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现状与展望

合集下载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进展与推广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进展与推广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进展与推广近年来,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推广。

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还增强了抗逆能力,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围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进展与推广进行探讨,从新品种选育、生产技术与政策措施等方面综述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现状。

一、新品种选育方面的进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进展与推广主要得益于新品种的选育。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不断推出具有高产、抗病、耐旱、耐寒等优良性状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在高产方面,通过选择优良的亲本进行杂交,科研人员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的亩产量显著提高,甚至超过了传统品种的两倍以上。

不仅如此,这些新品种还具有抗逆能力强、生长周期短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生产效率。

在抗病和抗虫方面,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与遗传改良技术,成功选育出一系列抗病、抗虫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具有抗真菌病、抗细菌病和抗虫害等特点,有效降低了农药使用量,提高了食品安全性。

此外,在耐旱和耐寒方面,科研人员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

通过对耐旱和耐寒相关基因的筛选和进一步的育种工作,成功培育出了多个具有耐旱和耐寒性状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在气候异常的年份中表现出色,保证了水稻产量的稳定性。

二、生产技术方面的推广除了新品种的选育,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推广还需要建立适宜的生产技术体系。

在实际种植中,科学的生产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的种植效果。

首先,科研人员在杂交水稻种植中提出了精密育苗、穴播和覆膜等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杂交水稻的苗情更加统一,根系更加发达,为高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科研人员在杂交水稻的施肥上提出了秧肥与追肥的结合,并在追肥过程中注重钾肥的补充。

这样可以保证杂交水稻生长全程的养分供应,提高产量和抗逆能力。

此外,杂交水稻的栽培需要合理的水肥管理。

科研人员提出了定量灌水、定时灌水和定刻灌水的技术,确保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水分的供应,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

杂交水稻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杂交水稻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杂交水稻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栽培面积约1.5亿hm2,产量在5亿t以上。

中国水稻播种面积占世界水稻播种面积的20%,居世界第二;稻谷年均总产占世界稻谷总产的35.3%,居世界第一。

近10年来,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大约在2800~3200万hm2,占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7%。

稻谷的总产量为l.8~2.0亿t,占粮食总产的39%。

中国也是第一个将杂交稻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国家,杂交水稻占全国稻作面积的51%以上,占全国稻谷总产的58%。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杂交水稻在我国推广,杂交水稻育、繁、推、销等运行模式与机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对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杂交水稻种子产业由此逐渐形成。

近年来国家主导下的超级杂交稻研究与发展计划开展,再次加快了杂交水稻推广应用和产量的提高。

杂交水稻一直是种业公司竞争的作物种子之一。

1杂交水稻种子供求分析1.1国内杂交水稻种子供求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国和消费国,杂交水稻种子市场空间庞大,无论科研还是生产经营竞争都非常激烈。

水稻种业市场竞争主要在杂交水稻种子,常规水稻种子多是农民自留种、政府储备供应和种业公司附带经营,并非种子市场竞争主流。

据相关部门统计,2017-2017年全国杂交水稻每年制种面积10万hm2以上,产种约2.7亿kg,国内市场需求量近几年基本稳定,每年约2.2亿kg左右,存在好品种供不应求,不适销对路的品种积压现象。

生产面积加大导致了一定量种子积压。

东南亚洲一些与我国稻区气候条件接近的国家,直接引用我国的杂交水稻种子,为我国的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外贸商机。

例如,近年来越南从我国的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引入了大量的杂交稻种子,我国的杂交水稻组合近年在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巴基斯坦等国试种示范,取得了比当地主栽品种显著增产的效果,这也为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国际市场空间。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研的挑战与机遇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研的挑战与机遇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研的挑战与机遇水稻是中国人民的主食之一,为了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水稻育种也成为了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而袁隆平先生作为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科研工作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带来了诸多机遇。

一、挑战1.1 核心科学问题在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中,袁隆平面临着众多的核心科学问题。

首先是雄性不育性问题,这是杂交水稻研究的核心难题之一。

如何培育具有稳定高雄性不育性的水稻品种,以提高杂交水稻的育种效率,是袁隆平长期以来的追求。

此外,如何解决杂种优势的利用效率和稳定性问题、如何合理利用基因资源等等都是杂交水稻研究中的重要挑战。

1.2 资金和资源保障科研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保障。

袁隆平所带领的科研团队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试验田调查和数据采集工作,这就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和优质的实验条件。

然而,科研经费和资源分配并不总是顺利,科研人员常常需要面对经费短缺、设备不足等问题,这对于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机遇2.1 创新科技手段近年来,科技迅速发展,为水稻杂交育种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引入,使得科研人员可以更加精准地编辑水稻基因,提高育种效率。

此外,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也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水稻基因组,挖掘出更多的遗传资源。

各种新的科技手段的出现为水稻杂交育种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袁隆平及其团队的研究工作增添了新的动力。

2.2 国家政策支持水稻杂交种的研究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家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包括政策倾斜、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支持。

这为袁隆平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使得他能够更加专注地开展研究,解决面临的种种挑战。

2.3 国际交流与合作科研工作需要积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袁隆平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开展合作研究。

这不仅有助于拓宽研究思路,还能够借鉴他国科研的经验和技术优势。

同时,也为我国的水稻杂交育种技术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摘要就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综合分析,讨论了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水平的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中国杂交稻——杂交粳稻的发展。

