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载力综述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市为例摘要: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物质基础的土地资源有限性与人口的增长加剧了人地间的矛盾,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

在总结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特点和当前人口食物消费水平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现实生产能力, 最后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粮食单产与质量及控制人口增长等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对策, 为市建立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灰色系统模型;粮食单产1 市土地资源现状分析1. 1 土地资源现状市总面积3 317 km2 ( 统计数336 255. 42 hm2) 。

其中, 平原1 509. 3 km2 , 占总土地面积45. 5% ; 岗台地1 329. 7 km2 , 占土地总面积40. 1%; 水面478 km2, 占土地总面积14. 4%。

土地利用现状以1996 年为例( 表1) , 耕地与园地两者合计占土地总面积46. 18%; 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用地合计占土地总面积49. 34% ; 未利用土地占土地总面积4. 48%。

在耕地中灌溉水田以49. 34%占绝对优势; 其次是旱地与菜地, 分别为11. 84%、2. 31% ; 最少是望天田与水浇地, 分别占0. 03%、0. 01%。

1) 土地利用率高, 人均耕地占有量低。

市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比较优越, 已利用土地为321 205. 53 hm2 , 利用率高达95. 52% ; 但人均耕地仅0. 043 hm2,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仅相当省平均水平62. 2% 。

2) 中低产田比例大, 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耕地利用重产出, 轻投入; 重利用, 轻施肥; 重化肥, 轻农家肥与绿肥, 使土壤板结, 耕性破坏, 耕作层变浅, 减弱土壤保蓄能力。

中低产田在南陵县达76. 12%, 县达70% 。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第一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及研究意义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及研究意义1.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土地人口载力是在一定时期,不同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它反映一个地区,在一定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目的及意义目的:(1)在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查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力(2)将这些估算资料与现在的和预测的人口资料进行比较,以便确定出有问题的地区(3)土地资源及其潜力的数量资料是提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得先决条件意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对于土地、人口、食物与发展均有一定的预警功能。

进行土地人口载力研究,测算出区域内不同消费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对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历史回顾(一)国外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1.前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早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首先是与生态学密切相关的。

早在1921 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研究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

1)威廉·府格特的《生存之路》于1948年出版后,曾一版再版。

用作者的话说,他之所以撰写此书,是因为世界人口过剩,全球及各国人口的数量已超过其土地承载能力。

用一个方程式来说明这一论据,即:C=B:E 式中:C代表土地负载能力,即土地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B代表土地可以提供的食物产量;E 代表环境阻力,即环境对土地生产能力所加的限制。

这与目前的标准公式基本一致。

2)威廉·阿伦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他在1965年提出了以粮食为标志的人口承载力公式。

其目的是计算出某个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所提供的粮食能养活多少人口,即承载人口的上限。

他主要考虑总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和耕作要素等,不考虑人口对农业的反馈作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RESOURCES WESTERN RESOURCES2020年第一期资源综合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以改革开放为基础,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现阶段,我国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明显提升,城市化、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而在之前的发展过程中,是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经济发展,这就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种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形势已经不适用于现今发展的实际需求,我国社会各界普遍重视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希望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体现出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我国十八大和十九大更是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作为了综合发展的方针,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标准进行指导,通过我国相关发展政策表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对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概念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由承载力这个概念发展和演变而来的,它主要描述一种在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之间的影响。

承载力最早起源于工程地质领域,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强度对建筑物负重的能力,但随着社会发展,承载力这个概念不断应用在经济、生态、科学等各个学科里,早在18世纪初,马尔萨斯在其著名的《人口学原理》中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相关观点,并明确提出资源对于人口生存之间的影响。

承载力一词最早是由人类生态学家帕克和伯吉斯基提出的,他们对于承载力做出了具体的论述,即在一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个体所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它既可以指生存空间,也可以指营养物质,甚至是阳光等生态要素,可以说,他们理解的承载力是一定意义上各种物质的总和。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环境承载能力做出了系统性的论述,他们表明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是原有空间范围内的能量资源之间的综合,侧重于自然资源和技术因素。

我国提出环境承载力概念是在1991年,当时福建省作了《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并具体描述了区域环境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王帅淇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22摘要: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与发展平衡的重要性,这就使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成为影响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土地承载力名词解释

土地承载力名词解释

土地承载力名词解释地基承载力指在给定的荷载效应和土体性质的条件下,由地基土的变形或强度确定的、保证结构物安全的承载力。

按承载力大小的不同,将地基承载力分为不同的等级。

地基承载力分类: 1、特征值法。

用某一土的某一特征参数来表示地基的承载力。

2、表观密度法。

以实际测定的地基土的孔隙比e与相应的天然密度ρn作为确定地基承载力的参数,也称静态地基承载力。

3、直接经验法。

以实际测得的天然孔隙比e与相应的天然密度ρn作为确定地基承载力的参数,也称动态地基承载力。

地基承载力与地基沉降:地基承载力是指地基上单位面积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

地基承载力又可称地基极限承载力。

地基上的荷载效应包括荷载、温度效应和湿度效应三部分。

土的压缩性和湿陷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土的孔隙比压缩性和湿陷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土的孔隙比被增大而造成的。

