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论文

合集下载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本科毕业论文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本科毕业论文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本科毕业论文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目录引子 (3)一、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4)(一)吴敬梓的经历与创作背景 (4)1、命运多舛 (4)2、成书历程 (5)(二)吴敬梓笔下的儒林百态 (7)1、儒生形象 (7)2、官绅形象 (8)3、假名士形象 (8)4、理想文士 (8)5、市井奇人 (9)(三)《儒林外史》的创作目的 (9)1、吴敬梓的创作目的 (9)2、吴敬梓的社会理想: (9)二、《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0)(一)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 (10)1、取材真实 (10)2、人物真实 (11)3、场景真实 (11)(二)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 (12)1、善恶美丑,对比鲜明 (12)2、前倨后恭,世态炎凉 (12)3、表里不一,原形毕露 (13)4、言行不一,丑态毕现 (13)5、前喜后悲,礼教吃人 (13)6、善恶转变,科举熏染 (14)7、雅俗对比,啼笑皆非 (14)(三)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增加讽刺的喜剧效果 (14)1、适度夸张 (14)2、细节传神 (15)3、隐喻色彩 (16)(四)讽刺态度的多样性 (16)1、酣畅淋漓,讽刺挖苦 (17)2、自暴其丑,冷峻嘲弄 (17)3、婉而多讽,可悲可怜 (18)4、多重性格,可怜可叹 (18)三、《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渊源传承与发展 (19)(一)《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渊源传承 (19)1、讽刺源于诗歌的“美刺” (19)2、讽刺源于笑话类小说 (19)3、《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成熟之作 (20)(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发展演变 (20)结论 (20)主要参考文献 (22)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22)B:期刊文章 (22)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摘要《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代表了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最高水平,并对后世的讽刺艺术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本文采用分析法、归纳法、文献检索法等研究方法,对《儒林外史》原著及其近年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儒林外史》在讽刺艺术运用上,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多种形式的对比的技巧,夸张、白描、隐喻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形成完善而成熟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妻与妾女性形象论文

《儒林外史》妻与妾女性形象论文

《儒林外史》妻与妾女性形象论文摘要:沈琼枝和前文所描写的妻妾的形象是迥然不同的。

她不甘于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丑恶卑鄙的宋盐商。

她以自食其力的身份独立于世;她要在斗争中为自身开辟出一条生存道路来;她要靠自食其力争取做人的平等权利,维护一个女人的独立人格。

关键词:《儒林外史》;妻与妾;女性形象前言作为“人伦之始”的夫妇关系是封建社会秩序的基础,妻承担了维系这个社会秩序的重要责任。

妾比妻地位更低一等,对夫要绝对服从,对妻也要服从。

《儒林外史》就描写了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妻妾形象,本文就几个典型的妻子与妾的形象进行分析。

一、《儒林外史》中的妻子形象(一)八股制度下的贤良妻子——鲁小姐鲁小姐是《儒林外史》中唯一一个对举业文章精通的才女。

她在五六岁时,已经开始读《四书》、《五经》,在十一二岁时,就已经能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烂熟于心,不仅如此,还有“王、唐、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

自己做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团锦簇。

”②鲁小姐的举业当行不仅表现在她对文章的熟记和写作练习上,还表现在她对八股文章的研读、点校,及对举业文章之外文学作品的玩笑态度上。

在鲁小姐的闺房中,于“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部的文章。

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此外,鲁小姐的举业当行还表现在她对此行才能之外知识的不以为然以及表现出来的玩笑态度,“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他。

家里虽有什么《千家诗》、《解学士诗》、东坡、小妹诗话之类,到把与伴读的侍女彩蘋、双红们看。

闲暇时也教他诌几句诗,以为笑话”。

③诗词之类对鲁小姐来说只是她在闲暇时拿来说笑的东西,而在其心中八股学问才是正道。

(二)封建礼教的殉葬者——王三小姐王三小姐作为为夫殉节的女性形象深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王三小姐的殉节是当时时代的产物,是封建伦理道德对女性的残害。

王三小姐的形象并不只是单纯的一个个体,而是代表着千万被封建礼教束缚思想的“烈女”们。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小编整理)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小编整理)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小编整理)第一篇: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以周进为例《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呕心沥血之作,却成为中国讽刺小说中的一座高峰,就连鲁迅先生也从中发掘出了精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才使我们发现自己的劣根性,以警醒我们。

所以作品中“戚而多谐,婉而多讽。

”的内在悲哀涌现出来。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陋现象,从而向我们揭示了那个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它通过许多的人物故事,生动的表现了八股取士对一般知识分子的支配力和诱惑力,我认为其中周进最为典型,吴敬梓对这个人物的讽刺很辛辣。

