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和出师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中对》教学实录及反思
2006-06-06 23:05:55| 分类:王君课堂|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隆中对》是一篇文言自读课文。
三国的历史学生多少有些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
有此背景,因此我认为该篇文言文的定位可以稍高。
经过再三比较分析,我决定以让学生自由评论人物的方法切入,然后在学生初步认知的基础上相机点拨,以求独辟蹊径解文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连堂。
下面是部分
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实录节选】
(导入:播放毛阿敏的《三国演义》主题曲《历史的天空》,要求学生边听边记下歌词。
学生自由说
三国著名典故。
师:在三国的星空中,刘备和诸葛亮是两颗璀璨的明星。
今天,就让我们赴隆中,去茅庐,拜千古英雄,赏安定天下之对策。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看看那些地方不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学生自由朗诵提问,教师强调要在反复朗读后结合前后文突破难点)
生:“此诚不可与争锋”的“诚”如何讲?
师:读,去掉“诚”读一读,再加上“诚”读一读,通过比较就懂了。
(生有“诚”无“诚”各读了一次,果然明白了。
其他提问略)
……
师:现在请你用成语或者四字短语来分别点评你眼中的刘备和诸葛亮。
想好了就写到黑板上来。
(生讨论,然后陆续上黑板写下了这些词语:
诸葛亮:
热爱劳动热爱音乐内敛自信政见远大精通事实未卜先知一表人才高瞻远瞩足智多谋闲云野鹤深谋远虑
狂妄自大淡泊名利怀才不遇名扬四海明察千里……
刘备(略)
师:现在大家扣紧文本,说说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些词语是不恰当的。
生:“名扬四海”用得不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还不出名呢。
师:你在原文中能找到证据吗?
生:第一段不是说“时人莫之许也”,意思就是说当时的人并不了解诸葛亮,他怎么会名扬天下?
师:很好。
“时人莫之许也”是一个倒装句,大家看注释的时候要仔细。
生:“热爱劳动”和“热爱音乐”怎么讲?
生:开头不是说诸葛亮“躬耕垄亩,好为《梁父吟》”吗?他亲自耕田还喜欢唱歌,这不就是说他热爱
劳动和音乐吗?
师:哦,《梁父吟》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感慨时事,忧伤战乱的歌曲。
生:我觉得要理解这个句子,必须把第一句和第二句联系起来思考。
师:这个建议很好。
咱们来把这两个句子合起来读一读。
(生朗读两遍)
生:诸葛亮既然自比于管仲乐毅,那他就是希望成为像管仲乐毅一样可以建功立业的人。
他躬耕垄亩
恐怕不是因为热爱劳动吧。
师:有点儿意思了。
那他为什么要去耕田呢?
生:我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隐居,是怀才不遇的一种表现。
老师以前不是讲过古代读书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吗。
那个时候诸葛亮还没有找到施展才华的地方,所以就只有在隆中隐居了,这不是热
爱劳动的问题。
生:刚才老师讲解了《梁父吟》的主题,我觉得陈寿专门写这么一笔是为了说明诸葛亮虽然在隐居,但是他一直关心天下大事,他是借古抒怀,表达他对战乱的时事很关心,这和唱歌无关。
师:好极了!
生:那“闲云野鹤”这个词语也用得不对。
“闲云野鹤”是指特别轻闲自由无拘无束的一种状态,诸葛亮既然想当管仲乐毅建功立业,他怎么可能是闲云野鹤呢!
师:妙极!我们看看徐庶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读出来。
(生读两遍: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师:来,咱们来品品“卧龙”这个比喻。
狮子老虎在传说中也很英勇,为什么不比作“卧狮”、“卧虎”呢?
