,故阴阳者,乃万物之纲纪。
纲,大纲;纪,散纪也。
变化之父母。
万物之多,变化出焉。
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
变化之道,本于阴阳,故阴阳者,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变化之父母,即生杀之本始。
杀,犹死也,化则生,变则死,本始,父母之谓也。
神明之府也。
阴阳主万物变化生杀,是神明之府也。
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昭着之谓明。
府者,神明之所居也。
治病必求于本。
神明所居,乃阴阳之本,故治病必求于本。
如阴阳反作,病之逆从,必求于本之所在而治之。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
阴阳者,万物之纲纪,故阴静阳躁,静而有常,则为纲,躁而散殊,则为纪。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长,上声,下同。
藏如字,下收藏同。
阴阳者,生杀之本始,故阳生而阴长,阳杀而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阴阳者,变化之父母,故阳化气,阴成形,言阳化而为气,阴变而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音真,余篇仿此。
治病必求于本,故寒极生热,是热之本于寒也。
热极生寒,是寒之本于热也。
寒气为阴,故生浊,热气为阳,故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言轻清之气,不从于上,而逆于下,则生飧泄之病矣。
浊气在上,则生胀,言重浊之气,不从于下,而逆于上,则生胀之病矣。
是阴阳相反,从逆失宜,故曰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知反作逆从而为病,则治病必求于本矣。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⑤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说:“阴阳是宇宙中的一般规律,一切事物的纲领,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
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亦不外乎阴阳二字。
从阴阳变化来看,清阳之气,积聚而上升,就成为天;浊阴之气,凝聚而下降,就成为地。
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
阳能化生,阴能构成形体。
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
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
清气在下,入不得上升,就会发生飧泄的病。
浊阴在上,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的病。
是因为违反了阴阳运行规律,导致疾病。
”“因此,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
地气上升为云,云气下降变成雨;雨下降于天,是地气之所化;云成于地气,却赖天气的蒸发。
这是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
人体的变化也如此,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
清阳从腠理发泄,浊阴从五脏流走。
清阳充实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水属于阴,火属于阳。
阳是无形的气,而阴则是有形的味。
饮食五味滋养形体,使真气得到充实。
真气进而产生精,精又可以化生一切。
精是由真气产生的,形体是由五味形成的。
饮食经过生化作用变成精。
又经过气化作用充实形体。
如果饮食不节,就会伤害形体,气偏胜了,也会有损于精。
真气产生了精血,如果精血充足的话,又能够化而为气;如饮食不节,不但物质之精受伤且功能之气亦受损。
”“属阴的五味从下窍排出;属阳的真气从上窍发泄。
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属于阴中之阳;阳气之中,气厚属于纯阳,气薄属于阳中之阴。
对于五味来讲,味厚会使人泄泻,味薄能使胃肠通利。
作为阳气,气薄能渗泄邪气,气厚会助阳发热。
亢阳使元气衰弱,微阳能使元气旺盛。
亢阳侵蚀元气,元气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
气味之中,辛甘并有发散作用的属阳;酸苦并有涌泄作用的,属阴。
”“人体内,阴阳是相对平衡的。
如果阴气偏盛,阳气必然受损害。
同样,阳气偏盛,阴气也必受损害。
阳气偏盛就会生热,阴气偏盛就会生寒。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题解】该篇是《内经》阐述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最重要的篇章,所以称为“大论”。
该篇首先给出了阴阳的概念,论述了阴阳对整个自然界万事万物发生发展消亡的重要意义。
进而详细地论述了阴阳水火、精气味形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阴阳偏盛偏衰所造成的疾病及依照阴阳学说确立的养生原则。
“象”指万物之现象。
根据《周易》的原理,纷繁的万象可以归结为不同的种类。
《周易》之八卦即是八种象,五行就是五种象,而最基本的象就是阴阳之象,所谓“阴阳应象”就是把纷繁的万象归属于阴阳。
该篇实际上又结合五行学说,把万象分属于五行,建立了以五方、五脏为核心的天人一体的整体医学宇宙观。
古人认为天人都由一气所化,遵循共同的生化规律和运动法则,天地万物与人类可以通过“气”和“象”联通起来。
“象”是“气”的显现,同样的“气”有同样的“象”,彼此之间具有感应亲和关系,所谓‘‘同气相求”、“同类相动”。
古人所理解的“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功能之象,即功能相同或相通的事物具有相同的“象”,所以才能通过“象’’把外形不同,但功能相关的事物联系成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内在结构的整体网络系统,这个系统的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开放体系。
这成为古人认知世界的基本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最后该篇根据阴阳学说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特点、早期治疗的意义,针刺、诊病及治疗的基本原则。
本篇名言:“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②,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臏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⑧。
【注释】①纲纪:有纲领的意思。
心和肾哪个是人体的主要脏器?
