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道德经PPT
![道德经PPT](https://img.taocdn.com/s3/m/a9b707025ef7ba0d4b733b17.png)
官樸谷, 。式, 嬰 谿 ,
長散,守 ,守 兒 , 守
。則常其 常其 。 常 其
故為德辱 德黑 德 雌
大器乃, 不, 不 ,
制,足為 忒為 離 為
無聖,天 ,天 , 天
割人復下 復下
下
。用歸谷 歸式
谿
。
。
。
精选完整ppt课件
28 章
36
是 或故 為 天 不將
以 強物 者 下 得欲
聖 或或 敗 神 已取
夫有 不 相長 。 已
,
。
精选完整ppt课件
2 章
3
為 不常 其是 可得不 無 敢使 腹以 欲之尚 為 為民 ,聖 ,貨賢 則 也無 弱人 使,, 無 。知 其之 民使使 不 無 志治 心民民 治 欲 ,, 不不不 。 。 強虛 亂為爭
使 其其 。盜。 夫 骨心 。不 知 。, 不貴 者 實 見難
10
不生 生 明 天 愛 滌 專 載
宰而 之 白 門 民 除 氣 營
,不 , 四 開 治 玄 致 魄
是有 畜 達 闔 國 覽 柔 抱
謂, 之 , , , , , 一
玄為 , 能 能 能 能 能 ,
德而 無 為 無 無 嬰 能
。不 以 雌 以 疵 兒 無
恃 為乎知乎乎離
,乎乎
?
?
?
乎
?
?
?
長
而
精选完整ppt课件
托可吾
失身
天寄有
之。
下天身
若
。
。
精选完整ppt课件
13 章
14
是是 不其 一此 搏 聽 視 謂謂 可上 。三 之 之 之 惚無 名不 者 不 不 不 恍狀 ,曒 不 得 聞 見 。之 復, 可 名 名 名
道德经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道德经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0e0c71b91a37f111f1855b65.png)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 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 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 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 不欲见贤。(77章)
遵循道修身处事三大要点
圣人最显著的品格,就是对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 掌握与运用,将自己的行为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融为一体。 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这一总法则,用于修身处事,齐家治 国平天下。这也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的基本思想。 老子认为"抱一而为天下式"有三个要点:"我有三宝,持而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一)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老子认为,天慈万物,道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人也应该效法 天道"执左卷而不责于人"。范应元说:"吾之心慈爱素具,由爱 亲爱君推而爱人爱物,此皆自然之理。夫慈爱故能勇于行道, 使亲安君尊,而天下无弃人,物无弃物也"。孟子所谓:"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都是在说应该做到以宽厚仁慈的心态待人接物,成人之 美,与人为善。 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韩非子注曰:"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 慈于身者,不敢离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 宽厚仁慈,既是爱人,又是爱己,这可谓是安心立命之本。
和谐法则──万物负阴抱阳, 和谐法则 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负阴抱阳
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 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 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 道乃久,没身不殆。(16章)
道德经II2Microsoft PowerPoint 幻灯片
![道德经II2Microsoft PowerPoint 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06c9b298daef5ef7ba0d3c43.png)
第二十三章
道不远人
• 希言自然。 • 敀飘风丌终朝,骤雨丌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丌 能丽,而况亍人乎?敀仍事亍道者同亍道;德者,同亍德; 失者,同亍失。 • 同亍道者,道亦乐得乀;同亍德者,德亦乐得乀;同亍失 者,失亦乐得乀。 • 信丌足焉,有丌信焉!
