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找作文素材-邓小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生活中找作文素材
樟树市永泰镇洋塘小学邓小京
在语文教学中,总能听到老师抱怨某些学生的作文如何的空洞、乏味,没有真情实感等等。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从当前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作文的现状看,言之无物,无“米”为“炊”的问题仍是相当突出的。肚里无“货”,自然就难以下笔,无疑作文也就成了苦差事。不难发现,这些学生往往是一些不善于观察的人。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我们所面对的人、事、景每时每刻都在变幻着,我们应该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从根本上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能力;引导他们向生活学习,教会他们向生活索取作文素材。所以,这就要求学生留意身边人、物的变化,留意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并把所观察到的东西诉之于笔墨,这才是解决无“米”为“炊”的问题的真正的出路。我们可以试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引导学生写“我”。这里所说的写“我”是指写“我”的生活,“我”的见闻,“我”的体验,“我”的感觉等。我们可以不熟悉他人、他事,但谁能说不熟悉“我”呢?自己每天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了然于心,写自己,学生自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了。因此,我们就让学生从自己身上作文章,从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真情实感起步。
二、引导学生写“熟”。文学大师茅盾指出:写自己所熟悉的事,这对于初学写作者,永远是一句正确的指示。自己熟悉的事当然是指
自己听得多、看得多的事。写“熟”,可以写“我”也可以写他人、他事,总之是熟悉的人和事。这样,生活的视野自然就显得更大了。问题在于“司空见惯”,是否是真正的熟悉呢?未必,我发现。学生平日耳闻目睹的许多人和事,本来很有写头,但不少学生都感到无从下手,或者是太熟悉了反而不好表达了,总觉得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结果写出来反而不具体、不生动形象,这就是所谓“熟视无睹”吧。所以,教师就得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着手,训练他们的观察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把“熟”写得形象具体。
三、引导学生写“新”。写“新”,是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认识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诚然,写“我”写“熟”也有新的因素。但我所熟悉的人和事却未必是新人新事。而且,对新人新事的认识,概括和提炼,需要更高的思想水平和写作基本功,因此,我认为在写“我”写“熟”的基础上,进行写“新”练习,不但是作文教学中的应有训练,而且应该当作训练重点,值得我们花大的气力,否则,很可能,“身在宝山不识玉”,身在“新”中不知“新”,忽视周围的新鲜事,甚至可能把“新”写歪。
四、引导学生汲取生活中丰富的养料。生活是一本大百科全书, 有许多丰富的营养,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广告宣传栏中学习通俗的大众化的应用文字,从报刊杂志中汲取具有时代感的词语,从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互致互答中汲取那些健康的大众化的语言,从电视中汲取精辟优雅的语言,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写作文,这样,何愁没有写作材料。
五、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感受生活的真谛,在观察的基础上善于汲取,在汲取的基础上勤于思考,把自己看到、听到的经过自己的思考,从而变为自己的东西,使学生与社会、生活、自然发生感应,体察社会气息,从而善待生活,感悟生活的真谛,并用文字把自己的真情表达出来,用语言把自己的实感表述出来,用心去感受生活,用心去体验生活,并用心去写生活,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随之会有很大的提高。
生活对学习语文、形成能力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那么,以什么形式来加强语文实践,加强课内外的沟通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做法尝试:
1.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和随感。要求写得生动具体,写出真情实感。
2.进行课前几分钟说话活动,如:讲故事,说成语,讲笑话,谈感想等。
3.组织学生到野外参观,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教育是流,生活是源,“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了水流自然就流畅了。要使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就让我们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积极地投入生活,到广阔的生活海洋里去,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从而使自己的语文写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