地基承载力是评价地基土质量的重要依据。

地基承载力的大小与地基土的压缩性、湿陷性及孔隙比等有关。

当上述各项条件相同时,地基承载力随地基土的压缩性的增大而减小,并有随孔隙比的减少而急剧降低的趋势。

地基承载力是评价地基土质量的重要依据。

地基承载力的大小与地基土的压缩性、湿陷性及孔隙比等有关。

当上述各项条件相同时,地基承载力随地基土的压缩性的增大而减小,并有随孔隙比的减少而急剧降低的趋势。

当上述各项条件不同时,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研究。

5、压实度,指土中孔隙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率,是评价土基压实程度的标准之一。

通常采用土的孔隙比与干土质量之比的大小来表示,即压实度。

孔隙比愈小,表示土愈松散;压实度愈高,表示土愈密实。

我国规定土的压实度等于0.94。

压实度不仅对地基承载力有影响,还与地基变形模量有关。

6、渗透系数,即渗水速度或透水速度。

7、固结系数,指土层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它表明了地基的可变形性。

8、透水性,指地基中水的渗透能力。

9、抗剪强度,指土层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

10、桩承载力,指桩身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地资源承载⼒研究这⾥的⼟地资源的承载⼒包括了⼟地对⼈⼝、建筑规模、⽣态、经济的承载⼒,也就是研究⼟地资源所能承载的⼈⼝、建筑规模、⽣态、经济。

该部分内容摘⾃《抚顺市资源合理利⽤及综合承载⼒研究》。

⼟地资源综合承载⼒是指在⼀定时期、⼀定空间区域和⼀定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条件下,⼟地资源所能承载的⼈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限度。

⼟地资源不仅仅是指耕地,还包含建设⽤地等在内;承载对象不仅是⼈⼝,还包括⼈类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如承载的城市建设规模、经济规模、⽣态环境质量等。

在此针对⼈⼝、资源、环境在内的复杂系统,从⼟地资源⼈⼝承载⼒、⼟地资源建筑承载⼒、⼟地资源经济承载⼒、⼟地资源⽣态承载⼒四个⽅⾯⼊⼿,逐⼀分析,最后进⾏综合,得出抚顺⼟地资源综合承载能⼒。

通过对⼟地资源承载⼒进⾏评价与分析,掌握抚顺市⼟地资源对于⼈⼝增长、经济建设、⽣态平衡等的⽀撑程度以及⼟地开发利⽤潜⼒,着重从改善⼟地利⽤⽅式等⽅⾯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为抚顺市建⽴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地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总体思路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3.1.1 总体思路抚顺⼟地资源综合承载⼒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地资源⼈⼝承载⼒l耕地⼈⼝承载⼒评价:耕地⼈⼝承载⼒,即在⼀定⽣产条件下和⼀定⽣活⽔平下,耕地资源的粮⾷⽣产能⼒与社会就业保障能⼒所承载的⼈⼝限度。

l城市⼟地资源⼈⼝承载⼒评价:城市⼟地资源⼈⼝承载⼒从两⽅⾯分析,⼀是建设⽤地供给规模;⼆是建设⽤地⼈⼝数量限制,通常从建设⽤地⼈⼝总量和⼈均占⽤建设⽤地指标进⾏分析。

它确定的是既定建设⽤地规模下,适宜的⼈⼝容量限度。

2)⼟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表达的是在⼀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下,建设⽤地上所承载的适宜的建筑规模和强度界限,通常可⽤建筑容积率来衡量。

它与⼟地扩张强度、单位⾯积投资强度等指标⼀起反映了⼟地集约利⽤程度。

3)⼟地资源经济承载⼒:⼟地资源经济承载⼒表达的是在⼀定的经济技术条件和城市区位条件下,城市⼟地的经济价值产出能⼒,它从⼟地资源⾓度反映了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增值潜⼒,通常⽤单位⽤地经济效益等指标表⽰,是衡量城市⼟地利⽤效益的重要指标。

土壤承载力计算

土壤承载力计算

土壤承载力计算土壤承载力是指土壤在承受外力作用下的抗压能力。

在建筑工程等领域中,准确计算土壤承载力对于保证结构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土壤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一、土壤承载力的定义和背景土壤承载力是指土壤在单位面积上所能承受的最大垂直荷载或抗剪强度。