(众笑)
生:龙不一样,在传统文化中,龙是中国人非常尊崇的一种动物,不仅智慧英勇,还吉祥尊贵,狮子
和老虎可没有这么多的文化内涵。
师:很佩服!谷雨总是这么深刻的。
再想想,为什么是“卧龙”,而不是“睡龙”或“眠龙”呢?(众笑)
生:诸葛亮没有睡,他天天都在思考天下大事呢!(众笑)
生:“卧”给人的感觉很潇洒大气,还有一种随时准备发动的感觉,“睡”和“眠”就没有生气了。
生:这让我想到黑板上那个“狂妄自大”的词语也是不对的,狂妄自大的话,就不是“卧龙”了,大概应该
是“飞龙”和“怒龙”了!(众笑)
生(抓耳搔腮的):因为我看到身份高贵的刘备亲自去见诸葛亮,他说话又滔滔不绝,根本不给刘备
插嘴的机会,所以就觉得他狂妄自大了。
(众笑)
生:你理解偏了,这样写是表现刘备礼贤下士。
师:有趣有趣!连王老师以前都没有品味得这么细腻。
我想起《射雕英雄传》中降龙十八掌中有一招可以照应这个“卧龙”,形象表达诸葛亮的特点,叫做“潜——
生:潜龙在天。
师:对对对,看来都是金庸迷。
来,我们读一读第一段,再感受一下这位潇洒智慧的智者形象。
(生齐读)
生:有一个同学说诸葛亮“淡泊名利”我觉得也不对,后来诸葛亮跟随刘备作了二十多年的丞相,名利
都有了,难道还是“淡泊”吗?
生:我不同意。
我觉得我写得有理,诸葛亮出山是为了建功立业实现政治抱负,这不等于就是追捧名
利。
师:有意思,翻到书201页,小声读一读,对自己出山,《出师表》中有一段陈述,大家找一找。
(生读《出师表》第六自然段)
生:就是嘛,诸葛亮说自己:“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山是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
帝以趋驰”……
师:我这里还准备了《后出师表》,于西南,请你读一读,大家再想想。
(于西南读: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生:服气了,用“淡泊名利”是对的,一个追名逐利的人,是不可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师:老师还是要表扬你的思考的勇气,就《隆中对》的节选文字,对于诸葛亮的“淡泊名利”确实还表
现得不够充分,而主要要展现的是他的——
生:高瞻远瞩雄才大略。
生:我觉得用“一表人才”也不恰当,文中没有写诸葛亮长得怎么样。
生:写了,“身长八尺”!
生:这句只不过是写他比较高而已。
(生笑)
生:但你从后文诸葛亮侃侃而谈中你就能感觉到他应该是一表人才的!(生笑)
生:你这是凭空猜想。
(生笑)
师:张慰慈所说的“感觉到”也很有道理。
文学作品嘛,就是要虚实相生,什么都写尽了,读者想像的空间就少了。
比方说,古典小说中描写一个青年女子,常常只写到“年方——”
生:二八(众笑)
师:为什么只强调女子“年方二八”,其他的都不写呢?你自己在心里默诵几次“年方二八”,特别是那个
“方”字,细细琢磨一下吧。
生:“方”是“才”“只”的意思,一个女子才十六岁,多好的年龄啊,书上还经常说“芳龄二八”呢,能不漂
亮吗?
生:有赞叹羡慕的味道在里边。
师:说得好!“年方二八”和“身长八尺”一样都意犹未尽,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让人产生无穷的美好联想。
其实我们看过不少资料,诸葛亮确实也是挺帅的,用苏轼的一首词中的名句来描绘一下吧!《念奴娇赤壁
怀古》中说——
生: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和周瑜有相似之处。
师:对,俊逸儒雅风度翩翩啊!(众笑)
师:大家看,陈寿还是很高明的,一开头,寥寥几笔,就把诸葛亮的气度风范描绘出来了。
来,怀着
敬仰的心情再读一读第一二段。
(生读)
……
师:这里有当时的一张中国地图,咱们请两个历史比较好的同学上来分别用文言文和现代文解释一下隆中对策。
你要假设你就是诸葛亮,要表现出自信博学和翩翩风度哟。
……
(对刘备的讨论略)
……
师:文章结尾,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同学们想想,如果诸葛亮也要用一句话表达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也用比喻的方式,也用文言文,他可以怎么说?