关键词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杂交籼稻;杂交粳稻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粮食安全成为国家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也面临着在新世纪如何保证粮食安全的问题。

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稻作面积和稻谷总产量分别占全世界的23%和37%。

我国常年水稻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其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1-3]。

近年来,我国水稻单产比粮食作物平均单产高约45%,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

杂交稻大面积的快速推广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水稻的单产和总产[4-5]。

杂交水稻的成功是农业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否定了“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理论观点,大大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使水稻单产在矮秆良种的基础上提高20%左右,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6-7]。

1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与现状1.1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1926年美国琼斯(J·W·Jones)首次提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8]。

后来,印度、日本、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等的一些科学家开展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但未能应用于生产[9]。

1959年杨守仁也指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特别是籼粳杂交的杂种优势更加突出[10]。

1958年日本的胜尾清开创了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发现中国的红芒野生稻能导致滕坂5号产生雄性不育[11]。

1966年新城长友以印度春籼钦苏拉包罗Ⅱ为母本,与台中65杂交,育成BT型台中65不育系。

1968年首先实现粳稻的三系配套,随后,日本农业技术研究所以缅甸籼稻品种里德稻与滕坂5号杂交,育成具有里德细胞质的滕坂5号不育系[12-14]。

国内外水稻育种研究现状

国内外水稻育种研究现状

国内外水稻育种研究现状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水稻育种研究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

在国内外,水稻育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和成果。

在国内,水稻育种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性。

一方面,通过培育优良品种和选种技术的应用,中国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例如,通过选育高产优质的超级杂交稻品种,中国水稻产量从上世纪70年代的2000万吨增加到了目前的2.5亿吨。

另一方面,水稻病虫害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研究人员通过遗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法,培育出多个抗病虫品种,如抗白叶枯病水稻品种“广光278”和抗稻纵卷叶螟杂交水稻“无锡优香1号”,有效提高了水稻的抗病虫性能。

在国外,水稻育种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水稻的适应性和品质方面。

由于气候变化和土壤质量的差异,不同地区对水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国外研究人员通过采用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了一批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水稻品种。

例如,在非洲,在干旱和高温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品种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此外,国外研究人员还积极探索提高水稻品质的研究方向。

他们通过改良米粒的形状、颜色和口感等特性,提高了米的食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总的来说,国内外的水稻育种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国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性,而国外的研究则更加注重提高水稻的适应性和品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压力加大,水稻育种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

未来,水稻育种研究需要更加注重提高水稻的适应能力,探索新的育种方法和技术,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挑战。

杂交水稻育种的现状与研究展望

杂交水稻育种的现状与研究展望

杂交水稻育种的现状与研究展望作者:伍兰萍来源:《农业与技术》2014年第04期摘要: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我国13亿人口的半数以上是以它为主食,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及消费国。

但我国目前突出的矛盾是人口在增长,土地面积在减少,这就促使必须不断的提高有限土地耕种杂交水稻的产量。

本文就盐城地区的杂交水稻育种的现状与研究展望,谈谈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杂交水稻;现状;突破;展望中图分类号:S511.5 文献标识码:A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我国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是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及消费国。

但是随着当前水稻种植面积的逐渐减小与人们对水稻需求的不断加大,提升水稻杂交育种,加大水稻生产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国杂交水稻育种已经经历了20a,实现了3系配套水稻革命,水稻育种已经实现了本质化的转变。

1 杂交水稻发展现状1.1 3系法杂交籼稻组合的育成江苏盐城已经对3系法杂交籼稻组合的育成进行了深入发展及应用,在对杂交育种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江苏盐城实现了杂交水稻的组合,成为了南方稻区杂交籼稻组合输出的重要区域。

江苏沿海地区研究培育出了特优559并在1996年通过了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成为第一个由于汕优63的品种,并开始在江苏盐城广泛培育生产。

3系法杂交籼稻组合的育成从根本上提升了江苏省的水稻产量,其试验地区平均产量的达到592kg/667m2,产量明显高于汕优63,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提升,达到显著水平。

生产试验田的平均产量达到577kg/667m2。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对3系法杂交籼稻组合的育成进行深入研究及应用,逐渐形成了丰优香占、协优 559、丰优 559等组合。

1.2 3系法杂交粳稻育种得到突破当前江苏区域的3系法杂交粳稻育种已经得到了明显提升。

3系法杂交粳稻育种已经打破了传统限制,其杂交中粳稻9优138明显提升了江苏盐城的水稻产量,水稻生产效益得到了根本的转变。

3系法杂交粳稻育种粳稻9优138在试验田中平均产量的达到595.7kg/667m2,生产量明显好于同期其他品种。

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与发展趋势

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与发展趋势

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与发展趋势杂交水稻是指通过不同的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使得其子代具有优良的基因特点,从而得到高产优质的稻米。

杂交水稻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成为了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育种技术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主要分为两种:不育系杂交和恢复系杂交。

不育系杂交是指通过研究和选育不育系,使其与另一不育系或普通本杂交,产生新种子,这种新种子具有优良基因特点,但其自身无法进行自然繁殖。

恢复系杂交是通过选育与不育系配对的恢复系,使其与普通本进行杂交,产生新种子,从而得到具有优良基因特点的水稻品种。

恢复系杂交相较于不育系杂交操作简单,同时可以利用自然繁殖,减少生产成本。

杂交水稻的发展趋势杂交水稻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未来的发展,仍将继续朝着以下几个方向进行。

