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散文风格

合集下载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正如他说讲那样:“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

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

”陕西作家,从柳青起,大多寻求一股味道。

可简单概括为:厚实,写实。

这种审美趣味决定了他们难以浪漫,并缺乏想象。

这是一种特征,但同时,也是一种遗憾。

柳青作《创业史》,在长安县一代蹲点十三年。

据说创业史的发生地就在我们学校旁的某一个村庄。

而书中梁生宝的原型,也可循迹。

想来这位前辈在写《创业史》时,也确实怀着一种崇高,一种理想。

不过,时代的翻云覆雨将他局限。

创业史的最后一卷出版于1978年,而这个时候,发生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么一来,柳青的地位,《创业史》的地位就变得尴尬起来。

不是前边还信誓旦旦有理有据的说只有走合作化道路才能发家致富么?怎么这会书还没写完,形势就沧海桑田了?这不是柳青的问题,但他也突破不了这个问题。

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

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

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贾平凹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希望大家喜欢!《带灯》是贾平凹现实主义小说的又一力作,集中表现乡土情怀。

《带灯》,贾平凹乡土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乡镇女干部――“带灯”的视角与生活经历,为观众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农民对此的抵制与改变。

“带灯”,指萤火虫在黑暗中发出亮闪闪的光,以显示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和巨大影响。

贾平凹在此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以精准锐利的眼神直击农村现状,以敏锐准确的观察力映射农村社会管理的真实性,突出反映乡土中国向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历史剧变。

一、独特的女性角度贾平凹的乡土作品《带灯》采取文学史上极少应用的从女性视角出发的写作方法,以女性角色――“带灯”作为主人公,从其视角出发,深入细致地观察她的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带灯”这个人物集中体现了贾平凹的思想和思考。

带灯,秦岭樱镇镇综合治理办主任,工作兢兢业业,身体力行,不仅为患肺病的农民讨取赔偿,而且为失业人员积极联系工作;不仅为农民解决鸡毛蒜皮的繁琐小事,而且很懂得工作充分利用每个人的力量,不仅会利用曹老八的权威管理公会,而且懂得元黑眼与镇长的利益关系借抽水机;不仅机智地解决了组长的上访问题,而且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社会的矛盾现状。

但是,这终究不是女人的社会,她对安静生活的向往,她对自然的喜爱,她的小女生的情怀都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她的性格与整个官场背道而驰,她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她的性格是中庸的,她的思想是现代的,但这正是整个社会所鞭挞的。

贾平凹深入地挖掘人心,深入了解乡村生活,以女性的全新角度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

二、真实的农村现状在《带灯》整部作品中,贾平凹对当下乡土中国农村进行了真实而深刻的反映。

我们可以看到,《带灯》中,贾平凹对当代农民与基层干部的把握是极为精准的。

贾平凹散文有哪些特点

贾平凹散文有哪些特点

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

他的笔法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

是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

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

他共分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

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

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

”这段中的“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

善于运用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便是他的一篇散文佳作。

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是贾平凹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带有古典神韵的画面。

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的城市,是一个“清静”的地方。

与自然的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的影响。

他们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他们喝的是粗茶,吃的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

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是静虚村人最高的人生哲学,他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的山民都是真正的“智者”。

他们的脉搏和着的心律而跳动,自然,赋予了他们一切,也昭示了一切。

在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见出人的心灵的投射。

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范文

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范文

摘要:贾平凹的散文取材广泛,语言简朴、幽默,小说化的写法和特色鲜明的区
域文化更让他的散文独树一帜。

本文就结合其散文,从取材、手法、语言、地域特色等方面入手,来谈谈其散文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艺术特色
贾平凹的散文被学者和评论家排在了优秀之列,并且有多篇被选进中学课本。

本文就结合其散文,从取材、手法、语言、地域特色等方面入手,来谈谈其散文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

一、取材自由广泛
贾平凹的散文取材自由广泛。

他的散文似乎不拘一格,丑汉、退伍军人、屠夫、石头、树木等统统走进了贾平凹的散文。

从反映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大致可以分四类:
一是人物篇。

一般以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我的老师》塑造了一个纯真、正义、极富爱心的儿童孙涵泊形象,《米脂婆姨记》则描写了一个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农村少女形象。

二是世相篇。

这类散文常常评说人生,针砭时弊,如《病人》借一个病人的口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玩牌》则将麻将桌上的众生相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是游记篇。