(生沉默,思考)
生:吾之有——
师:称主公,《三国演义》中都这样称呼的。
生:吾之有主公,犹大鹏展翅也!
师:行吗?
生:不太好,诸葛亮自称大鹏,太不谦逊了。
生:吾之有主公,如虎添翼也!
师:比喻不错,但好像也有点儿不对。
生:这话最好第三者来说比较合适。
师:好!再来。
生:吾之有主公,如困鸟放飞也!
生:吾之有主公,如枯木逢春也!
生:吾之有主公,如青春再来也!
……
师:同学们,正因为有了隆中对,诸葛亮才从此走上了政治舞台,历史的天空才多了一颗星,人间才有了更多的英雄气在纵横驰骋,才有了二十多年后让人读之泪水滂沱的前后《出师表》,才有了一段永远的传奇和佳话。
下节课我们再继续通过《出师表》来探讨诸葛亮和刘备的形象。
(《历史的天空》再度响起,生自由朗读哼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青史留名。
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这段佳话。
文章在介绍了卧龙怀才不遇,刘备
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尽地叙述了二人会面的对话,对会面的经过则一笔带过,借诸葛亮之口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形势,同时也展现出一位身处荒野但胸怀天下、未出草堂但乾坤已定的出色政治家、军事家形象。
这种“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实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的重现,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传统与特色。
“三顾茅庐”的故事和诸葛亮的形象虽千百年来广为人们传颂,但正史丹青与故事传说的笔触是各有千秋的。
本文是史书中极早记载诸葛亮的篇段,它为后人生发故事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倡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这些都为本课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思路指导。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记言”的史传写法。
这篇文章对刘、诸二人会面的经过写得相当简略,大部分笔墨都用来写二人的对话,这种“记言”的写法是我国史传的特色,它降低了文章故事的情节性,但却将故事中的人物的精神和思想浮映得清晰明了。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
2、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
“记言”写法有效地突出了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
他身居乡野而指点江山、定鼎天下,是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教学中,要能领会这种杰出人物的非凡之处,欣赏和追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3、学习阅读浅易文言文方法。
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古代词语,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的差别,辨析相同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不同意义,在把握大体内容的基础上,对精彩环节和重点内容要能够复述甚至诵记,以不断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式〗
1、推动合作学习
文言文的学习要加强诵读,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这个过程可以同伴互助的互教、互读、互评、互议等方式实现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推动学生形成合作学习习惯,指导多种方式的互助学习。
2、组织阅读比较
通过史传文学《隆中对》和小说《三国演义》(片断)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对照中辨别和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了解它对小说等其他语言艺术方式的影响。
3、启发思考感悟
学习者是学习者的学习,而不应该是教师的灌输和给予。
学生的主动探究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关键,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针对性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欲识他年分鼎处──趣事为引子,导入
讲述与教材编写中与课文有关的一则现代趣事,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关注的目光逐步引到隆中和隆中对策上。
二、文从句顺辨读疑──合作为旋律,疏通
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分享朗读疑难文言语句,辨析字形相同的文言词语存在的多种意义,辨析词语古今的变化,为深入阅读课文做进一步铺垫。
三、先生分鼎画图中──对话为重点,品读
引导学生理清刘备、诸葛亮二人对话的含义,重点品读诸葛亮话语的深刻含义和政治价值,体会其超群的政治智慧。
四、它山奇石巧攻玉──小说为参照,对比
延伸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片断),通过课文与小说片断的比较,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和小说与史传文学的渊源。
五、缭绕清流牵两岸──读物为活水,推舟
交流自己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印象和感受,布置学生收集整理诸葛亮的故事的课外作业
【教学实录】
一、欲识他年分鼎处──趣事为引子,导入
师:今天先给大家说件新鲜事:2000年,湖北省襄樊市半年内5次进京奔走,甚至市长都亲自出马了。
有关领导看到了他们以教研报告形式提交的汇报材料感到很惊奇,笑着对他们说:“地方上来找我们都是为了要项目,搞创收,你们为了一篇课文能上教材跑到北京来,我们真是第一次碰到。
”2003年春,这篇课文出现在我们大家现在使用的这册教材中。
可河南省南阳市又发起举行了“万人签名活动”,他们认为这一课的一个注释出现了错误,并要求“尊重史实,捍卫历史”,纠正这个注释。
究竟是哪一篇课文让这两个地方“大动干戈”呢?(生满腹疑惑,议论纷纷)
师:呵呵,新鲜事的谜底有点难猜吧。
请大家把课文打开第23课。
这篇课文下面有一个注解。
“隆中,地名,在现在湖北襄樊。
”就是这一句话引发了南阳人的万人签名活动,因为他们坚持认为隆中应该在他们的家乡;而那篇让市长奔走的课文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隆中对》。
师:“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轻松短小四句诗,却颂赞了《隆中对》里惊天动地的一桩事啊。
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事吗?