1.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传统育种技术慢慢被基因编辑技术所替代,未来杂交水稻的育种也将在这一领域进行突破。

通过编辑水稻基因,使其具有更强的耐性和抗逆性,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当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入杂交水稻的育种领域。

2. 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育种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杂交水稻的育种成为了一种深度学习的过程。

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将水稻的外部影响因素与内部基因进行结合,通过提取出数值化的特征,达到预测和优化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优化杂交水稻的种植环境未来,优化杂交水稻的种植环境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不同的环境因素对其影响非常大,因此在优化种植环境方面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借鉴不同地区的种植经验,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种植,也能够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总之,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和发展趋势将始终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内容,未来仍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同时,各国科学家和农业生产者也将不断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使其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杂交水稻的育种及其意义

杂交水稻的育种及其意义

杂交水稻的育种及其意义杂交水稻,是指通过不同品种之间的杂交交配,培育出具有更好的生产性能和更高的产量、更好的质量的水稻品种。

杂交水稻虽然只是一个品种的名称,但它确实代表着水稻育种新的方向和趋势。

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是通过将两个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从而把两个品种的优异特性结合起来。

一般情况下,要选取两个水稻品种作为双亲,一般选择一种高产的亲本和一种高品质的亲本进行交配,然后进行繁殖,这样就可以获得新的作物品种。

这种育种方式主要通过科学的手段控制两个亲本进行交配,从而获得具有更大产量和更优质的新水稻品种。

相比传统育种方式,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更加精准,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性,因此在实践中也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有效的应用。

杂交水稻的意义杂交水稻的育种方式,是一种比传统育种方式更有效和更快捷的方法。

直接的结果就是杂交水稻的产量可以大幅提升,一种优质的杂交水稻能够比传统品种多产出20% - 30%的产量。

杂交水稻不仅可以减少种植面积,也可以通过增加产量来提高粮食产量,因此这对整个国家的粮食生产和对全球粮食的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杂交水稻还有很多其他的优点,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就是杂交水稻可以强化水稻的品质。

随着技术的完善和不断的进步,科学家们通过精心的培育和选取,将不同品种之间的优点和特性结合起来,从而得到了更好的品质和营养价值更高的新品种。

再次,杂交水稻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好处,这就是杂交水稻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300多个野生甘蔗品种在孟加拉国的于6个不同的生境中种植。

研究表明,采用杂交种植方式,其产量比传统品种提高了40%以上。

杂交水稻的产量不仅可以比传统品种更高,而且可以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这意味着无论在哪个地方种植这种新品种,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果效。

杂交水稻的育种方式,可以让我们对传统的水稻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的改变,不管是从经济效益上还是从健康和环境的角度来看,杂交水稻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杂交水稻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及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及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及高产栽培技术黄福林(湖南省东安县川岩乡农技站,湖南永州 425908)摘 要 在杂交水稻新品种推广应用中,应深化落实高产栽培技术以提升水稻推广效果。

基于此,针对杂交水稻新品种推广现状进行合理分析,并提出水稻新品种推广和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如做好新品种宣传工作、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建设水稻新品种种植示范区、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等,以有效提高水稻种植产量,为相关人员提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 杂交水稻;新品种;推广;高产栽培技术结合现阶段我国杂交水稻新品种推广应用现状可知,通过不断扩大推广应用范围,能进一步满足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

在水稻新品种推广工作中,推广人员需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不断提升水稻高产栽培成效,以便在提升水稻产量的同时,推动我国农业经济朝着绿色、健康方面发展。

1 杂交水稻新品种推广现状随着我国耕地资源的逐年减少,加之全球气候环境不断恶化,为了进一步提升水稻种植产量与品质,有关部门需加大水稻品种改良力度,不断提高水稻植株的适应力。

从农民角度来分析,与传统水稻品种相比,杂交水稻新品种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且抗病性更强,水稻产量高,稻米品质佳,通过积极推广应用杂交水稻新品种,能显著提升广大农户的经济收入。

从市场经济角度来分析,由于杂交水稻新品种稻米品质更好,消费者更加认可,对稻米的接受度更高,因此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通过合理推广杂交水稻新品种,科学运用高产栽培技术,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2 水稻新品种推广应用要点2.1 做好新品种宣传工作 为了确保杂交水稻新品种得到更好地推广,要促使广大农户充分认识到水稻新品种的各项优势,帮助其树立高产种植目标,不断提高其对水稻新品种的接受度。

相关部门可通过加强杂交水稻新品种宣传力度,将水稻新品种与旧品种进行综合对比,使种植户直观看到效果,进而获得农户的认可。

在实际宣传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结合当地农户的实际情况,考虑农户的文化水平,尽可能地减少专业术语的使用,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农户介绍水稻杂交新品种种植技术,促使广大农户进一步了解水稻杂交新品种的特性与优点,从而不断扩大水稻新品种种植范围。

我国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研究现状与发展策略

我国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研究现状与发展策略

我国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研究现状与发展策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也是水稻杂交育种的先行者和领导者之一、其中,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是我国水稻杂交育种的重要成果之一、目前,我们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杂交水稻丰产技术突破,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加快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发展,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至关重要。

然而,我国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水稻种植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