第二十三章
道不远人
• 返一章和十七章都是相对应癿。 • 十七章揭示出严刈峻法癿高压政策,徒然使百姓“畏乀侮 乀”。 • 因而希望统治者加以改发。前面几章已多次阐明“行丌言 乀教”、“悠兮关贵言”、“多言敥穷”等类似癿话,本 章一开始便继续阐述“希言自然”癿道理。 • 返几丧“言”字,按字面解释,是说话,内含癿意怃都是 指政教法令。
第二十七章 无弃人无弃物
•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敥,丌用筹策;善闭, 无兰楗而丌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丌可解。 •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敀无弃人;常善救物,敀无弃物。是 谓袭明。 • 敀善人者,丌善人乀师;丌善人者,善人乀资。丌贵关师, 丌爱关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七章 无弃人无弃物
• 资:叏资、倚鉴癿意怃
• 要妙:精要玄妙,深迖奥秘。
第二十七章 无弃人无弃物
• 本章是对“自然无为”怃想癿引申。 • 老子用“善言”、“善行”指善亍行丌言乀教, 善亍处无为乀政。 • “善敥”、“善闭”、“善结”也是用作喻指, 意谓“以自然为道,则无所容力,亦无所着迹” (林希逸)。 • 说明叧要善亍行丌言乀教,善亍处无为乀政,符 合亍自然,丌必花费太大癿气力,就有可能叏得 征好癿敁果,幵丏无可挑剔。
• 辙迹:轨迹,行车旪车轮留下癿痕迹。 • 善言:指善亍采用丌言乀教。 • 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 敥:计算。 • 筹策:古旪人仧用作计算癿器兴。
第二十七章 无弃人无弃物
道不远人
• 希言自然。 • 敀飘风丌终朝,骤雨丌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丌 能丽,而况亍人乎?敀仍事亍道者同亍道;德者,同亍德; 失者,同亍失。 • 同亍道者,道亦乐得乀;同亍德者,德亦乐得乀;同亍失 者,失亦乐得乀。 • 信丌足焉,有丌信焉!
第二十三章
道不远人
• 返一章和十七章都是相对应癿。 • 十七章揭示出严刈峻法癿高压政策,徒然使百姓“畏乀侮 乀”。 • 因而希望统治者加以改发。前面几章已多次阐明“行丌言 乀教”、“悠兮关贵言”、“多言敥穷”等类似癿话,本 章一开始便继续阐述“希言自然”癿道理。 • 返几丧“言”字,按字面解释,是说话,内含癿意怃都是 指政教法令。
第二十七章 无弃人无弃物
•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敥,丌用筹策;善闭, 无兰楗而丌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丌可解。 •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敀无弃人;常善救物,敀无弃物。是 谓袭明。 • 敀善人者,丌善人乀师;丌善人者,善人乀资。丌贵关师, 丌爱关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七章 无弃人无弃物
• 资:叏资、倚鉴癿意怃
• 要妙:精要玄妙,深迖奥秘。
第二十七章 无弃人无弃物
• 本章是对“自然无为”怃想癿引申。 • 老子用“善言”、“善行”指善亍行丌言乀教, 善亍处无为乀政。 • “善敥”、“善闭”、“善结”也是用作喻指, 意谓“以自然为道,则无所容力,亦无所着迹” (林希逸)。 • 说明叧要善亍行丌言乀教,善亍处无为乀政,符 合亍自然,丌必花费太大癿气力,就有可能叏得 征好癿敁果,幵丏无可挑剔。
• 辙迹:轨迹,行车旪车轮留下癿痕迹。 • 善言:指善亍采用丌言乀教。 • 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 敥:计算。 • 筹策:古旪人仧用作计算癿器兴。
第二十七章 无弃人无弃物
老子道德经全文(课堂PPT)
![老子道德经全文(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45f566b4102de2bd9705881d.png)
何谓贵大患若身?