《游寺耳记》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野菊花开花落,云雾忽聚忽散”
的山间图画。

《入川小记》描绘了四川的山光水色、物产人情,让读者想身临其境去领略一番。

四是风情篇。

通过描摹地方风俗,记述地方风物,把个人的主观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与大自然构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如《五味巷》通过巷中景、巷中事、巷中人、巷中风俗,展现了古风很浓的长安小巷,这里的人们重人情、讲信用,知足乐观。

《静虚村记》则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画卷,“静虚村”是一个偏
离市区的地方,显得既原始又古朴,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1、小说的特点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2、散文的特点(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

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

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车走。

由“大丑”而变成“大美”。

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

那种“丑”,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不是真“丑”,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

作家由形象出发,阐发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作家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意脉贯串着童心,写法是小说式的。

这篇散文,显然受了许地山的《落花生》的影响。

《月迹》写孩子们观赏“月亮”,寻找“月亮”,谈论“月亮”的事情,表现了孩子们爱美、求美的童心。

“月亮”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文章展示生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这篇散文,也是儿童散文,小说化的叙事描写,充满童心,单纯中寓丰满,实中求虚,扬溢着雅淡的诗美。

由上可见,贾平凹的散文,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组成渗透着感情的疏淡的意象群,从而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贾平凹曾经很欣赏唐朝刘禹锡写的《小石潭记》这篇散文,他认为刘禹锡在文中没有提到“水”字,但通过鱼的各种形态的精妙的描写,凸现了水的清、静、多、柔。

贾平凹散文阅读

贾平凹散文阅读

贾平凹散文阅读作者:张婷婷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08年第42期【引言】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省丹凤县人。

他的散文以率直、坦诚、不故作高论、不拿架子的风格而打动人心。

他的散文内容极为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著有《月迹》《商州散记》等散文集。

除游记外,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他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所在,极富情致和个性。

他的代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

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了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

贾平凹的艺术感觉细致灵敏,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却又经常忽视的景象,而且能引人入胜。

【一号美文厅】一棵小桃树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

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

我们都认真起来,全含了桃核爬上床去。

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肯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蓄着我的梦。

秋天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冬天,孩子自有孩子的快活,我竟将它忘却了。

一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因为它长的太不是地方,谁也不再理会,惹人费神的倒是那些盆景儿。

爷爷是喜欢服侍花的,在我们的屋里、院里、门道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

春天花事一盛,远近的人都来赞赏,爷爷便每天一早喊我们从屋里一盆一盆端出来,一晚又一盆一盆端进去;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

它却默默地长上来了。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

但我却十分地高兴: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

贾平凹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有什么特点?答:从整体而言,贾平凹的作品: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平淡中道真理、见真情。

[小说方面]一、朴素中见真情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

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

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

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矫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火花。

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不显现出真情美。

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对故土的眷恋;“商州”这一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熟悉的行政区域,对于贾平凹来说已融进了他的精神生命里。

“商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流水脉向、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的、独特的神秘天地。

在这个天地里,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之深,情之切。

家乡原本是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作者却说“异常美丽”,用尽美好的语言,极写家乡的富有,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真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味道。

“商州曾经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法门……十几年里,商州确是耗去了我的青春和健康的身体,商州也成全着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

此时的商州,对于贾平凹来说,已不再是行政区域的商州,它是一个载体,承载著作家的全部情感。

如此看到,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已融到血液之中了。

其次,作家的真情表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中;读过贾平凹《祭父》《酒》《我不是个好儿子》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文章是作家用心和泪水凝聚而成的肺腑真言。

在作家群中,贾平凹对父亲的孝敬是出名的。

现在,父亲去世了,他说“人生的短促和悲苦,大义上我全明白,面对着父亲我却无法超脱”。

忍受巨大的悲痛,作家终于完成了《祭父》这篇充满至爱真情的纪念文字。

贾平凹有着怎样的创作特点?风格是怎样的

贾平凹有着怎样的创作特点?风格是怎样的

贾平凹有着怎样的创作特点?风格是怎样的本文导读:首先,贾平凹长篇小说在叙述态度和审美理想上主要体现为对自然的追求。

这一特点,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对小说叙述者或叙事人的隐藏,故事情节的淡化以至生活对故事的置换,和具体叙述时力图做到自然呈现、不用人力等。

贾平凹长篇小说叙事的这一特点,缘于贾平凹深受中国道家哲学和美学思想,古代说话艺术和明清时期的世情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的“新写实”小说创作潮流等的影响。

贾平凹在小说叙述上对自然的追求,自有它的文学价值和意义,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缺点和问题。