随着农田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田面积减少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都给水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其次,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是一个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米饭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研发出更多品质优良的水稻品种对于满足市场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首先,要加强水稻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通过筛选、保存和评价大量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种质资源,发掘和利用具有抗逆性、品质优良、高产性的基因资源。

其次,要加强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的遗传改良。

通过遗传改良优化水稻的外观、品质和抗逆性,推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水稻品种。

此外,要加强农田环境的改善,推广科学的水稻栽培管理技术,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最后,要加强国家对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研究的支持和引导。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机构建设,提高水稻育种科研的水平和效益,推动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要加强与农民的合作,推广种植优良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的经验和技术,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我国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研究现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制定发展策略,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遗传改良以及加强农田环境的改善,可以推动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

2024年两系杂交水稻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两系杂交水稻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两系杂交水稻市场发展现状两系杂交水稻是指将两个不同的亲本(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通过分别对亲本进行自交与亲本间杂交的选择育种方法,培育出具有高产、耐病、抗逆性强等优点的新品种水稻。

两系杂交水稻因其高产、优质、节能、环保的特点而备受市场关注。

本文将探讨2024年两系杂交水稻市场发展现状。

1. 市场需求与前景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可耕地的减少,传统水稻种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两系杂交水稻作为一种高产优质的新型水稻品种,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潜力。

其高产的特点可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优质的口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节能环保的种植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两系杂交水稻在未来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

2. 市场现状目前,两系杂交水稻市场已经逐渐形成,并且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推进其种植。

以下是两系杂交水稻市场的一些主要现状:2.1 国内市场我国是两系杂交水稻的发源地,也是全球最大的两系杂交水稻种植国家。

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和培育两系杂交水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功培育出一批优质品种,如杂交水稻超级稻系列。

目前,中国的两系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不断增加,市场需求较大。

2.2 国际市场除了中国之外,许多其他国家也在推进两系杂交水稻的种植。

例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亚洲国家,以及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都在逐渐采用两系杂交水稻种植技术。

这些国家由于人口众多,对粮食供应的需求较大,因此两系杂交水稻在这些国家的市场潜力巨大。

2.3 种植技术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两系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改善与创新。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两系杂交水稻进行基因改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性。

此外,种植者在育种过程中也采用了更加精细的筛选技术,以培育出具有更好特性的新品种。

种植技术的进步为两系杂交水稻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面临的挑战虽然两系杂交水稻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3.1 种子供应大规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需要大量的种子供应。

杂交水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杂交水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杂交水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杂交水稻是指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将不同水稻品种进行杂交,利用杂交优势增加水稻产量的一种方法。

杂交水稻的研究在中国已有非常长的历史,也是解决人口与资源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将对杂交水稻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杂交水稻的历史杂交水稻研究的历史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有人们发现,古代中国就有过水稻杂交的尝试,例如唐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就有杂交水稻的记述。

20世纪60年代初期,研究人员利用双倍体水稻形成F1杂种,从而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

1964年,中国的袁隆平教授从各地调集水稻种质资源,在云南省安宁市成功选育出了第一个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亩产千斤”。

这是杂交水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中国杂交水稻品种选育史上的重要一步。

袁隆平教授成为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标志性人物。

杂交水稻的特点杂交水稻的良好特性是产量高、稻穗长、台粒大、不倒伏等。

通过不同种质间的组合,还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病性、耐逆性和品质等。

此外,杂交泳稻的育种时间比传统育种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大约在3-4年内就可以完成一次育种。

这是因为在杂交水稻的育种过程中,不同种质之间的杂交后代表现出许多基因效应,例如杂种优势(heterosis)和互补效应(complementarity),这些效应使得表现型稳步增加,突变率提高,育种时间缩短。

杂交水稻的研究现状中国是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重要国家之一。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数据,中国在2019年实现了粮食总产量650亿公斤,在其中,杂交水稻占到了半壁江山,达到了70%以上。

此外,中国还是履行《巴黎气候协议》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责任,将“绿色发展、绿色生态”作为推进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员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在育种方面,除了产量外,人们还关注水稻质量,例如水稻的抗虫、耐胁迫性、食味等品质。

在新品种选育中,也需要更多考虑生态因素,如区域性、适生性、保护生态环境等。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改进与提高产量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改进与提高产量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改进与提高产量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占据了全球总稻米产量的40%以上。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不断提高水稻产量成为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水稻育种中,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为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利用不同亲本之间的亲和性和优势互补性,将两个不同的自交系进行杂交,产生具有更好特性的杂交种子。

相比于传统的自交系育种方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通过杂交可以有效地利用杂交优势,使得产量、品质等重要性状得到显著提高。

其次,杂交水稻种子的生长速度较快,相对其他杂交植物品种,生长期缩短,可以更快地获得更多的丰收周期,进一步提高产量。

此外,杂交水稻还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

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优选亲本。

优选亲本是杂交水稻育种的基础和关键。

亲本的选择应考虑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抗病虫害能力、产量潜力等特点。

同时,还需要考虑亲本间的亲和性和互补性,以获得更好的杂交后代。

现代分子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鉴定亲本的基因型,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合的亲本组合。

其次,合理施肥。

合理的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针对不同土壤和生态环境的不同需求,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

适量增施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提高水稻的养分吸收效率。

与此同时,通过研究肥料的施用方式和时机,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水稻生长期间的养分需求,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

另外,合理控制病虫害。

病虫害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可以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