它是设计土木工程结构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之一。

土壤承载力的计算涉及到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岩土力学理论,通过合理的计算可以确保土壤的稳定性和结构的安全性。

二、土壤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计算土壤承载力时,常用的方法有静力法和动力法。

其中静力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土壤的力学特性和实际工况,采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

1. 静力法计算土壤承载力常用的静力法计算土壤承载力的公式为:P = cNc + qNq + 0.5γBNγ其中,P为土壤承载力,c为土壤的内聚力,Nc为内聚力参数,q 为土壤的有效应力,Nq为有效应力参数,γ为土壤的单位重量,B为基底系数,Nγ为基底系数。

2. 动力法计算土壤承载力动力法是根据土壤的动力特性来计算土壤承载力的方法,主要适用于高速公路、桥梁等工程中。

动力法计算土壤承载力的公式较复杂,常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土壤承载力的实际应用土壤承载力是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参数。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土壤承载力的结果将影响到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下面将介绍土壤承载力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1. 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在建筑工程中,土壤承载力的计算对于地基的合理设计和承重墙的选型至关重要。

通过计算土壤承载力,工程设计人员可以选择适合的地基处理措施和结构形式,确保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土壤承载力的计算在桥梁工程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桥梁的安全性和承载能力需要依靠合理的土壤承载力计算结果来保证。

通过对桥梁基础土壤的承载力计算,可以选择合适的桥梁类型和基础设计方案,确保桥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土地承载力的概念

土地承载力的概念

土地承载力的概念
嘿,咱来说说土地承载力是啥。

有一回我去农村玩,看到一大片农田,农民伯伯们在田里辛勤劳作。

我就想,这一块地能种出多少粮食呢?这就跟土地承载力有点关系了。

土地承载力呢,就像是土地的“饭量”。

一块地能养活多少人、多少动物,能种出多少东西,这就是土地承载力在起作用。

比如说一块肥沃的土地,能种很多庄稼,养很多牛羊,那就说明它的承载力比较高。

要是一块地很贫瘠,种啥啥不长,那它的承载力就低。

就像我看到的那片农田,如果管理得好,施肥、浇水都到位,就能产出很多粮食,养活很多人。

但如果过度开垦,不注意保护,土地就会变得越来越贫瘠,承载力就会下降。

咱平时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土地承载力的影响。

比如说城市越来越大,需要很多土地来盖房子、建工厂。

如果不注意保护土地,土地的承载力就会下降,以后可能就没有足够的土地来种粮食了。

所以啊,土地承载力很重要呢。

我们要好好保护土地,让它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养活我们大家。

以后咱要是看到土地,就可以想想
它的承载力,珍惜每一寸土地。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研究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研究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研究作者:周名菊来源:《名城绘》2020年第10期摘要:在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的过程中,环境评估十分重要,是项目申请审批的重要环节。

土地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有很大关系,对土地的合理化利用也是促进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规划建设人员必须要掌握环评的要求和标准,合理进行设计利用。

因此,系统地介绍了工业园区环评中的土地承载力要求,并针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分别从人口、资源、生态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关键词: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研究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可工业化规模的扩张,人们对于环境保护也更加重视,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手段维护工业园区的土地环境,是整体设计规划更加合理。

在工业园区内并非所有的土地都可以用来进行生产建设,且园区内运用的人口规模数量也有一定限度,这些现实因素都会影响园区的规划情况,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实际和国家建设标准的要求进行合理把控,协调经济与环境现状。

一、环评中的土地承载力要求概述环境评估是开展工程项目之前必须要经历的环节,能够更好地掌握工程规划或建设对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环评工作当中要履行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测的工作办法,确保评估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在环评当中,关于土地利用的实际规划于2005年12月正式提出,对于环境评估与规划建设有进一步规范作用。

由上示流程图可以看出,规划设计工作会受到环评结果的影响,只有满足环评标准的规划方案才能够通过许可,作为从业人员必须要结合实际开展现状调查,合理进行土地建设规划方案的制定,并对潜在的影响进行合理预测,对于一些超出环保要求的污染问题需要做出减耗减排的应对,确保实际规划能够兼顾环保性与经济性的需求[1]。

二、工业园区规划分析(一)土地人口承载人口承载的本意是指在工业园区当中实际容纳的人员数量并对这一数值做出的上限要求,但由于目前的工业化生产建设大多依靠机械和自动化,实际的员工人数均小于标准限值。