其次,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可称作意象小说或意象主义小说,但对意象的营造也只是其叙事特色的一个重要侧面。

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创造了大量的自然意象,人、事意象和社会、文化和民俗意象。

其意象创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一部作品中的意象往往有主次之分,主要意象多含隐喻、象征之义;二是从前到后来看,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意象营造从局部走向了整体;三是意象营造往往走向了象征,成为象征性意象。

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进行意象营造,有他的创新之处和一定的原因,也给艺术上带来了一些问题。

再次,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神秘现象,具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

这一特点的形成,与贾平凹自身的生长环境和生活经历有关,也与贾平凹对中外文学优秀传统如我国志怪小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的学习和借鉴有关。

当然,这也是贾平凹小说创作比较自觉的艺术追求的结果。

贾平凹长篇小说中的神秘色彩或神秘主义倾向,确实给作品带来了比较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相应地也带来了一定的缺陷和问题。

最后,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大部分都属于“进入型”小说,由此而体现了它在情节结构上的显著特色。

从空间上说,“进入型”小说情节结构上的进入—离去,总是联系着两块在传统上是对立的空间地域:城和乡。

贾平凹在作品中对城乡二元世界和两种文化进行了强烈的比照,并给予了持久的深刻的思考。

从时间上说,“进入型”小说中所谓的进入者的一进一离,不仅联系了城乡两个空间区域,而且沟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间状态。

贾平凹的散文丑石赏析

贾平凹的散文丑石赏析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原籍陕西丹凤,中国现代著名小说
家。
贾平凹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历任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 长安 》杂志编辑,西安市文联创研室主任、文联主席等,现供职于西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丑石》较好地体现了贾平凹的散文风格,率直、坦诚、语言平实,全然没有雕琢的痕迹,带有一种乡村的自然风味。欲擒故纵手法的娴熟运用,极大增强了这篇散文的艺术感染力。
【赏析二】
中国的文学家似乎对石头情有独钟,《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化自一块集日月精华于一身的仙石。曹雪芹的不朽之作《红楼梦
》又名《石头记》,他笔下的石头其实是一块通灵宝玉。而贾平凹的《丑石》中所写的却的的确确是一块石头,一块真正的“丑石”。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代表作有《秦腔》、《高兴》、《心迹》、《爱的踪迹》等,曾获多次文学大奖。
主题思想
这篇借物说理的散文,借助了一个公认为平凡的对象——一块顽石,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所谓的一般性可能也有例外。作者通过强烈的对比,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的无知,并不能掩盖和抹杀那“默默忍受”多年,而“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著有长篇小说《 高老庄 》《 废都 》《 怀念狼 》《 贾平凹文集 》(14卷)、中短篇集《 制造声音 》、纪实文学《 我是农民 》等。其中,《 废都 》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浮躁 》获1987年第八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满月儿 》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腊月·正月 》获1984年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爱的踪迹 》获1989年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贾平凹散文集》简介

《贾平凹散文集》简介

《贾平凹散文集》简介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闻名。

他的散文作品多以家国情怀和人生哲思为主题,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介绍贾平凹的散文集,为读者带来对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的全面了解。

一、《我的围棋时代》《我的围棋时代》是贾平凹的散文集之一,通过回忆和反思,讲述了他年少时对围棋的执着追求。

散文描写了他坚持不懈地学习围棋的过程,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了围棋在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这本散文集充满了作者对思想、理性和智慧的探索,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围棋在历史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二、《马伯庸》《马伯庸》是贾平凹的另一部散文集,以个人专访和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法,深入探讨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变革和个体命运的起伏。

散文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独到见解,既有对社会问题的拷问,也有对普通人生活的温情描绘。

贾平凹通过对马伯庸这个普通劳动者的访谈与观察,诠释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复杂性和生活的多样性。

三、《散文杂感》《散文杂感》是一本汇集了贾平凹早期散文作品的集子,其中记录了他对人生、自然、现实生活以及文化传统的反思和感悟。

这本散文集以小品散文的形式展现,内容丰富多样,从个人生活琐事到社会现象乃至哲思等各个层面都有所涉猎。

每一篇散文都独立而完整地展示了作者对当下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读者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深刻洞察力。

四、《散文集》《散文集》是贾平凹的代表作,此书集结了他多年创作的精华之作。

散文集以抒情散文为主,表达了作者对家国、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贾平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将读者带入他内心深处所思所想的世界,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情感共鸣,对自我与社会有了新的认识。