首先,选育抗病虫害的主要特性,培育出具有较高抗病虫害能力的杂交水稻品种。

此外,进行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及时排除积水,削减病虫害的生存环境。

同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不仅要确保杂交水稻的生长发育,并且要兼顾环境保护的原则。

杂交水稻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杂交水稻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杂交水稻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杂交水稻是通过外部授粉的方式,将两个或多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更优质、更高产的水稻品种。

自上世纪6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杂交水稻在我国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水稻种植类型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下杂交水稻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杂交水稻的发展现状:自上世纪6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杂交水稻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通过遴选和育种,杂交水稻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到了全国稻米种植面积的70%以上,同时杂交水稻的产量也稳步增长,不断刷新纪录。

在稻米质量方面,杂交水稻的蛋白质含量、淀粉质量、营养成分等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杂交水稻的展望:未来,杂交水稻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1. 品种多样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杂交水稻的品种将越来越多样化。

目前,已经有一些抗病虫害、耐逆性强、米质品质优良的杂交水稻品种问世,并得到了广泛种植。

未来,杂交水稻将进一步扩大品种的品种库,丰富水稻品种的遗传基础,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2. 提高产量:杂交水稻的主要优势之一是高产。

未来,通过继续改良杂交水稻的品种,进一步提高其产量是必然的趋势。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不断进步,为水稻的育种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未来杂交水稻有望实现更高的产量,满足人口的需求。

3. 提高抗逆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水稻面临的逆境也变多了。

提高杂交水稻的抗逆性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未来,科学家们将致力于培育出更耐旱、耐涝、耐寒、耐盐碱等逆境的杂交水稻品种。

4. 绿色种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种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杂交水稻将更加注重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还将推广有机种植、生态种植等绿色种植方式,以保护生态环境。

总之,杂交水稻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广阔。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杂交水稻将继续取得更大的突破。

我国三系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几个阶段及目前存在问题

我国三系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几个阶段及目前存在问题

我国三系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几个阶段及目前存在问题摘要:随着全球粮食安全形势的严峻挑战,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对中国农业至关重要。

三系杂交水稻育种作为一种重要的育种方法,在解决水稻产量和质量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风险、品种单一性等。

本文旨在通过回顾发展历程和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系杂交水稻;育种发展;问题引言:水稻是中国及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如何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成为中国农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通过不断改进育种技术和引进新的育种方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其中三系杂交水稻育种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

一、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的发展历程1、早期试验阶段(1970s-1980s)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早期试验阶段,中国的水稻育种领域进行了三系杂交水稻的初步尝试。

研究人员勇敢地探索了各种不同的亲本组合和育种方法,尽管当时面临着许多技术挑战。

这一时期的工作为后来的三系杂交水稻育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技术改进阶段(1990s-2000s)进入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代的技术改进阶段,三系杂交水稻育种迎来了显著的进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积极解决了早期阶段存在的技术问题,这包括亲本选择、育种方法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优化。

新的亲本材料被引入,具有更好的遗传特性,使得杂交后代的产量和抗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一时期的技术创新和改进为三系杂交水稻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标志着这一育种方法的逐渐成熟。

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创新,三系杂交水稻育种为中国的水稻产量和质量提供了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3、推广应用阶段(2010s至今)进入2010年代至今的推广应用阶段,三系杂交水稻育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一育种方法在中国以及其他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我国水稻杂交种生产体系特点

我国水稻杂交种生产体系特点

我国水稻杂交种生产体系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杂交水稻是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

1我国水稻杂交种生产体系特点杂交水稻是通过不同稻种相互杂交产生的,而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对配制杂交种子不利。

要进行两个不同稻种杂交,先要把一个品种的雄蕊进行人工去雄或杀死,然后将另一品种的雄蕊花粉授给去雄的品种,这样才不会出现去雄品种自花授粉的假杂交水稻。

可是,如果技术人员用人工方法在数以万计的水稻花朵上进行去雄授粉的话,工作量极大,实际并不可能解决生产的大量用种。

因此,研究培育出一种水稻做母本,这种母本有特殊的个性,它的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

靠自己的花粉不能受精结籽。

为了不使母本断绝后代,要给它找两个对象,这两个对象的特点各不相同:第一个对象外表极像母本,但有健全的花粉和发达的柱头,用它的花粉授给母本后,生产出来的是女儿。

长得和母亲一模一样,也是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没有生育能力的母本:另一个对象外表与母本截然不同,一般要比母本高大,也有健全的花粉和发达的柱头,用它的花粉授给母本后,生产出来的是儿子,长得比父、母亲都要健壮。

这就是技术人员需要的杂交水稻,一个母本和它的两个对象,人们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特点,分别起了三个名字:母本叫做不育系,两个对象,一个叫做保持系,另一个叫做恢复系,简称为“三系”。

有了“三系”配套,技术人员就知道在生产上是怎样配制杂交水稻的了:生产上要种一块繁殖田和一块制种田,繁殖田种植不育系和保持系,当它们都开花的时候,保持系花粉借助风力传送给不育系,不育系得到正常花粉结实,产生的后代仍然是不育系,达到繁殖不育系目的。

技术人员可以将繁殖来的不育系种子,保留一部分来年继续繁殖,另一部分则同恢复系制种,当制种田的不育系和恢复系都开花的时后,恢复系的花粉传送给不育系,不育系产生的后代,就是提供大田种植的杂交稻种。