周进,一生考科举,一直考到六十岁还连一个秀才都没有捞到。

只好跑到偏僻的山村当塾师,他不仅在物质上受苦,而且在精神上也受到轻蔑和屈辱,周围的人都嘲笑他、欺压他,以致连一年十二两银子的馆也做牢,更有意思的是,在年纪比他小的,好歹是秀才或者举人的面前,他要自称晚生,这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可笑,我们从小就知道,见到年老的要尊称爷爷奶奶还要给他们让座、让道等等。

可见那时只有考上举人,有了所谓的身份时才会被人尊称为老爷。

在如此的状况下,不得已要改行了,跟着做生意的姐夫混口饭吃。

话说一天周进到了省城,要去瞻观贡院,他活着么些年,还没有,去过省城的贡院,不想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了,众人好不容易把他给灌醒过来,随即他不死了,便是放声大哭,一号哭过,又苦到二号、三号,还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得众人都凄惨起来了。

可见这许多的众人中也有和周进一样考不上举人的人,自觉悲哀、同感而发。

在作者的这种平婉的文字叙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的讽刺意味。

周进还哭的口里吐出鲜血来,直到众人答应帮他凑钱捐监进场为止,参加考试,这才“爬到地下,磕了几个头、、、、、不再哭了。

这和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得知中举发疯的情景一样,源于不相信会现实的梦想竟然实现的时候,那种悲喜交集,以致会有如此夸张的反映。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小论文200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小论文200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小论文2001.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广泛强烈的艺术对比吴敬梓采用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

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意,引导读者一道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王冕、虞育德、杜少卿、庄绍光等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其中王冕在第一回出现,成为衡量全书人物的尺度,力求达到“敷陈大义”和“隐括全文”的目的。

王冕属正面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主张。

二、真切传神的细节描写吴敬梓通过真切而又传神的细节描写,揭示各种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独特的行动,反映各类社会矛盾,构成《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另一特色。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谁也不会忘记马二先生和王玉辉这两个人物。

马二先生心地善良,慷慨疏财、仗义扶危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同时他也有迂腐的缺点,在游西湖的过程,表现得十分清楚。

三、利用艺术夸张,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我们知道,夸张是为了增强效果采取的放大手法,其本质是形象的强化。

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这些高度的夸张突出了本质。

范进对名利的潜心追求把命运押在科举业上,若痴若狂的精神状态;胡屠户的势利、迷信、愚蠢都是人物性格的本质。

作者把这些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成倍的夸大,使其原形毕露。

这样就达到意趣横生,讽刺之光四射,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起着深刻批判作用。

四、清新生动的文学语言吴敬梓用清新而又生动的文学语言,幽默而又带着冷嘲热讽的笔调,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和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使《儒林外史》在语言运用方面也取得突出的成就。

全书的语言是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同时也非常准确、凝练、并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进行艺木创造。

2. 请帮忙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汉书》以来许多官修的史书中大都有《儒林外史》,那是写“儒林”(知识分子群)的“正史”。

儒林外史范进议论文

儒林外史范进议论文

儒林外史范进议论文
古人云:有才有智真君子,有钱有势是高人!读了《儒林外史》选文的“范进中举“我深深感受到古人说这句话的内意,也认识到一个成功的人的辛勤努力与坚定信念。

选文主人公范进真是我敬佩之人。

虽说家贫,连一日三餐都顾不饱,却胸怀大志,有自己远大的理想,终于在克服种种困难后,达成了自己的理想目标。

范进进学后,他的丈人带酒来到他家中为他庆贺,在吃饭过程中被丈人胡屠户说得狼狈不堪,却低头承认。

为了考试盘费,明知向嫌贫爱富的丈人借钱是无稽之谈,依然冒着被辱骂的风险向胡屠户商议,最终失败了,这让我看到了范进对理想目标的执着追求与坚持不懈之心。

虽然失败了,可范进却没有因此而放弃,最后在几个同案的帮助下到成里乡试。

回到家里,家人已是好几天没吃东西了。

当范进在大家卖鸡时,中举的喜报到来,邻人告诉范进,范进却不相信,看到榜名后他居然疯了,可见范进是多么高兴,也是多么看重中举呀!范进清醒后,以前那些看不起他的人都来跟他道喜,连最不支持他的唇户都变了,连不认识的张乡伸都来与他结亲,多么鲜明的一个人性显示,胡屠户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告诉了我们“有钱有势是高人”,而范进用自己的努力,即使条件这么悲苦,最终还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让人们看得起,这就是“有才有智真君子”的体现了。

一个人能有这么坚定的信念,是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的。

范进的条件这么悲苦,最终努力学习中了举,达成了自己的理想,我们现在条件这么好,更应该努力学习成为有用之才了!。

儒林外史假名是研究小论文

儒林外史假名是研究小论文

儒林外史假名是研究小论文《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其中《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通过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真实生动地显现其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而且发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