生:刘备三顾茅庐的请诸葛亮出山的事。
师:你从这诗中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豫州”指的就是刘备,“卧龙”谁不知道啊,诸葛亮呗。
师: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的事情和收获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啊。
这首诗可不只是写到“茅庐三顾心相知”的佳话,写的还有“先生分鼎画图中”啊!
生:这几句诗是在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师:不错,正是写诸葛亮为刘备筹划天下大事一事。
《隆中对》也就是在写这次诸葛亮如何“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
让我们随着陈寿的《三国志》去回访那一次令后人赞叹不已的会面吧。
(点评:两地争名,其实是争名人,争一种文化传统和底蕴。
生活的趣事增添课堂的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
二、文从句顺辨读疑──合作为旋律,疏通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一会大家共同解答。
(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长句如“将
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
师:本文长句不多,朗读起来比较顺畅。
那我们就重点来扫除一下理解上的障碍。
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理解大致的含义,概括一下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如果不太理解的词句,就标记下来,我们共同讨论。
(师范读)
生:文章第一段介绍了这个诸葛亮的基本情况,第二段是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事,第三、四段写三顾茅庐见面后的一番对话,第五、六段写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感受。
师:这位同学们已经把文章的大意逐层予以了准确的概括。
文章中还有哪些词句你不太理解,请提出来向大家请教。
(学生就“时人莫之许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语句的理解提出质疑在同学中进行讨论和解答。
)
师:扫除了阅读的障碍,让我们回到阅读的主阵地上来,欣赏这为后人景仰的会面。
(点评:以读通句读、解释疑难字词为学习任务来训练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并以把握文章大意为前提来理解疏通文言词语,符合文言语言学习的规律。
)
三、先生分鼎画图中──对话为重点,品读
师: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一番对话。
这番对话是否确实让刘备有如获至宝之感呢?如果让你通过阅读来判断这一点,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
生:我会诸葛亮是否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
生:我会分析诸葛亮的筹划究竟有没有道理?
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生:还可以观察刘备在隆中会面前后对诸葛亮有怎样的变化。
师:这三位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
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方面自己选择一个阅读任务和方向,根据自己的兴趣组合成小组,认真阅读课文,共同发现,一会儿,结合原文或者你了解的资料把你们的收获谈出来让大家鉴别和分享。
(生分组,自由阅读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参与,重点参与从“诸葛亮的筹划是否有道理”的角度来思考的同学)
生:我们是从诸葛亮才筹划究竟有没有道理这个角度来阅读的。
我们共同阅读了文章第四段,感到诸葛亮的分析是面对现实、讲求实际的。
师:为什么说是“面对现实”的呢?
生:诸葛亮分析了刘备面临的现状只有一种发展方向,就是占领荆州和益州。
因为,背面的曹操十分强大,“已拥百万之众”,军事力量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舆论优势;而东边的孙权,“国险而民附”,也是很难战胜。
而荆州的占领者“不能守”,益州的刘璋“暗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最适合刘备去发展。
师:为什么说诸葛亮的分析是“讲求实际”的呢?