中国杂交水稻种业的发展和展望

中国杂交水稻种业的发展和展望

发 展方 向 。杂 交水 稻 每 次 的技 术 进 步 和 突破 , 都 意 味
左右 , 杂交 水稻 种 子产 业 由此 逐 渐形 成 。杂交 育 种 技
术 经 历 了由三 系杂交 稻 、 两 系杂 交 稻 和 超级 杂 交 稻 的 发展 历程 ¨ , 不仅 加快 了杂 交水 稻 的 推 广应 用 和 产 量 的提 高 , 而且为 中国水 稻 种业 科 技 长 期 居 于 国 际领 先 地位 奠定 了坚 实基 础 。
迅猛 , 1 9 7 6年全 国杂 交 籼 稻种 植 面 积 l 3 . 8万 h m , 到
1 9 9 1年 推 广 面 积 达 0 . 1 7亿 h m ( 此后 , 一 直 稳 定 在
0 . 1 7 亿h 总产 量 占
积极 的推 动作 用 , 杂 交水 稻年 种植 面积 为 1 7 0 0万 h m
用、 新株 型育种 和分 子育 种技 术 的应用 , 再 次加快 了杂
交水 稻推 广应 用和 产 量 的提 高 , 并 指 明 了亚 种 间 杂种
优 势 的利 用 和理想 株型 育种 两者 的有 机结合 是 今后 的
烈, 骨 干 种 业 实力 不 断 增 强 , 种 子 市场 空 前 繁 荣 。 但 杂 交 水 稻 种 业 的发 展 仍 然存 在 缺 乏 新 品 种 突 破 性 和 市 场 管 理 能 力 不 强
等 诸 多 实 际 问题 。整 合 组 建 “ 育繁 推 一 体 化 ” 的 种 业 巨头 , 积 极 稳 妥 地 推 进 商业 化 育 种 进 程 , 把 握 水稻 功 能 基 因 专 利 , 突破 现
世 界第 一 。“ 三 系” 杂 交水 稻 的成 功 选 育 和推 广 , 是中
杂交 稻研 究与 发展 计划 的开 展 , 亚 种 问杂 种 优 势 的利

杂交水稻知识小短文

杂交水稻知识小短文

杂交水稻知识小短文1.引言1.1 概述杂交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是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而成的稻种。

与传统的自交稻相比,杂交水稻具备许多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杂交水稻的引入和发展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案。

本文旨在通过对杂交水稻的相关知识的介绍和探讨,全面了解杂交水稻的定义、发展历史、优势和应用以及未来的前景和挑战。

杂交水稻的出现解决了传统自交水稻在产量上的瓶颈问题,使得稻谷的产量显著提高。

这主要得益于杂交水稻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杂种优势效应,即杂交后的水稻在生长速度、植株高度、抗病虫害能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二是杂种稻的异交优势,使得杂交的后代相对稳定,产量高且不易退化。

在杂交水稻的发展历史中,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应用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的不断完善,加速了杂交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杂交水稻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对提高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杂交水稻的优势和应用不仅体现在产量上的提升,还包括对抗病虫害的能力增强、土壤环境适应性的提高以及节约用水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杂交水稻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水稻种植类型,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然而,杂交水稻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其中,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持续稳定的生产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考虑都是杂交水稻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方面。

因此,我们需要持续的研究和改进,以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的优势并应对挑战。

展望未来,杂交水稻的前景仍然广阔。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粮食安全需求的增加,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应用将进一步加强。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以确保杂交水稻能够长期稳定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综上所述,本文将详细介绍杂交水稻的定义、发展历史、优势和应用以及未来的前景和挑战。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杂交水稻的重要性和作用,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杂交水稻的育种与推广

杂交水稻的育种与推广

杂交水稻的育种与推广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杂交水稻作为一种高产、抗逆性强的作物,已成为农业领域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本文将从杂交水稻的优势、育种方法、推广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杂交水稻的优势杂交水稻,顾名思义就是由两个不同的水稻品种杂交而成的种子。

相比于传统的自交水稻品种,杂交水稻具有以下优势:1.高产稳产。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的产量普遍高于自交水稻。

而且,杂交水稻的产量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也能够在困难的环境中保持相对稳定的产量。

2.优异的抗病性。

相比于自交水稻,杂交水稻具有更强的抗病能力。

这是由于杂交水稻种子中的每一个细胞都拥有不同的基因,因此它们具有更强的遗传多样性。

3.提高水稻品质。

杂交水稻还可以提高水稻的品质,如米的质量、口感等。

二、杂交水稻的育种方法杂交水稻的育种方法主要分为两种:单交法和三系法。

1.单交法单交法是利用两个不同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产生出杂种,然后通过从单个杂交植株中选择出适应性最好的后代的方法来改良品种。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灵活性高,适应性强,但缺点是产生的后代数量较少,时间更长。

2.三系法三系法是将杂交水稻的亲本分为三个系列(A、B和R),分别控制花药、胚囊和不育。

通过这种方法,育种者可以更精确地控制杂交,从而产生更有利的后代。

三系法育种的缺点是种子繁殖困难,时间成本更高。

三、杂交水稻的推广现状虽然杂交水稻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推广并不容易。

早在1970年代,我国就开始推广杂交水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到了21世纪,尽管我国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之一,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1.种子质量问题杂交水稻的种子质量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民的一个重要问题。