总之,贾平凹的散文集以其独特的思辨性、抒情性和现实主义视角,为读者提供了多样的文化体验和思考的空间。

通过阅读这些散文作品,读者可以了解贾平凹的创作理念和思想内涵,同时也为他的作品世界所吸引。

随着散文创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贾平凹散文集》无疑成为了当代文学领域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贾平凹的散文赏析

贾平凹的散文赏析

贾平凹的散文赏析贾平凹是我国今世文坛寥寥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今世中国最具反叛性、最富创建精神和宽泛影响的拥有世界意义的作家。

相关贾平凹的散文赏析,欢迎大家一同来借鉴一下!《冬景》赏析这是小说家写的一篇构造创新的散文佳作。

《冬景》,变了一般的构造方法,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构造,把在不一样场合、不一样距离、不一样方向、不一样角度分别摄入的一个个特定的瞬时,改运按必定规律从头联接起来,“言在耳目以内,情寄八方之表”, ( 钟嵘的《诗品 )), 整体上作者描绘了郊野闲冬图、乡村喜雪图、雪中对话图三幅冬景图,生动显现了北方山村于茫茫白雪中的情致。

这几乎就是一首空灵美好的诗!贾平凹的很多散文都充满着这类空灵通脱的意味,让人读过以后,频频品尝,恋恋不舍。

贾平凹的散文总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气味,平实而又生动,耐人咀嚼。

忧如那人,那树,那山,那水,就在眼前。

散文显现出精巧叙事和真实状物的技术。

贾平凹很擅长多角度地抓取光景,擅长捕获细节,擅长用很老道的语言朴素生动地再现生活。

作者把在乡村冬景中捕获到的一些新鲜生动的细节,用沉着沉着平庸的语调叙述出来,如同写意画,费墨不多,却洁净利落的勾画出光景的神态,没有多少衬着,但是那种天寒地冻的感觉却渗透骨髓。

如妻子婆和孩子的对话、两个陌生人的对话,朴素无华而又充满生活的情味与诗意,委宛曲尽,余味无量,让读者在那银装素裹的世界里感觉到了春季的气味,几乎就是一首空灵美好的冬之歌!文章两个陌生人雪地赏景的对话,委宛曲尽,余味无量。

结尾“两个陌生人 ,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赏析冬景里的奇景。

”堪称画龙点睛,奇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冬季的独到感觉。

冬季威严而又静穆,它不是生命的衰败或停止,而是在存储力量,孕育重生。

心灵的热爱,思虑的力量,感悟的魅力使得人在这样的冬景中成为奇景。

作者眼中的冬景琳琅满目,让人热爱。

贾平凹真不愧为语言大师 , 其散文语言最明显的特色是朴素自然。

有名作家徐迟曾说:“散文作家不单要掌握华美的文采,并且要擅长控制它,不单要掌握朴素的文章,还要擅长弘扬它。

关于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关于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贾平凹散文语言的审美特征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

贾平凹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不同文体经他的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以一人“兼具数美”,实为当代文学创作界的奇才。

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在评谈平凹散文作品时曾说:散文“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和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好的散文一定是心灵的奇迹和语言的意外收获”[1],贾平凹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腐之气,整体上还给人开阔的想象。

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

……我非常喜欢贾平凹散文里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基础部分。

……众多物质性元素(坚实的细节和经验),支撑起了他散文精神流动的河床和气势。

好的散文是悟出来的……”,贾平凹的散文,“有小说家的实(物质性),又有思想家的悟(精神性)”,他就成了一个善于悟的“好的散文家”[2]了。

(一)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贾平凹散文选集》无论在意境、结构,还是语言艺术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1、以真挚的感情拥抱生活在《贾平凹散文选集》里,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

他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和意趣,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使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东西。

”①2、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贾平凹没有费尽心思地去琢磨文章的结构,大都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架构的,但又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形式多样,各有各的特色。

贾平凹《心迹》读书笔记

贾平凹《心迹》读书笔记

贾平凹《心迹》读书笔记《心迹》是贾平凹的一部散文集,通过深入挖掘作者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其文学创作与人生哲学的交融。

这篇读书笔记将从文本主题、语言风格、情感表达和思想感悟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文本主题:文学创作与人生哲学《心迹》的文本主题主要围绕文学创作与人生哲学展开。

贾平凹在书中不仅分享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心得,还通过对于人生经历的反思,展现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

这种人生哲学以自然、人文和历史为基础,通过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文历史的感悟,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真谛的探索。