土地承载力评价

土地承载力评价

即按人均所 需的食物消 费量来预测 一定行政区 域内所能承 载的人口容 量。
影响土地生产潜力的因素
(1)土地资源的数量 (2)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 (3)投入水平 (4)生活水平 (5)时间尺度
研究方法简介
AFZ法
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研究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 载力的方法。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 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 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 植制度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 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在此基 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 元求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
第五节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概述土地人ຫໍສະໝຸດ 承载潜力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 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 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 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 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 口数量。
一定条件下,单位面积 土地的生产潜力与一定 生活水平下的人均消费 标准之比。
单位面积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 PSCL )的因素
PSCL=[P(e)×A]/N
P(e)为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 A为土地面积; N为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
工作程序
土地资源清查
土地资源物质生 产潜力计算
土地资源人口承 载力计算和分析
气候资源清 查、土壤资 源清查、作 物种植制度 清查、土地 利用现状清 查等;
即要计算在 一定物质和 技术水平下 的物质生产 能力;
投入水平与土地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1)计算方式 (2)计算标准 (3)按行政区进行人口承载潜力的计算和统计
人口承载潜力的区域分析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

土地资源学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ppt课件

土地资源学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ppt课件

保护措施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动力来源
人力、手工工具
人力、手工工具 或畜力牵引,改 良工具
包括收割在内的 完全机械化
劳动强度
高,包括未计成 本的家庭劳力
高,包括本分计 算成本的家庭劳 力
主要粮食作物热量与蛋白质的产量转换系数
作物 水稻(单季稻与双季稻) 玉米(春玉米与秋玉米) 小麦(春小麦与冬小麦) 大豆(春大豆与夏大豆)
高粱 谷子 甘薯 马铃薯
热量(J/kg) 14518 15146 14811 17238 15230 10962 5314 3222
蛋白质(g/kg) 73 85 99 363 77 97 18 23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第一节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概述
一、概念 二、影响因素 三、研究方法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各种营养物质的日均消耗量
类别
成年男子 轻体力劳动 (65kg) 中体力劳动
重体力劳动
成年女子 轻体力劳动 (55kg) 中体力劳动
重体力劳动

四川省广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四川省广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doi: 10.3969/j.issn.1007-1903.2023.04.007Vol. 18 No.04 December, 2023第 18 卷 第4期 2023 年 12 月/四川省广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张宇,罗勇,简季(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摘 要:以四川省广安市为例,从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4个方面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变化特征。

研究表明:从时间角度来看, 2010—2019年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体上分为2个水平,2010—2015年土地综合承载力处于低级承载力水平,而2016—2019年处于高级承载力水平,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承载力对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时间动态变化有较大贡献;从空间角度来看,与2014年相比,2019年华蓥市由中承载区转变为高承载区,生态环境承载力为主要影响因素,而广安区和前锋区则由高承载区转变为中承载区,主要由2019年广安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社会承载能力和经济承载力下降所致。

关键词:广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时空变化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in Guang'an City, Sichuan ProvinceZHANG Yu, LUO Yong, JIAN Ji(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Sichuan, China )Abstract: Taking Guang'an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was constructed from four aspects: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and 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in Guang'an c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trend, the 2010 -2019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evels with 2010 -2015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at the low level, and 2016-2019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at the high leve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hav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ynamic time change of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in Guang'an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2014, Huaying City changed from medium bearing area to high bear-ing area in 2019, with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aring capacity a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while Guang'an District and Qian-feng District changed from high bearing area to medium bearing area, mainly due to the declin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ar-ing capacity, social bearing capacity and economic bearing capacity of Guang'an City in 2019.Keywords: Guang'an City;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收稿日期:2023-05-15;修回日期:2023-07-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77144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1YFC3000401)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张宇(1999-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3S 技术与数字国土。

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综述

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综述

差量 对比 法
通过对比一定发展模式下区域 的资源占有量和社会经济发展 所需的资源量之间的差量,以 及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人们所 需求的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差 量,衡量区域的承载力
简便易行
没有体现对资源的间接消费 以及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消费, 同时,转化因子忽略了社会 经济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 响,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 综述
生态环境承载力
• 定义: • 一:确定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承受能力(即在不破坏生态
系统服务功能的前提下,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强度) • 二:对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最大保障能力 • 三:在维持自身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前提下,所支撑的人口、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规模 • ……
模型 多变的区域复合系统,结 束条件和动态预测,实现
合系统优化结果对区域承 评估结果与环境管理实践
载力进行评估和优化
的紧密结合
该方法所构建的闭合系统与区域复 合系统的开放性相违背,且模型存 在计算复杂和参变量难以科学率定 等问题,对系统长期发展情况的模
拟欠佳
优化目标的确定等因素受决策 者主观影响较大,且模型求解 复杂,难以在地方管理中实现
模糊评价法降低了评估过程中的主观影响,但模 型取大取小的运算法则容易遗失大量有效信息, 降低评估的准确性
考虑了承载力评估的层次性,但本质上无法摆脱 定性判断的主观性和随机性
保留了大部分的原始数据信息,消除了指标间的 相互影响,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模糊评价法的缺陷, 但计算过程烦琐,对样本数量要求较大,主观性 较强,可操作性不高