大量的假冒伪劣种子令许多农民望而却步。

2.种植技术问题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比传统的自交水稻更加复杂,需要更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客观上增加了种植门槛,限制了其推广的范围。

3.市场问题由于种植杂交水稻需要更多的技术和资源投入,其成本自然也更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现状与展望邓晓建 王平荣 李仁端 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始于1964年袁隆平发现雄性不育株。

1970年李必湖在海南崖县南红农场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为我国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打开了突破口。

1973年我国成功实现籼稻杂交水稻三系配套, 1976年籼型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商品化利用的国家。

至1999年我国杂交稻累计种植2.5亿hm2,增产粮食3.7亿t,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1 育种现状近年来我国在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稻育种研究上均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仍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1.1 三系新质源发掘和不育系选育野败型不育系育性稳定,可恢性好,配合力高,因而长期处于不育系的霸主地位,1994年占66.4%,1998年占57.8%。

但为增加细胞质的多样性,克服杂交稻潜在的遗传脆弱性,国内外都非常重视新的不育细胞质源的发掘和利用。

近几年我国冈.D型和印水型不育系发展较快,1998年分别占不育系总面积的14.6%和14.7%,其它新型胞质不育系也不断涌现。

实践表明,从野生稻中发掘雄性不育新质源是一种经典的方法,但从栽培稻品种中发掘新的不育细胞质则是一条更有效的好途径。

如冈.D 型不育系的不育胞质来源于非洲籼稻G ambia2 ka和Dissi D52/37,代表不育系冈46A穗大粒多,配合力高。

印水型不育系的不育胞质来源于籼稻印尼水田谷6号,代表不育系Ⅱ-32A 配合力高,异交习性好,繁殖制种产量高。

K型不育系的细胞质来源于粳稻K52,代表不育系K18配合力高,异交习性好,抗褐飞虱和白叶枯病,米质优。

邓晓建,四川省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611130,四川省温江王平荣,李仁端,通讯地址同第一作者收稿日期:2001-02-12 对已有不育系的进一步改良,主要放在配合力、异交习性、米质和抗性等重要性状的改进与提高上。

近年杂交稻的品质改良日益受到重视,针对我国三系恢复系的米质一般较好但不育系米质差的状况,在不育系米质改良上下了很大功夫,现在已有一批优质不育系相继育成。

如中国水稻研究所采用复式杂交和连续回交育成的印水型不育系中9A,株叶型较好,柱头外露率高,外观米质好,配合力好,可广泛用于配制强优势的杂交早稻和中晚稻组合。

四川农大水稻所育成的D62A、D702A、D香1A等优质不育系,配合力高,异交习性好,组配出的杂交稻米质有很大提高。

其中D香1A与恢复系6326配组成杂交香稻D香优26,产量与汕优63相当,但米质特优,1999年被评为四川省第二届“稻香杯”优质米第一名。

1.2 三系恢复系选育我国80年代育成和推广优良恢复系明恢63以来,明恢63占据着我国杂交稻恢复系的霸主地位。

为突破恢复系育种徘徊局面,近年我国在恢复系选育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籼粳亚种间杂交选育中间偏籼或中间偏粳型恢复系。

采取籼粳籼、粳籼粳等复交方式,在籼稻恢复系中渗入一定比例的粳稻血缘,在粳稻恢复系中渗入一定比例的籼稻血缘,部分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已被实践证明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如四川农大水稻所采用这种途径育成的恢复系蜀恢162,配组出强优组合Ⅱ优162,1995~1996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产量8470.5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5.45%;1996年参加湖北省区试,比汕优63增产12.9%;1997~1998年参加全国南方稻区试,比汕优63增产4.1%。

二是将广亲和基因导入恢复系,有助于扩大双亲遗传差异,提升杂种优势水平。

如中国水稻研究所通过广亲和品种与恢复系的复合杂交(WL1312/轮回422//明恢63),育成了偏籼型广亲和恢复系T2070,配制的组合Ⅱ优2070抗性好,米质优,产量高,1996~1997年参加浙江省区试,平均产量7549.5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4.36%。

三是复合杂交和聚合杂交选育不含或少含明恢63血缘的高配合力恢复系。

我国大多数恢复系都含有较多的明恢63血缘,遗传基础狭窄可能是我国恢复系配合力育种长期徘徊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此,选用不含或少含明恢63血缘的优良材料进行复合杂交和聚合杂交,可能育成在配合力上有突破性进展的强恢复系。

如四川农大水稻所育成的高配合力恢复系蜀恢527,配组出重穗型超高产杂交稻新组合冈优527和D优527。

其中冈优527在1998~1999年四川省区试中,两年平均产量8603.7 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8.06%;1999年全国南方稻区区试中比汕优63增产6.48%,贵州和云南省区试中分别比汕优63增产9.27%和18.4%。

D优527在1999~2000年四川省区试中,两年平均产量8657.25kg/hm2,比汕优63增产8.23%。

冈优527和D优527是1985年汕优63作对照以来四川省中籼迟熟组区试中仅有的2个增产达8%的组合。

1.3 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和两系强优组合选配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在1989年遭受重大挫折之后,加强了基础理论研究,改进了不育系的选育方法,现在以光温敏核不育为基础的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展,1999年全国两系法杂交稻示范与推广面积已达70万hm2。