贾平凹在书中对于文学创作的心得十分宝贵。

他分享了自己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如何通过观察生活、体验自然和深入思考来寻找创作的灵感。

同时,他也强调了文学创作中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打磨,认为只有通过精准的语言表达,才能让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在人生哲学方面,贾平凹通过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文历史的感悟,展现了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人生如同自然景物一般,既有美丽的一面,也有沧桑的一面。

只有通过深入体验和思考,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

同时,他也强调了人文历史对于人生的启示和影响,认为只有了解历史和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生。

二、语言风格: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贾平凹在《心迹》中运用了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使得作品更加贴近生活、真实可信。

他用平实的话语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文历史,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心迹》的语言也具有意境深远的特点,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生动场景和画面,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文学创作与人生哲学的深刻内涵。

此外,贾平凹在语言运用上也十分考究,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他运用比喻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在表达思想观点时,他运用拟人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情感表达:深沉内敛,感人至深在《心迹》中,贾平凹的情感表达深沉内敛,感人至深。

贾平凹散文的特点

贾平凹散文的特点

贾平凹散文得特点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

她得笔法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

《商州又录》就是贾平凹关于商州得系列散文中得一部。

这就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得写景散文.她共分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得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就是由11幅写意得素描画组成得画卷。

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得,就是冬天得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得瘦;像就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得女子,沦落或许就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得面目。

石头裸裸得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

”这段中得“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得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

贾平凹善于运用拟人、通感得方式传递感觉,如“路就是顽皮得,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她得脚印”。

她常用轻淡得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得又经常忽视得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得散文,浓得如酒般醇厚绵长,淡得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得氛围中,贾平凹道出她对生命、历史、宇宙得深深思索,使她得散文具有一种深邃得哲思。

《静虚村记》便就是她得一篇散文佳作.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得与谐就是贾平凹这篇散文得一大特色。

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得自然化”与“自然得人化”得带有古典神韵得画面。

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得城市,就是一个“清静”得地方。

与自然得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得影响。

她们就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她们喝得就是粗茶,吃得就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

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就是静虚村人最高得人生哲学,她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得山民都就是真正得“智者".她们得脉搏与着山山水水得心律而跳动,自然,赋予了她们一切,也昭示了一切.在《静虚村记》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见出人得心灵得投射。

贾平凹《一棵小桃树》的个性与散文创作

贾平凹《一棵小桃树》的个性与散文创作

贾平凹《一棵小桃树》的个性与散文创作贾平凹《一棵小桃树》的个性与散文创作从贾平凹《一棵小桃树》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平凹的个性及其散文创作特点。

在所有文体形式中,散文更能真切地展示作者内心的隐秘世界,更能适宜作者自由地言说自我。

教材选取的贾平凹《一棵小桃树》一文课后阅读提示中写道:“在作者看来,小桃树是他从儿时便怀有的、对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

”可见,在阅读学习这篇散文时,我们应从作者的个性角度人手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的旨意。

文章伊始,“小桃树”就化身为作者抒性灵、发哲理的替物,具有“人格化”的色彩。

它“在风雨里哆嗦”“长得很委屈”“瘦瘦儿的,黄黄儿的”“大家都笑话它”。

就连见多识广的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乩息的,“我”却不相信,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

小桃树成了“我”的梦种。

联系作家的成长经历,像小桃树一样生长在不被人发现的“角落”,“样子极猥琐”,正好对应了作家在乡村期间“自我”成长的童年、少年经历。

贾平凹从小就有一种自卑心理,觉得自己的个头、形象和口才等不如人。

他在《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一文中说道:“我出生在一个22口人的大家庭里,自幼便没有得到什么宠爱。

长大体质差,在家里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孤独了,欢喜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

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视,愈要躲人,恶性循环,如此而已。

”接着文章写到,随着“小桃树”慢慢长大,“我”也“到城里上学去了”,面对眼前“好景儿这般多”的都市,“我”一心想着“学习呀,奋斗呀”,那株曾在我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小桃树”,也渐渐地被“我”淡忘了。

然而“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

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作者从初到城市的“血气方刚”慢慢变为“垂垂暮老”呢?19岁的贾平凹怀着梦想来到了城市,被推荐上大学的贾平凹是一个乡村的幸运儿,成为乡村社会为数不多的可以名正言顺、光彩地逃离乡村的人,贾平凹是怀着渴望与迫不及待的心情将自己抛进城市社会的。

贾平凹先生小说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小说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小说的特点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2、散文的特点(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