系统 动力 学模 型
从系统内部结构入手,通 过一阶微分方程组来反映 系统内各变量间的因果反 馈关系,建立系统动力学

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和评价方法综述——基于内容分析法

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和评价方法综述——基于内容分析法

1资源环境承载 力评价 方法
综合 分析 国内外承 载力 文献 ,资源环境 承载力 的主要 研 究范 式 以实证研究 为主 ,其 中大部分 文献是基 于调查 问 卷 、实地 调研 、文 献综述 、数据 统计 、实验 、GI S、模 拟 仿 真等 研究方 法 ,以某 一 国家或某 一 区域为研究 对象 ,结 合 具体 的评价 方法 ,对 其资 源环境 承载力进 行单 因素 或多 因素 的综合评价 。承 载力 的评价方法 多种多 样 ,例如 :生
中图分 类号 :F 0 6 2 . 1 ;F 0 6 2 . 2 文献标 识 码 :C 文章编 号 :1 6 7 2 — 6 9 9 5 ( 2 0 1 3 ) 0 8 一 o 0 6 5 — 0 4
“ 承载力”这一概 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 8 8 0 —1 8 8 5 年…。 承载 力 概 念 的 引人 为 可持 续 发 展 的规 划 提供 了一 个 集 物 理 、社 会 经济 、环境 系 统等 于一 体 的综合 框架 。国 内学 者2 0 世纪 9 0 年代 开始关注 资源承 载力 和环境 承载力 的相 关研 究 。2 1 世纪初 期 ,国 内的研 究视 角才 逐步转移 到对 于 资源环 境承载力 的综合研究 。此后 十多 年 ,受到 了大量 的 关 注 ,社 会各 界学者 开始对 人 口、生态 、土地 、水 资源 、
▲ 作 者简 介 : 李华妓 ( 1 9 8 6 一) , 女, 山东省烟 台市人, 中国地 质大学 ( 北京) 管理科 学与工 程专业博士研 究生 , 研 究方 向: 信息服 务、 系统 分
方 法 、信息熵 法 、基 于动态 的反 应法 ( d Yn a mi c — ba s e d a p p r O a c h)、灰色妥协规划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时间序 f ] t ( T i me S e r i e s ) 等 ,以及在 以上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进和综合 使用 ,如表 1 所示。 “ 生态足 迹法 ”是 国内外学者在研 究和 评价各地 区资 源环 境承载力 时最常用的评价 方法之一 ( 参 见图1 )。 “ 生

土地资源承载力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承载力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承载力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用于描述一个特定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土地所能承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压力的极限范围。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估通常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方式、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环境保护等。

土地质量是评估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土地质量包括土地肥力、土壤质地、地形地貌等因素,对于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较高的土地质量意味着土地能够承载更多的农作物种植、人口聚居和经济活动。

土地利用方式也直接影响土地资源承载力。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潜力,保护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相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可能导致土地退化、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降低土地资源承载力。

人口密度是影响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人口密度高意味着更多的人口需求土地用于食物生产、居住和经济活动。

如果人口密度超过了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就会导致土地过度开发、生态破坏和资源匮乏。

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影响土地资源承载力。

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于建设工业园区、商业中心和居住区,如果经济发展过快而没有有效控制,就会导致土地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

环境保护是维持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手段。

环境保护措施可以减少土地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功能,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总之,土地资源承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需要综合考虑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方式、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评估和控制土地资源承载力,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承载力名词解释

土地承载力名词解释

土地承载力名词解释土地承载力是指在一定自然条件和人为控制的前提下,土地能够承受和支持的生产、开发和利用强度的极限。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利用目的下,土地承载力会有所不同。

首先,土地承载力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自然条件包括土地类型、土壤质地、地貌、气候条件等。

不同土地类型的承载力会有差异,例如沙漠地区的土地承载力一般较低,而肥沃的农田土地承载力较高。

土壤质地也会影响土地的承载力,例如砂质土壤的承载力一般较低,粘土质土壤的承载力较高。

地貌的不同也会对土地的承载力产生影响,例如山地的土地承载力一般较低,平原地区的土地承载力较高。

气候条件对土地的承载力也有影响,例如湿热的气候会使土壤容易流失,进而降低土地的承载力。

其次,土地承载力还与人为控制有关。

人为控制包括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强度和管理措施等。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对土地的负荷能力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农田的耕种方式和农作物的品种选择可以影响土地的承载力,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保护措施可以提高土地的承载力。