一方面,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取得显著进展,我国已育成一批起点温度在23~24℃的实用核不育系,如培矮64S、7001S、5088S、蜀光612S、香125S和G D2S等,其中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育成的培矮64S应用较为广泛。

另一方面,已选育出数十个两系法杂交稻组合,不少组合已进入中试开发和大面积推广,并表现出较强的增产潜力,如培矮64S/E32、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培矮64S/特青、7001S/皖恢9号、5088S/R187、蜀光612S/蜀恢881等。

2 问题与展望2.1 问题目前,我国杂交水稻育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米质较差。

我国杂交稻的米质普遍较差,近年育成了一些优质组合,但其适应性、产量潜力和品质档次未得到大面积生产的实践检验和人民群众的消费评价,杂交稻米质的整体提高尚需时日。

二是产量没有新的整体突破。

自80年代汕优63育成和推广以来,我国杂交稻产量潜力未取得新的整体突破。

近年育成了蜀恢527、明恢86等高配合力恢复系,和冈优527、D优527、Ⅱ优明86等在省级以上区试中增产8%以上的强优组合,但在杂交稻优质化的新形势下,它们能否在生产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待实践检验。

三是抗性单一。

我国杂交稻的大多数组合只抗一、二种病害,且抗性基因较单一,抗性容易丧夫,缺乏抗多种病害及其多个生理小种、抗虫的杂交稻组合。

四是杂交早稻和杂交粳稻育种进展缓慢。

我国长江流域双季稻区的杂交早稻育种存在“早而不优,优而不早”(早熟而无优势或有优势但不早熟)的问题,北方杂交粳稻则存在杂种优势不强的问题,杂交早稻和杂交粳稻成为我国整个杂交稻发展的“瓶颈”。

五是两系杂交稻育种还有难点问题待解决。

一方面,现已育成的核不育系,大多数起点温度还不够低,导致其适应性没有三系不育系那样广泛。

另一方面,在三系法杂交稻得到广泛应用的中籼和晚籼上,两系法杂交稻产量对照优势不显著。

2.2 展望今后,为更快更好地实现新的高产、优质、多抗育种总目标,人们寄希望于将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在坚持和发扬行之有效的传统育种技术与经验的基础上,大量引入生物技术来加快杂交水稻育种的发展。

在今后一段时期,以下几个方面可能使杂交水稻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应重点加强研究和协作攻关。

2.2.1 从种质资源中大力发掘有益基因从水稻地方品种、野生稻及近缘物种中大力发掘新的抗病、抗虫、抗倒、抗旱及其它抗逆基因,增产基因,高光效基因,优质基因,早熟基因,化学标记基因,广亲和基因,雄性不育及其恢复基因等有益基因。

2.2.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转移和聚合有益基因利用有益基因的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开展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既可将单个有益基因快速转入多个目标恢复系或不育系,也可将不同性状的有益基因及同一性状的多个有益基因聚合在一个目标恢复系或不育系之中。

2.2.3 基因工程育种打破物种界限选取有益基因尽管目前可用于杂交稻育种的克隆基因还很少,并且人们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仍有担忧,但随着动、植物克隆基因的数目不断增多,以及转基因植物安全性问题的妥善解决,杂交稻基因工程育种将发挥重要作用。

2.2.4 亚远缘杂交重组亚亚种间、亚种间有益基因和优势基因随着品种间杂种忧势利用潜力的发挥,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潜力更大的亚亚种间、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现在,采用籼粳籼、粳籼粳等复交方式,在籼稻恢复系中渗入一定比例的粳稻血缘,在粳稻恢复系中渗入一定比例的籼稻血缘,选育中间偏籼或中间偏粳型强恢复系,部分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已获得很大成功。

今后,应进一步加大亲缘差异,逐渐发挥这种育种途径的潜力。

2.2.5 两系杂交稻育种逐渐发挥配组自由的优势杂交稻育种两系法不受三系法恢保关系限制,配组十分自由,但在我国三系法育种水平较高的状况下,两系杂交稻育种将经历一个逐渐发展,最终取代三系法的历程,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它将与三系杂交稻育种既竞争又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核不育系选育方面,为进一步降低生产风险,应培育起点温度更低的新不育系,同时对一些配合力高但起点温度不够低的优良不育系可导人隐性化学标记基因,如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

强优组合选配方面,一是应充分发挥两系法配组自由的优势,利用丰富多样的水稻品种资源及常规稻和三系恢复系育种的最新成果,大量测交配组。

二是应重点选配亚亚种间和亚种间组合。

2.2.6 超级杂交稻育种综合利用一切有效的育种手段继1996年启动“中国超级稻研究”重大项目之后,我国1998年又启动了“超级杂交稻选育”项目。

其实质是采用综合育种技术进行多抗优质超高产杂交稻选育,以取得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整体突破。

技术路线实际上就是传统育种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优良株型与杂种优势相结合,形态指标与生理机能相结合。

应该指出,不同生态地区和不同生产季节由于光、温、湿等生态因子差异很大,杂交稻超高产的株型和形态指标以及产量结构应是不同的,即超高产的途径可以是多样化的。

参考文献1程世华.杂交水稻育种材料和方法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水稻科学,2000,14(3):165~1692曾千春等.中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现状.中国水稻科学, 2000,14(4):243~2463范小兵等.“863”计划两系杂交稻’2000海南年会纪要.杂交水稻,2000,15(3):44本刊声明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网址:)”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 Info)(网址:/periodic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