心和肾哪个是人体的主要脏器?内容简介:历来人们都认为心脏是人身体最主要的脏器,而把一个更主要的脏器忽略了,最主要的脏器就是肾脏!肾脏起的作用大于心脏,不信您就仔细看吧!关键词:心脏肾脏黄帝内经中医正文:⑴、①《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这里说的是心脏,在心包于心脏之间必须有神明之炁,而神明之炁又是来源肾(包括外肾),即,心肾相交!心肾必须相交!②《中医理论基础》中说:“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为阳中之阳(指心包),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称其为“君主之官”。
这里说心脏是“君主之官”,即,心脏在每一个脏腑之上的,可是这君主的神明之炁还得由肾供给啊。
③《中医理论》又说:“因为只有心炁才能推动血的运行,使血液流动,脉管搏动,全身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才能得到血液的濡养,以维持生命活动,若心炁衰竭,则血行停止,心与脉的搏动亦消失,生命也随之终结。
正如《灵枢·经脉》所说:“少阴(足少阴经为肾经)炁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mao)色不泽,故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
”正是由于心在心、血、脉三者中居于主导地位,故《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
”这里的“心炁”是指由肾脏来的神明之炁;“心炁衰竭”人就死,就是指没有肾炁了人就死啦!④《中医理论》还说:“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但是,要知道没有肾炁,心脏就没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功能!⑤《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先世不殆(dai),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宫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这里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脏是不会产生神明之炁的,神明之炁只能出于肾。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qì shāng xíng yě
气 伤 形 也;
rén yǒu wǔ zàng huà wǔ qì
人 有 五 藏 ,化 五 气,
xiān zhǒng ér hòu tòng zhě
先 肿 而 后 痛 者,
yǐ shēng xǐ nù bēi yōu kǒng
qì shāng tòng xíng shāng zhǒng
气 伤 痛,形 伤 肿 。
yǐ shēng zhǎng shōu cáng
以 生 长 收 藏,
gù xiān tòng ér hòu zhǒng zhě
故 先 痛 而 后 肿 者,
yǐ shēng hán shǔ zào shī fēng
以 生 寒 暑 燥 湿 风。
rè jí shēng hán hán qì shēng zhuó
热 极 生 寒。寒 气 生 浊 ,
biàn huà zhī fù mǔ
变 化 之 父 母,
rè qì shēng qīng qīng qì zài xià
热 气 生 清 。 清 气 在 下,
shēng shā zhī běn shǐ
生 杀 之 本 始,
此 阴 阳 反 作,
gù jī yáng wéi tiān jī yīn wéi dì
bìng zhī nì cóng yě
故 积 阳 为 天 ,积 阴 为 地。 病 之 逆 从 也。
-1-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gù qīng yáng wéi tiān zhuó yīn wéi dì zhuó yīn guī liù fǔ
zhuó yīn zǒu wǔ zàng
浊 阴 走 五 藏;
黄帝内经注音版_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22阴yīn 阳yáng 应yìng 象xiàng 大dà论lùn 篇piān 第dì五wǔ黄huáng 帝dì曰yuē:阴yīn 阳yáng 者zhě,天tiān 地dì之zhī道dào 也yě,万wàn 物wù之zhī纲gāng 纪jì,变biàn 化huà之zhī父fù母mǔ,生shēng 杀shā之zhī本běn 始shǐ,神shén 明míng 之zhī府fǔ也yě。
治zhì病bìng 必bì求qiú于yú本běn 。
故gù积jī阳yáng 为wéi 天tiān,积jī阴yīn 为wéi 地dì。
阴yīn 静jìng 阳yáng 躁zào ,阳yáng 生shēng 阴yīn 长cháng ,阳yáng 杀shā阴yīn 藏cáng 。
阳yáng 化huà气qì,阴yīn 成chéng 形xíng 。
寒hán 极jí生shēng 热rè,热rè极jí生shēng 寒hán 。
寒hán 气qì生shēng 浊zhuó,热rè气qì生shēng 清qīng 。
清qīng 气qì在zài 下xià,则zé生shēng 飧sūn 泄xiè;浊zhuó气qì在zài 上shàng ,则zé生shēng 䐜chēn 胀zhàng 。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阅读后心得随笔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阅读后心得