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

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车走。

由“大丑”而变成“大美”。

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

那种“丑”,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不是真“丑”,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贾平凹曾经很欣赏唐朝刘禹锡写的《小石潭记》这篇散文,他认为,写散文,文字不要太满,要适当虚写,留下空间,象绘画一样,留下空白,这是不画之画,要计白当黑,运用到散文写作上,就是着眼于不写之写,靠雅淡写来,暗示不写的意味。

《风雨》便是具有这一特色的散文。

这篇散文,通篇不见“风雨”二字,却对风雨中的各种景物作了精细的描写,逼真而生动。

乍一看来,它欠缺感情,也没有哲理,纯粹是对景物的描绘,但实际上它是以动写静,写出了一种心游自然的虚静情绪。

《静》这篇散文,单纯朴素,写作家与妻子在湖中游玩,写景也是精细的,单纯中寓着丰富的虚静之情,这是老庄的情趣,使散文显现着温淳含蓄的美。

但是,我们也同时感到,这种散文,含蓄的都是玄而虚的情绪,是平和稳定的心境,不容易引起情感的激动。

贾平凹散文创作艺术特色散论

贾平凹散文创作艺术特色散论
作家评论 ? 璺 ! 量 璺: …







贾平 凹散文创作 艺术特色散论
肖 凌
进入新 时期 以来 ,中国散文创作 迎来 了又 一个春天 ,贾 平 凹就是其 中的一个佼佼 者 。从 1 9 7 0 年至今 ,贾平 凹出版 并 发表 了近百 万字 的散 文作品 ,其 中他 在取材 、意境营造 的审 美 、人生感 悟的体验和 幽默 的修 辞学等方面都 形成 了 自己独 特 的风格和 个性 。以下,我将从几个 方面对此进 行简单 的梳 理 、 归纳 和 总 结 。
禅学上的意境论
清代 美 学家 樊 志厚 曾言: “ 文 章 ,或 以意胜 ,或 以境 胜 ,上者 ,意与境浑 。”意思是文章 中的上品是意和 境的统 贾平 凹的散文把丰沛 的 “ 诗意 ”与营构的 “ 诗 境”交融 在 一起 ,他 的散 文意境成为 审美范畴 中的佳作 ,其 中那 些淡 淡 的忧郁 ,带 着轻 柔 之美 、清 纯之 美 、空 灵之 美 、恬 淡之 美 、宁静 之美 ,以至 于让 人欲 说还 休 ,其 实这 种美 一 直都 在 。很显然 ,既非悲哀与无 望的忧郁 ,一直作为生命体 验和 弥漫生命 中的氛围与调子恰 如其分地交融 于文章之 中。他喜 欢 佛教 ,自然而 然意境就带有 了佛教 的味道 ,因而 随心于与 自然交相呼应 中的飘渺神韵 ,随之而来 的奇幻境界 。其 中玄 妙 的黄甫峪 水 (《 黄甫峪 》),幽冷 的冰 风洞 (《 冰风 洞体 验 》 ),古 朴的商州荒寺 (《 干雨松 》),荒凉 的戈壁 梦城 (《 梦城》 )等,描绘 出超脱现 实 ,意境 中的禅味 。另外, 贾 平凹从佛教体 悟出发 ,把 自己的体察和感 悟融于社会 自然 的精深妙微 ,由此用佛理来 阐发 。把这些观 照静默 、冥想沉 思的思考方式彻 底融入到艺术 构思当 中。他 的作 品更 突出 了 单 纯质朴 , 自然 真切 ;不经而 为之 的意境 ,含蓄而率 真,表 现 手法 上 更 回归到 传统 中 。 “ 明月 照在 山 巅 ,山巅 去 愚顽 而 生灵气 ,明月 照在山沟 ,山沟 空 白而包含 了 内容 。这 个时 候 ,我便又想起 了我的创作 ,悟 出 了许许 多多不可 言传 的意 会 ”,我们可 以读出其 中作者 心态的诗意 自然、空灵淡 泊; 而 情怀则是 旷达 超逸 。虚静 的审美态度 已经让他融入 到作品 中并在 其 中反观体验 人生和感悟 生存 。从大 处看 ,其 中贾平 凹在 《 废 都》 、 《 带灯 》 、 《 商州初 录 》等 作 品 ,文化 上 不仅 有汉唐风韵 的接受传播 ,而 且还有传 统思维方式 问询。 《 商州初录 》中的作品 ,消解 了时空 ,人物 回归于古朴 自然 的原始环境 中。有研究者把9 O 年代散文创 作的突破者 归功于 他 时说 : “ 贾平 凹俨 然是 年轻 的智慧老人 ’,玄谈神 悟中 含有几分苍凉 ”。 其实 ,诸如 《 月迹》 、 《 夜籁》 、 《 落 叶》 、 《 冬景》 等散 文 ,单从文 章题 目就足够 想象 ,文章所 带来的张力 和想 象的空间 ,就是 美感中 的诗 意。 《 夜籁 》中写道 : “ 夜里, 船 到 了山湾 间 ,月 显得 很 小 ,两岸黝 黝 的 山影憧 憧沉 在 水 里 ,使 人觉得 山在 水上有顶 ,水 下有根 ,但河 里却铺 了银 , 平 静的似乎不流 ……” “ 远处 ,偶尔有一声狗 叫 ,声音在 窄 窄的石 头巷里 ,或在 高高 的对面 崖上 ,撞 出了 回音 ,嗡 嗡传 韵 。”文章更 多的氛围是空灵 与幽静在弥漫着 。在其 中,虽 然没有 写人 ,但在文 中你可 以感 觉到 ,给人一 种身临其境 的 感觉 。这种把题 目与文章浑然一体 的处理方式 ,让文章锦上 添花 ,成为文章完 美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 。其实 对于我们无 论 怎么看 待这些作 品,只有静心潜 心坐下来 ,我 们才能真 正体 会 到,文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 中蕴含着超然 脱俗 ,这 是他 所追求 的,也是他所 向往 的。 具 有一个 阅尽沧 桑心态 的贾 平凹 ,自然可 以得心应手 、 自然平 静地描绘 百态 人生 ,作 品追 求和缓 的节 奏 ,结构 用巧 妙 的情 节充实 ,感情 色彩的词语基 本废弃 了。这样贾平 凹作 品中的人物 、事件 冷而不艳 ,纯 而不妖 ,而 空灵宁静 的氛围 直在 弥漫 。如何把 握氛围和意境 ,贾平 凹有 他独特 的表达

