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效用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小风险和对大风险的厌恶不一致性
Rabin在同一篇论文中还指出:期望效用理论在对小风险的厌恶和大风 险的厌恶间的关系中做了错误的预测,因为该理论假设的是,对待这 两种风险的态度是派生于同样的财富效用函数的,因此它把对小风险 的极小厌恶都解释成对大风险的不合理的厌恶 。Rabin通过一个实例说明了该结论的含义,即“若一个期望效用最大 化者常拒绝含有小风险的投机,那么他将拒绝含有大风险的投机”假 设,从任何初始的财富水平出发,如果某人拒绝有可能损失100元或得 到110元的概率各占50%的投机,那么他将拒绝可能损失1000元或得到 任意金额收益的概率同样各为50%的投机;同理,如果某人拒绝可能 损失1000元或得到1050元的概率各占50%的投机,那么他将拒绝可能 损失20000元或得到任意金额收益的概率各占50%投机。这是对待风险 问题的不合理的厌恶程度。所以,该理论并不能正确解释对待小风险 的态度。
(4)人与人之间的可比性。你永远无法说一对热恋中的青年和一对相濡以沫的老人
哪个更幸福。主观的幸福在人与人之间是无法比较的,毕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但是 客观幸福不再面对这个问题。有研究显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生理影响和心理自我反映之间 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着客观幸福的衡量在不同的人之间是可以比较的。
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幸福论,则由萨缪尔森在前人的 幸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探索,运用极为精练的 经济学术语概括而出:
幸福 = 效用 / 欲望。
丹尼尔· 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其论文《体验效用与客观幸 福》(Experienced Utility and Objective Happiness: A Momentbased Approach)明确区分了幸福的类型,它将幸福分为客观
《行为经济学》第四讲
行为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
博士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董志勇
幸福没有明天,也没有昨天,
它不怀念过去,也不向往未来; 它只有现在。 ——屠格涅夫
第一节 幸福 幸福和快乐
•Unimportance of Higher Incomes
•Incomes after US$5,000 p.a. do not correlate with happiness.


期望效用理论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Von Neumann J.和 Morgenstern创立的期望效用理论开始在经济 学的风险决策行为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该 理论指出,只要人们的效用函数满足下面的 几个公理,就能建立起一个与之相一致的效 用函数,用来确定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 下面列出了期望效用理论中有关决策人偏好 的几个公理:(让我们用符号L(P,A,C) 代表一种不确定事件,其产生A结果的概率是 P,产生B结果的概率是1-P。)
博彩A:50%的可能得到2100元,50%的可能什么都得 不到; 博彩B:100%的可能得到1000元。
现在回过头来看刚刚提到期望值理论所不 能解释的那个博彩决策吧。设决策人效用 U U(y) 函数为 (其中y为收益)。 博彩A的预期效用为 U U(1000) ;博彩B的预期收益为
A
U B 0.5 U(2100)
i 1 n
期望效用理论对六条公理的符合,在此没有必要 逐条证明,我们仅仅来看一看“独立性公理”: 当决策者面临两个行为选择A和B时,如果决策者 选择A而放弃B,则对任何选择C,决策者都会选择 概率组合 pA (1 p)C pB (1 p)C 而放弃 pB (1 p)C pA (1 p)C 对于概率组合 和 ,其期望效用函数中,都含有相同的部分: U(C)(1 p) ,不同的部分为 U(A) 和 U(B) p, p U(A) p U(B) p 而由决策者选择A而放弃B,可知 U(C) 1 p) U(A) p U(C) (1 - p) U(B) p ( ;则有 pA (1 p)C 故而决策者会选择概率组合 而放弃 pB (1 p)C 。
(4)传递性公理(Transitivity Axiom):在彩票1、2 、3之间如果存在L1>L2,L2>L3,那么一定有L1>L3;如果 L1~L2,L2~L3,那么一定有L1~L3 (5)独立性公理(Independence Axiom):当决策者面 临两个行为选择A和B时,如果决策者选择A而放弃B,则对 任何选择C,及不确定事件L1=(P,A,C),L2=(P,B,C ),决策者都会选择L1而放弃L2。 (6)可分性公理(Decomposability Axiom):如果一个 复合的不确定事件L* 由两个简单不确定事件组成,即,L*= (P,L1 ,L2 ),其中简单事件L1 、L2 分别为L1=(P1 ,A,B ),L2=(P2 ,A,B)。那么复合不确定事件L* 可以用简对幸福的主观感受,这主要是基于记忆的 ,要求对近期的“过去”做出主观的判断;
而客观幸福是基于即时感受的,指事物给人的即时的客观影响 ,可以根据一系列标准化的规则进行度量。 一句话,客观幸福是可测的。
仿照感官学对人类对色彩感觉的研究,行为经济学引入“ 情
感坐标空间”来说明人类对幸福的感觉。这样,将人们的