与设施蔬菜相应体会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在设施蔬菜上可以把水和温度划分成为阴阳,水的性质寒凉,又有润泽和流动的特点,所以属于阴;温度的性质炎热,又有向上蒸腾的特点,所以属于阳,阳是无形的气,阴是无形的味。
蔬菜植物的生长有赖于肥料的吸收,而植株的生长又有赖于光合作用的功能,功能是由于植株内的营养物质的交换得到的,同时营养物质又是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所以植株的生长要靠水肥的调节,如果水肥不能平衡或失调,就会大幅度降低产量,甚至会由于免疫能力差,长势弱,而侵染各种病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属阴,故味出于下窍,气属阳,故气出于上窍。
在蔬菜上也能解为营养物质属阴,由根部吸收产生,而温属阳,所以温度高的地方是植株的生长点附近。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阳气太过,能使元气衰弱,阳气正常,能使元气旺盛,因为过度的亢奋的阳气,会损害元气,而元气却有赖于正常的阳气,所以过度亢奋的阳气,能损害元气,正常的阳气,能增强元气。
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就有这样解,由于过高的气温,由于蒸腾作用剧烈使的植株生长出现早衰,而正常的气温条件下,植株可以健康的生长。
过高的温度,
根系对水分的吸收速度远远低于叶片的蒸腾作用,致使植株营养生长受阻,所以正常的温湿度调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孝义孟亮平
2013年5月14日随笔。
《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应,即相应、对应;象,事物可见的现象或摹拟物象的像。
本篇以阴阳为理论的认本,论述阴阳与自然之象、人体生理、病理之象的相应,故篇名为“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引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黄帝说: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分析和归纳千变万化客观事物的总纲,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也是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根本,自然界中的无穷奥妙都是从阴阳对立统一之中变化出来的,所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也务必求之于阴阳这一根本。
再拿阴阳的变化来说,阳气轻清上浮,积而为天;阴气沉浊下降,积而为地。
静止属阴,躁动属阳;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
阳易动散,故能化气;阴易凝敛,故能成形。
阴阳之气,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对立面转化,故阴寒至极可转化为阳热,阳热至极可转化为阴寒。
寒气凝敛,能生浊阴;热气长散,能生清阳。
如果人体中脾脏的阳气下陷而不升,就会产生完谷不化的腹泻病;苦胃中的浊阴之气堵塞在上而不降,就会产生胃脘胀满类疾病。
这就是阴阳运行失常反映出来的一种病理现象。
清阳之气上升蒸腾而为天,浊阴之气下降凝聚而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由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下降之雨蒸发而成的。
人体的变化也是如此,清阳之气从上窍耳目口鼻而出,如呼吸、声音、听觉、视觉等,都要依靠清阳之气才能维持;而浊阴之气从下窍而出,如大小二便等秽浊之物从前后二阴排出。
王正龙讲《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王正龙讲《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王正龙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用耳熟能详的事物来论述阴阳)黄帝曰:(只要不是“黄帝问曰”而是“黄帝曰”,就是本篇的纲领要点)阴阳者(阴阳是什么呢?是),天地之道也(人身天地运化的自然规律),万物之纲纪(人身万物生长收藏的位置规矩),变化之父母(人身生理心理变化的根本),生杀之本始(生发和收敛的先后次序),神明之府也(统摄全身脏腑组织的府第衙门。
府~总统府),治病必求于本(这是治病的原则和关键。
常先身生是谓精,凡治病必须想到先前一步,并且必须想到下几步,不可只论当前)。
故积阳为天(所以,真阳元气逐渐积累,阳的功能归属为天),积阴为地(阴的功能归属为地)。
阴静阳躁(阴归属静定,阳归属躁动),阳生阴长(阳主生发,阴主生长。
星火可以燎原,土厚则生长有力),阳杀阴藏(阳主收敛,阴主收藏。
反之,阳邪盛能消耗元气,阴邪盛能闭塞经脉)。
阳化气(阳能使精化成气),阴成形(阴能使经气聚成有形的精气)。
寒极生热(收敛收藏凝聚到了极点,精气极为充足自然就能生发生长。
反之,寒邪凝聚到了极点就会出现“阴盛格阳”的躁动发散虚脱征候),热极生寒(生发生长输布到了极点,精气极为充足自然就能收敛收藏。
此为万物之纲纪。
反之,热邪不能及时疏导就会使人痿厥拘挛静卧的厥阴征候)。
寒气生浊(只有收敛收藏凝聚才能使经气汇聚成元精。
反之,寒邪能使人体垃圾汇聚),热气生清(只有生长生发发散才能使元精气化升腾为能量元气。
反之,过度发散的热邪能使人体经气向上向外飘散而不能汇聚)。