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科举制度、批评中国很少真正的讽刺小说。

鲁迅最喜爱的是《儒林外史》。

他说:“寓讥弹于碑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

然此类小说,大抵设一庸人,极形其陋劣之态,借以衬托俊士,显其才华,故往往大不近情,其用才比于‘打译’。

厖迫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

吴敬梓从当时人们习以为常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景象中,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情节,用一种夸张的同时又是艺术的笔调,将他所批判的人物的种种可笑、可鄙、可憎或可悲的言行真实地揭示出来,从而使读者认识到产生这些人物的社会的丑恶和不合理。

《范进中举》的故事,见于小说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

《儒林外史》在结构上跟一般的长篇小说不同,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情节),而是各以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构成若干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用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中心思想贯穿起来,加上形式上的前后勾连,衔接过渡,构成一部有着内在联系的完整的长卷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

《范进中举》的故事,自成首尾,在结构上简直可以看做是一篇独立的短篇小说。

但在思想和艺术描写上却不能跟全书分割。

《范进中举》体现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基本特色,这就是鲁迅先生精辟地概括的:“感而能谐,婉而多讽。

”。

儒林外史议论文500字

儒林外史议论文500字

儒林外史议论文500字
《儒林外史》里有这么一个人,他因富有心计而入赘鲁小姐家,鲁小姐本以为可以是同宵共枕,谈文论道,却不料发现,他只不过是一副无才无能的好皮囊罢了。

但书中并没有特别地贬低蘧公孙,鲁小姐婚后不断地对公孙失望,但却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情感,在待家时,鲁小姐可称得上是一位贤妻,这更为蘧公孙的豪放铺了个底。

蘧公孙后因被宦成要挟枕箱一事,卷入风波,幸得马二先生这一良朋相助脱了危机。

恰似“少年傲骄得名欲,入下鲁家心相逢。

朦胧忽信王惠言,枕箱一去可被挟?”
他性情有些复杂,有些不懂人情世故,而又太渴望那一世功名与年少成名,以至于假借他人名,结交名士,这是那个时期人们因传统而向往的结交名士。

他与牛浦郎有相似之处,但却又不一样,他没有牛浦郎的丑陋至极,甚至超出了人们所想的范围。

但蘧公孙还是明白一些文理音韵,虽然文章做得没有那样的花团锦簇,也不可能登科中士,成名成就,但总是那样一副浪荡公子模样,文章不妙,诗文而杂。

在别人眼中看来,他与鲁小姐的婚姻是才子佳人,但实是浪士才女,或许也就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够互补,相互成就,才能功成名就。

公孙,这两个字常是名士的称呼,但因风气,他是一个追求功名之人,或许又是一个假清高的人,与他们谈诗论道。

这是他,正反的蘧公孙。

儒林外史人物专题探究论文(1)

儒林外史人物专题探究论文(1)

儒林外史人物专题探究论文(1)《儒林外史》是程伟元的小说,被视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被称为“笑话小说集大成者”。

小说主要描写了清朝乾隆年间江南儒林的真实生活,通过字里行间透露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某些隐秘面相。

本文将从人物角度探究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重要性以及所象征的特定含义。

1.吴敬梓吴敬梓是小说的作者,也是小说中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视角,透露出清朝时期儒林中的群众和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情感和社会现实。

吴敬梓这个人物体现了小说的“真实性”和“自我叙述性”。

2.书香门第的家族在《儒林外史》的故事中,家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从无梁龙泉、吴老爷等门首到儒林真乘亲属六王八公之众,全都是家族成员并以家族面貌出现。

他们代表着小说描绘的清代江南庄园社会的一部分,充分体现出“家族本色化”在小说中的使用。

3.六王八公六王八公是六个同在锦衣卫担任军官,负责监管钦差大臣出差的“大爷们”,其中“六王”的称号是因为他们不是皇室王爷,而是官名和职务名中带有“王”字的人。

因此,他们被称为六王八公。

六王八公在小说中是被赞扬和嘲笑。

其中一部分六王八公是非常清廉正直的,一部分六王八公则因其懒惰,贪婪,残忍和虚伪而被揭示。

他们的形象说明了清代官场的虚伪性和腐败。

4.无梁龙泉无梁龙泉是小说中唯一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

他是一个名曰龙泉的进士,放弃了职官,当了村干部,为乡亲们做了许多实事。

他是小说中最令人佩服和欣赏的人物之一,也是小说赞扬“人无巨细”的典型。

5.月照庵月照庵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群体,由八个退休的文人组成,里面涵盖了多种不同人物类型。

他们聚集在一起,娱乐自娱,也是一个互相校对《红楼梦》的圈子。

月照庵人物群体表示了在清朝时期文化底层的一类人,他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家典型。

综上所述,吴敬梓、六王八公、月照庵等人在小说《儒林外史》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形象丰满,性格各异,共同构成了一幅反映清朝江南庄园社会和儒林文化的图景。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体会小论文600字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体会小论文600字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体会小论文对《儒林外史》头衔的介绍中,首先是古典长篇小说,再者即为讽刺艺术。