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评估土地承载力,可以确定土地的最大可利用强度,从而避免土地过度利用和超载。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在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制定过程中,土地承载力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根据土地承载力评估结果,可以确定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式和强度,保障土地利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土地承载力是指土地能够承受和支持的生产、开发和利用强度的极限。

它与自然条件和人为控制密切相关,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评估土地承载力可以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保障土地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评价

土地利用评价
美国的威廉 ·福格特和威廉姆 ·A.阿兰在(1949):前者, “土地为 复杂的文明生活服务的能力”;后者,在维持一定生活水平并不引起土地退化 前提下 ,一个区域能永久供养的人口数量及人类活动水平 ,或土地退化前区域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 ,诸多学者认为 ,土地承载力是在不对土地 资源造成不可逆负面影响前提下 ,土地生产潜力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量的影响,推算出一定地区土地的生产潜力。
2、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测算方法
2)典型调查分析 是通过广泛的社会经济调查和自然综合考察,发现土地
高产稳产典型,以此作为参照系,来计算作物的生产潜力。
2、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测算方法 (3)机制法
即根据作物生产力形成的机理,考虑光、温、水、土等 生态因子及作物截光持征和光合途径的综合作用来估算作物 生产潜力。它一般根据作物将自然界和人工投入的能源转化 为化学潜能的层次,进行逐步“衰减”计算。
4。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① 查明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能力;
② 确定和预测区域性粮食安全;
③ 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指导农业生产和 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 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 学依据。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概况
Pa=Pf·T·W·S = PT·W·S = PW·S
均处于最适宜条件下高光合效能作用组成的群体所能产生的 生物量(干物质),即仅把光照作为惟一的考察因素,而假 设其他因素都不起任何限制作用。
(1)光温生产潜力, 是土地生产潜力的上限,需要在光合生 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温度衰减,即乘以温度订正系数,得到 光温生产潜力。 (2)光温水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 光温生产潜力进行 水分衰减,乘以水分订正系数,得到光温水生产潜力。 (3)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土地自然生产力

自然资源承载力问题探究综述

自然资源承载力问题探究综述

自然资源承载力问题探究综述资源承载力概念一提出,即在学术界掀起了研究热潮。

本文分别就资源承载力的概念、类型、分析评价以及基本理论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阐明主要的研究结论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各种文献进行评述,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为资源承载力理论在未来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一、关于资源承载力的概念资源即资产的来源,是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起点。

资源按其来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资源是自然资源中的重要资源。

随着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人类开始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石油危机”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认识。

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开始应运而生,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

但是关于资源承载力,迄今仍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定义,一般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一定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某资源持续供养人口数量的规模。

综合对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1)“数量”式。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定义,如在自然资源或环境对人类的承载力领域,Abemethy将承载力定义为在不造成物理、生态、文化和社会环境退化的情况下所支撑的人口数量;(2)“负荷”式。

如Catton将环境承载力定义为“在不导致系统退化和影响未来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某特定环境能够持续性地或永久性地支撑的最大负荷”,可采用人口数量与其总需求量的乘积来表示。

(3)“速率”式。

如Rees将人口承载力定义为在不轻易地影响相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情况下,特定的环境能够无限期地支持的最大资源利用速率和废物产生速率,即最大负荷。

(4)“能力”式如唐剑武等将环境承载力定义为“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

尽管资源承载力定义多种多样,但其内涵基本一致,其研究的共同出发点是从资源制约的角度进行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二、关于资源承载力的类型尽管资源系统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3个子系统,但目前有关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领域,其中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历史最长。

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现状

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现状

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现状刘梦【摘要】The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refers to the 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 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a region��s land. Based on a review of the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re⁃search, it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monotone research method, the incomprehensive content despite the hierarchicalre⁃gional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singleness of research object were summerized, pointing out that the method of constructing the index system is the major method to evaluat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land. The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prospection of the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were discussed, an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new trend is to combinethe“qualitative”with“quantitative”and to broaden the range of research was given.%土地综合承载力是一个区域土地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以及生态承载力的综合能力的反映。

种植土的承载力

种植土的承载力

种植土的承载力一、土壤承载力的概念土壤承载力是指土壤在受到外力作用下所能承受的压缩作用。

在农业生产中,土壤承载力常常是指土壤对植物根系的支撑能力。

土壤承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对于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发育不利的土壤承载力会导致作物生长异常、产量下降、土壤侵蚀等问题的发生。

土壤承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因素。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的承载力也有所不同,通常来说,粘土质土壤的承载力较大,而砂质土壤的承载力较小。

此外,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也会影响土壤的承载力,干旱时土壤会变硬,承载力增大,而多雨时土壤会变软,承载力减小。

因此,了解土壤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开展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壤承载力的影响因素1.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影响土壤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质地通常指土壤中颗粒的粒径分布情况。

