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杭州西湖博物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炎炎夏日,走在灼热的公路上,感觉自己真像是一只热锅上的蚂蚁;飞禽走兽也因此躲了起来,游荡在骄阳里的只剩下城市的喧嚣。
我想我也该藏起来了。
恰巧,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树林之间,我邂逅了一幢藏得安安稳稳的建筑-----西湖博物馆。
西湖博物馆是余健和崔光亚的作品,是中国第一座湖泊类转移博物馆,位于西子湖畔,占地面积20144平方米,主体建筑7920平方米,展馆厅面积为2875平方米。
在这学期的学习中,对该建筑已早有耳闻。
但了解得并不透彻,只知道她是下沉式建造,而且个性很低调,这也全凭道听同学几回说,这回我要一探究竟。
为了避开烈日,我夜观星象再结合天气预报,选择了一个没太阳的黄道吉日。
伴着朦胧细雨,我来到了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89号。
环顾四周,多少楼台烟雨中,博物馆之踪迹杏难求啊,对着树林仔细打量之后,终于在一平地上发现一块躺着的小小石牌,上面刻着“西湖博物馆”,顺着这个方向望去,也就探寻到了朝思暮想的博物馆的“头骨盖”。
顿时觉得她那低姿的身态真是恰到好处,完全与周边的环境相辅相融,既达到了与环境的统一,又避免了与西湖媲美而喧宾夺主(见图1)
博物馆由两大块组成,它们由一个空中连廊相连接(见图2)。
大的体块为主体,主要功能是展览,另一体块为工作区。
该博物馆外形大虚大实,十分简洁而匀称,虚实对比强烈,实体块材料为灰色石块,其色泽与质感毫不失江南之风范,柔情似水,富有亲和力;大面积玻璃的设置又增添了几分现在气息,带着深绿的颜色把自己掩藏于树林之中。
我顺着路口慢慢靠近,入口是在阶梯下面,阶梯越往下走就越窄,仿佛渐渐投向了她的怀抱之中,之前的车水马龙以及城市的嘈杂之声刹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静静飘洒在空中的细细雨丝(图3)。
过渡到了楼底就是博物馆主体块与办公建筑相隔而形成的廊道,廊道上空连接着一个玻璃外壳的空中走廊,廊道左边是博物馆的玻璃幕墙,右边的廊壁则是办公建筑的石墙,这里又是一个虚实对比,而且石墙也运用了退台的处理,给人以错动的韵律感。
从这个廊道的形状来说,它是一个类似梯形的廊道,越往上就越宽,让这个看似狭长而窄的廊道给人的感觉并不那么拘束,因为参观者的头顶是愈发开阔的(图4)。
好啦,进入博物馆,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个服务台背后的弧形绿色水幕墙,一下子就能吸引参观者的注意,让有疑问或即将有疑问的游客马上知道咨询处(图5)。
我四处环顾了一下,门厅处的展览区是一二层通透的,让刚从狭长空间入内的游客豁然开朗;大面积的钢架玻璃结构除了体现先进的建造技术外,还起到了大量引入光线的作用,提升了整个博物馆的光照效果。
另外,二层展区与主展厅相连通,使得一层与二层的空间相互渗透,获得统一;上二层的楼梯以及二层边缘处的栏杆在实现其功能价值的同时,更不失为一种装饰,再者,二楼走廊以直线与弧线为元素,造型活泼,富有动感(图6)。
从博物馆入口进入后,里面并没设置一些引导性的路线布局,游客可以自由选择而分成两股人流,不过这两股人流的路线是相通的。
我任选一条走了过去,进入一层展区的内部通道后离开了大面积玻璃的自然光照区,只有人工灯光,略显昏暗(图7)。
通道多以弧形路线为主,基本上没有天花,将顶部的结构暴露无遗;而在通道的部分区域或有小面积的扇形天花,我想这是对通道进行的心理上的分区吧,因为当我走入这块天花之下,仿佛进入了另一块空间(图8)。
内部展区我将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是与一层同高的区域,另一部分则是一二层通高的区域,走完一圈回到大厅之后,整个建筑空间给我留下了一种一蹦一跳的感觉,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刚进博物馆就是一两层通高的的空间,然后进入内部空间又马上变得低矮,再突然通高,再低矮。
如此反复,使得空间感也活泼的跳动起来。
上楼梯进入二层,我将二层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与大厅相连的走廊,另一片区域则为展览区。
二层平面布置简单,展览区为一狭长展厅,从头望到尾,曲折而富有一种幽深的感觉,里面的墙面以黑与白为主色调,体现其艺术气息;另外壁上的水墨画恰如水墨江南一般悠悠动人(图9)。
走廊通向两个区域,一个是通往办公区的空中玻璃走廊(空中走廊标有“闲人不得入内”,我望而却步,戛然而止),另一个方向就通往出口啦。
在二楼走廊上静心观望品赏几回之后,心满意足,带着笑靥迈向光亮的出口,对保安叔叔点了头哈了腰,遂打道回府,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