由此可见这部著作在讽刺笔法方面的技巧与运用,造诣与成就。

客观的事实所谓讽刺一定要针对具体的某类对象。

对于《儒林外史》而言,作者准确地把握住清嘉庆年间以儒林这一群体为主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整部小说讽刺造诣的奠基石。

讽刺基于客观的事实,就好比盖楼房基于稳固的地基,如若是凭空捏造,再花言巧语的编造也是达不到成效的。

换言之,文章所反映的现实意义与讽刺息息相关,而《儒林外史》恰恰抓住了这一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极夸张的修辞在客观事实的保障下,艺术表现力是锦上添花。

如何使文章具有艺术表现力?修辞手法的使用是给予读者震撼与落差的十分重要的一环。

鲁迅语: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在《儒林外史》中,有几处典型的描写:一则是范进中举中: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醒人事;再者是严监生心忧灯草中: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这两段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各个方面刻画人物并给予夸张地放大,使得一幅穷秀才,一幅吝啬鬼的形象跃然于读者们的眼前,将范进的欣喜若狂的可笑拙态,和严监生吝啬计较的特点表现出来。

这样,读者对于文章所反映的主题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不需要作者通过总结与升华来人为地灌输某些观念,也不若某些晦涩难懂的文字,需要苦苦地揣测,就好像没有充分复习的考生面对陌生的试卷,七上八下。

平铺式的叙事拓宽讽刺的范围考虑《儒林外史》作为一部小说的不同点:它并没有一条贯穿全书的线索,或者集中表现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使得它更像是一篇杂文,或是类似俗世奇人的小说集,由一段段琐碎的情节串联而成。

介于其分散的情节关联性小的特点,《儒林外史》的讽刺并不针对一个人,抑或是一批人,上到官吏,下到百姓,由地主豪绅及秀才名士,儒林所涉及的人物极为广泛,为其主题做了铺垫:时局下的众生相。

《儒林外史》的作文

《儒林外史》的作文

《儒林外史》的作文《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部重要的讽刺作品。

小说以清代社会为背景,通过描写各种充满讽刺和幽默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的黑暗与虚伪,以及官僚体制的腐败。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儒林外史》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其艺术魅力和社会意义。

首先,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手法。

整个小说以周渔翁这个虚构的角色展开,通过他的叙述和描写,将当时儒林中的种种黑暗和荒唐之事娓娓道来。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话、插叙和写实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读者如同置身其中,一边享受故事的乐趣,一边思考其中的深层含义。

其次,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社会问题的刻画和讽刺。

《儒林外史》以一种极其直接和戏剧化的方式,揭示了当时士人社会的伪装和虚伪。

比如通过描写各种奢靡之风、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现象来批判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

这种讽刺不仅仅是针对个别人物,而是对整个社会体制的反思和批判,显示了作者对社会公正和道德伦理的关切。

同时,《儒林外史》也通过对士人道德沦丧的描写,对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进行了深刻反思。

小说中的士人形象不乏耻笑和讽刺,他们以贪官污吏的行径毁坏了儒家士人应有的高尚道德标准。

这种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颠覆既是作者对时代现实的真实刻画,同时也对社会的弊病提出了批评和警醒。

此外,在文学形式上,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和幽默的手法。

通过对话,小说刻画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幽默则是小说的一大亮点,作者通过戏谑、夸张和荒诞等手法,将荒谬的场景和人物描绘得更加夸张搞笑,让读者在阅读中既有思考,又能得到一定的娱乐。

总之,《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艺术魅力的作品。

它对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揭示和讽刺,对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进行了反思,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幽默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带来了一场思想上的盛宴和阅读上的享受。

无论是对于文学爱好者还是社会观察者来说,阅读《儒林外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论文]

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论文]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儒林外史》写作背景虽为明代中叶,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作品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

作者以极其严肃的态度、犀利老辣的笔调、含蓄幽默的言辞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制度,勾勒了一幅幅姿态各异、畸形发展的士林群丑图。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文学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优秀讽刺小说之一,其讽刺艺术可谓独具特色、韵味深长。

它是讽刺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对封建社会揭露得深刻透彻,使用的讽刺手法淋漓尽致,它在古代讽刺艺术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把我国古典讽刺小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儒林外史》作者生于安徽全椒县,先代在清明时代亦曾“家门鼎盛”,他二十岁时考得秀才,中年以后由于家中破落,生活日渐趋于贫困。

《儒林外史》是他生活贫困后期的作品,他把故事时间安排在明代中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作品思想内容的鲜明深刻与他反对科举轻视功名富贵的基本思想相统一。

作者对人伦关系及整个社会风气都做了无情的揭露与讽刺,成功地塑造了封建社会中的典型人物,抨击了封建社会对人们的麻痹和残害,巧妙地运用了各种讽刺手法,以下对其讽刺艺术进行初步探析。

一、通过人物的塑造及传神的细节描写进行讽刺作者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对人物传神的描写,揭示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独特的行动,深刻地反映出各类社会矛盾,构成《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一大特色。