第二节 期望值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 一 期望值理论 假如有一天,你走进一家赌场,现在有两种博 彩让你选择: 一种是80%的可能赢3000元,20%的可能输1000 元; 另一种是30%的可能赢4000元,70%的可能输掉 800元, 想一想,你会选择哪种博彩进行“投资”呢? 显然,人们会选择第一种博彩。对此,早期的 经济学家是用“期望值理论”进行分析的。
由货币的边际效用或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都有 U 0 , 故有可能虽然博彩A的预期值小于博彩B, 而实际上 U U
A B
第三节 不理性的效用决策



在期望效用的理论框架中,对风险厌恶的唯一解释就是财富的效 用函数曲线是凹型的:对于额外财富的需求,人们在富裕时比贫 穷时有较低的边际效用, 所以人们都不喜欢自己的财富具有太大 的不确定性也就是风险厌恶来自于货币边际效用递减。这有助于 解释在大风险下,人们倾向于降低风险消费和决策行为的不确定 性。 在期望效用理论中,拒绝含有小风险的投机意味着货币的边际效 用必须随财富中的微小变化而快速地减少。例如,若由于递减的 边际效用,你会拒绝各有50%可能失去10元和得到11元的投机, 你一定认为,在你现有财富水平上的第11元钱至少等值于第10元 钱的10/11。 以上表明了货币在决策人心目中价值的贬值率,而Rabin指出期 望效用理论暗含的贬值率实际上比这个例子中的更快,所以传统 的期望效用函数在系统方式上存在一定的错误。只有当效用函数 中的偏好与概率呈非线性关系时才能更好地解释人类的一些行为 因此,对小风险的回避与递减的财富边际效用无关。
⑴ 可比较性公理(Comparability Axiom):个体 在任意两个可以选择的方案A和B之间总是可以比较 的,即要么偏好A胜过B,即A>B;或反之,偏好B胜 过A,即A<B;或两者之间无差异,记为A~B;
⑵ 连续性公理(Continuity Axiom):如果A>B >C,那么存在一个概率P(0<P<1)以使得确定事 件B与不确定事件L(P,A,C)之间无差异。 ⑶ 概率不等公理(Unequal-Probability Axiom) :假定决策者偏好A胜过B,即A>B,那么对于不确 定事件L1=(P1,A,B),L2=(P2,A,B),当且仅 当P1>P2时,决策者偏好L1胜过L2,即L1>L2。
客观幸福感描绘到了二维坐标所形成的空间中,并将其划分为
两种 积极感情 和两种 消极感情 。而人们一生中任何时 间所有的境遇、行为、外界事物的影响都可以在这一空间中找 到唯一的点与之对应;这一点的位置就可以用来描述人们的幸 福感 ,确切地说是客观幸福感。
兴奋度 极 兴 奋 的 痛苦 (—) ( ) (+) 幸福 感 ( ) — 极 平 静 的 幸福 极 兴 奋 的 愉悦
1 2 n
U ( W ) p U ( W )q
i 1 i i i 1 i
n
n
i
于是,对于一个决策人来说,在给定市场 外部条件(即给定可能的行为结果集{Wi} ,以及其每个元素所对应的概率Pi)时, 其决策的过程就可视为一个期望效用最大 化的过程,即。
MaxU U( Wi )Pi

