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州市2021 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2020.07
本试卷4 页,22 小题,满分100 分。考试用时75 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怀疑古书对夏商周三代记载的真实性。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及释读,不仅有力地回应了疑古学者,还再一次印证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对商代记载的准确性。这反映了
A.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汉字
B.没有实物印证的历史都有极大争议性
C.文字史料都是真实可信的
D.实物、文字史料相互印证具有说服力
2.西周以来,国家一切重要政治、社会要事仪式都在太庙举行。而春秋时期,鲁国太庙因疏于维护而破败。这一变化反映了,鲁国
A.封建治理体制确立
B.祭祀处于无足轻重地位
C.宗法制度逐渐解体
D.因战争遭受了巨大破坏
3.汉高祖二年下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者,置为三老。”汉惠帝四年下诏:“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免除赋役)”。这说明,汉初统治者
A.实行独尊儒术
B.注重基层教化
C.确立选官标准
D.推行重农抑商
4.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
述改制、加工, 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 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
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5.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一位正在送外卖的酒店伙计形象。据追述北宋都城东
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
不置家蔬菜。”这说明,北宋
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城市经济繁荣
C.坊市格局已被打破
D.自然经济瓦解
6.1718 年,年过六旬的康熙皇帝对人抱怨:“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
拽载,仍加鞭策。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这反映了当时
A.中央集权加强
B.专制皇权强化
C.社会矛盾尖锐
D.军机大臣懒政
7.据学者统计,1861-1900 年间,意识到并忧虑“中国变局”的士大夫不少于 37 位,而反
对西学并诉诸文字的士大夫是这个数字的 50-100 倍。这种现象反映了
A.天朝上国观念已被摒弃
B.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C.兴办洋务成为社会共识
D.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8.1901 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今欧洲列强皆挟其方刚之力
以与我竞争,而吾国于所谓民族主义者犹未胚胎焉。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之阶级者,不得谓
之为国。”其意在
A.批判传统封建礼教
B.推动维新运动开展
C.提供反清革命理论
D.唤起民众民族意识
9.1932 年共产国际向中共明确指示只有推翻国民党政府,才能真正进行民族战争。但在 1935 年又要求中共同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党派采取联合行动,争取建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
族统一战线。这一转变
A.有利于中共开展土地革命
B. 有助于联合抗日局面形成
C. 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D.壮大反抗国民党的力量
10.右图是发行于我国某个时期的系列邮票,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B.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C.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11.1969 年,尼克松发表关于越南战争的演说:“最最重
要的是,我们并没有充分运用我们巨大的外交智谋和威力。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河内,
而在北京和莫斯科。”以下可以验证尼克松判断的史实是
A.中美关系缓和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苏关系恶化
D.美国对苏联实施和平演变
12.罗马人对“法”的观念源于ius,即“法”被认为是关于善良与公正的艺术,所以罗马
共和国时期的立法者“都不意在创制新的法律,而只是陈述法律是什么及其始终是什么。”
这反映了罗马法
A.注重立法正义
B.维护民主共和
C.保障私有产权
D.忽视法律发展
13.14—15 世纪,意大利的肖像画成为展现个人风采、追忆先人的媒介,世俗人员成为肖像
画表现的主体,绘画风格也独具个性、非常生动。这主要缘于
A.专制王权的强大
B.宗教改革的推动
C.人文思想的影响
D.近代科学的兴起
14.19 世纪初,英国乡村中的裁缝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城市里的成衣商店;靴匠不再
做鞋,人们购买从城镇市场运输而来的各种鞋子;面包师的生意也被城里的面包房挤垮了。
这说明
A.交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
B.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C.传统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D.工业革命加速全球化进程
15.1922 年,苏联全国公私零售商业(不包括小商贩)已达 47 万多家。为进一步恢复发展
经济,1923 年苏联诞生了零售商业信贷业务。但从 20 年代末苏联减少了对消费品生产的
投资,零售商业贷款开始萎缩,1935 年终止。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
B.新经济政策的发展
C.工业化迫切需求下的调整
D.战后经济体制改革
16.二战后,共同体一词的使用更为广泛。这些共同体理念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关注在具体
问题领域内的联合,如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智慧共同体等;第二类则重视区域层面
的联合,如欧洲共同体、东非共同体和加勒比共同体等。“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反映了
A.区域集团化放缓
B.多极化趋势加强
C.两极格局的形成
D.全球化进程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