他笔下的人物都非常生动,但他从不对人物作冗长的描绘,而是直奔戏剧,用戏剧化的手段、方法描写小说中的人物。

往往是三言两语就将人物呈现在人们面前;不仅人物形象凸显了,连人物内心的秘密也被揭开来,人物立即站起来、活起来;不仅站起来,而且作者自己的爱憎之情也深深隐藏在其中,并不直接表露在人物形象里,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显露本色。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学生小论文3篇)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学生小论文3篇)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学生小论文3篇)浅谈《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特色孙榕摘要:作为书中最为显著、最具成就的艺术特色,讽刺艺术是读《儒林外史》时不可不研究的。

本文即从“讽刺情感”“讽刺手法”“讽刺对象”三大方面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特点。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讽刺手法“讽刺”是一个动词,那么若要探讨“讽刺艺术”的特点,不妨从“讽刺”这个动作的“动作发出者”、“动作本身”与“动作承受者”三方面入手。

对于讽刺的“动作发出者”,即作者吴敬梓先生,我们可以思考他所流露的情感色彩;对于讽刺这个“动作本身”,我们可以思考作者是怎样进行巧妙的讽刺的;对于讽刺的“动作承受者”,也就是文中大大小小的人物(这里的讽刺对象不是指“借小说人物所批判的社会现实”,而就是单纯指被“直接”讽刺的对象。

间接讽刺的对象可能应在“讽刺目的”中研究,但本文旨在浅析讽刺的特色,而非讽刺的目的,故不在本文中涉及),我们可以思考作者笔下的讽刺对象有什么特点。

一、讽刺情感复杂:嘲讽、怜悯、憎恨三者交织在作者描写的众多人物形象中,有的可笑,如中举后疯傻的范进——作者嘲讽他们;有的可悲,如一生未进学却极推崇科举的善良忠厚马二先生——作者怜悯他们;有的可恶,如装模作样为汤知县出歪招的张乡绅——作者憎恨他们。

这三种情感也时常结伴出现,相互交织。

“戚而能谐”[[i]]如鲁迅先生所言,作者时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调描述悲惨的故事、“以乐事写哀情”,营造出一种“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ii]]。

譬如范进作为作者极力刻画的喜剧形象,又以中举达成愿望的欢喜的结局结尾,但他半生穷困潦倒,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埋葬在科举考场中,由此观之,范进的一生实则是一出人生的悲剧。

“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处”此方面典型的例子如腐朽的穷秀才王玉辉,当亲生女儿要寻死殉夫时,王玉辉不是劝导、不是阻止,而是鼓励女儿道:“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拦你?我今日就回家去,叫母亲来和你作别。

中文专业论文 谈《儒林外史》中二严的典型形象

中文专业论文 谈《儒林外史》中二严的典型形象

论文题目谈《儒林外史》中“二严”的典型形象摘要:严贡生、严监生是两个不同性格的地主乡绅的典型。

严贡生可以说是一个六亲不认、横暴、贪婪的无赖,而严监生则是一个虚伪但又不乏人情味的地主乡绅和非常典型的“吝啬鬼”形象。

作者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情节的自然发展来展示讽刺对象,使人觉得小说中的人物就在我们身边。

作者还应用夸张、对比等手法来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及封建伦理道德。

同时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忧时忧世,却又无能为力的思想。

关键词:《儒林外史》严贡生严监生典型讽刺吝啬Two Yan's Character of the ScholarsAbstract:The Scholars c reated two different typical characters of l andlordsuccessfully.Yan Gongsheng is a ruthless and greedy rogue, f or himself generosity, others mean.Yan Jiansheng is a h ypocritical landlord and typical miser but no lack of human touch. The author shows the innuendo through language,action and plot development ,giving the impression that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are around us.Key words:the Scholars;Yan Gongsheng;Yan Jiansheng;miserly;innuendo目录一、两个不同性格的地主乡绅的典型 (1)二、刻画人物形象的多种手法 (3)(一)寓讽刺于描写和记叙之中 (3)(二)运用平实的笔墨刻画人物形象 (3)(三)精选典型化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 (4)(四)用对比手法进行辛辣的讽刺 (4)三、“二严”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及审美价值 (5)(一)“二严”人物形象具有极深刻的思想意义 (5)(二)“二严”人物形象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5)(三)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一个典型的“吝啬鬼”形象 (6)(四)为讽刺艺术的完善作出了贡献 (6)谈《儒林外史》中“二严”的典型形象讽刺小说中,鲁迅最钟爱《儒林外史》:“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

《儒林外史》 论文

《儒林外史》 论文

《儒林外史》的喜剧艺术内容摘要:《儒林外史》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

作者以含蓄蕴藉的笔词,在讽刺喜剧的氛围中,直逼悲剧性的社会本质,《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增强了讽刺效果。