E( U) U[ x(i rb )] U[(W x)(1 - rl )] p U[( W x )(1 rg )] (1 p)

对于一个理性人来说,只需要对上式做一些数 学方面的求导变换,就可以得到使其期望效用 最大化的x值,也就是在上述市场条件下的最 优决策。
(3)有独立的零点。坐标轴的建立离不开零点的确 立,在对幸福的衡量中似乎零点的确立有一定的困 难:究竟什么算是“既不幸福也不痛苦”?一个和 我完全无关的人今天买了一件衣服,我“既不幸福 也不痛苦”;看一场没有任何偏好的电影,想看就 看、不想看就睡一会儿,我“既不幸福也不痛苦” ,早晨起床整理课本,我“既不幸福也不痛苦”。 这种“感情中立”的事情表现似乎有太多太多,究 竟哪一个才算零点?事实上,虽然给你中立感觉的 经历各个不同、多种多样,但是它们所给你的感觉 其实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种中立的感情并没有 变化,“情感坐标”的零点并没有变化,变化的仅 仅是它的表现形式。
+
极 平 静 的 忧伤
(1)客观幸福的概念仅仅局限于事物给人的即时的、当期的影 响或效用。客观幸福的概念是较狭隘的,它仅仅是人类生活福 利(或说生活质量)的一个要素。人们的生活目的、生存心态 、看待生活的态度等等因素的确会影响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但 是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哲学范畴的因素,不在我们的考 虑之中。例如某个周末,你有一篇论文要写,但是由于写论文 给你的效用为负,你选择了放弃论文而看电影,虽然看电影时 你会由于觉得自己应当去写论文而感觉愧疚、后悔,但是我们 认为看电影给你的客观幸福感并没有发生变化。 (2)不同情况下的同度量。考虑一个小问题:给你两种选择 ,你是愿意失去一条腿还是受到最最亲密朋友的背叛和诬蔑? 这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因为通常情况下,生理上的和精神 上的影响是难以比较的。但是在客观幸福的假定下,我们认为 可以通过分别把它们转化为相同的衡量标准下的幸福感而加以 比较。这种转化也就是给不同体验所产生的效用以相同的范围 限定和等级划分。
由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期望值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 不确定条件下人们的决策行为;但是,让我们考虑下面两种 博彩选择:
博彩A:50%的可能得到2100元,50%的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博彩B:100%的可能得到1000元。
事实上,虽然博彩B的期望值大于博彩A的期望值;但是当面 对这两种选择时,大多数人们会选择A而不选择B。为了对这 一 现 象 进 行 充 分 的 解 释 , 经 济 学 家 Von Neumann 和 Morgenstern在期望值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期望效用理 论”,把不确定条件下人们决策行为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L (P P1 (1 P) P2 , A, B)
*
接着,期望效用理论假设:每个决策者都有一个与 上面六个公理相一致的实值效用函数,该效用函数 以决策者决策行为的每种结果可能得到的收益值为 自变量,并且每种行为结果产生的收益,也就是自 变量都只有n个可能的取值(记为 W , W ,……, W ),即每种结果到其收益之间是单映射。假设现有 行为Ⅰ和行为Ⅱ供决策者选择。行为Ⅰ将会使结果 Wi pi 以 Wi的概率实现,而行为Ⅱ使结果 以 的概率 q i 实现。若决策者选择行为Ⅰ而放弃行为Ⅱ,则必有 行为Ⅰ所产生的期望效用大于行为Ⅱ所产生的期望 效用时。用数学表达有:
一个简单的实例 假设某决策人有一笔数量为的资金,可用于储 蓄或是购买某种股票。银行的利率为rb;股票 有p的概率发生损失,损失率为rl ,否则就可 以得到rg比率的收益。 U (其中y为收益)。 U(y) 该决策人的效用函数为 由期望效用理论,设该人存入银行的资金为x, 则其预期效用函数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