清气在下(如果清阳之气或功能在下),则生飧泄(就会出现像拉痢疾那样的元气妄行发散而不能收敛的情况);浊气在上(如果浊阴之气或功能在上),则生瞋胀(就会出现像腹胀食不下那样的真阳被抑郁而不能舒布的情况)。
此阴阳反作(这就是阴阳的作用和功能在“正常与异常”情况下。
反~相反,作~正常。
或反作~与作相反),病之逆从也(病情向“好与坏”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规律。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一)篇名释:1、本篇前部主论阴阳之作用、分类、属性,人体阴阳、疾病与四时及天地阴阳之对应关系,七损八益阴阳调理之法及自然之理,是为阴阳之论;2、后部主论五方所生,五气与天地人、五味、五官、五性、五体、五政、五令、五德、五化、五色、五音、五志、五脏、五变、五眚等自然现象及对应关系,是为应象之论。
故此名篇《阴阳应象大论》。
SW05—D0101【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书》说:阴阳,是天地之根本,是万物之定位,变化之起源,生死之起始,智慧之摇篮。
治病必须探索阴阳之根本。
D0102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就是说阳气聚积形成天,阴气聚积形成地。
阴性安静阳性浮躁,阳气主初生阴气主成长,阳气主肃杀阴气主封藏。
热气利于气化,寒气利于成形。
寒到极点生热气,热到极点生寒气。
寒气导致沉浊,热气导致清薄。
清凉之气在下,就生飧泻;浑浊之气在上,就生撑胀。
这就是阴阳颠倒时,病之异常和正常情况。
D0103【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就是说清澈的阳气形成天,浑浊的阴气形成地。
地气上升形成云,天气下降形成雨。
雨水出自地气,云层出自天气。
就是说清澈的阳气出自口鼻,浑浊的阴气出自二阴;清薄的阳气发自腠理,乳浊的阴精跑向五脏;清澈的阳气充实四肢,浑浊的阴气归属六腑。
D0104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水之属性为阴,火之属性为阳,阳气利于气化,阴气利于生味。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原文+译文)自【易文言】上卷素问篇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本章要点】一、说明人的阴阳和天地四时之阴阳息息相通,无论养生、治病,率皆法于阴阳,才能取得临床效应。
二、具体说明人如何取法于阴阳。
【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①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②,生杀之本始③,神明之府④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⑤,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
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⑥,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⑦,湿胜则濡泻⑧。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⑨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⑩,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 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 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浊,痰湿之类 的病理产物。 水谷精微。 的病理产物。清,水谷精微。 1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1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又叫完 谷不化。 谷不化。 13、月真(chēn)胀:此指胸膈胀满。 此指胸膈胀满。 13、 14、反作:即反常。阳应升而反在下, 14、反作:即反常。阳应升而反在下,阴应降而 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15、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指上述飧泄、 15、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指上述飧泄、 月真胀 是阴阳升降反常的表现。 月真胀,是阴阳升降反常的表现。
[分析] 分析]