24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
十
三 章
有身。及吾无身,吾有
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25
十 四 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其 上 不 皎 , 其 下 不 昧
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26
是谓无状之状,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7
四 章
道冲,
而用之或不盈。
渊 兮 , 似 万 物 之 宗 。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8
四 章
湛 兮 , 似 或 存 。
吾 不 知 谁 之 子 ,
象帝之先。
9
五 章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10
五 天地之间,
章
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
十 五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章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蔽而新成。
30
十 致虚极,守静笃。
六 章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31
十 六
不知常,妄作凶。
章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32
十 太上,不知有之;
七
章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PPT教学讲义
![道德经PPT教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08c73a87240c844769eaeef2.png)
, 身 生且 而 。久 身者 先, ,以 外其
7 章
8
夫正與居處水上
唯善善善眾善善
不治仁地人利若
爭,,,之萬水
故事言心所物。
無善善善惡而
尤能信淵,不
。,。。故爭
動
幾,
善
於
時
道
。
。
8 章
9
功富金揣持 遂貴玉而而
9 章
身而滿棁盈
退驕堂之之
,自莫不不
天遺之可如
之其能長其
道咎守保已
。。。。。
: :-
下上 篇篇
老 子
38 1
道
81 37 德
章章 經
1
玄 玄此 故 有 無 名 道 之 。兩 常 常 名 名 可 可 又 者有無,,名道 玄 同欲欲萬天,, , 出,,物地非非 眾 而以以之之常常 妙 異觀觀母始名道 之 名其奇。。。。 門 ,徼妙 。 同。。
謂 之
1 章
2
道公 凶 常 復復 篤
,, 。 曰 命歸 ,
道公 明 。其 萬
乃乃 。 根 物
久王
,並
,,
歸作
,
16 章
19
]
:[
百 功 悠 信 其下 太
姓 成 兮 不 次知 上
皆 事 其 足 畏有 ,
謂 遂 貴 焉 之之
我 自 然
,
言 ,
, 有 不 信
,, 其其 次次 侮,
。
焉 之親
。 。而
譽
之
,
17 章
20
11
故 之鑿 用埏 之三 無 有 用戶 。埴 用十 之 之 。牖 以 。輻 以以 以 為 共 為為 為 器 一 用利 室 , 轂 。。 , 當 ,
7 章
8
夫正與居處水上
唯善善善眾善善
不治仁地人利若
爭,,,之萬水
故事言心所物。
無善善善惡而
尤能信淵,不
。,。。故爭
動
幾,
善
於
時
道
。
。
8 章
9
功富金揣持 遂貴玉而而
9 章
身而滿棁盈
退驕堂之之
,自莫不不
天遺之可如
之其能長其
道咎守保已
。。。。。
: :-
下上 篇篇
老 子
38 1
道
81 37 德
章章 經
1
玄 玄此 故 有 無 名 道 之 。兩 常 常 名 名 可 可 又 者有無,,名道 玄 同欲欲萬天,, , 出,,物地非非 眾 而以以之之常常 妙 異觀觀母始名道 之 名其奇。。。。 門 ,徼妙 。 同。。
謂 之
1 章
2
道公 凶 常 復復 篤
,, 。 曰 命歸 ,
道公 明 。其 萬
乃乃 。 根 物
久王
,並
,,
歸作
,
16 章
19
]
:[
百 功 悠 信 其下 太
姓 成 兮 不 次知 上
皆 事 其 足 畏有 ,
謂 遂 貴 焉 之之
我 自 然
,
言 ,
, 有 不 信
,, 其其 次次 侮,
。
焉 之親
。 。而
譽
之
,
17 章
20
11
故 之鑿 用埏 之三 無 有 用戶 。埴 用十 之 之 。牖 以 。輻 以以 以 為 共 為為 為 器 一 用利 室 , 轂 。。 , 當 ,
道德经全文PPT课件
![道德经全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6cd33f76c66137ee0619ca.png)
57页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61页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12页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5页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8页
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6页
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28页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01页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道德经全文 ppt课件 (2)
![老子道德经全文 ppt课件 (2)](https://img.taocdn.com/s3/m/9ea9148e76a20029bd642d81.png)
以其无私,
故能成其私。
老子道德经全文
14
八
章 上善若水。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老子道德经全文
15
八 居善地,心善渊,
章
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全文
16
九
章 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揣 而 锐 之 , 不 可 长 保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道德经全文
30
十 致虚极,守静笃。
六
章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老子道德经全文
31
十
六 章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10
五 天地之间,
章
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老子道德经全文
11
六 谷神不死,
章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老子道德经全文
12
七 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老子道德经全文
13
七
章 是以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
《
道
德
经 》
老 子
老子道德经全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 ppt课件 (2)
![老子道德经全文 ppt课件 (2)](https://img.taocdn.com/s3/m/9ea9148e76a20029bd642d81.png)
九 章
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 毂,此非以贱为本耶?非
乎?故致欲无欲,是故不
欲璐璐如玉,落落如石。
老子道德经全文
61
四 十
反者,道之动;
章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老子道德经全文
62
四 十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 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
一 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章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
老子道德经全文
66
四 十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
五 章
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
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
讷。躁胜寒,静胜热。青
静为天下正。
老子道德经全文
67
四 十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六 章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
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
足矣。
老子道德经全文
68
四 十
不出户,知天下;
十
三 章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上,辱为下,
得 之 若 惊 , 失 之 若 惊 ,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老子道德经全文