生:诸葛亮指给刘备的出路是一个退可守,进可攻的地方。
益州拥有有利的地形条件──“岩阻”,可很好地“内修政理”,而荆州四通八达,是“用武之国”,“天下有变”则可以“向宛、洛”,益州之军也可以“出于秦川”。
这样的政权所在地可谓攻守兼备。
生:我们是从“诸葛亮是否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的角度来看的。
刘备在寻找诸葛亮时已经是一败再败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县藏身。
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有一块稳定之所,而自己有无计可施,就向诸葛亮求教。
刘备的话指出了他的出路。
生:我们感到刘备在与诸葛亮会面前后的态度变化明显。
先前,刘备对诸葛亮还有轻视之心,在别人推荐时,根本请没有打算去请,只是说了句:“君与具来”;在徐庶的劝告下才发生了变化。
三顾茅庐之后,与诸葛亮情感“犹鱼之有水”,显得十分欣喜和满足。
师:大家的发言都说明诸葛亮隆中一席话确实有充分的价值。
除了象刚才同学们谈到的那样解决了刘备安身之所外,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呢?我们在听听这段谋略,结合自己了解的历史和课文,辨别出这番话中还有哪一条治国良策?(师朗读)
生:诸葛亮还向刘备提出了“与孙权联合”的思路──“可一为援而不可图也”。
师:这条谋略有什么价值呢?结合课文的分析谈以谈。
生: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他强大的军事力量依靠单个力量是难以应付的。
师:“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这也正是诸葛亮谋划的“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关键所在。
(点评:通过朗读、自由阅读、合作品读、交流共读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文章重点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
)
四、它山奇石巧攻玉──小说为参照,对比
师:刚才我们阅读了晋代史籍《三国志》里的隆中对,明代的罗贯中以这些作为影子,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里的隆重对,让我们来读一读小说里的状况,看看小说与史籍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呢?(下发小说片断,学生阅读,讨论)
生:小说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了,而且从很多细节上进行了更文学加工,而史籍很少注意事件发展中的细节,但是对人物的语言表述得十分详细。
师:把事件的经过简略带过,但把人物的语言记载的十分详尽,这是我国史书记实的一种方式,成为“记言”。
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史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生讨论)
生:清楚地记下历史人物的语言,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人物的思想。
师:那,小说有更多的细节描绘和加工的写法有什么作用呢?
生:读起来有吸引力。
师:大家一定更喜欢读这段摘出来的小说喽。
那我们就来看看它在在史籍纪录的事实基础上做了哪些加工?为什么要这样加工?
生:小说写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就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
生: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
特别是张飞,开始大骂诸葛亮是“村夫”,还说要用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后来又一再忍耐不住要耍横,这样就衬托了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
师:课文里有没有使用过这样的衬托手法呢?
生:有。
课文最后两段中写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日益密切时,“关羽、张飞不悦”,此时刘备放下三人过去长期形成的友谊,表明自己“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这个细节有力衬托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
生:小说还刻画了诸葛亮一种个性,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
生:诸葛亮推辞刘备,并不是真的推辞不受,而是试探刘备邀请自己的诚意罢了。
师:你从什么地方得到这样的感受呢?
生:“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
‟”当刘备一再恳求的时候,诸葛亮就改变了态度。
师:课文中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呢?你从哪些话语中感受到这些特点?
生:课文中的诸葛亮拥有过人的智慧和才干,就象小说中一样外,他为刘备确定的政治路线的一番话分析非常深刻。
此外,诸葛亮给人的印象还有孤傲的特点,这可以从课文两处地方看出来:一是第一段中写他“每自比管仲、乐毅“,”然而“时人莫之许”,只有少数几个朋友了解。
常人不了解他的才干,说明他很少与常人接近,当然就难以被大家所熟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