1、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 亡。 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 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主 降的阴阳特性。 降的阴阳特性。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 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 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 阴阳两方, 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 对立的 又是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的 相互依存、 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并在一定条件 能够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的 下,能够相互转化的。 并提出“阴阳” 并提出“阴阳”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及临床治疗 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选读
1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 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清 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 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为二 便污秽之物。
17、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指卫气。 浊阴,指精血津液。即卫气布散于腠理,精血津 液濡养于五脏。 18、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清阳,指饮食物化 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即 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充养于四肢,所化生的 糟粕内归于六腑。
3、“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句的含义: 本句原文的意思是:在属阴的季节, 感受阴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为阳性病 证。反之,在属阳的季节,感受阳邪,邪 气内伏,就可能发生阴性病证。 体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说明了阴阳 之间相互转(1)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在冬季感受寒邪,若当时发病,则表现为 寒邪侵袭的外感伤寒病。若当时邪不即发,则 寒邪内伏,至春季阳气生发之时,逢阳化热。 若复感春令风邪,风为阳邪,外感引动伏邪, 两阳相合,则发为温病。 后世医家据此将温病分为新感、伏气两大 类,奠定了“伏邪温病”理论的基础。
[学习要求]
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 容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 上的具体运用 掌握阴阳的可分性 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原文] 201 一级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 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 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 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 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此阴阳反作,病 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 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 四支,浊阴归六府。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黄帝说:阴阳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是万事万物的纲领和变化之源,是产生和消亡的根本,也是一切事物从产生,到成长、变化,到最后消亡的基本规律。
所以,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一定要从阴阳这个根本上去分析诊断。
在大自然中,阳气轻清上升,积聚成为了天,阴气重浊下降,积聚成为地。
阴气沉静,阳气焦躁;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潜藏;阳能产生能量,阴能构成形体。
寒到极点就会生热,热到极点就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
清阳之气下降而不能上升,就会发生泄泻病症;浊阴之气上升而不能下降,就会引发胀满病症。
这是由于阴阳的正常变化和异常变化,而导致疾病也产生顺症和逆症的分别。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因此,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成为天,浊阴之气下降成为地;地气蒸发上升成为云,天气凝结下降成为雨;雨是由地气蒸发上升后所形成的云转变而成,云是由天气蒸发后的水汽所形成。
人体也是如此,清阳之气从人的耳、目、口鼻等上窍出来,浊阴之气从人的前、后阴等下窍出来;清阳之气向外发泄于腠理,浊阴之气内注于五脏;清阳之气充实四肢,浊阴之气归流到六腑。