24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
十
三 章
有身。及吾无身,吾有
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老子道德经全文
25
十 视之不见,名曰夷;
四 章
听之不闻,名曰希,
老子道德经全文22十二章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老子道德经全文23十二章十二章?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道德经简介ppt课件
![老子道德经简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52620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23.png)
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
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
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 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 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
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 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 通过“有声”、“有色”的艺术,而进入 “无声”、“无色”的艺术深层境界,才 是至美的境界。
外国人即使不懂中文,也能从译文感知“最高 哲学”的所在,可见老子的表达有一种“骨子里” 的高度。有一段时间,德国人曾骄傲地说:“全 世界的哲学都是用德文写的。”这当然是故意的 自我夸耀,但平心而论,回顾以前几百年,德国 人也确实有说这种“大话”的底气。然而,当他 们读到老子就开始不说这种话了。据统计,现在 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有一本老子的书,其普及度 远远超过老子的家乡中国。
• 。“弱者道之用”,是说“道”在发挥作用的 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这不完全是消极的, 同样也有积极性的一面,道创造万物,并不使 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 发生和成长。用弱和用强,也就是是“无为” 和“有为”的区别。
道德经第四十章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 有,有生于无。
•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 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 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 的无形质。
• 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 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 其实这两种解释意思是相同的。因为老子承认 运动,承认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道德经第二章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 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 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 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 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 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 以弗去。
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
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 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 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
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 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 通过“有声”、“有色”的艺术,而进入 “无声”、“无色”的艺术深层境界,才 是至美的境界。
外国人即使不懂中文,也能从译文感知“最高 哲学”的所在,可见老子的表达有一种“骨子里” 的高度。有一段时间,德国人曾骄傲地说:“全 世界的哲学都是用德文写的。”这当然是故意的 自我夸耀,但平心而论,回顾以前几百年,德国 人也确实有说这种“大话”的底气。然而,当他 们读到老子就开始不说这种话了。据统计,现在 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有一本老子的书,其普及度 远远超过老子的家乡中国。
• 。“弱者道之用”,是说“道”在发挥作用的 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这不完全是消极的, 同样也有积极性的一面,道创造万物,并不使 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 发生和成长。用弱和用强,也就是是“无为” 和“有为”的区别。
道德经第四十章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 有,有生于无。
•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 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 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 的无形质。
• 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 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 其实这两种解释意思是相同的。因为老子承认 运动,承认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道德经第二章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 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 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 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 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 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 以弗去。
《道德经》(老子)PPT课件
![《道德经》(老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8c058e33d4b14e85246864.png)
诵 国
老
塑学
道经
德典 人
子
格
1
道经
2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13
第四章
道……,而……或……。 ……兮,似……之……; 挫其……,解其……; ……其光,……其尘; ……兮,……或……。 吾不知……,……之先。
14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20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21
第八章
……若水。 ……善利……而不争,处……之 所……,故……道。 居……,……善渊,与……,…… 善信,……善治,事善……,……善时。 夫唯……,故……。
15
第五章
天地……,以……为……。 ……不仁,以……为……。 ……之间,其犹……乎? 虚而……,动而……。 ……数穷,不如……。
老
塑学
道经
德典 人
子
格
1
道经
2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13
第四章
道……,而……或……。 ……兮,似……之……; 挫其……,解其……; ……其光,……其尘; ……兮,……或……。 吾不知……,……之先。
14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20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21
第八章
……若水。 ……善利……而不争,处……之 所……,故……道。 居……,……善渊,与……,…… 善信,……善治,事善……,……善时。 夫唯……,故……。
15
第五章
天地……,以……为……。 ……不仁,以……为……。 ……之间,其犹……乎? 虚而……,动而……。 ……数穷,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