关键词:《儒林外史》;喜剧艺术;悲剧性《儒林外史》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它借明代历史写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通过描绘封建社会末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有力地揭示了在封建礼教、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制约下,社会风气败坏和人心的丑恶,从而辛辣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部分本质。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简括的论述了中国讽刺小说的渊源和发展,由其在三十三篇《凊之讽刺小说》中称《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戚而能谐,婉而能讽”,“于是说部中乃是有足称讽刺之书”。

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其中讽刺喜剧手法的表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美学的喜剧,就在于它的喜,是和笑形影相随的鲁迅说得好: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为了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因而喜剧表现着美对丑直接否定和揭露。

《儒林外史》喜剧的表现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其一,以美写丑的和以美写美的滑稽美。

崇高与滑稽、美和丑,都是相联系而存在的。

在吴敬梓的笔下。

表现了滑稽美,也表现了滑稽丑;用艺术表现的滑稽美,肯定了正面人物的滑稽性,否定了反面人物的丑恶性。

例如楔子里的王冕“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亲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 ,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 ,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 ,惹得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

杜少卿大醉后,携着娘子的手,在清凉山上走,这在当时世俗的人们看来,也是怪诞滑稽的行为。

王冕和杜少卿的装束、行为,或者说他们的特殊生活方式与常人的心理发生了矛盾,于是构成“滑稽”。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议论文600字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议论文600字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议论文600字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卓越的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弊端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这部小说虽借明朝的历史,但描绘的人物和叙述的故事多清朝生活中真人真事,因此,《儒林外史》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且个性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第一次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挞。

小说对科举制度毒害下的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剖析,对封建社会中不知廉耻追逐功名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它有与其他小说的共同特点一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精辟地指出:“迫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厖是后亦解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儒林外史》有自己的特色,即强烈的讽刺性(包含丰富的戏剧效果)。

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强烈的讽刺效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描绘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光怪陆离的长幅画卷。

其讽刺艺术达到了前无来者的高度。

《儒林外史》所描写和反映的内容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生活,这和许多著名的长篇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写道:“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篇中所载之人,而其人之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

儒林外史论文

儒林外史论文

儒林外史论文第一篇:儒林外史论文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关莉20110059 摘要:吴敬梓的《儒林外史》[1]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他通过讽刺艺术和对文中人物的塑造淋漓尽致得描绘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光怪陆离的长幅画卷。

作为一步讽刺杰作,它所讽刺的形形色色的丑恶人物和事件也是当时吴敬梓所生存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着的或是曾经出现过的,可以说这些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不需任何夸饰和渲染,就活生生的每天上演着。

文中吴敬梓主要描写了六十个人,每个看上去是独特的个体但又有着共性,像周进、范进、马儿先生、严贡生、严监生、匡超人、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胡屠户、王仁兄弟、杜少卿等,个个都栩栩如生。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绝不能成为‘讽刺’。

”[2]关键词:“儒林外史”;“吴敬梓”;“讽刺”;“人物”;“性格”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吴敬梓先生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字敏轩,号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自称“秦淮寓客”。

吴敬梓先生自幼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3]中提到他赋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后来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此外在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吴敬梓先生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在南京21年,享年五十四岁。

他生平最恶举业,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

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二十年的时间,直到四十九岁时才完成。

小说中他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

如此好的作品在读者看来和他的生活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他出生于仕官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在他成年之时,因为随其父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儒林外史人物专题探究论文

儒林外史人物专题探究论文

儒林外史人物专题探究论文《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小说Z所以几百年来备受人们称道,与它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取得的思想、艺术成就不无关系。

小说以描写各类典型人物为其主要特色,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的描写,很好的体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一腐儒的典型一一周进范进读过《儒林外史》的人,总也忘不了书中的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同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

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以后随姐夫经商记账,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

汶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

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甚么汶号啕痛苦是的?"周进也听不见,只管扶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脖子。

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趴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他是一个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而心理惨遭巨大摧残的典型人物他在生活中受尽凌辱,他要去考试,岳父胡屠户骂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听到中举的消息后,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欢喜得发了疯直到挨了胡屠户的耳光之后才清醒过来。

多年的愿望实现了,从此可以升官发财,他怎能不欣喜若狂,以致神经错乱呢。

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

它深深的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体会议论文600字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体会议论文600字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体会议论文600字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XX令我印象很深。

刚出场时,XX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

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XX和举人XX的潮弄和冷遇。

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路过贡院,触景生情。

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凌辱夹杂着悲愤的心情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

读到这里,我不禁心感酸楚,XX只是一个代表,世上曾经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部贫,社会不得安宁!
XX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

这是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XX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

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

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

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陋,这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XX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XX的老童生的文章。

因为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加上遭遇与自己甚是相似,马上产生共鸣。

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儒林外史》读书小论文。

《儒林外史》读书小论文。

《儒林外史》读书小论文。

一部《儒林外史》,道尽人间百态。

但是,由于其没有独立的故事情节,所以要探讨它的基本结构,我们往往无法下手。

张天翼说过:“吴敬梓的兴趣全不在故事本身,而是在人物上,只要借点事情把一个人物之为人写了出来,就已经是交代清楚了,以后他怎么样,就不大去关心了”,“作者或许是简直无意于讲求什么结构”。