以水火来划分阴阳,水属阴,火属阳。
人体的能量属于阳,五谷食物属于阴。
五谷食物要依赖身体来消化,身体要依赖能量来保证,能量又是依赖阴精而产生,阴精又是依赖食物的转化而形成。
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第一节五脏化五气
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第一节五脏化五气第一节五脏化五气-情志日期:2021-01-01 10:18:16 来源:倪注黄帝内经编辑:经方传奇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第31页,我们看“阳应象大论'。
这一章呢对应的相不好懂,就是对阴阳的一个很顶级的一篇,这一篇是对阴阳非常的比较深一点的。
中医呢一定要懂阴阳,不懂阴阳没有办法看病,黄帝就说了,'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的纲记,变换的父母,生杀之本,生命之辅',治病一定要求本,那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那阴和阳本身呢,慢慢慢慢我们会很多一套书这个整本《黄帝内经》从头到尾就在讨论阴阳。
天阳,有个想法哦,比如说你在煮水,这个水很脏对不对,你在煮水,你想喝干净的水,那这个水很脏,那你就滚,那你煮滚的时候,蒸汽就往上跑,清阳就往上升,所以清阳在上,浊阴在下,是个常态,正常的。
所以我们刚刚讲人体呢,人体呢如果横隔来说的话,这是人的上焦,横隔上面呢就是肺,心,这两个脏呢是属于清阳的地方,清阳之上升。
那这个横隔膜在这边能够分清浊,所以隔的功能呢最主要把清和浊分开来,所以浊气的位置呢最多只能到这里,这是横隔膜的功能。
那下呢就是所谓地,所谓阴在这个地方,所谓阴,那上面是清阳的位置。
那如果说哪一天人病得反过来,浊阴在上,清阳在下,这就是病态,病态。
以后你们会看到很多,各种不同的病态。
那基础理论基础医学要强,那疾病再怎么改变,或者你哪天碰到一个你从来没有,找遍医书找不到的病你也可以把它解决掉,因为你的原则是一样的,世界上什么怪人都有,得什么怪病都有。
那常态呢,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就是阴阳之间的互动的关系,阳化气,阴成形。
这个讲的就是阴阳要平衡,如果说有一个不平衡,就会影响到另外一个,马上影响到,简单讲就是这样子。
那第三行下方开始,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如果说反过来,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让你了解,阴极生阳。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上)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上)【题解】应象是指相对应的事物,本章详细论述自然界和中医里的阴阳。
【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参考译文】黄帝道: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万物的纲纪,一切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宇宙万物的变化有的神秘莫测,有的显而易见,都源于阴阳,治病必须求本。
这就是阴阳正常和反常的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注释】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可以理解为春生夏长秋杀冬藏,或者阴阳共生长,同杀藏。
比如春夏热起来了,雨也多了;秋冬冷了,空气也干燥了。
小孩阳气渐长,个头也跟着长;老人阳气渐衰,身子也慢慢萎缩。
飧sun泄:完谷不化的拉肚子。
(月真)胀:胀满。
【原文】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参考译文】【注释】清阳和浊阴的概念在这里是相对的,比如清阳(视听呼吸的功能)出上窍(耳鼻口眼),浊阴(二便)出下窍(前后二阴);清阳(汗液,卫气)发腠理(皮肤汗孔),浊阴(精血)走五脏;清阳(气血)实四肢,浊阴(食物,胆汁,二便)归六腑。
【原文】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参考译文】【注释】这一段像绕口令一样,比较难懂。
其实说的意思就是吃喝长身体,身体棒了元气才足,或者说元气足身体才好,元气能守护阴精,而阴精又可以转化为气血。
但物极必反,暴饮暴食会损伤身体和元气进而伤及阴精,所以还是好自为之吧。
【原文】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①■原文【 XJ】本篇是《黄帝内经》的精髓之中的精髓篇。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医其实就两条主线,一是经络,二是阴阳。
而本篇就是论述的阴阳之道理。
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是阴阳,又有很多人片面、机械地理解阴阳。
其实,阴和阳既是固定的,又是变化的。
如果你只把它理解成固定的,或者只理解成变化的,都是不妥的。
比如,地为阴,天为阳。
而天和地其实并没有边界,有时天地就是融为一体的,你说哪个为阴,哪个为阳呢。
自然界如是,人体也一样,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互依托,相互转化。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①学中医,不像学西医,有标准答案可以遵循,只要按照做就行了。