砂质土壤因其颗粒较大,间隙较多,因此承载力较小;粘土质土壤因其颗粒较小,间隙较少,因此承载力较大。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土壤质地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土壤承载力达到最佳状态。

2.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

良好的土壤结构通常包括块状结构、粉状结构和团聚体结构等。

良好的土壤结构对土壤的承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增加土壤的稳定性、透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3. 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状况对土壤的承载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干燥的土壤会变得越发硬实,承载力增大;而多雨时土壤会变得越发松散,承载力减小。

合理地管理土壤水分,调整土壤的含水量,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的承载力。

4. 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承载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质地,减小土壤的密实度,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5. 其他因素除了以上几点外,土壤的酸碱度、盐碱度、微生物及土壤动物的活性等因素也会影响土壤的承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承载力文献综述目录一、国外研究综述 (2)二、国内研究综述 (4)(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5)(二)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 (8)三、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发展前景 (13)一、国外研究综述国外早期有关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是与生态学密不可分的,最早应用在畜牧业当中。

随着用地需求的增加和土地供给量的减少,有关承载力的研究越来越多,如雨后春笋般展开,它由原始的力学支撑力发展到了自然系统当中,土地资源承载力就应运而生。

早在1758年,经济学家奎士纳(法国)在《经济核算表》中就已经开始研究经济财富增长与土地生产能力间的关系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提到启示性的作用[1]。

1826年,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尔萨斯(英国)在《人口原理》中的表述,就己经能够看到关于人口承载力概念的影子。

在他看来,一旦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等不到控制,难以适应该地区粮食增长的速度的话,自适应机制就会发生作用,如战争、瘟疫等就会发生其反作用力,促使人口数量的减少[2]。

伴随着土地资源的日渐退化和人地矛盾的日渐突出,全球范围内开展起有关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1948年,William(美国)提出过土地向人们供给的粮食、住所的能力受到环境阻碍力对生物潜力限制的影响,也就是说土地向人类提供衣食住所的能力决定于土地的生产潜力,这是土地承载力最早的定义[3]。

1949年,Allan(美国)重新给土地资源承载力赋予了新的含义:一个区域在未来若干时间段内,土地质量没有退化的情况下,可以永久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的数量[4]。

七十年代以前的关于土地承载力定义,基本上都是对生态学中给出的承载力定义的扩展与延伸,在学者们对土地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的研究中,威廉·阿伦和威廉·福格特提出的计算方法是比较经典,影响较为广泛的。

1948年出版的《生存之路》一书中,威廉·福格特提出了计算土地承载力的公式,即C=B:E,C表示土地的负载能力,就是可以被土地养活的人口数量,B表示可以在土地产出的食物量,E表示区域环境阻力,就是环境因素对生产能力的限制程度[5],该公式可以表述为土地所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就等于该地区土地的食物产量和环境限制力的比值,该公式与现行使用的标准公式形式一样。

威廉·阿伦(英国)又给出了以粮食为参照物的计算土地承载力的方法,该计算方法要找出某个地区里由传统农业生产出的粮食可以养活多少规模的人口,也就是要找出地区承载人口的上限[6]。

这种承载力计算方法是依据了的土地承载力的定义:一个区域在未来若干时间段内,土地质量没有退化的情况下,可以永久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的数量,它可表示为每平方公里内所负载的人口数量,这个数量就是该地区所有的土地可以最多供养的人口数目。

此方法考虑到了耕地面积、耕作要素等,但是遗憾的是没有把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反作用因素考虑进来。

因此,这种方法只是某一段时期区域可以供养人口量粗略的估计。

七十年代以后,在人口急剧增长和用地需求迅速扩张的双重压力下,粮食、人口、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协调人地关系的承载力研究再度兴起,并且从单一土地领域扩展到整个资源领域,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1973年,一种新的计算方法被提出,这就是资源综合平衡法,它是从土地资源情况、水资源情况以及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对人口发展的限制作用出发,综合运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法,求得了不同生活水平下的澳大利亚所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并对该国土地承载能力下了较为精确的结论[7]。

此方法在后续研究中被大量应用。

197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也开始了有关土地支撑人口潜在能力的研究,该研究主要用以发展中国家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为研究对象。

他们首创农业生态区域法,并把此方法结合到土地利用方式,得出了不同地理环境、耕种习惯下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以及和此对应的人口数量[8]1979年,在“未来人口的土地资源”会议上,FAO又给出了土地资源分析法这种新的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

该算法依附于土壤评价,根据资源状况、环境条件、生态状况等各自特点,划分出若干种农业生态区,然后给定每一种农业生态区低、中、高三种不同的生产水平,并算出不同作物各自的产量,然后把它们都转化为蛋白质量和热量;最后,依据每人每年要消耗的蛋白质量和热量,就能够得出该地区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9]由此法可以看出,不同的投入水平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即便是同一区域,其所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也是有差别的。