贾平凹散文艺术成就

贾平凹散文艺术成就

贾平凹散文艺术成就 导语:在当代中国作家中贾平凹 的坚守不仅更为彻底, 更出自其痛苦的心灵的自然, 并且因其创作中美学精 神的民族性还原,其文学 的实现更为丰富深厚广阔而已。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贾平凹散文 艺术成就,欢迎借鉴! 贾平凹的散文被学者和评论家排在了优秀之列, 并且有多篇被选进中学课本。

本文就结合其散文,从取材、手法、语言、地域特色等方面入手,来谈谈其散文 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

一、取材自由广泛 贾平凹的散文取材自由广泛。

他的散文似乎不拘一格,丑汉、退伍军人、屠 夫、石头、树木等统统走进了贾平凹的散文。

从反映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大致可 以分四类:一是人物篇。

一般以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我的老师》塑造了一 个纯真、正义、极富爱心的儿童孙涵泊形象,《米脂婆姨记》则描写了一个对爱 情充满憧憬的农村少女形象。

二是世相篇。

这类散文常常评说人生,针砭时弊, 如《病人》借一个病人的口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玩牌》则将麻将桌上 的众生相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是游记篇。

《游寺耳记》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野菊 花开花落,云雾忽聚忽散”的山间图画。

《入川小记》描绘了四川的山光水色、 物产人情,让读者想身临其境去领略一番。

四是风情篇。

通过描摹地方风俗,记 述地方风物, 把个人的主观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之中, 与大自然构成一种和谐的关 系。

如《五味巷》通过巷中景、巷中事、巷中人、巷中风俗,展现了古风很浓的 长安小巷,这里的人们重人情、讲信用,知足乐观。

《静虚村记》则描绘了一幅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画卷, “静虚村”是一个偏离市区的地方, 显得既原始又 古朴,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

二、小说 化写法 贾平凹一直倡导散文写作小说化。

他在《散文就是散文――自我告诫之二》 中说: “小说家可以以散文的笔调去写小说, 为什么你不可以以小说的笔法写散文?”散文与小说的不同点在于重视抒情, 而不刻意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

情 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小说中担负着表现人物性格的重任, 是吸引读者的 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平凹的散文风格 贾平凹 ,1952 年 2 月 21 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 系,当代作家。

2017 年 3 月 22 日,澳门大学向贾平凹颁授了荣誉博士学位。

小编为你整理了贾平凹的散文 风格,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1974 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 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78 年凭借《满 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奖。