中医的精髓在于悟,因此,每个医者对自然、社会的感悟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医道,医术的高低也就自然而显现了。
因此,本篇,对于所有对中医有兴趣的人,都要认真去阅读,去感悟。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
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
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
分部逆从,各有条理。
四时阴阳,尽有经纪。
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阴阳者,天地之道......【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点评】本段是这一篇,甚至是《黄帝内经》最最重要的精髓所在。
①阴阳者:者在这里没意思,表示停顿。
②道:道是什么?有一个成语叫南辕北辙,说的是什么呢?就是道错了!因此,如果道错了,即使你车好、马好、钱多、驾驶技术好,只能离目标越来越远。
所以,才说,阴阳这件事是天地之间的大道。
③纲纪:70年代,我们的媒体上总爱说纲举目张。
纲和目,原指的是渔网,纲就是穿鱼网的那条粗绳,而目就是那千千万万个孔洞。
要想把鱼网撒出去,不能提那些孔洞,而要提那条粗绳子,这就是纲举目张的本意。
同样,纪是什么,是纪律,是一个团队要做事必须遵守的规则。
那阴阳这件事,是万物的纲纪,你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学中医离不开阴阳,掌握了阴阳,也就掌握了万物的纲纪。
④本始:原始,本初。
换言之,阴阳不调,决定了生物生存或死亡的原始、本初。
⑤神明:中医认为心主神明。
府:府弟。
换言之,阴阳不调的人,脑子一定不好使,心神不宁。
⑥本:根本,本来。
【整段翻译】阴和阳,是宇宙天地间的规律,是万物运行的规则,是一切事物变化的父母,是一切生命生死的根本,是思想库,治病一定要追求阴阳。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原文】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点评】本段是通过对自然界的比喻来形容阴阳在人体中的作用。
以人为例来说明阴阳之道。
通常,男人为阳,女人为阴。
人们赞美男人,通常用阳刚之气来形容;而赞美女人,通常为阴柔之美。
男人在外大拼挣钱,而女人则在家把男人挣来的钱,积累起来。
①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所以清阳之气积聚于上为天,阴浊之气积聚于下为地。
②阴静阳燥:阴是静止的,阳是燥动的。
③阳生阴长:阳主生发,阴主成长。
④阳杀阴藏:阳主肃杀,阴主收藏。
⑤阳化气,阴成形: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体形。
【整段翻译】所以清阳之气积聚于上为天,阴浊之气积聚于下为地。
阴是静止的,阳是燥动的。
阳主生发,阴主成长。
阳主肃杀,阴主收藏。
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体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原文】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点评】本段是说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变化的道理。
①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到极点会生热,而热到极点会生寒。
这个主要是来形容人体的。
比如,人受寒了,就会感冒,而感冒就会发烧,这个发烧的过程是为了排寒;同样,人如果中暑了,也会出现身体冰凉的情况。
②寒气生浊,热气生清:通常,如果人体的基础体温较低,就会有湿浊产生。
而基础体温较高者,则显得阳气很足。
③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但如果清阳之气憋在人体的下焦,就会导致温热下注,就会发生腹泄。
④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同样,如果阴浊之气在人体头脑,就会发生头痛之病。
⑤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这说明阴阳如果不按位置存在,病就会发生逆和顺的变化。
【整段翻译】寒到极点会生热,而热到极点会生寒。
寒气产生阴浊,热气产生清阳。
如果清阳之气在下,人就会发生腹泄。
如果阴浊之气在上,就会发生头痛。
这说明阴阳之气如果不按位置存在,病就会发生逆和顺的变化。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原文】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点评】本段继续通过自然现象来解释阴阳的变化。
①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故,所以之意。
此句为指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
②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
这个其实讲的就是雨的形成,详见下图。