①我很赞同他的说法。

张天翼甚至认为“这种照着原本原样而老老实实映出了人生本相”的《儒林外史》“或者可以算是一种最高明的自然主义作品”。

②也许正因为如此,该书的结构也基本无精巧琢磨的痕迹。

在研究《儒林外史》的结构时,我们可以联系到结构也很特殊的《茶馆》。

曾广灿在《老舍研究纵览》中说:“《茶馆》在艺术结构上的‘单粒’、图卷画式的特殊性,是不应当用习惯的传统的一个统一故事和人物命运贯穿始终的格式来加以否定的。

”③《茶馆》反映世态,所采用的是单幅画卷联结起来的结构,《儒林外史》的结构大体看来也差不多如此。

胡适说:“《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的。

拆开来,每段自成一篇;斗拢来,可长至无穷。

”④但不同的是,读完《茶馆》,我们却可以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那么,我们先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下二者的区别。

从标题来看,《儒林外史》,标明了它所记载的是一段历史,写到了元末、明朝,时间跨度极大,这就注定了作者不能用单一的故事和几个人物的命运变迁来写作。

而《茶馆》的标题则确定了其叙述有一个中心舞台――茶馆,也就注定了其记载的不可能是过宽的社会层面。

从体裁上看,《儒林外史》作为小说,活动的人物范围就比《茶馆》要宽得多。

《茶馆》则由于是话剧,其活动的人物范围是限定了的。

所以《茶馆》反映的社会人物层面就小于《儒林外史》所表现的。

如果要表演,《儒林外史》是没法上演的。

其次,在陈文新等学者所著的《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一书中,提到了《儒林外史》的叙述方式为“史化叙述”。

史化叙述模式的作品,具有历史演义的主要特征:一是它关注的不是某个具体人物的命运,而是一个大的集团或阶层的命运,因而人物繁多;二是它不是围绕某一个人物的命运展开情节,因而整部作品充满插曲性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关莉20110059摘要:吴敬梓的《儒林外史》[1]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他通过讽刺艺术和对文中人物的塑造淋漓尽致得描绘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光怪陆离的长幅画卷。

作为一步讽刺杰作,它所讽刺的形形色色的丑恶人物和事件也是当时吴敬梓所生存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着的或是曾经出现过的,可以说这些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不需任何夸饰和渲染,就活生生的每天上演着。

文中吴敬梓主要描写了六十个人,每个看上去是独特的个体但又有着共性,像周进、范进、马儿先生、严贡生、严监生、匡超人、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胡屠户、王仁兄弟、杜少卿等,个个都栩栩如生。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绝不能成为‘讽刺’。

”[2]关键词:“儒林外史”;“吴敬梓”;“讽刺”;“人物”;“性格”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吴敬梓先生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字敏轩,号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自称“秦淮寓客”。

吴敬梓先生自幼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3]中提到他赋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后来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此外在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吴敬梓先生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在南京21年,享年五十四岁。

他生平最恶举业,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

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二十年的时间,直到四十九岁时才完成。

小说中他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

如此好的作品在读者看来和他的生活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他出生于仕官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在他成年之时,因为随其父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在他二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利的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使他的生活和思想都开始有了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再加上他一生中大半的时间都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

他从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看到了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

每天上演着的种种都是最真实、最露骨也最凄凉,许多人和发生的事可谓是历历在目,更是刻在了他的心里。

吴敬梓的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

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也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

受科举制度的危害和影响,使许多知识分子坠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度,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

《儒林外史》全书共五十六章,是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系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形塑造。

全书的中心内容,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被人称为“帝国的最后一瞥”。

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

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它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吴敬梓通过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他用讽刺的手法对当时世间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对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也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而主要是通过吴敬梓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来增强讽刺效果。

他善于采用含蓄、婉转的讽刺方法,使他的讽刺能够达到既饱含情感,又超脱幽默那样一种境界。

他在作品中往往不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而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情节的提炼和典型化,把讽刺的现象本身的矛盾与荒谬或明或暗显示出来。

并将是非观念与爱憎,寄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

小说中常用的讽刺手法是通过漫画式的外形描写来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

如第三回写范进进考场时,是从范进的眼来着笔的,经其粗略几笔,就勾勒出范进落魄时的一副可怜相,充满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古代小说人物的肖像描写往往是脸谱化的,而《儒林外史》掀掉了脸谱,以真实细致的描写,显示出了人物独具的性格。

除此之外,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夸张,是讽刺艺术所必要的,因为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

吴敬梓常以夸张之笔,突出人物的可笑和可鄙之处。

如小说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就是著名的例子。

文中说严监生非常富有,但吝啬成性,他一家四口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吃,每当小儿要吃,只在切店里买四个钱的哄哄就是了。