1982 年发表作品《鬼城》 《二月杏》。

[5] 1992 年创刊《美文》。

1993 年创作《废都》。

2003 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 院院长、 文学院院长。

2008 年凭借 《秦腔》 , 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 年凭借《古炉》 ,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 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 取了个大突破——凡对 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 都呈现文中。

在贾平凹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 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贾平凹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 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贾平凹的《丑石》、 《静虚村记》、 《夜游龙潭记》等篇中, 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贾平凹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 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贾平凹对生命、历史、 宇宙的深深思索,使贾平凹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 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 个性。

细腻悠长,令人寻味。

贾平凹的笔法如电影 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

《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关 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

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

贾平凹共


分 11 个段落 ,这 11 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是由 11 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

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 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 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

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

”这段中 的“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 品味。

贾平凹善于运用拟人、 通感的方式传递感觉, 如“路是顽皮的, 时断时续, 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贾平凹的脚印”。

贾平凹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 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 但却能引人入胜的散文, 浓的如酒般醇厚 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贾平凹 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贾平凹的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静虚 村记》便是贾平凹的一篇散文佳作。

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是贾平凹这 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 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 “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带有古典神韵的画面。

静虚村远离“繁华”、 “热闹”的城市, 是一个“清静”的地方。

与自然的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 家“知足观”的影响。

贾平凹们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 贾平凹们喝的是粗茶,吃的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 地而蹲”地吃喝。

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是静虚村人最高的人生哲学,贾平凹们 “厚诚”、 “几乎近于傻昧”, 其实, 这些平凡到极点的山民都是真正的“智者”。

贾平凹们的脉搏和着山山水水的心律而跳动,自然,赋予了贾平凹们一切,也昭 示了一切。

在 《静虚村记》 中, 一草一木, 一石一屋, 都可见出人的心灵的投射。

语言平实、朴素、大气,善用白描手法。

贾平凹是个注重语言的作家,贾平 凹的语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无言”。

贾平凹早期创作即十分重视语言的运用, 贾平凹认为好的语言的标准一是充分地表现情绪, 二是和谐地搭配虚词, 三是多 用新鲜准确的动词。

如 《闲人》 中, “闲人是一个不拘生活小节、 性格开朗豪爽、 爱打抱不平的人,贾平凹够哥们儿义气,傲慢、还有点玩世不恭”。

对闲人日常 生活, 结识朋友的描写, 就仿佛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立在面前一样。

就“‘喂, 哥们儿!’贾平凹一跳一跃地迈雀步过来了,还趿着鞋,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 不扣,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贾平凹们在着装上走极端,但却要 表现一种风度”。

就这样一位人物被贾平凹描绘得让人又喜又恨。

贾平凹没有用 什么过分的辞藻来堆砌,贾平凹就用一种平实的笔调来叙述,不刻意美化,也不 蓄意丑化。

《静虚村记》中对农村生活的抒写也是极其平实的,没有矫揉造作的 笔触,那样恬静的生活已经是最好的说明,无须加上不真实的花边。

贾平凹靠白 描传神, 构筑起一个朴素恢弘、 沉稳深邃的艺术世界。

如贾平凹的 《延安街市记》 对街市上买卖场面的描写“买卖起来,价钱是不必多议,秤都翘得高高的,末了 再添上一点……临走,不是买者感激,偏是卖主道声‘谢谢’”,寥寥几笔,便 把虽已走进市场仍不脱农民本色的陕北“生意人”的那份厚道和淳朴勾画了出


来。

写得尤其精彩的, 是街市一角蹲着的两个一边吃着自家带的馍馍一边谈论着 儿女婚事的老人。

请看面部细节的描写:“没牙的嘴嚅嚅着,脸上的皱纹,一齐 向鼻尖集中,嘴边的胡子就一根根乍[1]起来”,说到开心处,“常常就仰头笑 喷了唾沫溅出去,又落在脸上”,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那神情、 那心态不都活脱脱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吗? 走进贾平凹的散文天地,我们似乎踏进了一片原始森林,风景绚烂,色彩缤 纷,有一种野性的神秘和古朴的韵味,其中的山水花草,无不涂抹着一种古老而 神奇的色彩。

读贾平凹的散文,常常会被一种不可捉摸的谜性情绪所困扰,无法 明确而清醒地把握其主题和内容。

贾平凹作品中所描写的对象——人、事、景都 呈现出强烈的主观感觉色彩,有一种别样的风韵深藏在字里行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