对流雨形成图③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因此,雨实际上来自于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同样云则是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
④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因此,对于人体而言,清阳之气应该从上窍出,而浊阴之气从下窍出。
此句的意思是,比如,我们运动了,会产生体热,会出汗,这个汗,应该从口鼻之窍出来;反之,如果天气很寒冷,人就不爱出汗,反而爱排尿,这尿就是浊阴之气。
⑤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同样,清阳之气,比如汗液,会从皮肤腠理发出;而浊阴之气会走五脏。
这里我们联想到,比如癌症,其实,就是那些浊阴之气积聚在五脏上的结果,代谢不掉。
⑥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接上句,既然清阳之气会从皮肤腠理发出,那出汗的过程,也就是排毒的过程,生命在于运动就此产生。
反之,如果浊阴之气不及时清除,伤害的不仅有五脏,还有六腑。
【整段翻译】所以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
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
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原文】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点评】此段继续论述阴阳与食物的关系,与人体气和形的关系。
①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如果理解阳为气和阴为味?重点是这个“为”字。
这里它变成,转化讲;而“味”,则当食物讲。
水是阴气转化成的,火是阳气转化成的。
人体的阳是由气积聚的;而人体的阴,是由食物转化成的。
②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人吃食物,形体一点点变大,之所以变大,是因为有阳气推动的结果,而阳气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体的精微物质,而精微物质,是由人体生化而来的。
注意,这句为一个倒装句,先说结果,然后,一点一点的阐述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
③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这里的“食”,当动词用,表示消耗的意思。
阴精的产生必定需要消耗阳气,形体的强壮必定需要消耗食物。
还可以看到,旺盛的生化活动可以产生阴精,阳气的充足可以让形体保持强壮。
【整段翻译】水是阴气转化成的,火是阳气转化成的。
人体的阳是由气积聚的;而人体的阴,是由食物转化成的。
人吃食物,形体一点点变大,之所以变大,是因为有阳气推动的结果,而阳气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体的精微物质,而精微物质,是由人体生化而来的。
同时可以看到,阴精的产生必定需要消耗阳气,形体的强壮必定需要消耗食物。
还可以看到,旺盛的生化活动可以产生阴精,阳气的充足可以让形体保持强壮。
■味伤形,气伤精......【原文】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点评】继续讲解,食物与人体的精气的关系。
①味伤形,气伤精:味,当食物讲;②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精可以转化为气,而气往往又被食物所伤(即吃的不足,或吃的过饱,都会伤气)③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阴味---粪便;阳气---精液;下窍---肛门;上窍---阳具。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粪便由肛门排出,精液由阳具射出。
【整段翻译】但是食物不及或太过必定会损伤形体,阳气过旺就会消耗阴精。
阴精可以转化为气,而气往往又被食物所伤。
粪便由肛门排出,精液由阳具射出。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原文】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点评】结合前段,此段主要说明食物和大便、精液的关系。
①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味---阴味-粪便;厚---大便结干;薄---大便软湿;阴---便秘;阳---排便顺畅。
②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气---精液;厚---精子众多而活泼;薄---精子稀薄且颓废;阳---精神充沛;阴---精神萎靡。
③味厚则泄,薄则通:大便干,则用泄药,粪便软湿,则肠胃通④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若精子库中的精子稀薄,则身体发虚,若库存精子过多,则烦躁发热。
这很好理解。
如果一个男人纵欲过度,就会萎靡;同样,如果长期不过性生活,就会憋的难受。
【整段翻译】大便干结者为便秘,而大便软湿者为通顺;精子众多而活泼,精子稀薄而精神萎靡。
大便干的,就要用泄药,粪便软湿,则肠胃通。
若精子库中的精子稀薄,则身体发虚,若库存精子过多,则烦躁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