这种研究方法在我国受到了广泛欢迎。

进入80年代,斯莱瑟教授(英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助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模型——ECCO模型,该模型运用了综合资源计量技术,并且在非洲得到了试验运行[10]此模型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方法的支撑下,充分考虑资源、人口、环境、发展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模拟出不同发展模式下,人口数量增减与承载能力大小之间存在的动态变化关系。

ECCO模型的建立是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的一次突破,它让土地承载力的研究由静态转为动态,而且能够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这为地区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借鉴[11]。

经过近几十年的长足发展,承载力的研究已涉及到了众多资源领域,如土地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森林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旅游承载力、地质承载力等。

二、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对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较之国外起步稍晚。

在我国任美锷先生最早进行承载力研究重要性的学者[12]。

对土地资源承载力方面的研究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宋健的《从食品资源看我国现代化所能养育的最高人口数》、田雪原的《经济发展和现代理想人口》都提出了我国土地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量[13][14],石玉林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几个战略问题》从保证人口低消耗型的基本需求和保护生态环境不致进一步恶化的角度,计算出理论上我国土地资源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最大值[15]。

80年代后期,我国土地承载力问题的研究全面展开,有两件有影响力的事件,第一个是全国在此期间召开了两次关于土地承载力的学术会议:1986年9月25—27同受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工作会议,讨论该研究项目的组织方案、技术方案及计划安排等事项;以及1989年12月6日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科学院资原研究委员会联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土地承载力学术讨论会”,大会以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一人口三者之间的矛盾为主线,研究和探讨土地资源能否实现同步增产来满足未来人口的消费需求。

主题包括3个方面:①我国土地资源(包括有关的水、气、生物资源等)承载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②我国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预测及缓解人口剧增与资源相对紧缺之间矛盾的对策;③深入开展这项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第二个是1986年由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委员会主持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它是我国迄今为止进行得最为全面的土地承载力方面的研究。

我国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一是很多学者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内涵进行了探讨,二是对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的探讨,包括指标体系、预测模型等问题,三是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途径的研究。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内涵关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基本内涵,学者在研究中对这一概念理解侧重点有所不同。

较早给出土地资源承载力定义且具有代表性的是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课题组。

他们认为土地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所承载的人口限度(1988)。

这个定义中所包含的承载力的要素是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和人口生活水平。

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进一步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约束条件。

如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上,以土地利用不引起土地退化为前提,土地的生产能力及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18],这个表述中强调了以土地不退化为前提。

封志明、曾维华等学者又加入了前提条件“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条件”[19][20]。

上述研究是在静态的情况下探讨土地承载力的概念。

也有不少学者从时间、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等动态角度去研究其内涵。

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1]。

很明显,这个定义中不仅有包括了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和人口生活水平等要素,更进一步的是强调了不同时间尺度和持续供养这样的动态观点,以及从技术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的综合角度去考察土地承载力,这样就使得研究更加全面和贴近实际。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原华荣先生的观点:一定技术水平、投入强度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引起土地退化,或不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逆负面影响,或不使环境遭到严重退化时,能持续稳定支持的,具有一定消费水平的最大人口数量,或具有一定强度的人类活动规模。

这一表述不仅涵盖了申元村先生的“土地不退化”,同时又指出了“持续稳定支持”的条件。

同样从动态角度去考察的还有:在不同时期,一个地区维持该区居民生活水平下,在当时的土地生产能力与投入之下,最合理利用该区土地资源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22]。

此外,吴月良学者(1991)在前述的要素中又加入了人口数量及发展速度、自然环境和政策这几个影响因素,并且认为这是一个总体概念。

朱国宏学者[23]也提出土地承载力是一个历史概念,对应于不同的生产力有着不同的人口承载力,它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土地承载力相关概念土地承载力被认为是在保证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而伴随着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学者们相继提出了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概念,探讨了生态、社会、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纵观承载力的概念,其内涵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承载力承载力也称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起源于生态学(不同学者观点不同),最早应用于对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的研究[24]。

承载力概念的演化与发展是对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反应与适应变化的结果。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的承载力理论。

承载力理论在实践中的最早应用是在畜牧业,但随着土地退化,环境污染和人口膨胀等现象的出现,地理学者开始运用承载力来研究地理学问题,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

自1812年Mahhus就人口与粮食问题提出假说以后,承载力的相关研究就相继在经济学、人口学等领域展开。

马尔萨斯的理论用逻辑斯缔方程的形式表示出来,用容纳能力指标反映环境约束对人口增长的限制作用其实就是今天研究承载力的起源[25]。

2生态承载力关于生态承载力的一个较早的概念是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及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在其出版的《保护地球》一书中提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