悭吝的性格使得严监生临死前还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

因为他不会说话,大家就胡猜,有说是为两个人的,有说是为两件事的,有说是为二两银子的,有说是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他都摇头表示不是,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了。

作者将此情节放大,最后还是刚扶正不久的赵氏懂得他的心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她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说:“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他这时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这种夸张的描写,使文章异常生动、深刻地揭示了严监生守财如命,辛辣地讽刺了“这个悭吝的财主,真是由表入里,深入骨髓。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常常有意安排一些与小说人物身份不符的行为举动,从而揭开这些“名人”、“隐士”攀附权贵、趋炎附势的丑恶本质。

第十二回中的权勿用应娄府二公子之约前往赴会,可他“衣服也不换一件”,“在街上脚高不低的撞”,一顶高孝帽子被卖柴的扁担挑走,便满街呼喊着撞到一顶轿子上,要不是“旧相识使客张铁臂”认得他,说“是娄府请来的上客”,权勿用定会吃官司、挨板子。

这一戏剧性的情节,不仅讽刺了娄家二公子整日百无聊赖,结交的“贤士”竟是这等货色,同时对权勿用内心的空虚、一味模仿古人的衣着打扮的“名人”滑稽相进行了讽刺。

作者对权勿用的嘲讽与蔑视,暴露了以娄府二公子为代表的贵族阶层的空虚与腐朽,预示了清王朝日趋没落、行将衰败的命运。

小说还故意安排了遽公子和鲁小姐这对“才子佳人”婚宴上的一幕:“一只老鼠从梁上走滑了脚,不骗不正,不左不右,正好摔在宴席上燕窝碗里滚烫的汤里,把碗打翻,爬起来就从新郎官身上跳下去,把簇新的大红段衣服都弄油了;一个从乡下雇来的厨役,只顾看戏,粉丝汤洒了一地,慌慌张张正要去抓地上的粉丝,却被两只狗抢着吃了。

气得他抬起脚来,要去踢那两只狗,没想到又把鞋子踢飞……”这一精彩场面的描写,揭露了父母包办婚姻的不合理。

婚宴上一系列不吉利的事件,暗示了遽鲁婚姻的不美满,强烈讽刺了科举制度给“才子佳人”造成的婚姻悲剧,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青年男女的深切同情。

吴敬梓还采用了广泛而又强烈地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出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

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意。

不觉间也在引导读者一同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小说中通过对比手法进行讽刺,主要运用在刻画胡屠户这个人物上。

胡屠户是作者着意刻画的典型人物,范进向他商借乡试的盘费,又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又是“尖嘴猴腮”,又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然而范进中举后,他对范进的态度可谓是截然相反:慷慨的送来七八斤肉、四五千钱作贺礼,称范进“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有好”,“是天上的星宿”,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在别人的怂恿下,一骂一打治好了女婿的疯病。

一同回家的路上,“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形成鲜明的对比,胡屠户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势利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

最后,我还发现小说巧妙地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从悲剧中发现喜剧,用喜剧演义悲剧,而且是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喜剧的悲剧性,所以他笔下的戏剧性人物都蕴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喜剧故事,但从作品思想内容看又有其浓厚的悲剧性色彩。

这种情节上喜剧性色彩是表面上的,隐藏着思想内容上的人物悲剧性色彩才是本质上的。

这正是作者讽刺手法的高明之处。

小说根据切身体验,以犀利的笔触,从多方面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丑恶嘴脸。

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深刻的批判。

小说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作为讽刺对象,表现了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讽刺更加直接而强烈,严肃而冷峻,形成了“蹙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特色,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

纵观《儒林外史》全文,吴敬梓很看重对人物的个性特征进行描写,文中的人物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两种。

其中正面人物有不屑仕官的傲骨文人,如淡泊功名的杜少卿、满腹才学的庄少光、随遇而安的虞育德、襟怀磊落的迟衡山;有正直不阿的典型人物,如清廉有情的向鼎、正直仁厚的鲍文卿、忠孝为本的萧氏父子;有蔑视名利的市井奇人,如擅长写字的季遐年、卖火纸筒子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盖宽;有超越传统的女性典型,如王冕的母亲、独立不羁的沈琼枝;有深陷传统的女性典型,如范进的母亲与娘子、谋求扶正的赵新娘、枉死礼教下的王三姑娘;负面人物有醉心功名的书生,如俗不可耐的周进、仰人鼻息的范进;有思想僵化的腐儒,如盲目僵化的马儿先生、抱残守缺的鲁编修、愚不可及的王玉辉;有鱼肉鄉民的官绅,如贪婪势利的王惠、横行鄉里的严贡生、薄情寡义的王德与王仁、装腔作势的汤奉;有一些假名士,如故作高雅的杨执中、荒唐愚蠢的权勿用、客死他乡的牛布衣等吴敬梓所塑造这些人物形象,使这部宏伟作品更具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